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論語:中國人的聖書
滿額折

論語:中國人的聖書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論語》是中國經典中,最好的一部。因為《論語》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聖人的言行錄,也是中國文學中最好的傳記書。《論語》這部書,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門人或別人的談話。
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被尊為「至聖先師」,他提出的仁義忠孝等德目,更成為人們行為的準則。

作者簡介

宋淑萍

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
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已退休。
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授《左傳》、《荀子》、《漢書》。
著作:〈論孟中「若是」、「如是」、「若此」、「如此」等詞用法的探討〉、〈孟子集注補正〉、〈論商君書的成書時代〉、〈韓非子思想中的名實問題〉、〈談孔孟的人生修養〉、〈「無違」的孝道:兼論「事父母幾諫」章〉、〈「老學最毒天下」駁議〉、〈韓非子與荀子思想之比較-兼論其與道墨思想之關係〉、〈先秦儒法政治思想的基本差異〉、〈從孔孟荀對「兵」的觀點看儒家的政治思想〉、《媽咪與貓咪》。

名人/編輯推薦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辭世,今日重讀他的論述,仍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殫編務繁瑣而規劃的宏偉藍圖。他特別強調:

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向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才智,歷代著述,大多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家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貴族屈原的憂患獨歎,樵夫惠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曲,村里講談的平話、小說……等等種種,隨時都洋溢著那樣強烈的平民性格、?土芬芳,以及它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家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繽紛燦爛的造成了中國。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

可是,生為這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現代中國人,對於這樣一個親民愛人、胸懷天下的文明,這樣一個塑造了我們、呵護了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母體,可有多少認識?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把握的可能呢?

參與這套書的編撰者多達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大家當年都是滿懷理想與抱負的有志之士,他們努力將經典活潑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為的就是讓更多的青年能夠了解繽紛燦爛的中國文化。過去三十多年的歲月裡,大多數的參與者都還在文化界或學術領域發光發熱,許多學者更是當今獨當一面的俊彥。

三十年後,《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也進入數位化的時代。我們重新掃描原著,針對時代需求與讀者喜好進行大幅度修訂與編排。在張水金先生的協助之下,我們就原來的六十多冊書種,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種,並增編《大學中庸》和《易經》,使寶庫的體系更加完整。這四十二種經典涵蓋經史子集,並以文學與經史兩大類別和朝代為經緯編綴而成,進一步貫穿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在出版順序上,首先推出文學類的典籍,依序有詩詞、奇幻、小說、傳奇、戲曲等。這類文學作品相對簡單,有趣易讀,適合做為一般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入門書;接著推出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史書、佛學等等,引導讀者進入經典殿堂。

在體例上也力求統整,尤其針對詩詞類做全新的整編。古詩詞裡有許多古代用語,需用現代語言翻譯,我們特別將原詩詞和語譯排列成上下欄,便於迅速掌握全詩的意旨;並在生難字詞旁邊加上國語注音,讓讀者在朗讀中體會古詩詞之美。目前全世界風行華語學習,為了讓經典寶庫躍上國際舞台,我們更在國語注音下面加入漢語拼音,希望有華語處,就有經典寶庫的蹤影。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從一個構想開始,已然開花、結果。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順應時代潮流做了修訂與創新,讓現代與傳統永遠相互輝映。

時報出版編輯部

目次

論語◆中國人的聖書 目次
出版的話
【導讀‧】論語要旨 宋淑萍‧
前言‧‧‧‧‧‧‧‧‧‧‧‧‧‧‧‧‧‧‧‧‧‧‧‧
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學──溫故而知新‧‧‧‧‧‧‧‧‧‧‧‧‧‧‧‧‧‧‧‧‧‧‧‧‧
孝弟──仁之本‧‧‧‧‧‧‧‧‧‧‧‧‧‧‧‧
仁──克己復禮‧‧‧‧‧‧‧‧‧‧‧‧‧‧‧‧‧‧‧‧‧‧
禮──與其奢也寧儉‧‧‧‧‧‧‧‧‧‧‧‧‧‧‧‧‧‧‧
政者──正也‧‧‧‧‧‧‧‧‧‧‧‧‧‧‧‧‧‧‧‧
各言其志──較輕鬆的一面‧‧‧‧‧‧‧‧‧‧‧‧‧‧‧‧‧‧‧‧
關於《論語》‧‧‧‧‧‧‧‧‧‧‧‧‧‧‧‧‧‧‧‧‧‧‧‧‧

