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我們都忘了,知止也是一種智慧
滿額折

我們都忘了,知止也是一種智慧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00 元
優惠價
9018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我們都忘了,知止也是一種智慧

中國人的最佳慢活哲理

知止是一門研究人生如何出處、進退、行止的學問。知止也是研究一個人如何安心立命的學問,深諳此道,則在立身處世的各個層面都能優遊自在、俯仰自得,否則進退失據,動輒得咎,一定痛苦不堪。

本書共分知止與人生、知止的修養、知止的生活哲理等七章。作者從孔、孟、老、莊與禪學的思想精髓,融合現代人生的理想追求,亦古亦今,理論配合實務,懂得知止、知足,自能淨化心靈,提升人生的境界。

作者簡介

朱榮智博士

一九八一年七月,榮獲文學博士學位。曾榮獲教育部一九八○年度青年研究發明獎助研究著作優等獎、第九屆中興文藝獎、第六屆優秀訓導工作人員獎。曾任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退休後轉任元培科技大學教授。
曾著有:《改變一生的52個字》、《改變一生的人生三書》、《善待自己寬待別人》、《改變一生的孔子名言》、《改變一生的孟子名言》、《改變一生的老子名言》、《改變一生的莊子名言》、《改變一生的100個觀念》、《圓夢從心開始》、《你淡定了嗎?》、《點亮一盞明燈》、《放下的智慧》等四十餘本書。其著作已有十多餘本在大陸發行簡體版,廣受歡迎。

自 序
朱榮智

在台灣有一支賣飲料的電視廣告,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告詞:「你累了嗎?」好像活在今天的世界,每個人都很累,有錢的人很累,窮人也很累;聰明的人很累,笨的人也很累;漂亮的人很累,醜的人也很累。誰不累呢?其實,做人本來可以不必這麼累。

隨著科技的發達、資訊的日新月異,大家都好像得到了「時間病」,這是一九八二年美國醫師勞瑞.鐸西(Larry Dossey)所創出的名詞,意思是現代人都執著地認為「時間不斷流逝,怎麼也不夠用,你必須不斷地加快腳步,才能追趕得上。」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暨主席施偉伯(Klous Schwab)也說:「我們已經從一個大吃小的世界,轉變成一個快吃慢的世界。」正當大家沉迷於快速還要更快的世界時,我們的身體健康、生活品質,已經非常嚴重的受到傷害,各種的文明疾病,如頭痛、失眠、高血壓、胃潰瘍,甚至精神躁鬱症,都是起因於生活太忙碌、太緊張、求好、求快、求效率。

工作是為了生活,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工作一百分、生活不及格,生存有尊嚴、生活有品質、生命有價值,是人生奮鬥的三項指標,優質的健康、優質的家庭與優質的生活,是人人所企盼的,忙碌(Busy)、急促(Hurry)、憂慮(Worry)是現代人的通病,面對煩苦的人生,我們應該輕鬆以對(Take easy)。

十多年來,在歐洲,尤其是義大利,已有許多團體、人士,提出「慢活」的主張,從生活上、工作上,放慢腳步,要慢食、慢動、慢療、慢性、慢工、慢閒、慢市,讓生活的步調、工作的步調,不要再那麼急促、緊張、繁忙、雜亂,而能悠遊自得,細細品味人生的美好風景。二○○四年加拿大籍記者作家歐諾黑(Carl Aonore)出版《慢活》(In praise of slow)一書,是訪視義大利十數個「慢市」生活的報導,很快就被翻成十多種語言、全球熱賣的暢銷書,台灣是二○○五年大塊文化出版公司中文譯本出版。

《慢活》一書,提供讀者許多自省的角度,什麼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生活?當然,科技已經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不能也不必再回歸從前原始自然的生活,「慢活」並不是教我們牛步過生活,而只是提醒我們緩一緩、歇一歇,凡事不要太急切,人不是機器,不能整天像陀螺一樣在打轉,忙、快、多,所得到的,未必是我們需要的。

不過,在中國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提出這樣的觀念,只是名詞不同、說法不同而已。《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是儒家的止學之說。《老子》第三十二章:「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又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道家的止學之說。知止是中國式慢活哲學。

知止是一門研究人生如何出處、進退、行止的學問,是研究一個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學問。深諳此道,則在立身處世的各個層面,都能悠遊自在、俯仰自得,否則進退失據,動輒得咎,一定痛苦不堪。

知止的涵義,不只有停止、禁止的意思,也有居止、止境的意思。談停止、禁止,是知止的消極意義,談居止、止境,是知止的積極意義。知止的消極意義,是提醒世人不能有太多的貪念,凡事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老子》第四十六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就是這個意思。知止的積極意義,則是強調止字不是停滯不進,而是要保持一顆清明的心,知所進退,該進則進,該退才退。知止,才能專注,專注才能看到問題的核心、事情的緩急輕重,也才能講求工作效率,事半功倍,享受成功。

