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凡人
滿額折

凡人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唯一被美國國家圖書館編入「美國經典文庫」的在世作家
菲利普‧羅斯短篇小說力作

本書榮獲
2007年美國筆會/福克納獎得獎作品
2007年美國筆會/索爾貝羅獎(美國小說成就獎)
2008年IMPAC最後決選

這是一個關於失落與悔憾、病痛與死亡的故事,敘述一個男人終其一生與死亡的抗爭,直白又深沈。

本書主角從童年時在海邊第一次見證死亡的震撼開始,一步步回顧自己的人生,
之間經歷了青壯時期於事業上的成就,也遭逢家庭的離異聚散。
步入老年後,看著年紀相仿的朋友日漸凋零,自己也最終難逃病魔的摧殘。

他是紐約一家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事業有成。
前兩次失敗的婚姻,留給他兩個仇視他的兒子和一個摯愛他的女兒。
此外,他有一個經常照顧他的哥哥,這位兄長擁有健康的體魄,令他心生嫉妒。
當然,還有三個曾被他傷害的女人。

當他來到人生的盡頭,他成了一個自己完全不希望變成的人。
但他無法離開。
脆弱得難以控制,
正如每一個人都渴望活著,並且希望一切都從頭來過。

這是菲利普‧羅斯在好友索爾‧貝婁過世之後,見證肉體的脆弱與死亡的陰影所完成的短篇小說,內容探討肉體的衰老與死亡,其普世經驗震撼每一位讀者。

作者簡介

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1933-)

1933年出生於紐澤西州,1955年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研究所畢業。曾任教於愛荷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之後在賓州大學教授比較文學直至1991年退休。

羅斯自24歲開始創作,作品廣受讀者和批評家青睞,獲獎無數。早在1990年代他便連續獲得美國最重要的四項文學獎殊榮,包括:普立茲文學獎、美國筆會/福克納文學獎、美國國家書評家協會獎、美國國家書卷獎。他並於1998年榮獲白宮頒發的美國國家藝術獎章、2001年獲得美國藝術與人文學院頒發的小說金獎最高殊榮、2005年榮獲美國歷史學會頒發傑出小說獎。至2012年,羅斯共計兩度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與美國國家書評家協會獎、四度獲得美國筆會文學獎。得獎次數之多,當代作家無人能出其右。2013年並榮獲美國筆會頒發之終身成就獎。

羅斯是連續多年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作家,美國國家圖書館於2005年正式將羅斯生平所有作品編入「美國經典文庫」(The Library of America),永久留存。羅斯為美國文學史上在世作家中最早被列為「經典」的當代作家,代表他與梅爾維爾、霍桑、費茲傑羅、福克納等美國名家在文壇上具有同等地位。

除受美國文學獎肯定之外,羅斯亦曾獲得法國Milleur小說獎與梅迪西外國小說獎,並曾兩度獲得英國W.H.史密斯獎年度最佳圖書獎。2011年,羅斯再獲得英國曼布克國際文學獎,再度證明他作品中人性描繪的普世價值。

本書作者獲獎紀錄
1960年美國國家書卷獎
1986年美國國家書評家協會獎
1991年美國國家書評家協會獎
1994年美國筆會/福克納獎
1995年美國國家書卷獎
1998年普立茲文學獎
1998年美國國家藝術獎章
1998年書籍大使獎
2000年法國Meilleur外國小說獎
2001年美國藝術與人文學院小說金獎(最高獎項)
2001年WH Smith文學獎
2002年國家書卷基金會文學傑出貢獻獎
2002年法國梅迪西外國小說獎
2003年哈佛榮譽博士
2005年WH Smith文學獎
2005年Sidewise獎
2005年美國歷史協會最傑出小說獎
2006年美國筆會/納博可夫終身成就獎
2007年美國筆會/福克納獎
2007年美國筆會/索爾貝羅獎(美國小說成就獎)
2011年英國曼布克國際文學獎
2012年阿斯圖裡亞斯王子文學獎
2013年美國筆會/Allen Foundation終身成就獎