書摘/試閱

學──溫故而知新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論語集注》的作者宋朝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之一;源源不絕的活水,使方塘?澈似鏡,映照天光雲影、佳趣天成。人活著之所以美好,就在於能夠學習,學習使人日日新,而精進不已,止於至善。

孔子一生努力向學,並且也幫助努力向學的人,其實說「幫助」也並不全符合事實。孔子曾說:「顏回,並不是有益於我的,他對我的話無不悅服。」○1《禮記‧學記篇》裡有「教學相長」的話,如果教者因學者的發問而深思,則就是學者有益教者。顏回是孔子許為「好學」的弟子,但說來孔子對他也不無少憾。我們覺得孔子一生最偉大的行徑,就是首先開科授徒──普及教育,導民於善。

我們知道古代受教育是貴族的專利,一般平民是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由於平民沒有機會受教育,民智未?,一般人的生活就如一泓死水,人生的境界永遠無法提升,更不必說到參與政治的機會了。由於外族的入侵,周室東遷,天子的勢力式微,代之而起的是諸侯的勢力,這代表著一種意義:只要有力量,就可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角色;武力、智慧,都是力量;學是提高智慧的唯一途徑!

另一方面孔子個人的思想相當開明,我們看他對仲弓說:「耕牛所生的小牛,長得混身火紅又頭角方正;這樣的牛,人們也許因為牠的出身而不用牠為祭品,難道山川的神會因為牠是耕牛之子而不歆饗嗎!」○2孔子的時代,職位世襲的制度還很盛行,父死子繼是當然之理;孔子對這種制度深不以為然。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政治的好壞在乎人,所以為政要舉賢才;聖主賢臣,政治自然?明,庸主奸臣,政治必定敗壞,這是一定的道理。

孔子對仲弓的話,用「?牛」比平民,「騂且角」?賢而多能,雖然身為平民,但本身賢能,就應該在政治方面得到機會、嶄露頭角,看來世襲祿位的制度是孔子所不滿的。開?民智,開採智慧的礦,最可靠也可說是唯一的途徑,就是「學」。

子曰:「由也,女(ㄖㄨ)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ㄩ)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3(〈陽貨〉)

孔子說:「由,你聽說過六種美德和六種流弊的說法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我?訴你。好仁而不好學,便會流於愚蠢;好知而不好學,便會流於放蕩;好信不好學,便會流於賊害;好直不好學,便會流於絞急;好勇不好學,便會造成禍亂;好剛不好學,便會陷於狂妄。」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來苦思,卻徒勞無功;還?不如學習來得有益!」

孔子重視學,自然有他充分的理由。從事實方面可以發現;仁、知、信、直、勇、剛,都是美德,但好德不好學,就流於:愚、蕩、賊、絞、亂、狂,?所謂南轅北轍、令人徒歎。一個人所以持某種看法,一方面固然由於外力(比如師長或書本)的影響,另一方面得之於個人體驗者尤多。

比如王貫英先生,他個人深深體會失學的痛苦、了解求學的重要,所以他以「廢紙興學」,用金錢、書籍幫助讀書人。我們都曾做夢,莊子卻因夢而使他的哲學思想圓融:有一次莊子夢見自己化為一隻蝴蝶,展著彩色的翅膀飛舞,?是隻美麗的蝴蝶,稱心快意啊!一下醒了,夢碎了,驚覺到莊周還是莊周,是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由這個綺麗的夢,使莊子體驗夢覺、死生的道理。只要我們認?體驗,處處有詩情、有?理,不是嗎!我們回過頭來說孔子的體驗:他曾不吃、不睡,卻苦思不得。事實證明:學最有益!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4(〈陽貨〉)
孔子說:「人本來的才性,是相近的;由於教育和環境的不同,人和人便很不同了。」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5(〈陽貨〉)
孔子說:「只有上知和下愚,是不能改變的。」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6(〈雍也〉)
孔子說:「中等人,可以誘導他成為上等人;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誘導他向上。」