知止的意涵,一方面是研究如何自制,學習自我約束,不管是在物質生活上的追求,或是人生各種欲望的滿足,都要適可而止,不可貪求不已,以免遭惹禍患。另一方面則是鼓舞上進的心,不能畫地自限。路是無限的寬廣,止於不止,苟日新,又日新,日新又新。知止是淨化心靈,提升人生境界的一門重要學問,知止這門學問,主要在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人生在世,一輩子辛辛苦苦,汲汲營營,到底目的在那裡?人生有許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種種誘惑,除非是修養很好的人,自制力很強,否則很難抗拒誘惑,而不陷溺於情欲的追求。研究知止,第一層的意義,是要知其所止,知道人生是有限的,求不完,就苦不完。知止的第二層意義,是要止其所止。

很多人都知道知止的重要性,可是卻不知道如何做到知止,即便知道如何做到知止,也未必能夠身體力行。如何做到止其所止呢?簡單的說,就是要學會放下。放下不是放棄,放下是為了騰出空間接納更多有價值的東西。人生像是兩手各已提著東西,想要拿另一樣東西,就必須先放下一樣東西,先空出一隻手。人生要懂得割捨,有捨才能有得。

人生像一趟行旅,身上背負太多、太重的行囊,如何能夠走得輕鬆、走得快樂呢?放下,是人生永不止息都在學習的精神修煉,因為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嚴峻的考驗。如果把人生比喻為一件藝術品的創作,那麼,就是要割拾掉不該留下的東西,才能留下最珍貴的部分。

我們要放下什麼呢?我們要放下恐懼、放下疑慮、放下執著、放下貪念、放下自憐、放下自大、放下自私、放下自閉、放下傲慢與偏見、放下憤怒與怨恨。放下這麼多東西,歸結而言,就是要放下一些錯誤的想法,而不是要放棄生活。

痛苦的產生,主要是來自不正確的思維模式,或者說是我們對付挑戰的方式不對了。人常常是是自己困住自己,走出自己預設的牢籠,才能重見天日。不會飛的蜘蛛,如何能在空中結網呢?因為牠懂得繞道而行。動物園的門不關,柵欄再高都沒用,袋鼠一樣會跑出來。對任何事物緊抓著不放,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該放手時就要放手。

人的一生非常短暫,人生所能擁有的財富、體力,也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人生要懂得割捨,割捨是一種智慧。放下煩瑣,是為了輕便前行。布袋和尚詩:「布袋,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象徵人生的包袱、人生的負擔。人生有許多的包袱、負擔,放下了包袱、負擔,當然是件很快樂的事。

我們要獲得快樂的人生,要先學習知其所止、止其所止、學習放下。學習放下,是一種精神的修煉,我們不能緊抓著痛苦不放,卻又不斷在叫苦。

中國人講放下、講割捨、講知止,其實與現代人主張「慢活」是同義的。快樂是人生第一要義,每個人都想得到快樂,可是很多人活的不快樂。快樂其實很簡單,想快樂就能快樂,只是有的人捨本逐末、捨近求遠而已。

目次

自 序 5
一、 知止與人生 015
二、 知止的涵義 023
三、 知止的修養 033
四、 儒家的知止思想 051
五、 老子的知止思想 077
六、 知止的生活哲理 107
七、 知止與企業管理 187
附錄一、朱榮智教授人生雋語—論快樂 201
附錄二、朱榮智教授人生雋語—論生命 209

書摘/試閱

一、知止與人生

人在面對自己時,從知止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誠字,真誠而實在,不虛假、不誇張,要能真誠的面對自己,接受自己。

一種米養百種人,有人志在高山,有人志於流水,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勉強。志氣遠大的人,以淑世報國為志業,要驚天地而動鬼神;志氣平淡的人,只求個人平安過日子,不愁吃穿就可以。所謂成功,是每個生命的自我完成,這個世界沒有最好的生活,只有最適合的生活,適合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人各有命,有人天生富貴,有人天生貧賤;有人天生聰明,有人天生愚昧;人生並不是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我們只能改變能改變的事,我們不能改變不能改變的事,我們只能珍惜所有,全力以赴。人生本來就是不圓滿的,能夠接受人生的不圓滿,才能追求圓滿的人生。金無十足,人無十全。健康的人不一定有錢,有錢的人不一定漂亮,漂亮的人不一定健康,也不一定有錢。

