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呂格爾是當今法國現存最偉大的哲學家,其前半生雖然坎坷,後半生則享受學界殊榮。本書探討呂格爾的生平與思想發展,看呂格爾如何在後現代的衝擊下,於主體的廢墟中,透過「自性」與「他性」的辯證重建自我。主體哲學是近代西方最重要的遺產,而後現代則由「主體」轉向「他者」開放,就此而言,呂格爾的自我詮釋學的意義更為深長。書後附呂格爾〈邁向那一種存有論〉一文中譯,以供讀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沈清松
臺灣雲林人,一九四九年出生,輔仁大學哲學學士、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碩士、國家發展研究碩士、哲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兼系主任、所長,魯汶大學Verbiest講座教授,萊頓大學漢學講座教授,及兩度擔任維也納大學客座教授,目前擔任多倫多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
序
自 序
我願意在這本有關呂格爾的書的開頭,表達我對已故傅偉勳教授的虧欠之意,因為這本書的寫作,完全是由於他的熱誠邀約。我也願意在此將這本書獻給他。
猶憶十餘年前,傅偉勳與韋政通兩位先生剛開始規劃「世界哲學家叢書」,就向我邀約撰寫《呂格爾》一書。當時,我曾回答傅先生,呂格爾仍甚為活躍,其思想尚無法蓋棺論定,是否可以延後簽約?傅先生表示,叢書規劃初期,宜及早簽約,以表示支持之意。為了感謝他的盛情,也為了表示支持,於是,我只好勉強提前簽約。
然而,我一直遲遲不肯執筆,除了說是因為個人生性懶散,且一直忙於教學與研究,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裡一直想讀完呂格爾著作的全貌,才敢下筆。如此一拖再拖,終未成書。其間,每每看到「世界哲學家叢書」一本本出版,書後的叢書廣告頁都刊著《呂格爾》一書「撰稿中」,常讓我內心一驚。如今,倏忽一過十餘載,呂格爾也垂垂老矣,其最後的經典作,如《時間與敘事》、《自我宛如他者》等巨著都已出版。而且,在「在世哲學家叢書」(Library of living Philosophers)也為他出版了專冊,呂格爾並一一答覆每篇論文作者。在未來日子中,呂格爾或將仍有新作問世,但其主要著作應已可做完整討論。而我,也利用繁忙的授課與學術活動餘暇,完成了這本關於他的哲學的書稿。回想起十餘年前答應傅偉勳教授寫書,如今傅教授已歸道山,我才交稿,使傅教授無法看到我對其承諾的兌現,內心總覺得愧疚難安。
回想起來,傅偉勳教授是在一九九六年十月中旬,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過世的。那時本人正在維也納講學,透過家人的電話,知道了這個噩秏。當時我在維也納客座期間,閒來無事,讀了一些唐詩宋詞,安慰自己的異地思鄉之情,曾讀到張先〈一叢花〉詞中兩句,覺得用在傅偉勳教授身上非常適合:「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我總覺得,傅偉勳教授的生命,是由情感推動的一個生命型態。「無物似情濃」用在他身上,最是適合不過。傅偉勳教授對生命的熱情,對人的慷慨,都是出自他生命濃情的火花。我認為,他的思想是由如此濃情所推動。在我看來,近代西洋哲學是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開始,到了當代的海德格以後,調整為「我在故我思」,而後者也正是呂格爾的詮釋學所特別強調與闡揚的。呂格爾對於現象學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將知覺與認知取向的現象學,轉往意志與情感現象學的研究。至於傅偉勳先生,他不把情感視為一種學問的研究對象,而是視為自身的生命情懷。也因此,我曾在一次紀念傅偉勳教授的談話中,將談話標題定為「我在故我思,無物似情濃」,相信這是傅偉勳思想與人格的最佳寫照。
我還願意在此指出,傅偉勳教授在哲學界是一位非常獨特的人物,與他見面,常會感受到他從深層生命所發散出來的光與熱,他將自己的生命投入了與人的對話與自己的哲學中。我與他的交往經驗,常受到他的精神感染。就人格來講,傅偉勳教授是一個非常熱誠的人,他對於每一位他所遇見的學者,都充滿著一種自發性的慷慨,無論是臺灣、大陸或美國,無論是對他的朋友、學生,甚至他雖不熟悉但認定具有文化與哲學熱誠的人,他都會慷慨推介,得以使外界注意到他們的才華,因而使他門的貢獻受到重視。此種慷慨與熱誠,可謂傅偉勳教授為人的特色。
