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解讀教會DNA:發現基督身體的生命密碼
滿額折
解讀教會DNA:發現基督身體的生命密碼
解讀教會DNA:發現基督身體的生命密碼
解讀教會DNA:發現基督身體的生命密碼
解讀教會DNA:發現基督身體的生命密碼
解讀教會DNA:發現基督身體的生命密碼

解讀教會DNA:發現基督身體的生命密碼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40 元
優惠價
9030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使用DNA為範例,從神學分析、聖經原則及實際應用三方面,讓我們了解今日教會的結構和使命,以及它如何改變這世界。面對當代種種急迫的社會問題,教會該如何因應?兩位傑出的作者根據聖經的神學觀點提出一個更寬廣的視野,幫助我們深思教會應扮演的角色。

致謝

本書某些部分取材自史耐達(Howard A. Snyder)先前以不同形式出版的文章,經過相當的修訂,獲准在此使用。
第二章首次出版為"The Complexity of the Church," Great Commission Quarterly(1994年五月):22, 27-30頁。
第三章節錄自"The Trinitarian Nature of the Missional Church," The Gospel and Our Culture 10:1(1998年三月):4-5頁。
第四、五和六章節錄自"New Wineskins: With What Material ? A Theology of New Wineski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Church Growth 12(2001年冬季號):15-40頁,並作擴寫。
第五章取材自"The Work of the Holy Spirit," Decision, 2000年一月, 11-12頁。
第六章取材自"By All Possible Means," Light and Life, 1996年八月, 15-17, 25頁。
第七、八和九章初刊登於Coherence in Christ: The Larger Meaning of Ecology, Mission Evangelism Series, no. 4(New York: General Board of Global Ministries,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2000)。有部分亦節錄自EarthCurrents: The Struggle for the World's Soul(Nashville: Abingdom, 1995), 第十六至十七章。
第十和十一章主要參考 "Globalization: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for Christian Mission," 此為在韓國首爾(漢城)2000年八月召開之Mission Korea 2000 Conference中的講道;之前從未以英語出版。
第十二章綜合了下面這些先前出版的文章:"Speaking Words of Grace," Light and Life, 2001年七/八月, 23頁;"Is God's Love Unconditional ?" Christianity Today, 1995年七月十七日, 30頁;
"Why We Love the Earth," Christianity Today的社論, 1995年五月十五日, 15頁;"Prayer in Community," Light and Life, 1999年五/六月, 52頁。


前言

有一個喜歡園藝的牧師,在自己的園子裏種了一顆小樹。那是一顆垂柳的幼苗,假以時日,這小樹有機會變成一顆優美而豐碩的大樹,長得比他的房子還高,因為在這小樹苗裏,有著長成雄偉大樹所需的一切遺傳密碼。
牧師小心照料這樹,按時澆灌;陽光和滋養的雨水落在樹上,小樹漸漸成長。不多久,小樹長出一根嫩枝,長得有三、四十公分高,生得很美麗,在枝條的兩旁生滿了待發的葉芽。
可是有一天,牧師發現這顆小樹折斷了。或許是被動物咬斷了,或許是有鳥兒降落在上面,或許從天而降的樹枝壓碎了她。牧師見到小樹雖然很有潛能,卻是這麼容易受傷,於是他在小樹的四周築起圍欄,一直到她長得更強壯。
牧師回想過去曾經三次試種垂柳樹,但每次都失敗。有一次,他離開了三個星期,那時是大旱季,回家的時候,發現小樹受到八月的熱風猛吹,已經枯萎了。他趕快澆上很多水,可惜太遲了;小樹死了。
不過這次牧師知道,只要有適當的看顧和保護,這顆小樹仍有可能長成一棵巨大又美麗的垂柳,可以讓鳥兒在這樹上找到抱雛之窩,孩子們在樹下快樂地玩耍。
牧師為此費煞思量,他明白到所有生物在幼年時都是很脆弱的。可能一株橡樹苗被小孩折了一下,也就死了。但如果這樹苗長成一顆巨大的樹,就比一個成年人還強,可以生存好幾個人類世代。
牧師開始明白耶穌論到樹、葡萄樹和枝子的比喻,教會其實也是這樣。一間又新又小的教會是很脆弱的,少許外力便可折斷她、屈曲她、或殺死她。但如果教會活得下去,慢慢成長,便會變成地上一個巨大的生命形態,並不斷繁殖和更新自己,擴展出去祝福全世界,多結果子,繁衍眾多,不再只是一顆樹,而是很多樹。不過,大樹生下來的每顆小樹苗,也同樣必會經歷一段脆弱的奇妙時期。
牧師心裏想:沒錯,教會也是如此。教會是有生命的,像一顆樹或葡萄樹,具有一切生物脆弱的部分,但也有著生物的一切潛能、希望和繁殖力量。
他又想:神把自己的生命注入教會的生命中,又把一套獨特的遺傳密碼賜給教會,使教會能夠長出神所植入的所有生命潛能。如果我們把教會看作活生生的,是神所創造的、是擁有特別DNA的生命體,這樣的思考,會帶來什麼改變?

