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
滿額折

玉山的守護者:布農族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536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布農族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居住海拔最高的民族,因為不斷的遷徙,在工藝的表現顯得比較弱些,而在器物以實用性為主。布農族的歌唱和音為台灣島民族之佼佼者,八部和音名揚全球音樂界。其社會型態行使父系氏族大家庭制度,居住的石板屋為大型建築物,族內產生許多神話與傳說故事, 原本原始宗教信仰已經瓦解,基督教與天主教取而代之。

作者簡介

田哲益
籍貫:台灣省南投縣信義鄉人
族籍: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
族名:達西烏拉彎.畢馬
生日:1955年4月20日
現任: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
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顧問
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協會《台灣源流》雜誌編輯、理事
大陸少數民族研究
學歷:省立屏東師專史地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經歷:曾任國立水里商工訓育組長、國文科專任教師
南投縣政府國語指導員
常民文化通訊輪值主編
原舞者布農樂舞顧問
南投縣史館諮詢委員
南投縣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
學術研究:
台灣原住民文化、中國民俗學、中國民間宗教及其神話與傳說
中國佛寺歷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等

目次

作者序 16

布農族民族源流 20

布農族發源於西部平原的拉蒙岸 20

 巒社群的遷徙說法 21

 郡社群的遷徙說法 22

 卡社群的遷徙說法 23

布農族高山發祥說 24

布農族阿尚待納日發源說 25

布農族海外來源說 25

布農族台南登陸說 29

 台南登陸說傳說故事 29

 諾阿南氏族從台南遷移傳說故事 29

布農族遷徙史 32

布農族民族遷徙史是一部逃難史 32

布農族民族遷徙類型 33

布農族自主性的民族遷徙活動 33

 逃避同祖群壓迫 33

 逃避同族不同群間之殺戮 33

 逃避漢族侵占土地及殺戮 34

 原始之遊耕 34

 追尋獵物 34

 逃避平埔族殺戮 34

 遠離瘧疾孳生地區 36

布農族非自主性的民族遷徙活動 36

 遏止丹大事件抗暴蔓延 36

 遏止阿里曼襲警事件 36

 遏止巒社群抗暴 37

記取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37



玉山的守護者 布農族

3

布農族歷史發展與演進 42

原始時代出草與聝首 42

 攻守聯盟 42

 同族之征伐 42

 異族之征伐 42

 戰爭的原因 42

布農族因異族之登陸台灣而移動 44

荷蘭統治台灣時期的布農族 45

清代布農族的歷史與發展 46

日據時期布農族的歷史與發展 47

 大分事件 48

 丹大事件 51

 霧鹿抗日史 51

 檜谷事件 55

 大關山事件 55

現代布農族的歷史與發展 55

布農族宗教與信仰 58

布農族原始宗教信仰 58

 物質生活的需要 58

 心理上、精神上的需要 58

 生老病死的恐懼 59

布農族原始宗教之特徵 59

 保佑說 60

 求福說 60

 重自力 61

