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史記故事及其成語(下)
滿額折

史記故事及其成語(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60 元
優惠價
9023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此書並非《史記》的白話翻譯版本,作者從原書中挑選了26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傳記,重新整理,且捨去冗長的編年史,讓讀者的閱讀可以更順暢,期能讓閱讀者由此而深入《史記》原文,進而喜歡歷史。

您知道項羽的霸氣,足以撼動山河嗎?
您聽過呂后殘酷冷血、自私跋扈、惡行惡狀的故事嗎?
戰國四公子是怎樣對待門下的食客,又如何借助他們的才華呢?
滑稽列傳中有哪些一鳴驚人的有趣故事?……

文學的魅力不應該受限於時代、語言的束縛,而文體的表達方式,也不應該只能有一種詮釋方法。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也是傳記文學的代表作。歷來《史記》的文學觀、美學觀、散文風格、傳記文學特質、語言藝術,以及對後世散文、戲劇、小說等文學樣式的啟發,都佔有摧枯拉朽的關鍵地位,兼具了文學與史學的高度價值。

《史記》當中的文章具有極大的感染力與文學的戲劇性。鴻門宴中,詳細描述了項羽、劉邦、范增、張良等人的座位,與劇場中的「佈景」無異;而每個人說的話,宛如戲劇中的「對白」;人物的行為舉止,就像舞台上的「表演」。讀這段歷史,恍如置身於當日的鴻門宴中,親眼看見英雄們磊落的英姿,和豪邁的談吐。

《史記故事及其成語》並非《史記》的白話版本,我們挑選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本紀與列傳,重新為讀者整理太史公傳略及其創作始末,並且捨去冗長的編年史。

在這些精采篇章中,更有許多精采的典故與成語,我們都特別以專欄的方式編輯。這些故事,寓意深遠、筆力萬鈞,每一篇都雋永感人,值得讀者細細咀嚼。

期待您在本書中,更了解歷史的興衰起落;更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更仰慕這些英雄豪傑的雍雍大度;也更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柔情傳唱。

作者簡介

許麗雯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曾任震旦集團雜誌社總編輯、錦繡出版集團文庫出版公司總編輯兼行銷企劃部總監、雲門咖啡行銷總監。現任高談文化出版集團社長兼總編輯。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音樂系列書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首經典名曲》、《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歌劇》……等暢銷書籍,及藝術系列書籍,例如:《你不可不知道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比亞茲萊的插畫世界》、《名畫中的時尚元素》……等暢銷書籍。

目次

嚴法治事、刻薄無情的官吏︰酷吏列傳
赤膽忠心、果敢無懼的勇士︰刺客列傳
講信修義、嘯傲江湖的豪傑︰游俠列傳
合縱連橫、運籌帷幄的策略高手︰蘇秦列傳
洞察先機、舌燦蓮花的外交官︰張儀列傳
雄辯滔滔、滑稽談笑的諫士
道義和慾望交戰的故事︰伯夷列傳
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世家
道家學說與法家學說
縱橫商場、將本求利︰貨殖列傳
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列傳
戰國四公子之二︰平原君列傳
戰國四公子之三︰信陵君列傳
戰國四公子之四︰春申君列傳
附錄︰太史公年表

書摘/試閱

縱橫商場、將本求利︰貨殖列傳

老子說:「最好的政治就是鄰國可以互相望見,雞啼狗叫的聲音可以相聞,人民都覺得他們的食物很美味,衣服很好穿,而本地的風俗最適宜,自己的工作很快樂,從生到死,彼此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
可是無論怎樣努力做到這個地步,或者為了把現代撥回到那種地步,而想掩蓋人民的耳朵和眼睛,這是很難辦到的。

太史公說:
「神農以前的情形我不知道,在詩經或書經敘述舜或禹以後的事情,則眼睛或耳朵都在求著聲色之美好、嘴巴要吃盡菜肉的味道,身子要安逸快樂,心中總要誇張自己的權勢能力。這種風氣慢慢滲透人民的心,這種情形已經很久了。現在就是挨著門戶用精妙的話勸告他們,也是無法感化他們了。所以最好的為政者是順應民心去治理,其次是指示利益引導人民,再其次是教誨人民,更其次是給人民秩序,最糟糕的為政者,便是和人民相爭了。」

