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康宜教授(Professor Kang-i Sun Chang),中國文學研究國際權威學者,長期擔任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東亞語言文學系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孫教授著述豐碩,桃李滿門,貢獻卓越,四海學人,靡不傾仰。教授於2021年6月自耶魯大學榮休。為向教授在學術及教育上的貢獻致敬,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攜手合作,於2021年12月21日舉辦「潛學永年:慶祝孫康宜教授榮休學術研討會」,實一時盛事也。會後,諸學界先進、教授門人弟子踴躍提供論文,今彙為茲集,以向孫教授致敬,並誌情誼。「潛學」者,康宜教授書齋名也。本論集今年二月出版,時維甲辰伊始,六合同春,又欣逢教授八秩華誕之辰,吾人誦本集「春華秋實,潛學永年」之吉言,以為教授壽,恭祝教授福壽康寧,人筆兩健,不亦宜乎!孫康宜,祖籍天津,1944年生於北平。後遷居臺灣。1968年移民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主任。前為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著有中、英文著作多種,其中包括《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耶魯潛學集》、《耶魯.性別與文化》、《遊學集》、《文學的聲音》、《走出白色恐怖》等。
本書從不同時期、文化層次、文本生產切入,探討日常生活中,被視為小道的戲曲、飲食等文化行為,與主流、正統文化碰撞後生發的種種文化意義。借重多位不同背景學者的研究考察,《小道可觀》旨在對米歇爾.賽托(Michel de Certeau)提出的日常生活實踐等社會文化史理論進行補充。凸顯權威、經典話語如何從日用美學中汲取能量,使主流的內涵因日常敘述的加入而更包容並蓄、富有活力。同時,這些考察也勾勒出不同社會文化、民族群體如何在富含張力的接觸中,不斷地對「自我」與「他者」進行重新聚焦,有助於我們了解或隱或顯的權力鬥爭中蘊含的文化意義。 本書以文化研究為主軸,既考察了菁英群體以及主流文化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獲取靈感,又折射出文化群體以及個體自我認知乃是飽含張力的動態機制;展現「經典」與「草根」並非自上而下、抑或反其道而行之的線性動態,而是在多重空間、交叉話語中因權宜而靈變的隱性機制,其能量正來自於蘊藏在日用美學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