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以無常見如來
以無常成就生命的恆常
如果老天真的有情,為何人世有那麼多苦難?
如果蒼天真的有愛,為何人間還有生死?
我歷盡滄桑,為的也只是──
窮盡畢生之力,
以無常的苦難洗淨我滿身的染著,
求見我的如來。
就是因為老天有情,所以才讓你知道自身的苦難就是無常的本身。
就是因為蒼天有愛,所以才令人以生死知自身的因果在哪裡。
人世間的每一個生命,
早在無量劫以來,為了成他自己的自主,
早已走過恆河沙數的無常,
為的是──
擁抱每一個生命
自身的如來,
成自己的自主。
重新以不同的眼光看待無常:
◇以無常叩問出自身的解脫之道。
◇所謂重大的毀滅不是單純以外在形式的毀滅去理解,而是正法要善逝掉無量劫來人類所累積的慣性,以令人類有重新再造的機會。
◇輪迴是為了要自身的慣性在無常世界中被照見而振盪出來,照見之後才有解除的機會。
◇當人擁有之後,不應習慣以金錢解決外在的不安恐懼。
◇所有生命的意願都在面對苦難的當下,展現出重大生命恢復的決心。
◇放掉無盡的識性與慣性,恢復內在無盡藏的如來,是解苦的唯一方法。
◇唯有放下識性與慣性才能夠得到如來的承諾。
◇當無常已不是無常的時候,一切的生死是生命深化轉化的恆常自主。
作者簡介
陳炳宏
台南縣麻豆人。
陳炳宏的思想不局限於現世既有的思想、宗教界別,於生活中即清楚自性的呈現,提出人與人之間「互為世尊,互為主」的理念,認為每一個人在世上當下的每一個動作都在把一切解脫的權利,還原給一切生命,在日常生活中。
阿媞
台北人。
本名黃瀅庭,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於四十歲下了人生的重大決定,走上一條「無路可走的路」,當所有人生的夢想全部破碎了之後,向自己內在的力量吶喊,之後就遇上了陳炳宏,於是開啟了叩問生命的大門,走向恢復生命之路。
名人/編輯推薦
朝陽大學講師 張皓傑
打從求學時代起,自己雖然是唸理工組,卻對心理學有著濃厚興趣,之後這興趣又逐漸移到哲學,從哲學轉入宗教,再從宗教進入新時代,不知不覺數千個日子過去了,才意會到原來這個以興趣為起點的旅程,事實上就是我叩問生命的軌跡。每一個新的領域都為我打開了一些新視野,但也打開了更多的不滿足與困惑,最後從各種不同的派別走到了《奇蹟課程》,整個輪廓就很清楚了,只是仍不能滿足我對生命究竟的渴求。
這些都在成長過程對我有幫助,但到後來不斷在課程上精進,似乎只是加深自己對這世界的厭離,有時在路上看著平凡的街景與穿梭的人潮,會突然覺得自己是處在佛陀所說的「三世火宅」中,心中急切地想知道出口在哪裡,如何才能不為這火宅所困?另一方面也訝異於無常世界的人們怎能如此「淡定」於其中,竟對這火宅一無所覺?在這堪忍世間裡追求表象上的幸福,根本無法止息內心那焦急不安的烈火。
二○一二年時我發覺自己已經走到一個關鍵點上,似乎從有路走到無路了,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期待什麼,但又渴望能有個臨門一腳的力量推我一把,我像是一隻長成的雞仔,極力想破殼而出,卻又心有餘而力不足。就在這時候,一封《叩問生命》新書介紹的電子郵件輕輕地進入了我的信箱,沒想到卻把我一腳重重地踢出了識性之外。
我看了作者介紹後,我決定一定要見他,我發覺他就是能幫我從內打破厚殼的關鍵。
因為當我讀到「以人類形式存在人世間,卻是非人狀態的男子」、「生命突然之間完全恢復,……眼中看出去的世界完全是佛的世界,街上行走的每一個人全都是肉身佛,只是眾生不自知而已」等文字時,當下我所意會到的就是「佛」。蓋「非人」者「弗人」也,弗人者「佛」也,只有從佛的眼中看出去,才會見到眾生都是佛。我見到陳老師時,告訴他我的看法。他很低調,只是簡單地表達我們都是等同等持的生命,不要讓神格化偶像崇拜所造成的卑仰情結阻礙了自己的生命恢復,這是各種宗教或派別的修行人常犯的毛病。
