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善.願.力:潘維剛的火線救援
滿額折

善.願.力:潘維剛的火線救援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以中寮921救援為開端,再接泰北孤軍及防暴三法的通過,還有老人大學的建置以及縮短婦女數位落差的革命,五個故事,以潘維剛為中心,帶出女性對社會的關懷,主旨在透過有能力的女性,人們可以如何的來自己救助自己生存的社會。
許多人抱怨政府、抱怨生活的環境,但相反的,許多人都忘了自己的雙手是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潘維剛的故事代表社會上有能力、有機會回報社會的人,可以如何有效的整合身邊的力量,面對貧富差距極大的現在,面對弱勢,最可以做的不只是捐錢,這本書寫下的,是一段段帶弱勢族群靠自己雙手雙腳站起的傳奇。

書籍重點
如同針線,串起力量,五個火線救援的故事,是一個個善.願.力的展現。

「有能力的人,張開雙手比常人更有力」,台灣天災不斷、人禍不少,但無數共度難關的感人故事,是這塊善心之島,永遠走向光明的不敗基因。

日籍女大學生來台受到性侵,法官以五萬元讓嫌犯交保,恐龍法官的問題頓時在社會引起喧然大波。台灣社會對女性權益的覺醒,在今日是全民可以同仇敵慨的運動,但在民國85年以前,性侵、家暴、性騷擾的法律制裁,卻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奮鬥。

本書以潘維剛為主體,記錄的正是一位在社會上有能力的女性,在面對婦女權益極端受漠視的情況下,如何與一群人為性侵害防治法八年抗戰,舌戰眾人?還有每次開會僅得到一個便當的學者專家,又是如何關門立法,只為了想替台灣無數家暴婦立下強如鋼鐵的盾牌?
和日本東北大震一般,台灣921大震來襲時,十三位純樸的台灣地主,如何願意割下一整塊快收成的鳳梨田,只為讓同為災民的人蓋個組合屋?當政府無法立刻伸出援手時,台灣的能人志士,又是如何用自己的資源,串起一整個民間與企業合織的救援大網?

作者簡介

秦嘉彌

英國Stirling大學出版碩士
曾任自立早報、中國時報編輯及天下雜誌文稿召集人

名人/編輯推薦

專家推薦 
實踐大學教授兼諮詢顧問、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林澄枝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王麗容教授