且說人是因農民工作才有東西吃,由虞人(提供山海之資材的人,也就是說樵夫、從事礦業、採鹽的人)提供材料,由工人加工,再由商人使物品流通。這些工作是不是可以由在上的人加以政治或教化、徵集,或決定日期的共同作業,就能做得好呢?人們只不過按照自己的才能,拿出所有的力量,以便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物價便宜就是將要上漲的預兆;物價昂貴就是不久將要便宜的徵兆。大家各自親自交易,努力工作,快樂地做自己的事,這就像水日夜不停地向下流一般,。物品是不叫它們來也自己會來,不嚴厲求它們,人民也自然會造出來的。這和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完全相符,是不是自然之理的表現呢?

《周書》上有句話說:
「農民不去耕種,就要缺糧;工人不去做工,食料、產品、器材等三寶便要中斷;虞人們不去工作,材料便會缺乏。」(《周書》就是《佚周書》,這些文字已佚失)

上面所說的四種東西是人民衣食的本源,源頭大了國家就富足,源頭小了,國家就會窮困。這四種東西上可使國家富足,下可使家庭富裕。貧窮或富有的法則,不是別人可以給予或搶得走的,而是由那個人本身來決定。如果善於掙取,便能致富,不善於掙取,就會貧乏了。

從前太公望被封於營丘(山東省臨淄縣西北)的時候,那地方是不適於耕種的瀉鹵鹹地,而且人口也很少。因此太公就獎勵女紅(紡織、裁縫、刺繡等女人的手工),極力使工藝發展,並使魚、鹽流通到其他地方去,於是人口和物資都集中到那裡,就像車輻歸聚於車軸一樣漸漸熱鬧起來。結果,齊便能把冠、帶、衣物、鞋類供給天下的人,因此,東海和泰山中間的人民都整理衣袖去齊國了。

後來,齊雖曾一度衰弱下去,但經管仲重新整頓其政治,設置輕重(調節物價的制度)、九府(經管財政的九個機構)的官,結果桓公便成為霸王,使諸侯會盟九次,並曾一度匡正天下。管仲富有三歸臺,他的地位雖只是個陪臣,卻比列國的君主還要富裕些,所以齊國的富強,一直繼續到威王、宣王的時代。
管子說:
「穀倉裝滿了,然後人民才知道禮節,衣食夠了,人民才能知道榮辱。」(《管子.牧民篇》)

禮節是從富裕 堨穸X來的,如果不富,也就沒有禮節了。所以君子富足了,便喜歡做好事;小人富足了,便做他能做的事。這就像水潭深了就會有魚;山深了,走獸就住到那裡去;人富了,仁義就自然依附他了。富的人得了勢力,便益發有名聲,失掉勢力以後,那些依附他的客人,也就無處容身,這種傾向在蠻族之間尤其厲害。俗語說:
「富有人家的兒子,就不會被判死刑。」
這句話一點也不假,所以說:
「天下的人都為利而來,天下的紛擾都是為利而去。」

說起來,富有千乘的王,富有萬戶的侯,和百室之君,尚且要為貧窮而發愁,何況是編列戶口的一般人民呢。
從前,越王句踐受到吳軍的重重包圍,困窮於會稽山(浙江省)時,曾用范蠡和計然的策略。計然說:

「如知道有戰爭,就要準備,如果知道甚麼時候要用甚麼東西,就能夠事先準備它們。把這兩件事情都弄清楚了,物品的所有情況便可以看得出來。所以歲星(木星)停在西邊的年分是豐收,在北邊則有洪水,東邊則發生飢荒,南邊則發生旱災。商人在天旱的時候,就貯積舟船,洪水的時候就貯積車輛,他們等待和事情的來臨相反之事,是合乎物之道理的,每六年豐收,每六年天旱,每十二年會碰到一次大飢荒。

一般說來,如果米價一斗二十錢的話。農民就會過得很辛苦,九十錢的話,商人就會過得很苦。商人日子過不好,商品就無法流通,農民若過得不好,耕地會荒廢。又如果米價高也不超過八十錢,低也不下於三十錢的話,對農民、商人都有利。使米價公平,物價均勻的流通,關市不致於缺乏,這就是治理國家的方法吧!