譯者簡介
彭倫 

一九九九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系,曾任《文匯讀書週報》記者,現為上海九久讀書人公司編輯、Granta中文版主編。譯有菲利普‧羅斯的《遺產:一個真實的故事》(Patrimony: A True Story)、藍燈書屋創始人貝內特‧瑟夫的(Bennett Cerf)回憶錄《我與藍燈書屋》(At Random)、史考特‧伯格的(A.Scott Berg)《麥克斯‧柏金斯:天才的編輯》(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傾心推薦:
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白明奇 (專文導讀)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講師 伍軒宏 (專文導讀)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系副教授兼副主任 李欣穎
作家 馬家輝

美國媒體推薦:

篇幅雖然不長,卻非常深刻,講述一個體弱多病的小男孩如何在人生過程中一再對死亡這件事的困惑……菲利普‧羅斯的風格仍舊十分清晰,而且沒有什麼可以逃開他的筆下。Publishers Weekly

這部小說優美地描述了生命的不完美,以及當生命偏離了應行的軌道時,人所做的掙扎。讀者會覺得這部小說更貼近自己的人生經驗。Booklist

這本書是菲利普‧羅斯的代表作。圖書館月刊報

這部小說深刻描述了人類存在的痛苦。華盛頓郵報

讓我們使用這個本人從未使用過的名詞:大師之作。大西洋月刊

這位得獎最多的作家,首次將創作主題從政治轉為個人,是一本令人沈思的作品。Bookmarks雜誌

菲利普‧羅斯,我們最好的文學作家,這次在他這個所選的主題下,再度寫出令人難忘的作品。華爾街日報

深刻探討了我們所有人都將會面臨的終點。Kirkus

另一部傑作。CNN

雖然不是新的主題,但依然是傑出之作。觀察家報

菲利普‧羅斯再次達到顛峰之作。新聞週刊

優美又深刻的藝術之作。歐普拉雜誌

菲利普‧羅斯的巔峰之作,淋漓盡致。芝加哥論壇報

華盛頓郵報 書評

菲利普‧羅斯的第二十七本小說《凡人》,簡潔有力,令人讚嘆,優雅的風格與結構值得敬佩,這點完全不意外,而且可看出作者的企圖和雄心。本書勇敢探究了小說類型中最不受讀者喜愛的主題──人的年邁、老化。更有甚者,這本書可說處理了一個文學小說面對的核心焦慮:假如不管上帝是否存在,人類是否能夠從一個嶄新、但又叫人不知所措的角度,來決定自我的價值?我們身為人類,如何自我評斷?如何能愛自己勝過愛一切?

在《凡人》的開端,就是本書主角告別人世的時刻──他的葬禮。參加告別式的親友中,只有三位發表追悼詞,包括主角的女兒、他的第二任妻子,以及他的哥哥。這三位所傳達的悲傷與無可奈何都沒什麼特別:「這不過就是人生的盡頭,沒有什麼特別好說的。」而小說接下來的內容,便是主角一生的回顧。我們可以讀到,他是一個孝順的好兒子,為了順從父母的心意,暫時將自己朝藝術界發展的理想抱負擱在一邊,從海軍退役後,先投身廣告業,開始工作。他的職涯頗為順遂,最後當上紐約某大公司的創意總監。在他的三段婚姻中,有兩次是因為他的出軌而離婚收場。他的兩個兒子不願與他往來,因為他背叛了他們的母親。他還有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很崇拜他,但是一生運氣欠佳。

當主角的健康突然亮起紅燈時,年紀才不過五十出頭。經歷過幾次大型醫療手術(包括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後,他又撐過了二十個年頭。痛苦的治療過程改變了他的生活──他搬遷到新澤西州海邊的一個高級退休老人社區居住,一面潛心作畫,直到他再也沒有任何想法可以透過繪畫來表達,一面指導左右鄰居學畫。他陸續接獲同事們過世的消息,自己最後也因為頸動脈堵塞而走完人生路。

菲利普‧羅斯煞費苦心地創作出這個典型的美國人角色,好讓他的讀者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這個沒有姓名的主角是一個「講理、親切、友好、溫和且勤勞的人」。羅斯寫道:「他從不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只以凡人自居。」他是一個相當平凡的人,既不好也不壞。或者,確切地說:他這個人有好有壞。他曾經為自己的國家效命,沒有明顯的政治立場,也沒有宗教信仰(他在成年禮之後就不再上猶太教堂了)。他完成了應盡的義務──對父母子女所背負的責任,但是就我們從這本書所知,他本人並沒有因此享受到什麼好處。在他的思想與生活中,沒有任何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在作者巨細靡遺所描述的可怕治療過程中,主角顯得相當能忍耐,但是隨著他越接近人生的盡頭,他的忍耐力也越來越差。

