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馬克斯‧謝勒三論(精)
滿額折
馬克斯‧謝勒三論(精)
馬克斯‧謝勒三論(精)
馬克斯‧謝勒三論(精)
馬克斯‧謝勒三論(精)
馬克斯‧謝勒三論(精)
馬克斯‧謝勒三論(精)
馬克斯‧謝勒三論(精)
馬克斯‧謝勒三論(精)
馬克斯‧謝勒三論(精)

馬克斯‧謝勒三論(精)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00 元
優惠價
90180
庫存:5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由休慈所撰三篇論馬克斯‧謝勒的文章為主體,再另外加上一篇討論沙等的〈異我理論〉的文章構成的。至於本書編輯的原則,首先〈馬克斯‧謝勒的哲學〉是一篇泛論性的簡介,可以提供我們一個關於謝勒的大致輪廓, 所以擺在最前面。其次〈謝勒的知識論和倫理學〉一文則系統地介紹謝勒思想上的幾個重點,我們把它擺在第二篇。第三篇〈謝勒的相互主體性理論及異我的普遍命題〉則是一篇深入的專論,所以擺在最後。至於〈沙特的異我理論 〉一文是為補充第三篇,不過這本小書的著重是在譯述休慈對謝勒的詮釋,因此我們把它當入附錄地編入本書。

 譯 序

本書是由休慈(Alfred Schutz, 1899-1959)所撰三篇論馬克斯•謝勒(Max Scheler, 1874-1928)的文章為主體,再另外加上一篇討論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的〈異我理論〉(Theory of the Alter Ego)的文章構成的。譯者譯述這些文章的本意是為要在一方面介紹謝勒思想給中文的讀者,另外一方面則想藉此以指出休慈本人的現象學哲學與謝勒的現象學的親緣關係(這一點一直是為研究現象學的學者,乃至休慈的學生和追隨者所忽視。)以及透過謝勒──休慈相互主體性/異我理論的理論構作呈示他們這一發生性關係在面對相互主體性理論的難題上的積極意義。
 
休慈的現象學研究固然在基本上是接準著胡賽爾而來,特別是在有關先驗現象學以及生活世界等論題上。但是在另一方面,謝勒的現象學理念及操作,自休慈的第一著作《社會世界的有意建構》(Der Sinnhafte Aufbau der Sozialen Welt, Wien 1932, 1960/Frank-furt a. M., 1974袖珍版)便是他極關注的一個焦點。所以譯者因此認為休慈並不是因偶然之故而寫作這些文章,並且由於這些文章所談的主題,基本都是屬於其社會存有學的奠基性考慮。故而我們花點時間來詳盡地重新考察這些論題,在我們了解現象學的社會學建構以及個別地對社會本質和現象學本身的把握,當該是具有相當意義和價值吧!?
 
於此譯者想借一些篇幅說明一下,為何選譯這些文章以編成本書。首先是因為同前面所提到一樣,由於休慈的思想與謝勒的許多努力有相當接近之處,並且休慈也著實乾遏許多時間──特別是在晚年──研析謝勒的思想,所以他雖陸續發表這三篇談謝勒的文章,但是其所了解的深度以及把握上的精到,確是我們很值得一讀的。這三篇構成本書主體的文章中,最早發表的一篇是〈謝勒的相互主體性理論及異我的普遍命題〉(Scheler's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General Thesis of the Alter Ego),這篇文章原來發表於一九四二年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第2/3期合刊的〈謝勒專輯〉上(頁323-347),後收入其論文集Collected Papers I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2),頁150-179中。
 
在一九五六年出版的法文書《著名的哲學家》(Les Philosophes Celebres, Paris: Lucien Mazenod)中,他應負責編輯的著名哲學家麥勞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之邀請,撰寫了Max Scheler: 1874-1928一文,此文英文原稿未曾單獨在期刊上先行發表,而直接收錄於他的文集第三冊Collected Papers III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66)中。
 
