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一、中國傳統文學理論,以詩話詞話為大宗,如果能夠像巴赫金化腐朽為神奇,亦可以光照四海。
二、其次是西洋古典主義到新批評,諸如崇高、移情、審美,以致新批評的反諷、悖論、仍有其生命力,
這次也有林餘佐、羅文玲(一部分)之作;巴什拉與容格原型,較為接近,這次論文有蕭蕭、黎活仁、韓紅豔、雷亞東、余境熹(《五行詩》)諸作。
三、由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有余境熹、王蓉、吳燕南、李燦、周思諸作。
四、語言學方面如方環海/沈玲、余境熹(音樂美)之作。
五、哲學如中國哲學和現象學,這次有劉益洲、紀明宗之作。
六、生態文學有沈玲/方環海、韓紅豔、蔡明原(後二者內容實在不只生態問題)諸作,《詩的瞬間與狂喜》抱怨人們太重視作家生平,這兩三篇可能較多提及生平。
七、兒童文學,如夏婉雲之作。
八、新詩教學,如楊慧思之作。
作者簡介
白靈
本名莊祖煌(Tsu-Hwang CHUANG),原籍福建惠安,一九五一年生於台北萬華,美國新澤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碩士,現為台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擔任過《草根詩刊》主編、耕莘青年寫作會值年常務理事、一九八五年創辦《詩的聲光》,一九九二年與詩友合組《台灣詩學》季刊社,擔任過五年的主編。作品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創世紀》詩創作獎、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新詩金典獎等十餘項。
出版有詩集《後裔》(1979)、《大黃河》(1986)、《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1993)、《白靈‧世紀詩選》(2000)、《白靈短詩選》(2002)、《愛與死的間隙》(2004)、《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2007)、《白靈詩選》(2008)、《五行詩及其手稿》(2010)、《昨日之肉》(2010);童詩集《妖怪的本事》(1997)、《台北正在飛》(2003),散文集《給夢一把梯子》(1989),《白靈散文集》(1998)、《慢.活.人生》(2007),詩論集《一首詩的誕生》(1991)、《煙火與噴泉》(1994)、《一首詩的誘惑》(1998)、《一首詩的玩法》(2004)、《桂冠與荊棘》(2008)等,編有《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詩卷》、《可愛小詩選》、《新詩二十家》、《新詩三十家》、《新詩讀本》等十餘種。建置有「白靈文學船」、「象天堂」、「在歲月中,浮出一座芹壁村」等九種網頁。
黎活仁(Wood Yan LAI)
男,一九五○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著有《盧卡契對中國文學的影響》(1996)、《文藝政策論爭史》(2007)等。編有《柏楊的思想與文學》(2000)、《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2000)、《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2001)、《李白杜甫詩的開端結尾?究》(2002)、《?弦詩中的神性與魔性》(2007)、《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周夢蝶新詩論評集》(2010)等數十種。
楊慧思(Wai Sze YEUNG)
香港「藍葉詩社」秘書長,香港「散文詩學會」副會長,臺灣《秋水詩刊》同仁。香港大學教育碩士,現為香港大學博士研究生。曾獲香港大學頒發「新詩 教學獎」、「臺灣十大詩人研究成就獎」,二○○七年世界詩人大會頒授「新詩創作金獎」,二○○八年獲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頒發「傑出成就獎」等。出版詩集《詩@情》、《四葉詩箋》、《失落的季節》,主編詩畫集《詩情畫意》及《藍色翅膀》,微型小說集《藍色季節》,新詩教材《新詩創作教與學》。
楊宗翰(Tsung Han YANG)
一九七六年生於台北,靜宜大學中文系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候選人。現為龍圖騰文化企畫經理,東吳大學中文系、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兼任講師。著有評論集《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詩合集《畢業紀念冊:植物園六人詩選》,編有《逾越:台灣跨界詩歌選》、《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作品入選《中華現代文學大系Ⅱ》(詩卷、評論卷)、《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評論三十家》、《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回聲》等。
序
序一 誰能拉著天空奔跑
白靈
人生是諸多偶然、眾多因緣際會交錯、碰撞、串連、甚至糾纏而成的,一切的情理事物人常只因福至心靈一個動作、一個念頭、乃至一個情緒,而勾串出完全不可預期的各種因緣,從此走上了不一樣的轉角,繞過了詭譎聳峙的山崖、看見了曲線迷離的海岸線,乃至遇見了一生與之互動頻繁過從甚密的同窗、知交、或難友。
這樣的「遭」和「遇」,很難或根本無法重新來過,每個轉折皆是當場當時在看不起眼的關口即得驟下判斷或當下選擇,常常很難有時間慎思長考,由不得你猶疑不決。於是每一個選擇常成為個性或性格的呈現,表現為直覺的反應,終至百轉千迴,來到眼前當下,成為你目前這個模樣。至於通過每一選擇後的未來是幸運或不幸,沒有走一段時間,都不易看得清,甚至幾個選擇後都說不準當時若走的是另一條路時,目前又會如何如何?
彷彿只有當我們心中不時出現一個遙遠的聲音,模模糊糊提醒我們,莫忘初衷、莫忘初衷時(雖然什麼是那個初衷也不見得很清楚),回頭去看,才發覺,原來很多條路都可能通向目前站立的這個所在,原來很多經驗或挫折不過是命運一而再再而三的對你的折磨和試煉。
也因此,當有機會與特殊性格或奇特行為模式的人「遭遇」時,筆者常會對他背後走過的路徑和履痕充滿好奇,即使基於禮貌和隱私無法透徹理解其行徑之所由,但對他走到目前這個點的動機、緣由、和其可能的初衷和未來方向,儘可能寄予包容和試圖與之同理心。
如果有難以溝通或理解處,也想辦法與之同步或偕行一段時間,直到叉口或分歧出現為止。當然這必然耗時又耗費心力,但有哪一樁事不耗時又耗費心力的?如果這樣的「遭遇」與你模模糊糊的初衷和模模糊糊的未來行徑乍看似乎相近或偶能交錯時,那又何妨同行一段呢?
