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9)
商品狀況

可訂購商品 (9)
庫存狀況

有庫存 (8)
無庫存 (1)
商品定價

$400~$599 (4)
$600~$799 (5)
出版日期

2024年 (3)
2022~2023 (6)
裝訂方式

平裝 (9)
作者

伯恩德‧海恩利許 (1)
宋聖榮 (1)
方偉達 (1)
林俊全、蘇淑娟、王文誠、周儒、邱文彥、黃光瀛、劉益昌、詹素娟、周永暉、施照輝、劉喜臨、吳宗瓊 (1)
歐素瑛 (1)
蘇淑娟、梁舒婷、吳依璇、劉閎逸、柯伶樺、邱峋文、黃惠敏 (1)
詹森、江偉全 (1)
阿寶 (1)
黛博拉‧庫雷莫 (1)
出版社/品牌

野人文化 (9)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9筆商品,1/1頁
百年臺灣大地:早坂一郎(1891-1977)與近代地質學的建立和創新歷程
滿額折
作者:歐素瑛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2023/06/28 裝訂:平裝
執歷史學家之筆總匯十九到二十世紀臺灣最珍貴的地學史料重現塵封超過一世紀的大地故事★首部融合臺灣近代史與地質研究史的跨領域作品★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早坂一郎教授為核心,回溯、開展近代科研精采歷程★由科學訴說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從東亞到臺灣、從玉山到墾丁,復刻田野現場與遭遇★科學史、殖民史、高等教育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斯卡羅中的李仙得原來是地質物產研究者!◎馬偕親歷並記錄了1891年雞籠地震與海水倒灌的驚險情景…◎早坂一郎和臺灣學子在臺南左鎮發現了最完整的犀牛化石?!◎日治時期的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等保育倡議影響至今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精采的田野調查,看見地質學的建構與殖民治理與在地生活之間的關聯。這些成果,不僅重現百年前的臺灣大地風貌,更以獨特的科學視角,訴說出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開啟一扇扇百年前島嶼生活的時代景窗。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東緣、板塊交界處,由造山運動形成,多斷層及地震,向來是地質研究的熱點。最早的地質調查研究始於十九世紀中葉歐美人士來臺探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羅妹號事件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加拿大宣教師馬偕等。十九世紀末,諸多一流的日籍學者來臺,全面展開地質研究。早坂一郎來臺時,已經是東亞地質學的大家,亦是世界級的少數腕足類化石研究者之一,非常重視古生物學,認為達爾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具備充分的地質學古生物素養。他將古生物學分類與新的研究方法帶來臺灣,貢獻甚鉅。最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早坂收到陳春木從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寄來的化石,並在林朝棨的指導下,開啟了菜寮溪動物化石研究的開端。早坂非常重視科學普及,在臺研究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溫泉、火山、地震等。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發生大地震,早坂帶學生進行研究,指出震央位置並提出防止震災的方法。1945年他推薦指定了地質方面的天然記念物,包括泥火山、海蝕石門、過港貝化石層等,至今仍是重要的地質襲產。其對於臺灣南部熱帶海岸原生林以及喀斯特地形非常驚豔,主張在南部設置國立公園,引發了論辯。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統治
