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中國文物多而廣泛,藉由考古文物得以窺探古代生活面貌,沈從文以工藝藝術的角度,讓這些古代文物多了一分藝術之美。
沈從文是文學家,同時也是一名考古學家,對古文物從起先的喜愛賞玩,到後來的研究發展,對文物世界亦產生不小的貢獻。沈從文所蒐藏的古文物並不是考古先進挖掘出具有價值的文物,而是那些不受矚目、被認為毫無價值的器物,正是這種超越行業功利的廣泛愛好使得他以特殊的眼光進入文物研究領域,並發展不小的貢獻。
沈從文是文學家,同時也是一名考古學家,對古文物從起先的喜愛賞玩,到後來的研究發展,對文物世界亦產生不小的貢獻。沈從文所蒐藏的古文物並不是考古先進挖掘出具有價值的文物,而是那些不受矚目、被認為毫無價值的器物,正是這種超越行業功利的廣泛愛好使得他以特殊的眼光進入文物研究領域,並發展不小的貢獻。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著名作家、文物研究專家。湖南鳳凰 人,苗族。1923年到北京,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0年起先後執教于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1949年後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中 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從事歷史文物及工藝美術圖案等研究。文學創作代表作有《邊城》、《長河》、《湘行散記》等。文物研究著述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龍鳳藝術》等。
目次
我國古代人怎麼穿衣打扮
龍鳳藝術——龍鳳圖案的應用和發展
魚的藝術——魚的圖案在人民生活中的應用及發展
獅子在中國藝術上的應用及其發展
談錦——矩紋錦的本源及其發展
織金錦
談刺繡
談挑花
談染纈——藍底白印花布的歷史發展
談皮球花
中國古玉
中國古代陶瓷
古代鏡子的藝術
玻璃工藝的歷史探討
漆工藝問題
螺甸工藝試探
談金花箋
扇子史話
談輦輿
談車乘
談談中國馬具的發展
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鬍子問題
龍鳳藝術——龍鳳圖案的應用和發展
魚的藝術——魚的圖案在人民生活中的應用及發展
獅子在中國藝術上的應用及其發展
談錦——矩紋錦的本源及其發展
織金錦
談刺繡
談挑花
談染纈——藍底白印花布的歷史發展
談皮球花
中國古玉
中國古代陶瓷
古代鏡子的藝術
玻璃工藝的歷史探討
漆工藝問題
螺甸工藝試探
談金花箋
扇子史話
談輦輿
談車乘
談談中國馬具的發展
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鬍子問題
書摘/試閱
我國古代人怎麼穿衣打扮
商朝人多穿齊膝短衣,紮著褲腳。衣著材料除麻、葛外,已有十分細緻的糸由(同“綢”字)子。奴隸主貴族的衣服上,多織繡花紋,連腰帶、衣領和袖口,也有花紋。貴族男子常戴帽子,有一種平頂式帽,到春秋戰國還流行;漢代的“平巾幘”,就是從它發展而來。婦女多梳頂心髻,橫貫一支圓骨簪;有的還在頭頂兩旁斜插兩支頂端帶小鳥形的玉簪。大姑娘梳辮子。小孩子則梳兩個小丫角兒。男女貴族身上都佩玉;玉被琢成各種小動物形象,最常見的一種為玉魚。奴隸只能穿本色粗麻布或粗毛布衣服,光頭無發,有的頭上包巾子,纏得高高的,和現代西南苗族人一樣。
到西周,統治階級穿衣服,日益講究寬大。周天子坐朝、敬天、辦婚喪大事,衣服各不相同;由於迷信,出行還得按季節、定方向穿不同顏色的服裝,配上相當顏色的車馬。穿皮毛也分等級,不能隨便。獵戶打得的珍貴的狐、獺、貂、鼠都得全部上繳,私下不能使用,也不許出賣。一般平民,年老的在名分上雖可穿綢衣,其實何嘗穿得起?也只能和奴隸一樣穿粗麻布或粗毛布短衣,窮極的只好穿草編的牛衣即冬天蓋到牛身上的草編蓑衣!