事實上,這位主角個性比較負面,而且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他愛自己的哥哥,而且他哥哥也是一直堅守在他身旁的好朋友,但是他卻因為忌妒哥哥的健康而逐漸疏遠了這段兄弟情。他還背叛了歷任妻子。每當他的人生出錯時,他總是會替自己找個藉口規避責任:「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切,身體會決定我們的生與死。如果要他為自己找一個具有哲學意味的利基點,這就是他會說的話。他會直覺地脫口而出,決不拖泥帶水。不管這是一種多麼粗淺的藉口,他所認定的就是如此。倘若他打算寫一本自傳的話,他會命名為《一具男性肉體的生與死》。」最後,這位主角的想法是偏狹的,他似乎從未意識到,雖然自己在受苦,但卻享有許多特權;他好像不知道,在病痛逆境中還能享有醫療保險,是多麼珍貴的事。

不過,讀者還是會讀到這個無趣男人的人生當中比較重要的部分。這一點,背後是有意義的。身為讀者,當我們向這個男人揮手告別時,應該要說些什麼?我們對他的人生,應該做出什麼樣的評價?

寫出《凡人》是一次壯舉。透過這個臨床例證的現世故事,菲利普‧羅斯替他所創造的凡人角色,粹取到了愛與憐憫的元素。書中那些描述主角與死亡奮戰的精采字句,巧妙地打碎了一般讀者對於這類畫面的反感。儘管主角不斷微調自己對事物合理化的態度,他對人生的悔恨卻有重大的突破──書裡對這一點著墨地格外有力道。

作者以演奏音樂般的抒情手法,描繪主角懷念自己年輕歲月時的歡樂與氣力:「沒有任何事物能熄滅那個男孩的活力!他有如魚雷般完美無瑕的纖細身體,曾經駕馭大西洋的巨浪,從海岸遠至一百碼外的汪洋大海。哦,忘了它吧,也忘了海水與烈日的氣息!他的思緒飛舞著:日光四處穿透著,日復一日,經歷整個夏季。那活躍海面上的熾熱日光,是光學的珍寶,既遼闊又珍貴,就像他曾透過刻有父親姓名縮寫的放大鏡所檢視的星球,完美且無價──那顆宛如十億、萬億,萬萬億克拉的地球,他的家鄉!」

透過精湛的寫作藝術,菲利普‧羅斯將他所創造的主角,與我們這些批判自己人生的讀者緊密結合。從表面上看來,《凡人》像是一個「作者自己寫得很高興,但讀者卻覺得索然無味」的故事,或是一個冗長而稀鬆平常的故事。但整本書的意義,就在於結尾處的毫無意義。倘若深入觀之,即便是從富裕階層的背景出發,這本小說其實是一個觸及了「存在的悲傷」的寓言故事,很少小說能夠達到這樣的水準。
 
專文推薦:
一種久遠記憶的型式 (成功大學醫學系 白明奇教授)

在我從北半球距離台灣最遠的波士頓回到台南不到幾天,仍然與時差困鬥中接到遠流出版社的邀約,要我為一本書寫點東西,書名是凡人(Everyman),作者為菲利普‧羅斯(Philip Milton Roth),書出版於2006年,對羅斯而言已是暮年之作。

人在晚年會想些什麼呢?回憶,多麼好的事情。

雖說如此,好像也不全然對。

菲利普‧羅斯獲獎無數,包括國際筆會/福克納小說獎(PEN/Faulkner Award),我有一枝以福克那(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為名的鋼筆,這是我與羅斯唯一重疊的地方。這樣也好,可以直憑感受,不用受作者威名所累。

「凡人」是一篇短篇小說。故事的主人翁沒有名字,可以是任何人,但更像同樣生於1933年、幼年在紐澤西紐華克(Newark) 長大的羅斯本人,作者對紐華克機場跑道末端延伸的景物描寫,尤其像是不斷反芻的童年記憶,這種久遠記憶即使是失智病人都能保存完好。同時,主人翁晚年居住的海星海灘也位於澤西海岸,又與他快樂的童年聯繫在一起,這讓真實的羅斯與小說主角之間產生了模糊的界線,很像日本推理小說大師松本清張口中的「私小說」,多少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寫到作品之中。

