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朱子之思想,源遠流長。影響我國、韓國與日本思想、政治、社會,凡數百載。歷代奉為官學。至清代中葉,漢學崛起,乃與宋學爭衡。五四以來,更為知識階級所唾棄。以為不合潮流,我國貧弱,皆由朱學之故。於是恥談朱子。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三年十五年間,據筆者調查,談朱熹者只論文五篇,書一本而已。且此書乃日本之朱子學而非我國之朱子學也。論文皆全面攻擊,謂其扶護封建,為地主服務,以三綱五常壓制個人與女性。此是以觀念立場,感情作用,而非根據歷史之判斷。夫封建思想與三綱五常,乃我國堅立不撓之傳統。在此環境之內,任何思想家不能逃出範圍。故謂朱子為非革命家則可,而以現代標準評七八百年以前之思想則不可。抑朱子亦非完全守舊者。觀其仁、理、性、命等理論,新見殊多。其《四書章句集註》有新義者,凡七十餘處。朱子一生重禮,禮制亦參用古今禮儀,以實用為主。朱子之時,佛老之宮遍天下。儒家學校,則一郡一縣,僅一置焉。于是朱子修復書院,建築精舍。其門人又建立書院。儼然使南宋全國成為一強健之書院運動。挽狂瀾於既倒。謂之使我國不至如日本之佛教化,不為過也。吾人應以客觀態度,撇開觀念立場,以評論朱子,取長舍短。朱子終身教學,即本此旨。
筆者在美國講授中國哲學五十年。在初美國人士對中國思想,全以消極視之,蓋謂儒家比不上基督教也。其時我國學人之在美者,專事抗辯,強調物質文明,我雖落後,而精神價值,則比西洋為優。筆者以為如此弄巧反拙。介紹中國思想,自應不毀不譽。於是編《中國哲學資料書》,任讀者自作品評。相信儒釋道各有所長,自然水落石出。近年朱子思想漸受注意,乃努力研究。先後成《朱學論集》、《朱子門人》、《朱子新探索》等書。歷次國際會議,亦以朱子為題。畢竟物極必反,猛攻朱子之風漸弱,轉而對朱子思想,發生興趣。筆者乃於一九八二年舉行國際朱熹會議。接續有廈門一九八七年之國際朱熹會議,一九九○年又有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之國際會議。再接再厲,促進客觀評論之境,誠可賀也。
本書之作,希能作客觀評論之一助。不事鼓吹,亦不事攻擊。分思想、事功、交遊與傳播四部份。完全根據朱子本人著作。發現新資料不少,思以貢獻研究之微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