 重化力 61

布農族原始宗教瓦解之背景與轉宗 62

 經濟生活型態變遷 62

 宗教領袖權力瓦解 66

 巫師的功能受到懷疑 67

 基督教積極傳教的結果 67

 以布農族同族人宣教 67



布農族巫卜與醫療 70

布農族徵兆預示信仰 70

布農族夢占信仰 70

 作夢與夢境 70

 夢占信仰 71

布農族鳥占信仰 75

布農族巫卜信仰 75

布農族月星占卜法 77

布農族瓢卜 78

布農族石占 78

布農族飯占 79

布農族水占 79

布農族草占 79

布農族巫師治病 79

 病患求助巫師 79

 巫師為病患治病 80

 巫師診病與施巫術 80

布農族祭祀與慶典 82

新年祭 82

農地開墾祭 82

農地拋石祭 82

小米播種祭 83

甘藷祭 83

小米播種終了祭 84

農具封鋤祭 85

小米田除草祭 86

小米田驅鳥祭 86

小米收穫祭 86

小米嘗新祭 87

小米進倉祭 87

射耳祭 87



出草與敵首祭 88

驅疫祭 88

狩獵祭 88

滿月禮 89

嬰兒節 89

長子慶祝禮 90

童子慶典禮 90

小孩成長禮 91

成年禮 92

布農族社會制度 96

布農族部落組織 96

布農族部落結構要素與形態 97

 家族構成之形態 97

 地域組織 97

 生產關係之結構要素 98

 年齡組織 103

 會所組織 104

 土地所有權制度 104

 防衛與戰爭組織 104

 特權組織 105

布農族領導制度 107

 祭司 107

 射耳祭主祭 107

 政治領袖 107

 軍事領袖 107

 族長 109

 巫師 109

布農族人口族名與分布 110

布農族之人口 110

布農族之族名 110



布農族之分布 111

布農族聚落規模 114

布農族農耕經濟與貿易 116

布農族農耕生產與經濟貿易 116

布農族農耕生產工具之演進 116

 手鍬農具 116

 鹿角掘土農具 117

 竹刀農具 117

 山刀農具 117

 手斧與坎草刀農具 118

 鋸子農具 118

 耙子農具 119

 鐵鋤農具 119

 耕牛之引進 120

 耕耘機與播種機之引進 121

 碾米機之引進 121

 農機車與貨車之引進 121

布農族農耕生產之變遷與轉型 121

 從共產到私有之演進 121

 從粗放農業到精耕農業 122

 農耕生產與貨幣活動 122

 農耕生產之轉型 125

布農族經濟與貿易之變遷 126

 經濟貿易之發展 126

 以物易物的傳統交換經濟貿易 127

 現代錢幣貿易與消費 128

 傳統經濟衰微與現代貿易崛起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129

 經濟與貿易的困境 130

 種植經濟作物 132

 貨物與勞役交易 135

 體力勞動獲取工資報酬 135

 貨物與貨幣交易 135



布農族飲食文化 136

從事農耕獲得食物 136

 小米 136

 糯米 139

 稗 139

 陸稻 139

 水稻 139

 甘藷 140

 芋頭 141

 玉米 143

 樹豆 143

 南瓜 143

 萬年瓜 145

 紅豆 145

 綠豆 145

 花生 146

 葫蘆 146

 飄簞 149

 蛇瓜 150

 水果 150

 薏苡 150

 藜 151

 生薑與大蒜 151

 高粱 151

 Batal 151

 豌豆 151

 Painotanaul 151

 Tipulkaixats 152

 樹薯 152

狩獵與漁撈獲取食物 152

畜養獲取食物 152

採集獲取食物 153

 採集野蔬與野果 153

 採集昆蟲、蛆與鳥蛋 153



布農族生命禮儀 156

布農族婚姻觀 156

 傳統男性扮演支配者的角色 156

 傳統女性為被支配的角色 156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視為天職 156