與香港大學中文系黎活仁教授初識,應是在1996年10月與詩友尹玲、向明前往大陸廣東佛山參加國際華文詩人筆會的年會,於路經香港時,經尹玲的介紹一同吃過消夜而認識的。
其後少有往還,直到2005年7月,參加了他在武漢大學為?弦舉辦的研討會,受邀在會上主題演講,由於從email的往返信件中,看到他對所有論文發表人的「極端嚴格」的格式和文學理論要求,遂也卯足力氣隨俗地把主題演講寫成了一篇二、三萬字的論文,且首度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海德格的現象學放在一起討論。
記得當時氣候炎熱無比,武漢宛似火爐,他不論在黃鶴樓前酷日下照相,或在前往遙遠的老秭歸城拜謁屈原祠時,車上一度冷氣失靈,他與當時香港大學中文系單周堯主任枯坐車上猛冒汗時,都依舊領帶不解、西裝畢挺,展現的是「臨酷熱不亂」的紳士風度。
此後多年,在廣東信宜為鄭愁予、在南京蘇州揚州最後到達徐州為洛夫、之後再度到徐州為余光中、到?門為商禽、後來到彰化為周夢蝶為隱地、到上海為蕭蕭、到珠海為林煥彰與筆者等等,他的行徑率皆如此。但一路也顛簸曲折、輾轉周旋於諸多大學、詩壇大老、教授、文友、在眾多學生之間,誠非易事。
然而他竟能僅憑個人極其有限的資源和人脈、剛強不肯轉折的毅力、不妥協的文學理論要求、格式要求、乃至出席服裝要求,甚至加上那直率又有些倔強的脾氣,卻也能到處「煽風點火」,辦了幾十場各式各樣規模不一的研討會(詩以外還有小說、華語文方面,如金庸、錢鍾書、龔鵬程、朱天心朱天文……等的研討會),可說令人嘖嘖稱奇。
由於黎氏的特異行徑和被認為「不合理」的要求,這期間恐怕連他也不知得罪了兩岸四地多少學術大老、教授、和文友,卻看他依然幹勁十足、愈挫愈勇。但其事後所留下的眾多論文,的確也為臺灣詩壇、文壇、學術界提供了與一般中文系路數不同、規格要求奇嚴的絕佳範例。即使臺灣(包括大陸)文壇和學界目前對此所知有限,但又何妨,由黎氏引領出的諸多研究成果,在未來必能有令人驚豔、驚訝、甚至遍地開花的效應。
以是,與這樣「路數」不同常人的文友交往,並非易事,需要更多也更長時間的耐心、平常心、與同理心,彼此往還,很多事都不宜過度計較,盡量去明白不同環境、教育背景、政經體制下本來就存在的差異,相互學習、截長補短,由其中也自我鞭策和成長,或能踩踏出人生一段不可思議的旅程。
筆者從發表第一首詩的1973年迄今,轉眼已三十餘載,寫詩變成生命中最重要的志業,離從小很想當一個漫畫家的夢想越來越遠,卻也沒打算要後悔。
本來,好像再也沒有什麼事能比突然寫出一首詩(即使只有五行)更高興的了,即使一篇散文、或長達二、三萬字的論文都不能。但自從參與上述有關詩方面的研討會後,卻發現過去讀他人詩作大多囫圇吞棗,未能細研微觀,所獲其實有限,對創作功力的精進幫助不大,如今終得耐下心來對大規模詩作宏觀加微觀,鑽研思索詩作背後來路、動機、和行徑,由此經月摸索,其影響筆者詩血液的「濃度」,效應理應驚人。幾年下來,果然寫詩之動力和筆勁,愈發興味勃勃,此並非當初自身所能預測。
此外,過去多年筆者對自己在年少時即選擇了化學工程這一行業,總有些懊惱,因為不能在文學上全力以赴,「職業」彷彿牽扯著「志業」的後腿。即使後來寫《一首詩的誕生》(1991)、《煙火與噴泉》(1994)、《一首詩的誘惑》(1998)、《一首詩的玩法》(2004)等詩論時,由於理工背景使自己與真正文學人看詩的角度有所不同,但終不能使科學與人文真正互通。
直到2005年之後,由於黎氏多年的背後推逼,自己書寫時又想與一般文學人觀點有所區隔,遂膽大地進入科學領域尋求奧援,以使科學觀念與文學互動互融,終也能稍有斬獲,其小小成績後來暫時收輯為《桂冠與荊棘》(作家出版社,2008)一書,此事即在說明黎氏長年籌辦各式研討會,其所生發的影響力恐也非他本身所能預見,筆者所得只是一「案例」而已。很多年前(1987)筆者曾寫下一首五行詩〈風箏〉:
扶搖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懸得多高呢
長長一生莫非這樣一場遊戲吧
細細一線,卻想與整座天空拔河
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見了
沿著河堤,我開始拉著天空奔跑
這世上「誰能拉著天空奔跑」?任誰都不能吧?「拉著天空奔跑」於是只能成為一種壯志和「理當如是也」的雄心,一種唐吉訶德式的壯志和雄心;但即使是遙遠的幻覺,那股精神和毅力仍是令人擊節讚賞的,黎氏即當今兩岸四地學界之唐吉訶德也。
當2010年上半年,黎氏打算在下半年於珠海為筆者舉辦研討會時,筆者本立即回以「太早了」、「幾年後再說」,沒想到他是劍及履及之人,沒多久即付諸行動,將論文邀約、行程、場地等,快速地打理妥當,讓當事人來不及反應、且有「被綁鴨子上架」之感。
此後即於當年12月假珠海國際學院邀來二十位熱心的教授、學者、和博碩生,就拙作七本詩集及其他作品從不同理論、角度,或縱或橫地切片,多發筆者所未及見的論點和細節,令人敬佩和驚異。之後又從內容到形式,要求與會學人務必精心修正,再延請其高徒香港大學史言博士、臺灣成功大學博士生蔡明原就各論文核對所有引用原文、格式、和相關評論書目等等,細校檢誤,方正嚴謹,細節之講究,令人「瞪目結舌」。
如此前後已一年有餘,不僅付出極大心力,今再為此論文作序,歷數結識因緣及所經之盛會麗景,果真諸緣聚集、乃能緣起不滅啊。
此「不滅之緣」可舉一例為証,比如2011年12月筆者以拙作《昨日之肉》從三十餘冊詩集中幸獲選為臺灣文學獎圖書類新詩金典獎,在臺南頒獎當天,黎教授與其高徒余境熹竟也因他項會議之便蒞臨頒獎現場,令筆者備感溫馨和興奮,當晚還與眾多各路文友歡宴於度小月、後移地暢談至夜深,並促成未來汪啟疆詩歌研討會召開之可能,如此曲折交叉之諸般際遇,誠人生諸多偶然所營構,而非任何人所能預知,豈非一大樂事乎?此書體例之能完備,得力於黎氏事事要求「魔鬼藏在細節裡」的超常人精神,光精校糾誤一事即反覆多遍,歷時超過一年,其「之龜毛」「之難纏」令人稱奇而不能不欽敬贊嘆。