他甚至要我直呼其名,不要稱他老師,為的是要打破那師尊生卑的慣性,甚至在諮詢時,他還會主動幫我倒茶水,那種無分別的心境讓我印象深刻,這時我才發現到:他在無常世界中所有行為舉動在身口意的對應上,無不是他書中內容的具體呈現。
其實在無常世界中的直接對應,才是真正的無上微妙法,而也是最困難的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上心靈課程時可以法喜充滿,但回到現實生活不久後,又被滾滾紅塵捲得不知去向,等到傷痕累累快撐不住時,再找下一個課程療癒一番,重新來輪迴一遍。這是我自己曾有的寫照,為何會如此?原因就是禁不起無常的考驗,面對無常對應時沒有轉識成智的能力,承受不斷累積加重而不能消化,最後遲早要崩盤,這也是許多靈性追求者最大的隱憂。
我在親炙陳老師的同時,有幸能先拜讀《叩問無常》一書,親身見證其內容不可思議的力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正歷經自己房屋買賣的過程。大家都知道房屋的交易,是多數人一生中最大宗的買賣行為,所以其中對應到的身、口、意及其間來去的衡量往往也是最深重的,這時我《叩問無常》正好讀到福報與功德之金錢流的部分,我發現這文字圖騰會與我的生活情境共振。透過書的內容讓我去觀照買賣中的識性,而買賣的對應也讓我了義書中的內涵。我所在意的重點不再是如何與房客交涉,而是我與房客對應時自己有何慣性被照見?不是如何與買家議價,而是面對買家時有什麼是我要畏因的?過程中所震盪出對金錢的不安恐懼,都成了被照見到當場放下的關鍵點,無常世間的一樁交易事件,成了如來的無上教法。難怪陳老師會說:「這是書,但也不是書。」如果你能不被書的表象所限,它可以是無常世界的解碼器,端看你如何納入其內涵。
透過陳老師深入叩問系列的內涵後,整個人的內在也開始出現重大的轉化,對於無常不再視為畏途。原來會認為自己只能受命運捉弄、任無常擺佈,其實原因都是不能自主。
一旦能逐漸恢復自主性,就會發現無常世界已供養一切生命恢復的資糧,是個不折不扣的道場,若能了義這場域之中道,無常就不再是無常,當下明暸那宅中之火並非要你塗炭,反而是助你解脫之動力。
記得自己在空軍服役時,待遇最高也最令人羨慕的就是飛行官,因為戰機造價極其昂貴,只有最優秀的一群學員才有機會成為飛行官,而在飛行官中只有最頂尖的少數能成為試飛官。因為新機型研發的試飛,每一次都是沒有經驗值可參考的試煉,必須接受無可預期的挑戰,稍一不慎就可能粉身碎骨、命喪九霄,面對這殘酷的無常,也只有高手中的高手方能勝任。但面對生活時,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試飛員,你可累積了足夠的厚度去叩問生命的無常?
然而閱讀叩問系列對我而言實非易事,因為陳老師的語言內涵既深且廣,而且還有很多像文言文般的表達方式,是幾乎看不懂的,但即便如此我並沒有放棄閱讀,反而是每天利用早上思緒最清明的時候讀上幾頁。逐漸將書的內容納入之後,慢慢地才理解到,原來那「看不懂」是因閱讀慣性的作祟,如果因此而將其束之高閣,那就等於落回自己的慣性,是叩問不到任何生命內涵的。對於這些書內容「看不懂或看不習慣」本身就是一種震盪,在這震盪之下原本的識性才會開始剝離,覆蓋也才會開始遞減,原本「看不習慣的」就會慢慢變得習慣。否則如果只挑符合自己過往閱讀習慣的書才去看,這種連外在習性都不願意改變的情況下,還奢談甚麼內在的質變呢?