羅斯的小說大致圍繞著猶太人、美國人、性、老化與家庭的議題,依我看,這本讓羅斯在2007年第三度獲得國際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的著作也不例外。

這也是一部名人的平凡著作,寫著你的、我的故事,用平淡的筆法寫愛恨情仇;細膩的感受處處牽動大腦主管記憶的海馬迴,但與一旁的杏仁核更有關聯,活化杏仁核才能牽動感情。小說裡父親經營的凡人珠寶店(Everyman's Jewelry Store) 以及父親經營這家小店的理念深深影響著主角;主角對身體健康、事業傑出的哥哥豪伊(Howie) 產生矛盾的情結相信可見於尋常家庭,還好,這種妒忌之心並未常存,哥哥豪伊也真誠地現身最後的會席。

過去幾年,我經常為醫學系新生講解醫學生涯,希望學生們能站在病人的立場思考,養成「把人當作人」的醫學人文精神。就醫學教育的觀點,讓醫學生了解老年病人的想法,「凡人」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從病人的角度來看醫療過程,羅斯算是一位思慮縝密、用詞精準、且略帶詼諧的作家,小說中對疾病所帶來的感受與治療過程的描繪,就像真實的臨床病案討論,羅斯可能有親身體驗,或者下了不少功夫;曾經聽說老人們交談的內容無非食物與藥物,例如最近發現了新開的餐館或價廉的美食佳餚;要不就彼此交換就醫的經驗,在這本小說果然應驗。大部份的小說雖說是虛構,但卻反應不同時空的真實。

「凡人」更是一本探討人生經驗與價值觀的書。生老病死是這本小說的寫作主軸,歷經一次又一次病魔摧殘與手術後羸弱的身軀,回顧自我放縱後破敗的人生,翻頁之際,讀者們看著主角正一步一步接近生命的盡頭,他如何看待美麗、智慧、強壯或神的意旨?透過無名的主角,羅斯究竟要讓云云眾生反省?還是要他們珍惜?

或者,應該要縱情恣意就像主角一樣?五十歲時的風流是命運、還是必然?這何嘗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發生於多年前的美國、現今台灣的情事;書中描寫第三段婚姻有著不少限制級的內容,就尋常小說的尺度,令人捏把冷汗。

看這本小說能有共鳴的讀者恐怕要中年以上,多像當年白先勇老師來到成大校園推廣崑曲,我攜著白崇禧將軍用印的家父家母結婚證書及將軍贈的懷錶與白老師會面,淺淺地聊著松江路的往事;幾天後演出「夢蝶」,劇中莊周道途中巧遇搧墳女急欲搧乾夫墳以求改嫁,莊周心有所感,返家後乃設局試探妻子忠貞,步步逼誘,內容驚悚,當晚演者演技精湛,觀眾個個看得出神。年逾耳順的讀者,感觸想來更大。

老年是不是一場戰鬥、還是一場大屠殺?三十幾年前大一暑假,我特別去買了好幾本老人心理學,想知道老人到底在想些什麼?對事情的觀點又如何?讀來讀去就是看不懂。如今我了解,除了重度失智病人之外,誰沒有久遠的回憶?但是,難道老年的美好時光就只是渴望童年的美好時光?

主角每次進開刀房、等待麻醉時,總是想著凡人珠寶店代理的九個腕錶、七個時鐘的品牌,並將這些品牌按照字母排列以行默想,這能讓他來到一種近乎禪悅的狀態。繁忙的門診業務中,我的腦中也會浮現在開往安平海產店途中、藍天無雲的景象,或者窩在中山路狹巷第二家啤酒燒烤專賣店的窄桌前、啃烤筊白筍、咬山豬肉與喝著比利時啤酒的陶醉,一種短暫解離的經驗。
讀著、讀著,小說的主角彷彿已經見到未來,計畫性地預習即將到來的流程,以優雅的姿態告別自己。
"He was no more, freed from the being, entering into nowhere without even knowing it. Just as he'd feared from the start." 有人說這本小說的最後兩句寫得好,你覺得呢?