其間黎氏也商得好友楊慧思撰序、詩人楊宗翰共同主編,且委由秀威資訊以BOD及POD型式同時出版,諸般隆情盛意,令人感動及感佩。如此際會,也實肇端於諸多因緣如諸溪相匯如雲朵集聚,方有如此波起風動雲湧之盛事,則實亦人生一大快事也。
目次
白靈:序一 誰能拉著天空奔跑
黎活仁:序二
楊慧思:序三
巴什拉詩學的分析
黎活仁:上升與下降──白靈與狂歡化詩學
蕭蕭:炎上作苦──論白靈詩與火的屬性
雷亞東:孤獨感與童年的夢想──以巴什拉詩學分析白靈的想像力
美學分析
沈玲、張曉琴、方環海:論白靈詩歌中的生態倫理意識
劉益洲:身體與表述──白靈《愛與死的間隙》中的存有見證
林餘佐:抒情式批評在現代詩評論的運用──以白靈詩為例
蔡明原:想像與經驗的辯證──白靈現代詩作中的土地圖像
王蓉:白靈詩與「老莊思想」的互文聯想
吳燕南:曲折延宕的詩性空間──論白靈詩歌的「延緩」現象
韓紅豔:戲謔與荒誕:一種反諷的人性拷問──白靈詩歌中「審醜」的批判意識
童詩 文學批評 新詩教學
羅文玲:胸中自有浩然氣──論白靈《一首詩的誕生》之藝術創造工程
陳政彥:科學與詩的交會之處──白靈詩學研究
夏婉雲:自然與人為──白靈童詩中的幾種時間
楊慧思: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理論對新詩教學的啟示──以白靈的新詩為例
語文修辭
方環海、沈玲:節奏認知與詩歌文本的韻律構建──以白靈的五行小詩為例
余境熹:論重複與白靈短詩音樂美──以《白靈短詩選》為中心
余境熹、李燦:互文網路與詩化語言──白靈詩歌初探
余境熹、周思:白靈詩歌中的「空白」藝術──「接收延緩」詩學建構嘗試
紀小漾:矛與盾的熔爐──從「太極」角度試探白靈的詩學建構
余境熹: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白靈「五行詩」VS阿茲特克史──誤讀詩學系列之六
白靈:白靈寫作年表
蔡明原:白靈研究目錄
書摘/試閱
上升與下降─白靈與狂歡化詩學
黎活仁
作者簡介
黎活仁(Wood Yan LAI),男,1950年生於香港,廣東番禺人。京都大學修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著有《盧卡契對中國文學的影響》(1996)、《林語堂?弦簡媜筆下的男性和女性》(1998)等。
論文題要
本文以巴什拉的四元素詩學,結合巴赫金的嘉年華會理論,研究白靈詩歌,上升和下降的描寫,狂歡化就是顛覆上和下,天堂變成地獄,地獄變成天堂。狂歡化指向地獄和身體的下半部,故以下降為主。白靈詩寫了陰影,地獄、肢解等的詩,都是地獄想象。代表性作品飲茶和〈風箏〉諸作,也有下降的特點。
關鍵詞(中文):巴什拉、迷宮、狂歡化、四元素詩學、白靈
一、引言
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的《大氣的夢想》(Air and Dream )《大氣的夢想》 第3章發端說:上升與下降的隱喻,後者遠比前者為多,本文結合巴赫金(M. M. Bakhtin, 1895-1975)狂歡化理論,研究白靈(莊祖煌,1951-)詩歌 上升和下降的描寫;狂歡化就是顛覆上和下,天堂變成地獄,地獄變成天堂。狂歡化指向地獄和身體的下半部和腹腔,故以下降為主。
巴什拉什「四元素」詩學,是認為每位作家都據想象力分為地、水、火和大氣四類。
巴什拉在1938年開始出版他的四元素詩學系列,這包括《火的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Fire, 1938,54歲 )、《水與夢》(Water and Dreams, 1942,58歲 )、《大氣的夢想》(Air and Dreams, 1943,59歲 )、《大地與休息的幻想》(Earth and Reveries of Repose, 1946,62歲)、《大地與意志的幻想》(Earth and Reveries of Will: An Essay on the Imagination of Matter , 1948,64歲)、《燭之焰》(The Flame of a Candle, 1961,77歲 ),1962年辭世,未完成遺稿《火的詩學》(Fragments of a Poetics of Fire )則於1988年付梓,據云巴歇拉爾一直希望改寫《火的精神分析》,可惜未能完成。在《火的精神分析》出版之後到逝世之止,四元素詩學的建構用了24年。
除了四元素詩學系列之外,巴什拉的《空間的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 1957,73歲 )最為人所熟知。
二、上升與下降
如弗萊(Northrop Frye, 1912-1991)的《世俗的經典:傳奇故事結構研究》(The Secular Scripture: A Study of the Sturcture of Romance)一書對上升和下降,有相當長篇的論述,弗萊說到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神曲》(Divina Commedia)時代為止,西方人想象的宇宙,最高層是天堂,即上帝的居住的地方,也是太陽、月亮和行星的世界,第二層是人間的天堂或伊甸園,第三層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第四層是魔鬼的世界,或稱地獄 。
(一)巴赫金提出拉伯雷以「下向運動」顛覆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Rabelais and His World,以下簡稱巴赫金) 說中世紀的宇宙,仍受亞里士多德(Aristotel?s, 前384-前322)的上、下和垂直的觀念影響。
1.垂直的空間觀
