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所見明代泉腔曲本悉以手抄形式傳唱南管社團,罕有明互劇本見存。1986年,筆者赴天理大學教授閩南語時,承蒙圖書館金子和正教授惠贈景印館藏明嘉靖刊本《荔鏡記》,又知吳守禮教授(1909/03/17-2005/10/14)已作研究。其後,再見龍彼得教授(P. van der Loon 1920/04/27-2002/05/22)將其歷年收集之《新刻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集芳居主人精選新曲鈺妍麗錦》及《新刊絃管時尚摘要集》彙集景刊,並附加研究,是為南管曲本最重要之研究成果。唯筆者有幸獲覩崇禎六年(1633)仲秋忠義堂梓刻之《新選合併明朝三春演義大全》一書,蓋為海內外僅存孤本,因此筆者特將全書整理成現代化的讀本,共得出上層十五種戲文、廿一套曲文,若持與龍彼德收輯刊印的《古代閩南戲曲與弦管-明刊三種選本之研究》進行比較,則有十一套曲文為該書所未收,實具輯佚補闕之用。 至於下層的三齣戲劇,如《正德戲文》、《劉瑾戲文》為佚失之泉腔戲文;而《魏監戲文》則是十多種《冰山記》唯一僅存的時事戲文。前兩部戲文還保留濃厚的民間文學趣味,作者未明;《魏監戲文》第一作者可能是陳開泰,然後經過張岱的刪訂、增補,再經改動後出版的傳奇本,屬於文人創作;故三書相隔時間約近百年,恰可看出閩南戲文此段期間的一些變革,逐漸與明傳奇化靠近。最後,今日南管社團傳唱之手抄曲本,以及鄭國權等對梨園戲的普查或口述本整理而成的《泉州傳統戲曲叢書》資料,證明自有所本,值得相信,並可考察三百年間的流變。
早期所見明代泉腔曲本悉以手抄形式傳唱南管社團,罕有明互劇本見存。1986年,筆者赴天理大學教授閩南語時,承蒙圖書館金子和正教授惠贈景印館藏明嘉靖刊本《荔鏡記》,又知吳守禮教授(1909/03/17-2005/10/14)已作研究。其後,再見龍彼得教授(P. van der Loon 1920/04/27-2002/05/22)將其歷年收集之《新刻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集芳居主人精選新曲鈺妍麗錦》及《新刊絃管時尚摘要集》彙集景刊,並附加研究,是為南管曲本最重要之研究成果。唯筆者有幸獲覩崇禎六年(1633)仲秋忠義堂梓刻之《新選合併明朝三春演義大全》一書,蓋為海內外僅存孤本,因此筆者特將全書整理成現代化的讀本,共得出上層十五種戲文、廿一套曲文,若持與龍彼德收輯刊印的《古代閩南戲曲與弦管-明刊三種選本之研究》進行比較,則有十一套曲文為該書所未收,實具輯佚補闕之用。 至於下層的三齣戲劇,如《正德戲文》、《劉瑾戲文》為佚失之泉腔戲文;而《魏監戲文》則是十多種《冰山記》唯一僅存的時事戲文。前兩部戲文還保留濃厚的民間文學趣味,作者未明;《魏監戲文》第一作者可能是陳開泰,然後經過張岱的刪訂、增補,再經改動後出版的傳奇本,屬於文人創作;故三書相隔時間約近百年,恰可看出閩南戲文此段期間的一些變革,逐漸與明傳奇化靠近。最後,今日南管社團傳唱之手抄曲本,以及鄭國權等對梨園戲的普查或口述本整理而成的《泉州傳統戲曲叢書》資料,證明自有所本,值得相信,並可考察三百年間的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