不過,雖然不是每個人都長的漂亮,可是每個人都可以活的很漂亮。長的漂亮是運氣,活的漂亮是能力。活的漂亮是自己的權利,也是自己的義務。身體是父母給的,名聲是自己得的,自己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全看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人生像一本支票簿,支票的價值靠自己去填寫;人生像一把胡琴,有人能彈出美妙的音樂,有人只能彈出幾個單音。人生像一幅畫布,每個人都是畫家,每個人手上都握著一些畫筆,畫布上是傳世不朽的作品,或是沒有價值的塗鴉;是彩色呢?還是黑白呢?全看自己的作為。

知止是淨化心靈、提升人生境界的一門重要學問。追求幸福快樂的人生,是每一個人共同的願望,可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過的非常幸福、非常快樂。論其原因,是因為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也不明白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甚至於背道而馳、捨本逐末,而不知道幸福與快樂,原是不假外求。
知止這門學問,主要在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到底人生在世,汲汲營營,辛苦一輩子,所求為何?目的在那裡?生、成、住、滅,是宇宙不變的定律,人總會老,老總會死,但是人並不能因此而坐著等死。生命是一種存在,存在自有意義、自有價值。

人生是有限的,我們只有有限的歲月、有限的體力、有限的財富,把有限的生命,發揮出最大的長度、寬度、高度與亮度。

人生有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種種的誘惑,除非是修養很好的人,自制力很強,否則很難抗拒誘惑,而不會陷溺於情慾的追求。人為了滿足無盡的欲望,必然疲於奔命,不惜犧牲健康、生命,甚至帶給別人許多的傷害,危害社會的安寧。

追求幸福快樂的人生,是每一個人共同的願望,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過的很幸福、很快樂。論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幸福、快樂的真諦是什麼?以為擁有功名富貴、享受富裕豐足的物質生活,就是幸福、快樂的根源。由於科技的發展、文明的進步,現代人比起過去擁有更多的物質享受,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有非常顯著的改善,但是物質的豐盛、安適,並不能填補人們內心的空虛無奈,而功名富貴的追求,更是有如飲鴆止渴,所謂「只要名利之心不絕,則煩惱痛苦不斷」、「名利如海水,愈飲愈渴」。

幸福、快樂,原是不假外求,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不是每個人都長的漂亮,可是每個人都可以活的漂亮。尋找幸福、尋找快樂,不必捨近求遠,不必捨本逐末,所謂幸福與快樂,只是內心的自足,是自我價值的肯定,而不是對外物的追求,功名富貴尤其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人從物質上得到的滿足,只是一時的、短暫的,人在口體上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經由不斷的刺激,而愈演愈烈,以至執迷忘返。

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是人類生活的兩大主體,一個人的生命是否豐富,充實物質生活固然十分重要,而提升精神生活,更為重要。快樂之道,如果建立在物欲的追求,往往適得其反,本來是「求福辭禍」,結果可能卻是「求禍辭福」。陳立夫先生有一句名言:「無取於人,斯富;無求於人,斯貴;無損於人,斯壽。」可見我們一般人所謂賺大錢、做大官,並不是真正的大富大貴。

人在面對自己的時候,從知止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誠字,真誠而實在,不虛假、不誇張。誠是統攝眾德之源,所以,誠為真、誠為正、誠為勤、誠為樸。誠是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誠是盡性的過程。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誠的修養,就能得性情之正。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能真誠的面對自己,接受自己。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枝草,一點露,天不生無用之人,每個人都有一些優點,都有一些缺點,成功的人是能不斷增加優點而減少缺點。人生像一本空白的支票簿,支票的價值靠自己去填寫,我們雖然不夠好,但不會是最差勁的,我們不能放棄自己,放棄希望,當然,我們也不能狂妄自大,目空無人。

人在面對家人、面對社會大眾的時候,從知止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敬字。尊重是人生的第一課,眾生平等。有人出身豪門,天生富貴;有人家境清寒,貧無立錐之地。有人天縱英才,出將入相,權傾一時;有人一介平民,胸無大志,平淡一生。

有人天生麗質,面貌姣好,身材美妙;有人相貌平庸,身體多病,愁苦過日。人生百態,林林總總,不勝描述。但是,老天是很公平的,老天不會把所有的好處都給一個人,所有的壞處都給另一個人。同時,天下事一得一失,有錢有有錢的好處,有錢也有有錢的壞處;沒錢有沒錢的壞處,沒錢也有沒錢的好處。其他諸如權力、美貌、健康……無不如此。人生有苦有樂,要善待自己,要寬待別人。

人在面對工作、學業、事業的時候,從知止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勤字。一勤天下無難事。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的人格特質,就是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能夠全力以赴。這種全力以赴的精神,是一切事業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做事的態度,有人是有做就好,有人是要做就要做好。前者缺少負責盡職的態度,所以敷衍隨便,凡事不經心、不用心,這種人想要成功是很難的。至於抱持全力以赴的態度,事情沒有做好,絕不輕言放棄,凡事用心、盡心,這種人不想成功也難。我有兩個堅持,一是堅持做對的事,一是堅持把對的事做更好,我有這兩個堅持,就不會做不正當的事,而且做任何事,一定盡心盡力,全力以赴。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都不會是偶然的。只有懂得珍惜時間,勤奮工作的人,才有機會成功。整天糊里糊塗過日子,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做什麼?也不盡力的人,能有什麼成就呢?