孔子以為人大體分上、中、下三等。上知和下愚只是人類中的極小部分,其餘絕大多數人都是中人才質,為善、為惡,全看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了──基於這種觀點,所以孔子特別強調學的重要;雖然孔子也承認教育和環境對上知和下愚並不發生影響,但上知和下愚,在人類中所占比例極小;教育能提升絕大多數的中人的人生境界,學習的價?就在於此。比孔子晚差不多一百年的孟子和荀子對人性也有精闢的見解:孟子以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孫丑上〉)。

什麼是不忍人之心?當我們看見一個小娃娃爬到井邊,快掉到井裡去了,一種緊張和憐憫的心情,使我們立刻把他抱開,這只是一種自然而然人類同情心的外表行為,我們這麼做,當然不會是為了和小娃娃父母拉交情,也不會是為了在地方上得好名聲,更不會是害怕別人說我們見死不救!孟子由這種體驗證明:人性本善。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子上〉)孟子以為人性本善,仁義禮智等美德,乃人類固有,不待外求。但是,人性?本善,為什麼還有壞人?孟子以為那是人不「思」,以致放失其心,做壞事、為惡行。解救之道是:「學」!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子上〉)人性本善,人只要覓得放失的善心,發揮人性,就是學問之道。

荀子以為「性」是天生自然的(見〈性惡篇〉),「善」既然和「性」有「離」的事實(所以世上有壞人),那麼孟子的性善說就站不住?(見〈性惡篇〉)。荀子主張性惡,但性善、性惡也只是字面上看著相反,兩說的哲學內容上並不全然相反。我們以為要了解哲學的內容,必先弄?楚哲學家所用的名詞的涵義──比如儒家和老莊提出的「聖人」,境界全不相同。

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中,荀子是比較實際、很少形而上興趣的一位。荀子以為性是「生之所以然」、「不事而自然」的、是天生自然的。荀子又說:「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已。」(〈性惡〉)「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也。」(〈不苟〉)「正理平治」是善,「偏險悖亂」是惡;治亂是善惡的標準。

「禮義」是治是善,「非禮義」是亂是惡。荀子把和現實生活發生關聯的治亂、禮義、非禮義來界定善惡。舉例說:人性都好利,如果順性而為,那麼必生爭奪;我們看社會上頻傳的經濟犯罪和盜竊、搶掠案!人性好嫉?,如果任性,那什麼害人勾當做不出來!人都貪耳目之欲,又好聲色,任性而為,那人和禽獸有什麼不同!我們透過《荀子‧性惡篇》所舉的例證看,則他所說的「性」,實際就是「欲」,餓了要吃、睏了要睡、累了要休息,是人自然的欲念,凡人都一樣。

所以荀子說:「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於小人,其性一也。」(〈性惡〉)欲念本身本無所謂善、惡,但如果順性而為:餓了就順手拿麵包店的麵包!他那麼多錢,我也需要錢,把他的錢弄點來花花!好了,偷、搶的事件就發生了,社會就亂了。

順性的結果是亂,結果為惡,所以歸因於惡──性惡論就成立了。性既為惡,而人性都一樣,那麼社會上的好人從哪裡來的?學!「人之性惡,其善者?也。」(〈性惡〉)這「?」字要特別仔細!?不是?裝、不是?君子,「?」是人為,性是天生自然、?是後天人為,是發揮人為力量而促成的,那人為的力量,自然就是學。由於荀子對人性深刻的認識,所以荀子特別重師、勸學!(《荀子》第一篇就是〈勸學〉)

