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戲中之情,何必非真,
天下豈少戲中之人耶?
本書收錄四齣新編劇本《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畫魂》。前三部是國光劇團的「伶人三部曲」,《畫魂》則是國家交響樂團的歌劇。四部戲裡包括了坤生孟小冬、乾旦小雲仙、畫家潘玉良、裸體女模特、楊妃與太真、唐明皇與祖師爺。真情、幻影、輝煌、陰沉,畫中人、鏡中影、影中身,或燦爛或卑微,從背叛到贖罪,彼此之間交纏、辯證、滲透,共同構成現實與虛構糾結難分的藝術世界。四齣戲縈繞互映,一切都指涉一個字:情。
作者簡介
王安祈
台灣大學文學博士(1985),台灣大學戲劇系所特聘教授。1985至2009任教於清華大學中文系,曾任該系系主任。學術著作多本,最新專書為《崑劇論集》與《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學術研究獲國科會傑出獎,台大胡適學術講座。
1985年起與郭小莊、吳興國、朱陸豪、魏海敏、周正榮、馬玉琪、曹復永等著名京劇演員合作,新編京劇《紅樓夢》、《再生緣》、《孔雀膽》、《紅綾恨》、《通濟橋》、《袁崇煥》、《王子復仇記》等。
2002年起任國立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新編《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青塚前的對話》、《歐蘭朵》、《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修編《天地一秀才──閻羅夢》、《繡襦記》、《李慧娘》、《瓊林宴》、《天雷報》等。為國家交響樂團新編中文歌劇《畫魂》。修編崑劇《2012牡丹亭 》由史依弘、張軍於上海演出。崑劇《煙鎖宮樓》由上海崑劇團演出。
劇本集已出三本:《國劇新編》、《曲話戲作》與《絳唇珠袖兩寂寞──京劇•女書》。
序
序
現為編劇,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級專技人員/施如芳
重在案頭拜讀這四部我都看過演出的劇本,眼前老是浮現安祈老師的身影。
安祈老師打娘胎裡就聽戲,戲曲(尤其是京劇)直如家學淵源,從小到現在,不看戲過不上日子,她的美感經驗完全是從傳統老戲浸潤出來的,生命中值得一數再數的家珍,也都在戲曲方圓百里內。海峽兩岸只她一個,劇本一寫寫了快三十年,除了前衛劇場《歐蘭朵》、歌劇《畫魂》,作品清一色都是京劇。豈是沒人找她跨界顯能呢?是她,選擇不寫別的。她總是柔聲地謙稱:「別的我外行,我只會聽京劇、寫唱詞啊!」
安祈老師的選擇,使她生命得到另類的豐盛,但也注定她,是一個寂寞人。即將出版成書的這四齣戲,無論形式是京劇話劇歌劇,無論由誰選材定調搬演,映入我眼簾的,都是寂寞人的自畫像——我看見安祈老師驀然回首,從繁華裡撒開手,情真意切地在寫自身。
從上個世紀七○年代,安祈老師就在京劇現代化陣營與極少數名角並肩作戰,為了解京劇的嚴,翻傳統的千仞宮牆,她寫過太多樣式的劇本,也看過太多熱鬧了。這會兒,她還像年輕時候一樣,喜歡玩未知裡的危險遊戲,不同的是,早年和守成的前輩對抗,她會偽裝刺蝟;現在是前輩了,她不僅更敏銳地體驗當代藝術的表現力,也開始返身聽自己的。所以,修編偶像陳亞先(《曹操與楊修》編劇)的劇本,從一介狂生的《閻羅夢》,她能進一步想見「靈魂的靈魂深處」,《李世民與魏徵》演政治歷史,她偏從「愛卿」一詞切入「君臣間的纏綿之意」。內在的聲音,聽得越來越清楚,待回頭要創作新戲,安祈老師的筆法一變為煙纏霧繞,「陰陽邊際線上的靈魂躍動」,讓她的唱詞越寫越像在尋幽訪密,她終於不再用練家子的那一手,先有完整故事,再仔細編排情節、設計表演了。
這一轉,真是曲徑通幽。以這四部近作為例,劇中的坤生孟小冬、乾旦小雲仙,畫家潘玉良,楊妃與太真、唐明皇與祖師爺,個個都拿命在追求極致,為了捕捉其中真意,安祈老師從歷史人事寫到了畫中人、鏡中影、影中身,本來無一物的靈魂,都因她對「情」字的高密度琢磨,而有了生命的重量。然而戲要上台,需要編導演一棒接一棒,合力完成。我覺得,安祈老師始終明白,她載欣載奔的步子,未必人人跟得上。在以〈潛入內心,走出京劇?〉為題的自剖文章裡,她用王氏幽默,描述了《王有道休妻》幕後一個超「經典」的畫面:
我寫了很長的大段唱……我提醒李超老師唱腔要「宛如內在聲音的不自覺湧現,當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念頭乍然浮起時,音樂還要讓人心搖神顫」。
我引用了一段形容,希望唱腔如同「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紋愁。溶溶泄泄,東風無力,欲皺還休。」編腔老師愣了半晌,眨了好幾下眼睛,問:「咱們……不唱京劇啦?」
所謂劇種特質,聲腔,被視為萬不可失守的最後一道防線。如上所述,我們可以了解,安祈老師恍惚難言的長篇心曲,讓編腔老師的西皮二黃受到怎樣的「威脅」。選擇了不太合劇種規格的非典型人物來寫,導致和創作夥伴之間,要花加倍心神相互磨合。這類經驗我也很多,不免想從局內人的角度,還原一下現場。大概是:編劇寫著寫著,劇中人的精氣神突然到位,開始用他(她)獨一無二的活氣口說起話來。編劇寤寐求之,熬的不就是這一刻嗎?啊,就算被當成瘋魔難搞,罷了!為了轉達劇中人做自己的「希望」,也只好硬著頭皮(但容光煥發)去「提醒」二度創作者了。
安祈老師左手寫論文,右手寫劇本,是戲曲界仰之彌高的前輩,只因我不知天高地厚,一心以編劇立身,竟有幸與老師說上體己話,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心情,都能透過伊媚兒和老師分享。儘管我們對美的信念如此相契,但在各自的戲場上,卻玩出各異其趣的路數,或許,這正可以見得創作之妙,存乎一心,真說不明白的。安祈老師從不怪我疏於問候跟隨,她可以從容寫她的戲,自在看我的戲,對晚輩的戲稍有會心處,便不吝高聲讚賞。最近一次通信,我提到我在寫某畫家夫人的故事,寫了一年多,總也琢磨不靈,好挫敗,也好困惑,直覺「問題」出在主角是個家庭主婦,我像是自問也像問老師:「既為人妻,又為人母,這樣的人物,如何還能為她寫出激情?」老師回以:「如芳既是人妻,也是人母,難道沒有激情嗎?」
此一應答,似乎證明了孤獨者最強大,寂寞人亦然。
目次
序
自序
創作群名單
創作自剖
回眸與追尋――《孟小冬》創作自剖
背叛與贖罪――《百年戲樓》創作自剖
心事戲中尋――《水袖與胭脂》創作自剖
有象亦有聲――《畫魂》創作自剖
圖說劇作
伶人第一部曲《孟小冬》
伶人第二部曲《百年戲樓》
伶人第三部曲《水袖與胭脂》
歌劇《畫魂》
王安祈劇本創作年表
書摘/試閱
我以「靈魂的回眸」與「聲音的追尋」為《孟小冬》的編劇技法及主題,一切都是回眸一瞥。
想為京劇天后魏海敏編《孟小冬》已經很久了,但終是卻步。被京劇界尊為「冬皇」的孟小冬,頂尖的女老生(坤生),傳世不朽的是她的嗓音,而她廣更受社會矚目的,卻是與梅蘭芳的戀情,以及「上海灘皇帝」杜月笙夫人的身分。這位京劇史上的傳奇人物,一生行事數度抉擇,恰似關上了生命中一扇又一扇的門,回歸到心靈暗房,純以嗓音唱腔安頓自我、完成自我。如此「內旋式」的人生,如果用百分之百的戲劇形式呈現,必淪為兩段愛情八卦。而且我在腦海中勾勒她的生命版圖時,除了梅蘭芳、杜月笙之外,另有一人更為重要,那是余叔岩,京劇余派老生開派宗師。余孟二人情深義重卻非關愛情,戲曲史上孟小冬的地位是「余派傳人」,孟小冬在藝術上的尊貴是因余叔岩,不是梅孟之戀,也不是杜夫人身分。而余孟關係和梅蘭芳、杜月笙之間仍是一段難解因緣。複雜糾結的人際關係,在我心裡是以「聲音」為關聯(如果用京劇專業名詞,聲音指的是「嗓音、唱工」)。只有在劇情簡之又簡、以音樂唱腔貫串全場時,才能呈現她的內在。而這樣的演出機緣,並不易覓得,我對於動筆編寫她的故事,也終是卻步。因此,當「台北市立國樂團」鍾耀光團長為樂團三十周年慶(二○一○年)邀約「國光劇團」合作時,我立即掌握戲劇與音樂合作併陳的大好時機,用鍾團長建議的「京劇歌唱劇」(「京劇」與「歌唱劇」的結合)形式呈現孟小冬。我想,當數十人大樂隊排列台上,眾聲環圍,表演空間只剩一小塊時,那才是孟小冬登場的時刻。