春秋戰國時代,貴族的生活越加奢侈,穿的衣服更加華麗,佩的玉也比(以)前越發精緻。劍是這個時期的新兵器,貴族為了自衛並表示闊氣,經常還得有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掛在腰間皮帶上。皮帶頭有用銅或骨、玉做成的帶鉤絆住,講究的帶鉤必用銀鑲金嵌玉做成,而且式樣很多。男子成年必戴冠。貴族的冠高高上聳,有的又和個倒覆的杯子相似(古代的杯子式樣多是橢圓形)。年輕婦女梳辮子,梳法多種多樣。有的婦女喜戴圈圈帽,而且還在頰邊點一簇胭脂點(聚成三角形),眉毛被畫得濃濃的。女孩梳兩個大辮子,向兩邊分開;穿的衣長度齊膝,下沿折成荷葉邊。貴族男子流行八字須,兩角微微上翹。武士則喜留大毛鬍子。舞人不論男女,衣袖都極長。打獵人由於經常在叢林草澤中活動,衣褲特別緊小。
歷史上所說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所謂“胡服”究竟是什麼樣子?根據現存有關材料推斷,“胡服”的特徵約有四點:① 衣長齊膝,袖子很小;② 腰間束有附帶鉤的皮帶,可松可緊;③ 頭上戴一頂用毛氈或皮革做的尖尖帽,和個餛飩差不多(後來人把它叫“渾脫帽”,到唐代還一度流行);④ 腳上穿著短統皮靴。因為這樣裝束,騎在馬上作戰特別方便。
秦漢大一統局面出現後,衣服的式樣也比較統一起來。統治者戴的冠,前梁高聳,向後傾斜,中空如橋;梁分一梁、三梁、五梁幾種,上面另加金玉裝飾,表示爵位等級。凡是有官爵的人,無分男女,還得把一條丈多長的絲絛(按品級顏色各不相同),折疊起來掛在右腰邊,名叫“組綬”。貴族男子這時已改佩環刀。普通男子頭戴巾、幘。巾子多用來包裹頭髮;幘則如平頂帽,上加個“人”字形帽梁(不加帽梁就叫“平巾幘”)。漢代婦女已不再點三角形胭脂,但卻常用黛石畫眉毛;髻子向後梳成銀錠式,向上梳的多加假髮。年輕姑娘依舊梳辮子,也有松松綰成一把,末後結成一小團,成個倒三角形的。這時期,衣服最貴的是白狐裘,春秋戰國時就已價值千金。衣料最貴的是錦繡,上面有各種山雲鳥獸花紋,比普通綢子貴二十倍。西北生產的細毛織物和西南生產的木棉布、細麻布,價格也和錦繡差不多,一匹要賣二兩金子。當然,這些材料只有貴族用得起,一般勞動人民是連做夢也不敢想的。
魏晉以來,男子流行戴小冠,上下通行。“組綬”此時已名存實亡。玉佩制度也漸次失傳。貴族身邊的佩劍已改用木制,留個形式而已。紅紫錦繡雖然依舊代表富貴,但統治階級多歡喜穿淺素色衣服。帝王有時也戴白紗帽。一般官僚士大夫,多喜用白巾子裹頭。在東晉貴族統治下的南方,普通衣料多用麻、葛,有的地方用“蕉布”、“竹子布”、“藤布”;高級的衣料是絲麻混合織物“紫絲布”和“花綀”。在諸羌胡族貴族統治下的北方,統治者還是喜歡穿紅著綠,先是短衣加披風,到北魏時改為寬袍大袖,惟帽子另做一紗籠套上,名叫“漆紗籠冠”。至於普通老百姓,不論南北,都是一樣,始終穿短衣。——不過北方人穿上衣有翻領的,穿褲子有在膝下紮帶子的。這種裝束,直到唐代還通行於西北。特別是翻領上衣,幾乎成了唐代長安婦女最時髦的服裝式樣。
