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5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詞曲是中古時代最優美的韻文文類。透過詞人與曲家感性醞釀出的一首首詞曲精品﹐構成唐、宋、元各代的文學風華﹐不但豐富了中古文學史﹐也豐富了數百年來愛好詞曲的讀者的心靈。本書所收九篇詞曲 論文﹐是作者「個人從事學術生涯以來﹐耕耘比較勤、用力比較多、也比較令自己滿意的成績」﹐相信在作者主張學術文章與文學性靈間可以相互融合的前提下﹐一定可以帶領讀者知性並感性地「優游詞曲天地」。
作者簡介
王熙元
生於南京,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研究所畢業,獲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兼國文系系主任、國文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院長、韓國國立忠南大學客座教授,並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中國文字學會、中華民國演說藝術學會理事長,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自幼酷愛文學,早年醉心散文寫作,研究生時代,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文學心路》。後專心學術研究,著有《歷代詞話敘錄》、《古典文學散論》等書,民國八十年獲中興文藝獎文藝理論獎。兼擅經學、佛學,著有《論語通釋》、《佛學因緣》等多種。
序
自 序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詞曲是中古時代最優美的韻文文類,兩者的性質有些相近,而實質則不盡相同。詞曲都是可以配樂歌唱的音樂文學,都依一定的調譜填詞譜曲,詞人與曲家將他們對生活的感受或寄託,對生命的體認或感悟,對天地美感的嚮往,對人間美好的熱愛,透過他們的感性醞釀,鑄造成一首首詞曲精品,構成唐、宋、元各代的文學風華,不僅豐富了中古文學史,也豐富了數百年來愛好詞曲的讀者的心靈。
每一闋詞或一首曲,本身都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品,而且是自具生命的有機體,它的有機生命是詞人或曲家所賦與的,因為每一首作品,都有一個自足的精神境界,如前後文字的聯絡照應,整體結構的經營設計,修辭造句的巧妙安排,寫作技巧的匠心獨運,處處都是作者獨特才華的具體顯露,人生經驗的真實呈現,令人咀嚼玩味,欣賞不厭。
詞曲作品堪稱是作者文學心靈的結晶,一旦寫成便成為人類永恆的藝術品,也成為世界共同的精神財富,其價值與一幅繪畫、一件書法、一座雕塑、一段音樂,同樣具有觀賞或聆賞的美感趣味,只是觀賞字畫、雕塑往往先訴之於視覺,而聆賞音樂則訴之於聽覺,詞曲之美除視覺之外,還要藉助心靈的想像,將文辭組成的意象加以重構,比其他藝術成品需要更多主觀與自動的條件。
其實一闋詞、一首曲的結構,包含了繪畫、書法與雕塑的美感,有時甚至也涵蓋了音樂的美感,只是透過靜態的文字形象,以營構一種心靈的意象,兩者合組成一種耐人尋味的美、繫人心神的美。平常我便習慣以這種欣賞態度來進入詞曲的美感世界,來評論與解析詞曲作品豐富而多層次的美。
收集在這本書中的九篇文章,是個人多年來優游詞曲天地所留下的雪泥鴻爪,包括六篇詞與三篇曲,大體是透過理性與感性交融後的產物。從事學術研究與欣賞藝術作品,兩者可以相融為一體,以一種清新流暢而可讀性比較高的文筆寫學術文章,則學術文章便不至於枯燥之味,讀來必然輕鬆而有趣味,所以我一直主張學術文章與文學性靈間的相互融合,而產生一種相輔相濟的功用,這本書當是這一主張的具體實踐。
唐、五代詞是宋詞的先聲,在詞的盛世出現之前,唐、五代是不可或缺的醞釀階段,然後才有「百花齊放,百鳥齊鳴」的詞的鼎盛局面來臨,這是歷代文學發展必經的途徑。〈唐五代詞的發展〉一文,原是七十三年七月在「文學研究班」三次演講的紀錄,後來收入巨流圖書公司印行的《中國文學講話》第六輯中,題目已略加改動。
北宋初年的詞人,范仲淹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他的武將性格給了他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他的中國讀書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者懷抱,更塑造了他一代儒將的典型,當年他戍守西夏時所創作的幾首作品,在詞壇早已成為膾炙人口、流傳不朽的傑作。民國七十八年適逢范氏一千年誕辰,文建會在圓山大飯店舉辦紀念性學術研討會,會中我提出〈范沖淹詞析論〉一文,對他傳世的幾首作品,作細微而清晰的解析與評論。會後印成論文集,由文建會出版。
中國詩詞擁有久遠的抒情傳統,而抒情技巧的高度表現,莫過於美學上所謂「移情作用」,這是詞中最動人而扣人心弦的地方,我結合修辭學上的詮釋,從抒情主流的發展脈絡,漸次引述詞中運用「移情作用」的若干實例,一一剖析歸納,並作解說,最後分析「移情作用」產生的文學效果,原發表於八十一年一月出版的《國文天地》第十卷第八期。
