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亂世中的快樂之道
滿額折

亂世中的快樂之道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如果我們學習以慈悲相待,
彼此更有相連的意識,對共同的人性有更深刻的瞭解,
更重要的是以此教育我們的孩子,
這必然能減少當今世界的許多衝突與問題,
我們也能創造更幸福的個人、
更美好的社會和更和平的世界。 ——達賴喇嘛

人並非生活在真空中──我們生活在社會裡,
而當今有許多社會缺乏社群意識,疏離冷漠日增,信任受到侵蝕;
也不時有各種偏見、歧視、暴力、衝突和災難等負面事件發生。
當世界如此紛擾多變,似乎變成一個越來越不快樂的地方,
我們還有希望追求真正的幸福快樂和生命意義嗎?
如果這些社會問題會破壞個人的快樂,我們該怎麼因應?
要促進社會的改變,個人又有什麼樣的責任、能做出多少貢獻?
達賴喇嘛一生歷經磨難轉折,但他總是微笑以對,自在沉著的智慧風範令人景仰。
繼全球暢銷書《快樂》、《工作更快樂》之後,達賴喇嘛再度回應卡特勒博士直接深入的提問,
探究當前世界各種紛擾的根源,有許多是由於人們缺乏深入的聯結與接觸,而形成偏見與誤解的鴻溝,
並進一步指引我們轉化固著的觀點、體認共有的人性,
基於我們的相似而非差異之處,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深切的情感聯結,
以務實的認識和包容的態度,培養樂觀、韌性、信任和其他正面情緒,
以慈悲與同理心作為根本的策略,並採取有效實際的行動,
持續追求恆久的個人快樂,同時創造長遠的社會幸福。
最後,我們會發現達賴的訊息是希望,是植基於人性本善的絕對信念,
以及知道有明確道路可以通往快樂的平和心境。

【達賴語錄】
人能關心自己的福利、擁有自我,也同時能把自我認同和關注的範圍擴及到其他人──不是忘掉我們的歧異,而是記住我們的相似處,並給予同樣的注意和重視。
學習欣賞多元化,真正思考它的價值,研究它的益處。你越能學著欣賞多元化,就會越容易尊重那些不同的人。
個人的基本看法和動機,一定會影響他如何去因應生活中的逆境、威脅或危險。舉例來說,友善和慈悲的態度能帶來自信感,這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而這就能減少恐懼。
一旦我們的基本生存需求獲得滿足,快樂就取決於我們的心境,而非外在的環境、情況或事件。我們可以訓練自己的心靈,重塑看法和態度,採取長遠的眼光、彈性的思考,刻意地培養快樂。
只要放寬視野,就會有更大的希望。你要保持追求崇高目標的希望和決心,在遭遇困難時,只要提醒自己這個目標的價值,就可以讓你懷抱希望和勇氣。
快樂的人不僅更樂意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也是幫助你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促進你自己快樂最好的辦法。獲益的是你,是你自己。
如果你想要別人快樂,必須慈悲;如果你想要自己快樂,也必須慈悲。
樂觀並不表示你無視於實際的情況,而是你一直保持積極的態度,使你面對任何問題,都能尋求解決方法;不僅從負面的觀點來看,也能找出潛在的益處,尋找其中潛存的正面結果。
群聚在一起,形成社群聯結分工合作,是人類的天性。如果我們瞭解彼此必須合作,自然會去留意他人的福祉。這能讓我們創建穩定、幸福,也更為和平的社會,結果是人人同享福利。
缺乏接觸或隔離,就會導致對其他群體的無知,而這種無知會造成刻板印象,也讓我們更加懷疑對方。與其他群體成員友好相處是重要的,不要只把他們視為團體的代表,而要把他們視為個人。

