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堅持夢想,使不可能變成可能,改變你命運的一本書!
匯集12位卓越追夢人的人生故事——
吳興國、蔡明介、余光中、漢寶德
翁啟惠、楊玉欣、張廣達、吳炫三
劉炯朗、黃榮村、李昌鈺、王文興
來自學術界、企業界、藝文界等領域的12個人生故事,
帶你領略成功人士非凡的智慧與閱歷,
因他們的視野遠遠高過一般人,
他們的見解的確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樹立引領年輕人規劃個人未來發展之典範。
我從前一直很懊喪自己的成長,後來發覺自己竟然可以有這麼大幅度的跨越,突然之間我的悲劇變成了喜悅。──吳興國
資源永遠是有限的,你要專注於機會而非問題,也就是說要注意績效與貢獻, 而不只是在解決眼前的問題。──蔡明介
啟發我創作生命的,古典文學是主流,是上游;現代文學是下游;西方文學,是一個強大的支流。──余光中
絕不局限思考面向,善用橫向思考創造嶄新見地,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漢寶德
從事任何事,唯有胸懷興趣與熱忱才能堅持不懈,才能得到成就與滿足。──翁啟惠
遭逢困境際遇之後,須想出一些應對方式或是更深層的思維,幫助自己跳躍現狀,讓自己能夠釋懷,然後繼續好好地生活。──楊玉欣
年輕朋友們要適當地注意西方的學術發展脈絡,努力建立我們自己的文史知識體系,找出我們自己的價值取向。──張廣達
有所求的人就會不自在,人要自在的話,先得讓自己生活得很簡單。──吳炫三
只要花點時間,有些事情你做熟了,讀書也會讀得很順,考試也會考得很順,關鍵在於你是否恰當地安排生活而已。──劉炯朗
只要你不遺忘,歷史就不會遺忘你,而我們就能從這裡獲得教訓。──黃榮村
火車開到你面前,你不上車,你想等下一班,或許就沒有下一班了。人的一生只有幾個機會,遇到這幾個機會一定要抓緊。──李昌鈺
我認為什麼人都可以寫小說,只要你有時間。有時間閱讀,這是第一,閱讀比寫作還重要;然後有時間勤寫。──王文興
跨界古今中外的劇藝傳奇
吳興國
跨越傳統戲曲、現代劇場、舞蹈、電影以及電視的全方位表演藝術家。創辦當代傳奇劇場,他的作品不僅在傳統戲曲的改革與傳承上,有著傑出的貢獻,國際之間對他的藝術成就更是推崇備至。英國《泰晤士報》評論:「吳興國讓我們想起英國著名演員勞倫斯.奧立佛」;日本《讀賣新聞》讚許他:「作品深厚有力, 演出的層次非常豐富,技巧高超」;對於他一人扮演十角的《李爾在此》,德國《明鏡報》更是以「偉大」盛讚之。他在艱困的藝術表演環境之下,一次次憑著熱忱
胸懷人文精神的管理者
蔡明介
從屏東的鄉下到臺北的大都市,從化工系到電機系,在累積了業界經驗後出國留學,再返臺創業。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看似順遂的生命旅程,實則遭逢不少崎嶇與挫折,就像一場永無止盡的拳擊賽,沒有休息的時刻,必須迎戰接連到來的競爭。他以理工人的角度,兼融經濟學與管理學的觀點,形塑出獨特的人生視角,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戰。
冶文言、白話與英文於一爐
余光中
年少時期因為戰亂,從南京大學轉到廈門大學, 再由廈門大學輾轉踏上椰林大道的年輕詩人,如今已然是鶴髮白眉享譽國際的文學家。余光中不僅右手能寫「詩」,左手能寫「散文」;「評論」和「翻譯」更是他寫作「四度空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就。有著「語言魔術師」美譽的余光中,對於中文西化的問題尤其敏感,十分堅持「……要體會母語跟外文、跟西方文字是如何不同,我們的寫作才會更像中文,而不讓外文的語法牽著鼻子走。」
建築藝術的三位一體
漢寶德
因緣際會踏上建築之路,漢寶德一路摸索,從猶豫懷疑到最後找到自己對建築的一套理念。雖曾想過放棄,但命運之神卻留住他。漢寶德認為建築是實用、是安全也是藝術。透過建築人特有的「橫向思考」,漢寶德看見這門「專業」又不完全是「專業」,因為唯有透過實踐與設計的過程才能找到建築真正的位置。
真知灼見的科學家
翁啟惠
好奇與熱忱,開啟中研院院長翁啟惠邁向學術研究殿堂之大門。以基礎研究為職志,積極參與科學法規的制定與推動,全心全意打造優良的學術環境,以培養傑出人才為第一要務。羈旅多年,毅然決然放棄優渥待遇,回國參與公共服務。對臺灣的未來深懷期許與希望,實為年輕學子之優良典範。
永不退縮的生命鬥士
楊玉欣
擔任臺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祕書長、罕見疾病基金會代言人,同時當選第八屆立法委員的楊玉欣,即使身患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導致全身肌肉逐漸萎縮、無力, 必須仰賴輪椅行動, 卻始終不向命運的困頓低頭,永遠秉持樂觀勇敢的態度,衝破每個驚險的人生關卡。為了讓世人正視罕見病友的處境,她貢獻一己之力,製作廣播節目《角落欣世界》,並且獲得廣播金鐘獎的肯定。
時代巨變中的淬礪