目次

目錄
致謝7
前言9
導論11
 1.教會可有DNA?15
 2.教會:複雜的生命體41
 3.教會、三位一體和宣教使命61
 4.教會結構的DNA:此路不通77
 5.教會結構的DNA:全新酒袋101
 6.充滿活力的教會之特質 117
 7.宣教使命的DNA137
 8.超越心理學和生態學的宣教使命157
 9.在基督裏:宣教使命的一致性171
10.教會面對全球化187
11.福音全球化207
12.公領域的門徒身分229
註釋261

書摘/試閱

導論

這本書是在討論基督身體──即教會所具備的DNA。根據新約聖經,耶穌是教會的頭,而教會是他的身體。
你可曾對耶穌本身的DNA感到好奇?耶穌基督是馬利亞的兒子──更是神的兒子!耶穌必然有DNA,因為他是個完全的人,但耶穌的DNA不可能和馬利亞的DNA完全一樣,否則他便只是馬利亞的複製人。
耶穌可有亞當的DNA?還是他和大衛的DNA較近似,因為大衛是「合神心意的人」?明顯地,這DNA不可能是他地上父親約瑟的DNA,因耶穌從他肉身上沒有遺傳什麼,不過從文化上和靈性上卻有不少。
有些基督徒非常強調基督的神性,卻容易忘記了耶穌基督也是完全的人,他們認為這問題不值一談──甚至是褻瀆神的。如果耶穌是人,他便有人類的DNA,所以在這基因革命的年代,自然會有人提出耶穌DNA的問題來。耶穌凡事上與我們相同,只是他沒有犯罪(來二17,四15),究竟是什麼意思?這些經文無疑是論到耶穌完全的人性──包括他的DNA。
這些都是關於基督肉身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新約稱「教會」為基督的身體!(見羅十二4-5;林前十二27;弗一22-23,四15-16,五23、30;西一24)這怎麼可能?這是否僅僅只是一個屬靈的比喻,或是有更深一層的意思?
明顯地,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並沒有耶穌肉身一樣的DNA──就算在某程度上,教會是有肉身的,由地上有血有肉的基督徒組成。但教會是基督屬靈的肉身,承受了基督的形象,就如同繼承了基督肉身的DNA。教會在地上作為獨立個體和一個社會機體,是要效法耶穌的樣式(羅八29),必定有一種家族相似性。不管耶穌「肉身的」DNA是怎麼樣,他的DNA就是教會的頭──我們或可稱此為教會的DNA。耶穌把這DNA帶到他身體的每個部分,傳入葡萄樹的每條枝子,直進到最後一片葉子、最後一顆果子。
在這基因醒覺的年代,用遺傳學和有機體的角度去審視教會,查問教會的意義,是有益處的。我們在這裏刻意引用DNA的形象,並非偶然,也不單只是作舉例之用。以DNA來作類比是很恰當的,因為教會在聖經的主要形象是有機的(organic),而不是靜態和機構式的。搜尋教會的「遺傳密碼」,可以幫助我們明白教會的奧秘。
雖然遺傳學和DNA都是一些現代觀念,但它們是出自神的手,早在創世之時就存在了。所以,我們以遺傳學的角度去思想教會,比以組織的角度來思想,實際上是更貼近聖經,更接近神在自然界和社會的工作。
以此遺傳學的模型作為開始,本書將帶您認真思考幾個關鍵問題:
 遺傳學和DNA的知識如何幫助我們了解教會的核心本質?
 以遺傳學去理解教會,怎樣論到教會的使命?
 如果我們以遺傳學角度去看教會和其使命,會給予我們什麼亮光,去處理教會架構的問題?
 鑑於以遺傳學的角度看教會的本質、使命和架構,教會每天應如何生活?如果基督的身體明顯的承繼到耶穌基督為首的DNA,這對教會實際的公開門徒訓練有什麼啟示?

