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逼到絕境的,究竟是愛,還是恨又或者,愛與恨,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鑽石匕首獎;美國《致命的快感》雜誌巴瑞獎得主精彩傑作二十世紀百大犯罪小說傑出推理名家系列作品芮尼克探案系列第七部DI Charlie Resnick Series凶殺案,恐嚇威脅,愛慾糾葛……華美的表象之下,一個個千瘡百孔的人生《追風箏的孩子》資深譯者李靜宜翻譯導讀午夜的諾丁罕街頭,一名渾身是血的赤裸男子驚
凶手痛恨的是被害人,還是他自己?黑夜鼓動欲望的翅膀,煽惑傷痛、失落與仇恨,罪孽的熊熊烈火,吞噬人心與城市……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鑽石匕首獎;美國《致命的快感》雜誌巴瑞獎得主精彩傑作二十世紀百大犯罪小說傑出推理名家系列作品芮尼克探案系列第八部DI Charlie Resnick Series諾丁罕的黑夜,罪惡恣行,買春、犯毒、竊盜、搶劫、凶殺……還有那一扇扇窗簾掩蔽的窗戶背後,無法言說的黑暗欲望。臺
深刻影響近兩百年來政治、哲學思潮《論自由》作者、英國一代哲人約翰.彌爾自傳名作逝世150週年紀念版!在撰寫自傳正文之前,似乎應該先說明一下,是什麼理由使我認為值得把我平庸的一生,寫下來傳給後世。我從未幻想,我所敘述的任何部分能如一篇記敘文,或者由於與我自己有關而能使公眾感到興趣。但是我想,如今教育或改良教育是比以前歷史上任何時期更受廣泛重視的研究主題,在這裡記錄下一些不尋常且頗具特色的教育景況,也許不為無益。不說別的,這種教育已經證明人在幼年時期能接受的東西比一般設想的要多得多,在早年,倘若以尋常稱為「教導」的方法施教,可說相當浪費時間。我覺得,在觀念轉變的年代,記錄下總是在前進的各個階段的心靈發展,可能是有趣和有益的,或者向自己的或他人的思想學習,或者拋棄自己的或他人的思想。――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內容簡介】彌爾是古今少有的奇才:他沒有上過學校,卻是世界著名的邏輯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社會運動家。從小他所有的學習,都來自於經濟學家父親嚴格的教育。他三歲學希臘文,童年即閱讀了柏拉圖《對話錄》、蘇格拉底《回憶錄》等書;八歲開始學拉丁文、代數與幾何;十二歲起研究邏輯學,熟讀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論文;十三歲時,他在每天散步中聆聽父親傳授經濟學,回家後記錄下來,如此完成了《政治經濟學要義》一書。這種強迫式教育為他省下了知識分子在一般學校體制中浪費的多年時間,但亦有其缺點,彌爾坦承:「我不曾有過童年。」對於理性幾近病態的強調,使得他在二十歲時陷入精神危機,最終藉由閱讀、思考以及愛情才度過難關。《我的知識之路:約翰.彌爾自傳》是一部奇特的傳記,與同類著作相比,它可算是一部完全知識性的作品,除了幾處提到妻子與父親的文字以外,幾乎毫無情感方面的描述,但它的平淡質樸卻能使讀者無比感動。彌爾的自傳是十九世紀知識分子歷程一份極其重要的文獻,它詳細記錄了作者親自接受的卓越教育經歷――雖然對大多數人而言,此等經驗讀來猶如中世紀的思想苦役――今天,閱讀這位天才的學習之路,不論作為兒童教育的參考,或是自身修習的思索,都能帶給我們永恆、無限的啟發。約翰.彌爾經常被人稱為「天才」,他的自傳也常有人說是天才之書。但是彌爾絕不會承認或同意這一點。因為他的自傳《我的知識之路》所告訴我們的,其實只是一條比較特殊、然而只要有心就可有所依循的學習之路。――郝明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