巴赫金說,文藝復興以前,只懂得沿垂直線向上向下的想像(巴赫金 466);中世紀思想和文學創作中一切運動的形象和運動的隱喻都帶一貫垂直性質(466),以高低定優劣(467),時間因為是水平方向的,故評價不高(467),中世紀的遊記也喪失往遠方前進的方向(467);物體的命運「被想像成原地踏步」,好像是在「沒有出口的圓圈」團團打轉(467)。因為只有上下,時間變得不需要,但丁只懂得「向上」和「向下」,而不懂得向前(467)。順帶一提的是現在的地下鐵因其本身是循環系統,而會讓人有這種文藝復興前的想像 。
2.沿著水平線的向前運動
巴赫金接著說,到文藝復興,情形有了變化:1.高低變成相對;2.「上下」為「前後」所取代(巴赫金 423);3.世界向同一平面移動,垂直線為水平線取代(423);4.宇宙不再是「由下而上」,而是沿著時間的水平線從過去向未來運動(423);5.人體成為相對的中心(423)。
研究巴赫金的書已經相當多 ,但上升和下降卻沒有進行研究過。這裡要討論的問題,據原典作了蒐集,然後重新整理。巴赫金說,對上升、天堂的否定,是《拉伯雷》的「下向運動」(topographical lower stratum):
1. 《拉伯雷》整個世界,集中到地球、人體的下部,深入身體的內部(譬如是巨人的腸胃,429 ),即巴什拉所說的「內密性」 。
2. 文藝復興時期的中世紀,由下向運動,即陰曹地府的形象,改變的世界圖象(466),向下運動,是向著陰曹地府的運動。
3. 指向下部是民間節日和怪誕現實主義的特徵,包括向下、反常、翻轉、顛倒、貫穿,詛咒、貶低、吞食、譴責、否定、扼殺、埋葬、下拋、向陰曹地府遣送、丑角的加冕脫冕;而與此同時,相反的有重新妊娠、促生、成長、革新、復興、贊美和弘揚(430,505)。
4. 下向運動,最能揭示《拉伯雷》陰曹地府的特質,特別是擦屁股的一節(431)。
5. 以臀代臉(433)。
6. 地獄最可怕是,不是撒旦(Satan)的大嘴,而是普羅賽比娜(Proscrpine,地獄女神)排泄大便的便盆(439)。
7. 高康大(Gargantua)講神仙英雄到極樂世界享福,其實是講他們去了地獄,把天堂和地獄也翻轉了過來(439)。
8. 關心未來的生命,把養份都傳送到生兒育女的器官,指向這一歡樂的未來,故譏笑、貶抑老朽的事物,及其自命不凡,這與人類歡樂的未來,形成統一又雙重的特徵(440)。
9. 向下運動的各種形式,滲透《拉伯雷》第4部所有形象,特別指出其中貫穿大量具有現實的政治意味的隱喻(465)。
10. 向下運動的地獄形象,充滿歷史時代感,和世界歷史的交替感,成為個人的死亡與誕生的統一,過去與未來的統一,時代自身在辱罵─贊美,毆打─裝扮,殺害─生育,又是嘲笑又是歡樂中前進(506)。
3.對女性的評價
白靈〈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3.腰肢匐匍〉這首詩的特點,是寫水平的時間,但實際上是寫性,蛇與萍果讓人聯想失去伊甸園的故事。因為女人是禍水,造成改朝換代的因素,水平運動與「下向運動」、性、生殖有關:
她腰肢匐匍前進的方向/就是時間匐匍前進的方向/就是歷史碎裂的方向/ 熔合的方向/改朝換代時尤其是/總是因為蛇碰到一顆致命的/蘋果(白靈《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3.腰肢匐匍,15-16)
如前引述,向下運動的地獄形象,充滿時代和世界歷史的交替感,改朝換代,相當於死亡與誕生的統一,過去與未來的統一,因禍水滅亡,造就新的時代興起,於是辱罵─贊美、殺害─生育、又是嘲笑又是歡樂(巴赫金 506)。中國的「紅顏禍水論」,最有名的是楊貴妃(楊玉環,719-56) 和陳圓圓(邢沅,1624-81),其中又以楊貴妃故事最受文學家注意。唐代經過安史之亂(755-63),由太平轉向分裂,而漢民族的國運,也由盛轉至衰落。
《拉伯雷》的第3部回應了法國1542到1550年間有關「女人的天性與婚姻」的論爭,拉伯雷屬於「高盧傳統派」(Tradition Gouloise),特點是對女性的天性持否定的態度(275)。白靈〈竹葉青〉一詩,把酒比譬為女妖:「水面,似有隻眼睛逗我/ 說,飲我,飲我。呵,沒料到/美麗瓷面淨素白肌,裹著的/會是嬝嬝女妖。」(白靈《大黃河》5),則是厭女情結表現 ,還有就是想像自己化作一條小蛇,鑽進瓶中與女妖大戰,這種想像就是深入具內密性,像迷宮一樣的腹腔 。
4.鞦韆與「下向運動」
中國古代一些節日,如寒食、清明、端午、春節會盪鞦韆 。巴赫金特別點了鞦韆說明下降性:鞦韆的快速運動中把天與地融為一體,但重點不在上揚,而是在下降,「因為天空在向地面接近而不是相反」(巴赫金 430):
我穿入人群/幽柔柔的兩條黑色輕輕一甩/心中猛然/竟似瞥見童年坐在小舟上/自蘆花叢岸推出/我走出人群/久懸的秋千便盪哪盪了起來(白靈:《後裔‧辮子》 100)
薩滿教的脫魂(「靈魂出竅」)飛翔,也有借助鞦韆的,但故事中的鞦韆卻見於地獄 ,這大概是因為鞦韆不動時指向地心─以上一點是我的想法。詩的第一段寫到風箏,這才是白靈詩中的特殊意義所在,他是靠放紙鳶,把天空拉下,成就「上下」顛覆」的想像,這就是說「秋千─風箏」,是白靈「下向運動」的模式,至於夢,如弗萊說,一面鏡、一幅畫,都是容易引起墮落(進去)的聯想 :
進屋時,又一隻風箏/掛斷在電線桿上/傍晚一場雨後憑窗再望/呀,不見啦/夜裏乃夢見河堤/兩條辮子在我伸手/就要抓著的前方/甩呀,甩的/追它?追它!/風聲中摻進來好多好多/孩童的嬉叫/堤岸盡了/飛出去 哎,竟是/乳燕一雙(《白靈:《後裔‧辮子》,101)
(二)四元素學說與「下向運動」:白靈茶詩的分析
亞里士多德四元素學說認為土剝落之時,必墜向大地,反之,火力爭向上,脫離中心,大地和火之間,是空氣和水,火變為空氣,空氣變為水,水變為土空氣,這叫做生滅法則 ,但地面上的天體,不受生減法則左右,天體只會運動或移動,最完美的運動是圓周,繞著世界中心進行 。(巴赫金 422)
1.四元素與白靈茶詩的上升下降
