TOP
8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篩選商品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3)
商品狀況

可訂購 (3)
庫存狀況

有庫存 (3)
商品定價

$200~$399 (2)
$400~$599 (1)
出版日期

2023~2024 (2)
2021~2022 (1)
裝訂方式

平裝 (2)
精裝 (1)
適讀年齡

小學 (1)
作者

好風土文化有限公司-作;湯士賢-繪 (1)
好風土文化有限公司、Sabrina (汪怡君)、何昱泓、沈孟穎、周馥儀、林炫辰、施博文、唐 墨、島國拾影、陳坤松、單彥博 (1)
好風土文化有限公司、葉奕緯、鄭詩怡、林佳慧、田美子、施博文、戴秀真、廖芷瑩、林靜怡 (1)
出版社/品牌

蔚藍文化 (2)
玉山社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3筆,1/1頁
繞著噴水圓環走啊走
滿額折
作者:好風土文化有限公司-作; 湯士賢-繪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2023/09/25 裝訂:精裝
每天放學後,我最期待的,就是跟阿公去散步。阿公總是帶著我一邊沿著噴水圓環走,一邊說著以前的故事。不過很多時候,阿公故事裡的地方,已經找不到了隨著故事中祖孫兩代人的步伐,紙上走讀嘉義百年歷史,一段埋藏於歷史隧道裡的故事名為真相的光,找回土地也找回故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星月書房好風土文化×新銳插畫家湯士賢 《繞著噴水圓環走啊走》由擅長發掘台灣故事的好風土文化與紀錄在地文化職人插畫家湯士賢共同演繹精彩文圖。 以台灣日治時期與歷經戒嚴時期的歷史作為故事背景,在平靜溫暖的敘事下,探索曾駐足過的威權是如何奪走人民的生活與土地的所有權。經由祖孫兩代位處不同時代的視角,呈現出今昔對比的嘉義,巧妙地牽引讀者隨祖孫的日常,拼湊出過往記憶的碎片,走進歷史的脈絡裡。 噴水圓環的「圓」意象不斷在書中出現,乘載著文本裡真摯情感以及代表歷史事件中的主要場域。阿公心中的小男孩與孫女同樣呈現出「等待」的情感連結,在那等待的餘韻之中,我們想望著轉型正義的願景。 經由畫家細膩充滿細節的圖像,將過往嘉義圓環附近的街道、商店躍然紙上,畫面中堪稱完美對稱的構圖,猶如魏斯·安德森的電影場景般,值得再三品味。以輕巧淡雅的日常言談對比強烈的圖像語彙,交織出歷史的厚重感。 生活即景終將成為歷史的一部份;這片土地上究竟還逝去了什麼樣的時光、場域、人民的懸念?我們該如何繼續探究這段歷史的面貌?就先和阿瑩、阿公去散步吧!從即將消失的記憶裡,再去捕捉、留下一絲絲嘉義圓環的昔日風景和時代生活感。本書特色●以故事帶動議題,用溫和的文字風格,並用祖孫兩代視角帶出不當黨產的議題。●豐富充滿細節的圖像語彙,把過往的嘉義風光完美復刻。
庫存:1
定價:340 元, 優惠價:9 306
看海記事:基隆港職人生活誌
滿額折
作者:好風土文化有限公司; 葉奕緯; 鄭詩怡; 林佳慧; 田美子; 施博文; 戴秀真; 廖芷瑩; 林靜怡  出版社:蔚藍文化  出版日:2022/12/14 裝訂:平裝
