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紀80年代首批中國人到達到薩摩亞至今,華人華僑在薩奮鬥的歷史已逾130年,其公共形象和社會地位發生了巨大變化。1949年前, 赴薩華人的主要身份是契約勞工,被看作“付費奴隸”和“廉價商品”,工作環境艱苦惡劣,社會地位低下。1949~1975年間,在薩華人華僑主體是此前在薩勞工,並已獲得薩籍身份,在薩多個領域進行自主經營,而且與歐洲人一樣,擁有了議員競選權,二代以上華裔已徹底融入當地社會。1975年中薩建交以來,赴薩華人主要由國家外派人員、承攬援薩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國建築工人和個體經營者三部分組成。個體經營者則一般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經營範圍廣,投資規模大,多已獲得永久居住權,以能幹的富人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華人華僑在薩公共形象和社會地位的變遷,與祖國的日益強大和華人華僑在薩自身的奮鬥息息相關。本書作者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薩摩亞執行教育部援教任務。期間,與在薩華從華僑廣泛接觸,並且採訪了近30人有當地有影響力的一代僑胞及數位二代華裔,查閱了有關薩摩亞華人華僑的文獻資料,目前採訪記錄已全部整理完畢。總起來看,薩摩亞華人華僑公共形象和社會地位的變遷,與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基本一致,與祖國的日益強大和華人華僑自身的奮鬥息息相關。另外,華人華僑在赴薩原由、工作環境、工作類型、經營模式、資源分配、與當地政府、民眾關係等方面既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本書將一併予以論述。
定價:534 元,
優惠價:87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