〈泡茶‧4.茶不是茶的〉一詩,白靈筆下出現四元素,這種四元素循環相生的寫法,與亞里士多德想像相同。茶本屬土,即大地,煎茶卻用了水和火,喝茶本是「向下運動」,即吞進腹部 ,吞噬也是狂歡化的特徵,另一方面又是口唇期的表現。巴什拉在《大地休息的幻想》寫到吞咽的動作,認為不嘴嚼而吞,是回歸一種急燥的嬰兒吃奶行為 。詩人筆下的煙,卻在上升下降中,選擇了上升:
茶不是茶的/也是水的火的/土的風的/不是鼻的/也是唇的喉的/不纏誰也不被誰纏/繞室三匣/雲回天上去了(白靈:《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泡茶‧4.茶不是茶的》 22)
茶藝在唐代因僧侶的推廣而普及 ,咖啡因的提神作用,利於趺坐 ,以下一節寫「靈魂出竅」,應與此有關:
靈魂脫殼後/飄到空中,回身/對逐漸冰冷的肉體/附耳低語:/謝謝,你為我們的人生/泡了一壺好茶(《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飲茶小集(七帖)‧5.脫》 19)
很多情況都會「靈魂出竅」:
1. 瀕死的病人會看到自己躺在床上的模樣,這是最多為人知道的例子 。
2. 做手術時因麻醉劑量不足,忽然恢復意識時,有病患看到自己懸浮在半空 。
3. 薩滿巫師(shaman)在恍惚狀態失神時會脫魂 。
4. 而且用現代科技,也得到證明 。
以上「靈魂出竅」的例,都與喝茶無關,坐禪時需要茶提神,周遭環境、室內布置、茶具、寂靜的氣氛、香味,都是一種享受,回味無窮。坐禪時要求完全切斷與外在意識的聯繫,故靈魂往往輕揚,至未知的領域。時間一般是非連續性的,「靈魂出竅」存乎一瞬,此詩的特點是表達了瞬間的狂喜。「靈魂出竅」是相當於飛翔,是上升的書寫。靈魂似以光速前進,佛教確描寫過這種如隨意念即至的神通 :
太陽以光/寫了一封email/給九大行星:/在我短暫的一生中/總算為我們的銀河/騰出地球/這一盞茶的時間 (《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飲茶小集(七帖)‧6.騰》 19)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1934-)因應意大利未來主義、二十世紀共產主義對機械的崇拜而提出「歇斯底里的崇高」(hysterical sublime),崇高本來表現於對大自然的敬畏而產生,但是在後現代主義,大自然已消失 。
傳真和電子郵件,是技術和速度的進一步發展,時間空間的距離已不存在,因而有「空間內爆」(implosion)的說法 。相對論說在光速中運動,時間是靜止的。時間是不持續或持續地運動,故一盞茶時間是指瞬間。這首詩是以不一樣的時空觀建構其特色,故常引起讀者的注意。德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說電影、電視、電話之類的現代技術對圖像和聲音的再生產,大大增加了幽靈的因素 ,白靈的「靈魂出竅」、電子郵件等在《昨日之肉》的地獄書寫(特別是鬼),都是同一脈絡。
這首詩的的第一節,即開端是黃昏時份,出現落日,與淨土宗的「日想觀」吻合,《觀無量壽經》有16觀,教人面向西方,心想著落日:「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跟著順序想到水,想到琉璃,一步步想像著極樂世界的莊嚴相,即生的彼岸。淨土宗與禪宗到宋代合流,故茶、禪、「靈魂出竅」的彼岸想象,成為合理的解釋體系:「落日偎近一座湖泊/低聲問:泡茶嗎?」(《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飲茶小集(七帖)‧1.偎》 18)
2.白靈茶詩與青梅竹馬的童年回憶
〈手〉一節與戲曲〈採茶與竹馬〉 有互文聯想,中國南方才產茶,至於竹馬,可聯想李白(701-62)〈長干行〉「郎騎竹馬來」一句 ,是青梅竹馬的童年回憶;「但有一根嫩芽/錯過好幾十隻採茶姑娘的手/仍在她們身後喊/採我採我//第二天它就老了」(《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飲茶小集(七帖)‧3.手》 18)至於第二節〈唇〉,卻是成年的愛欲遐想。
以上下顛覆的原則,口唇與陰唇可以倒置,一如屁股換作臉龐(巴赫金 433);著名女性主義者伊利加蕾(Luce Irigaray, 1932-)認為女性有兩個唇,用以創造一種有別於陽具的男性話語 :「葉片/唇一樣準備好了/想對另一張熱呼呼的/唇口說/泡我」(《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飲茶小集(七帖)‧2.唇》 18)腹腔與迷宮是二而一的東西,據阿達利(Jacques Attali, 1943-)《智慧之路─論迷宮》(Labyrinth in Culture and Society: Pathways to Wisdom)說女陰是迷宮的進口 ,因而有下降的特徵。
3.白靈茶詩與公共空間
茶首先東傳扶桑,如今變成世界性的飲食習慣 。茶館 相當於西洋的咖啡館,是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 1929-)所說的「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公共空間」是輿論的發祥地,至關重要。哈貝馬斯在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中提出在資本主義興起之時,咖啡館的文藝沙龍,慢慢發展為知識分子問政的傾向:「左鄰右舍都是茶樓/遊客舉拳,斷續向海喧嚷/攔不住的黃昏/攔不住的茶香/但我杯裡冷去的茶葉不服/開始無聲地撞擊杯底」(《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 九份(五帖)‧5.茶樓》)