其實「看不懂或看不下去」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慣性被照見之處,這就是此書不可思議的地方。例如我有位朋友在讀《叩問生命》時,就一直卡在第一節「金錢」看不下去,原來這是其內在對金錢的運作有不安恐懼所造成,內在的力量在提醒他要對這個議題多加觀照。這個停滯不前就是如來「觀自在」的提點,要他能觀自己問題之所在,但若只是用「文字不熟悉、看不習慣」這種表相的理解去覆蓋,那就錯失一個行深恢復的機會了。整個看書的過程並不單單只是一種閱讀行為而已,這就是為什麼說「這是書,但也不是書。」因為連這樣一個看似平常的現象都是一種叩問。
所以叩問是隨時隨地都在進行的,其目的是在於:由無常引動解脫之道的可能,成為生命的遨遊飛翔,與自己生命自主的領航者。以無常叩問解脫之道,才是真正生命生活的重點所在。
序
序
無常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陳炳宏
隨緣自在,自在隨緣,
無常早已安排好
一切自然成的智慧,
以生活的無常
擁抱生命的如來。
人類要經過多少的歲月才能夠以人的存在來到這個世界?如果,人的生命是無比尊貴的,那麼,為什麼人的一生又充滿著各種痛苦、高低起伏、尊卑貴賤的分別?人是不是因為有他存在的重要性,才會在一切生命生活的議題中,反應出所有有待解決的問題?人與當世存在所有生命的本然,交織成人類目前當下的生活,生活中存在著所有生命形式的生命議題,而人類是在地球上唯一能夠覺悟、覺醒、解脫的最關鍵的生命型態,因此,人類如何演化自身的生命,等同人類如何去面對當世所有生命型態共同存在的問題。
所謂人世間的無常是所有地球上的萬有生命共同的問題而形成的時空,人以他存在的生命本質納入無常,面對來到世間之後最深的照見,同時,感同身受一切生命輪迴的痛苦,人在自身生命恢復其自主性的過程中,承載著當世所有其他生命形式等同恢復的契機。人類之外的一切生命以自己存在的基本價值無條件的供養人類生命生活所需的條件,透過這樣的狀態,也讓人們在生活中藉由世間萬物萬有的來去、生死、高低起伏,體悟生命中的一切本然狀態,其實早已是最好的安排。
人們因為落入眼前的固定狀態,而無法有宏觀的視野去了義在變化之中有其巧妙之處、在變動之中有其行深的智慧,更無法看到整個宇宙萬有示現的整體布佈局。當人們不往外的看到自己問題的所在,而能不斷的打破自己原有的框架與設限,如此不斷的深化自己的內在德性與自主自在的智慧,才能以大格局去看待所有一切無常背後的深義,以及可能會帶給我們的無限生機。當有這樣知見的時候,一切無常中的大風大浪,對我們來說都不會是什麼大問題了。
觀照於無常的,已是我們生命主體的巧妙布局,在無常中,所有的順逆境界都是慧命恢復的自然契機、善巧安排。生命如一,等同萬有不二,人生命之愛,一切即人自身存在等同之尊貴,人與一切生命共無常,而叩問生命共恆常;人與一切生命共因果,而叩問生命的共如來。人與一切生命在當世的當下,早已是生命共同擁抱的同一生命自主的本體。
關於樂生命系列
以無常見如來
阿媞
我自十七歲上高中一年級,就開始走上面對生命的路,因為那一年冬天,我背部疾病第一次發作,常常痛到無法走路,但父親堅持我一定要每天上學,所以,我每天忍著身上極大的痛楚,依然背著很重的書包走路、搭公車。常常,別人十分鐘就走到的路,我得花半小時才走完,滿身大汗,而且非常奇怪的是,沒有一個醫生檢查得出我的毛病出在哪裡,我那唸佛的母親說我這是因果病。這一痛,就是二十多年。
我換過不少醫生和療法,但都遇不到一個相應的,吃了不少苦。當時,我心中隱約覺得這個身體的痛一定在提醒我些什麼,不是現在所謂的正統醫療方式能夠解決,而必須要靠自己的心靈或精神上的意志。所以,我不再去醫院看病,只專注在自己的心靈上,我發現,當我漸漸懂得柔軟、放鬆,收起傷人的爪子時,背痛發作的次數也逐漸變少,疼痛的程度也減弱。別人正當十幾二十歲青春年華蹦蹦跳跳的時候,而我卻走路一拐一拐的,我的父母擔心我的身體,但是,正因為如此,我磨練出強韌的意志。
這些年來,我開始感恩於我的背痛,知道那是我深化、沉澱自己最好的提點,因為它,我有不同於同年齡人的深刻想法,很多人看不進去的點,我心中卻了然。原來,我竟在不知不覺當中,與我身體的無常苦難共修多年,淬鍊出清明透澈的素質。在一次與陳老師深談的時候,我提到我多年的背痛,他在紙上寫著幾個大字:「以無常見如來」,在看到「以無常見如來」這幾個字的瞬間,我放聲大哭,將多年來的心酸釋放出來,我說:「我知道,這是我從十七歲以來,至今一直在做的事」。