在十方道上來去的行願者
林澄枝

日前,維剛拿給我她即將出版的書的大樣,我本想略讀即可。因為與她交誼已逾三十年,對她的瞭解自認很夠。沒想到,一讀下去,就逐章逐段的細讀起來。不是因為文筆雋永吸引我,而是我讀著這些敘述,喚回了我在中央婦女工作會與姐妹們共事的那段時光,我們曾殊途同歸的一起為維護婦女權益打拚,為獲得的成果欣喜。但是在整個的歷程中,現在我忽然發覺維剛與她的團隊比我們更有前瞻眼光,也更懂方法,她是站在「人權」的高度來為婦女的「人身安全三法」立法的,她是跳脫了「男性」「女性」對立的模式來發聲的。她之所以能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即能將我國女權向前推進一大步,主因在此。這是我品味本書悟出的維剛智慧。
維剛二十四歲承父志踏入政壇,是當時最年輕的台北市議員,雖然外表稚嫩,每有發言,卻言之有物,聲調鏗鏘,當時我就發現她有很強的助理,看到她手上拿的文字卡片,不能不佩服她的用心。好的幕僚加上她本身的優秀條件,很快的成為一名出色的民意代表。經過十一年市議員的歷練再上一層樓當選立法委員,幾屆的立委讓維剛從容完成制定保障弱勢婦女法律的使命。她能成功立法,固然歸因於立委身分,也因為她成立一個確實能夠發揮功能的「現代婦女基金會」。
民國七十六年潘議員就決定選擇「保護受暴婦女」這個議題做為工作的主場領域,懷抱仁心與勇氣傾力投入。這是維剛事業上最有遠見的決定,不但符合世界潮流,也正是當時台灣社會漸受關注的問題。維剛有熱情,有大志,能博采眾議,調和異見,更有堅持不畏縮的勇氣,終於「得道者多助」,長期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無償的貢獻專業知識,而基金會的幹部都是最強的幕僚,這些因緣的聚合促成維剛在這條菩薩道上修出正果。
「婦女人身安全三法」讓「現代婦女基金會」成為婦女社團的翹楚,更是婦女界的新力軍、領頭羊。之後,維剛的工作議題又擴展到「老人」,她們開風氣之先成立「老人社會大學」,辦得朝氣蓬勃。對老人的身心照顧藉上課學習、交誼支持等形式,讓老人達到心情愉悅、身體康泰的目的。為迎接全球先進國家「高齡化」時代的來臨,「老人長照」已然迫在眉睫,「老人社會大學」或「長青學苑」雖不能做到病後照顧這一段,但能關注到老人問題,也已走在時代前端了。
除了關注婦女、老人問題外,維剛還為「泰北孤軍及其遺族」做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立法院結合救總能完成修法工作,還孤軍一個公道,又捐款為孤軍建屋蓋校,誠屬善行。維剛不顧安危數度飛往,我讀到這段故事,幾乎感動落淚。
十一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給台灣帶來浩劫,維剛也認定中寮鄉為對象,帶領人員與物質全力投入救災,那種實地深入災區,與災民共甘苦的精神,一改維剛都會女性的形象,難能可貴的贏得信任和讚賞。那時我文建會同仁也在附近石崗鄉救災,我自愧無法做到她那種程度,這是維剛讓我欽佩之處。
我與維剛雖不能說是忘年之交,但虛長她一大段年齡,她待我如姊如母,細微的體貼讓人感念在心。她永遠是一個溫和貼心的鄰家女孩,難怪有這麼好的福報。維剛像一個在十方菩薩道上來去的行願者,有忙碌不完的善行善道等待她去完成,她正年富力強,累積了一身豐富經驗,我期待:她領導的「現代婦女基金會」繼續為新的婦女議題奮戰不懈;繼續為成就婦女終身學習的願望,讓婦女學習尖端知識,拉平數位落差;繼續為老人長照問題在立法院爭取福利;繼續為社會弱勢扶持代言。我相信,維剛做得到的,我祝福她。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教授兼諮詢顧問、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