成功的人不是運氣好,而是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失敗的人不是運氣不好,而是努力不夠。勤於做事的人,好像比別人吃虧,多做了很多事,其實,吃虧就是佔便宜。因為肯做事、勤做事,所以比別人增加許多的工作經驗,也比別人增加許多成功的機會。

二、知止的涵義

「利己是生命的基調,利他是生命的價值。」所謂生命的價值,就是指我們生命對別人有價值,做個有用的人,就是有價值的人。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阯。」段玉裁注:「止象艸木生有阯,屮象艸木初生形。止象艸過屮枝莖益大。出象艸木益茲上出達也。故以止為足。」古文止為趾,止為古文,趾為後起字。止字的本義是腳底板,引申義為停止、阻止、禁止、留止、蒞止等等。

《漢書.刑法志》:「當斬左止者,笞五百。」顏師古注:「止,足也。」是用止字的本義。一般而言,提到止字,就會聯想到停止、阻止、禁止、留止、蒞止等等,《易.蒙》:「山下有險,險而止。」我們說:「心如止水。」止咳、止痛,都是這個意思。《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此止字,作居住解。《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此止字作收留解。

止字的引申義,也有指人的儀態舉止,如《詩經.大雅仰》:「淑慎爾止,不愆于儀。」鄭玄箋:「止,容止也。」也有指止境,如《大學》:「止於至善。」也有作梵文「奢摩他」之意譯,止、觀(梵語為毘婆舍那)是漢傳佛教天台宗的重要法門,即修行方法。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指定、慧雙修,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專注於特定對象,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現象。止如明鏡止水,觀如明鏡中水影現萬象,止與觀,實一體而不二,如一鳥之雙翼,車之兩輪。

 知其所止

人生最大的問題是一個惑字,人生的禍患往往來自於一個爭字。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今天的時代宛如一個萬花筒,五彩繽紛,形式各異。各種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令人應接不暇,各種服飾精品不斷爭奇鬥艷,令人眼花撩亂,走進各大百貨公司、大賣場,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心動就會行動,走過、經過,一定不會錯過,於是大包、小包,滿載而歸。

再者,在人生的旅途,充滿各種的誘惑,如果沉不住氣,就會迷失、墮落,無以自拔。人要做壞事,不是天生就會的,常常是受不良環境、不良朋友的影響,而誤入歧途。自制是很重要的人生修養,卻也是很難做到的人生修養,因為人生最難的事,就是抗拒誘惑。

人生的困惑,也來自對生命的不能理解。到底人從哪裏來?人死後到哪裏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又是什麼?在歷史的長河裡,百年光陰真像白駒過隙;在浩瀚的萬物中,我們的生命也只是滄海一粟而已,不是每個人都有智慧理解生命的本質,都能當家作主,作自己生命的主人。人貴自知,生而為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有什麼、沒有什麼?要什麼、不要什麼?該要什麼、不該要什麼?想要的,不一定是需要的,需要的不一定是想要的。人生的目標,應該是如何使自己活的漂亮,也幫助別人活的漂亮。生命是個共同體,「利己是生命的基調,利他是生命的價值。」所謂生命的價值,就是指我們生命對別人有價值,做個有用的人,就是有價值的人。

 淺嚐而止

爭字,甲骨文象兩人各持物之一端相爭之形。兩人持物各不相讓是爭,一人持物被另一人所奪是奪,不管是爭或是奪,一定有是非、有輸贏。爭是沒有好處的,你爭我奪,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老子告誡我們,無論是個人的修身,或是治國、平天下,都應該謙讓不爭,守柔處下,因為剛強易摧。《老子》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生都有一些不圓滿,一得一失,實在沒有什麼好算計。《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是天道。物戒太盛、太滿,「謙受益,滿招損。」名利是追求不完的,有錢的人希望更有錢,做官的人希望做更大的官。錢要多少才夠?不滿足的人永遠不夠。

只要是人就有欲望,欲望是生命的動力。我們對欲望的追求,都是充滿新鮮和好奇,這些欲望的追求,尤其是口腹之欲,或是其他各種物質上的滿足,都是不斷的刺激,而且愈演愈烈,人如果不能知止、知足,就會成了物欲的奴隸。人要役物而不役於物,人成了物欲地奴役,就非常可憐了。

