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波斯到現代伊朗,一個「心智的帝國」如何誕生?本書內容綱舉目張,文字流暢易讀,是一部難以替代的伊朗通史也是在西方主調之外,認識今日複雜世界情勢的快速入門伊朗是熱門的新聞名詞,卻又是我們極為陌生的國度。它在媒體上經常呈現為一個充滿敵意且難以親近的國家。但在這些頭條新聞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擁有豐富知識、深度與巨大文化重要性的國家的故事。伊朗是好戰的侵略者,還是受害者?它是擴張主義國家,還是被動防禦的國家?關於伊朗,我們知道的不僅太少,而且大部分都是誤解。伊朗充滿了各種悖論、矛盾和例外,然而,這些悖論與矛盾為何存在?必須在歷史中尋找可能的答案。本書是一部以簡馭繁,卻又完整充實的伊朗通史,內容綱舉目張,文字流暢易讀。全書從先知瑣羅亞斯德的時代開始談起,接著介紹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帝國、薩珊帝國等強大的古代波斯帝國。自七世紀起,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相繼成為伊朗地區的主宰,也在伊朗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十六世紀後,什葉派的伊朗成形,歷經薩法維王朝、卡札爾王朝、巴列維王朝,於一九七九年革命後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至今。作者生動地描述伊朗數千年的歷史,並詳盡解釋古代伊朗複雜的王朝更迭,以及在共同的文化脈絡下各族群如何融合而成現代的伊朗共同體。作者認為在薩珊帝國時代之前,就有一種伊朗意識(Iranianness)的存在。而後來在這塊土地上的無論是阿巴斯、加茲尼、塞爾柱,或是帖木兒帝國,它們背後存續的是一個最終證明更為重要的帝國──即伊朗的心智帝國(the Iranian Empire of the Mind)。而伊朗對於它的鄰國,以及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是透過思想和創造力,不是透過武力來實現的,這正是由於伊朗一直是一個真正的心智帝國,這也是本書的重要主張。隨著伊朗再度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本書正是了解這個「心智帝國」的關鍵指南。相較於「擁有伊朗,就能掌握全世界」的大國地緣政治思維,臺灣更應該具備「閱讀伊朗,就能瞭解全世界」的視角,重新理解伊朗,重新認識世界。
門閥,是「家族主義」加「實力主義」加「體面主義」的綜合體這個帝制史上全新的權力模型,究竟如何誕生?「門」者,院門,只有巨室大族才有廣闊的庭院與高大的院門。「閥」者,柱子,用來記錄家族歷代的功勳。而「門閥」,指的就是歷代位居高官,並擁有強大經濟實力的豪門大族,是世家大族的終極版本。他們是王朝的幕後操縱者,是隱形皇帝,權力甚至一度凌駕於皇室之上,左右一國興衰。這是兩千年帝制史上全新的權力模型,權力的運作邏輯,國家的治理方式都與過去截然不同。而這種模式的開創者就是東晉的王導、王敦。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中所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的「王」指的就是他們這個家族。本書所說的,正是「中古第一家族」瑯琊王氏崛起的真實故事。二十世紀著名歷史作家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W. Tuchman)曾在其書中指出,如何在已知結果的前提下,在敘述中保持懸疑,是歷史寫作的困難之一。這是難處,也是對於寫作者的考驗,更是區別作品良窳的關鍵所在。《門閥》在全書開頭即向讀者宣告,這本書故事的結局是:王敦在西元三二二年自武昌起兵,揮師東下,打敗了在建康的東晉皇帝司馬睿,與王導共同執掌朝政,開啟門閥與皇權共治天下的局面,史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故事的張力,卻才要在此展開。雖然終點已經確立,但這些人物如何一步步走向結局,卻有著小說般的情節。作者從西元三○七年,王氏家族的一場內部秘密會議開始寫起,在會議中,王導、王敦初步決定了將其家族勢力往江東發展的方向。只不過當時的他們,還不知道這個決定,不只決定了王氏一族的未來,更決定了晉朝的命運。在這些故事中,我們得以看到:世家大族在取得官場權勢之後,如何累積雄厚的家族財力,保障子孫壟斷讀書的特權,為下一代積累更多的政治資源與經濟實力,如此循環往復,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層面,都占據難以動搖的地位。由此形成的門閥,是一個充滿著地位、傳統、財富、家學、高傲、任性、審美與頹廢的世界,可謂「家族主義」加「實力主義」加「體面主義」的綜合體,更透過血緣傳承,繁衍滋長。這個古老而持續存在的權力模型,仍為理解今日的現實世界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礎架構。【本書特點】一、本書的寫作方式,是先行設置歷史場景,然後帶領讀者進入歷史人物的內心,從這些歷史人物本身的角度,描述他們面對的情勢,主觀的希冀、決策與行動,以及其結果與影響。簡言之,這是一本採用「設身處地」方式寫
「舊世界無論獲得了什麼,都無法彌補在這場大戰中失去的一切。」讓我們重讀一戰前的歷史,重新思考我們的時代,試著讓人類的未來走向和平與自由暢銷著作《八月砲火》前傳兩座普立茲獎得主芭芭拉.塔克曼平生得意之作描繪一次大戰前歐美世界眾生相追究繁華表象之下,山雨欲來的戰爭線索 本書所描述的是一八九○到一九一四年,亦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關鍵二十五年。此時的歐洲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資本主義、科學技術,以及文化、藝術及生活方式等都在這個階段發展成熟,因此經常被稱為金色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但芭芭拉.塔克曼指出,十九世紀是人類有史以來變化最快的時期,而此一前所未有的快速變遷,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這個時期到達了巔峰,少數特權階級享受著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下層階級則蓄積他們的痛苦、力量與仇恨。此一年代不全然僅有「信心、純真、舒適、穩定、安全與和平」,也同時存在「懷疑、恐懼、騷動、抗爭、暴力與仇恨」。不安定的因素正在和平的表象之下蟄伏、醞釀,埋下了戰爭的引信。書名《驕傲之塔》來自美國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著作中的這句話:從城市裡的驕傲之塔死神旁若無人地俯視一切作者以「驕傲之塔」作為一戰前夕歐洲與美國的寫照,並如此描寫當時的人們:在歐洲文明的偉大時代興建的這座驕傲之塔,是一座壯觀而熱情、富饒而美麗,同時擁有一座黑暗地窖的宏偉建築物。與後來的人相比,驕傲之塔的居民更自主,更自信,更有希望;更華麗,更鋪張,更優雅;更無憂無慮,更興高采烈,更樂於彼此的陪伴與交談,更不公義與更虛偽,更貧困與更匱乏,更感情用事,其中包括虛假的情感,更不容忍平庸,工作更有尊嚴,更徜徉於自然,更有熱忱。舊世界無論獲得了什麼,都無法彌補在這場大戰中失去的眾多事物。一戰前夕的人們渾然不知接下來的歷史大浪會將他們帶往何方,身為作者的芭芭拉.塔克曼,如同已預知小說結局的讀者,回望故事之中的眾生相。她無法出言警告,只能盡其可能地敘述這一切。當我們在這個時代以後來者的角度,眺望那個時代,更能強烈感受到當時的激越與凶險。本書分為八個獨立篇章,帶領讀者重返十九、二十世紀的交界――從英國到美國、法國、德國與海牙,主題包括:日漸衰微的愛德華時代貴族、歐洲與美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德國與理查.史特勞斯、法國的德雷福斯事件、海牙和平會議,以及英國與歐陸社會主義的起源,並且以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