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素食
商品資訊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商品簡介
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聯想到素食,對中國人而言,所謂的「出家人」就是「吃齋」的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除了濟公等少數傳說中的人物外,「酒肉和尚」一直到現在還是罵人的話。然而,佛教僧侶是否一定得吃素,實際上的情況似乎並非如此;除了中國佛教(以及直接從中國傳入的臺灣佛教)外,其他如藏傳佛教、東南亞一帶的南傳佛教、日本佛教等等,並不忌諱吃葷。
其實,即使是中國佛教,僧侶的全面素食(禁斷酒肉)也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將近五百年以後的事,而一手導演此一佛教史上劃時代事件的關鍵人物則是南北朝時的梁武帝(502-549)。梁武帝的動機何在?此一事件的歷史意義如何?本書將告訴您答案。
作者簡介
康樂,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1983),著有《唐代前期的邊防》、《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等作品,並擔任多項編譯工作,目前已出版三十餘冊,其中包括二十世紀初社會學大師瑪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的著作多種。
序
在我還小的時候,外祖母每年總會來和我們家人相聚一段時間。外祖母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只是,對於當年的我來說,佛教似乎還是個太過抽象的名辭;在記憶裡,這個名辭所代表的只是:永遠伴隨著外祖母身邊的一股若有若無的檀香味,以及她老人家的長年持齋。
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聯想到素食,對中國人而言,所謂的「出家人」就是「吃齋」的人,這
是天經地義的事,除了濟公等少數傳說中的人物外,「酒肉和尚」一直到現在還是罵人的話。然而,佛教僧侶是否一定得吃素,實際上的情況似乎並非如此,除了中國佛教(以及直接從中國傳入的臺灣佛教)外,其他的佛教,例如藏傳佛教、東南亞一帶的南傳佛教、日本佛教等等,並不忌諱吃葷。
其實,即使是中國佛教,僧侶的全面素食(禁斷酒肉)也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將近五百年以後的事,而一手導演此一佛教史上劃時代事件的關鍵人物則是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西元502-549年)。梁武帝的動機何在?此一事件的歷史意義如何?這是本書主旨所在。
除此之外,許多社會都有宗教性「潔淨」與「不淨」的觀念,但並不一定都會與食物牽扯上關係;然而,印度的「潔淨」與「不淨」則有相當大的部分與飲食有關。只是,在古代印度社會裡,素食與肉食是否就可簡單地和「潔淨」與「不淨」劃上等號,恐怕還有商榷的餘地(祭祀時用牲、食用祭品、尊貴客人來時要殺牛款待等禮俗,都可證明原先肉食並非絕對的「不淨」)。肉食之被視為「不淨」,以及「不殺生」、「素食」與「潔淨」幾個觀念之間劃上等號,應該是較晚起的現象。
原始佛教雖然強調不殺生,然而由於堅持托缽乞食的緣故,無法挑剔食物,對於素食與否反而並非那麼在意(佛陀從來就沒有禁止過肉食)。只是,當素食在印度社會已逐漸成為一般大眾的一個倫理判準時,為了招徠信徒,相抗衡的一些宗教──例如婆羅門教、佛教(大乘)與耆那教──自也不得不開始強調素食,而肉食也就逐漸與「不淨」劃上等號,其間的關鍵點則在「潔淨」與「身分」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素食此一觀念在印度歷史上的演變過程,自然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另外一個重點。究實而言,它也是中國佛教之所以最後會走上素食一途的重要因緣之一。
本書主要是由筆者兩篇論文綜合而成,為了方便讀者閱讀,附註已全部刪除,引文也盡量刪節並轉換成白話。讀者若有意作進一步探索,請參閱筆者論文:一、〈潔淨、身分與素食〉,《大陸雜誌》,102:1(2001);二、〈素食與中國佛教〉,《余英時院士榮退紀念論文集》,聯經出版公司。
目次
評論 新增評論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