由於哲學名詞內涵的不同,荀、孟對人性的看法雖不同但並非完全相反,但是不管主性善的孟子或主性惡的荀子,都有一種看法:人生是光明的!只要學(不管是找回放失的善心,或是約束自然的欲念。)人人都可以成為好人、聖人!(《荀子‧性惡》:塗之人,可以為禹!《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引顏淵的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孔子雖然沒有論及性之為善為惡的問題,但是「中人可以語上」的認知,使他對人生、對教育產生無比的信心!人只要學,一定能好:「人人可以為堯舜!」除非個人妄自菲薄、自暴自棄。看來,要提高人類的品質、改善世界的紊亂,教育是最可行的良方。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見出這個道理,而且教學不怠,大哉!孔子!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7(〈季氏〉)

孔子說:「生下來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學了而後知道的,是次等人;遇了難題知道自己不行而後學的,是又次一等人;遇了難題卻不學習以求解決的,這種人,是最下等的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ㄏㄠˋ)古,敏以求之者也。」○8(〈述而〉)

孔子說:「我並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的,我只是喜好古代聖賢留下來的知識,努力學來的。」

說來?洩氣!有人天生聰慧,智商一四○以上,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有人資質平平,黽勉以求,才得稍進。看來人天生是不平等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中庸》)人天生的資質也許不平等,但這種不平等並不是不可改變的,只要我們有決心、信心、恆心,天才可以一目十行,我們可以一行十目,下別人十倍、百倍的功夫──天才可以過目不忘,我們也可以過目不忘!事實上「生而知之」的「上知」很少,孔夫子自己都承認他是努力學得知識的!

天才雖然可以一目十行,可是他還是得下功夫,當然他可以用較少的精力得較好的成績,但功夫還是要下的。「成功是一分的天才、九十九分的努力!」愛迪生那樣頭腦的人都有這種認知,我們怎能不重視學習、不努力用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說學可以使人天生資質的不平等扯平,除非我們妄自菲薄、甘為下民、困而不學!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
孔子說:「黽勉向學,要好像來不及似的,就是這樣,還怕有所遺漏!」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9(〈子罕〉)
孔子說:「?訴他道理而聽不倦的,恐怕只有顏回吧!」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ㄎㄨㄟ),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10(〈子罕〉)

孔子說:「(進德修業)好比那堆土造山:只差一籠土這預期的山就造成了,可是這造山的人卻止住了,那我也只好說他是到此為止(算不得成功)!雖然剛開始倒下第一籠土,但是這個造山的人立定志向、勇猛精進,那我要說他必日日進步、終底於成!」

蘇東坡有兩句詩「作詩火急追亡逋,?景一失後難摹。」(〈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逋是逃竄的意思,亡逋是指逃犯。作詩靠靈感,而靈感的光火一閃?逝,失就不可再得;所以怎麼樣捕捉靈感是一個大問題。東坡以追逃犯做比?:追逃犯是一刻也不容遲緩的,一旦犯人沒入人?,再要捕捉,就是大海撈針了。孔子說到學習的態度,要積極、要「如不及」。《禮記‧問喪》:「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我們平常可以看到周圍的某些人鑽名營利,那種汲汲營營、那種「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陽貨〉)──沒得到時怕得不到,到了手又怕失去;那種「鄙夫」行徑,自然可笑。可是,如果我們把孳孳為利的精神,移轉於「孳孳為善」(《孟子‧盡心》),那麼我們已經把握了學習的正確態度。

人,活到老學到老;時間是以生命為準的──死而後已,層面是道在螻蟻、道在屎溺。○11──道理是無所不在的。以我們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廣博無垠的知識瀚海,我們只恨生命不長久。

久旱初雨的情景,見過嗎?那臨空而下的甘露,都讓土地快樂地啜吸了──每一滴!進德修業必得有學習的熱情、積極的態度,支持這種熱切態度的,是不惰、永不懈怠!我們平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三分鐘熱度是常人的毛病,?便是有了好的開始,但好的開始並不等於成功,成功仍然要努力,不懈怠的努力才能獲得;我們常說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不是嗎?我們常見到別人成功了,但我們見不到成功背後的影子──努力!我們艷羨成功運動員一躍而起,接受歡呼的神氣,我們卻很難體會這一躍是得經過多少苦練。