飲茶和喝酒都是口唇期的下向動作。歷代詠茶和酒的詩很多,在白靈而言,〈金門高粱〉(《愛與死的間隙》 41)討論者也較多 。文藝創作需要酒神精神,酒神精神與巴赫金的狂歡化、羅蘭巴特的「可寫性」(Scriptability)和「極樂文本」(text of bliss),都是一脈相承的論述。金門高粱地位相當於茅臺,茅臺因為田中角榮(TANAKA Kakuei, 1918-93)訪華(1972)一炮而紅。有「金門金雞母」之稱的金門高粱,是由鎮守位處前線戰地的胡璉將軍(1907-77)自民間酒廠轉型至官賣,成為該島主要收入來源,並成為揚名海外的品牌。
三、白靈詩對垂直的顛覆
以下是準備用巴赫金上下顛覆的觀念,研究白靈的作品。首先著眼於明顯可以找到天地、上下字樣的詩。
(一)上下的顛覆
〈楓〉這首詩,我們看到重點在對上下的顛覆,「回望」也是「凝視」的顛覆。巴什拉說雨果(Victor-Marie Hugo, 1802-85)認為自然景物如萊茵河像孔雀開屏似,不免要多看一眼 ;拉康(Jacques Lacan, 1901-81)認為無生命的物體,也會回望看對它進行觀察的人們;期待我們以以某種形式觀看到它們 ,秋天的楓葉轉紅,「搖落」是「悲秋」 文學的特徵:「綠的崩潰/紅的嘩然……/掙扎之後,也是墜落/伸織出去的慾望/紛紛回望胸懷/秋天折指而下了/踩著風,每片葉/把大地與天空,一次又一次/翻/轉」(白靈:《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楓》 151-52》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3)《火的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Fire)曾經說過,詩人用火焰使樹木和花卉變得生氣勃勃 ,在《燭之火》(The Flame of a Candle)說樹上紅色的花,詩人常比作燃燒著的炭,又或者夕照使樹木放出火焰 ;狂歡節中的火節(moccoli,巴赫金 206,385,388),象徵宇宙的一場大火(巴赫金:《拉伯雷》 291),大火有著更新,與死亡告別(巴赫金:「死亡屬於你!」,388)和革命的到來(巴赫金 582)的想像。滿山的紅葉和絢爛的餘暉,也可達到宇宙大火的效果。
(二)樹正在前進
樹的特點,巴什拉曾經說過,是「垂直性」(verticality) ,即亞里士多德和但丁高度評價空間特質,但白靈的〈樹正在前進〉,顧名思義,是要由垂直線向水平線的運動轉移。樹影翻看書本,類似以眼睛代口唇攝入 的作用,和第三段,吞噬 一切東西,也是口唇期的特徵,吞噬,只向下的運動:「樹正在前進,以它的影子,很快就占領了/整座窗,並在翻動書頁的、我的十指間,釋放/陰涼。」(白靈:《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樹正在前進》 76)中間出現方舟,方舟是在密林移動的,因為這一神話是在垂直時空觀造就的東西,於是其航行也變得沒有方向,只能原地踏步:
樹正在前進,以一朵雲壓境,很快就占領/了整座屋子,並派風前來翻動我的髮茨,在兩/根髮間翻找到一齣畫面:桌上平躺著一片三掌/的、紅黃相伴的楓葉,楓葉上站立著小小的,/你。……方舟,方舟正沿著密道開進山林,舟上坐著兩/個人,極小極小,看不清,是奈米級的,像你/和我。(白靈:《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樹正在前進》 76)
「吞食著世界」是口唇期的特徵 ,是怪誕人體(巨人的嘴)的特徵,因為其怪誕,故能「超越自身的界限」(巴赫金 368),因為要吞食,嘴的重要性,僅次於肚子和性器官(巴赫金 310):「樹正在前進,以它的影子推送淡淡的香前/進,咀嚼了它所觸碰的一切。一整夜。」(白靈:《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樹正在前進》 76)
(三)藉著放風箏把天空拉下來的線
白靈的〈風箏〉,是很多人討論的作品 。這首詩如果把最後的一句置於發端,會更有意義。可用「花園路徑現象」(Garden Path Phenomenon,簡稱GPP)的原理去解釋,語言學的「花園路徑現象」,適用於敘事分析,小至一個謎,大至一本小說,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解釋。花園路徑現象像「迷途知返」,一如進花園時為羊腸小徑迷惑,以至回頭再重新選擇可行的方向 。「沿著河堤,我開始拉著天空奔跑」,這句話隱藏一個謎,讀完之後,為何「拉著天空」,無法意會,於是又重新再讀,看到與「天空拔河」,因為有著狂歡化顛覆上下的觀點,於是得到從這角度尋找合理解釋:「扶搖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懸得多高呢/長長一生莫非這樣一場遊戲吧/細細一線,卻想與整座天空拔河/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見了/沿著河堤,我開始拉著天空奔跑」(白靈:《五行詩及其手稿‧風箏》 27)
三、白靈的陰影
前面討論過樹擬用影來得到水平發展,在白靈的詩中,影子非常多,而且在《昨日之肉》,就有〈陰影〉一詩,「容格對陰影也是無知的/陰影即一切//陰影一刀切下/屋子的心情/一半冷一半熱」(112),顯示對相關心理學的理解。如果依河合隼雄(KAWAI Hayao, 1928-2007)《影子現象學》 一書的歸納,「陰影」與雙重性格、性格極端的兩兄弟(或朋友)、鬼、靈魂、黑面人、丑角、滑稽的人物、騙子等有一定的關係 。霍爾(C. S. Hall)、諾德貝(V. J. Nordby)《榮格心理學入門》(A Primer of Jungian Psychology)對「陰影」有很好的解釋,便中可以參閱 。
(一)魔術師
