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直溯陽明本人的遺言,由淺入深,探討他的思想精髓。共分八章;前兩章先述陽明思想的前驅(宋明理學)與他本人生平的演變(「狂者」精神)。第三章起,說「心即理」的各層意義,包括「格物即誠意」與陽明立說時對 於傳統權威所表現的獨立心境(第四章),再進一步,解釋「致良知說」的各層含義與它如何「總攝諸說」(第五章)。然後探討「良知本體」的深蘊(即「道德本體論」,見第六章)與「良知本體」和「萬物一體」與「無善無惡」 的關係(第七章),並兼論王陽明對於道教、佛教所持的基本態度。第八章則說出筆者本人的反思。王陽明不只屬於中國文化,也屬於日本與韓國。所以亦將陽明學在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和李朝與其後的朝鮮的情況,作簡單的介紹 (跋一)。最後憑著比較性的史實,給陽明的學說作一種「總評價」(跋二)。
作者簡介
秦家懿
學歷
澳洲國立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澳洲國立大學講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
美國耶魯大學副教授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
德國杜賓根大學客座教授
獲選
加拿大皇家學院院士
加拿大勳章得主
序
自 序
王守仁(陽明)是十五、十六世紀的人。可是在二十世紀的學術界上(尤其在海峽兩邊),他仍然會引起「愛」與「憎」的感情,仍然有「談虎色變」的作用。原因很簡單:他曾經身兼軍職,在經過內戰而「一化為二」的今日中國,容易受人利用,或者說他是模範的「儒將」,或者說他是鎮壓農民的「地主」。本著思想史的立場來說,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因為王陽明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不應該與二十世紀的政治變化,牽涉在一起。而且五百年前的明代中國,與今天的情況,也大有一同。
筆者認為,要了解陽明的哲學,就得盡量「處身心」於他當時的環境與思想背景,隨著他本身思想的演化,而體會他的意思所在。陽明的思路是「圓型」的:他本著「人心」的自發自決力,而發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解釋;又在「良知本體」論上,為他的道德論奠基。事實上,他的起點與終點,是同一箇「心」。換句話說,他由「心」的一箇層次(「人心」)達到另一層次(「道心」)。
關於陽明思想的專題書很多(見「參考書目」),筆者未能一一引申。本書直溯陽明本人的遺言,由淺入深,探討他的思想精髓。所以共分八章。前兩章先述陽明思想的前驅(宋明理學),與他本人生平的演變(「狂者」精神)。第三章起,說「心即理」的各層意義,包括「格物即誠意」,與陽明立說時對於傳統權威所表現的獨立心境(第四章),再進一步,解釋「致良知說」的各層含義,與它如何「總攝諸說」(第五章)。然後我們探討「良知本體」的深蘊(即「道德本體論」,見第六章)與「良知本體」和「萬物一體」與「無善無惡」的關係(第七章),並兼論王陽明對於道教、佛教所持的基本態度。第八章則說出筆者本人的反思。不過王陽明不只屬於中國文化。他也屬於日本與韓國。所以在述說陽明學在明末中國的後繼之後,即將陽明學在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與李朝與其後的朝鮮的情況,作一項簡單的介紹(跋(一))。最後,憑著比較性的史實,才給陽明的學說,作一種「總評價」(跋(二))。
筆者曾有英文著作,討論王陽明的「求智之道」(見參考書目)。這本書的結構,與英文著作很相近,但是並非完全一樣。再者,筆者身居海外,一方面,固有方便處,可以「獨立」為言;另方面,在中文修辭上,尚請讀者原諒。然後,筆者既然最近完成主編英譯的黃宗羲《明儒學案》(選譯已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刊印),這項工作對於本書的撰述,也有所助。
在著述本書時,筆者參考的書,除陽明的遺著以外,還有明、清各家給他的學說的解釋與批評。這些算是「第一手」的資料。但是陽明學在日本特別發達,作者因此也特別參考了日本學者的近作。雖然也未能一一引述,至少在「參考書目」中,為讀者列出。