張廣達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了挫折, 應該磨練自己,學會抱持心地的寧靜,以在逆境中取得必要的人生教訓。人生正要起頭卻因時代逆轉而遭遇重挫的張廣達,長時間付出沉痛的代價,卻也因此而獲得深切的人生體悟。
飛往童年的班機
吳炫三
愛在風箏上塗鴉的鄉下少年,蛻變為國際知名藝術家,吳炫三從不做長程規畫,努力經營每一個「現在」,這是他強勁的生命力、豐沛創意的來源。飛往非洲大陸前,他想尋回童年的蝶影蛙鳴,縱使數度瀕臨死亡邊界,仍堅持探索最原始的藝術;而今譽滿四海,吳炫三還不打算停步,他要持續不斷地挑戰自我,直到全世界的人都認識他──來自臺灣的畫家。
穿越古今中外的夢
劉炯朗
人文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劉炯朗以電機領域為專業,卻能以「夢」為課題穿梭古今、貫連中西,提出「死生」之大哉問。「廣泛的興趣、深入的探索、敏銳的觸角、豐富的聯想、苛求的完美、謙卑的努力」,劉校長一生秉持這六項讀書態度治學,深信學無止息,只要有時間和活力, 永遠能進步、成長。
勇蹈火線的浪漫學者
黃榮村
胸懷求知的浪漫精神,亦能為捍衛公義激起一腔熱血,走過風起雲湧的學運歲月,投身人道工作的永續事業。為實踐理想,心理學家黃榮村屢次進出學界、政界,積累豐富的經歷,卻仍保有當年仰臥椰林大道,為思考宇宙原點夜不能寐的初心。從少年時的一場夢出發,黃榮村逐步探索人生的密碼、站上學術的浪尖、揭開生命的幕簾。
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李昌鈺
自認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使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李昌鈺,從警五十多年,堅守自我的理想,知道自己的界限,並從中發揮最大的能力。自幼失怙的他,一輩子感念母親的辛勞,信守對母親的承諾,一步一腳印地完成許多人認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解文學魔力以慢讀
王文興
王文興是知名的現代小說家,雖然作品不多,但篇篇都是現代文學史上重量級的作品。在這個講求速度的時代,他以「慢寫」聞名,一天只寫三十個字,小說《家變》寫了七年,《背海的人》更是長達二十三年字斟句酌的驚人之作;在人人盼望速讀的今日,他反其道而倡「慢讀」,並訂出「一小時一千字,一天不超過兩小時」的理想讀書速度, 認為慢讀才是閱讀的不二法門,唯有慢讀,才能讀出作者的精心安排,讀出文學作品字裡行間的「magic」。
作者簡介
吳興國
吳興國是跨越電影、電視還有傳統戲曲、現代劇場以及舞蹈的全方位的表演藝術家。現任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專任教授。曾榮獲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連續三度榮獲文藝金像獎最佳生角獎以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出身復興劇校,專攻武生,以優異成績保送中國文化大學的戲劇系,期間加入雲門舞集。他創立「當代傳奇劇場」,導演及主演多齣融合舞台劇和京劇的作品,創作多齣來自於西方莎士比亞和希臘悲劇經典改編的戲劇作品,成為傳統戲曲藝術發展和創新掌旗的「先鋒」人物。吳興國曾經受到英國泰晤士報高度的推崇他:「吳興國使我們想起英國著名演員勞倫斯.奧立佛」。日本的讀賣新聞也讚賞他:「作品深厚有力,演出的層次非常豐富,技巧高超」。當代傳奇劇場復團的作品《李爾在此》,吳興國一人飾演十個角色,德國的《明鏡報》以「偉大」盛讚之。
蔡明介
蔡明介是聯發科董事長,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電機碩士,拿到碩士學位後,工研院正好有一項IC專案,蔡明介順利錄取,成為臺灣半導體工業到RCA取經的先驅。從工研院、聯電,再到聯發科,從工程師轉變為企業舵手。他是當時候做IC設計的五個代表之一,他可以說是IC設計龍頭之一,後來他在工研院待了幾年以後,就跟曹興成一起到了聯華電子,然後在聯華電子一待就待了14年,歷經各種職務,後來從聯華電子帶著IC設計整個出來,創辦了聯發科,有人稱他是臺灣 IC設計的教父,在臺股蟬連股王寶座長達3年,為臺灣科技界寫下傳奇與歷史。
余光中
余光中是知名作家、詩人,現為國立中山大學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余光中不僅右手能寫「詩」,左手能寫「散文」;「評論」和「翻譯」更是他寫作「四度空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就,享有「語言魔術師」的美譽。出版著譯約五十種,其中散文有十種,作品列入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及設有華文課程的大學、中學的教科書。他對現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他精通英語及多種外文,包括德語、西班牙語等。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主任兼英語研究所所長、國立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美國西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榮獲十大傑出青年、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美西華人學會文學成就獎、廣州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之散文家獎。