有她,真好!
王麗容

屈指一算,我和維剛認識也超過二十五個年頭了,對於她,我有說不盡的佩服。
還記得剛認識時,她還是台北市議員,而我是在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任職的公務員,兩人會產生交集就是因為她想要成立「現代婦女基金會」。初聽到她要設立基金會時,才二十出頭年紀的我,意外得不得了,心想:「怎麼會有人想要以女性為中心,來做社會工作?」畢竟,在民國七○年代,台灣社會幾乎還沒有這樣的人,做這樣的事,也很少有這樣的認知與價值體系。而她想要照顧婦女,讓婦女朋友能跟著時代進步、在台灣社會能擁有尊嚴照顧與同享性別平等的理念,讓我覺得很佩服。
有別於許多推動女性權益者,直接挑戰男性權威或是激進型作風的女性主義者的刻板印象,維剛的行事風格是柔中帶剛、剛中帶柔。對於婦女議題能夠從柔性面去思考,怎麼樣透過剛毅的國家政策來實踐,而在剛毅國家政策的實踐中,她行事上又是那麼的柔軟,讓台灣社會和文化都可以接受。也因為如此,她才能成功推動「婦女人身安全三法」的立法,讓所有婦女享有法制的保護,擁有平等及安全的生活環境。
我想與維剛相處過的人,想必都和我一樣,感覺她是讓人覺得很親切、很溫暖,也很謙和的一個人,而她這樣的人格特質,也成為「現代婦女基金會」的組織文化。坦白說,社會工作是相當辛苦的工作,和其他工作相比,它的環境比較不好、薪水低、工作壓力大、沒什麼升遷機會等等。因此,民間NGO組織的人員流動率是相當高的,但現代婦女基金會是其中的異類,人員流動率極低,大多是因為出國讀書才離開,但往往留學回國後,還是回到基金會來服務,所以,在基金會裡,做了十幾、二十年的伙伴不少,也讓婦女相關的服務不但能持續做下去,還能愈做愈專業。會有這樣的結果,我覺得是她創造了一個包容的、溫暖的組織文化,讓伙伴們可以在這裡跌倒、學習與成長,有We are family的感覺,大家就願意留下來,堅持理念、繼續努力。
和維剛及基金會結緣這麼多年,我常覺得她們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做出許多「意外」之舉。記得是我剛生雙胞胎不久,那時維剛和基金會在做家庭暴力防治法草案的制定,我經常沒辦法親自去參加他們許多的法制草案會議,就常常半夜從被窩裡爬起來,把有關法案的想法寫下來,再傳給她們。後來想起來,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明明忙著剛出生的雙胞胎,都忙得頭昏腦脹了,怎麼還會有這樣的體力,半夜起來奮戰?而這就是維剛的魅力所在。
一般而言,社會工作者有個很重要的使命──正直和正義,不過有些人在獲得一些成就之後,常會忘了要維持住這份使命。但在我的感受裡,維剛不管是對什麼人、不管是於公於私,都一直維持著這份很乾淨、沒有雜質的正直與承諾,也讓人會願意和她一起工作。就像九二一大地震時,她到南投中寮去救災和重建的情況一樣。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重建是很不簡單的事,必須要整合各種跨科際的龐大資源才能做,但因為她有這樣的特質,加上有很好的人脈關係和社會資源,才能把大家都找進來,投入重建工作,進而做出令人讚嘆的九二一「中寮」一百個組合屋的興建。
大家為什麼願意跟著她做?是因為她是立法委員嗎?並不!大家會跟著她走,是因為覺得她做事都是抱著一種利他的想法,都不是為了自己,更重要的很有理念、也很貼近人民的心聲和苦難地區或是災民的文化。九二一地震第四天,我們南下到受災最嚴重的中寮,維剛帶著地理師一起去,後車箱裝著滿滿的金紙和拜拜的物品,因為她知道在台灣的文化裡,必須要有一些儀式性的行為,才能安定災區的人心,讓大家有個依託。她就是可以為大家想到這麼細、做到這麼多。另外,我們也很仔細提出組合屋地區軟硬體詳細計劃資料,當別人想要參與時,她的細心規劃和利他想法,無論是在地人的捐地或是台北大老闆捐組合屋等等,就是很容易因為她的特質而受到感召。
每回和維剛碰面,總是能聽到她「又」想做什麼,真是個點子王。而那些聽起來有趣,但實際上困難重重的事,到她手中,卻都那麼輕易地被完成。在她身上,我看不到一個「難」字。當她有問題或需要時,她會把她的理念告訴別人或說服別人,大家在聽完她的理念後,很容易贊成她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她就把「難」克服掉了。如果撇開相知多年的關係,單以一位社會工作者的身分來說,我看過這麼多的社會工作者,維剛是我由衷佩服的一位。因為她是最有行動力去挑戰自己的理念、最有承諾感去實踐自己想法的人。有些人有理念,不見得去挑戰,更別說是行動了!而她身上那份對社會工作的強烈使命感,驅使著她不停的往前走、不斷地去挑戰與實踐。所以,當我聽到她「又」想做什麼時,心裡總會升起一種佩服的感受,然後準備好雙手,等著為她喝采的那一刻!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目次

第一章 中寮媽祖婆
第二章 泰北 戰士的眼淚
第三章 防暴三法 遲來的正義
第四章 老人大學 銀髮大瘋狂
第五章 女人幫女人 老媽也飆網
第六章 成長故事 潘維剛的快意人生

