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圓滿普賢生命:海雲和上華嚴經導讀西安講記之03
滿額折

圓滿普賢生命:海雲和上華嚴經導讀西安講記之03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60 元
優惠價
90414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眾生界盡、世界盡、虛空界盡、法界盡、涅槃界盡、佛出現界盡、如來智界盡、心所緣界盡、佛智所入境界界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界盡。
這「十盡句」就是所謂的大願。很多人不敢發願,尤其是發這種大願,因為他怕「發了,做不到」。發願,本來就是發你做不到的;你做得到的,那不叫發願,那是你本來就應該去做的。「眾生界盡」,你怎麼做得到?
你所發的這個願,本來就無有窮盡;但當你願意發這種大願時,就會打破你原本那顆怯懦的心,從「有限」開始走向「無限」,這時你生命的本體、本質就開始轉變,開始由凡夫轉向聖人的目標……
不要怕做不到,沒有什麼做不到的。菩薩為什麼這樣令我們恭敬?就是因為他積累這麼多的德行;過程中,他有多少的困難要去克服?我們就怕困難,不願克服困難,那修行怎麼成就?

作者簡介

海雲和上乃中國佛教華嚴宗第四十二世、高原法系(兼慈恩宗)第十八世衣缽傳承者,為大華嚴寺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陜西師範大學華嚴研究所所長。出家弘法迄今近三十年,足跡遍及海內外二十餘道場。主要弘揚華嚴思想,致力於提倡新時代佛教的教理、教義、教制、教學等學制及教學系統的建立與規劃;並致力重建僧才、僧倫、僧制等僧伽教育,尤其行法中「禪觀」的體驗與培訓,乃至「心法」的教育與「心行」的指導。欲知詳情敬請親炙法筵!