「居無求安,人無求能。」古人為了怕耽誤於逸樂而不圖上進,而有自惕自勉的話。
老子說:「少私寡欲」,孟子說:「養心莫善於寡欲。」生而為人,欲望是不能斷絕的,只能減少、降低而已。所以,對各種欲望的追求,「淺嚐而止」,不要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適可而止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人生的痛苦,主要是因為私心太重,欲望太多。「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老子》第十三章)一個人能夠泯滅「我」的貪念,把私心消除淨盡,才可以解除人生的痛苦。知其所止,主要強調人生要有智慧,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要知道自己人生的極限,不要不自量力,自討苦吃,不要執迷不悟,愈陷愈深。人生是有限的,我們只有有限的歲月、有限的體力、有限的智慧、有限的財富。知止,就是要知道人生的極限,人不能妄自菲薄,人也不能貪得無饜。

凡事偏了都不好,過猶不及。以飲食為例,沒有水、沒有食物,會渴死、會餓死,可是喝太多、吃太多,對身體的健康是有害而無益。人在情緒上的表現,以及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是如此。《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正和平的境界,才能使天地安居正位,萬物順遂生長。

 唯止不殆

《老子》第三十二章:「知止,所以不殆。」老子說:「知道止於所應止的地步,就不會有危險的事。」生而為人,與生俱有七情、六欲,面對人生的種種誘惑,除非是很有修養的人,自制力很強,否則實在很難忍得住情性,不會陷溺於情欲的追求。許多人因為欲望太多,嗜欲太深,為了滿足無盡的欲望,必然是疲於奔命,而且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幸福,甚至別人的健康、幸福,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巨大的、悲慘的禍害。

一個人過分貪名愛利,盲目去追逐求取,往往是未得其名,先得其辱;未獲其利,先受其害。再者,禍福是相倚相伏,即使勉強求得功名富貴,也因為一得一失,得失互見,而犧牲許多珍貴的情緣、福分,以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人為自己所喜愛的,不管是名或利,求的愈多,失的也愈多;珍藏的寶貝愈多,亡失的東西也是相對的增加,所以《老子》第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物忌太滿,滿則溢。《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又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在這個變亂的時代裡,在這個充斥的各種聲色犬馬誘惑的社會中,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學習老子所主張的虛靜的工夫,不急進,不躁動,以穩健堅實的腳步,朝向正確的目標邁進;另一方面,而對各種物質情欲的誘惑,我們要懂得節制,知止知足,少私寡欲,過簡單、樸實、自然的生活。幸福、快樂的生活是人人所企盼的,但是很多人誤解幸福、快樂的真諦,以為滿足物質的需求,就是幸福、快樂,而不知道真正的幸福、快樂,不是來自物質生活的滿足,而是精神生活的 怡然自得、逍遙自在。

三、知止的修養

古人談修養,有所謂定、靜、安、慮、得的工夫,定字放在首位。定,並不是不動,而是不妄動,要動靜得宜。\

止是息、停的意思,止就是要專一、專注,把散亂的心收攝起來。知止的要訣,就是收攝身心,專心一致,止欲、止惑。知止是修養心志,消除煩惱。堅定志向,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有些想要的東西,其實不需要;有些需要的東西,其實不想要;我們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呢?這就是知其所止的重要性。

佛家講求三寶,戒、定、慧,心地沒有邪念就是本性的戒,心地不亂就是本性的定,心地無癡就是本性的慧。一般人定性不足,往往只見其利,不見其弊,先享受再說,而沒有考慮是否有不良後果。大吃大喝而傷了腸胃,瘋狂玩樂而損及健康,貪贓枉法而危害性命,多少不幸的事,常是一時的糊塗,忍不住誘惑的結果。

古人談修養,有所謂定、靜、安、慮、得的工夫,定字放在第一位。心有定向,心不妄動,心才能平靜下來,心能平靜下來,才能冷靜平允的思考,才能對事理有客觀公正的看法,才不會有偏頗不當的錯誤決定。定,並不是不動,而是不妄動,要動靜得宜。人的生命是活活潑潑的,有無限開展的生機。講求定字的修養,並不是教人萬念俱滅,毫無生意,而是在飄渺的人生大海中,能夠確定努力的方向,心無旁騖,不受各種不當誘惑的影響。一個人希望事業有成,每一個理想都能實現,必須要有很堅定的信心與毅力,不為威脅,不受利誘。

花花綠綠的世界,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但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天下的俊男美女很多,我們只能擇一而娶,擇一而嫁;滿街的大廈、轎車、美食、華服,數不勝數,我們所能擁有、享有的,都很有限。我們應該要有定見,知道要什麼、不要什麼?知道該要什麼、不該要什麼?量力而為,才能勝任愉快。貪婪無厭,徒生煩惱痛苦。