所謂貯積,就是把物資保存完善,並不是只累積而不使它們流通的。也就是說,不斷的買進物資,有損傷的就自己用。所以不可一直貯藏著,也不可以故意提高物價。如果檢討物資的滯銷和不足,就能知道物價會高或會低。物價高到極限就會降低,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又會高起來。物價高時,就要像丟棄糞土似的不斷賣出,價錢低時,就要像處理珠玉似的,好好的買進來。所以物資和金錢必須要像流水一樣地流通才可以。」

採用計然的這種謀畫,繼續實施十年以後,越國就愈加富足。因越國給予戰死的人優厚的撫卹,所以戰士們就像口渴的人想得到水似的努力上陣,終於擊敗強大的敵人——吳國,兵威震中原,成為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越王句踐)之一了。

且說范蠡洗刷會稽的恥辱以後,歎息著說:
「計然的策略有七個,越國採用其中的五個,終於完成了願望。既然已經用在國家,我想把它應用在自己的家庭看看。」
於是就乘小舟浮在江湖,改名換姓到齊國稱鴟夷子皮,前往陶(山東省),稱朱公。朱公以為:

「陶是天下的中心,諸侯從四方來了,就要在此交易物品。」
因此他從事生意,貯積財產,配合時勢的變化追求利益,而不靠人為的力量。因此善於經營生意的人是選擇交易的對象,而能夠看出時機的。朱公在十九年曾有三次獲得千金,並曾兩次把他所賺的錢,分給貧窮的朋友和比較疏遠的親戚,這就是所謂「富足了,便喜歡做好事」啊。

後來朱公雖因年老力衰,把工作交給子孫們,但他的子孫們也都能夠認真工作,努力追求利潤,終於變成鉅富。因此,凡是談論富有的人,沒有不稱讚陶朱公的。
子貢在孔子那兒求學以後,就離開老師去衛任官,在曹、魯等地貯積物品,等待漲價後大量傾銷。

孔子的七十二位高足之中,子貢最有錢,顏回則吃都吃不飽,在陋巷中默默的生活著。子貢經常乘坐由四匹馬拉的車,率領騎馬的隨從,帶著絹等禮物和諸侯來往。凡是他所到的地方,沒有一個國君不來迎接他,行平等之禮的。
說起來,孔子的名字能夠傳遍天下,乃是子貢輔佐著他到列國的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得了勢便益發有名聲」了。
白圭是周朝的人。魏文侯的時候,李克(李悝)雖致力於徹底利用土地,以謀農業的振興,白圭卻以觀察經濟的變動情形為樂。

人家棄而不顧的時候,自己把它買進來,人家要買的時候,自己賣給他。也就是說,在農作物豐收的時候買進,把絲或漆賣給他,繭上市的時候,買進帛和絮,而把穀物賣出去。太陰之星(歲星,木星之後的二星)在東的那一年豐收,第二年則歉收;太陰之星在北的年份是大旱,第二年為歉收,接著是有洪水,那星又回到東邊去。瞭解這種過程的人,他的貯積,大概每年會增加一倍的。如想使金錢增加,就買進廉價的穀物,如想增加收穫,就買上等的穀種。縮衣節食,壓抑慾望,穿樸素的衣服,和佣人一起勞動。當看清時機以後,就像猛獸、猛禽之撲上獵物似的,迅速採取各種行動,所以他說:

「我做事業,就像伊尹(殷湯王的宰相)或呂尚(太公望,仕周武王)之謀畫政策,孫子或吳子(都是兵法家)之行兵法,商鞅(法家的思想家,仕秦)之行法術似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採取隨機應變的智力,決斷的勇氣,取之與人的仁,又不能守住應守的東西,即使他想向我學習致富的方法,我也絕對不會教他的。」
凡論天下事業的,雖都以白圭為祖,但白圭是親自實踐的。所以他是由實踐獲得成果,並不是隨便說一說而已。