優惠:臺灣濕地誌延伸書展-單79雙75
庫存:2
定價:420 元, 優惠價:79 331
極境生機:小小濱鷸&古老的鱟,貫穿億萬年的生態史詩 【《寂靜的春天》繼承者‧囊括多項環境寫作大獎】
滿額折
作者:黛博拉‧庫雷莫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2023/07/05 裝訂:平裝
突破視野與想像,由鳥、鱟與人類共同建構的生物自然史失落與韌性、堅強與勇氣 鼓舞人心的故事★美國國家科學院最佳圖書(Best Book,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環境記者協會瑞秋卡森圖書獎(Rachel Carson Environment Book Award)★里德環境寫作獎(Winner of the Reed Environmental Writing Award)★麻州圖書獎指定必讀“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之後的繼承者與遺產代表”――環境記者協會瑞秋卡森圖書獎評論◎飛翔數千英里的濱鳥和在海洋活了4億多年的鱟,牠們之間有著什麼令人稱奇的交集?◎體重僅140克左右的紅腹濱鷸,每年貫穿子午線長途飛行,能量從何而來?◎鱟以神奇的藍色血液保護了全人類健康?Covid疫苗也受惠於鱟?◎首探全球生物科技、藥品與醫療器械市場◎親歷第一線科學家與保育志工們的動人故事一部錯綜複雜、視野罕見的生物自然史。迷你的紅腹濱鷸如一只咖啡杯,每年會從地球極南的火地島飛到北極再返回,完成奇蹟般的3萬公里旅程。這場數百萬濱鳥的大遷徙需要的巨大能量,竟是來自一種已存活4億多萬年的古鱟。濱鳥與鱟令人稱奇的交集揭示了地球生物史的重要一環,連結起過去到未來,更與人類的健康福祉緊密相關。本書作者跟著鳥的飛行路徑與停棲之地,描繪鳥、鱟、人類這三個物種建構起的生態系如何交織纏繞;以及鱟和鳥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數量急劇下降。紅腹濱鷸是在1千多萬年前形成的物種,上一個冰河期演化出今天已知的六個不同支系,巨型動物滅絕後,紅腹濱鷸卻生存了下來。在歷史的某個時刻,紅腹濱鷸和另一種古老動物相遇了――鱟。鱟是地球歷史上五次生物大滅絕的倖存者,牠們曾在炎熱、酸性、富含二氧化碳的海洋中生活過,也曾在小行星撞地球時倖免於難。這種古老生物非常奇特,牠們的藍色血液是一種優異的細菌汙染測試劑,全球生技公司紛紛利用此生產鱟試劑,運用於疫苗以及各種藥物與器械。鱟有十隻眼睛,荷馬史詩中的獨眼巨人就是美洲鱟的學名,凱弗‧哈特賴(H.Keffer Hartline)曾以鱟進行視覺神經生理研究得到諾貝爾獎。人類出現後,鳥類和鱟的命運改變了。問題雖然層出不窮,我們仍看到許多了不起的人們,包括科學家、農民、原住民、獵人、郵
優惠:臺灣濕地誌延伸書展-單79雙75
庫存:2
定價:580 元, 優惠價:79 458
荒野之心:生態學大師Heinrich最受歡迎的35堂田野必修課【繼承梭羅湖濱散記百年精神,體驗美好自然的禮物書】
滿額折
作者:伯恩德‧海恩利許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2022/11/09 裝訂:平裝