休慈在一九五八年還另外在美國出版的《形而上學評論》(Review of Metaphysics)第二卷第二、三兩期分兩次發表〈謝勒的知識論和倫理學〉(Max Scheler's Epistemology and Ethics I & II,見該卷頁304-314及486-501),這篇文章在首次發表時曾略去〈謝勒對康德哲學的批判〉(Scheler's Criticism of Kant's Philosophy)一段,不過在收入其《文集》第三冊時,編者已將它們編在一起了,譯文所根據的原文即是用《文集》笫三冊中所刊行的槁子作為底本。
 
此外這本書還加上了一篇談沙特(Jean-Paul Sartre)的文章作為為附錄,其原因乃是為了讓讀者更能明白休慈所以注意謝勒的緣故。因這一篇〈沙特的異我理論〉(Sartre's Theory of the Alter Ego,發表於一九四八年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第九卷第二期,頁181-199)正是接著一九四二年討論謝勒的異我理論的繼續。另外照選入論沙特這一篇文章的想法,本來當該把另一篇有胡賽爾的文章〈胡賽爾的先驗的相互主觀性的問題〉(Das Problem der transzendentalen Intersubjektivitat bei Husserl,刊於Philosophische Rundschau V (1957),頁81-107)也一併收入。這本書沒有將它收入的原因乃是以為:休慈的現象學的社會學與胡賽爾有極密切的關係,而且他也寫了許多篇直接論述胡賽爾的文章,也許最好是將這些文章編譯在一起,所以就把這篇文章留下不譯編入本書中。
 
至於本書編輯的原則,首先〈馬克斯•謝勒的哲學〉是一篇泛論性的簡介,可以提供我們一個關於謝勒的大致輪廓,所以擺在最前面。其次〈謝勒的知識論和倫理學〉一文則系統地介紹了謝勒思想上的幾個重點,我們把它擺在第二篇。第三篇〈謝勒的相互主體性理論及異我的普遍命題〉則是一篇深入的專論,所以擺在最後。至於〈沙特的異我理論〉一文是為補充第三篇,不過這本小書的著重點是在譯述休慈對謝勒的詮釋,因此我們把它當作附錄地編入本書。
 
最後譯者還必須說明的是,由於休慈本人沒有依照嚴格的學院寫作方式來寫這些論文,因此譯者鑒於我國讀者對此領域的不熟悉,加上了許多註釋,凡由譯者加進去的註釋,譯者都標上〔譯註〕記號以示負責。
 
一九八九年序於西德客寓

目次

譯 序
第一章 馬克斯‧謝勒的哲學
第二章 謝勒的知識論和倫理學
 一、謝勒的知識論
(─)謝勒與現象學
(二)三種「事實」說
(三)三種知識
(四)謝勒對康德哲學的批判
 二、謝勒的倫理學
(─)價值作為諸情感所意向的對象
(二)價值領域
(三)道德的價值及應然
(四)規範之經驗的相對性
(五)人格
第三章 謝勒的相互主體性理論及異我的普遍命題
 一、謝勒對於人的概念
 二、謝勒的人格概念
 三、謝勒的相互主體性理論
(一)所牽涉到的問題
(二)推導與移情
(三)謝勒關於異我之知覺的理論
 四、 批判的考察
(一)相互主體性作為一種先驗的問題
(三)相互主體性作為一種塵世的問題
 五、異我的普遍命題及其時間結構
 六、異我的知覺
 七、關於相互主體性之視野的問題
附論:沙特的異我理論
 一、沙特對相互主體性的實在論取向及唯心論取向的批判
 二、沙特對胡賽爾、黑格爾及海德格的批判
(一)胡賽爾
(二)黑格爾
(三)海德格
 三、沙特自己關於其他人存在的理論
 四、沙特的軀體理論
 五、論胡賽爾關於其他人的理論
 六、對於沙特自己的理論的批判考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80
庫存:5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