一個作家的文學作品,風格之形成原因多端,宋詞風格的派別,據歷來學者的評論,大體可以歸納為「婉約」與「豪放」二派,〈論婉約與豪放詞風的形成〉一文,先述分派的由來,以及後世的三種異說,並各舉代表作家,比較二派不同的原因,一是作者性格不同,二是抒情態度不同,三是寫作立場不同,四是寫作題材不同,五是用詞取向不同,六是常用詞調不同,七是表現美感不同,八是文學境界不同,末論正宗與別派,原發表於師大《國文學報》第五期,六十五年六月出版。
中國傳統文學批評,對詩詞有一種特殊的批評方式,那便是以即興式的、印象式的、摘句式的批評。先有詩話,不久便產生詞話,於是詞話乃成為詞的傳統批評之一大特色。八十二年四月下旬,中央研究院舉辦「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當時我在會中發表〈歷代詞話的論詞特色〉一文,先回溯詞史上詞話的產生與名義,繼而探討詞話體式的淵源,漸及於詞話論詞的各種特色,分內容與形式兩端,引據具有代表性的實例,詳加分析解說,兩年後的十一月論文集出版。
詞的發展史跡值得作一整體回顧,無論通史、斷代史或專題詞史,都具有探索研究的價值,八十四年五月中旬,中研院舉辦「詞學主題計劃研討會」,以詞的開展為副題,我當時提出的論文題目是〈詞史研究的過去與未來〉,回顧之外,再瞻望並期許未來的發展,八十三年九月先發表提要於文哲所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四卷三期,全文則於八十四年六月發表於師大《國文學報》第二十四期。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中國文學家,前有屈原,中有陶淵明,後有杜甫,而陶公是個十分特殊的典型。元散曲有如一面鏡子,希望從這面鏡子中,看看所反映的陶淵明影像如何?先從歷史源流將淵明影響散曲的情形,作一時間上縱線的陳述,再從散文作家生活的時代,作一空間上橫面的掃描,對元散曲作家何以嚮慕陶淵明的事實,作一社會環境與文化層面的探討。先詳述淵明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並縷述元散曲作家的時代背景,至於〈元散曲中所反映的陶淵明影像〉,則分四點分別舉例詳論,這是七十五年十二月底在中研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中發表的論文,七十九年六月論文集出版,同時亦在師大《國文學報》第十九期刊出。
讀元人散曲,不但發覺他們極喜歡歌詠陶淵明,也十分偏愛漁、樵兩種人物與鷗、鷺兩種水鳥,因為在他們的眼中與心中,這兩種人物和兩種水鳥,享受最多的自由,他們的生命價值觀,便建立在自由自在的心境上。經過一千多年的演化,在元代特殊的政治與社會背景裏,一般文士樂於過逍遙自適、瀟灑自由的快樂生活。我就此一普遍而有趣的現象,寫成〈從歷史淵源論元散曲中的漁樵鷗鷺〉一文,以探討其特殊涵義,分析作品實例,歸納其內容的類型,以發掘元散曲作家心靈的寄託與曠達的人生觀。漁樵具有放曠自適、怡然自得的特質,故引起散曲作家對他們的羨慕,鷗鷺具有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天地,故引起散曲作家對它們的歌詠,乃歸納各家作品,取若干代表作家為例,一一析論,八十四年三月發表於《中國學術年刊》第十六期。
散曲之外,雜劇也是元代的代表文學,第一位雜劇大家便是關漢卿,八十二年五月初,文建會與臺大合辦「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在會中提出的論文是〈關漢卿雜劇的成就〉,這是本書唯一研究戲曲的論文。論文分四個單元進行,首先考辨關漢卿的生平事蹟,次則總覽關氏雜劇作品的篇目,三則分析關氏雜劇的題材與風格,四則綜論關氏雜劇各方面的成就。論文集於八十三年一月由文建會出版,臺大文學院發行。
以上九篇詞曲論文,是個人從事學術生涯以來,耕耘比較勤、用力比較多,也比較令自己滿意的成績。有的屬於斷代詞史,如第一篇;有的屬於個人詞作的分析與評論,如第二篇;有的屬於詞中特殊技巧的運用,如第三篇;有的屬於詞的風格之完整探討,如第四篇;有的專論詞話的論詞特色,如第五篇;有的全面回顧過去詞史研究的成績,並作未來展望,如第六篇;有的以元散曲為一面鏡子,觀察其中所反映的陶淵明影像,如第七篇;有的追溯歷史淵源,以詳論元散曲中漁樵的逍遙、鷗鷺的自在,如第八篇,以上兩篇構思與題材都比較特殊而有趣;有的總論元雜劇大家關漢卿在雜劇創作上各方面的成就,如最後一篇。各篇寫作的來龍去脈,與發表當時的歷史背景,整理手邊各種紀錄,一一詳載如上。
有兩個人值得提出一謝,一位是三民書局與東大圖書公司董事長劉振強先生,去年病中數次蒞臨舍下來看望我,並兩度慨允我出書,而且是我最看重的書,他的盛情特此深致真誠的感謝。另外一位是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林玫儀女士,〈詞史研究的過去與未來〉一文,她是幕後的主催人,承蒙她主動提供重要資料,這篇論文才得以成形,也在此表示謝意。
王熙元 序於臺北
民國八十五年元月十七日
目次
自 序
唐五代詞的發展
范仲淹詞析論
詞中的移情作用
論婉約與豪放詞風的形成
歷代詞話的論詞特色
詞史研究的過去與未來
元散曲中的陶淵明影像
從歷史淵源論元散曲中的漁樵鷗鷺
關漢卿雜劇的成就
附錄:作者詞曲研究年表
唐五代詞的發展
范仲淹詞析論
詞中的移情作用
論婉約與豪放詞風的形成
歷代詞話的論詞特色
詞史研究的過去與未來
元散曲中的陶淵明影像
從歷史淵源論元散曲中的漁樵鷗鷺
關漢卿雜劇的成就
附錄:作者詞曲研究年表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