===為了刺激與鼓勵人們直接參與自然而寫的美好生命之書===★當代生態學大師Heinrich——橫跨50年生涯研究精華集結★嚴選35則充滿趣味的田野實境故事,透過層層推理與原創實驗,解答生命問題★涵蓋生物多樣性,從虎甲蟲到黃樺樹、從渡鴉到大象,打開萬物連結的視野★彷彿親眼目睹,直探生命本質,兼具科學、美學、哲學思索◎為什麼黃樺樹能在石頭上生長,而其他樹木很難?◎上萬蜜蜂如何達成共識,選出最好的新家?◎體重僅60克、如指頭般小巧的戴菊,牠們是如何在寒冬中存活下來的?◎巨大生物大象如何和香脂樹共同演化?如何決定非洲大部分的地貌?◎為什麼渡鴉被尊為「神的使者」、智者被形容為有「渡鴉般的知識」?◎蘇拉威西島的惡毒夜鶯為何惡毒?◎鳳蝶毛蟲為什麼要冒險到其他葉片進食?然後再回到原本停留的葉片上?◎被認為是冷血動物的加州沙漠白條天蛾,肌肉溫度竟在寒夜高達攝氏44度?◎冬日森林木屋出現了數以千計的訪客!一大幫生物還共同努力入侵木屋?本書是當代生態學大師海恩利許畢生研究精華,涵蓋自然界各種生物的有趣觀察、透徹呈現科學家在工作過程的腦中思維、更展示了野外生物學的實驗原創性。從第一手的觀察起始,當生物主角如漩渦般捲入許多配角,作者也緊跟著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透過嚴密趣味的推理與實驗,最後牽引構成一幅巨大美麗的生態圖像,35篇短文既抒情又科學,是結合文學回憶錄和科學觀察的完美之作。閱讀有關樹木、蜜蜂、花、大象和渡鴉的事實是一回事,而親眼目睹牠們在大自然中的飛行並沉浸在其環境中,則是另一回事。海恩利許分享生活周遭經常被忽視的小生命美麗而迷人的生活,讓讀者知曉我們為什麼和該如何接近自然,以及從事科學的根本原因。讀者將隨著本書,以緬因森林為基地,向西行到加州沙漠研究鳳蝶與菸草天蛾,前進北極圈埃爾斯米爾島觀察北極熊蜂生態,往赤道非洲波札那保護區與大象和香脂樹共舞,揭開蘇拉威西的惡毒夜鶯與普拉氏秧雞之間的意外故事,一探以色列猶大沙漠的紅花與昆蟲間的神奇關係,更重返東非辛巴威馬托博國家公園百萬年前人類祖先生活的現場,體驗獵食者的視野。藤蔓是如何扭曲和轉動的、為什麼樹木有特定的形狀、渡鴉如何通知其他渡鴉死亡動物的位置、動物們是如何在酷熱和嚴寒中生存下來的……本書寫出自然外部世界的美麗,更捕捉到其背後的精緻運作。主題繽紛多樣,但一個共同點是對自然的驚奇和尊重,以及通過觀察來理解自然是多麼必要。不僅僅停留
優惠:臺灣濕地誌延伸書展-單79雙75
庫存:3
定價:460 元, 優惠價:79 363
女農討山誌【二十週年經典版】(書衣海報特別收錄作者精緻山林繪、題字與雪劍山列圖)
滿額折
作者:阿寶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2024/02/29 裝訂:平裝
★自然生態與山林農作書寫經典★★★特製書衣海報收錄作者手繪雪劍山列圖、山林繪與題字★★關於青春的迷惘、自我的追尋、價值的衝撞、自然的救贖、生命的領悟== 在山林中尋覓自我、重獲自我、忘記自我靠天錘鍊‧自然成長勵志之作 ==很多年輕時的明白不一定是真的明白。卻是純粹而透澈的。終覺年輕時那段沉重心境,是逼迫自己這般活法的真實原因。2004年3月首刷初版的《女農討山誌》,推出後好評如潮,作者阿寶真誠動人的文筆、山間農作的生活紀實,以及透過販售水果傳遞出去的訊息,打動無數海內外讀者,對環境的影響至深至遠。2004年陸續獲得開卷好書獎–美好生活書類、金鼎獎等桂冠。《女農討山誌》已成為臺灣自然書寫重要的里程碑與典範之作。【二十週年經典版】特製書衣海報,圖文全新編排,加入作者四篇重量新作,與多篇文末20年回顧,展現深刻多重的關懷面向以及寬闊的思考。20年來,女農在山林中不懈、踏實地勞動,體悟自他生命的生存價值。【二十週年經典版】像是一部拍了20年的紀錄片,作者將自己解構、重組,誠實面對從農後種種複雜的心境與轉折,從出世、入世,再出世,思索、處理自己的內在與世界的關係,希望給支持的老讀者一個交代,也讓新讀者看到她真實、充滿風霜波瀾的討山生命。探討人與自然關係的書中,少有長期記錄個人實踐過程的著作,19世紀中葉亨利‧梭羅的《湖濱散記》是全球典範。在21世紀的臺灣,女農阿寶如是堅持20年,以尊重自然的方式耕作,日夜揮汗、灑淚,歷經困頓、苦澀、喜悅,種種付出刻在寸寸土地上,真實不虛。