唐朝的服色,以柘黃為最高貴,紅紫為上,藍綠較次,黑褐最低,白無地位。由於名臣馬周的建議和閻立本的設計,唐朝恢復了帝王的冕服,並制定了官服制度。官服除用不同顏色分別等級外,還用各種鳥銜各種花的圖案來表示不同的官階。通常服裝,則為黑紗襆頭,圓領小袖衣,紅皮帶(帶頭有等級之分),烏皮六合靴。襆頭後邊兩條帶子變化很多,或下垂,或上舉,或斜聳一旁,或交叉在後,起初為梭子式,繼而又為腰圓式……從五代起,這兩條翅子始平直分向兩邊,宋代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進,便成了紗帽的定型樣式。不當權的地主階級及所謂隱逸、野老,多穿合領寬邊衣,一般稱為“直掇”。平民或僕役多戴尖氊帽,穿麻綀鞋,且多把衣服撩起一角紮在腰間。婦女騎馬出行,必戴“帷帽”,帽形如斗笠,前垂一片網簾(中唐以後此帽即少用)。女子的衣裙早期瘦而長,裙系在胸上;髮髻向上高聳,發間插些小梳子,多的到五六把;面部化妝多在眉心貼個星點,眉旁各畫一彎月牙。這時,中原一帶的婦女喜著西域裝,穿翻領小袖上衣,條紋褲,軟錦蠻靴;有些婦女還喜梳蠻鬟椎髻,嘴唇塗上烏膏,著吐蕃裝束。這時期,流行一種半袖短外褂,叫做“半臂”,清代的馬褂和背心,都是由它發展而來。
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重定衣服制度,衣帶的等級就有二十八種之多。黃袍成了帝王的專用品,其他任何人都不許穿,穿了就算犯罪。規定的官服,有各種不同花色。每遇大朝會或重要節日,王公大臣們必須按照各自的品級,穿上各種錦袍。皇帝身邊的御林軍,也分穿不同花紋的染織繡衣。宮廷內更加奢侈,衣服、椅披、椅墊,都繡滿花紋,甚至綴上真珠。皇后的鳳冠大大的,上面滿是珠寶,並且還有用金銀絲盤成整出王母獻壽的故事的,等於把一台戲搬到了頭上。貴族婦女的髮髻和花冠,都以大為時髦,發上插的白角梳子有大到一尺二寸的。貴族婦女的便服時興瘦長,一種罩在裙子外面類似現代小袖對襟褂子式的大衣甚流行。衣著的配色,打破了唐代以紅紫、藍綠為主色的習慣,採用了各種間色,粉紫、黝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等,配合使用,色調顯得十分鮮明;衣著的花紋,也由比較呆板的唐式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花樣。男子官服仍是大袖寬袍,紗帽的兩翅平直向兩旁分開,這時已成定型。便服還是小袖圓領如唐式,但腳下多改穿絲鞋。退休在野的官僚,多穿“直掇”式衫子,戴方整高巾(又名“東坡巾”或“高士巾”,明代還流行)。棉布已逐漸增多。南方還有黃草布,受人重視。公差、僕役,多戴曲翅襆頭,衣還相當長,常撩起一角紮在腰帶間。農民、手工業者、船夫,衣服越來越短,真正成了短衣漢子。
契丹、黨項、女真族先後建立了遼、西夏、金政權,他們的生活習慣保留了濃厚的遊牧民族的特色,在穿戴上和漢人不大相同。契丹、女真男子,一般多穿過膝小袖衣,長統靴子,佩豹皮弓囊。契丹人有的披發垂肩。女真人則多剃去頂發,留發一圈結成兩個小辮子,下垂耳後。黨項男子多穿團花錦袍,戴氊帽,腰間束唐式帶子,上掛小刀、小火石等用物。女真婦女衣小袖左衽長衫,系一絲帶,腰身小而下擺寬;戴尖頂錦帽,腦後垂兩根帶子。黨項婦女多穿繡花翻領長袍。後來,由於遼、金統治者採用了宋代服制,所以契丹、女真族的裝束和漢族的裝束區別日益減少。綢緞也多是南方織的。