除了漁業、山城與小吃外,基隆做為台灣重要的貨運港口,還包含由航港貨運職人打造的港都生活風情。本書邀請您一起閱讀基隆航港職人的生命故事。透過三十位職人導覽,了解航運產業的不同面向,以及伴隨航運而來的港都生活百景。跟隨行船人、船舶人、運貨人的腳步,穿梭見證百年港都生活演進在這幾萬個日子來,因為時代的更替,海上及港邊工作者也不斷更換新面孔。從過往的碼頭工人和倉庫管理員,到當今的機械操作師傅及報關檢驗人員等,他們都是撐起基隆港最眞實的夥伴。基隆舊稱「雞籠」,十六世紀時和平島已是海上國際貿易交流的重要轉運站,清領時期開港,日本時代開始現代化的港口建設,造就這座海港城市。《看海記事》透過三十位基隆港工作者的生命故事,讓讀者看到基隆港的變遷,以及航港職人的付出。全書分為行船人、船怕人、運貨人與港都生活共四部分。行船人介紹船長與管輸等船員的海上漂泊甘苦﹔船舶人揭露修船人與救難人員等人的辛勞﹔運貨人即負責處理貨品的大小雜務﹔而港都生活則是支持所有航港人的底氣與力量。這是一本基隆港航運工作者的全紀錄,希望在波濤不斷更送的海運時代,刻畫此時海港工作者的生命故事與勞動過程,也為持續發展的基隆港,留下一點時代的印記。
庫存:2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望基隆:船行年代的港城舊事
79折
由航港出發>>>>重新回望基隆!基隆設市100週年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成立20週年凝視港城往事的深情之作!你認識基隆嗎?你記憶中的基隆,有什麼樣的景致風光?廟口夜市、山風海雨、思慕的人、中元祭……這些構成記憶的元素,其實都與海港有著密切關係。本書透過八個章節,為您呈現基隆最道地的「海」味。無論是日常交通、移民、百工、居住、飲食、娛樂、文化,還是傳說故事,都與基隆港遙相呼應。由熟悉基隆歷史的作者,透過獨特的在地故事和簡潔的文字,帶領讀者發掘基隆不為人知的一面。船行年代的港城舊事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靜靜佇立在港邊已有百年歷史,望盡基隆港城的繁華盛世。建築見證了島嶼歷經二次大戰、政權轉換、國共內戰、國際局勢變易、經濟發展等複雜的歷史過程。現由陽明海運改建為文化館,提供民眾了解海洋及基隆地方文史的場所。本書擬從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出發,望向四方,凝視港口,了解港與城的共生關係。我們擬想八個篇章,用新的航港角度,重新訴說關於這座城市,你可能聽過的一些故事,賦與其新的意義。 第一篇為交通篇。港口的誕生是劃時代的大事,清代劉銘傳開始有建港的構想,但真正落實為現代化的港口是在日本時代。為配合築港工程,整座城市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推行市區改正,填海造陸、棋盤式街道規劃、整治河流,確立了今天城市的規模格局。日本政府透過縱貫鐵路將基隆、高雄相連,南北交通縮短至12小時,同時配合貨運建設海港城市獨有的臨港線鐵路。其後隨著人口的持續湧入,原先的運河退讓給予更多居住的空間,市區的風景也隨之慢慢改變。 第二篇為移民篇。大航海時代,基隆即躍上國際舞台。清代的漢人移民以漳州、泉州為主。到日本時代,溫州、廣東、福州、廈門、山東都陸續有移民遷入。同屬日本帝國版圖的琉球、朝鮮,也在基隆建立移民社群。戰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中國各省籍軍公教人員紛紛湧入,尤其1955年的大陳島撤退,政府為其在基隆設置大陳新村。隨著港口及產業發展,基隆在戰後還吸引了客家族群以及第二波島內移民,包括原住民。至今日,則以東南亞及中國的新住民為主。大海是通往世界的道路,移民與多元文化始終深鑄在海港城市的DNA中。 第三篇為百工篇。移民來到這座城市,許多工作圍繞著航港機能運作。例如碼頭工人,他們的工作不分晝夜24小時輪班進行,汗水揮灑鎔鑄強大的情感連繫,工作與生活都緊密依靠。船舶是港埠最顯著的風景,
庫存:3
優惠:春季閱讀書展
定價:450 元, 優惠價:79 35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