白明奇

現任成功大學醫學系神經學教授、成大醫院行為神經科主任及失智症中心召集人、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曾任成大校刊總編輯及藝術中心演藝組組長。

著作「桂冠與蛇杖」(九歌/合著)、「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健康世界社)、「彩虹氣球:失智症天空」(健康世界社) 、「掌握優勢的關鍵」(聯經/合著)、「安寧緩和醫療-理論與實務」(文京/合著);譯有「免疫學」(藝軒/合譯)。

一種久遠記憶的型式 (成功大學醫學系 白明奇教授)

在我從北半球距離台灣最遠的波士頓回到台南不到幾天,仍然與時差困鬥中接到遠流出版社的邀約,要我為一本書寫點東西,書名是凡人(Everyman),作者為菲利普‧羅斯(Philip Milton Roth),書出版於2006年,對羅斯而言已是暮年之作。

人在晚年會想些什麼呢?回憶,多麼好的事情。

雖說如此,好像也不全然對。

菲利普‧羅斯獲獎無數,包括國際筆會/福克納小說獎(PEN/Faulkner Award),我有一枝以福克那(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為名的鋼筆,這是我與羅斯唯一重疊的地方。這樣也好,可以直憑感受,不用受作者威名所累。

「凡人」是一篇短篇小說。故事的主人翁沒有名字,可以是任何人,但更像同樣生於1933年、幼年在紐澤西紐華克(Newark) 長大的羅斯本人,作者對紐華克機場跑道末端延伸的景物描寫,尤其像是不斷反芻的童年記憶,這種久遠記憶即使是失智病人都能保存完好。同時,主人翁晚年居住的海星海灘也位於澤西海岸,又與他快樂的童年聯繫在一起,這讓真實的羅斯與小說主角之間產生了模糊的界線,很像日本推理小說大師松本清張口中的「私小說」,多少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寫到作品之中。

羅斯的小說大致圍繞著猶太人、美國人、性、老化與家庭的議題,依我看,這本讓羅斯在2007年第三度獲得國際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的著作也不例外。

這也是一部名人的平凡著作,寫著你的、我的故事,用平淡的筆法寫愛恨情仇;細膩的感受處處牽動大腦主管記憶的海馬迴,但與一旁的杏仁核更有關聯,活化杏仁核才能牽動感情。小說裡父親經營的凡人珠寶店(Everyman's Jewelry Store) 以及父親經營這家小店的理念深深影響著主角;主角對身體健康、事業傑出的哥哥豪伊(Howie) 產生矛盾的情結相信可見於尋常家庭,還好,這種妒忌之心並未常存,哥哥豪伊也真誠地現身最後的會席。

過去幾年,我經常為醫學系新生講解醫學生涯,希望學生們能站在病人的立場思考,養成「把人當作人」的醫學人文精神。就醫學教育的觀點,讓醫學生了解老年病人的想法,「凡人」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從病人的角度來看醫療過程,羅斯算是一位思慮縝密、用詞精準、且略帶詼諧的作家,小說中對疾病所帶來的感受與治療過程的描繪,就像真實的臨床病案討論,羅斯可能有親身體驗,或者下了不少功夫;曾經聽說老人們交談的內容無非食物與藥物,例如最近發現了新開的餐館或價廉的美食佳餚;要不就彼此交換就醫的經驗,在這本小說果然應驗。大部份的小說雖說是虛構,但卻反應不同時空的真實。

「凡人」更是一本探討人生經驗與價值觀的書。生老病死是這本小說的寫作主軸,歷經一次又一次病魔摧殘與手術後羸弱的身軀,回顧自我放縱後破敗的人生,翻頁之際,讀者們看著主角正一步一步接近生命的盡頭,他如何看待美麗、智慧、強壯或神的意旨?透過無名的主角,羅斯究竟要讓云云眾生反省?還是要他們珍惜?