年少時,了解到自己個性的不適社交與對自然山林的嚮往,遂背起重達20幾公斤的裝備獨自登山,自助旅行、寫生,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環遊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體力的極限、筋骨的熬煉、意志的磨練,成為她日後面對挫折的能量與養分。20年前的起心動念,充滿志氣雄心,逼自己從舒適區出走,希望將對土地的關懷付諸行動,於是在梨山山上蓋起自己的房子,種下自己的果園,幾乎完全抽離物質生活,卻不得不斷扣問世界的運作邏輯,從討山的緣起、舉債、蓋房子、搭竹架,除草、滅蟲、耕作、擺攤到與盤商打官司等等,忠實呈現無遮的現實與波折。2007年起為了陪伴母親,作者在宜蘭與梨山兩地奔走,風風火火走入社會運動。【二十週年經典版】增加的〈從有機到友善〉、〈食安與農安〉、〈積極前瞻的國土願景—農地止血與里山倡議〉等新文,便是作者二十餘年來見證高山農業
優惠:臺灣濕地誌延伸書展-單79雙75
庫存:2
定價:460 元, 優惠價:79 363
黑潮震盪:從臺灣東岸啟航的北太平洋時空之旅【跟隨研究船和旗魚的航跡,騎乘黑潮的海上故事】
滿額折
作者:詹森; 江偉全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2023/12/20 裝訂:平裝
半世紀臺灣海洋科學研究 以及那些人與魚群的故事將深海下的世界搬演到讀者眼前,透過最新科研、大洋性魚類洄游、古籍探究與漁場演變,深刻認識黑潮與臺灣周遭海洋。◎緊鄰臺灣東海岸的黑潮究竟是怎麼來的?又將去向何處?◎為何有些年捕不到魚?有時又大豐收?◎黑潮挾帶的海水因為營養鹽濃度很低,水比較清澈,但為何貧營養鹽環境下漁產卻豐富?如何解開這個「黑潮悖論」?◎旗魚、鬼頭刀這些與黑潮密切相關的海洋生物,是否因氣候變遷產生變化,影響洄游與族群分布範圍?◎黑潮可以發電嗎?★最寫實的科學研究歷程,上演雲譎波詭的海洋百態★最在地的鏢旗魚現場,呈現海洋生物與漁民生活的真實面貌★親見科學研究船在海上工作的驚險、辛酸與甘苦★科學家與漁民聯手,為氣候變遷模擬預測提供貢獻2017年初,緊鄰臺灣東岸北上的黑潮主軸遠離了臺東海岸,形成漁民口中的「苦流」,捕不到魚。3、4個月後,黑潮主軸貼回臺灣東岸,隨之而來的是新港鬼頭刀大豐收。黑潮是北太平洋遠古人類拓遷的重要途徑,更是全球洋流系統的重要一環。它緊鄰臺灣東海岸,以每天80公里左右的高速將大量高溫、高鹽的海水由低緯度輸送到中緯度海域,主宰沿途海洋環境與氣候,更深刻影響族群遷徙路徑、文化產出、生物流動,以及今日人們的日常生活。黑潮可說與臺灣的環境、氣候、漁業密不可分。本書兩位作者分別從科學家和漁民的視野,帶大家深入尖端研究與鏢旗魚現場,親眼看見海洋的真實面貌,例如最尖端的研究是如何產生的?海上工作的一天大家是如何度過的?怎麼鏢置旗魚和鬼頭刀?精采寫實,充滿辛酸、樂趣、悲傷與挑戰。波光粼粼的湛藍底下,孕育無數生命。生動的圖解將解析黑潮與它周遭水體的複雜糾葛,在臺灣附近四大水域的變化與特色,以及魚類的遷徙和漁民生活。例如科研部分,2016年作者與臺大團隊大突破,運用全臺第一具水下滑翔機――Seaglider――的水下類人工智慧行為發現黑潮的水文結構像千層糕!2023年7月國家研究船隊勵進號研究船和美國研究船的北太平洋海上實驗獲得大進展,幫助提升氣候變遷模擬的精準度。此外,各國在海權上的角力直接影響研究船的科學研究,本書中也有第一手現場的親身紀錄。黑潮直接影響海洋生態,從東北方的鎖管、透抽,到東海岸的旗魚、鬼頭刀,以及蘭嶼的飛魚,這些隨著黑潮而來到臺灣的信魚們,一直遵守著約定,但氣候變遷之後牠們改變了嗎?漁民和牠們之間的關係,又有怎樣的轉折?我吃下的魚種會不會就
優惠:臺灣濕地誌延伸書展-單79雙75
庫存:4
定價:700 元, 優惠價:79 553
追火山:臺灣火山群連結起的地球與宇宙紀事
滿額折
作者:宋聖榮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2023/09/27 裝訂:平裝