書摘/試閱

中寮媽祖婆
百年僅見的大地震後,
一輛急馳的車、一筆消失的鉅款、鳳梨田裡長出的一排屋子
構築了一段充滿台灣人善良情感的時空。
1.災變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台灣南投,尋常的夜晚裡,氣氛寂靜。
凌晨一點四十七分,第一波天搖地動震醒習慣早睡的鄉民。
「地震啦!快跑!」此起彼落的呼叫聲伴隨懼怕的尖叫瞬間爆發,老人、小孩倉皇奔出屋外。
芮氏規模七.三的九二一大地震,一個晚上奪走兩千四百五十五條台灣人的性命。也是那一夜,一段在潘維剛生命歷程中始料未及的深刻緣份同時悄然展開。
**一場和時間的競賽
震後第二天,潘維剛急切的趕到中央救災指揮中心,她想知道災情究竟如何?最需要的救援是什麼?
「那時很多人都想伸出援手,我募集到的資源從棺木、貨櫃、睡袋到帳蓬等等都有,但在防災中心時,光是貨櫃,大家都不知道該要擺到哪邊才好。我們還準備了一個災區孩童扶助安置計劃,找了一些家庭,希望能接引災區失去父母的小孩北上安置,但因為狀況不明,什麼資源也進不去,」回想災後的第一時間,當眾多資源湧來,潘維剛就像個雙手抓滿救命藥品的醫生,卻無法接近哀嚎的病人,她不知道他們痛在哪?她的藥該給誰?
熬不住時間一分一秒的流失,潘維剛覺知自己這場與生命的拔河到底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於是這位總是穿著套裝、非常都會的立委在災後第五天便決定親自到災區去,她急需弄清楚災區到底需要幫什麼?要怎麼幫才對?
面對九二一廣大的災區,潘維剛決定找最嚴重的地區來協助,於是她鎖定了南投縣的中寮鄉。
「當時我問救災中心的人,這次地震哪裡受創最嚴重,他們告訴我是南投的中寮,我就決定下到中寮。但其實真要說我在去之前,心裡是不是清楚自己能做什麼,我是不確定的,但我只知道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到了災區,一路看下來,只有震撼和慘烈可以形容,潘維剛一行人雖然有和鄉長通上電話,但電話在當地一度斷訊,好不容易找到鄉長,鄉長卻虛弱地說自己上個月才剛剛心臟開刀。看著鄉長動作吃力、說話微弱的模樣,潘維剛當下清楚了解到,災區的一切,顯然比行前想像的,還要脆弱。
2.救命
真實見到災區慘況後,潘維剛的角色開始一步步施展開來。
當時在災區,房子幾乎不是全倒就是半倒,潘維剛心中確定災民第一時間需要的應該是一個庇護的家,但問題在於,那該是個什麼樣的家?
事實上,早在大震後的第一時間,台北許多人都還在找帳蓬時,潘維剛便已積極連繫可供更長期居住的貨櫃,募集了三、四百個由台灣區營造業同業公會、工信工程董事長潘俊榮、長榮、萬海、中國海運為主所提供的貨櫃屋,陸續運往了南投中寮、竹山、集集、埔里、台中東勢、埔里基督教醫院、竹山秀傳醫院等地。而因為對她的信賴與理念的支持,答應捐助貨櫃的工信工程甚至指派了一個副總經理完全配合潘維剛的指示。
貨櫃屋的設置在初期成了災民的堅強堡壘。因為竹山秀傳醫院全倒,醫院後來的病人和相關儀器都臨時安置在貨櫃屋裡,貨櫃屋成了一個迷你的臨時醫院。
儘管貨櫃屋給了災民一個堅固的家,但這仍不是潘維剛心中安置的終點,她還有一個更大的計劃等待實現。
與潘維剛一同下中寮勘察的喻肇青教授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經驗為例,建議潘維剛若要妥善地安置災民,最後勢必要蓋組合屋。
這個建議開啟潘維剛對災區一個長久復原的全新想像。在貨櫃屋階段性任務完成前,她決定要再找一塊地來興建組合屋。
**十三位地主的成全
由於地震後的土地殘破零碎,完整可用來蓋房子的地並不多,潘維剛尋求了當時的中寮鄉永平村長吳銘寬幫忙,吳銘寬對這位台北來的立委至今印象深刻:「那時候我不認識她,人家跟我介紹說她是立委,才認識的啦!我想說,不認識的人也要幫忙,真好。她跟我說她要找一塊地,說要給我們起厝,我就帶她去看那一片地。」事實上,吳銘寬口中那塊可以提供潘維剛興建組合屋的地,可不是一塊荒廢沒人用的地,而是佔地兩甲,土地上滿布長得正「水」的鳳梨及香蕉的農地。
