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介紹老子,共分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前言,第二部份是正文解析,第三部份是結語。第一部份又分為五個部份,分別介紹老子人,老子書,老子思想形成的因素,老子思想流行的原因,和本書簡介。其目的在使讀者了解老子生平,老子一書成書的經過,分篇分章的情形,老子思想形成的因素,老子思想流行的原因,以及本書的內容大概。
第二部份是按次序的介紹老子八十一章正文。每章介紹的方式分為四個步驟,首先列出原文,其次譯意,其次解析,最後說明。老子只有五千言,並且字字珠璣,不讀原文,是無法體會它深厚的含意的,所以我們首先把原文列出來,讓讀者和譯文互參,而能夠體會到它的精義深趣。譯文部份是讀者通到原文的橋梁。不過,我們的譯文並不是逐字逐句譯的,而是採取意譯的方式,讓讀者能夠融會原文的意思,而不受字句的束縛。「解析」部份不僅解釋字的意思,更說明它的內容,並溝通前後文的思想。「說明」部份是對全章的中心旨趣作一說明,當然,有的時候也會稍作引申。
第三部份又分為四小部份,分別介紹老子思想的系統、精神、價值、影響。老子思想是有系統的,尤其是形而上的部份,但這個系統在老子書裡看不出來,一定要把它作一個整理,然後思想系統才能顯現。我們為了要使讀者對老子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有系統的認識,所以就把他的思想系統陳列出來,以方便讀者。至於老子思想的精神何在?有什麼價值?對後代又有什麼影響?這些也都是讀者所關心的事,我們也不嫌淺陋的把它一一寫出來,以供參考。
作者簡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士、文學碩士。
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玄奘大學講座教授。
現已退休。
著作:《詩經正詁》、《新譯老子讀本》、《呂氏春秋虛字集釋》、〈毛詩標興之商兌〉、〈周頌釋疑〉、〈左傳、國語「之八」舊說質疑〉等。
民國九十一年獲「薪傳獎」、九十二年獲選資深優良教師。
序
出版的話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辭世,今日重讀他的論述,仍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殫編務繁瑣而規劃的宏偉藍圖。他特別強調:
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向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才智,歷代著述,大多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家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貴族屈原的憂患獨歎,樵夫惠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曲,村里講談的平話、小說……等等種種,隨時都洋溢著那樣強烈的平民性格、?土芬芳,以及它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家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繽紛燦爛的造成了中國。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
可是,生為這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現代中國人,對於這樣一個親民愛人、胸懷天下的文明,這樣一個塑造了我們、呵護了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母體,可有多少認識?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把握的可能呢?
參與這套書的編撰者多達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大家當年都是滿懷理想與抱負的有志之士,他們努力將經典活潑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為的就是讓更多的青年能夠了解繽紛燦爛的中國文化。過去三十多年的歲月裡,大多數的參與者都還在文化界或學術領域發光發熱,許多學者更是當今獨當一面的俊彥。
三十年後,《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也進入數位化的時代。我們重新掃描原著,針對時代需求與讀者喜好進行大幅度修訂與編排。在張水金先生的協助之下,我們就原來的六十多冊書種,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種,並增編《大學中庸》和《易經》,使寶庫的體系更加完整。
這四十二種經典涵蓋經史子集,並以文學與經史兩大類別和朝代為經緯編綴而成,進一步貫穿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在出版順序上,首先推出文學類的典籍,依序有詩詞、奇幻、小說、傳奇、戲曲等。這類文學作品相對簡單,有趣易讀,適合做為一般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入門書;接著推出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史書、佛學等等,引導讀者進入經典殿堂。
在體例上也力求統整,尤其針對詩詞類做全新的整編。古詩詞裡有許多古代用語,需用現代語言翻譯,我們特別將原詩詞和語譯排列成上下欄,便於迅速掌握全詩的意旨;並在生難字詞旁邊加上國語注音,讓讀者在朗讀中體會古詩詞之美。目前全世界風行華語學習,為了讓經典寶庫躍上國際舞台,我們更在國語注音下面加入漢語拼音,希望有華語處,就有經典寶庫的蹤影。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從一個構想開始,已然開花、結果。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順應時代潮流做了修訂與創新,讓現代與傳統永遠相互輝映。
時報出版編輯部
目次
出版的話
【導讀】人生價值的體現 余培林
認識老子其人其書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書 三、老子思想形成的因素 四、老子思想流行的原因 五、本書簡介
正文解析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一章/六十二章/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第六十七章/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八十一章
結語 一、老子思想系統
二、老子思想的精神
三、老子思想的價值 四、老子思想的影響
附錄:重要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譯意】道體永恆,道用無窮。人們也許由於道體空虛,看不到、摸不著,而對這個說法難以接受。天地是道所創生的,是看得到、摸得著的,用天地來說明,人們也就可以由此而上推到道了。天地是永恆而無窮的。天地之所以能夠永恆而無窮,是因為它們無私的關係。它們生長萬物,只是為了生長而生長,換一句話說,只是為了服務罷了。
體道的聖人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處處謙虛退讓,結果反而得到人家的愛戴;事事不計較利害得失,捨己為人,結果反而身受其益。這不正是因為他不自私的關係嗎?結果反而成全了自己。
【解析】「不自生」,就是不為自己而生,也就是「無私」的意思。天地創造萬物,毫無私心,結果天地永恆而無窮;而人處處都在營私,事事都為了自己,結果人生短暫而渺小。要想人生長久、永恆,必須效法天道。我們看歷史上的偉人,如釋迦、基督、孔子、國父,他們之所以能夠死而不死,永恆存在,不正是因為他們毫無私心,捨己為人嗎?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外其身」都是謙讓不爭的表現,而其基礎則在於無私。「後其身」「外其身」的結果,是「身先」「身存」,這就是儒家所謂的「謙受益」了。八十一章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就是這個道理。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無私」指上文的「後其身」和「外其身」,「成其私」指上文的「身先」和「身存」。「無私」反而能「成其私」,這話看起來很矛盾,實際上一點也不錯。須知道任何一個聲音必定有回響,任何一個作用力,必定產生反作用力。
我打桌子一下,桌子一定在同時反打我一下,這是自然界的情形。人世間的事情也是如此。諺語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離婁下)都是這個道理。要緊的是,當我們在「為人」「愛人」「敬人」的時候,可不能存著希望別人「為我」「愛我」「敬我」的心理,否則,那是最大的自私,那裡談得上無私呢?