〈魔術師:S-95奶粉事件的聯想〉 是諷刺出售在食物加進有毒添加劑的奸商,奸商亦即騙子,稍後大陸也出現了「三鹿奶粉事件」,嬰兒吃了頭會變得很大 ,奶粉是屬於嬰兒吞嚥的「下降」書寫。2010年2月,又有「皮革奶」風波。韋伯(Max Weber)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主張以自己的方法論改造俗世社會「日常生活」,以文學創作對毒奶粉的關注,是一種類似韋伯的詩性的表現。韋伯後來從政,身體力行,可惜未能如預期實現理想。資本主義的異化,滲透日常生活,有毒的食品奶粉,經過廣告促銷,打造為可提高體質的嬰兒食品,終於引至「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成立,全民一起對社會作一監管。
狄塞托(Michel de Certeau, 1925-86)認為日常生活就有巴赫金意義的「狂歡化」的特徵 ,毒奶粉是生與死的顛覆;這是「事後諸葛亮」;但詩人的敏銳,以其至誠,可以前瞻或預見世事的發展。1968年的巴黎有所謂「五月風暴」,狄塞托參加了這場全國性的大學生運動,認為人民群眾是可預感大時代到來的詩人 ,作為學生運動的「五月風暴」,是要迫戴高樂(Charles Andre Joseph Marie de Gaulle, 1890-1970)退位。結果,其明年,戴高樂終於下野。
《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的〈我的朋友杜十三〉(73)一詩的氛圍與此有點近似。杜十三(黃人和,1950-2010),臺灣詩人,因「不滿時局」,2005年11月1日打了匿名電話給當時的行政院長謝長廷(1946-)恐赫,結果被捕,事後當事人大方,不予追究。白靈的詩,是聲援老朋友吧!2008年3月22日臺灣政黨再度輪替,馬英九(1950-)當選總統,當年沒有政治野心的杜十三的對時局的鬱悶,做出他本人也感到不可理解的罪行,可解釋為類似詩的預見。
白靈的詩,有不少社會評論,譬如〈臺灣論〉(《愛與死的間隙》170 )。至於這首詩的重點,還在於「美女分屍」,即下面所說的人體肢解的狂歡化行為:「我們的魔術師不愛表演幻術/譬如:美女分屍;/一束花搖成一隻兔子;/讓非洲雪豹在空中漂浮;以及/使一隻大象從舞臺消失……/等等這些,唉,不過是幻象的幻象」(白靈:《大黃河‧魔術師》 95-96)
(二)地震與火山爆發
河合隼雄說如果陰影的力量強大到壓倒自我之時,往往以洪水、山崩或吞噬所有事物的怪物來表現 ,前述的詩,有方舟,自然就有洪水(白靈:《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樹正在前進》 76)。火山是最崇高的山,噴發時釋放無限大的能量,也帶來極大的恐怖,自柏克(Edmund Burke, 1729-97)以來,恐怖是造成崇高的因素之一 。〈永恆的床─龐貝城所見〉是有關火山之燬滅性災難的描寫。龐貝城(city of Pompeii)是古羅馬城市之一,於79年8月24日被火山爆發時的灰燼覆蓋:
當最燙最紅的一盆岩漿/噴至高空,剛剛/要澆在龐貝城上/他和她都不肯逃走/床和歷史被他們有勁的指甲/抓出了皺紋//
她舉高的雙足在空中/翅開,迎著螺入的/曼陀羅花之根//
他犀牛著臀波浪她/掌心的慾火被渾圓的乳球/撐開/而長髮如珠網/網也網不住床上的震撼/永恆是一道/要不斷運動的門吧/她的嘴半張/舌著嘶喊的蚌肉//
衝入的岩漿終於/淋在他們身上/不能搬走的天堂凝固於剎那/在掘開的龐貝城……身後的維蘇埃火山/隱隱繼續勃起/對著滿月的引力/射出銀花花的星斗/向運動著的永恆之門(白靈:《愛與死的間隙‧永恆的床─龐貝城所見》,76-78)
龐貝古城中,牆上繪有男女交合的畫,有不少妓院遺跡。白靈的詩也涉及拉伯雷狂歡化所重視的「狎昵」(coarse familiarity,巴赫金 370,371)、猥褻(Indecency)、淫蕩(Obsenities)的描寫,至女子露出生殖器(洞眼,巴赫金 438),即白靈詩中的蚌。意大利天氣悶熱,羅馬人喜歡在下午泡在公共澡堂,男女袒赤裸裎共浴,不以為迕,澡堂不分階級都可以共享,成為交往議事的「公共空間」 。狂歡化的性,有幾種意義,首先,是反對宗教的禁欲主義、其次,否定森嚴的階級制度,第三,是水平性的發展,即繁衍後代。
(三)鬼(陰影)和面具
白靈《昨日之肉》是以金門為主題,他把昔日血跡斑斑的舊戰場寫成地獄 。1949年古寧頭戰役後,1958年8月23日到10月5日,於金門爆發八二三砲戰。直到1979年,美國與中共建交,歷時21年的金門砲戰才終止。「向下運動」之中地獄想像十分重要,《昨日之肉》可以找到很多例證,首先是〈鬼魅〉一詩,這不必怎樣說明:「口含玫瑰劍/臉敷紫丹霞/肩披黑豹雨/婀娜窈窕//這是戰爭特意裝扮的/陸上的魑魅/還是水中的魍魎?」(白靈:《昨日之肉‧鬼魅》 132)比較特別是沉在水裏,弗萊論下降時就提及低層的世界 ,可能在水中,海洋代表無意識世界,以下〈海裹在身上〉一詩,寫一個人泡在海中,適用於這一解釋:
把海裹在身上的人有福了/船沉在你的眼裡/魚咬開你的唇嘴/燕鷗築巢在你的髮窩/珊瑚扇開卵泡/水母浮上降落傘/自你藍色的腰肢/和陰暗的海溝(《昨日之肉‧海裹在身》 128)
狂歡節時戴上假面(巴赫金 287),說著色情的髒話,是為「廣場語言」。容格也有「人格面具」的理論,正與陰影配對:「面具遮住的/是自己,還是世界/是神,還是魔//你,躲在之內與之外之間/面具的面具」(白靈:《昨日之肉‧面具》 130)
四、肢解與解剖師
巴赫金的《拉伯雷研究》,大量討論肢解與人體解剖等狂歡化特徵;這一點在白靈詩顯得特別豐富。
(一)宇宙是巨人肢解傳說
古代曾經有過巨大無比的恐龍,目前從出土的化石,得以證明,考古學家一直懷疑古代曾有過人類巨無霸,因為有些彫塑,不像是目前的人類所能建造 。拉伯雷《巨人傳》(Pantagruel)是寫兩個巨人,即高康大(Gargantua)和他的兒子龐大固埃(Pantagruel)的故事,至今法國仍有以高康大命名的地方,數量驚人(巴赫金 397),中國的創世傳說也提及盤古解體之後,身體各部分成為日月山川 。白靈詩集《後裔》,有頗多巨人解體為宇宙的描寫,譬如《眼睛和手腳》,最為特色;
