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7/10,三民書局週年慶暖身活動,簽到拿好禮!
照我本相:葛培理自傳
滿額折

照我本相:葛培理自傳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00 元
優惠價
90540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葛培理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佈道家,足跡踏遍全世界;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爭相親臨現場聆聽他鏗鏘有力的福音傳講。至今他藉由佈道大會、廣播、電視、電影等方式,已向超過二億人傳講福音,帶領了三千二百萬人決志信主。這個美國南方的酪農子弟如何衝破種族、文化和政治的障礙,帶動了全球的屬靈復興?他如何走過傳奇的一生?

在這本被《芝加哥論壇報》稱為「友善坦誠」的自傳中,葛培理以質樸而風趣的文字陳述他一生多采多姿的經歷,包括求學、婚姻、如何走上佈道之路、舉辦巡迴奮興佈道會應有的籌備過程、宣教機構的管理、曾面對的重大挑戰和上帝奇妙的帶領等。他也曾面臨信仰和理性思辨的掙扎,以及個性帶來的一些人生挫折和遺憾,他都坦誠地和讀者分享,並詳述他一生所結識的各種精彩人物,包括顯赫的世界各國領袖和企業大亨,以及許多小人物不平凡的故事,使得這本自傳既具有啟發性又饒富趣味、溫馨感人。讀者也可以從他在書中所流露出堅定的信仰、對上帝的忠心、傳福音的熱忱和對人的愛心,得到激勵和造就。

我盼望天國。
我盼望與比我先進天國的朋友以及愛人團聚。
我盼望得到天國的自由,可脫離憂愁與痛苦。
我也盼望以我們現在尚無法想像的方式服事神,
因聖經說得很清楚,天國不是遊手好閒的地方。
而最要緊的是,我盼望得見基督,屈膝衪面前,
為衪給我們所做的一切獻上讚美與感謝,
特別感謝衪施恩在這地上使用我,
而且是照我本相(JUST AS I AM)來任用我。

──葛培理

「葛培理的影響力深入世界各角落,這個事實就使得這本自傳不論對信徒和非信徒而言,都是有趣的閱讀。」──亞馬遜網路書店書評

「被喻為「世界牧師」的葛培理,在橫跨六十年的信心佈道生涯中,感動了千萬個靈魂及心靈。如同《芝加哥論壇報》所稱,他「令人無慮而坦 誠」地在本書中揭露了他的一生。」

「葛培理一生的故事本身就是如此卓越不凡。」──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簡介

葛培理(William Franklin Graham或Billy Graham)

出生於1918年11月7日美國北卡羅萊那州夏洛特鎮附近牧場的一個長老會家庭,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基督教福音佈道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福音派教會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自杜魯門以來十一位美國總統的牧師。在蓋洛普二十世紀名人列表中排名第七。
1939年,葛培理被按立為美南浸信會牧師。伊利諾州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人類學畢業。1943年8月13日,與宣教士之女鍾路得結婚。1948年至1952年任明尼蘇達西北學院校長。

葛培理從惠頓畢業後參加了青年歸主協會(Youth for Christ),走遍美國和歐洲,1949年9月組成佈道團,在洛杉磯舉行佈道會引起轟動,原定三周,結果延到八周,帶動了全國佈道會的熱潮。1950年成立「葛培理佈道協會」(The 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BGEA),此後由他主領之佈道會均統稱為「葛培理佈道大會」(The Billy Graham Crusade)。至九○年代初,估計全球(在美國境外)共有超過一億一千萬人次親身出席參加過他的佈道會,他的足跡幾乎遍及世界各大重點城市,衝破了種族、文化和政治的障礙。
葛培理透過電視、廣播、電影和網路接觸的聽眾比歷史上任何人都多,超過二億人,分布於一百八十五個國家。2005年5月是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序言

坦白說,我從沒有想過會寫這本書。

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我太忙碌了,不可能完成這麼巨大的工程。我不僅要證道,身為葛培理福音佈道協會(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的總幹事,我總是必須投入很多時間做決策。我也始終放眼未來,而不試著回溯前半生的舊事。我怎能取消繁忙的行程,就為了書寫往事,實在說不過去。

另一個原因是,我知道要我憑一己之力寫成這本書,並非我能力所及。我需要其他人幫助,但問題是從哪裡去找呢?還有,怎麼可能用一本書就能概括一輩子的事奉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我一生中有任何成就,那完全都是神的作為,不是我的。是祂,而不是我,配得一切的讚美。