猗縱是從鹽池(山西省)的鹽起家,邯鄲(河北省)的郭縱則由熔解鐵類而成功的,他們在富裕這方面,可以和王者媲美。
烏氏(甘肅省)的課從事畜牧事業,當家畜增加的時候就出售,買進稀有的絲織品,偷偷地送給戎(蠻族名)的王,戎的王就給他十倍的家畜作為報酬。於是他的家畜充滿山谷,終於用山谷的數目計算牛羊了。秦始皇就把課當作國君來禮遇款待,允許他和自己的臣下一樣行春秋之朝見禮的。

巴(四川省)地方的寡婦清,她的祖先得到出產丹砂(水銀)的洞穴,一連好幾代獨占它的利益,所以財產已多到無法計算。清雖然是個寡婦,但她能夠固守家業,以財產保護自己,而未曾受到人家的侵犯。因此秦始皇就以清為節婦,以客人之禮對待她,並為她修築「女懷清台」。
說起來,課只是一個鄉下的牧場主人,清只是偏僻地方的寡婦,但他們竟受到和諸侯相當的禮遇,使名聲傳遍天下,這不是財富的力量促成的嗎?

當漢朝興起以後,四海之內便合而為一,關隘和橋開通了,禁止進入山林、沼澤的法令也放鬆了。於是富商、豪賈奔馳於天下,沒有不能流通的商品,想要有的東西也都能夠到手,致使豪傑、諸侯、豪族們都移居首都長安。
一般說來,天下既有物資多的地方,也有少的地方,人民的風俗也由物資的多寡來決定。例如在山東地方的人吃海鹽,山西地方則吃岩鹽。嶺南(廣東、廣西兩省)、沙北(北方的沙漠地帶)的鹽池也產鹽,所以人們吃當地的鹽。人和物的關係大致是這樣的。

總之,楚、越的土地廣闊,人煙稀少,以稻為飯,以魚為羹(濃湯),收成後將所餘稻草放火燒盡做為下次耕種的肥料,夏天就把水注入田 堬T沒雜草。所以他們不假借商人之手,也能充分供給木實、草實和魚類、貝類。就從地力方面而言,也因糧食的生產豐富而沒有饑饉的憂慮,所以人民也就懶惰而過一日算一日了。他們很多都很窮,沒有儲蓄。因此,長江、淮河以南的人雖然沒有挨餓受凍的,但也沒有累積千金的家庭。沂水、泗水(都流經山東省)以北則雖適合栽培五穀、桑麻,飼養六畜(馬、牛、羊、豕、犬、雞),卻因地狹人稠,且又時常遭遇水、旱災,所以人民都努力儲蓄著。秦、夏、梁、魯等國致力農耕,注重農民,三河、宛、陳雖也這麼做,但也同時經商的。齊、趙則動用腦筋伺機賺錢。燕或代則除農耕、畜牧外,也對養蠶業下了很大功夫。

由以上看來,賢者在廟堂謀畫,在朝廷發表高論,守信用,死於節義;離開塵世,躲在山中的隱士之所以想要揚名,他們的目的是甚麼?就是富裕啊。所以即使不受賄的官吏,只要他當得夠久,就會慢慢地有錢;囤積居奇,貪求暴利的商人也總有一天會富裕起來。可見求富就是人類的天性,即使不曾學過,也沒有人不希望得到它的。因此,當壯士出征的時候,他們之所以攻打城堡莫爭先,陷陣殺敵不後人,斬將奪旗不顧後,赴湯蹈火亦歡然。其目的實在於優厚的獎品啊。

村里的青年們之所以搶奪殺人埋屍體,而從容赴死,說穿了,也是為金錢啊。又趙國或鄭國的美女們之所以精心打扮自己,彈著琴,揚起長長的舞袖,拖著尖頭的舞鞋,眉目傳情,心存挑逗之意,外出獻藝,不遠千里,伺候客人不問老少,她們都是奔著錢財而去的啊!遊手好閑的公子哥兒之所以裝飾帽子和劍,帶領騎馬、坐車的下人,也無非是要誇耀其富貴而已。