面對也是災民的十三位地主,吳銘寬說服他們:「地震沒死,大家的命都是撿回來的,大家要做功德啦!」最後,竟只花了兩天就取得所有地主的土地使用同意書,十三位地主全部同意把地讓給大家免費使用兩年。至於農田上的作物,地主願意全部剷掉,吳銘寬不忍心,最後,只剷了一半。
有了地之後,就像一張等待被畫滿的白紙,潘維剛回台北開始為組合屋的興建而奔走,進行資源整合,她擅用人際網路,聚集具資源的企業家和有能力的專家一起投入重建,如同援引解渴的水到荒地,潘維剛正是那流通的管道。
**晴天霹歷,錢不見了!
在國內某知名大企業承諾願意捐助一億元做籌建經費的後盾下,組合屋的興建條件愈來愈成熟。一日,在辦公室,潘維剛與企業界的好友正在討論發包興建組合屋的同時,助理意外接到一通充滿歉意的電話,臉色頓時發青。
在幾位企業家離開之後,助理顫著聲音告訴潘維剛,原來答應捐錢給她的企業家,陰錯陽差地把這筆鉅款捐到另一個知名的國際救援組織了,換句話說,蓋組合屋的經費,沒了!而這一天,剛好就是組合屋興建工程在幾無利潤的前提下正式發包的日子。
十一年後的潘維剛再想到那一段「奇遇」,她自剖:「當下我的心頭當然是很震撼!你可以想像那個衝擊有多大,但我心裡想著:急也沒用,這種事是不能勉強,也怪不了別人。因緣不具足,就是不成,這個你不能怨誰。」
夾雜了這段插曲,潘維剛的組合屋大願卻意外的沒有因此「浩劫」而垮台。面對已經發包的工程,潘維剛與助理們轉而開啟中寮組合屋的募款之旅,甚至戲稱自己為「丐幫」。
最後,她口中的師父星雲伸出援手,在了解災民需要後,願意合作一起興建一百戶的組合屋,這也是後來組合屋的村名取名叫「永平佛光村」的原因,其它整地的費用及機具等,則有工信工程及營造工會來認養協助。
**一場不可能的工程
運作至此,組合屋的一切蓄勢待發,但令所有工程人員料想不到的是,潘維剛要的原來不僅僅是「建」,她還要「極快速的興建」,因為時令一天天走向冬季,天氣愈來愈冷,她知道災民不能一直住在帳蓬或臨時的貨櫃屋裡,一切必需要快!
永平佛光村一百戶組合屋的建造工程,共分為兩梯次,第一梯次為二十六戶、第二梯次為七十四戶。在潘維剛的規劃裡,第一梯次的二十六戶預定在十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地震發生滿一個月後她就希望可以完成入住,這對重建的工作同仁們來說幾乎就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
組合屋的建造需要按照建築的專業程序,一步一步來,例如水泥不乾就是沒辦法進行下一個階段,而從整地到潘維剛預定的完工日,前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工程根本無法完成。
但,人如其「名」--「維剛」,潘維剛相信事在人為,與眾不同的樂觀思惟間接也宣示了她誓在必行的決心:「雖然,工程的時間很緊,但對我來說,發了一個願心,定了計劃,就應該想辦法努力的完成它,盡量不要有任何理由去拖到它。」潘維剛個性中堅韌的意志力表現無遺。
最終,第一批組合屋的建造工程,在最後一星期馬不停蹄的加工下,最高紀錄曾有一百多個工人同時擠在地面工作,一場不可能的工程真的在大家的團結努力中如期完成。
**都會立委跌破眾人眼鏡
老村長吳銘寬回憶:「當時,很多人不曉得組合屋到底會是什麼樣子,所以一開始都選擇領政府提供,每月每人三千元的租屋津貼,來跟我登記要住組合屋的只有六十幾戶,我還擔心潘委員蓋了一百戶,會不會太多了。但是,第一批組合屋一蓋好,大家一看到組合屋很完備,裡頭什麼都有,很多人都跑來跟我說,他們要住組合屋,不要領津貼了。」
第一批二十六戶組合屋落成之後,第二批七十四戶的組合屋也緊接著在十一月十四日落成,速度之快,超乎了所有人的想像。
3.重生
隨著「住」與「家」的問題解決、失親的悲傷漸緩,現實生活的壓力開始成為災民不得不面對的真相,中寮鄉原先就不富裕,災後的居民更有許多說不出的苦。