漢寶德
漢寶德是著名的建築師及建築學者。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擔任館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當代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等等,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等。獲得多項殊榮: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建築獎、教育部頒一等文化獎章、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國家文藝獎第一屆的建築獎、國立臺灣大學榮譽博士、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
翁啟惠
翁啟惠中央研究院院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的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專長生物化學、有機及合成化學,特別是醣蛋白研究。曾任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化學系教授 、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院化學講座教授、日本理化研究所尖端科學醣科技研究所主任。2006年接下李遠哲李院長的棒子,成為中央研究院的第九任院長。曾任研究院的科學諮詢委員、行政院科技顧問、國科會委員、生技中心董事、臺大跟清華的特聘講座教授等職。曾獲美國總統青年化學家獎、國際醣化學獎、美國總統的綠色化學獎、美國化學會有機合成獎、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及科學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玉欣
楊玉欣擔任臺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祕書長、罕見疾病基金會代言人,當選第八屆立法委員的楊玉欣,即使身患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導致全身肌肉逐漸萎縮、無力,必須仰賴輪椅行動,卻始終不向命運的困頓低頭,永遠秉持樂觀勇敢的態度,衝破每個驚險的人生關卡。為了讓世人正視罕見病友的處境,她貢獻一己之力,製作廣播節目《角落欣世界》,並且獲得廣播金鐘獎的肯定。曾獲多項榮譽: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熱愛生命獎章,人間衛視新聞專輯社會光明面報導優等獎,中央社十大潛力人物獎,廣播金鐘獎社會服務節目獎、社會服務節目主持人獎等。
張廣達
張廣達是政治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古史研究中心副主任、賓州大學的客座教授、法蘭西學院國際講習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講座教授。獲法國亞洲學會榮譽會員、法國巴黎高等實驗學院歷史語言學部榮譽博士學位。他通曉多種外語,在中亞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方面的權威,本身經歷就是一部中國現代史。
吳炫三
吳炫三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以原始藝術的抽象表現為其個人風格。在繪畫,在雕塑,在陶藝方面,都很有成就,作品廣為世界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所收。曾前往非洲、中南美洲、北極、大洋洲等地的蠻荒地區旅遊寫生,作品在台灣、美國、加拿大、巴西、法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瑞士、南非、日本、韓國、中國、俄羅斯都展出過。曾獲十大傑出青年、吳三連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以及法國藝術文化騎士勳章。
劉炯朗