或者,應該要縱情恣意就像主角一樣?五十歲時的風流是命運、還是必然?這何嘗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發生於多年前的美國、現今台灣的情事;書中描寫第三段婚姻有著不少限制級的內容,就尋常小說的尺度,令人捏把冷汗。

看這本小說能有共鳴的讀者恐怕要中年以上,多像當年白先勇老師來到成大校園推廣崑曲,我攜著白崇禧將軍用印的家父家母結婚證書及將軍贈的懷錶與白老師會面,淺淺地聊著松江路的往事;幾天後演出「夢蝶」,劇中莊周道途中巧遇搧墳女急欲搧乾夫墳以求改嫁,莊周心有所感,返家後乃設局試探妻子忠貞,步步逼誘,內容驚悚,當晚演者演技精湛,觀眾個個看得出神。年逾耳順的讀者,感觸想來更大。

老年是不是一場戰鬥、還是一場大屠殺?三十幾年前大一暑假,我特別去買了好幾本老人心理學,想知道老人到底在想些什麼?對事情的觀點又如何?讀來讀去就是看不懂。如今我了解,除了重度失智病人之外,誰沒有久遠的回憶?但是,難道老年的美好時光就只是渴望童年的美好時光?

主角每次進開刀房、等待麻醉時,總是想著凡人珠寶店代理的九個腕錶、七個時鐘的品牌,並將這些品牌按照字母排列以行默想,這能讓他來到一種近乎禪悅的狀態。繁忙的門診業務中,我的腦中也會浮現在開往安平海產店途中、藍天無雲的景象,或者窩在中山路狹巷第二家啤酒燒烤專賣店的窄桌前、啃烤筊白筍、咬山豬肉與喝著比利時啤酒的陶醉,一種短暫解離的經驗。
讀著、讀著,小說的主角彷彿已經見到未來,計畫性地預習即將到來的流程,以優雅的姿態告別自己。
"He was no more, freed from the being, entering into nowhere without even knowing it. Just as he'd feared from the start." 有人說這本小說的最後兩句寫得好,你覺得呢?

白明奇
現任成功大學醫學系神經學教授、成大醫院行為神經科主任及失智症中心召集人、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曾任成大校刊總編輯及藝術中心演藝組組長。
著作「桂冠與蛇杖」(九歌/合著)、「忘川流域:失智症船歌」(健康世界社)、「彩虹氣球:失智症天空」(健康世界社) 、「掌握優勢的關鍵」(聯經/合著)、「安寧緩和醫療-理論與實務」(文京/合著);譯有「免疫學」(藝軒/合譯)。

男性的人間 (政治大學英文系講師 伍軒宏)

二○一二年十一月,當時七十九歲的羅斯宣布退休,不再寫小說。小說家封筆,終結寫作生涯,但肉身依舊活下去,直到死去那一天為止。作家不同於一般人,有兩條生命,兩個人生:羅斯有文字作品建構的作家生命,但也同時有徹徹底底的肉身生命,而且是充滿雄性缺陷的男性肉身。

羅斯二○○六年的作品 《凡人》(Everyman),講的就是男性肉身衰老的故事。那是需要相當勇氣的,直視生命衰竭的勇氣,面對書籍市場可能排斥不受歡迎題材的勇氣。書名 Everyman,馬上讓人想到中世紀同名道德劇經典,依照基督教義清算人一生做的好事與壞事,決定最後的意義與救贖。Everyman是一般人、普通人、凡夫俗子。這樣的人,經歷的人生過程,每個人都差不多,沒什麼特別的,當然平凡。但是,羅斯的書名譯為「凡人」,在中文裡也強調了「肉身」的意義:凡人非神仙,沒有神通,必經俗世的生老病死。此肉身的肉體性,恰好是羅斯小說所致力刻畫的。羅斯筆下 Everyman之所以一般、普通、跟別人一樣,因為大家都是mortal,都難免一死。

小說以主角的葬禮開始,訴說男性的一生。悼亡自己,也悼亡別人。主角從成長、成熟,到衰老的經歷,都透過幾次生病、住院、開刀的事件描繪出來。大概只有功成名就、已經有固定讀者群的羅斯,才有本錢寫一本充滿死亡、葬禮、病痛、手術的故事,不擔心讀者會因而卻步。而且他完全沒有用什麼花招,只是平鋪直敘主角與相關人物年老衰敗、病痛纏身、終於死亡的過程。原先讀來,好像有點流水帳的感覺,寫的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平凡人生,以及毫不起眼的衰亡,但類似事件重複又重複之後,竟然讓人看到生命的基本調性,就是那樣照表操課,來來去去,沒什麼驚人之處,每個人都會有那樣的結局,因為我們都是凡人。