這就像是我的如來以身體的病痛設了一個結界,不讓我往外,拉回來,往自己的內在反省,思考人生的各種議題。這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當中所有的心路歷程,唯有自己的內心深處最知道。而人世間的無常苦難豈止肉身病痛這一項,所有苦難的表象令人不忍,但除了不忍與傷心之外,苦難的背後一定有生命更深的奧義與密因,與真正通往解脫的關鍵點。我多年來與背痛共振,讓我體會到病的狀況就是某些慣性累積的結果。所以,一切的病相是不自主的照見,更是通往自主的關鍵,以病相叩問自身解脫之道,以無常叩問自身成佛之路。
如果生命真的是如一不二的,那麼,在生命最深最終極最不可說的地方,逆境一定也等同順境囉?快樂一定也等同悲傷囉?仁慈一定也等同殘忍囉?人類的生命一定也等同諸佛如來囉?究竟,我們應該以如何的眼光看待人世間一切的順與逆?如果我們只喜歡順境而抗拒逆境,是不是我們始終都達不到如一的境界?或者說,所有的兩極、所有的相對全是我們所做的人生大夢?
這是我多年來一直在自問的問題,當人們在為無常苦難無語問蒼天的時候,陳老師以他一個完全不落入人世間一切的眼光,傳達出這些訊息。這是《樂生命系列》之二《叩問無常》形成的原因。我們無法把人世間所有的無常苦難列出來,只想傳達出一個最核心的重點——如何以一個不同的自己,重新看待一切無常苦難。之所以覺得苦,是因為人們以相對性的識性與慣性來理解無常,所以,解苦的重點在於自己的不落入,更在於解除所有的識性與慣性。人類若要提昇自我,通往究竟解脫的路,就必須打破人世間既有的意識型態框架,不再以相對性來對應一切,才能真正體會到「一即一切」、「如一不二」的境界。
《叩問無常》與其他《樂生命系列》書的內容都是我和夥伴們與陳老師對談生命的重點紀錄,我們天南地北地聊,沒有什麼先後順序,也不分東方或西方的思想,所以既談到主,也講到如來佛。所有書中傳達的生命內涵,有些詞句用語也許與一般人的用法不太一樣,因為那是一種密碼式的表達,全來自於陳老師的自性法流的內涵。
有些時候,在與陳老師對談生命的時候,會覺受到來自不同時空的磁場力量或無形生命進入我們的時空,因此,陳老師有時候雖然是在對我們這些夥伴講解生命,但更常會相應這些無形力量的訴求,以他不可思議的智慧法流宣說無上深遠的生命內涵。有些所表達出來的內容,如佛經般無上深遠的智慧,像如來佛的指引,也像一盞明燈,充滿著自性法流不可思議的智慧能量;而那些一句一句重複的看不太懂的文字圖騰,像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千手向宇宙虛空遍一切處地展開的另一種示現方式,有著等同於某種收圓虛空碎片的不可說的磁場力量。
這些特殊呈現的文字圖騰,無法以人類的識性知識來理解,每一個文字圖騰都有它們的生命、能量與意志,請以不思議、無分別的心念去覺受它,感應它,或依直心唱頌它,或以身口意任何相應的方式來對應它,不必拘泥。
《樂生命系列》的書,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刻會有不同層次的領悟與解碼,請讀者們以直心的覺受來納入,讓它們直接穿透到你的內在,不必用任何的頭腦思議去揣摩到底在講什麼,也不要預設讀後的結果會如何,慢慢地體會,慢慢地領悟,急不得,哪一天說不定會引動你的如來性出來,自然就會懂,但也無法強求。重點是,遞減閱讀時的慣性。
所有願意與苦難同行,以苦難淬鍊自己生命的人們,都值得我們敬佩與讚嘆。
目次
序…無常中,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陳炳宏
關於樂生命系列…以無常見如來 阿媞
自己生命的試飛員 張皓傑
第一章 面對無常的態度與知見
等候,何等的痛楚
活著的面對
不用力的面對
福報的檢視
福報與功德
無分別的求財
無漏的金錢流
金錢的供養
病相即密因的提點
家族家人家業的密因
生活的苦難即是因果的排毒
進入無常只為成就自己的恆常
無常即如來
第二章 無常慣性的照見與轉化
「好可怕」心態的悲哀與殘酷
以不安恐懼解如來密藏
無所住於世界的慣性
生活的輪迴,生命的輪動
慣性的取捨
不以慣性理解一切的存在
攀緣與自主
主以慣性檢視眾生
慣性即如來教法
專業的志業
如來的服務業
不落入地球慣性的自主力量是生命最後的出口
第三章 無常識性的遞減與解除
生命為何要解脫?