劉炯朗是國際知名資訊學者,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研究所博士。曾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伊利諾大學任教,曾任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助理副校長職務,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現為集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理工大學榮譽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榮譽教授、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李國鼎科技講座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蒙民偉榮譽講座教授、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榮譽書院長。近年更悠遊於寫作、廣播、演講等領域,著作獲開卷好書獎、圖書金鼎獎等多項獎項。
黃榮村
黃榮村為心理學家,現任中國醫藥大學的校長。從學士讀到博士都就讀臺大心理系,曾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合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教育部部長等職務。
李昌鈺
李昌鈺是刑事鑑識專家,曾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廳長、現任康州紐海文大學終身教授。紐約大學生化所博士,之後李博士投入刑事鑑定科學,在紐海文任教,取得終身教職並且擔任系主任,他所創建的紐海文大學的鑑識科學,可以說是現在世界上鑑識學權威的一個系所。李昌鈺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廳刑事鑑定化驗室主任、康州警政廳廳長,是美國第一位出任州級警政首長的華裔人士。李博士曾經在美國各州和全世界十七個國家參與調查重大刑案,並且經常到各地講學和培訓刑事偵查人員,偵辦的很多刑事案件,都成為全球刑事案件的範例,媒體非常推崇李博士,認為他是現代的福爾摩斯、現代的包青天,華人的神探,還有犯罪的剋星。歷年來獲得超過八百個獎項,獲三十多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是四十餘所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也獲選上世紀最後十年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位亞裔人士之一。
王文興
王文興是知名的現代小說家,早在高中時期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同時開始寫小說。大學就讀臺灣大學外文系,曾與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曾赴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作家工作室從事研究,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在臺大外文系及中文系任教,直到2005年退休。王文興下筆謹慎,所以作品很少,只有《十五篇小說》的短篇小說集,以及《家變》、《背海的人》兩部長篇小說。《家變》聞名天下,現在翻成了英文等多種版本,由於他把西洋文學的技巧充分運用在小說中,不但發掘了中國文字的多義性,也改變了傳統臺灣小說的敘事方式,這種小說形式的創新倍受肯定。獲國家文藝獎,臺大名譽博士, 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騎士勳位。
序
國立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
通識教育的意義在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且能達至跨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培養出「完整的人」。臺灣大學向來投注相當多的心力於發展此一領域,強調不同學科之間對話與融合的可能性,拓深學生的文化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能力。
本校將通識課程分為八大領域:「文學與藝術」、「歷史思維」、「世界文明」、「道德與哲學思考」、「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量化分析與數學素養」、「物質科學」和「生命科學」,冀能陶冶學生獨立思考、道德實踐、人文關懷以及團隊合作等能力。除了核心課程之外,本校共同教育中心自一九九八年起開辦通識教育論壇「我的學思歷程」系列講座,這是臺大通識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邀請各行各業卓然有成的人士,透過他們對個人學思歷程之回顧反思,分享提升自我的歷程,為莘莘學子提供寶貴的人生經驗與體悟,樹立引領學生規劃個人未來發展之典範。