接續從最早期代表作《波特諾的抱怨》(Portnoy's Complaint)所建立說「粗魯真話」或「魯莽直言」(rude truth)的一貫態度(註),羅斯在最晚期作品仍然直言不諱,坦白面對生死病痛之事,無懼說真話。他說的,不只是他認為的真話,而且是「男人的真話」。主角不只是凡「人」,更重要的是,他是平凡的「男人」。他有男人的所有缺點、盲點、劣根性。他比不上他哥哥豪伊,不是好學生,不是慈愛父親,不是忠實丈夫,成就不如哥哥,但他也不是特別壞,他只是像「天下所有男人一樣」,犯一切男人會犯的錯。三次失敗的婚姻,好色、背叛、欺騙、外遇、偷情、父子疏離,臨老還不忘在海邊勾搭漂亮女生。

那是因為,男人的存在的基礎在肉身。肉體的需求,慾望的追尋,女體的癡迷,是男人的存有基本架構。羅斯說出「粗魯真話」,男人的真相,坦白承認並描述男人為了「性」,做出毀壞家庭、傷害妻子、疏離父子的種種「錯誤」而在所不惜。但真的是「錯誤」嗎?走入生命末期,主角雖然一方面悔恨自己所作所為,遺憾那些他毀掉的;另一方面,他也不是偽君子,他知道那些對女性肉體的著迷,以及為了得到短暫感官滿足而付出的代價,是他作為男性身份的一部分,不可抹滅的重要部分,也是定義男性的決定性部分。

雖然羅斯在性別議題上,總是問題重重,好像一直堅持男性與父權傳統價值。但在戰後女性主義與性別戰爭半世紀「暫時」告一段落的今日,也許可以重新看待兩性關係,重新看待作為加害者的男性,重新評估羅斯。與其說他是死不悔改的沙文主義者,不如說他堅持說出男性的困境。不是沒有悔恨,不是不知道自己造成的傷害,他想告訴我們,在男性的人間裡,有些關卡是超越不過去的,有些錯誤難避免,尤其對於僅僅是「凡人」的男人。

台灣的中年男性應該可以藉助羅斯的反省,找到角度,看見自己同樣作為男性「凡人」,所做過、所遭遇、所必須面對的事情,所辜負、所傷害、所虧欠的人與關係。本書應該可以啟動眾多凡人,開始調整自己的人生。

這樣的男性,應該很多。在書中,這樣以肉身為基礎的男性,面對終極問題,沒有救贖,只有和解。雖然尊重父袓輩的猶太教傳統,故事情節也常常回到紐澤西的猶太墓園,但羅斯版的猶太男並無宗教救贖,「他很早就已經認定宗教是一種謊言,而且所有的宗教都有攻擊性。」「如果說他已經為自己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哲學環境,那麼這個環境就是他的身體──他很早就憑著本能領悟到這一點:無論這是多麼基本的概念,身體對他來說就是全部。倘若他打算寫一本自傳的話,他會命名為《一具男性肉身的生與死》。」

他只能肯定尼采式的「此生此世」,只有現世,以及現世的和解。他試圖和解,透過想像訴說跟大家和解。到最後,父親還是只能跟女兒和解。寬容的女兒南希,是唯一帶來安慰、抒解與希望的人,是他唯一想要住在一起的人。也許做那麼多「錯」事的男人,只能透過女兒,跟所有的女性和解。

肉身是一切,但只剩下骨頭。在猶太墓園,貼近父母骨骸之處,他傾聽骨頭說話。「他與這些骨頭之間還有許多未竟之事,遠多於現在他與那些血肉之軀間所發生的事。血肉會消失,骨頭卻長存。對於一個不寄望來生、堅信上帝是虛構、今生才是唯一的人來說,這些骨頭是僅有的安慰。」

最後,在一幕絕對讓我們想起《哈姆雷特》著名對話的場景,猶太墓園的黑人掘墓工人說明了人們不會想去知道的事:如何不用機器,親手一鏟一鏟,在適切的位置,挖出墓穴。以前,掘墓人挖了主角父母親的墓穴,他知道有一天,在把自己的身體交付給醫生之後,最終必須把所剩的血肉與骨頭交付給這位細心的掘墓人。

