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5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篩選商品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4)
電子書 (1)
政府出版品 (4)
商品狀況

可訂購 (5)
庫存狀況

無庫存 (5)
商品定價

$800以上 (5)
出版日期

2025年 (3)
2021~2022 (2)
裝訂方式

平裝 (4)
作者

劉家介,何心宇,施舜耘,張凱傑,王怡方 等 (1)
王怡方、周大為、周明德、郭思偉、陳彥蓉、劉家介、蘇宏訓 (1)
王怡方、李亦晴、杜芸諮、黃仕杰、黃正傑、楊海嵐、劉彥岑、蔡珮漪 (1)
王怡方、楊海嵐 (1)
蕭子訓、陳治均、劉家介、何心宇、施舜耘、張凱傑、溫麗琪、鄭伊庭、卓彥均、王怡方、許桂芬、楊海嵐、潘俊良、近岡裕、高市清治、NIKKEI MONOZUKURI (1)
出版社/品牌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4)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1)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5筆,1/1頁
產業減碳與碳排技術發展分析
滿額折
作者:王怡方; 周大為; 周明德; 郭思偉; 陳彥蓉; 劉家介; 蘇宏訓  出版社: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出版日:2025/02/19 裝訂:平裝
 各國為因應減碳目標值陸續推出關於減碳的機制與法案推行減碳政策,臺灣也陸續修法以確保臺灣在2050年時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產業為進行碳盤查,陸續發展出碳足跡與碳管理的相關計算方式與技術,本專書藉由盤點各國係數庫建置狀況,亦從國際碳管理工具發展趨勢,切入分析臺灣本地市場的碳管理工具發展現況。繼2015年巴黎協議之後,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已經成為國際共識目標。各國政府紛紛制定減碳目標及相關政策,期望能夠降低因氣候暖化,對人類永續發展的威脅,皆明確宣示在2030年要達成的減碳目標,例如歐洲承諾碳排量要相較1990年減少55%,美國則是相較2005年要減少50%以上,日本要減少46%,韓國要減少40%。為因應減碳目標值,歐洲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要求進口產品依碳含量繳交CBAM憑證;美國以重建美好法案(BBB)來鼓勵美國供應鏈朝向環保議題轉型,並以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對進口的高碳排量產品課徵碳關稅;日本則是以「促進全球變暖對策法案」來促進國內減碳進度;中國大陸則是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確保2060年可以達到碳中和。臺灣在2021年宣誓「臺灣2050淨零轉型目標」後,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預定於2024年針對年排碳量逾2.5萬公噸的排碳大戶開徵碳費。未來仍有碳費徵收辦法等12項子法草法將被陸續提出,以及「用電大戶條款」等規範辦法,以確保臺灣在2050年時達成淨零碳排目標。在此淨零碳排的浪潮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勢必要有更積極的減碳思維及行動力,才能夠保持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從落實環境永續的目標中,同時發展持續成長的動力。為因應氣候變遷,各國逐步形成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共識。臺灣的經濟體是以出口為導向,面對國內外的碳管制挑戰,也開始布局淨零轉型以符合國際貿易的減碳趨勢。高耗能科技產業在此項減碳議題中扮演多重的角色,必須同時面臨營運和生產製造過程的去碳課題,針對既有製程與能資源使用模式,進行大幅度的轉型工程,包括加速開發低碳與去碳技術、導入碳排放與氣候風險管理,並建立產業淨零策略等議題。2021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將重型陸運、航運、航空、鋼鐵、化工石化、水泥等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產業,歸類為「難減排產業(Hard-to-abate Sector)」,這些產業於2022年的碳排放總量,約占全球碳排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優惠:新書特惠
定價:12800 元, 優惠價:95 12160
綠色金融與商機發展趨勢
滿額折
作者:王怡方; 李亦晴; 杜芸諮; 黃仕杰; 黃正傑; 楊海嵐; 劉彥岑; 蔡珮漪  出版社: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出版日:2025/03/17 裝訂:平裝
各國關注的CBAM對未來產業發展帶的影響。企業重視的碳治理與管理,將與理財策略同等的重要。隨著永續相關的科技創新機會發展,以儲蓄、保險、投資與風險分析等相關議題的金融科技,成長發展更為快速。「綠色金融」(Green Financing)為金融機構與企業齊頭並進永續發展的手段。2021年7月歐盟執委會提出「2030年減碳55%包裹法案(Fit for 55 Package)」,其中包含各國最關注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2022年12月歐洲議會與歐洲聯盟理事會達成《碳邊境調整機制》協議,內容包含延後實施時程、擴大涵蓋項目、降低免費配額等政策;2023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於阿聯酋舉行,在首次「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架構下,針對能源轉型、氣候融資優化與國際合作等面向提出加強建議。除持續提升再生能源量能建置、強化能源效率外,COP28也提出「脫離石化燃料轉型」共識,揭示終結石化燃料的時代已經來臨。臺灣產業必須正視最新CBAM及COP28政策,會對未來產業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面對低碳經濟興起,企業價值鏈也隨之異動,企業投資價值將不再只是展現財務面向,更需兼顧環境與社會面向。國際碳價上漲趨勢顯著,臺灣碳權交易所將扮演2050淨零目標助攻角色,引領企業靈活處理碳權,促成企業轉售碳權額度以享有負碳營運所帶來的收益。全球大規模進行減碳、去碳及脫碳行動,迫使各國政府、投資人和企業加速凝聚共識,積極面對低碳經濟的來臨。尤其在歐美兩大經濟體,持續進行碳排放的改革或立法,其所涉及的產品類別或涵蓋範圍正逐步擴大。因此,企業未來必須重視碳治理與管理,促使將減碳壓力轉變為《理碳成玉》的管理策略,將與理財策略同等的重要。2004年是全球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觀念的轉捩點,聯合國首次提出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的概念,翻轉聯合國於1987年首次提出的永續發展定義,強調企業營運應納入以「人」為主體的思維,轉變為聚焦環境、社會及治理等三個面向的資訊揭露。然而,資訊公開透明只是ESG倡議的初始目的,實質上,如何確保資訊揭露的可信度,才是根本的問題,唯有完善的「資料治理」架構,ESG倡議的推行才具備持續性意義。企業在面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優惠:新書特惠