足以將行星掀翻的能量 描繪全球與島嶼自然深視野▲▲首部從臺灣火山群出發,翱覽太空、溯回白堊紀、踏遍全球的熔岩之書▲▲◎大屯火山群地下8公里有岩漿庫。臺北人該擔心嗎?◎臺灣最老的火山岩超過1億年歷史。它出露在哪兒?◎臺灣最美麗的玉石,為什麼在東海岸以及海岸山脈?◎八通關往秀姑巒山的沿途有神祕綠色火山岩,顯示曾有火山活動?◎稱霸地球1億6,000萬年的恐龍在6,500萬年前滅絕,是因為隕石撞擊、氣候變遷?或是火山爆發?◎遊覽印尼聖山婆羅摩火山口,必須要騎馬穿越浩瀚沙海?◎夏威夷3,000公尺高的茂納凱亞火山天文臺上,有兩座臺灣的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火山噴發可以預測嗎?地熱能源的未來有希望嗎?★從宇宙形成到全球火山分布,火山解開了物種滅絕之謎、人類文明興衰之因★火山如何塑造海洋、陸地、天空(大氣)★臺灣擁有你從未想過的火山多樣性!從地體構造、地質史演變揭開島嶼東部、西部、北部以及脊梁山脈的火山活動歷程★第一手全球火山踏查紀實!壯闊、驚奇、充滿趣味!臺灣位於西太平洋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帶上,從新生代6,500萬年以來一直到1萬年前的全新世,都有火山噴發紀錄。近幾年,大屯火山群不時震鳴,證實為活火山;全球火山噴發似乎相當頻繁,地球上的火山怎麼了?我們將受到什麼影響呢?火山活動是一種熱釋放機制,地底下旺盛的岩漿對流,控制著地球的動態演化,讓地球得以成為活生生的星球。它們帶來恐懼,卻也不斷重塑星球。本書講述史詩般的火山故事。通過科學研究,探索從外太空到內地核,火山的形成與作用對生物演進與人類文明的影響;火山蘊藏的自然資源和美麗寶藏,是如何滋養著人們。你將來到臺灣各處火山遺跡現場;沿著太平洋火環帶繞行日本、堪察加半島、美國西部、夏威夷、印尼、菲律賓;並在板塊交界處見證火山如何活躍,例如冰島、義大利等。隨著海上研究船鑽探岩芯時,我們得以窺知難得一見的海底火山痕跡。臺灣有三個火山岩區,分別是西部、北部與東部,每個區域因構造與運動時間不同,形成火山多樣性。火山作用後一片洪荒,然而透過大屯火山群、澎湖群島的山、海視角,兩種截然不同、卻各自精采的重生故事被展現。大屯火山群因為地形的阻隔,保存了一些極為特殊、專屬於火山周邊、具有獨特基因型的微生物群落,例如陽明硫葉古菌、陽明山溫泉紅藻等。向天池是火山口湖,孕育出獨有的溼地生態奇觀,例如俗稱「向天蝦」的鵠沼枝額蟲在雨季滿水孵化時百花齊放,
優惠:臺灣濕地誌延伸書展-單79雙75
庫存:2
定價:750 元, 優惠價:79 592
臺灣濕地誌:從東亞文明到臺灣與周遭島嶼的濕地變遷、人群流動與物種演替史卷
滿額折
作者:方偉達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2024/10/30 裝訂:平裝
★首部全記錄恢弘的東亞濕地與人類史★從海洋到山顛,遍覽臺灣與周遭島嶼濕地,一場美麗、迷人、深沉的探索★全面揭示濕地的類型、功能、對於地球的重要性,以及氣候變遷對濕地的影響、濕地的保育與復原整治,濕地提供的全球服務價值與貢獻濕地是陸與水的交接地帶,孕育著地球萬物。在整個地球的涵蓋面積雖然不高,卻是自然物種與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地球的自然碳儲庫,能為大地分解毒素,更蘊含豐富的動植物基因庫,使得數以萬計的生物得以存活。此外,濕地還提供豐富的漁業資源、防洪、環境美學、遊憩和教育功用。近年來,尤其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濕地的重要性,濕地的管理和恢復成為全球環境研究的重點。本書是一部恢弘博大、史詩般的作品,從人類文明與濕地的關係開始,書寫整個東亞及臺灣濕地環境與人類遷徙、物種演替的交織脈絡;並進入臺灣區域地理各章之後,開展歷史人文與自然科學雙軸線,始成一部氣象萬千的全紀錄濕地史。第一部先從大航海時期荷蘭人、漢人進到臺窩灣——濕地臺灣起始,談臺灣進入全世界濕地的視角。第二部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談臺灣以及東亞各國的族群遷徙與濕地相互依存的觀點。