作者簡介

達賴喇嘛(His Holiness the Dalai Lama)
一九三五年七月六日出生於西藏東北部的貧窮農家,兩歲時被認證為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為西藏政教合一領袖,六歲時開始接受佛教僧侶的終身訓練。一九五九年,藏民反抗中國入侵,起義失敗後,達賴喇嘛逃離西藏,流亡到印度的達蘭薩拉。他對於人權、世界和平、人類基本價值觀的不懈努力,在國際間聲譽卓著,曾獲頒多項榮譽和獎項,包括一九八九年諾貝爾和平獎及美國國會金質獎章。
達賴喇嘛被問及他在生活中的角色,總說自己是「普通的佛教僧侶」。許多人則認為他是當代最重要的精神領袖,世界頂尖的佛教學者與導師。他終年四處旅行奔波,熱切鼓吹他人生中的三個主要承諾:第一,致力於促進基本的人類價值,或是他所謂的「世俗道德」;第二,致力於促進世界主要宗教傳統的和諧與瞭解;第三,致力於「西藏問題」,在藏人爭取人權、自治和自由的過程中,為他們發聲謀求福祉。無論達賴喇嘛走訪何處,始終真誠呼籲他的聽眾要更仁愛、慈悲、寬容,並承擔普世責任。

霍華德‧卡特勒博士(Howard C. Cutler, M.D.)
心理學者、暢銷作家和演說家。他與達賴喇嘛合著的《快樂》(The Art of Happiness : A Handbook for Living)、《工作更快樂》(The Art of Happiness at Work)系列叢書,同時由達賴喇嘛的東方佛教觀點和他所代表的西方科學觀點,來探究人類快樂的差異面,已被譯成五十種語言,成為全球暢銷書,獲得熱烈迴響與讚揚。卡特勒博士是研究人類幸福科學的專家,也是正向心理學領域的先驅,經常在全美和世界各地,進行演講、主持研討會及課程,以幫助人們追求更大的快樂、滿足和成功為畢生職志。

譯者簡介
莊安祺
台大外文系畢業,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開闊之路——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5》、《西藏的故事:與達賴喇嘛談西藏歷史》、《園長夫人》、《奇蹟的孩子》、《一個外科醫師的抗老秘方》、《行星絮語》、《感官之旅》等書。