但有些朋友還是鼓勵我要撰寫這自傳。他們強調這自傳不僅僅是重要的歷史記錄,還覺得從神所託付給我們的事工裡,可學到不少功課。我想起自己從前研讀偉大前人的著作和生平後,受益匪淺。在我現在這個年紀,我想到下一代讀了這樣一本書,可能會受激勵,相信神還可以在他們的世代彰顯在我們那個世代的作為。我漸漸體會到寫作這本書也是事奉。

我也找到了合適的同工給我協助,稍後在本書我會再詳述。若本書有任何虧欠之處,都是因為我的緣故,不是他們。

這本書前後共用了十年才完成。我難以騰出時間寫作,一直是我最大的問題。這些年來,我馬不停蹄在各大洲傳揚福音,包括在現場佈道及在電視佈道。我也要克服許多問題,例如,我曾幾次患病和遇上意外。

我很快意識到要把超過半個世紀的事工一字不漏全部寫出來,根本行不通。我要決定哪些資料要省略不提,實在覺得很難。暮然回首,我們感恩能主辦了數百場佈道大會,那些佈道會逐漸在我的記憶中合而為一。當然每一場都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可是由於時間與空間所限,我只能回顧其中一些佈道會及特別令人難忘的事件。

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想到了很多人,他們曾大力相助我,或用友情支持我,我卻沒有在書中記下他們的名字,讓我覺得自己虧欠他們很多。無論如何,我希望他們知道我衷心感謝他們。

我摘要記述事件與對話時,務求盡量精確,會深入查究,仔細描述。然而我也發覺自己的記憶力隨歲月減退。我們都曾聽過瞎子摸象的故事,各人描述的圖像竟然南轅北轍,因為每一個人摸到大象不同的部位。我知道自己想起來的情節,有時可能與別人所想的不太一樣;我只能盡力將我記憶所及的事件記錄下來。

最後,我蒙召成為佈道家,我想為此做一些補充。「佈道家」(evangelist)這字來自希臘文,在希臘原文的意思是指「宣布好消息的人」。在希臘文新約聖經中,這個詞的動詞形式出現超過五十多次。佈道家就好像是電視台的新聞播報員,或是替報紙和雜誌撰稿的記者,唯一不同之處在於:佈道家的任務是要傳講福音的好消息(「福音」(Gospel)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好消息」)。

在聖經中,佈道家蒙神差派去宣告福音,宣告好消息。佈道家有一種屬靈恩賜,是神從未從教會收回的。方法也許不同,但核心真理仍是一樣:佈道家蒙神呼召,受到神特別裝備,去傳福音給還未信的人,激勵他們悔改相信基督,順服祂的旨意而跟隨祂。神沒有呼召佈道家在教會或在世界把每一件神想完成的差事都辦好。相反,佈道家的呼召非常清楚明確。

新聞播報員不可以隨意更改新聞的內容,佈道家也不能肆意改動福音的信息。我們信息的核心是以基督為中心,論到祂的死與復活所為我們成就的一切,表明我們需要回應祂,把生命交託給祂。這個信息就是:基督來到世上,只要我們歸向祂,祂就赦免我們,賜給我們新生命和盼望。

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讀者會發現我一生如何跟隨耶穌(可是不十全十美)。但是如果有人讀了這本書,明白到跟隨耶穌的真諦,或能用新角度明白祂對這個世界的計劃,那我寫下這本書都是值得的。

葛培理
一九九七年一月

目次

目 錄

序 言
再版序 
前 言:周 旋 在 兩 位 總 統 之 間
杜 魯 門 1950、金 日 成 1992

第 一 部
生 命 奠 基(1918 – 1943)
第 一 章 在 鄉 間 農 村
第 二 章 一 百 八 十 度 大 轉 變
第 三 章 蒙 召 傳 道
第 四 章 北 方 現 身

第 二 部
事 工 開 始(1943 – 1949)
第 五 章 遇 上 路 得
第 六 章 青 年 歸 主
第 七 章 大 學 校 長
第 八 章 佈 道 擴 展

第 三 部
人 生 轉 捩(1949 – 1955)
第 九 章 分 水 嶺:洛杉磯1949
第 十 章 佈 道 旋 風
第 十 一 章 邁 向 未 來 的 高 峰
第 十 二 章 將 軍 成 為 總 統:艾森豪總統
第 十 三 章 在 英 國 的 突 破
第 十 四 章 在 歐 洲 的 影 響