止是定,觀是慧,一切善法,都是從定、慧而生。止是將我們的煩惱降伏,使它不亂動;觀是斷滅困惑,使心識清明。止是把心停放在智慧之中,而不是停放在妄念、邪念、惡念之中,智慧通達,契合真如,就能殲滅三千煩惱。佛家講正知、正念、正信,止就是收攝身心,專注一處。

止字的要訣,要在寂靜中體會。靜有安靜、寧靜的意思。水靜則明,思靜才能直探本心。宇宙的現象是變動不羈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不管外界是如何的紛擾不安,最重要的,我們的內心要保持安靜祥和,以靜觀變,以靜制動,才能動靜得宜。

平靜的水面,能夠清楚的映照人的形影;在安靜的生活中,我們才能怡然自得,自適自足。現代的社會非常繁亂,有些人因為工作過分的勞累忙碌,性情變得粗暴急躁,常常與人發生爭執,甚至釀出嚴重的傷害。為了培養一個安和樂利的社會,溫馨甜蜜的家庭,人人都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如何追求一顆寧靜的心靈呢?就是心要能安定下來,心要能知其所止,止其所止。

知止是一門攸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問。國家、國家,國之本在家,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修身的道理,最重要的要能知其所止,止其所止。靜不是不動,靜是動的另一種方式,知止也不只講究停止、禁止,其積極面也在指追求的止境,如「止於至善」這句話,就是指人生要以至善為止境。

「知止而后有定」,人生有正確的目標,行為才不會茫然失措,甚至誤入歧途。所以,知其所止,才可以釋惑、無惑,才不會迷失努力的方向。人生是不圓滿的,能夠體認人生的不圓滿,才能追求圓滿的人生。
人生的痛苦,往往因為私心太重,欲望太多,而且爭強好勝。知其所止,強調人生要有智慧,要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人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更不能貪得無厭。所以,對任何欲望的追求,要淺嚐而止,要適可而止,要知止知足,才可以遠離屈辱、禍害。

知止的功夫,不外修己與安人,也就是內聖和外王。人在面對自己時,從止字的角度言,最重要的是一個誠字,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真誠的對待自己、接受自己、成就自己、享受自己,自立才能立人,自救才能救人。沒有一個不愛自己的人而能愛別人,沒有一個委屈自己的人,而不委屈別人。人在面對家人、面對社會大眾時,從止字的角度言,最重要的是一個敬字,人在面對工作、學業、事業時,最重要的是一個勤字。

知止的修養,儒家有一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功夫,佛家則主張一切善法,都是從定、慧而生,止是定,觀是慧,止是把心停放在智慧之中,而不是停放在妄念、邪念、惡念之中,觀是斷滅困惑,使心識清明。

總結而言,知止的功夫,對一切人的立身處世非常重要,不管是面對自己,或是面對家人、社會大眾,以及面對工作、事業、學業,在進退之間如何取捨,是要有很高的智慧。知止的真諦,不只是當止則止,也是當進則進,否則,人早晚會死,就坐著等死好了。

 知止與修己

人生有許多的謎,每一個人從懂事開始,便有許多的問題縈繞在自己的腦海中,百思不得其解,我們不了解人從那裡來?死後到那裡去?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是什麼?而人生的最大難題,恐怕就是人常常不了解自己的個性和才能。

人貴自知。人的天生稟賦,雖有聰敏庸愚之分,但是卻無礙於個人事業的成功、生活的喜樂。人的才華,各有所偏,有的人適合學工科,有的人適合學理科,有的人適合學文科,也有人不適合在學問上求發展,卻是個商業人才,或是運動場上的健將。如果一個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不能順著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去發展,則將痛苦一生,一事難求。相反的,如果能夠及早發現自己的才幹,了解自己適合在那一方面求發展,一開始即專心一意,虛心學習,終必能夠勝任愉快,事半功倍。

不滿足的心理,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我們的衣、食、住、行、育、樂等等方面,由於前人不斷的發明和改進,才有今天這樣非凡的成就,否則的話,恐怕今天可能還住在山洞,穿著獸皮,過著最原始的生活。對個人來說,不滿足的心理,往往也是激發上進的一股力量。不管在生活享受方面,或是工作需求方面,每一個人都希望不斷地改善,使生活愈來愈舒適,愈富足,愈安逸。