世中的快樂之道
霍華德‧卡特勒

前陣子,我應邀到澳洲參加以人類快樂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這場盛事共邀請了世界各地五十位知名專家來談論快樂,甚至連達賴喇嘛也在第二天現身擔任主講人。這麼多的專業同僚齊聚一堂,針對廣泛的主題展開熱烈的討論。中午休息時,我聽到幾位同僚談到正向心理學界正在辯論的話題。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又稱積極心理學、幸福心理學)是心理學的新分支,常被稱為「人類幸福的科學」,而大家辯論的問題是: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要促進人類的幸福,重點應該放在個人內在的發展還是社會幸福──哪一種才是較好的方法?換言之,我們應該致力開發增進個人快樂的技巧,還是應該側重改善社會現況,讓社會成員成長茁壯,因而獲取更大的幸福?
這樣的辯論似乎時有爭議。主張應該促進社會幸福的人,認為以促進個人快樂為職志的正向心理學,只不過是另一種自我中心的通俗心理學時尚,只顧追求個人的滿足。正向心理學的陣營當然提出了有力的論據來反駁。他們並不否認快樂的先決條件是要先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還指出,由於快樂是一種主觀的狀態,涉及個人的態度、認知、情感等,因此要求快樂的提升,必定要著眼於個人的內在狀態。此外,針對追求個人快樂是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說法,他們指出,研究顯示:提升個人的快樂,會使人更加慈悲為懷,更願意付出,更願意接觸與幫助別人;而不快樂的人才更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
其實這樣的爭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歸結為人們基本取向的問題:是「我」,還是「我們」?其實達賴喇嘛和我在討論個人、社會和人類幸福之間的關係時,也談過相似的問題,諸如:社會對於個人快樂的影響是什麼?如果社會問題會破壞我們的快樂,我們該怎麼做?要促進社會的改變,個人有什麼責任?究竟可以做出多少貢獻?
這些討論也包括了本書記載的一些談話,是達賴喇嘛與我從一九九三年起針對人類快樂展開對話的一部分,我們的討論也仍在進行中。為了讓這些談話呈現適切的脈絡,我想先回顧《快樂》系列叢書的歷史,以及科學界和社會大眾對快樂的認知產生的劇烈變化。
《快樂》系列作品的歷史
一九九○年代初,我開始構思要與達賴喇嘛合寫一本談論快樂的書。那時我已經認識達賴喇嘛近十年,充分瞭解他有極大的智慧,不但能為佛教徒開示,對非佛教徒也同樣有所助益。所以我開始設想要為一般西方讀者寫本書,萃取出讓達賴喇嘛獲得快樂的基本原則。這本書的重點聚焦於能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達賴喇嘛的想法,並在西方科學和心理學的背景下描構他的觀點,我希望最終能結合東西方的精華,來找出獲得快樂的有效方法。達賴喇嘛欣然同意我的建議,我們於是在一九九三年,開始進行這項計畫。一九九八年,《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The Art of Happiness:A Handbook for Living)終於發行,我們抱著謙虛的期望,初版只印了少量的冊數。教我們大感驚喜的是,讀者對這本書的反應非常積極,它似乎在許多渴望更美好生活的人內心深處引起共鳴,很快就打進世界各地的暢銷書排行榜,被譯為五十種文字,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
我們收到了許多精彩而感人的信件,其中一些列舉出我們未談到的主題,請求我們出版續集。例如,我專注於發展個人的內在,以作為追求快樂的路徑,因此書中討論了追求快樂的內心障礙,卻迴避了社會問題,雖然不論在我們的私下討論或公開談話中,達賴喇嘛都經常提到這些問題。但現在是面對現實的時候了。人並非生活在真空中──我們生活在社會裡,這個社會有很多問題會影響我們的快樂。為了與達賴喇嘛更深入探討這些有關社會和全球的問題,我提出與達賴喇嘛寫作續集的想法,以尋求根本的解答:我們如何才能在這紛擾的亂世中找到快樂?而他同意了。
我原本打算在《快樂》之後的續集解決這浩瀚的問題,但我們很快意識到這個問題範圍太廣,所以我們把不同主題規劃成一系列叢書。本系列的第二本書《工作更快樂》(The Art of Happiness at Work)發表於二○○三年,把「快樂之道」的原則運用於大多數人成年後清醒時耗費了大量時光的地方──職場之上。而在現今這本書中,我們終於轉向那些破壞人類快樂的更廣泛社會議題。達賴喇嘛在一開始就指出,當今許多社會缺乏社群意識,而且信任受到侵蝕;隨著討論進行,我們將談到偏見、種族主義、恐怖主義、暴力和恐懼的問題。
快樂革命
達賴喇嘛認為快樂是可以實現的目標,可以透過練習和努力培養,這是佛教徒對於快樂的基本觀點。巧合的是,《快樂》出版後不久,同樣的思想也由另一個方向在社會中紮根──這種「新的」科學發現導致許多人對快樂的看法發生根本的轉變。越來越多人開始否定快樂只是外在情境的副產品,而認為快樂可以有系統、有方法地培養。這種變化是全球「快樂革命」的一部分,科學社群和社會大眾突然都對「人類快樂」的主題爆發無比興趣。