而他們之想以戈射、漁、獵來取樂,賽狗,變色爭吵,互相誇耀,一定要奪取勝利,就是怕輸錢啊!醫生或其他各種技術人員之盡力發揮自己的能力,他們的目的也是想得到鉅額的報酬啊。官吏們之玩弄法律條文,私刻公章,偽造文書,不怕遭受嚴刑的懲罰,這是因為接受了賄賂,財迷心竅。而從事農、工、商、畜牧等業的人,本來就以追求財富,增加貨物為目的,這些人只有在才盡力竭的情況下,才會無可奈何地退出競爭,始終不會留有餘力而把發財的機會讓給別人。

俗語說:「賣柴的活動不超過百里,賣米的經商範圍在千里之內」(因為太遠就沒有利益)。如要住一年,那就種植穀物吧!如要住十年,那就種樹吧!如要住百年,那就種德吧(子孫能得到其報酬的關係)!」(和《管子.權修篇》的文字大致相同)這裡所謂的「德」,就是施予人的恩惠會得到回報的意思。

且說既沒有俸祿、爵位,又沒有由采邑而來的利益,卻能夠和擁有那些東西的人們一樣享受快樂的,那些人叫做「素封」。所謂「封」,就是以采邑的租稅生活的意思。比方說,假定每年從每戶徵收兩百錢,擁有千戶之地的君主便有二十萬錢的利益,所以他的參朝費用,或諸侯間的交際費便可從那裡支出。如果這樣,則有十萬錢資產的家庭,他的利息就有二十萬錢,因此,他請人代替徭役的工錢、田租、戶稅也可以由此開支,當他支付這些費用以後,也仍可滿足其衣食慾望的。所以應該可以這麼說:

能夠飼養馬五十匹,或者是牛一百六十頭,或者是羊二百五十頭的高燥之地;能夠飼養二百五十頭豬的濕地,能獲一千石之魚的池塘,能夠砍伐千章(章是計算木材的單位)木材的山林,安邑(山西省)的二千棵棗樹,秦的一千棵栗木,蜀、漢、江陵的一千棵橘樹,淮北、常山以南至黃河、濟州間的一千棵萩,陳、夏的一千畝(一•八二公頃)漆樹園,齊、魯的一千畝桑樹園或麻園,渭水流域的一千畝竹林,以及在著名的國家萬戶以上的都市之郊外,每畝有一鐘(四九、六六四公升)收穫的田一千畝,或一千畝的扈、茜(都是做染料)園,一千畝的薑、韭園等,如果擁有上述的任何一種,他們便和擁有千戶采邑的諸侯一樣了。」

這些就是致富的本錢,它們的所有人既不需要到市場去看個究竟,也不須要到別的城市去,他只要坐在家中燈收入就好了。因為他無須做官,就能得到生活費啊。
如果家裡的父母年老,妻子的身體孱弱,每逢年節,也不能好好祭祀祖先,聚餐、飲食、衣服也無法自給,這樣還不覺得羞恥,那又另當別論了。所以如果一文不名,就要勞動身體,只要有一點點財產就要動腦,又如財產不少,那就要爭取機會,努力賺錢,這就是追求利益的方法。

雖為謀生計而不使自己身歷險境,以求獲利,這是賢者之所取,因此,由農致富是最好的方法,其次是經商致富,用奸惡的手段獲利是最下等的手段。假使沒有像拋棄世俗一切,隱在山中的奇士那種行為,則老是安於貧賤,而愛好談仁義,這是可恥的。一般人對於比自己富有十倍的人很謙虛,富百倍的就畏懼,富千倍的就讓他任意驅使,富萬倍的就變成他的奴婢,這是很平常的道理啊。
說起來,以窮人的身份求富的話,農人不如工人,工人又比不上商人的。有人說:
「與其在家刺繡,不如在市場做買賣。」