奮發向上,是正確的人生觀,但是每個人天生的稟賦不同,每一個人的性向和能力有別,同一件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做成功的。別人擁有的成就,我們不見得也有機會、條件獲得,徒然羨慕別人的成就,只是增加自己的煩惱而已。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並不只是為了成大功、立大業,功名顯赫,永垂不朽,而是自我理想的實現與提升,能夠功成名就,固然令人羨慕,快樂做自己,才是最為重要;能夠盡心盡力,勇敢負責,犧牲奉獻,服務大眾,也一樣了不起。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是非常高遠的目標,因為好是沒有極限的,在人生競技場上,一如運動場中,追求的更高、更快、更遠,更為傑出,更為卓越。不過,人各有志,每個人可以依自己的性向與能力,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我的人生目標是生存有尊嚴、生活有品質、生命有價值,而且我有兩個堅持,一是堅持做對的事,二是堅持把對的事做更好。台灣佛光山星雲大師訓勉信眾:「心存好心,口說好話,手做好事,腳走好路。」人生有目標,行為就不會有偏差。

在德行的修養,要隨時鞭策自己,不能好逸惡勞,而不求上進。但是,也不能太過於好高騖遠,不自量力,而是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為。成功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有定向、定力,抓住明確的目標,奮鬥不懈,一個心無定見的人,三心兩意,優柔寡斷,見異思遷,絕不會是成功的人。

 知止與待人

人生百態,林林總總,有人出身豪門,天生富貴;有人家境清寒,貧無立錐之地;有人天縱英才,出將入相,權傾一時;有人一介平民,胸無大志,平淡一生;有人天生麗質,面貌姣好,身材美妙;有人相貌平庸,身體多病,愁苦過日。我們不必羨慕、忌妒別人擁有的,也不必輕視、鄙賤別人所欠缺的。我們要平允、客觀的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眾生平等,尊重是人生的第一堂課,沒有人可以因為沒有錢、或長相難看,而被看不起。

《孟子‧滕文公》:「(舜)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國古代時對人際關係非常重視,把各種人際關係,歸結為五倫,並利用教育的方式,教導人民做人的道理,使人與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人人享受和諧快樂的生活。

人是群居的社會,個人與群體,都有或親或疏的關係,現代工商業社會,人與人之間互動,更加密切、複雜,除了五倫之外,近來也有第六倫之說,就是指群己關係。如何使各種人際關係,達到圓滿和諧關係呢?《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道也。」又:「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人生有智慧,生命就不會有無力感。俗話說:「做事難,做人更難。」其實,做人並不難,誠實為做人最佳的良策,做人最重要的是要真、要誠,即所謂「做事實實在在,做人誠誠懇懇。」其次,做人要懂得圓滿周到,不能有偏激的思想。

圓融是智者的通達,智者知道人生是不圓滿的,所以他不會苛責自己,也不會苛求別人,而能夠以一顆寬大的心,包容人生的殘缺。一個能夠接受人生不圓滿的人,才能享受圓滿的人生。圓融是對人對事通達的看法和做法,在做人處事各方面,都能夠考慮周詳,因人任事,不會求全責備。既能夠欣賞別人的優點,也能夠接納別人的缺點。

寬厚是仁者的度量。俗話說:「吃虧就是佔便宜。」為什麼呢?一方面因為有能力吃虧的人,才會吃虧;二方面吃ㄧ次虧,學一次乖,這次吃少虧,下次才不會吃大虧。因為吃虧而學得經驗,不是佔便宜嗎?何況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實在很難說誰佔誰便宜,張三佔了李四便宜,可能李四佔了王五的便宜,而王五卻佔了張三的便宜。人都是互動的,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都要借助於很多人的協助、照顧,每一個人不應該只是消費者,同時也要是生產者。

人生是計較不完的,天下事一得一失,人生要能捨得。寬厚得福,不只因為為善最樂,而且因為人生的事情很難說,今天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那天變得我們需要別人幫助了。寬厚待人,就像在銀行存款,是零存而整付,因為平常待人寬厚,樂於助人,到了自己有困難的時候,必然也會有很多援手。一個愈多付出的人,一定會有愈多的回報。

行善是勇者的志業。行善就是散播愛心,推廣愛行。愛是一份關懷、一份體貼、一份包容、一份接納。因為有愛,世界才不再黑暗,而遍地明亮。

勇者,擇善固執,堅持做對好事;勇者,義無反顧,雖千萬人吾往矣。勇者的力量,不是來自血氣的勇猛,而是來自道德的堅持。勇者的特質,是具有道德的信心與力量,只要是對的事,他都勇往直前,當仁不讓。勇者,見義勇為;勇者,為善最樂。勇者為了助人,可以犧牲自己,無怨無悔,一生以行善為志業。

孔子說:「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者灼見事理,明辨是非,故不惑;仁者宅心寬厚,善待別人,故不憂;勇者,見義勇為,當仁不讓,故不懼。一個人成為智者、仁者、勇者,當然是人生最高的理想,是人格最成熟的表現。