 婚配決定權操之父母 156

 適婚年齡 157

布農族婚姻之形式 157

 嫁娶婚與招贅婚 157

 指腹為婚 157

 交換婚 158

 氏族外婚 159

 童養媳婚 159

 單偶婚 159

 聘禮婚與服役婚 159

 搶婚 160

 買賣婚 162

 村內婚與規定婚 162

布農族婚姻之變遷 163

布農族婚姻形式之變遷 165

 布農族原始婚 165

 布農族古代婚 166

 布農族現代婚 166

布農族婚姻儀式之變遷 168

 從搶婚到議婚 168

 從父母之命到媒妁之言 168

 從媒妁之言到自由戀愛 169

布農族生死觀 169

布農族喪葬禮儀 170

 臨終禮儀 170

 更衣梳飾 170

 通報喪訊 171



 陪葬物 171

 告別式 172

 埋葬 172

 善死與惡死 174

 埋葬後儀節 175

布農族喪葬之變遷 179

布農族樂舞 182

布農族傳統民族樂器 182

 傳統樂器之分類 182

 弓琴 183

 口簧琴 186

 五弦琴 190

 杵音 191

 搖搖器 192

 敲木棒 193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 193

 布農族人是天生和聲的民族 194

 黑澤隆朝台灣原住民音樂之採錄與研究 197

 祈禱小米豐收歌之特質 199

 祈禱小米豐收歌之吟唱 202

布農族服飾 206

布農族服裝之材料 206

 皮革 206

 苧麻 206

布農族男子服裝 208

 無袖鹿皮背心 208

 長袖皮衣 209

 鹿皮披肩 209

 無袖山羊皮衣 209

 山羊皮雨衣 209



 毛雨衣 209

 遮陰布 209

 男裙 210

 鹿皮套袖與套褲 210

 皮鞋與皮帽 211

 無袖麻布長衣(長背心) 212

 長袖短上衣 213

 圍巾 214

布農族女子服裝 215

 長衣窄袖 215

 纏頭黑巾 215

 長袖短上衣 215

 腰裙 216

 內裙 216

 綁腿 216

 腰帶 216

布農族特殊服飾馘首英雄裝 216

布農族服飾之變遷 216

 裸形跣足至華服翩翩 216

 服飾型式上之變化 216

 服飾材料之變遷 217

 服飾色彩之變遷 218

 服飾製作之變遷 219

 服飾因地域之變遷 219

 現代布農族之服飾 220

布農族建築文化藝術 222

布農族住屋空間之設置與意義 222

布農族築屋步驟與程序 223

 夢占卜地 223

 尋找建材 223

 整地 223



 立柱 224

 架梁 224

 蓋頂 224

 天窗 226

 築壁 226

 窗戶 226

 建粟倉 226

 建灶 227

 建床 228

 安門 228

 鋪室內地板 229

 鋪室外曬穀場 229

 築圍牆 229

 落成酒宴 229

 屋內擺置 229

布農族聚落之選擇條件 231

 必須適合農耕之地 231

 必須適於防禦之處 231

 必須是有飲水條件且向陽山坡地 232

 必須避開不吉祥之地 232

布農族附屬建築物 232

 畜舍 232

 柴薪房 233

 田間小舍 233

 狩獵小屋與石室 233

 頭顱架 234

 會所 235

 製油茅屋 237

布農族器物文明 238

紡織工藝 238

編器工藝 238



陶器工藝 239

 布農族陶器發展與限制 239

 文獻上布農族陶器製作者 240

 布農族陶器製作 241

 布農族陶器傳說故事 242

 布農族陶器之紀錄 243

 布農族燒窯陶祭 246

瓢器工藝 247

石器工藝 248

 石臼 248

 石飼盆 248

 石磨 248

 石灶 249

竹木器工藝 249

揉皮工藝 250

結網工藝 250

雕刻藝術 250