放下熟悉世界的意識型態
識性的遞減
意識型態的解除
光明與黑暗等同等持
不以識性看待生死
相對性的功德
自性的功德
第四章 無常苦難的提點與自主生命的變革
天災地變的提點與畏因
宇宙生靈的一切不圓滿處皆為夢相
在無常面前放下無量的法教法執
把自主的內涵變成是面對無常的厚度
無常苦難即自主的正法
在無常中顯相主性
自主入一切世代的無常
從無常苦難中生起自我質變的革命
佛殺慣性,寶生如來
佛殺妙行,佛法奧義
書摘/試閱
等候,何等的痛楚
誰是誰的天?誰是誰的地?誰必然在哪一個時間空間或在無盡的輪轉當中守候或等候?等什麼?等到了嗎?或等不到?為何等不到?或是還沒有到?或者還在面對的過程?或者已經在那邊等著,只是時間點的問題?這一切的一切都必須去品嚐那必然的過程嗎?
在誰的天?在你我之間,承載的地,我們又何必以慣性相對立。
在誰的歲月?在你我之間,守候的心意,只剩善逝的虛空。
每一個人都很想知道,當他獨自在面對辛苦和苦難的時候,當他支撐到快要無法支撐的時候,當沒有任何人來善護他協助他的時候,何等的煎熬!這種孤獨淒清與難以下嚥的酸甜苦辣,滄茫的苦和說不盡又不能說出的痛楚,是誰都會想知道的密因。你想知道,我想知道,他想知道,這等的痛苦到底是在守候著些什麼?或等候著什麼?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等不到的等到。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等到的等不到。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守候的守不到。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守不到的守候。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等到的生滅無法思議。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守候的生死無法揣測。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等到的不等同於守候的。
時空無盡等候生死無盡守候,守候的不等同於等到的。
這樣的等候,究竟是為了什麼?
而能解除痛苦的那一個人,為何不在最痛苦的時候出現,讓苦減輕呢?
有誰能夠知道,在最痛苦的時候,所守候的會是什麼?所等待的又會是怎麼樣的時機,才是最洽當適合的?所等待的那一人,是否真會出現?甚至他是否真的存在呢?在苦難中提點我們的又會是什麼?
無法說的時空,無可求的虛空,真假一念,層次有別,人性的盲點,穿梭所有時空的各種自我的狀態。等候的人,是自己,更是別人。守候的誰,不是自己,又會是怎樣的別人?一切都在誰的掌握中?
什麼樣的原因怎麼樣的痛苦,那樣的難處向誰去問?
什麼樣的原因怎麼樣的痛苦,那樣的難處向誰傾訴?
什麼樣的原因怎麼樣的痛苦,那樣的難處無法覺受。
什麼樣的原因怎麼樣的痛苦,那樣的難處如何堪忍?
每一個生命的角色是沒有辦法評估的,在無盡小我的痛楚中,隱藏了無盡大我的可能性。而當終極的角色扮演著人類回歸的最後機會與無量女相解碼的最後圖騰的時候,我們必須反躬自問:「我們如此地等候與守候,只是為了解除自身之苦?還是正法與如來為了一切人類存在最後密因的解碼而做的重要布局呢?」
在我們尚未能夠等到那一個能令我們生命回歸的最後一人的時候,我們如何懂得對自己善護?如何懂得對自己守候?這中間的所有過程,往往就是為了做最大的準備。
一個人,無量世界,無量的生生世世,在同樣的當下,運作無量的事,一種人,無量種類別,一種心情,無量種可能的延伸,伸展出多少不可預設的可能?一種念頭,曾經的、未來的都含括在所有的情緒當中,如一的、不二的,一個怎樣的自己?看怎麼樣自己對自己的不思議?