元朝的官服用龍蟒緞衣,等級的區別在龍爪的多少,爪分三、四、五不等,有法律規定,不許亂用。明清兩代還依舊這樣。在元代,便服還採用唐宋式樣。一般人家居,衣多敞領露胸;出門則戴盔式折邊帽或四楞帽,帽子用細藤編成。蒙古族男子多把頂發當額下垂一小綹,如個小桃子式,餘發分編成兩個大辮,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後。貴族婦女必戴姑姑冠;冠用青紅絨錦做成,上綴珠玉,高約一尺,向前上聳,和個直頸鵝頭相似。平民婦女或奴婢,多頭梳頂心髻,身穿黑褐色粗布、絹合領左衽袍子。長江上游已大量種植棉花,織成棉布。
明代,皇帝穿龍袍。大臣穿繡有“蟒”、“鬥牛”、“飛魚”等花紋的袍服,各按品級,不得隨便。一般官服多為本色雲緞,前胸後背各綴一塊彩繡“補子”(官品不同,“補子”的彩繡也不同)。有品級的大官腰帶間垂一長長絲絛,下面懸個四寸長象牙牌,作為入宮憑證。冬天上朝,必戴皮毛暖耳。普通衣服式樣還多繼承宋、元遺制,變化不大。這時結衣還用帶子,不用紐扣。男子頭上戴的巾,有一種像一塊瓦式,名“純陽巾”,明太祖定名為“四方平定巾”(喻意天下平定),讀書人多戴它;另有一種帽子,用六片材料拼成,取名“六合一統帽”(喻意全國統一),小商販和市民多戴它。婦女平時在家,常戴遮眉勒條;冬天有事出門,則戴“昭君套”式的皮風帽。女子有穿長背心的,這種背心樣式和兵士的罩甲相近,故又叫“比甲”或“馬甲”。
清代的服裝打扮,不同於明代。明朝的男子一律蓄發綰髻,衣著講究寬大,大體衣寬四尺,袖寬二尺,穿大統襪、淺面鞋;而清代的男子,則剃發垂辮(剃去周圍的頭髮,把頂發編成辮子垂在背後),箭衣馬蹄袖,深鞋緊襪。清代官員服用石青玄青緞子、寧綢、紗,做外褂,前後開衩,胸、背各綴“補子”(比明代的“補子”小一些)一方(只有親王、郡王才能用圓形),上繡各種禽獸花紋,文官繡鳥,武官繡獸,隨品級各有不同:一品文官繡仙鶴,武官繡麒麟;二品文官繡錦雞,武官繡獅子;三品文官繡孔雀,武官繡豹子;四品文官繡雲雀,武官繡老虎;五品文官繡白鷳,武官繡熊……一般人戴的帽子有素冠、氊帽、便帽等幾種。便帽即小帽,六瓣合縫,上綴一帽疙瘩,俗名西瓜皮帽。官員的禮帽分“暖帽”(冬天戴)、“涼帽”(夏天戴)兩種,上面都有“頂子”,隨著品級不同所戴的“頂子”顏色和質料也不同:一品官為紅寶石頂,二品官為紅珊瑚頂,三品官為亮藍寶石頂,四品官為暗藍寶石頂,五品官為亮白水晶頂……帽後都拖著一把孔雀翎,普通的無花紋,高級官僚的孔雀翎上才有“眼”,分一眼、二眼、三眼,眼多表示尊貴。只有親王或對統治階級特別有功勳的大臣才被賞戴三眼花翎。
商朝人多穿齊膝短衣,紮著褲腳。衣著材料除麻、葛外,已有十分細緻的糸由(同“綢”字)子。奴隸主貴族的衣服上,多織繡花紋,連腰帶、衣領和袖口,也有花紋。貴族男子常戴帽子,有一種平頂式帽,到春秋戰國還流行;漢代的“平巾幘”,就是從它發展而來。婦女多梳頂心髻,橫貫一支圓骨簪;有的還在頭頂兩旁斜插兩支頂端帶小鳥形的玉簪。大姑娘梳辮子。小孩子則梳兩個小丫角兒。男女貴族身上都佩玉;玉被琢成各種小動物形象,最常見的一種為玉魚。奴隸只能穿本色粗麻布或粗毛布衣服,光頭無發,有的頭上包巾子,纏得高高的,和現代西南苗族人一樣。
到西周,統治階級穿衣服,日益講究寬大。周天子坐朝、敬天、辦婚喪大事,衣服各不相同;由於迷信,出行還得按季節、定方向穿不同顏色的服裝,配上相當顏色的車馬。穿皮毛也分等級,不能隨便。獵戶打得的珍貴的狐、獺、貂、鼠都得全部上繳,私下不能使用,也不許出賣。一般平民,年老的在名分上雖可穿綢衣,其實何嘗穿得起?也只能和奴隸一樣穿粗麻布或粗毛布短衣,窮極的只好穿草編的牛衣即冬天蓋到牛身上的草編蓑衣!