布農族教育與訓練 252

布農族民族語言 252

布農族紀事與文字 262

布農族民族體育、童玩與娛樂 274

布農族交通與運輸 278

布農族社路 278

布農族獵路與田路 278

布農族之橋梁 278

布農族運輸工具 280

 背簍(Palangan) 280

 背網(Davaz) 281

 背架(Taqan) 281

 肩扛 282



 背匣 282

 拖板 282

 木筏 282

 竹水筒 282

布農族採集與飼養生活 284

布農族傳統採集生活 284

 野蔬之採集 284

 野果之採集 287

 野蜂之捕食 289

 小蟲、昆蟲之捕食 290

 蛆之集食 291

 野菌、木耳之採集 291

 水族之捕食 291

 魚蝦之捕食 292

 蛇類之捕食 292

 布農族採集動植物醫療材料 292

 布農族採集用具實用植物 295

 其他採集物 298

布農族傳統飼養生活 298

 家禽與家畜 298

 野獸、鳥禽與魚類 299

 家豬 299

 耕牛 300

 養犬 300

 雞鴨鵝 301

 養羊 301

 養兔 301

 養蠶 301

布農族狩獵與漁撈活動 302

布農族狩獵活動 302



 狩獵是傳統重要經濟生產 302

 布農族重視狩獵 302

 狩獵是一種生命學習 303

 狩獵是文化的根源 304

 狩獵之時機 305

 狩獵之規範 305

布農族傳統漁撈活動 305

 網漁法 306

 射漁法 306

 築堤法 306

 釣魚法 306

 漁筌法 307

 毒魚法 307

 漁撈場域之漁撈權 307

考古與布農族 308

布農族平原最後遺址名間土牛墩遺址 308

布農族與八通關遺址 314

玉山國家公園布農族、鄒族遺址 321

書摘/試閱

布農族民族源流

台灣原住民生活過的歷史事蹟以及搬遷的遷徙過程,也是台灣歷
史裡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布農族發源於西部平原的拉蒙岸

布農族在清代文獻稱為武崙族。傳說布農族人在古代的時候是住在台灣的西部平原,他們並不是原來就居住在高山上的;但是也有人說在更早的年代裡,就已經有族人遷徙居住在高山上了,這種傳說說明了遠古時代布農族人的生活據點,已經於平原或高山上同時存在。真相如何,尚須繼續調查。

根據布農族人的回憶,布農族人曾經居住過鹿港、沙鹿、Lamtau(南投)、Linpau或Linkipau(林圯埔,今竹山)、名間(濁水溪北岸)、Taulak(斗六)、埔里等平原地區。

依據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全紹仁耆老的說法︰布農族人原來居住在平原地區,後來傳說因為漢族人用毒藥
毒死布農族人,布農族人被壓迫而心生懼怕與恐懼,遂離開平地的家園,舉族逃難遷徙高山地帶。

布農族人平原發源的傳說故事

非常普遍,亦最為流傳,各社群咸認為台灣西部平原之Lamungan(拉蒙岸)地方為其發源地。在許多遷徙傳
說故事中,族人遷入深山居住之前的原居故址是在西部平原的拉蒙岸,但是各社群對於拉蒙岸的確實位置說法並不一致,拉蒙岸變成了回憶性質的泛稱。想來布農族人因為年代久遠只記其故址在西部平原,而不能夠清楚的說出確實之故址。


玉山的守護者 布農族

拉蒙岸的傳說故事在布農族五大社群裡是一個非常流行的傳說故事,因此更增添了布農族人原始故居在西部平原的可信度。關於遷入山地居住前之故址,各社群均傳說為西部平地之拉蒙岸,該地位於河濱之低平台地,多為赫土(即拉蒙岸)之原義,茂生檳榔樹,而擬之以濁水溪南岸竹山鎮之社寮,或云溪北之名間乃是。

依據傳說,布農族人遠古時代居住於西部平原的鹿港,其後漸漸往內山移動到達南投、名間、竹山、斗六、埔里等地,再遷徙至中央山脈中段之叢林野地。布農族人常稱在未遷徙高山地區時是住在拉蒙岸,唯該地究竟是指何處,各社群之傳說皆不同,要之拉蒙岸是指西部的平原地區。筆者依據採錄的傳說故事中加以整
理,呈現如下。