第 四 部
直 到 地 極(1956 – 1967)
第 十 五 章 進 入 亞 洲
第 十 六 章 印 刷 的 力 量
第 十 七 章 曼 哈 頓 的 馬 拉 松
第 十 八 章 直 到 地 極
第 十 九 章 邁 向 全 世 界
第 二 十 章 踏 進 鐵 幕 背 後

第 五 部
動 盪 亂 世 (1960 – 1976)
第 二 十 一 章 一 千 日 :甘迺迪總統
第 二 十 二 章 德 州 來 的 棟 樑:詹森總統
第 二 十 三 章 外 展 到 破 碎 的 世 界
第 二 十 四 章 我 的 貴 格 會 朋 友:尼克森總統
第 二 十 五 章 從 密 西 根 來 的 醫 治 者:福特總統

第 六 部 分
新 的 領 域 (1977 – 1997)
第 二 十 六 章 鐵 幕 開 啟
第 二 十 七 章 喬 治 亞 州 的 主 日 學 老 師:卡特總統
第 二 十 八 章 莫 斯 科 與 更 遠 的 地 方
第 二 十 九 章 憑 機 智 與 信 心 領 導:雷根總統
第 三 十 章 新 的 日 子 破 曉
第 三 十 一 章 擴 闊 眼 界:世界福音國際代表大會
第 三 十 二 章 有 經 驗 與 活 力 的 領 袖:老布希總統
第 三 十 三 章 太 平 洋 彼 岸 的 巨 人
第 三 十 四 章 打 開 意 想 不 到 之 門
第 三 十 五 章 新 的 日 子 、 新 的 方 向
第 三 十 六 章 從 阿 肯 色 州 到 華 府:柯林頓總統
第 三 十 七 章 危 急 時 刻 挺 身 而 出:小布希總統

第 七 部 分
生 命 反 省
第 三 十 八 章 團 隊 努 力 的 成 果
第 三 十 九 章 半 個 世 紀 的 好 友
第 四 十 章 在 家 千 日 好
第 四 十 一 章 恩 典 十 年
第 四 十 二 章 錦 繡 前 程

附 錄
全國祈禱紀念日的講章(2001年9月14日)

致 謝

葛 培 理 的 著 作

書摘/試閱

主的作為,在我們眼裡顯為奇妙
1954年倫敦佈道大會的突破

第一個星期的星期六夜晚,聚會開始前一小時場內已滿座。我走到外面對群眾講道。警方說外面有三萬至三萬五千人。有人告訴我們,單從威爾斯(Wales)來的就有一千人。從那時起,我們在週末舉行兩次聚會,以適應群眾的需要。
第一個月終結前,佈道大會的氣勢已銳不可擋。往往在大會開始前半小時到兩小時,場內就已爆滿。群眾嚷著要免費的門票,但門票在聚會前透過不同的途徑已分發出去。社會名流來了,一群聖公會主教開始在我們的講台上亮相,報界的敵意也消減了,給與佈道大會全力支持。《倫敦每日快報》的威廉・希凱(William Hickey)在專欄裡寫了第一篇表示贊同的文章。這一切都是主的作為,在我們眼裡顯為奇妙。
佈道大會越來越興旺,我發現自己越加倚靠主。我知道我們在英國所見證到的一切,都是神的作為。若是我們憑己意行事或居功自傲,神就會收回祝福。我知道這也是由於我們團隊中很多同工無私無我辛勤努力的成果。我只是一名傳道人,一個使者。若沒有神和其他人的幫助,就會一事無成。

我們當初向哈凌該體育場交涉,說好最多能使用三個月的場地,原本預期六個星期就夠了。但是愈來愈多民眾蜂擁而來,要聽深入淺出的福音信息,我們欲罷不能。
約定的十二個星期已到,我們不能再使用哈凌該體育館,只好結束倫敦佈道大會。我已精疲力竭;三個月來,我的體重下降了三十磅。我們團隊的其他人也都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貝弗利每夜都唱詩,克里夫每夜領導樂隊,並指揮詩班。照這樣的速度持續下去,我們必定會崩潰,不過那樣做卻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喜樂。因為我們行在神的旨意中,為神盡了自己該盡的責任,一路上也見證神怎樣施恩到底。