第三部到第六部從地理視角,分述臺灣本島北部、中部、西南部、東部以及離島的濕地。第七部談濕地法規的沿革與保護政策,並從在地與民間社團的角度,談濕地環境運動、濕地教育的傳播發展,以及人工濕地復育工程等。最後一部回溯《拉姆薩濕地公約》、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等國際組織,論述最新的濕地藍碳、青碳,全球氣候變遷以及臺灣參與國際公共事務的回顧,展望未來濕地發展的構想。討論到如何面臨21世紀全球暖化,酷熱、酷寒、水資源不均的危機下,本書凸顯熱帶濕地的復原「整治」可做為一種「自然解方」,以及濕地創建與恢復的方法與實例,了解濕地生態可以列為人類社會、經濟和環境之系統服務價值的一種貢獻。寫書過程中,作者曾遠赴韓國、沖繩、菲律賓、越南、泰國深入探訪,尋找當地原住民的文化遺跡;在臺灣的探索從北、中、南、東到離島,從空中俯瞰到海洋潛出,曾經在靜謐空虛又恐怖的夤夜穿越海岸山脈;在冬季東北季風強力吹拂下體驗箭瑛大橋的湍急溪流;從大港口之役到海灣之湖(火神的故事)想到撒奇萊雅人巴立克跟卡娜蕭的故事而動容。臺灣在東亞海域上是重要的存在。以地質構造來說,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隆起之處,因此濕地環境具有年輕、多變的特性;以人文生態來看,具有大陸及海洋系統
優惠:臺灣濕地誌延伸書展-單79雙75
庫存:5
定價:750 元, 優惠價:79 592
野柳學:走向未來的臺灣―21世紀環境觀與永續實踐
滿額折
作者:林俊全; 蘇淑娟; 王文誠; 周儒; 邱文彥; 黃光瀛; 劉益昌; 詹素娟; 周永暉; 施照輝; 劉喜臨; 吳宗瓊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2024/08/07 裝訂:平裝
★未來20年臺灣環境教育與韌性永續發展的指引 ★★ 以野柳為座標,貫穿島嶼各角落,詮釋、建構屬於當代的新地方學 ★★長時限的角度,同時「由陸看海」與「由海看陸」,重新理解人和海岸的關係★◎野柳為何喚為「惡魔岬」?約4000歲的女王頭會不會消失?◎大坌坑文化、馬賽人、金包里二媽、神明淨港……萬里蟹、虎鶇、黑鳶、藍磯鶇……為何齊聚於此?◎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如何把野柳帶入全世界?◎海洋與自然的力量,是未來全人類健康福祉的依靠!◎透過環境教育、地理關懷、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SDGs永續觀光、常民生活與地方發展,打造未來20年足可依憑的韌性環境治理典範。◎使各地都能發展出永續精神,與可被傳誦的故事。北海岸的野柳女王頭,可說是許多世代臺灣人共有的美好記憶,它不僅是一個海岸景點,更真實呈現一個具體而微的臺灣。本書倡議之野柳學,是由地理、環境、人類、文化、生態學者與地方實踐者,以及觀光前瞻者對在地永續發展、環境教育提出的根本性關懷與發問。在此變動時代,氣候變遷、戰爭不斷、病毒細菌蔓延、AI與綠能等技術革命持續滾動,全球倡議SDGs、ESG,透過「野柳學」,我們將反思與建構未來10年、20年一套由下而上的新環境教育觀,以及區域地理學新路徑,打造未來各地方永續發展與治理典範。本書分3大部分,12篇章,從地理學、當代環境教育思潮為引,拉開大尺度的視野;溯回千萬年前地史、人類文明足跡,開展歷史考古、海洋文化、自然生態演化多重視角;再近身切到現今SDGs倡議之國際間國家公園與環境教育的案例,注入永續觀光的活水,促進在地行動、環境教育、永續經濟與韌性發展。海岸是陸地和海洋交界的區域,通常也是生產力和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造就許多不同的文化型態,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做為一個海洋國家,島嶼子民應瞭解如何看待海洋、面向海洋與世界。透過地質公園、國家公園等保育框架,借鏡全球疫後最新的旅遊觀念與經驗,包括美國國家公園、澳洲紐西蘭城市公園、日本、韓國濟州島等地,「野柳學」將成為座標,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指引。女王頭彷若一顆珍珠,詮釋久遠時空下人類和海岸的關係。「海不是阻隔,而是道路。」文化遺產多樣性、地質與生態多樣性、民俗多樣性、種族多樣性,於此陸地的邊緣、海洋的起點,成為見證時間尺度遞變的所在。野柳岬是被打開的一扇門,是通往世界的海岬。