目次

編輯說明/I
華嚴,登峰造極的人類思想(總序)/IV

第三十二章 十地品/001
金剛藏菩薩講了這十地以後,內容的部分他就不講了。一切菩薩眾因為只聽到這十地的名字,就很渴望能聽到內容,因此心裡都產生這樣的念頭:「何因何緣,金剛藏菩薩唯說菩薩十地名而不解釋?」這時解脫月菩薩知道大家的心念,就以偈頌問金剛藏菩薩,希望他能夠跟大家講一講。可是問了半天,他也不講,他說這個法門甚深,眾生的根器不夠,所以……
第三十三章 七地──智慧自在行/027
金剛藏菩薩說:「菩薩在這十地中,都能夠滿足菩提分法,但是第七地是最為殊勝的。」為什麼呢?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七地以前的七菩提分是「修得」,所以從初地到六地,都是因為某一種原因而得滿足菩提分。但是七地就不一樣了,修得圓滿了;從七地以後就不用修了,所以叫無功用行。
第三十四章 第八不動地──修行成功了!/054
七地以前的所有成就,都叫修得,八地以後就叫報得。七地得無生法忍後,那就入第八不動地……「入第八不動地,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報行」就是報得,生命因素裡已經具備這些狀況了,所以「不用修」了;換句話說,他的身、語、意已經在行的上面,修行已經成為他的生命因素了,這才是我們講的「修行成功」了……
第三十五章 十地菩薩──一切智智/074
第十地菩薩,主要是講受職位;九地是講法師位。十地菩薩一直在強調一個重點,叫作一切智智……「一切智智」的智慧是佛智,也就是只有佛才擁有的智慧。我們要追求的就是一切智智、這個至高無上的智慧,它包含一切智慧。這個智慧,用語言實在沒辦法形容,因為這種智慧非常廣、非常好用……
第三十六章 十定品/100
〈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都屬於等覺菩薩的法。「十定」,這個「定」就是三昧、三摩地,它有十種三昧;「十通」是十種神通;「十忍」,「忍」是智慧……〈十定品〉是普眼菩薩請佛來講一講「普賢三昧大定」,這些統合起來就叫海印三昧。普眼菩薩問佛說:十地菩薩這麼厲害,一個行者修到這裡,他的心境是處在什麼樣的境界中……
第三十七章 等覺菩薩的行法/122
很顯然地,等覺菩薩的行跟十地以前的行是不一樣的。十地以前的行,是以「菩薩行」為主,雖然八、九、十這三地,逐漸已經有普賢道、普賢乘、普賢願的東西出現,但不多;可是到等覺菩薩這裡,開始出現很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我把八地跟七地區分開來的原因,八、九、十、十一地,這邊叫作大人位;因為大概八地以後,就開始要修普賢乘,七地以前叫作修「菩薩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
第三十八章 阿僧祇品/146
〈阿僧祇品〉是比較特別的一品;〈阿僧祇品〉、〈如來壽量品〉跟〈菩薩住處品〉,這三品都是心王菩薩請法,〈阿僧祇品〉是佛作答,後面兩品是心王菩薩講的……心王菩薩問佛一個很奇怪的問題,他問:「佛所知的數量有多大?」他問這個做什麼?其實這個「數量」是講境界……
第三十九章 普賢行品/170
〈普賢行品〉是「平等因」,也就是所有因行的一個總結,很簡單的一個修法。這個因行的總結,是最高的修行法,也是最基本的修行法……所以簡單講,對眾生,你就以普賢菩薩的立場──一切眾生,我不見一法有過失……你對所有修行人不能產生瞋恚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根源。一個修行人假如對其他修行人有瞋恨心,那就完了,因為百萬障門開……
第 四 十 章 如來出現品/189
〈如來出現品〉這個經文比較特別,它是佛放光以後,灌這個「如來性起妙德菩薩」的頂,然後又放光灌普賢菩薩的口。那麼由如來性起妙德菩薩發問,普賢菩薩來作答;這個時候,佛所放的光叫如來出現……這個地方講的「如來出現」的意思,是指你生命中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兌現了,百分之百的兌現……
第四十一章 妙覺/213
〈如來出現品〉是次第道這一階段的一個結論,你的生命完全兌現了,這叫如來出現,佛就出現了。我們這個地方不叫成佛,叫作妙覺。妙覺就是你的覺悟已經到很微細,我們講「粗、細、微、妙」,這裡是最微細的地方、是完全兌現的意思,叫作妙覺。
第四十二章 離世間品/235
〈離世間品〉它也是一個循環,但這個循環的狀況跟前面不太一樣,前面的循環是展開,部帙很龐大;〈離世間品〉這裡,總共只有七卷經文,它的理論結構跟前面的部分一樣,但它「具體而微」。因此你在讀〈離世間品〉時,就要更謹慎、更仔細……這一品裡普慧問了兩百個問題,普賢每個問題做十個答案回答,這個叫作「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兩千酬」……
第四十三章 八相成道/257
各位知不知道為何佛教會強調八相成道呢?不管是小乘、大乘或者是藏傳佛教,都很重視八相成道……八相成道就是講因緣,佛教重視「因緣法」。因緣法,其實是來自於印度文化的基礎,中國沒有這個東西,因此從印度佛教傳入的時候,它就變成一個特色……各位在修學「觀因緣」的時候,你從三因緣、四因緣、五、六因緣都可以,沒關係,但是佛教完整的講法是十二因緣……
第四十四章 入法界品/279
〈入法界品〉在《華嚴經》裡的地位,它是屬於第三循環。第一個循環是從次第道講,從第一品一直到三十七品都是屬於次第道的範圍……第二循環就是〈離世間品〉。前面也跟各位講過,講〈離世間品〉這裡面的問題,那就要從〈普賢行品〉講起;講〈普賢行品〉,那你要看普賢行;而這普賢行,則是先有普賢乘、普賢道、普賢心,才有普賢行……
第四十五章 你就是善財童子/300
文殊菩薩就在這裡講「普照法界修多羅」這部經,這部經也是《華嚴經》,它有百萬億那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在講經的時候,就跟各位一樣,因緣成熟了,大家一直聚過來……聚過來以後,善財童子是「其中的一位」;其實那一位是誰呢?就是你!知道嗎?你不要以為是誰,不要左看右看,它講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就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所需具備的一個條件就是……
第四十六章 佛法僧三寶就是真理/325
最初的四參,代表的是佛法僧戒四個部分……這個「佛法僧三寶」就是真理,這就是我們的標的。它是你人生的一個本體,架構你本體的地方,所以這是不變的……我們一再地強調佛法僧三寶,一定有它的道理;它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具體的、一切的總根源。想想看,你假如喪失佛法僧三寶,那你還學什麼……
第四十七章 不要生氣/345
「你會發現北傳佛教在教人的時候,有一種很特殊的現象:「不要生氣!不要生氣………」,不要生氣就是行法。為什麼不要生氣是行法?因為〈普賢行品〉這裡就告訴你,不能起瞋恚心,「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不就講得很清楚了嗎?……「瞋心不起」不是壓抑,壓抑也是瞋心,因為你已經起了,你才會壓下去,可是當你能夠看得很清楚時……
第四十八章 從真理上去找答案/369
你要從真理上去找答案,不要只是聽我跟你講。但我這樣跟你講,我是很篤定的,因為我在這裡面找到真理的答案。我不會像一般學者那樣,跟你引證「祖師大德某人講、某人講……,因為語出何處、何處,才有這答案」。我跟你講的,很多都是沒有語出何處的,它都是從我「頭殼」這裡面出來的。為什麼?因為你要從真理中找答案;修行,你要是能夠進入真理找答案的話,你就成功了……
第四十九章 正法眼藏/391
「正法眼藏」不是看不到,而是你有正法眼,你就可以看到「真理藏身之所在」;你沒有正法眼,你就見不到真理藏身之所在。真理是無所不在,藏在哪裡?藏在這一切形形色色、萬物萬相裡;透過它,我們可以獲得那個最絕對、最殊勝的標的──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14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