「我的學思歷程」系列講座創辦迄今,已逾十四個年頭,每學年平均舉辦六至七場演講,至今有將近百位講者的豐碩佳績。共同教育中心為使不克前來的師生同仁們一睹精彩演講,除了將實況錄影設置於臺大演講網之外,更加以彙整交付臺大出版中心,編輯出版《我的學思歷程》系列書籍。
今年出版的《我的學思歷程》第六集中,有來自學術界、企業界、藝文界等各個領域的十二位講者的人生故事:〈跨界古今中外的劇藝傳奇〉,吳興國先生論述自己進入國劇、創辦「當代傳奇」的緣由;〈胸懷人文精神的管理者〉,蔡明介董事長以「拳王理論」迎戰接連到來的競爭,完成一次次的自我挑戰;〈冶文言、白話與英文於一爐〉,余光中教授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加以評論和翻譯,打造出完美的寫作「四度空間」;〈建築藝術的三位一體〉,漢寶德先生透過「橫向思考」,在設計與實踐的過程中找到建築的真正定位;〈真知灼見的科學家〉,翁啟惠院長胸懷好奇與熱忱,投身基礎研究,參與公共服務;〈永不退縮的生命鬥士〉,楊玉欣立委身患罕見疾病,卻秉持樂觀、勇敢的態度面對生命中的所有迎擊;〈時代巨變中的淬礪〉,張廣達教授在動盪不定的時代中,學會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心靈寧靜;〈飛往童年的班機〉,吳炫三先生飛向非洲、中南美洲等大陸,探尋童年的蝶影蛙鳴;〈穿越古今中外的夢〉,劉炯朗校長完美地接合科技與人文,以「夢」穿梭古今、連貫中西,提出「死生」之大哉問;〈勇蹈火線的浪漫學者〉,黃榮村校長胸懷求知的浪漫精神,幾次於學界和政界間進出,投身人道工作;〈使不可能變成可能〉,李昌鈺博士以自身的經歷成功演示了「使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完美模範;〈解文學魔力以慢讀〉,王文興教授非只以「慢寫」聞名,更提倡「慢讀」,認為如此方能讀出作者精心。
閱覽全書彷彿坐乘時光機親身目睹十二位講者的人生經歷,勢必能給予大眾珍貴的人生體悟以及經驗承傳。最後,特別感謝蒞臨本校講演的諸位主講人,以及共同教育中心和出版中心的同仁們,為這一系列演講叢書所挹注的心力。
目次
序/李嗣涔
跨界古今中外的劇藝傳奇
吳興國
胸懷人文精神的管理者
蔡明介
冶文言、白話與英文於一爐
余光中
建築藝術的三位一體
漢寶德
真知灼見的科學家
翁啟惠
永不退縮的生命鬥士
楊玉欣
時代巨變中的淬礪
張廣達
飛往童年的班機
吳炫三
穿越古今中外的夢
劉炯朗
勇蹈火線的浪漫學者
黃榮村
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李昌鈺
解文學魔力以慢讀
王文興
書摘/試閱
書摘1
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我投身警界五十多年,處理過的案件從最貧苦的窮人、尋常的販夫走卒,到美國總統都有,影響了無數人的人生。最近,有幸獲頒美國艾利斯島傑出移民榮譽勛章,這主要是獎勵對於世界或人們有相當貢獻、非美國出生的移民,是一個大型的獎項。那天晚上美國總統對我的讚揚,對當年那個九歲失怙的孩子而言,完全是「不可能」、想都沒想過的。
如果說,我這一輩子的努力,算是有那麼一點點成果的話,這個成果就是我做到了「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人生就像一個漫長的滑坡,有高低起伏,有順境逆境,不可能總是平平穩穩、順順利利,太平穩就不是人生了。只要把握處在順境時不驕傲、逆境時不氣餒,每天不斷地努力,把「使不可能變成可能」當作努力的方向,任何人都能有所成就。
(摘自 使不可能變成可能──李昌鈺)
甘迺迪遇刺案鑑識科學能解疑?
從事警察工作五十年,很多人說我完成了許多重要的著作,以及鑑識科學相關的重要文件。
鑑識科學跟昔日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過去,每個人在各個面向都只知道一點點;現在,鑑識科學卻已清楚劃分為三十六種不同的專業,不僅面向變得十分廣泛,其中的每項專業都很重要。早期,鑑識科學根本不是一門學科,現在鑑識科學則成為許多學科的基礎。
美國九一一遭受恐怖攻擊時,我擔任警政廳長,我們派人去救援,兩千多人在裡面犧牲,我們的工作人員每個週末都去幫忙驗DNA,希望能替被害家屬找回遺體,這些都是必須靠鑑識人員完成的調查。
然而,甘迺迪(John F. Kennedy)遇刺—— 這個美國人視為影響歷史最嚴重的事件發生時,由於鑑識科學尚未完備,案情始終眾說紛紜。
當時,他剛演講完,站在禮車上,一顆子彈從六樓射出,改變了美國的歷史。甘迺迪從身後被打了一槍,他太太看著先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站在前面的州長頭轉了一下。就在那一瞬間,世界的歷史改變了。如果他那天沒有被刺殺,到今天還活著,那美國今天會是怎麼樣的景況?世界又會是怎樣?