**把全家都帶到竹科來吧!
在「給他魚,不如給他釣竿」的思維下,潘維剛委請智邦科技執行長黃安捷代為尋找同業,一起開放適合的職缺,讓災民們能有工作:「當時我在竹科,找智邦幫我詢問科技業有什麼工作可以給災民,有些災民去找工作時問老闆,『你們有什麼職缺?』,沒想到,老闆竟倒過來問,『別擔心職缺,你告訴我你能做什麼,我們就會給你適當的位子,並提供良好的安置環境,你可以把全家都帶到竹科來。』有一個音響店老闆說他一個月需要四、五萬才夠,因為房子倒了,房子貸款卻還未交完,還要養育小孩,而企業也真的照這個薪水給他。」前前後後,因為科技業的幫助,有一百多位災區的民眾因此找到工作,潘維剛在過程中看到了科技人熱忱、無私的一面。
**給中寮一千六百個買家
而她另外想到的一個給釣竿的方式,則是發揮了聚沙成塔的魔力。
當時潘維剛了解中寮地區的居民是以種植農作物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其中最大宗的農產就是水果,於是她問農會:「如果要讓農民們維持基本可生存的情況,每個月平均需要販售出多少數量的水果才行?」中寮鄉農會估算一個月需要八十萬元,潘維剛於是想,如果要長期支援中寮農民一段時間,就得要找一千六百個人,每個人一個月花五百元來分攤。
「我怎麼找這些中寮之友會的成員呢?」潘維剛透露她的公益策略:「例如,立法院組一個團,一團就二十個人,像警政署那時也有幫我;也就是一個是機關單位或是社區,他們發一發就有了,像我認識的快樂美容院裡面的設計師和他們的客人,加起來也替我找二十個人,然後東西送到了,他們還要替我發給那二十個人,他們說他們最怕香蕉,因為體積很大,有時侯那一個禮拜沒有水果,就送什麼醃梅子啦、龍眼啦,大家也都收,總之他們送什麼,大家就收什麼。有些人到第四年還繼續買,這個中寮之友會沒有中間商,就是農會每個禮拜把東西送來幾個台北的據點,大家的錢就是直接交給農會。」
潘維剛的中寮救助,一路透過主動積極的介入,從硬體的牽動、軟體的輔導讓災民自覺、自我回饋,此刻已形成了給身、心、社會整體的一個真正的「重建」。
**請媽祖去助選!鄉民最真的回報
從九月二十一日那晚開始,潘維剛與中寮的神祕因緣就永遠長存。 村長吳銘寬曾感恩地說:「地震之前,我們都不認識她,她也不認識我們;她本來就瘦瘦的,為我們忙到更瘦,她兩千年選立委時,因為不在我們的選區,我們沒辦法投票給她,所以就組了一團到台北去替她加油打氣。」
那一年,中寮鄉民們合包了一台巴士去台北,總共四十三人,要給潘維剛加油,還把他們的媽祖也請到台北想幫忙助選,吳銘寬說,「我們去台北時有送她一個獎牌,我還有上台去幫她站台,她後來沒選上,我們都好難過。」。
民國九十年七月,桃芝颱風重創北台灣。中寮的阿公阿嬤們,竟帶著鋤頭特別從南投上來救災,他們說九二一地震時,台北人毫無所求的幫他們重建家園,這次台北有難,雖然他們有的不多,但總可以拿著鋤頭來幫忙挖淤積的泥土。
回想生命中的這一段奇遇,潘維剛說:「這一切,讓我覺得『人生,就是天地有情!』」人與人間的情感在災變衝擊中激出了更美麗的一面。
**兩萬塊過一年,有什麼不能過
從中寮回到台北,潘維剛自己也起了轉變:「中寮那邊有的人,一年才收一次檳榔,一年才賺兩萬塊,老夫妻兩人就靠這個錢過日子,小孩都外出工作。我想,人家這樣都可以過一年,我們有什麼好不能過的,所以回來之後,我的生活開始變得很簡單,常是一件T恤,一條牛仔褲……我在災區,心境上有很大的轉變,兩千年選舉,雖然有中寮媽祖婆的加持,但還是敗選,可能是人生看得比較淡。敗選我沒有難過,也沒有掉淚,因為民主政治就是人民的選擇,我覺得要尊重大家的選擇。選舉我努力了,我心存感恩。」
**向無私的台灣人致敬
一場地震,震垮無數生命,卻也震出人們最可貴的無私情操。
潘維剛的火線救援也許僅是震災中的一個篇章,但她像針線般串起所有資源的願與力,留下了一段台灣人彼此回報的真情記憶。
Box: 潘維剛:他們是生命的勇士
走入歷史時空,救援中寮在潘維剛的人生歷程上存在什意義?她如何被一張合照感動?一場表演為何讓她激動落淚?