我的靈魂是無腳的/天地間的山水不能說是我的腳/我只選擇了兩棵松樹做拄杖/松樹長高的時候/我也長高//我的靈魂是無手的/天地間的山水不能說是我的手/我只選擇了幾齣白雲偽清袖/白雲出岫的時候/我也出袖//我的靈魂是無眼的/天地間的山水不能說是我的眼/我只選擇了兩珠小潭煮秋水/小潭啣月的時候/我也啣月(白靈:《後裔‧眼睛和手腳》 34-35)
〈堅〉一詩也像是巨人的自述(白靈:《後裔》 36-37)。自我肢解犧牲,成就宇宙,這種偉大的人格,是朗加納斯(Longinus,約213-73)認為崇高的因素。
(二)肢解與狂歡化
中國古代有聖人比干(子干,公元前1092-公元前1029),因得罪皇帝,心臟被剖出來,古代也有切割人體的刑罪,即所謂肉刑(巴赫金 404)。古羅馬也有被肢解的聖徒身體的記載(407)。神也被肢解過(408)。
哪吒去肉還母、剔骨還父的自殺,也是一種肢解。另外,酒神(Dionysus)也是被肢解而死
狂歡節大吃大喝,把動物的肉切開來吃(254,258),自然不難想像;罵人話類多涉及肢解身體(譬如中國罵人的話有把人「五馬分屍」,把人家的頭斬下來)、切開身體,吞食身體(214)等概念;慢慢變得吃人與動物分不開來(223,《水滸傳》的黑店有吃人肉的情節),再進一步,廚房與戰場(223,226,237)沒有分別,肢解在狂歡節變成一種表演(256,譬如現代魔術也有「電鋸美人」的表演)。
1.金門鋼刀
八二三砲戰(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以及陸續所投下的砲宣彈,硬度高又耐用 ,金門人鍛作菜刀,成為特產。就是這種廚房用品,可以聯繫狂歡化的想像,菜刀自然用來切割肉類:
飛出炮膛幾十年/方被捶扁的一頁/歷史/進了我家廚櫃後/才想起什麼叫飛翔/切、斬/砍、劈/蔬果、雞魚、和豬牛/飛下旋即飛起/不再墜地/又自如呼嘯的一支/鋼翅//仍然嗜血/舔傷我的食指其輕易如舔紅/一滴金/門(白靈:《昨日之肉‧金門鋼刀》 29-30)
2.生剝老虎的藝人
魔術師表演電鋸美人,是常有的項目,在電視娛樂節目經常出現,前術〈魔術師〉也寫到這一筆。〈剝虎大師〉卻是以庖丁解牛的方式生剝老虎:
剝虎大師其實是冤枉的……目無全虎/刀起刀落,只見嘩啦啦筋骨鬆錯錯垮下/龐然渾然一條吊睛虎轉瞬//肉泥一堆,而且沒有/沒有一滴血會流下桌面//……剝虎大師/倣效西藏天葬的法子,分屍之後/散食於天際,在世間來個屍骨無存(白靈:《大黃河‧剝虎大師》 99-102)
3.天葬與肢解
〈剝虎大師〉「附註:天葬,是西藏特殊風俗之一,認為靈魂要得到完全自由以進入下一輪迴,必須將屍體完全消滅,乃由割屍人將之搗碎,分予禿驚啄食。」(103)白靈另有一首〈天葬〉 ,以上下顛覆而言,以天為墳墓,也是與別不同。問題把人體變成碎片的狂歡化恐怖,卻需要留意:
割屍人昌巴張開了囊腫的眼瞼,奮力把大石頭向腳前砸下,石頭快速滑下岡底斯山滑下拉薩城的金頂,石頭擊中祭臺上一團白布包裹。石頭砸碎了包裹中的頭顱砸碎腦漿並與頭顱中深陷的一顆金銅色子彈噹地相撞,迸出了一點點火花。//兀鷹們眼睛一亮,從雲端探頭直衝飛下。(白靈:《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天葬》 165-66)
4.金門的地雷:狂歡化與戰爭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對狂歡化與戰爭,有以下的重點論述:
1. 戰爭、廝殺與人肉碎片混在一起(222);
2. 飲宴和戰爭分不出界線(388);
3. 高康大的畢可羅壽戰爭(Vineyard Dionysus)在農村的葡萄節Vendange展開,是《拉伯雷》一場重要的戰役(261,323),這場戰爭是實有其事的(514,518,519,520);
4. 安那其王(Anarchus)的戰爭,龐大固埃給安那其王送引起焦渴的紅辣椒,吃下去像火燒,是以給兵士們飲紅酒止渴,結果全部醉倒;龐大固埃小便,引起洪水,把醉倒的兵士全部淹死(387),這場戰爭也是重要的。畢可羅壽戰爭是是葡萄園的看守者與賣燒餅麵包的農夫之爭,結果在混戰中,「血變成酒」(261)。白靈〈雷與蕾的交叉〉(白靈:《昨日之肉‧雷與蕾的交叉》 76-79)寫地雷,地雷就是把人變成血肉模糊的類似葡萄酒的漿 。
5.人體實驗與解剖學
《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圓木》(57-92)也是用類似肢解的題材寫成的,是以二戰期間日軍731部隊人體實驗為題材寫成 。
五、結論
白靈的狂歡化特色,重點是陰影和肢解兩方面,尤其是後者,似乎有點不可思義的豐富。陰影、肢解等的詩,都是地獄想像。代表性作品飲茶和〈風箏〉諸作,也有下降的特點。完稿後電話訪問白靈教授,他說完全不覺察自己有此傾向,另外是臺灣詩人對「集集大地震」(921大地震,臺灣時間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5.9秒,發生7.6級地震。
造成二千四百多人死亡,五萬房屋倒塌)寫下不少名篇,為何白靈獨沒有片言隻字?回答說是當時沒寫好。「日常生活」經過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 1901-1991)的開拓而成為目前最為人所關切的理論,從這一角度來看,〈我的朋友杜十三〉是白靈最為具備時代精神,感時憂國和嘔心瀝血的佳作,將來必載入史冊。詩末說杜十三為當時鬱悶的政局,像杜鵑啼血,染紅了各大媒體,啼血當然是下降性的死亡意象。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