懂得的機會,最後竟成渺茫的失落。
我不懂,而世界竟已是無法再真實的存在。
我已懂,而世界竟已是那無法善護的毀滅。
我懂或不懂,都已不重要,只想自己不在任何的世界。
在這過程當中,你的如來每一天都在評估著——你的生命如何面對苦難、當下的你是什麼階段、在未完全恢復的時候你能承載些什麼、面對些什麼考驗?往往,在你尚未恢復的狀態下所能承受的考驗與面對生命的厚度,也決定了往後你在扮演你真正角色時的必然覺受和對應的磁場條件,與面對無常苦難時所能消化與轉化的程度。
在等候與不等候之間,相應的時間點或人事物到底出現了沒有,往往取決在當自己還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如何面對苦難和無常的考驗,那是為一切即將啟動所做的重要準備。有的時候,等候不只是單單為了個人問題的解決,更在於為了將要回歸的夥伴所做的重要連線與布局,在一切未啟動之前就已經在布局了。
所以,守候與等候不只是時間和空間的狀態而已,不是等到那個確定的答案、確定的人事物、確定的時空來臨才算數,這是不能落入時間和空間來評估的。
狀態不可說情境不可為,生死命運中。
狀態不可說情境不可為,人性慣性中。
狀態不可說情境不可為,時空一切中。
狀態不可說情境不可為,隨緣自在中。
若現在的你已經與那最後一人重逢了,但是當你回首過去曾經歷經的所有考驗、痛苦、不知能不能等到的等待……,還是會落入記憶中承受痛苦情境的話,那種尚未解除的震盪就會反應出來,好像又再次經歷那個苦。但其實那也是如來的妙用,因為你必須把與最後一人連線裡面尚不圓滿的部分做終極確定的解除,以利自己的圓滿,也以利所有夥伴回歸時有前例可循,不再有任何落入的過程,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預知後來回歸之人的承受、經歷的苦難與狀態,或是他密布局的狀態到什麼樣的程度。與最後一人連線的真正厚度是必須評估後續回歸者有多少機會的。
相逢的必然是曾經的,彼此守候過的,更是共同經歷過的,曾經的曾經,是在宇宙最深的某一個狀態下,為彼此的願力,入無量世界的示現,無量劫,求一種最後的重逢,在瞬間的誕生中,重逢無窮盡的時空,哪怕是恆河沙數的一抹微笑,也必然是我永生永世最深無法抹滅的感動。
所以,守候與等候是沒有正確時間與答案的,而每一個人都很想知道答案,但是,就是因為不知道,才更應該在未能完全清楚的狀況下,就把一切該面對的人生課題都在我們的經驗值裡確定下來,沒有任何的閃失,不管有多痛楚。
守候之因,善護之根本。在生命尚未完全恢復之前,所做的每一個人生經驗的重新審視,從中再做深遠的轉化以及必然產生的解因解碼,是我們對自身生命真正的面對與善護。在正法即將開演的當下,對自身做深遠的觀照,不但有利於自己終極角色的扮演,也有利於所有夥伴在回歸當下的連結都能夠永不再落入。
碎片扮演觀照逆密,深遠之處深不可測。
碎片扮演觀照逆密,永恆之處永生存有。
碎片扮演觀照逆密,不再落入的觀照。
碎片扮演觀照逆密,人性緣起的性空。
碎片扮演觀照逆密,人本如來的妙法。
這樣子,你就能夠瞭解到,當自己在最痛苦之時未曾有相應的人來守護的那時候的你,和現在的你能夠守護身邊每一個有需要的人,不忍讓所有重要的夥伴或無量眾生因為等不到而痛苦,如此有內涵的你與面對生命有如此厚度的你是何等的不同。
在誰的心意?在你我之間,無法守候的行進,誰的祕密?究竟的相應,感動一時,無法再回歸的曾經的承諾,如來傾訴無盡,彩虹橋的彼岸,唯佛與佛能知的密因。如來守候的等候,主早已親臨。
評論 新增評論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