定價:8500 元, 優惠價:95 8075
新興能源與城市淨零發展趨勢
滿額折
作者:王怡方; 楊海嵐  出版社: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出版日:2025/01/10 裝訂:平裝
為了對抗氣候變遷的威脅,全球興起「淨零碳排」(減碳量等於排碳量)旋風,各國也相繼提出更嚴格的環境及能源之相關規範與氣候政策,如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及2021年聯合國締約國大會COP26之「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目的在於緩解氣候變遷對全球環境的衝擊。而「綠色氫能」(利用再生能源電解產製的氫能)更是COP26周邊會議的熱門討論主題,目前在全球積極發展各項低碳及減碳技術中,「氫能」被視為能夠跨產業推動低碳轉型的關鍵環節,因此各國紛紛制定國家氫能戰略,宣示政策方向,建置並帶動氫能發展,同時也為產業創造更多的成長空間,更進一步的催化低碳經濟成形發展。目前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洲等主要國家皆參與氫能發展,承諾將於2025年前,開發能應用於船舶的氫能與氨能之燃料技術,並且在全球建立六個海運「綠色廊道」(green corridors),藉以降低海上運輸的碳排放量。本專書經由觀察英國、法國、韓國與澳洲等主要國家的氫能戰略,綜整勾勒國際氫能的發展輪廓,提供相關企業加速利用氫能或切入氫能產業鏈之參考。在全球持續擴大發展淨零碳排聲浪之際,許多企業積極採取各項減碳行動,藉以降低營運碳足跡,其中採用「購買綠電」以降低範疇二之碳排放,是許多企業率先採用的減碳策略;而在國際品牌企業的領導下,我國身居國際供應鏈中的關鍵企業,也紛紛加入綠電採購的行列,將大幅帶動國內的綠電需求。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有50%的人口是居住在城市裡,雖然貢獻全球80%的國內生產總額(GDP),但是也同時消耗全球三分之二的能源,產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總碳排放量的70%以上。城市裡的建築碳排放量占全球的9%,包含營運碳及隱含碳(embodied carbon)兩類型,過往建築減碳是以降低建築「營運碳」為主要的減碳重點,但是要在2050年將所有建築過程皆達到「淨零排放」的願景,削減建築「隱含碳」才是次階段的減碳關鍵重點。預估至2050年,全球居住於城市的人口比例將提高至68%,屆時落實地方治理以實現淨零碳排將更為重要。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優惠:新書特惠
定價:6000 元, 優惠價:95 5700
淨零碳排關鍵議題與發展趨勢分析(電子書)
80折
  • 電子書
作者:劉家介; 何心宇; 施舜耘; 張凱傑; 王怡方  出版社: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出版日:2022/07/01 裝訂:電子書
閱讀器:書紐電子書
定價:14000 元, 優惠價:8 11200
淨零碳排關鍵議題與發展趨勢分析
滿額折
在各國環保意識加重的背景下,近年來國際上已逐步達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共識。然而,目前各國的規劃,距離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C範圍內的目標甚遠,也因此,各國均面臨極為沉重的2030年減碳壓力,勢必需要提出更具雄心的作為。未來幾年,以歐盟及美國為首等國家均將陸續推出碳關稅的制度,依據目前國際情勢,碳關稅將基於產品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進行徵收。因此,盤點自家產品的碳足跡未來將成為各企業的例行功課,積極且持續擴大的減碳目標,了解自家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進一步評估如何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都將是未來需要開始面對的問題。氣候承諾成為全球各國顯學,然而所採取政策作法,近期以歐盟與中國大陸最為積極。歐盟為達成新版氣候法案減碳目標,維護歐盟境內產業競爭力,降低碳洩漏(Carbon Leakage)風險,規劃對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修訂能源效率、碳交易制度、能源稅等指令等,以達2030年減碳目標。居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國之首的中國大陸,也提出要在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減碳目標,並將其明文納入「十四五」篇章。同時啟動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所,先納入2,225家電力企業,未來將擴大到另外七個高碳排放產業: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航空,有鑑於主要工業國家已針對國際氣候議題逐漸凝聚共識,全球產業將面臨不同程度的能源轉型壓力與去碳課題,影響企業短、中期之策略布局,同時也促進新的產業服務類型與商業模式形成。「淨零碳排」(Net Zero Emissions)概念形成趨勢,氣候科技(Climate Tech) 以產業明日之星姿態崛起,逐漸獲得投資者、企業、政府單位之支持。未來氣候科技的發展將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對抗氣候變遷影響之技術方略。再加上永續金融、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等概念催動下,「減碳」儼然已成為企業重要的發展目標,也促使產業界積極轉型循環經濟。在上述趨勢下,全球發起各式綠能倡議督促企業減碳,進而影響旗下供應鏈的同步轉型。綠色供應鏈的興起,不僅將使綠電成為產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更可被視為未來投資的新選項。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彰顯了全球以「低碳永續」為核心、兼顧經濟與環境的產業發展策略,並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定價:14000 元, 優惠價:95 1330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