這是告訴我們,經商就是窮人求富的最佳手段。
在熙往攘來的大都市哩,只要在一年之中賣一千缸酒,一千瓶的酢或醬,飲料一千石(約二十六噸),剝下牛、羊、豬的皮一千張,賣穀物或米一千鍾,或轉移一千車分量的薪柴或稻草,一丈長的船,木材千章,竹竿一萬枝,軺車(用一頭或兩頭馬拉的輕快馬車)百部,牛車千輛,漆器千件,銅器千鈞(七•六八公斤),素木的木器或鐵器,或扈、茜千石,馬二百頭,牛五百頭,羊或豬兩千對,奴隸百人,筋、角、丹沙千斤(二五六公斤),帛、絮、細布千鈞,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漆千桶,蘗麴、鹽鼓千苔,鮐、鮆千斤,魚干千石,鮑魚千鈞,棗、栗三千石,狐皮、貂皮千張,小羊裘千石分,旃席千張,果實、蔬菜千種中的任何一種即可。

又或把附有利息的金一千貫(百萬錢)借給能幹的掮客,很適當的收取利息也是一種辦法。即使為眼前的慾望而不顧一切的商人,也能使他的利益增加到其本金的三成,又如果是不貪圖小利的有眼光的商人,則當可得到五成利益。他們在財富方面,也能和擁有一千輛戰車的諸侯媲美的。
以上是「素封」的大概情形,在其他各種行業中,如果無法得到兩成的利益,便不能說是有才華的人了。

以下敘述住在離當代首都千里以內的人們如何致富,作為後世的人參考。
蜀地卓氏的祖先是趙人,因以熔鐵為業而富裕起來。秦伐趙的時候,把卓氏帶到蜀。卓氏的家財被奪,成了俘虜,夫婦倆只有推著車子前往移居的地方去。被命移居的俘虜們,只要是還剩下一些財產的,都爭先恐後的獻給官吏,希望把他們留在附近,而於葭萌(四川省)安定下來,可是只有卓氏說:
「這個地方既窄,又很貧瘠,汶山(四川省)的山麓則沃野千里,並且能收穫大芋,所以住在那兒的話,一輩子都不會挨餓。聽說那 堛漱H很會做生意,以買賣為業的。」

因此希望被徙居遠處。於是被送到臨邛(四川省)。他們夫婦倆都非常高興,就進入礦山鑄鐵,想出種種計劃擴大經商的範圍,終於壓倒滇(雲南省)的居民,成為擁有一千個奴隸的大富豪,和君主一樣的享受著漁獵之樂。
程鄭也是從山東移來的俘虜,他和卓氏一樣以製鐵起家,把產品賣給將髻梳成椎形的蠻人(西南夷),結果,他的財富可以和卓氏媲美,並且也住在臨邛。

宛地孔氏的祖先是魏(梁)人,以製鐵為業。當秦伐魏以後,就把孔氏移到南陽(河南省)。他大量的鑄鐵,把許多池弄到手,然後率領著騎馬、坐車的下人拜訪諸侯,他是用這種闊氣的作風,將自己的產品賣給各國,以獲取利益的。由孔氏送給諸侯的禮物被叫做「遊閑公子的贈品」。因為孔氏有這種慷慨作風,所以他所賺的錢實在驚人。這和不作交際的商人比起來,確實賺了很多,終於貯積了千金。因此,凡在南陽行商的,都學習孔氏的大方哩。
魯人的風俗很樸實,而以曹(山東省)的邴氏為尤然。他以鑄鐵起家,積聚了鉅額的財富。可是在家的時候,父兄、子孫們都彼此勸誡著:「俯下身子就撿東西,仰起頭來就拿東西。」

而把金銀財物借給人,並在郡中各處行商。因此,鄒、魯地方的人,有許多為做生意賺錢而放棄了學問,這是受到曹的邴氏影響的關係。
齊的風俗看不起奴隸,只有刁間愛護他們。狡猾的奴隸雖然令人討厭,但只有刁間把他們收容起來,讓他們販賣魚、鹽,追求利潤。刁間固然已是率領車騎,和太守、卿相來往的身份,卻益發信任那些奴隸,終於藉他們的力量賺了千萬家財。因此有人說:「接受爵祿在宮中做官好呢,或者乾脆做刁民的奴隸呢。」

這話是稱讚刁氏使素質良好的奴隸富有,並讓他們充分地工作。
周人很樸實,而以師史尤然。他動員好幾百輛的車子,到郡國去行商,沒有一個地方沒去過。洛陽居於齊、秦、楚、趙的中心,窮人也跟富家學做生意,以長年行商為榮,並且常有經過家門而不入的。因師史把生意委諸他們的手,結果積聚了七千萬的財富。

