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2)
簡體書 (1)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2)
無法訂購商品 (1)
庫存狀況

有庫存 (1)
無庫存 (2)
商品定價

$200~$399 (2)
$600~$799 (1)
出版日期

2023~2024 (1)
2017年以前 (2)
裝訂方式

平裝 (3)
作者

柯嬌燕 (2)
(美)柯嬌燕 (1)
出版社/品牌

人民出版社 (1)
八旗文化 (1)
廣場文化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3筆商品,1/1頁
半透明鏡:清帝國意識形態下的歷史與身分認同
滿額折
作者:柯嬌燕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2024/10/09 裝訂:平裝
──了解「新清史」脈絡必讀的四本書──羅友枝《最後的皇族》、柯嬌燕《半透明鏡》歐立德《滿洲之道》、路康樂《滿與漢》──柯嬌燕《半透明鏡》──榮獲2001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列文森獎挑戰中國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史觀,解構「中華民族」神話引起中國當局及學者強烈反彈!◆新清史是什麼?新清史是1990年代發源於美國漢學及歷史學界的學派,代表學者有羅友枝、歐立德、濮德培、柯嬌燕等人。該學派從「少數滿洲人如何統治廣大且複雜的中國」、「由滿洲人建立的王朝對中國傳統(漢人)的歷史論述有何影響」這兩個問題意識出發,試圖從「非中原王朝史觀」、「內亞/東亞帝國史觀」、「非漢族中心主義」、「多民族」視角,來重新修正、書寫過往的清代史。◆柯嬌燕的《半透明鏡》最大貢獻為何?本書梳理複雜多元的清代前期歷史,提出一套理論框架,進而對早期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與歷史書寫及身分認同之間的關係,有全面且深入的解釋。◆半透明鏡是什麼意思?對古代皇帝來說,鏡子有兩個意涵,一是具有道德或規勸意涵,「歷史之鏡」可以指出統治者的缺失,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歷史之鏡」在帝國的意識形態上,卻是不透明的,其起源、動機及手段都被刻意隱匿,本書期望能揭露當時的主旋律,進而讓意識形態的形象變成可見的、半透明的。◆什麼是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由於清帝國是由皇帝所統治,我們可以將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跟清帝國的「皇權」視為互為表裡、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清代的皇帝會利用政治、文化、經濟、儀式等手段拓展皇權的影響力。具體操作上,皇帝會利用詔令、日記、紀念碑文等官方文件,並以多語言形式(滿文、漢文、蒙文等)來強化皇權的正當性與普世性,皇帝應統御率土之濱,皇帝應撫育普天之下所有子民。◆清帝國的意識形態跟過往的中原王朝/征服王朝,有什麼差異?自新清史學派出現以來,「漢化觀點」或「滿洲觀點」就一直是學術討論的熱點。但本書作者柯嬌燕認為,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當然會受到滿洲皇帝的出身影響,但也不宜過於簡單二分。以「滿洲征服」這個概念為例,柯嬌燕認為「滿洲征服」是多元(多民族)力量的結合,滿洲人不單純是征服者,漢人也不單純是被征服者。大清之所以能成功入主中原,是結合滿洲人、蒙古人、漢人的力量,且主要靠的是漢人士兵,如此還算是「滿洲人征服漢人」嗎?清帝國還算是「征服王朝」嗎?◆清帝國的意識形態與現
優惠:讀書共和國新年暢銷書展-單79雙75
庫存:3
定價:650 元, 優惠價:79 513
作者:柯嬌燕  出版社:廣場文化  出版日:2012/01/05 裝訂:平裝
19世紀以來歐美的“西方”觀念,支配了歐洲人與美國人對歷史、文化以及政策的思考。甚至有人斷言只有西方擁有歷史,主張歐洲是現代歷史的原動力、核心,其他地區如果沒有受到與西方接觸的刺激,只能一直生活在沒有變化之中—沒有歷史。 “世界歷史”的觀念就在西方殖民侵略的策略下形成,歷史是直線發展,而西方正是歷史發展的最前鋒,其他地區只能接受西方的優位,回應西方的挑戰、模倣西方建立現代國家。此種觀念下的“Wo
絕版無法訂購
作者:(美)柯嬌燕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2016/04/01 裝訂:平裝
美國學者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孤軍――滿人一家三代與清帝國的終結》(Orphan Warriors)一書,是家族個案史與王朝興衰史緊密結合的典範之作。全書以滿洲軍功貴族費英樂的直系子嗣,即蘇完瓜爾佳氏觀成(約1790-1843年)、鳳瑞(1824-18906年)、金梁(1878-1962年)這一家三代人為主線,敘述了這一家族百餘年的興衰浮沉的“小歷史”,並在此敘述過程中,適時而巧妙地牽引出清王朝興盛衰亡的“大歷史”。本書在個案的實證研究基礎上,對“族群認同”等重大理論性問題作出回應。其強調,一切民族都渴望有前後一致的身份感,這種身份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由外在機構(比如國家、社會或社區)的行動來提供,或由個人對某一歷史和文化的自覺認知、踐行來達成。即如清朝而言,滿洲人始終具有異于漢人的“滿洲性”,其於身份的“外在形塑機制”瓦解的過程中,逐漸追尋“內在的自我認同”。 本書著者嫺熟地運用多種文字資料,視野開闊,邏輯縝密,見解獨到,是新清史研究系列中的一本扛鼎之作。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