筆者在本書中,不多提及西方哲學與陽明思想有何接近之處。實在因為篇幅與時間都不允許這麼作。可是筆者自己採用的「解王」方法,有得自已故美國名哲學家Richard McKeon的「先分析,後反思」之處。McKeon先生在晚年表示對於中國哲學有興趣,並曾參加筆者在多倫多大學主辦的「中國哲學國際討論會」(1983年8月)。筆者願意在此致敬。在王陽明與道教方面,筆者從柳存仁先生處,學到不少。而且筆者曾經屢次與岡田武彥先生談話,又得其著書之助。最後,筆者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時,曾得美國理學專家狄別瑞(W. T. de Bary)先生的鼓勵。其時前後又常有所得於陳榮捷先生。這都是筆者的幸運。
另外,筆者一向認為,中國性理學思想,與西方宗教思想,尤其是本於所謂「神秘經驗」(mystical experience)的思想,有接近處,而至今少人提及。所以在本書結論中,特別提出此點。
本書引用正中書局的《王陽明全書》頁數,是為了方便起見。此套書有錯誤處,所以筆者也曾用「四部備要」本,與之對證。至於筆者自己寫錯之處,尚請讀者寬恕。
秦家懿
一九八七年元月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目次
自 序
王陽明傳(節錄自黃宗羲《明儒學案》)
第一章 「王學」的前驅:總論宋明理學 5
一、引 言 5
二、「宋學」 6
(1)佛老的關係 6
(2)化經學為理學 9
(3)理學的成長 12
(4)朱陸不同 21
三、「明學」 25
四、結 論 28
第二章 「狂者」的精神:學聖賢 31
一、引 言 31
二、「狂者」精神 33
(1)首次的覺悟 35
(2)在謫處得悟 37
三、「五溺三變」 41
(1)文武雙才 41
(2)佛道影響 43
(3)歸於儒學 46
四、超「狂」入「聖」 51
第三章 入學的起點:「心」 57
一、引 言 57
二、「心」的意義 60
(1)心即理 61
(2)事上磨鍊 65
三、知行合一 68
(1)誠 意 70
(2)靜 坐 73
四、人人皆可成聖 76
第四章 論學的焦點:「格物」 81
一、引 言 81
二、格物論辯 84
(1)內與外 87
(2)知與行 91
三、王陽明與「經傳」的權威 96
(1)陽明與傳注 97
(2)陽明與經書 98
第五章 力學的重點:「致良知」 103
一、引 言 103
二、致良知說 105
(1)良知是「生而有之」的 106
(2)良知是「是非之心」 109
(3)良知「可應萬變」 112
(4)「知」與「良知」 115
(5)「情」與「良知」 118
(6)「敬畏」與「灑落」 121
(7)「氣」與「良知」 123
三、致良知統攝諸說 124
第六章 為學的極點:良知本體 129
一、引 言 129
二、萬物一體 130
(1)明明德 131
(2)親 民 134
(3)止於至善 136
三、良知本體 137
(1)知覺的主宰 138
(2)「無體之真」 140
(3)超然境界 143
四、新的「道統」 145
良知與信心 147
第七章 問學的止境:無善無惡 151
一、引 言 151
二、「四句教」的懸題 152
(1)史實與文獻 153
(2)錢、王的異解和陽明的答覆 154
三、王陽明與佛道二教 159
(1)王陽明與道教 160
(2)王陽明與佛教 167
四、三教的一致 176
第八章 「王學」的總結 181
一、引 言 181
二、陽明思想體系內含的「矛盾」 183
(1)「悟」與「修」 186
(2)「體」與「用」 190
(3)「易簡」與「精微」 196
三、陽明何屬? 199
(1)哲學與宗教 199
(2)聖與凡 201
跋(一) 「王學」的流傳 205
一、引 言 205
二、簡述「王學」的後繼 205
三、簡述日本的陽明學 212
四、簡述朝鮮的陽明學 216
跋(二) 「王學」的總評價 223
一、引 言 223
二、「王學亡明」的說法 224
三、朱、王俱禪的說法 225
四、「唯心論」的說法 229
五、結 論 231
附錄一 王氏祖先
附錄二 王陽明年表
附錄三 王陽明交遊與弟子知名錄
參考書目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