於是他覺得,不信天堂救贖的情況下,他殘存的肉身在地下會受到妥善的照顧。

註:Ross Posnock, Philip Roth's Rude Truth: The Art of Immatur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伍軒宏
政治大學英文系講師,哥倫比亞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研究專長為文學理論、文化研究、解結構、後殖民研究、性別理論等。多次於《中外文學》等期刊發表作品,並曾獲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第二屆散文佳作等獎項。

書摘/試閱

連續一個多月的時間,他下班後幾乎天天開車去紐澤西州探望垂死的父親。結果,在一九八九年八月的某個傍晚,他在城市運動俱樂部的游泳池裡突然感到呼吸困難。一個半小時之前,他才剛從紐澤西州回來,決定回家前先來游個幾圈,讓身體舒展一下。他通常每天早上會先到俱樂部游泳池游一英哩左右。他很少喝酒、從不吸煙,因此還保持著一九五七年從海軍退伍後開始在廣告公司工作時的體重。闌尾炎和腹膜炎的折磨讓他明白:他和任何人一樣可能被病魔纏身。但是沒想到像他這麼注重養生的人,最後居然必須接受心臟手術。這似乎太荒謬了!事情不該如此!

他連第一圈都沒辦法游完,就必須到泳池畔休息,因為實在喘不過氣。他爬出泳池,坐在池邊,把雙腿放在水中,想讓自己鎮定下來。他想:喘不過氣肯定是因為自己眼睜睜看著父親的病情在短短幾天內不斷惡化。事實上,是他的病情在惡化。第二天上午,他去看了醫生。心電圖顯示他的冠狀動脈已經嚴重阻塞,因此當天他就躺進了曼哈頓某家醫院的心臟重症病房。醫生幫他進行血管攝影,斷定他必須接受手術治療。他的鼻子裡插上氧氣管,還有數不清的導管把他和病床後方的心臟監測儀連接在一起。唯一的問題是:應該馬上進行手術,還是等到隔天上午?當時已經接近晚上八點鐘,還得等醫生做出決定。不知道到了晚上幾點鐘,他突然被吵醒,並且發現醫生和護士圍在他的病床旁,就像他九歲那年住院時隔壁病床的那個男孩一樣。那個男孩死了,而他一直活著,並且經過了這麼多年--現在,輪到他了。

某種藥劑透過靜脈注射的方式進入他的體內。他隱約明白醫生和護士正在努力化解他體內的某種危機,但是他聽不清楚他們在相互咕噥些什麼,而且接下來他肯定睡著了,因為等他恢復知覺時,時間已經是早晨,護士們正將他移動至擔架床上,準備送他進手術室。他當時的妻子--他的第三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反應完全不像菲比,而且這個女人簡直就是緊急狀況時的危害根源。在這個他即將動手術的早晨,她實在無法給他信心。她在擔架床旁邊跟著走,哭哭啼啼地絞著雙手,並且大喊:「那我該怎麼辦?」

她還年輕,沒經歷過什麼大事,或許她本來打算說些別的,但是他理解她的意思:萬一他沒能活下來,她該怎麼辦?「事情一件一件來。」他對她說:「先等我死了,我就會來幫妳打氣。」

手術進行了七個小時。大部分的時間他都連接著一台心肺機,由心肺機抽吸他的血液,代替他呼吸。醫生為他移植了五根心臟支架,手術在他身上留下兩道疤痕,一道在胸口,另一道從腹股溝延伸到右腳踝--醫生從這條腿上移除了阻塞的靜脈血管,進行靜脈枝接。

他在加護病房恢復知覺時,發現咽喉下有一根管子,讓他覺得自己快被噎死。在那個位置插入東西的感覺真可怕,偏偏他又無法與護士溝通。護士正在告訴他這裡是什麼地方,以及他發生了什麼事,然後他又失去了知覺。他再度清醒時,那根管子還插在他的咽喉下,依舊讓他覺得快被噎死。不過有位護士向他解釋,只要醫生認定他可以自行呼吸了,那根管子馬上就可以拆掉。緊接著出現在他眼前的是他年輕妻子的臉龐,歡迎著他重返活人的世界,將來可以繼續照顧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