【
說明】本章在說明「無私」的益處。從天地的不自生而能長生,下推到聖人效法天地的無私,而能成其私。在在要人剷除利己之心,以立人達人,成人成物。孔子「毋我」,老子「無私」,在這一點上,孔老是相通的。由此也可以知道偉人事業的共同基礎何在了。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ㄨˋ,故幾ㄐㄧ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意】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樣。水有三種特性,第一是能夠滋養萬物,第二是本性柔弱,順自然而不爭,第三是蓄居流注於人人所厭惡的卑下的地方。有這三大特性,所以水是很接近道了。水處於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為人謙下。水淵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虛靜沉默。
水施與萬物,有道德的人也是博施而不望報。水照萬物,各如其形,誠實不妄,有道德的人所言所說,也都出自至誠,絕不虛偽。水能滋養萬物,清除汙垢而有績效,有道德的人清靜無為而人民自然歸於純樸,也有績效。水性柔弱,能方能圓,表現很好的功能,有道德的人施教立化,毫無私心,也能產生教化的功能。以上都是有道德的人像水的情形;但其中以「不爭」最為重要。正因為不爭,所以不會招致怨尤。
【解析】「上善若水。」「上善」,指上德之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老子在自然界中最重視水,在人中最重視嬰兒,所以常用水和嬰兒來比喻道。水性柔弱不爭,嬰兒柔弱純樸,這些特性正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利萬物」,指水滋養萬物的功用。水性居下,而低下是人人所厭惡的,所以說:「處眾人之所惡。」「幾」,近的意思。「利萬物」、「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是水的三大特性。水有這三大特性,所以能近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七句表面上是敘述水性,實際上是比喻「上善」的德。「善地」指卑下的地方。卑下的地方人人厭惡,但確實是最好的地方。江海居下,所以能成為「百谷王」,高也要以低下為基礎,才能穩固。有德之人謙下退讓,這和水「居善地」相同。「淵」,深的意思。水性空虛,淵深清明,有德之人心虛靜沈寂,這和水的「心善淵」相同。「與」,施與的意思。水施與萬物而無私心,所以稱「善仁」。
有德之士也是施恩而不望報,這和水的「與善仁」相同。「信」,誠信的意思。水並不言,但水能照人,功用相同於言。水照人時,美醜妍媸,各如其形,這就是「信」。有德之人,所說的話都真實不虛,這和水的「言善信」相同。「正」就是「政」,動詞,治理的意思。
「治」,指治績。水滋養萬物,清除汙垢而有績效。有德之人無為而民化,虛靜而民正,無事而民富,無欲而民樸(五十七章),這和水的「正善治」相同。「能」,功能的意思。水能方能圓,曲直隨形,表現至善的功能。有德之人順應自然,無私無欲,而能化育。
這和水的「事善能」相同。「時,時勢的意思。水的動靜變化,都能順應時勢。有德之人一切行動都能與時推移,隨俗成化。這和水的「動善時」相同。這七句有關於水的形容,實際上就是前面水的三大特性的具體說明。前面二句是說「處眾人之所惡」,中間四句是說「利萬物」,最末一句是說「不爭」。
「夫唯不爭,故無尤。」「尤」,怨尤的意思。一切怨尤都是產自於利害爭執,而一切爭執都是肇因於私心。項羽看到秦始皇的車駕,說:「我可以取而代之。」劉邦看到秦始皇的車駕,說:「大丈夫應當如此。」於是楚漢相爭了多少年,弄得生靈塗炭。沒有私心就不會有爭執,沒有爭執,那裡來的怨尤?國父聽說袁世凱要當總統,為了息爭,就把位置讓給了他。這是何等氣魄,多麼大公無私!水的特性有很多,本章結尾特別提出「不爭」,實在是很有深意的。
【說明】本章借「水」來比喻「道」。水有「利萬物」、「不爭」、「就下」三大特性,而特別著重於「不爭」,因為「不爭」是「利萬物」和「就下」的基礎。人能效法水的不爭,就能產生「利萬物」,謙下的效果。真能如此,那也可以算是近於道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