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中醫名家名師講稿叢書‧第一輯
ISBN13:9787117095082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作者:李德新
出版日:2023/10/27
裝訂/頁數:平裝/562頁
規格:23cm*16.4cm*3cm (高/寬/厚)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李德新教授為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學現代教育示范課程]《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講人,遼寧中醫大學教授。從高等中醫院校開設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之日始迄今,一直致力于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進修班生講授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科研方法學、中醫與周易等課程。在中醫界享有盛譽。
本書是在李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講稿基礎上,結合本人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并補充介紹了五運六氣的基本知識而編寫而成的。
書中首先介紹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及其特點。然后分別從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臟象學說、氣血精津液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養生與防治。五運六氣學說九個方面,結合本人數十年的教學,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現了中醫學理論的學術特色和優勢。書中對教學難點和疑點進行了深入地分析,闡述,引發學生跨學科的思考和學習的興趣,以便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法。
本書可供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參考,也適合臨床醫師的理論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參考使用。
本書是在李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講稿基礎上,結合本人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并補充介紹了五運六氣的基本知識而編寫而成的。
書中首先介紹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及其特點。然后分別從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臟象學說、氣血精津液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養生與防治。五運六氣學說九個方面,結合本人數十年的教學,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現了中醫學理論的學術特色和優勢。書中對教學難點和疑點進行了深入地分析,闡述,引發學生跨學科的思考和學習的興趣,以便掌握中醫學的思維方法。
本書可供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參考,也適合臨床醫師的理論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李德新,1958年于遼寧中醫學院(現為遼寧中醫藥大學)畢業,留校任教至今,長期從事中醫的教學、科研和醫療工作,為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進修班生講授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科研方法學、傷寒論方藥析義、中醫與周易等課程。從高等中醫院校開設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之日始迄今,一直致力于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了專著《實用中醫基礎學》(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主編了高等中醫院校函授教材《中醫基礎理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成人教育教材《中醫基礎理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全國中醫藥院校21世紀課程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名人/編輯推薦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可供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中醫基礎理論時參考,也適合臨床醫師的理論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參考使用。
目次
緒論
一、中醫學與中醫學理論體系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唯物辯證觀
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六、中醫學的醫學模式
七、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
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概說
一、哲學與科學
二、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
第一節 氣一元論
一、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二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三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四節 中醫學的科學思維
一、思維的概念
二、思維的類型和工具
三、思維的形式和方法
四、中醫學的主要思維形式
五、中醫基礎理論術語和概念的特徵
第二章 臟象學說
概說
一、臟象的概念
二、臟腑的概念及其分類
三、臟象學說的特點
第一節 五臟
一、心(附:心包絡)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腎(附:命門)
第二節 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二、髓
三、胞宮(附:精室)
第四節 形體官竅
一、形體
二、官竅
三、五臟外華
……
第三章 氣血精津液學說
第四章 經絡學說
第五章 體質學說
第六章 病因學說
第七章 病機
第八章 養生與防治
第九章 五運六氣學說
一、中醫學與中醫學理論體系
二、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四、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唯物辯證觀
五、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六、中醫學的醫學模式
七、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結構和知識體系
第一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概說
一、哲學與科學
二、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
第一節 氣一元論
一、氣的基本概念
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二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三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四節 中醫學的科學思維
一、思維的概念
二、思維的類型和工具
三、思維的形式和方法
四、中醫學的主要思維形式
五、中醫基礎理論術語和概念的特徵
第二章 臟象學說
概說
一、臟象的概念
二、臟腑的概念及其分類
三、臟象學說的特點
第一節 五臟
一、心(附:心包絡)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腎(附:命門)
第二節 六腑
一、膽
二、胃
三、小腸
四、大腸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節 奇恆之腑
一、腦
二、髓
三、胞宮(附:精室)
第四節 形體官竅
一、形體
二、官竅
三、五臟外華
……
第三章 氣血精津液學說
第四章 經絡學說
第五章 體質學說
第六章 病因學說
第七章 病機
第八章 養生與防治
第九章 五運六氣學說
書摘/試閱
緒論
中國醫藥學具有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以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檢驗和證明,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為具有復雜性科學特徵的獨特的醫學科學,為中國人民保健事業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愧是我國和世界科學史上一顆罕見的明珠。
一、中醫學與中醫學理論體系
(一)中醫學
1.科學的含義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本質是什麼?“科學”一詞源於拉丁語的“Seientia”。在古代、中世紀和近代社會,“Seientia”一詞是指揭示一般真理和必然真理的結論,主要是指自然科學。今天,“科學”一詞的意義進一步擴展了,人們對科學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一般認為,科學的完整含義包括:科學是一種知識累積的傳統,是一種社會建制,是一套方法,是第一生產力,即維持和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是一種重要的觀念來源和精神因素。
作為知識體系言,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社會意識形態之一。”(《辭海》1999版)科學是認識和知識相統一的複合體,是由眾多學科和交叉學科構成的多層次的龐大系統。
2.中醫學
醫學,又稱醫學科學,是“研究人體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學體系。”(《辭海》1999版)我國醫學有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兩個醫學體系。前者主要指中醫學,後者指西醫學。醫學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相結合的綜合學科。
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研究人的生命、健康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醫學科學。它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和特點,體現了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統一,具有復雜性科學的特徵。中醫學是由基礎、臨床、預防、康復等眾多學科和交叉學科構成的龐大的學科系統。中醫基礎理論學科是中醫學的學科系統的基礎。
中國醫藥學具有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是我國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以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檢驗和證明,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為具有復雜性科學特徵的獨特的醫學科學,為中國人民保健事業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愧是我國和世界科學史上一顆罕見的明珠。
一、中醫學與中醫學理論體系
(一)中醫學
1.科學的含義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本質是什麼?“科學”一詞源於拉丁語的“Seientia”。在古代、中世紀和近代社會,“Seientia”一詞是指揭示一般真理和必然真理的結論,主要是指自然科學。今天,“科學”一詞的意義進一步擴展了,人們對科學有各種不同的解釋。一般認為,科學的完整含義包括:科學是一種知識累積的傳統,是一種社會建制,是一套方法,是第一生產力,即維持和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是一種重要的觀念來源和精神因素。
作為知識體系言,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社會意識形態之一。”(《辭海》1999版)科學是認識和知識相統一的複合體,是由眾多學科和交叉學科構成的多層次的龐大系統。
2.中醫學
醫學,又稱醫學科學,是“研究人體過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學體系。”(《辭海》1999版)我國醫學有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兩個醫學體系。前者主要指中醫學,後者指西醫學。醫學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等相結合的綜合學科。
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研究人的生命、健康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醫學科學。它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和特點,體現了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統一,具有復雜性科學的特徵。中醫學是由基礎、臨床、預防、康復等眾多學科和交叉學科構成的龐大的學科系統。中醫基礎理論學科是中醫學的學科系統的基礎。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