優惠:秋末獻禮-單79雙75
庫存:4
定價:660 元, 優惠價:79 521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滿額折
作者:蘇淑娟; 梁舒婷; 吳依璇; 劉閎逸; 柯伶樺; 邱峋文; 黃惠敏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2022/08/03 裝訂:平裝
首部從區域環境的獨特視角開展出臺灣兩種歷史豐度――地球科學史、人文生態史◆ 看月世界如何以極限邊地之姿,刻寫島嶼的形成與變遷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惡地如何以時間、營力、材料、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崎嶇不毛的月世界竟能種出遠近馳名、甘甜香脆的燕巢芭樂?◎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造就生態方舟?◎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西南惡地面積約占國土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正在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惡地的特徵是地表極易受到水流侵蝕,形成密密麻麻的侵蝕溝,使植被難以附著,呈現出裸露、崎嶇、破碎的地貌景觀。臺灣惡地分布多處,其中較為顯著的有三處,一處在島嶼西南淺山帶,大致從臺南延伸到高雄;一處在東南,主要集中於臺東利吉;還有一處是人們南來北往較易看見的苗栗三義火炎山礫岩惡地,它們分別展現了島嶼不同的大地構造與地質成因。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是西南部臺南到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多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約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如何反映出臺灣環境的特性。雖然惡地環境似乎不宜人居,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已在此活動數百年。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在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人們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這是一段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與適應的過程。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草根公民科學家「喇賽班」和生物們是一股強大的
優惠:臺灣濕地誌延伸書展-單79雙7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定價:630 元, 優惠價:79 497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