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要求譯者的自我消解閱讀仰賴讀者的自我現身譯文,便是反覆思索、字字斟酌的精細平衡翻譯是種精神修練,靠的是譯者自我消解。有此掛心,譯者才能對文本保持絕對的謙遜態度,否則若譯者堅持自行發聲,原作的言語便易遭掩蓋。但是此種消融並非易事,譯者永遠會先是讀者。翻譯正如閱讀,都經歷接收、揀選、判讀、再想像的流程,而這一切都需要積極涉入。因此,譯者的觀點不可能不滲入譯文之中,他們選擇了什麼取徑、把什麼因子排在優先位置,都隱含了譯者對於文本的詩學鑑賞觀點與感性的探查。因此王維的〈鹿柴〉便成了探討翻譯藝術的絕佳典範,這首詩無我無他、無時間、無主題,每位譯者因自身知識的背景架構不同,詮釋時自我顯露的程度與欲強調的重心亦大相逕庭。詩中最後兩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其意涵在華語世界原本就眾說紛紜,英譯時自然也成為歧異最大之處。 Returning sunlightenters the dark woods;Again shiningon the green moss, above.返回的陽光 進入幽林中;再次照耀在 綠色苔蘚,之上。在這個英文譯本中,譯者根據自己生活在森林的經驗,選擇以above(在……上方)而非常見的on(在某物上面)來翻譯「青苔上」。 Ombres retournent dans la forêt profonde: Dernier éclat de la mousse, vert.暗影回到深林裡: 苔蘚最後一次微光閃耀著,綠色的。在這個法文譯本中,譯文的韻律頗有法國象徵主義詩派遺風。「綠色」也變成形容光線而非苔蘚。 La luz poniente rompe entre las ramas.En la yerba tendida brilla verde.來自西方的光線穿透樹枝。灑在青草上,發出綠色光芒。在這個西班牙文譯本中,譯者根據王維篤信佛法的事實,而將光線連結到禪宗的靈光,使譯文成為頓悟的隱喻。這些譯句各自反映了譯者在理解原文時所使用的切角,每個譯者都依據自身的知識體系做出決斷。每一版新譯本出現,都是對既存譯本的批評探究,也是再次試圖創新的結果,更是翻譯的藝術在各時空背景下的進化體現。有的譯者涉入深,堅持詮釋與改寫,使邏輯通順、敘事者現身。有的譯者甚至顛倒文句順序,從而把翻譯變成了仿作。也有的譯者維持原本的隱晦留白,營造曖昧的意境。有的譯者重視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