春秋戰國時代,貴族的生活越加奢侈,穿的衣服更加華麗,佩的玉也比(以)前越發精緻。劍是這個時期的新兵器,貴族為了自衛並表示闊氣,經常還得有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掛在腰間皮帶上。皮帶頭有用銅或骨、玉做成的帶鉤絆住,講究的帶鉤必用銀鑲金嵌玉做成,而且式樣很多。男子成年必戴冠。貴族的冠高高上聳,有的又和個倒覆的杯子相似(古代的杯子式樣多是橢圓形)。年輕婦女梳辮子,梳法多種多樣。有的婦女喜戴圈圈帽,而且還在頰邊點一簇胭脂點(聚成三角形),眉毛被畫得濃濃的。女孩梳兩個大辮子,向兩邊分開;穿的衣長度齊膝,下沿折成荷葉邊。貴族男子流行八字須,兩角微微上翹。武士則喜留大毛鬍子。舞人不論男女,衣袖都極長。打獵人由於經常在叢林草澤中活動,衣褲特別緊小。
歷史上所說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所謂“胡服”究竟是什麼樣子?根據現存有關材料推斷,“胡服”的特徵約有四點:① 衣長齊膝,袖子很小;② 腰間束有附帶鉤的皮帶,可松可緊;③ 頭上戴一頂用毛氈或皮革做的尖尖帽,和個餛飩差不多(後來人把它叫“渾脫帽”,到唐代還一度流行);④ 腳上穿著短統皮靴。因為這樣裝束,騎在馬上作戰特別方便。
秦漢大一統局面出現後,衣服的式樣也比較統一起來。統治者戴的冠,前梁高聳,向後傾斜,中空如橋;梁分一梁、三梁、五梁幾種,上面另加金玉裝飾,表示爵位等級。凡是有官爵的人,無分男女,還得把一條丈多長的絲絛(按品級顏色各不相同),折疊起來掛在右腰邊,名叫“組綬”。貴族男子這時已改佩環刀。普通男子頭戴巾、幘。巾子多用來包裹頭髮;幘則如平頂帽,上加個“人”字形帽梁(不加帽梁就叫“平巾幘”)。漢代婦女已不再點三角形胭脂,但卻常用黛石畫眉毛;髻子向後梳成銀錠式,向上梳的多加假髮。年輕姑娘依舊梳辮子,也有松松綰成一把,末後結成一小團,成個倒三角形的。這時期,衣服最貴的是白狐裘,春秋戰國時就已價值千金。衣料最貴的是錦繡,上面有各種山雲鳥獸花紋,比普通綢子貴二十倍。西北生產的細毛織物和西南生產的木棉布、細麻布,價格也和錦繡差不多,一匹要賣二兩金子。當然,這些材料只有貴族用得起,一般勞動人民是連做夢也不敢想的。
魏晉以來,男子流行戴小冠,上下通行。“組綬”此時已名存實亡。玉佩制度也漸次失傳。貴族身邊的佩劍已改用木制,留個形式而已。紅紫錦繡雖然依舊代表富貴,但統治階級多歡喜穿淺素色衣服。帝王有時也戴白紗帽。一般官僚士大夫,多喜用白巾子裹頭。在東晉貴族統治下的南方,普通衣料多用麻、葛,有的地方用“蕉布”、“竹子布”、“藤布”;高級的衣料是絲麻混合織物“紫絲布”和“花綀”。在諸羌胡族貴族統治下的北方,統治者還是喜歡穿紅著綠,先是短衣加披風,到北魏時改為寬袍大袖,惟帽子另做一紗籠套上,名叫“漆紗籠冠”。至於普通老百姓,不論南北,都是一樣,始終穿短衣。——不過北方人穿上衣有翻領的,穿褲子有在膝下紮帶子的。這種裝束,直到唐代還通行於西北。特別是翻領上衣,幾乎成了唐代長安婦女最時髦的服裝式樣。