我以「靈魂的回眸」與「聲音的追尋」為編劇主軸,用「臨死前出竅的靈魂,回顧自己一生」的方式演孟小冬故事。戲一開頭,孟小冬已瀕臨死亡,恍惚彌留之際,靈魂似是游離出軀殼,回看一生。一切都是回眸一瞥,形式上由孟一人連說帶唱,一會兒回述往事、自抒情懷,一會兒又跳出戲外看著自己,有時更像是與觀眾對話閒聊。演後有觀眾說,我用的是「後設」手法,在京劇裡算是前衛,而我私心覺得更像是我所熟悉的傳統說唱曲藝,我下筆時腦海中縈迴的是抱著琵琶自彈自說自唱的「彈詞」(或稱評彈)。只是彈詞等曲藝重在語言藝術的發揮,而我從回憶的角度切入。回憶,是選擇的結果,因而說或不說,筆墨(口吻)濃淡輕重,全由孟小冬――我筆下的孟小冬――自行選擇,「戲內自述」與「回看自我」之間的轉折或切換,也有自己的判斷,我為孟小冬所做的判斷。
我沒有迴避孟小冬的兩段愛情,但因我把她的一生設成一段「追尋聲音」的旅程,而這是一段「費盡了心血用盡了情」的生命旅程,因而她的兩段愛情,便緊緊融合於京劇唱腔的精研追尋之中。
孟小冬幼年登台一炮而紅,十二歲在上海已經以坤生姿態走紅遊藝場,而十四歲的她竟放下一切,走出大世界,迎著風雪奔赴北京,追尋心中雅正精醇的聲音:以余叔岩為代表的京劇老生最高境界的唱腔。
而這段追尋聲音的旅程,曲折的竟先走向一段無奈的愛情,一到北京,就遇見了梅蘭芳。梅孟首次同台合演要拜余叔岩之賜,那場義演余叔岩因病未到,孟小冬意外得到與梅蘭芳同演《四郎探母》的機會,孟小冬是坤生,女演男,飾演四郎;梅蘭芳是乾旦,男演女,飾演公主。乾旦坤生,台上台下,性別顛倒,緊接著的《遊龍戲鳳》同樣也是旋乾轉坤的組合。我以嗓音的和諧,作為梅孟之戀的編寫基礎。余叔岩和梅蘭芳的唱是京劇界公認的雅正之音最高典範,雖然一為老生、一為旦行,但境界相同,都以「脫盡火氣」為最高追求。孟小冬遠赴北京原為追求余叔岩的唱腔,但還沒遇見余,就從梅蘭芳的旦角唱腔裡找到了「共鳴」。戲裡的小冬以為她的聲音追尋之路竟應在這裡,可惜這聲音「欲近難近、欲親難親」,終是風中縹緲、無緣以終。
婚後梅蘭芳忙於赴美等事,小冬過著金屋深藏的日子,梅先生體貼的為她買了余叔岩唱片,學余派唱腔成為孟小冬新婚的生活重心。四年的梅孟之戀,最常伴隨她的竟是余叔岩的「一輪明月照窗下」蒼涼之音。緣分結束時,孟小冬才二十四歲。
槍擊血案和弔喪被拒是結束這段戀情的關鍵。一位孟小冬的傾慕者,驚聞小冬竟與梅蘭芳在一起,憤怒的持槍闖入梅宅宴會質問,結果誤射梅家友人,鬧出人命。這麼一來,原本被視為佳話韻事的梅孟戀,突然之間因一聲槍響引出巨大雜音。接著梅家老太太去世,小冬白衣孝服親赴梅宅弔喪,卻被拒門外。我把這兩件事處理成梅孟分離的關鍵,但沒有寫實的編演對白和戲劇化情節,只寫成大段唱詞,仍從回憶出發,像是孟小冬死前的心緒流淌。槍擊血案由梅黨眾人合唱,弔喪被拒則由孟小冬獨唱,我細細寫了她獨自走往梅家大宅門的心情,弔喪或許將成為她正式踏入梅家的一個機會,因此穿孝服、簪白花時,一點興奮,多少期待,這是上半場終了前最後唱段。中場休息後再登場的孟小冬,回述這段逝去的戀情,我只讓她說了這句台詞:「找不著共鳴了,不想再唱了。」
「上海灘皇帝」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愛情,我仍鎖定京劇,扣緊「聲音」的主題。杜月笙一生事蹟甚多,本劇不談幫派、不涉政治,只談他最喜愛的京劇。我虛構了一段他和孟小冬談論乾旦坤生藝術的對話,這次談話(對唱),讓孟小冬再次感受到「共鳴」――嗓音的共鳴以及陰陽的相合。本劇為何能在杜月笙複雜的一生裡閃避其他、只談京劇?因為本劇從頭就是臨死前孟小冬的「回眸」,孟小冬眼中的杜月笙,只有他們情愛的基礎──京劇,沒有幫派,沒有黨政。杜月笙愛戲,也愛惜京劇好角兒,孟小冬從他這裡得到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安頓。抗日戰爭烽火連天,孟小冬先隨杜月笙來到香港,獲得安頓,但沒多久,竟又再度北上北平,立雪余門,放下一切,完成十二、三歲即立下的心願:學戲,鑽研余派唱腔。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