巒社群的遷徙說法

巒社群人以為是鹿港、沙鹿、南投、名間等地。包括卡社群人、丹社群人、卓社群人之說法。丹社群人之傳說,根據《台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固有文化篇〉第二冊記載:「相傳拉蒙岸地方,昔有一男一女,夜夢以蛇之脫皮鼓打女人,即可使其懷孕,醒來依法實施,乃得四男三女,成人後各成夫婦,繁衍種族。某日,濁水溪因大蛇阻流,洪水氾濫,族眾逃至玉山、卓社大山、東巒大山等高處。因事出突然,未及攜帶火種,不得不生食鳥獸肉。某夜,見玉山頂上有火,乃委託青蛙往索,然青蛙一躍入水即不見蹤影,又委託鳥
類,始得火。未幾,水中有螃蟹與大蛇為敵,大蛇不支逃遁,於是洪水退去,族眾乃同返丹伸木克(Tansinmuku)建屋聚居。當其避難東巒大山時,一對男女訂盟為夫妻,生六子僅得一女,嗣後是女與五男各生眾多子女,始採一夫一妻制,而形成眾多番社。距今數代前,巒大本社之祖先托當(Totan)曾率犬行獵於丹大社附近,見犬矢中有黍稞發芽,乃與妻移住其地,此為丹社群之始祖。」

而卓社群(Taki-tudu)的傳說謂︰祖先從鹿港、沙鹿、南投、名間,經過日月潭(傳說中有謂曾經有布農族人居住過)漸漸遷移埔里(Qa-bi-zan),再從埔里遷徙中央山脈深山。

郡社群的遷徙說法

郡社群人以為拉蒙岸的故址是Taulak(斗六)、Linpau或Linkipau(林圯埔,今竹山)、社寮(濁水溪南岸)、Lamtau(南投)、名間(濁水溪北岸)等地。集集當時為郡社群人的獵場。後來他們又遷往中央山脈深山地區。而這些都是清治時期的主邑,可見布農族人在清代的時候,已經漸漸從平原遷徙高
山地區了。

竹山鎮社寮的由來:明朝永曆十七年(西元1663年),有閩省南靖、平和、龍溪三縣人,杜閩、杜猛、杜養、張劍、莊行萬等來此開墾,後與番和,設置社商草寮,從事貿易,故名社寮。據《彰化縣志》云:「社中擇公所為舍,環堵編竹,敞共前曰公廨或名社寮,通事居之。」

從這段文字記載分析:

1、 竹山社寮之有漢族人遷入是於明
朝永曆十七年。

2、 最早遷入竹山社寮之漢族人是閩
省南靖、平和、龍溪三縣人,杜
閩、杜猛、杜養、張劍、莊行萬
等。

3、 杜閩、杜猛、杜養、張劍、莊行
萬等來社寮開墾。

4、 杜閩、杜猛、杜養、張劍、莊行
萬等,後來與番和,於是設置社
商草寮,從事貿易。

5、社寮有通事居之。

竹山番仔山區昔為漢、番分界線,山區竹林依稀可見早期原住民耕作的梯田遺跡,地名因此而得。
番仔田南方有鄒族,北方是布農族,過去時常引發爭端,漢人聚落為祈求平安,遂於清乾隆五十二年
(西元1787年)建土地公廟庇佑,成為竹山大鞍里唯一的土地公廟。

有關布農族人來自西部平原逐漸進入高山地帶的傳說,此為各社群耳熟能詳且具普遍性的傳說。

卡社群的遷徙說法

根據丘其謙的《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一書記載,關於卡社群的遷徙是這樣的:布農族在台灣
最早的居留地,據他們的傳說,是在西部平原裡,即現在彰化縣鹿港鎮一帶。後來分成二支向東南移動,

一支溯著大肚溪移動。另支南下後復溯濁水溪入山。稍後沿著大肚溪東移的布農族人南下濁水溪與
另支布農族人會合。嗣後他們就在濁水溪上游各支流二岸的山地裡繁殖。卡社群自遷至卡社後,由於人
口繁衍,族人紛紛移向他處建社,日治時又有部分卡社的人移來潭南。這股來自卡社的卡社群人與來
自其他各社的卡社群人合而組成了潭南部落。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卡社群人,五百年前原是一家的,經
過長久的分居遷徙,最後又湊在一起。他們之間雖然分離很久,幸而社會生活大致尚能維持原始形態,
所以在這裡,我們還能窺其氏族的組織與功能。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36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