傅偉勳教授每一思考問題之時,就非常投入而專注,其對生命的熱忱和慷慨,我是有深刻的感受,內心深為敬佩。我認為他生命中存在著這樣的動力:對於生命的熱情,對於他人的慷慨,與對於思想的熱衷。
當然,這種慷慨與熱誠也存在在本書的主人翁呂格爾先生身上。根據我與呂格爾先生多次交往的經驗,除了欽佩他學識的淵博與思慮的縝密之外,常可以感受到他知識的慷慨與生命的熱誠。希望本書能使讀者們,對於呂格爾的生平與思想,有一較為深入的了解與評價。當然,本書由於篇幅所限,只能選擇重點加以論述,不能展現全貌,但求能捉住要旨,突顯典型,評定優劣。
我想,值此世界思潮正由近現代對於「主體性」與「自主性」的強調,朝向後現代對「他者」的開放及無私的「慷慨」而轉移之際,傅偉勳和呂格爾分別在當代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中,給了我們立下了最好的典型。且讓我把這本書獻給傅偉勳先生的在天之靈。
沈清松序於指南山麓
2000年8月8日
目次
「世界哲學家叢書」總序
自 序
第一章 呂格爾的生平與思想
一、生活、意向與文本
二、一個「國家孤兒」的命運
三、早期思想資源
四、集中營的實存體驗與初期研究
五、大學教授呂格爾
六、南特大學與學生運動
七、呂格爾的美國經驗
八、晚年遭遇與著作
九、結 語
第二章 痛苦、惡與非意志──呂格爾的意志哲學
一、引 言
二、「個性」、「無意識」與「生命」
三、惡、有限性與有罪性
四、惡的「機緣」、「源頭」與「能力」
五、惡、罪與痛苦
六、呂格爾對《聖經》有關「惡的源起」的詮釋
七、結 語
第三章 從海德格《存有與時間》到呂格爾《時間與敘事》
一、引 言
二、《時間與敘事》承接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
三、對高達美《真理與方法》的承接
四、「解釋」與「理解」之典範轉移
五、文學和語言理論中的敘事文及其中意義的辯證
六、結構主義對敘事文的結構解析
七、存在性詮釋之必要性
第四章 呂格爾的三層再現論及其檢討
一、從「模仿論」到「三層再現論」
二、呂格爾的「三層再現論」
三、敘事活動與人性經驗的時間性
四、對呂格爾「再現1」的解析與檢討
五、對呂格爾「再現2」的解析與檢討
六、對呂格爾「再現3」的解析與檢討
七、結語:對於呂格爾的宏觀定位
第五章 自我與他者──呂格爾的自我詮釋學
一、「自我」的傳承與重建
二、身體主體或語言主體,何者為較佳起點?
三、自我一生的故事:同一與自性
四、人際關係與社會制度中的「自性」與「他性」
五、進一步的補充與釐清
六、結 論
附錄:邁向那一種存有論? 呂格爾 著
沈清松 譯
一、見證的存有學承諾
二、自性與存有論
三、自性和他性
四、結 語
呂格爾年表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自 序
第一章 呂格爾的生平與思想
一、生活、意向與文本
二、一個「國家孤兒」的命運
三、早期思想資源
四、集中營的實存體驗與初期研究
五、大學教授呂格爾
六、南特大學與學生運動
七、呂格爾的美國經驗
八、晚年遭遇與著作
九、結 語
第二章 痛苦、惡與非意志──呂格爾的意志哲學
一、引 言
二、「個性」、「無意識」與「生命」
三、惡、有限性與有罪性
四、惡的「機緣」、「源頭」與「能力」
五、惡、罪與痛苦
六、呂格爾對《聖經》有關「惡的源起」的詮釋
七、結 語
第三章 從海德格《存有與時間》到呂格爾《時間與敘事》
一、引 言
二、《時間與敘事》承接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
三、對高達美《真理與方法》的承接
四、「解釋」與「理解」之典範轉移
五、文學和語言理論中的敘事文及其中意義的辯證
六、結構主義對敘事文的結構解析
七、存在性詮釋之必要性
第四章 呂格爾的三層再現論及其檢討
一、從「模仿論」到「三層再現論」
二、呂格爾的「三層再現論」
三、敘事活動與人性經驗的時間性
四、對呂格爾「再現1」的解析與檢討
五、對呂格爾「再現2」的解析與檢討
六、對呂格爾「再現3」的解析與檢討
七、結語:對於呂格爾的宏觀定位
第五章 自我與他者──呂格爾的自我詮釋學
一、「自我」的傳承與重建
二、身體主體或語言主體,何者為較佳起點?
三、自我一生的故事:同一與自性
四、人際關係與社會制度中的「自性」與「他性」
五、進一步的補充與釐清
六、結 論
附錄:邁向那一種存有論? 呂格爾 著
沈清松 譯
一、見證的存有學承諾
二、自性與存有論
三、自性和他性
四、結 語
呂格爾年表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