當然,好的開始雖然不等於成功,但沒有開始永遠沒有成功,只要我們開始,我們就有成功的希望!而開始沒有早晚的分別、只有開始或不開始的分別。

也許我們以前曠廢時日、荒怠學業,也許我們以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沒關係!「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從今天,不!從現在開始,只要我們有決心、信心、恆心,再下苦心,天下那有不可成的事!怕就怕虎頭蛇尾、「功虧一簣」,就像那有題目、有首卻沒尾的作文,永遠算不得是篇文章。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12(〈衛靈公〉)
孔子說:「一個不常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道『怎麼辦』了!」
子曰:「不憤,不?;不悱(ㄈㄟ),不發。舉一隅而示之,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13(〈述而〉)
孔子說:「一個人不到了因自己所知不足而憤懣,我是不會去開導他的;一個人沒到了為求知而悵恨,我是不會去?發他的。我?訴他一種道理,他不能舉一反三,那我就不再教他了。」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4(〈里仁〉)

孔子說:「見到賢人,〔便用心學他,〕希望和他齊頭並進;見到不好的人,便自我反省〔,是不是有和他一樣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5(〈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走在路上,其中就有我的老師。他們以為好的事,我就做;他們以為不好的事,我就改。」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6(〈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以三件事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計議事情盡心了嗎?和朋友交往誠信嗎?傳授學業,自己本身對學業很熟嗎?」

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個人做任何事──特別是學習,必須有強烈的自覺心。一個人遇到問題,不自問也不問人「怎麼辦」,聖人也拿他沒辦法。求學就好比游泳,我們必須入水,才能游泳;同樣的,求學問,必須鑽進問題裡面,面對問題,接受問題的挑戰,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先生以詞來譬況成大事業、大學業的三種境界:獨出心裁、別具新意,雖然所表和原詞意思或有出入,也無大礙吧!這第一境是:繁華落盡、獨立高樓、天涯茫茫。我們想那該是孤獨、茫然,不知何所之、何所往的人生況味!那第二境是:黽勉從事、衣帶漸寬、為伊消瘦。

那是在找到了奮?的目標,一往直前,義無反顧的狂熱!第三境是:尋尋覓覓、驀然驚覺、發現了!我們必須忍受孤獨、煎熬,我們才能發現!發現我們探求的問題的答案。在物理上有一個很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因為這個原理是阿基米德發明的,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這是一個有關液體浮力的定律,阿基米德在發現這個定律之前,百思不得。有一次他放了太多的洗澡水,人一進澡盆,水就溢了出來,他恍然大悟,跳出了澡盆,大喊著:發現了!發現了!那一份狂喜,?不可言?。

自省──不斷的自我反省,是一個人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進步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在我們周圍的事事物物,都能夠幫助我們學習──如果我們能自覺、自省。一片油滑的柏油路面,上面有一條小裂縫,一棵小草從那細小的裂縫冒上地面,像細米粉那麼瘦的身子,挺立著、隨風款擺,活得又精神又快樂──人?受生命就該精神、快樂的活,不是嗎?!在孔子看來,各色人等──不管賢、不賢,全都有助於他,子貢說:「我的老師到處都可學,卻沒有一定的老師。」○17看來子貢是很了解老師的。

「蛛絲閃夕霽,隨處有詩情。」午後一陣雨,停了,迎著夕照,蜘蛛絲上的小水滴像一顆顆碎鑽,閃著斑斕的光束。對了,古代在西方,英國蘇格蘭王被英格蘭王打敗了,他一敗塗地,無路可走了,他?在個茅屋裡,心想:這下完了!忽然他看見一隻蜘蛛在結網,失敗了又重結,他心裡很受感動;立刻收集殘部,奮勇作戰,終於趕走英格蘭人,收復失土。看來周圍的一切事物,的確經常臨照我們,使我們?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