宣曲(陜西省長安附近)的任氏祖先是督道(邊境的縣名)的倉庫管理員。秦戰敗的時候,豪傑們都爭奪金銀財寶,只有任氏把倉庫裡的米糧藏到地窖去。當楚、漢在滎陽(河南省)作戰時,人們無法耕種,米價竟漲到一石一萬錢,結果,豪傑們前此爭奪的金銀財寶都跑到任氏的手中了,任氏就是這樣富有起來的。

有錢人都競爭誰較奢侈,任氏拋棄這種裝飾門面的作風,而致力於農耕和畜牧。人們雖然競相購買廉價的農耕、畜牧的器具卻只有任氏購買價錢貴的好東西。任氏的富有已經好幾代了,當代的任公訓誡家人說:「不是自己農耕、畜牧的,就不要穿、不要吃,公事還沒做完,就不要隨便飲酒吃肉!」

這樣,任公便成為鄉里的模範,家財也一天比一天的增加,政府也非常尊敬他們的族人。
當征伐匈奴,開放了北方邊境的時候,只有橋姚巧妙的把握時機,動用馬一千頭,牛兩千頭,羊一萬頭,穀類數萬鍾發了財。

吳楚七國之亂(景帝三年,西元前一五四年,吳王濞、楚王劉戊等,為反漢朝的中央集權政策而引起的亂事)時,在長安的大小諸侯為參加討伐之戰,都想付利息借錢,可是那些有錢人以為:「諸侯的采邑都在關東(函谷關以東),可是不知道能不能把關東治理得好。」而不肯大方的借給他們。只有無鹽氏拿出千金貸放,因此他的利息便高到十倍。三個月以後,吳、楚兩國被平定,因此,無鹽氏在一年之內就獲得十倍的利息,這樣,他的財富便相當於整個關中的總和了。
關中的富商和大商人,大都是田氏的族人,如田嗇、田蘭等是。韋家的栗氏,安陵、杜(都是縣名)的杜氏,他們都擁有鉅萬財富的。

以上所說,都是特別有錢的人家,他們都不是因有采邑、俸祿,或利用法律的漏洞,或做壞事而富有的。都是推測事理,利用時勢獲得鉅富,由經商而積聚財富,當富有以後,則回到農耕上去守住它。在開始的時候,是很果斷的獨自處理一切,以後則按平常的方式,把成果維持下去。他的變化有節度,所以有值得一提的地方。

至於從事農耕、畜牧、手工業、樵夫、行商、門市,而隨機應變獲利,成為富豪的,大則壓倒一郡,中則壓倒一縣,小則一鄉、一里,多得無法數清。說起來,努力節約,勞動身心工作,這是從業的正常路子,可是富豪是用奇計致富的。

就賺錢而言,農耕固然是不足一提,可是奉揚由農耕而控制了一州,盜墓雖是壞事,田叔竟因此起家;賭博也是不好的事情,然桓發竟從而致富呢。對一個男人來說,行商是卑賤的職業,可是雍樂成因此富有了。賣油是難為情的,但雍伯卻貯積千金,賣飲料是沒甚麼價值的,然張氏竟因此擁有千萬財富。磨刀子是低級的工作,可是郅氏竟成為能夠享受豪華飲食身份的人。賣胃脯(把羊胃煮熟後弄乾的)是單純而小氣的工作,然濁氏卻成為能夠帶領騎馬隨從身份的人,馬醫固然是很淺薄的技巧,但張里竟因而成為以鐘為信號叫奴婢的人哩。以上所說,都是他們一直追求利潤的結果。

由此看來,致富並沒有一定的工作,財貨也沒有一定主人的。財富在有才能的人面前,就像車輻朝向車軸似的集攏;在沒有才能的人面前,則像瓦片破碎似的散開。貯有千金的家,可以和擁有一個城市的君主媲美,積有億萬財富的,則可享受和王者一樣的快樂。因此,是不是他們才稱得上「素封」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34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