後來,奧斯華被抓,他在俄羅斯受過訓練,來福槍也在六樓找到,當時顯然認為他是槍手之一。第二天奧斯華就被打死了,到底真相是怎樣呢?時至今日,是不是奧斯華做的,還是備受爭議。當時拍攝照片的記者到我這邊來,謝謝我保存了鑑識工作的文獻,希望我可以放在博物館。我們想要保存這些資料,希望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
一九九八年美國成立另外一個委員會,找我擔任總顧問,我說我太忙了沒有時間。因為不管你再怎麼公正,總會有人說你不夠公正。且接這案件太危險了,有遭受攻擊的可能,因而加以推辭。結果,他們就去找我母親,我只好答應。
這件案子的關鍵在於「究竟是一槍還是兩槍?」美國政府調查結果是:「六樓一槍,打到總統的頭部後面,子彈轉了九十度的彎,繼續行進,打到背、手腕,又轉了個彎,打到口袋裡邊。」這可不可能?子彈會不會轉兩個九十度的彎,我不知道,很多時候要有勇氣承認自己不知道。無所不知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常常說我不知道。
為什麼不知道?有人說,李博士,你為什麼不針對刺殺案做實驗?我說這個實驗怎麼做啊?首先,實驗先要找兩個人,有誰願意?即使有兩個人願意參與,我們也不知道甘迺迪當初是不是在招手?他的頭是向左,還是向右,又或者他其實是低著頭跟太太講話。如果子彈打到的時候,他正好轉了,那個就是九十度,是不是?這個實驗我沒有辦法做。
這個案件,假如他們在當時好好處理就很容易檢驗。怎麼說呢?一槍還是兩槍,這顆子彈是打中兩個人還是一個人,以現在的技術我們可以檢驗DNA,如果同時在子彈上面找到兩個人的DNA,它就代表打了兩個人;如果只找到一個,就還有另外一顆子彈。
結果我們找到很多人的DNA,就是沒有康納利(Connally)和甘迺迪的DNA。原來這個子彈被撿回去以後,因為要比對紋路,就拿去洗刷了,洗了以後每個人再摸過,這個案子就沒辦法查了,我們做了很多實驗都沒辦法,所以,現場保全實在太重要了。
(摘自 使不可能變成可能──李昌鈺)
書摘2
有人問怎樣欣賞我的作品?其實認真生活就能看懂我的作品。任何一位音樂家、藝術家、科學家,他的創作發明都是從自然來的,潛水艇發想自鯊魚,飛機發想自老鷹,任何一種東西都是從大自然來的,唯一的訣竅就是認真觀察生活。
有些人吃完香蕉,蕉皮隨手扔開,我問他:「香蕉是什麼味道?」「香蕉就是香蕉,沒有什麼味道!」對於臺中的香蕉、芭蕉和南部的香蕉有什麼不一樣,果肉酸酸甜甜的差異,他都不曾產生感應。甚至於愛人與被愛,都不曾認真去感覺,失去這份狂熱,生活就像一杯無味的白開水。別忘了生命終究會有結束的一天,要想為人生加味,就要隨時提醒自己,在生命逝去之前,能掌握住幾分鐘、幾小時、幾天都好,熱烈地投入食、衣、住、行,認真做好每一道環節。
(摘自 飛往童年的班機──吳炫三)
書摘3
王: 常常有人問我說是不是可以開一張書目,是這樣的,書目在哪裡呢?就在各位的文學史書上。從頭到尾,英國文學史該讀哪些就是那些。先讀這些。但是我建議大家也許可以考慮倒回去讀。也就是從二十世紀讀起,再慢慢上溯文學史。原因是愈接近現代,語言上愈容易。我個人也是這個習慣。以小說為例,我現在正在讀英國文學史的十七、十八世紀。我正要讀的是《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中文的閱讀,也是如此。要信任文學史。我建議大家把所有文學史中提到的詩詞都拿來讀。但是,在小說方面,我不是很贊成中國文學史上幾大奇書的地位。所謂奇書,也就是白話小說。這幾本小說,比如說《紅樓夢》或《水滸傳》,我就認為並不偉大。反之,文言小說比較偉大。所以《聊齋誌異》是必讀。所有文言的小說都可一讀。中文小說部分除文學史提到的那些,還要注意文學史未列入的筆記小說。筆記小說未列文學史,這是文學史最大的失誤跟偏見。以上是我對閱讀中文小說的建議。接下來談談古典詩詞。當然也包含戲曲。在中國古典詩詞裡,我可以補充一下。剛剛遺漏了一位影響我最深的作家,那就是杜甫。杜甫是一位可以花幾十年時間反覆閱讀的詩人。我是接近三十歲時才發現他的重要,希望諸位也能耐心地閱讀杜甫。以上是一些大致可以閱讀的書目。
(摘自 解文學魔力以慢讀──王文興)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