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260 元優惠價
:90 折 234 元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作者唐振常在四十年代受業於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親炙陳先生為學做人之道,對他終身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為敬佩。
本書是作者研究陳寅恪先生之學問和回憶陳先生文章的結集。書中文章綜論陳先生的治學方法和特色,進而將他在近代中國學術界的地位總結為“中國傳統學術的殿軍,新史學的開山”,本書即據此命名為“承傳立新”。此外,對近年來學術界興起的“陳寅恪熱”中出現的一些論斷、誤解和失實之處,均據大量史實加以釐清,還陳寅恪先生一個真實的面貌。
序
時值陳寅恪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紀念和研究陳先生的熱潮正盛,望神州大地,彌增遐思。我嘗以為,紀念和研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所包含的內容,亦復有異。紀念者,蓋以其人其事有功國家有益人民,可為後人效法,因而在一定時候,採取一定的形式,集會而紀念之。然因性質所定,往往須出於現實的政治須要,易偏難全,不能得知人論世之真諦。研究者,則是對其人其事其學的全面研究,真研究方能真紀念。紀念是一時一地、某時某地的舉措,研究則是無窮無盡的行為。是以嘗云:紀念有時而盡,研究則應無窮。陳先生這樣不世出的大師學者,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學術的驕傲,當然值得紀念。但是,更重要的,則是研究陳先生之學與人,只有研究透了,真正了解了陳先生之學與人,才能明白如何去學習陳先生,繼承陳先生的學問,進而發揚光大。這樣,便是對陳先生最好的紀念。捨研究而徒云紀念,亦將不知紀念之何從。“文化革命”的烽煙熄滅沒有幾年,某大學發起舉行紀念陳先生的學術會議,為主管意識形態的當道所不取,說是紀念什麼?有人答曰:“至少是愛國主義吧。”儘管會議是蒙允舉行了,這個愛國主義的說法也就難解。陳先生誠然是愛國主義者,所以值得紀念,卻在於學術,一定要拉扯上愛國,是降低了學術的尊嚴與地位。 以意識形態定學術的等第,以政治態度決學者的高低,無異倡一家獨尊而罷眾家之學。學皆出於王官,哪裏還有什麼學術盛世?試想當年萬馬齊喑的景象,能不令人慨然。有陳先生者出,公然昌言不宗馬列,不學政治,以保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遭受排斥也必矣。陳先生面對胡喬木興“蓋棺有期,出版無日”之嘆,只是一端。然而,就是這麼一位獨立不羈的陳先生,他的學術,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即為學術界所認識,所推崇;他所倡導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深得學術界贊成,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及至經歷過一片肅殺的十年之後,回頭再看陳先生,真是鑽之彌深,仰之彌高,幾年來出現的陳先生熱,乃勢所必至,理有固然,陳先生和他的學術並不是像出土文物,忽然冒出了地面,方才引起了驚嘆。 研究陳先生之學的著述多起來了,回憶陳先生其人其事的文章多起來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出《解析陳寅恪》、《追憶陳寅恪》二書,凡八十餘萬言,可為代表。然而,就是在這種熱潮中,每有背乎事實的說法,或認定陳先生是文化遺民,或稱陳先生是文化保守主義的代表。竊不敢苟同焉。 陳先生自己說:“思想囿於咸豐同治之世,議論近乎曾湘鄉張南皮之間。”此說最遭誤解,以為生當現世,而立足亡清,走的是回頭路,豈非保守!最多牽扯上一個中體西用。殊不知即中體西用也是志在改革,是進步的思想。在文化、學術上,陳先生一向主張:“一面不忘本民族地位,一面吸收外來思想。”陳先生認為,道教的吸收佛教、摩尼教思想,韓愈之吸收新禪宗“明心見性,立地成佛”,是“中華為體,天竺為用”,使得後來宋儒能夠因而創成新儒學,是中國思想史學術史上的大事。