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弘一大師(李叔同)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弘一大師於一八八○年出生於天津富商之家;弱冠遷居上海,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名傾當時滬上文壇;一九○五年負笈日本,專攻美術、音樂,並積極把學到的西方先進藝術,源源輸入國內;留學六年返國,在杭州任教,「及門數千,遍及江浙」,被人們譽為桃李滿園的一代藝術名師;一九一八年,正當他風華正茂,攀登藝術高峰之際,毅然披剃出家,成為中興失傳七百年的南山律宗的佛教高僧,相伴青燈黃卷,走完了後半生的二十四年。後人有感於此,曾作詩贊曰:「絕代才華絕代姿,一生身世一篇詩」,這倒並非溢美之詞。
作為我國近代傑出的藝術家、教育家和高僧,弘一大師的業績和成就是多方面的,在繪畫、音樂、戲劇、書法、金石以及佛學等等領域,都作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他的詩詞創作,只是他一生成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就其數量和影響而言,還不是一個重要的部分。但是,儘管如此,他的詩詞作品卻具有其他藝術成就所望塵莫及的獨特意義,那就是它最能反映弘一大師一生的心路歷程。
有人在評價二十世紀初期愛爾蘭著名詩人、一九二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巴‧葉芝時,曾說:「他是個自傳性詩人,他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其思想、感情和經驗的實錄。所以,他的生平和創作之間聯繫密切,反差不大」。(傅浩:《葉芝評傳‧序》)李叔同的詩詞創作情況,與葉芝近似。由於弘一大師一貫主張「詩以言志」,曾說:「志之不貞,何以詩為?」因而他的詩詞也很少無病呻吟、無的放矢之作,不論在居留天津時期,移居上海時期,留學日本時期,執教杭州時期,以至出家後雲遊浙閩時期,他都曾用詩詞抒發當時的感情和心境。因此,把弘一大師的詩詞作品,按照寫作時間,依次串連在一起,可以大體窺見他一生經歷及其心理契機。他的學生豐子愷曾對弘一大師詩詞作過這樣的概括:「由藝術轉入宗教之步驟,由小我進入大我之痕跡。」這是說得十分貼切和中肯的。
我們編輯這本詩集,就是出於這樣的初衷:通過閱讀弘一大師的詩詞作品,為他的一生思想和行動找到生動的注腳;深入地把握他六十三年來的人生歷程和思想軌跡。當然,附帶也對他詩詞作品中的藝術特色和審美情趣,作些探討。
正是基於這一目的,我們編輯這本詩詞集所採取的思路與方法,與以往已經出版的諸種文集有所區別:
其一,我們對弘一大師詩詞界定,作了比較廣義的理解和處理;除了收入弘一大師所作的五七言絕句、律詩和他按古詞牌填寫的詞作之外,還增加了以下幾部分內容:一、歌詞,計四十四首。鑒於現代歌詞與當初的古詞一樣,都屬於可供詠唱的「音樂文藝」,只是在記譜手法上有所不同;又鑑於李叔同歌曲大部分先選好外國名曲,以後依照該曲的意境和旋律,填進歌詞,其歌詞創作程序與古詞幾乎一樣。因此,編著者認為,弘一大師所作的現代歌詞應與他寫的古詞享有同等待遇,都可歸入他的詩詞作品之列。何況事實上,李叔同所寫的大量歌詞,如那首膾炙人口的〈送別〉歌等等,字裡行間洋溢著濃鬱的意蘊和情趣,同時也十分講究平仄、頓挫和韻轍,這樣的歌詞實為「自度詞」,把它們收入他的詩詞集中,應是名正言順。二、《護生畫集》題詞,計四十一首。弘一大師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這些題詞稱之為「白話詩」。雖然寫得不令他滿意,但在他心目中,這些題詞就是不折不扣的「詩」,只不過不是古體,而是白話罷了。既然如此,我們就不應把它們摒棄於這本詩詞集子之外。三、偈,計二首。從嚴格意義上說,偈不是詩,但弘一大師所寫的有些偈,不僅有詩化的意境,而且字數、韻律與古體絕詩相近,「偈」其名而「詩」其實。對這樣的「偈」,當然也不能將之驅出詩詞領地。這樣一來,原有的詩詞,加上多首新發現的佚作;再增加歌詞、白話詩、偈這三個部分內容,本集共收詩詞一百三十七首。這是目前收得較為齊全的一本詩集,它將大大有利於我們全面了解弘一大師其人其事,及其詩詞創作的藝術特色。
其二,為了對讀者理解和思考弘一大師詩詞,提供一點方便和參考,本集在各首詩詞之後加「注」,對某些疑難的文字和典實,作出必要的解釋。此外,我們特別在「解」上,下了較多的工夫。其中,有對詩詞寫作背景(包括歷史背景和心理背景)的介紹,有對史實的考證,有對不同觀點的商榷,也有對詩詞的藝術分析……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對本詩的特定涵義,即它在詩人各個時期的經歷和思想中起到哪些反映作用,所作的個人理解。當然,「詩無達詁」,這只是編著者的一得之見,並不一定全面、正確;但如能對讀者的研究和探討,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們也就知足了。
其三,考慮到使讀者更清晰地把握詩人的思想發展脈絡,我們在體例上,不按詩、詞、歌詞等不同體裁分類,而是依寫作時間的先後編目,這也是通常所說的「編年體」。但是有些詩詞只能知道寫於某一時期,很難確定為哪一年,我們就在目錄中標明寫作的上限和下限年分,以表示這些詩詞寫於這幾年之內。對那些寫於同一年(或同一時期)的詩詞作品,有作者注明何月何日寫的;也有什麼都未交代的。如果屬於後一種狀況,我們只能分析詩的內容,以區分其前後。
其四,弘一大師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五十到一百年的歷史了。他在詩中,特別在詩題上,涉及的一些人名和地名,對我們說來已相當陌生和隔膜。它們雖是我們準確了解李叔同詩詞所必須掃除的障礙,但一時又很難找到可靠的詮釋材料,這就在我們面前構成了一個讓人撓頭的矛盾。幾年來,通過我們多方的尋求,總算發現了一些重要人物,如李蘋香、楊翠喜、蔡小香、丁慕琴、副島蒼海,和重要地址,如小蘭亭等有關資料,這些已在「解」中向讀者一一作出交代。但是令人深感遺憾的,還有一些人名和地名,雖經刻意搜尋,仍無下落,只能暫付闕如,留待日後了。
其五,隨著考證和研究的逐步深入,近幾年發現已收入諸種弘一大師文集中的某些詩詞,並非弘一大師所作;此次我們編集時已一一予以剔除。但是,對否定的理由尚不充分、仍然留有一定疑點的詩詞(如〈祖國歌〉);或對證據雖然確鑿,但曾引起弘一大師強烈的思想共鳴,從中可以明顯窺見他當時感情傾向的詩詞(如〈書憤〉),我們則作為「附錄」,並加箋注,收入本集備考。
對這本詩詞集,編著者雖然作了很大努力,錯訛、遺漏之處仍恐不少,敬祈方家補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