介紹心田福音教會
這本書談到基督身體的DNA,也道出心田福音教會的故事。心田教會是一個虛構的群體,她經歷了長時間的搜索、痛苦的過程,最後終於成為多結果子的教會。他們要尋找自己獨有的DNA,忠心地活作基督的身體。心田福音教會大部分會眾都是中產階層人士,忠於聖經的權威,真心委身基督而活。
在每一章裏,我們會看見心田教會如何面對該章討論的問題。為了要忠心地活作基督的身體,心田福音教會發現,如果他們採納一些方法、架構和觀念,是與基督身體的重要本質有衝突,結果只會是沮喪或失敗──甚至背離福音本身。就好像兔子學飛,或小鳥以為自己蒙召只為行走,從不展翅高飛。
心田福音教會是由許多教會構成的複合體。這不是一間真實的教會,但卻代表美國許多神學上保守的基督教教會一樣。這本書談到的大部分很戲劇性的內容,都是真人真事,只不過不是發生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間教會中。
心田福音教會的肢體經歷了許多掙扎才體會到本書的主旨:那些忠於耶穌基督、作福音好管家的教會,必須了解自己的身分,按著神當初創造我們的樣式來生活。心田福音教會學到了無價的功課,就是認識到自己從基督遺傳下來的DNA。
1. 教會可有DNA?
近幾年來,新聞經常報導基因研究的驚人突破成果。科學家正在排列人類的基因草圖,要解開生命之謎。科學家已能複製某些形式的生命,並成功的將一些特殊的致病基因抽取出來。一場劃時代的基因革命正在展開。
這些發展對教會──及教會的本質和使命來說,又有什麼意義呢?以遺傳學的角度去思想教會,對教會的本質──一個擁有自己的遺傳結構,有自己獨特DNA的生命有機體──而言,的確引發了不少引人入迷、獲益不淺的問題。
什麼叫作教會的DNA?這些DNA可否被解碼?這些DNA可否幫助我們更明白教會的本質──教會如何生存?如何成長?如何繁衍下一代?如何實踐上帝的旨意?
以遺傳學的角度來理解教會,「不是」過去幾代的人可以體會的。在這一章裏,我們會查考一下基督留給我們的DNA遺傳特徵,和這些特徵對教會所代表的意義。這是以遺傳學角度來看教會的方法之一。在以後的篇章裏,我們會從更多層面來作探索,以揭示教會豐富和複雜的基因遺產。1
神學(Theology),可被視為一種遺傳分型(genetic typing)。信經(Creeds),就是教會宣講所領受的DNA了。尼西亞信經(A.D. 325)便是最早期的宣告條文,時至今天,仍影響著基督徒對教會的理解。
尼西亞會議中所作的宣告是:教會是唯一(una)、神聖(sancta)、大公(catholica)、使徒性(apostolica)。直到今天,這典型的尼西亞公式,仍塑造我們思想教會的方式。來自不同傳統的基督徒,也會接納教會這四大典型特徵,作為教會DNA的核心元素。無論我們怎樣描述教會,教會仍是唯一、神聖、大公、使徒性,否則就不算是耶穌基督的真教會。2
多少世紀以來,普世的基督徒幾乎都普遍接納這四項常被指稱為教會「記號」(notae; marks)的典型特徵。請看看柏寇偉(G. C. Berkouwer)所寫的:「在宗教改革期間,對記號的數目有很多不同的見解……」,然而:
對這四個詞語本身卻從無人有異議,因為宗教改革人士並不認為必須再去選取其他能代表教會的「屬性」。各地的人對尼西亞信經中的教會描述:唯一、神聖、大公、使徒性,普遍有一種依戀。甚至在宗教改革以後,縱使針對這四個詞語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詮釋,但這些詞語的用法仍是一樣……值得注意的是,像教會是否真正唯一、真正大公、真正具使徒性和真正神聖等問題,從無人過問;人們質問的是其它的一些(額外的)記號,(例如)純粹傳講福音、純粹聖餐的職事、和行使教會紀律等。3
作為教會DNA的記號
我們在歷史的光照下去考查這些典型的記號,會發現兩件事。第一,這些記號都出現在一個特定的處境中,是用來排除那些對教會持不同理解的基督徒。第二,在歷史的不同時間點上,也有熱心的基督徒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論點,認為有「另外一些」特徵,可以更精確地定義出教會的本質。
看一看十九世紀的一個例子吧。循理會(Free Methodist Church)的主要創始人羅伯茲(Benjamin T. Roberts, 1823-93),講述到教會的核心特色時,選擇了另一條路線。在1860年,他在著作裏堅決表明「福音是給萬人的」。他接著問:
但為著哪些人的好處,我們要特別花上更多心血?哪些人我們必須特別關心?耶穌解答了這問題……當施洗約翰派人去問耶穌的身分時,基督吩咐這些傳話的人回去,將他們所見的和所聽的事告訢約翰:「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而彷彿這樣說,還不足以說服約翰他宣稱的確實性,耶穌再說:「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這句話確認了耶穌就是將要來的那位……照顧窮人的耶穌,定是從神而來的。在這方面,教會必須跟隨耶穌的腳蹤。教會必須看見,福音是傳給窮人的……這是最初傳講十架的信徒所持的觀點。4
羅伯茲接著引用使徒保羅的話:
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6-29)
羅伯茲留意到,「聖經中談到富有的人,從未出現類似的話語。」他得出結論:「因此,這些最簡明的教訓和例子,表達出傳福音給窮人的責任,這是教會神聖使命一個常存的明證。」5
羅伯茲的主張不單只關乎傳福音,也涉及教會自身的本質,關係到教會的DNA。後來他引用奧林(Stephen Olin, 1797-1851)的話,更清楚地表明這點。奧林是美國衛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的校長,也是羅伯茲的一位神學導師。在奧林的講章〈重建給窮人的福音〉(€荘he Adaptation of the Gospel to the Poor€椣^中,他說:
何謂真教會?這議題一直備受爭議。是什麼組成教會的呢──什麼是教會的核心呢?什麼使教會腐敗呢?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但還有更重要的。教會要是沒有主任牧師也許成不了,但也可能成得了。但要是沒有福音,沒有傳給窮人的福音,便不成教會。教會有沒有傳福音給窮人?傳得是否有果效?福音有沒有使人們歸主和成聖?教會的講道、模式、教義等,有否針對這些果效來作出調整?倘若沒有,我們就不必再不厭其煩地提一些問題了。這是因小失大,沒有行出耶穌從前所行的──和使徒所行的。有沒有一間教會──或一種事工,可使人們回轉,改變,成聖?窮人真的學會愛神了嗎?他們是否活得純潔,死得喜樂?我希望教會的管理和模式,可以盡其所能去符合新約的要求……也希望事奉人員都受過最好的訓練,滿有口才;我也希望他們在漂亮的殿中敬拜,諸如此類;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把救人的福音傳給窮人,那便夠了。這是一間使徒性的教會,基督是房角石。首要的已經守住了,感謝主。6
羅伯茲在1864年一篇文章〈傳給窮人的福音〉(€専ospel to the Poor€椣^中,寫過一段相似的話:
傳福音給窮人,是一件歷久彌新的神蹟,見證教會神聖的源頭。我們的救主把這事和叫死人復活、潔淨痲瘋病人等,看作同等地位──沒有人在天性驅使下會這樣做,從來沒有,將來也不會有……不帶錢囊和背包出去,到窮人和被棄絕的人中間,忠誠地傳講神的福音,不依賴人的奉獻,只仰賴神的應許:「記住,我永遠與你同在。」這是一種人生方向。除非是神所差派的人,否則很多人直到死時,也不願意追求這種生活。但這樣做的人,是真正的承繼人,他照著基督昔日所行而行。7
羅伯茲同時以社會學和神學的論證──更準確來說,是社會神學的論證──來主張以窮人為優先。「衛斯理(Wesley)和懷特腓德(Whitefield)走入煤礦坑和平民百姓中間,進到城市的大街小巷裏面,向被忽略的勞苦大眾傳揚福音……比起飽讀神學、大寫『基督教明證』的文章之士,他們二人所作的更能拯救英國脫離靈性低谷。」8羅伯茲相信窮人「歷世歷代以來」都是最能回應福音的人。他補充道:
耶穌基督的教會有責任傳福音給窮人,因而教會的一切安排,也必須從這個目標出發……必須要對準目標。任何事……若有可能……阻擾這個目標,就一定要撇棄。如果福音能傳到窮人中間,便是傳到所有人中間了……一篇能夠喚起窮人注意、引領他們來到耶穌面前的講道,也會吸引所有階層的人。9
羅伯茲用以賽亞書第六一章和路加福音第四章中的禧年之喚,當作總結:
讓我們回歸福音的精神吧。讓我們俯伏在耶穌腳前,忘記我們一切的驕傲和尊嚴,甘心樂意與最卑下的同伴一同敬拜,謹記我們是耶穌的跟隨者。「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10
在此,有兩點關於真教會的基本主張產生了。第一,向窮人傳福音,是一個能使人認出教會的特有記號──也是教會核心DNA的一部分。第二,這記號可檢驗一間教會是否真實地具有「使徒性」──教會有沒有跟從耶穌的腳蹤行?不論是誰,他願去到窮人中間傳揚福音,他就是「真正的繼承人,照著基督昔日所行而行。」這是羅伯茲觀察到的。奧林說,向窮人傳福音的教會,就是「使徒性的教會」。請留心這些作者都訴諸於聖經,特別是耶穌基督的教導和例子,而不是某些特定信經。他們深深鑽研,要尋求教會真正的DNA。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