知止與處世

知止在處世方面的運用,非常廣泛。現在是工商企業時代,工商企業的經營,不外是管事與管人,所謂管事,指的是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所謂管人,指的是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人際關係。管事與管人是聯繫一起的,從本質上來說,把人管好了,企業就興旺發達了。

誠懇是真情的流露。待人處世以誠懇為貴,誠懇才寬厚,誠懇才實在,誠懇才不虛偽,誠懇才不造假。一個待人處世都很誠懇的人,一定是令人敬重,令人樂於親近、交往。誠是統攝眾德之源,誠是盡性的過程,誠是人性的真情流露,誠是至真、至善、至美,誠與真、善、美同義。

生命是一種修持,我們很難自外於群體社會,今天的社會,五光十色,目不暇給,各種的刺激誘惑,紛至沓來,難以拒絕。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對真理的執著,掌握大是大非的精神,才能撥雲見日,展現真誠實在的自然本性。

同情是生命的昇華。善用物則無廢物,善用人則無廢人。天不生無用之人,每個人都有一些長處,也都有一些短處,只是有些人長處多一點,有些人短處多一點。企業用人,當然要用其長處,不過,也要包容其短處;另外,面對生活在苦難之中的人,不管是在經濟方面,或是感情方面,或是健康方面,都需要有人安慰、鼓勵、肯定、支持。任何物質上的救助和精神上的撫慰,都會是求生者的救命繩索、救生圈。同體同悲,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能和樂安康,人生沒有苦難。

關懷是人性的光輝。人是很孤單的,即使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也有其柔弱的時候,沒有人自認不必仰賴別人的幫忙,就可以在工作上、生活上,都能勝任愉快。別人的掌聲,激發我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追求更卓越的成績;別人的安慰,鼓勵我們從挫敗中,勇敢的站起來,重新再試一次。

幫助別人,不是只限於物質方面,很多時候別人需要我們的幫助,只是一句鼓勵的話,或是一句安慰的話而已。不是每個人都有錢,可是每個人都有愛;不是每個人都缺錢,但是每個人都需要愛。給人關懷,給人安慰,給人信心,給人力量,就是愛的表現。

慈悲是最大的福慧。慈是愛,悲是憫;愛是關懷,憫是同情。人生有悲有喜,有人悲多喜少,有人喜多悲少,悲喜無常。如果人生是來受苦的,也要因為我們所受的苦,而使別人不必再受同樣的苦。佛家講空觀、禪定,目的是要能放、能忘,放下人生的得失禍福,忘懷人生的悲喜無常。人生有順有逆,有得有失,有人生來享福,有人生來受罪,一個人一個命,誰也怨不了誰。

只有堅持慈悲的心,才能轉悲為喜,轉苦為樂,修得人生最大的福慧。菩薩的兩大心願,一是增進人間的喜樂,二是拔除人間的痛苦。學佛的人為了拔除人間的痛苦,自己甘心替眾生承擔痛苦;為了增進人間的喜樂,情願化為塵泥灰土,為眾生引渡涅槃。

在各種人際關係中,也有長官部屬的關係,有領導階層,有被領導階層。身為領導階層的人,他的能力和地位,當然應該被肯定、尊重,但是不能因為身居要津,高高在上,就驕矜自滿,任意役使下屬。古代的帝王自稱孤、寡、不轂,因為他們知道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守柔是合順的要領,我們常常因為心太剛強,所以跌的鼻青臉腫。心柔軟了,人就可愛了。
強中自有強中手,我們不要和別人比強,守柔者最強。柔弱不是懦弱,柔弱是有更大的彈性,更大的包容。老子的人生智慧告訴我們:「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持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第七十六章)

處下是為上的途徑。處下是為了為上。擔任主管的人,不必事必躬親,要能分層負責,分工合作。領導階層的人,應該注意策略的發展,計畫的擬定,是帶領公司、企業永續發展的火車頭,而不是大小事情都要參與負責,聰明的長官,只管大事,不聰明的長官,大小事情都要管。為政之道,要能體天而行。自然界所以能夠維持和諧、平衡的秩序,是因為天地對於萬物採取自由放任,無為而無不為的態度,不偏不私,而不居功。

《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非總因強出頭。爭名利、爭得失、爭是非,都是起於私心,天地無私,所以能成其大,在上位的人,也要能夠大公無私,才不會有爭執怨尤。「謙受益,滿招損。」在上位的人以屬下的心來對待部屬,一方面可以體察部屬的辛苦,一方面表示與部屬一視同仁,上下一心。那麼,任何的行政體制,企業公司行號,必然業務興旺,所有員工都工作愉快。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8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