陳先生治唐史,首重種族與文化,而以為文化的關係尤重於種族,唐代胡化甚深,文化發達,足見其氣度之恢宏。僅此兩點,皆言人之所未言,能認為是文化保守主義嗎?一面考諸歷史,舉證思想文化吸收融合之重要;一面躬行實踐,國外多年,博採他國先進之思想學術,以至於治學方法,而又扎根深厚的中國傳統學術的基礎,兩相結合,陳先生既是中國傳統學術的殿軍,又是中國新史學之開山,歷歷可明,這豈是文化保守主義者所能為?陳先生正是吸古有化,採西有創的學術大師,而非抱殘守闕之徒,為餖飣小儒之事,讀陳先生書,不只得到知識,更得到智慧。錢賓四先生謂朱熹“以大儒而通考據,事固無難”,移之於陳先生也是如此。這還只是就中國傳統學術言,陳先生所擅勝場者,還兼通西學,融合中西,這又遠非宋代的朱熹所能為。 至於說是文化遺民,更是從形式看問題的誤解,遠非事實。所謂文化遺民,首應看政治上對前朝態度,陳先生對民國甚而對清朝如何看法。陳先生曾言,對清代從無好感,“看花愁近最高樓”是形諸詩句對蔣介石的評價,“則知五十年來,如車輪之逆轉,似有合於所謂退化論之說者。”(《讀吳其昌撰梁啟超傳書後》)則是對晚清至民國社會的總評價,有什麼遺民情緒?王焱有長文(北京三聯書店《公共論叢》),詳述陳先生文化思想皆合於當時西方先進文化思想之多端,信而有徵,如是者,陳先生的思想可謂超前,遠非滯後。 我是陳先生不夠格的學生,當年受教師門,醉心鬥爭,無心向學,遠遠沒有學好。及其老也,方志於學,寫了一些闡述陳先生之學和回憶文章,蒙陳萬雄先生不棄,命成一集,因有此書。題曰《承傳立新》,即指陳先生之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殿軍和新史學的開山。所謂傳統學術的殿軍,指包括陳先生在內的梁任公、王靜安諸先生,而吸引西學創為新史學,更是陳先生的業績。集中〈陳寅恪先生與中國新史學〉、〈陳寅恪先生治史方法〉是去年十月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講座所作的兩次演講,言而未盡,不成系統,納入集中,無非採其淺近,讀者易曉。《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是陳先生的力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前出蓬萊閣叢書,命為導讀,因寫學習筆記,供初學者之參考,述而不作,秉此意云爾。其餘或是回憶受先生之教時的文字,或是對先生之學的點滴札記。收進一篇〈君子可欺以其方 難罔以非其道〉,評論張紫葛《心香淚酒祭吳宓》之妄,因為文中有一大節敘述陳吳二先生生死之交的厚誼,張紫葛此書不僅厚誣吳先生,也厚誣了陳先生。陳先生之學博大精深,浩無涯岸,潛心以學,必有成績。不賢者識其小,這本小集之文,皆識其小,不足以發陳先生之學於萬一也。 感謝黎耀強先生精心編輯是書。我與黎先生雖未蒙面,卻有宿緣。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我主編的《近代上海繁華錄》之英文本即黎先生編輯。感謝流求、美延二位師妹,惠家藏照片及寅恪先師手蹟,以光篇幅。 是為序。
目次
自序
一 陳寅恪先生與中國新史學
二 陳寅恪先生治史方法
三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學習筆記
四 陳寅恪先生論梁啟超及戊戌變法之二源
五 談陳寅恪先生治史
六 重讀《柳如是別傳》憶陳寅恪先生
七 卓犖孤懷身殉道──《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讀後
八 還是應聽陳先生自己說
九 與梁啟超無涉
十 君子可欺以其方 難罔以非其道
──論張紫葛《心香淚酒祭吳宓》之誣
一 陳寅恪先生與中國新史學
二 陳寅恪先生治史方法
三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學習筆記
四 陳寅恪先生論梁啟超及戊戌變法之二源
五 談陳寅恪先生治史
六 重讀《柳如是別傳》憶陳寅恪先生
七 卓犖孤懷身殉道──《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讀後
八 還是應聽陳先生自己說
九 與梁啟超無涉
十 君子可欺以其方 難罔以非其道
──論張紫葛《心香淚酒祭吳宓》之誣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