能看到十萬人一起聚會嗎?
我們計劃在5月22日星期六舉行最後一場大會,地點在溫布雷體育場(Wembley Stadium),該場地可以容納十萬人。在哈凌該聚會時,有很多人不能進場,所以我們為那些真心願意參加最後一場佈道會的人,開始接受團體預訂座位。然而我們真的能在會場上看到十萬人一起聚會嗎?
實際的情況很快就揭曉。溫布雷容不下要來參加大會的群眾。因此我們也訂定了第二大的場地,叫白城體育場(White City Stadium)。我們會在那邊先舉行兩小時的聚會,然後大車會接載我們的團隊到溫布雷,參加最後一場規模盛大的聚會。
白城體育場參與佈道大會的人數,是我們所見過最多的一次,共有六萬五千人。等我們準備要離開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們溫布雷周圍交通擁擠,叫我們可以考慮乘直昇機前往。然而已沒有足夠的時間另作安排。我們的團隊人員乘上一部大車,在警察的開道下,行駛過擁擠的馬路。溫布雷的入口在聚會開始前半小時早已關上,十萬個座位都滿了。有人護送我到一個較高之處,從那裡可透過窗戶看到全場。情景真是令我嘆為觀止。

我曾想是否該臨時改變證道的主題,棄用原來的主題「現在就決定你要事奉誰」。聽眾中有許多的名流與知識份子,包括瑪利亞納公主(Princess Marina),她是肯特公爵(Duke of Kent)的母親(那時是肯特公爵的夫人)。公主與她的貴賓們坐在皇家包廂內。我不知道是否該表現自己博學多聞,精通學術。但我當時又提醒自己,決不可貪圖人的讚賞。
我往下望著廣大的人群時,注意到足球場上發生的事。大門再次打開,讓另外的二萬二千人可以進來坐在場中央。此時天空烏黑,氣溫嚴寒,大家並肩坐在神聖的運動場上。
克里夫領導著陣容壯盛的詩班,冰冷的雨水正打在歌手和群眾的臉上。幾萬把雨傘忽然從體育場的各處冒了出來。我以為會有大批群眾開始離開,然而所有人都待在原地不動。一股神奇的力量在那樣的情況下將大家連結在一起,在不作美的天氣下聳起肩膀,在大雨中瞇起眼睛,張開雙耳聆聽歌唱。貝弗利獻詩,接着我以極為簡潔有力的字句證道。我一開始證道,就心存感恩,因我沒有為了嘩眾取寵而屈服於試探。

二千人涉過泥水來到台前
約有二千人涉過泥水而來到台前,回應決志信主的呼召。坎特伯雷的大主教作了感恩祝福的禱告,會眾合唱聖詩〈榮耀歸於真神〉。
我們下了講台後,大主教告訴格瑞第說:「在天國的這一邊,恐怕再也看不到這樣的榮景了。」
聚會結束之後,我們隨即去到了另一個地方,與許多當地委員會的委員與特別來賓致謝道別。然後警察護送我們穿過群眾,上了巴士,有幾千人把巴士團團圍住。眾人大聲說出心中的感謝,並且高唱聖詩,有一個時刻,我害怕群眾會把我們的車子推翻。路得面露喜色,後來她告訴別人,她因心裡對神的作為充滿了感激與喜樂,才沖淡了不少隨著大會結束油然而生的傷感。
巴士慢慢穿過人潮往前行,我站在車中,也請團隊人員和我一起向神獻上感恩。貝弗利輕聲唱起三一頌:「讚美一神,萬福之源。」全隊人員學會了歌詞,公車經過歡呼和向我們揮手的群眾時,大家都在頌唱著對神的讚美。這個的時刻令我畢生難忘。

等待被填滿的屬靈空虛
佈道大會接近尾聲時,《星期日寫實報》(Sunday Graphic)的專欄作家法蘭克・馬丁牧師寫說他曾出席聚會三次,總結出兩個結論:第一,「信仰又真又活,影響力強大」。第二,「信仰可以很溫暖親切,關注個人,激勵人心」。馬丁牧師認為我的傳道方法不算很老練,但並非枯燥無味。顯然,馬丁牧師不是最熱心支持我們的人,不過他最後一句話深深感動了我:「培理,謝謝你。你對我們貢獻良多。望你不久再來。」
保羅・瑞斯在倫敦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他為一家雜誌寫了一篇佈道大會的報告,文中列舉了他認為這次歷史性的倫敦大會能產生這麼大的衝擊,基於六個因素:禱告的力量、聖經的權威、組織與宣傳的效力、團隊合作無間、與當地教會攜手同工,以及群眾等待被填滿的屬靈空虛。
(節錄自《葛培理自傳──照我本相》第十三章「在英國的突破:倫敦1954」)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