導致「快樂革命」蓬勃發展的分水嶺,似乎是在某個心理學新派別正式成立之時,這個新派別著重於研究人類正面的情感、優點和繁盛。影響力深遠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博士,不遺餘力地推動這種他稱為「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與另一位傑出的研究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博士合力奠定了這個新領域的基礎。當我們寫作《快樂》之時,可供參考的人類快樂和正面情緒的研究還很少,但是在正向心理學派別成立後,人類史上第一次,快樂成為科學研究的領域,過去十年間的相關研究呈倍數增長。而對我來說,尤為可喜的是看見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支持達賴喇嘛的看法,讓我們發現佛法在許多方面都和西方科學有所銜接。
助長快樂革命的主要因素,是一些令人驚訝的研究揭示了快樂的益處,遠遠超出僅只是「感覺良好」的範圍。孕育更多的快樂,被視為就像是「一次購足所要的東西」,可以進而追求生活中每個主要領域的更大成功:快樂能提升追求伴侶成功的機會,帶來更美好的婚姻,促進更牢固的關係,培養更完善的身心健康,造成更長的壽命(最多可多活十年!)。它能促進創造力、認知能力和彈性。快樂的人在工作上更成功、收入更高;擁有快樂員工的公司組織也會更成功、創造更多利潤。
儘管培養更大的快樂對個人助益良多,但這些研究更重要的是指出:培養更大的快樂不僅有利於自己,也有利於個人的家庭、群體和整個社會。事實上,這正是《快樂》系列叢書強調的基本原則之一。先前我提到,要追求快樂,究竟發展內在抑或變革社會才是較「有效」方法的爭論──也就是該朝個人快樂還是社會幸福來努力?在澳洲研討會中並沒有人來請教達賴喇嘛的意見,但他在我們的談話中提出了回應。他對這項爭論的答案是什麼?沒有爭論!最佳的方法呢?兩者皆是!這不是只能二選一的情況,我們並不需要非此即彼的選擇。達賴喇嘛認為,我們能夠、而且應該同時,朝著個人快樂和社會幸福的方向一起努力。
個人快樂與社會幸福的交會
關於如何培養個人的快樂,達賴喇嘛提供了幾種方法。例如在本書第三部,他揭示了實際可用的途徑,來解決現今世界的問題——培養希望、樂觀、信任和其他正面心態。正面的情緒和心態對於增加我們的整體幸福有直接影響,終將指引我們在紛擾亂世中找到快樂。至於增加「社會幸福」,當然個人可以採取各種行動,以幫助建設更美好的世界──而個人所選擇的行動,一般是取決於個人利益、資源、能力和情境等。
不過在本書中,我們會先提出一個關鍵的論點,一個強力而根本的辦法,同時培養個人內在的快樂,並解決社會的問題:一般正面的情緒,尤其是最崇高的「正面情緒」——慈悲與同理心,就位於內在快樂和外在幸福之間的交會點,同時能引發個人的快樂,也可以為當今紛擾社會的諸多問題提供解決之道(至少是克服這些社會問題的第一步)。
我們提出直接的科學證據,以證明培養慈悲為什麼是提升個人快樂的有效技巧。我們也將說明同理心與慈悲如何導致大腦功能特定的變化,改變我們對他人的觀感知覺,以及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使我們認為他人和自己更相似。這些變化使我們以他人和我們的相似而非相異之處為基礎,與他人建立關係,消除「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壁壘。這也使我們產生特別的思考和行事方式,是為我們稍後要探討的社會問題「量身設計」的解毒劑,甚至是迄今仍被認為不可能防範,我們對那些看來和自己不同之人出於本能感受到的「自動且無意識」的偏見,也能加以克服。最後,我們將解釋這種克服社會問題的方法,拜正面情緒和快樂的感染天性所賜,要比一般傳統方法具有更多獨特的優勢。
在本書的結尾,我們將說明:任何人未必天生就要有同情心或「熱心」,也可以練習特定的技巧,有意識地培養更深刻的同理心和慈悲。任何人都可以運用這些技巧,提高日常生活的快樂水平。但是,如果要藉此消除普遍的社會問題,大部分的人都要練習這些技巧,比如我們可以在公立學校提供教育和訓練,同時經由媒體報導,宣導這些技巧的好處等。
但在這一切實現之前,必須要有更多人贊同達賴喇嘛的慈悲觀點:慈悲是個人幸福的泉源,是真正對你,而非對「其他人」有益。這需要將慈悲視為真正具有實用價值和重要性的事物,有真正具體的好處,而不只是一個「溫暖而模糊」的抽象哲學概念,或是「軟調」的宗教、精神或道德的主題。我們甚至應該視它為必需品,對我們的生存至關緊要,而非只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在星期日上教堂、或帶著數百萬美元到佛羅里達退休時才實行。
要以廣泛的教育在全球施行這些技巧的訓練,可能會是緩慢的過程。同時,當今世界的問題是多元、複雜的,沒有秘方或靈丹妙藥能突然消除個人和全球所有的人類問題,但至少我們有了可以開始的地方。我們有實際的步驟,以面對紛擾的世界;我們有可用的策略,能真正維持日常的快樂,又能為更廣泛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最終,我們會發現達賴的訊息是希望,是植基於人性本善的絕對信念,以及知道有明確道路通往快樂的平和感受。

目次

前言 亂世中的快樂之道 霍華德‧卡特勒
【第一部】我,我們,和他們
第一章 我對我們
第二章 我和我們
第三章 我們對抗他們
第四章 克服偏見
第五章 極端民族主義
【第二部】從暴力到對話
第六章 重省人性
第七章 暴力的起因
第八章 暴力的情緒根源
第九章 處理恐懼
【第三部】在亂世中追求快樂
第十章 面對亂世
第十一章 希望、樂觀和韌性
第十二章 信任與幸福的交會點
第十三章 用正面情緒建立新世界
第十四章 發現共同的人性
第十五章 同理心與慈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