中寮救援至今十一年,當我再想到這件事,在我人生最大的體悟是──「無常」。人們常會掛在嘴邊說人生無常,但感受其實沒有那麼深,九二一時你卻能真正的感受到。
我記得剛到災區時問當地人,不是說地震後房子倒了嗎?可房子不是還在那邊?當地人卻告訴我,你現在看到的一樓是房子原來的二樓。到竹山時,他們要我看一塊倒得很嚴重的地區,我說那邊看起來還好啊?他們說不是,那邊是整棟房子都掉到河裡不見了,這樣的無常是很驚人的巨變。
**幾乎沒人拒絕過我
回想當時,我應該要很感恩,災難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社會上有愛心的人這麼多,我覺得自己應該要做得更專業、更好,把每一分資源變出更大的效應。
在我整個動員的過程中,被我尋求協助的人幾乎沒人拒絕過我,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這麼強的善念,每個人都有同體共生、感同身受的善念,知道這是我的同胞,是我最重要該做的事。
回想救援過程,我也訝異自己怎麼這麼「厲害」,因為一路上其實我並沒有想很多,就是盡所能的把所有的力量、能量都集中在這一件事情上。
說服是我找資源過程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我曾因為想請社工介入,希望他們去認養中寮,而在民生東路的馬路上就這樣談到半夜一點。我覺得事情能成就好,我願意做推手,很多事,成功不必在我。
**發了願的事必須做好
我的救援策略不是捐錢就好,在當初亂的時候,我覺得要實質給災民要的,而不是你想要給他們的,這樣的效益才會最大。比如起初災區沒有衣服,大家都跑去捐衣服,結果堆積如山,這個資源的浪費都太多了,很可惜,這些東西都不是他們最需要的。
我的救援重點就是要很快掌握他們到底最需要的是什麼,而且是我能做得到的,並且要很快給他們資源。我也沒有包山包海,因為我沒有那麼大的能量,所以第一個我只選擇在中寮,第二個就是籌劃組合屋。
**我們不是災民
這一場災難記憶,我在鄉民身上感受很多,例如那十三位捐地的地主,我看到他們赤著腳,很樸質的一群人,站在那歪七扭八,穿得很簡單的拿著一個獎狀,他們是捐了所有將收成的收入,得到的只是一個獎狀呀,我們去蓋組合屋,他們也等於發願來支持,他們是災民啊!卻願意來做這件事,這是令我很感動的。
有一次我要到社區去參觀,組合屋的居民互相走告說,潘委員今天要來,大家就開始掃地,把社區弄得漂漂亮亮的迎接我,等我到了,他們還說要表演節目給我看,一群人念詩歌朗誦,他們高聲說:「我們不是災民,我們是生命的勇者!」我當場就掉淚了,我突然發現自己得到的並不比他們少,他們是這樣在身心靈上都靠自己站起來了。
在中寮時我幫他們做了帽子,上面寫著「重建中寮」,再加上每個人自己的職稱,如鄉長某某某,大家帶了都覺得很有光榮感,一起要把中寮重建起來,等到興建完成,我們的石碑上寫的是「奮起中寮」,我們要大家都站起來,只是四個字,但對他們來講真的是有帶動的做用,我只是盡心。
**光有善念是不夠的
面對任何事,我覺得眾志成城,我贊成五根手指頭一起出力的力量很大,但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變成那隻手,能量大的人做多一點,能量少的人做少一點,每個人都伸一個手,每個小手加起來就會是一個大手。
我不認為一定要有錢的人來做這件事才能做大,有些事,光只是一個善念並不夠,發了願你就是要把它做好,只要一件事是我認為該做,但現在還沒有人做或做得不好,我就會去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