唐朝的服色,以柘黃為最高貴,紅紫為上,藍綠較次,黑褐最低,白無地位。由於名臣馬周的建議和閻立本的設計,唐朝恢復了帝王的冕服,並制定了官服制度。官服除用不同顏色分別等級外,還用各種鳥銜各種花的圖案來表示不同的官階。通常服裝,則為黑紗襆頭,圓領小袖衣,紅皮帶(帶頭有等級之分),烏皮六合靴。襆頭後邊兩條帶子變化很多,或下垂,或上舉,或斜聳一旁,或交叉在後,起初為梭子式,繼而又為腰圓式……從五代起,這兩條翅子始平直分向兩邊,宋代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進,便成了紗帽的定型樣式。不當權的地主階級及所謂隱逸、野老,多穿合領寬邊衣,一般稱為“直掇”。平民或僕役多戴尖氊帽,穿麻綀鞋,且多把衣服撩起一角紮在腰間。婦女騎馬出行,必戴“帷帽”,帽形如斗笠,前垂一片網簾(中唐以後此帽即少用)。女子的衣裙早期瘦而長,裙系在胸上;髮髻向上高聳,發間插些小梳子,多的到五六把;面部化妝多在眉心貼個星點,眉旁各畫一彎月牙。這時,中原一帶的婦女喜著西域裝,穿翻領小袖上衣,條紋褲,軟錦蠻靴;有些婦女還喜梳蠻鬟椎髻,嘴唇塗上烏膏,著吐蕃裝束。這時期,流行一種半袖短外褂,叫做“半臂”,清代的馬褂和背心,都是由它發展而來。
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重定衣服制度,衣帶的等級就有二十八種之多。黃袍成了帝王的專用品,其他任何人都不許穿,穿了就算犯罪。規定的官服,有各種不同花色。每遇大朝會或重要節日,王公大臣們必須按照各自的品級,穿上各種錦袍。皇帝身邊的御林軍,也分穿不同花紋的染織繡衣。宮廷內更加奢侈,衣服、椅披、椅墊,都繡滿花紋,甚至綴上真珠。皇后的鳳冠大大的,上面滿是珠寶,並且還有用金銀絲盤成整出王母獻壽的故事的,等於把一台戲搬到了頭上。貴族婦女的髮髻和花冠,都以大為時髦,發上插的白角梳子有大到一尺二寸的。貴族婦女的便服時興瘦長,一種罩在裙子外面類似現代小袖對襟褂子式的大衣甚流行。衣著的配色,打破了唐代以紅紫、藍綠為主色的習慣,採用了各種間色,粉紫、黝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等,配合使用,色調顯得十分鮮明;衣著的花紋,也由比較呆板的唐式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花樣。男子官服仍是大袖寬袍,紗帽的兩翅平直向兩旁分開,這時已成定型。便服還是小袖圓領如唐式,但腳下多改穿絲鞋。退休在野的官僚,多穿“直掇”式衫子,戴方整高巾(又名“東坡巾”或“高士巾”,明代還流行)。棉布已逐漸增多。南方還有黃草布,受人重視。公差、僕役,多戴曲翅襆頭,衣還相當長,常撩起一角紮在腰帶間。農民、手工業者、船夫,衣服越來越短,真正成了短衣漢子。
契丹、黨項、女真族先後建立了遼、西夏、金政權,他們的生活習慣保留了濃厚的遊牧民族的特色,在穿戴上和漢人不大相同。契丹、女真男子,一般多穿過膝小袖衣,長統靴子,佩豹皮弓囊。契丹人有的披發垂肩。女真人則多剃去頂發,留發一圈結成兩個小辮子,下垂耳後。黨項男子多穿團花錦袍,戴氊帽,腰間束唐式帶子,上掛小刀、小火石等用物。女真婦女衣小袖左衽長衫,系一絲帶,腰身小而下擺寬;戴尖頂錦帽,腦後垂兩根帶子。黨項婦女多穿繡花翻領長袍。後來,由於遼、金統治者採用了宋代服制,所以契丹、女真族的裝束和漢族的裝束區別日益減少。綢緞也多是南方織的。
元朝的官服用龍蟒緞衣,等級的區別在龍爪的多少,爪分三、四、五不等,有法律規定,不許亂用。明清兩代還依舊這樣。在元代,便服還採用唐宋式樣。一般人家居,衣多敞領露胸;出門則戴盔式折邊帽或四楞帽,帽子用細藤編成。蒙古族男子多把頂發當額下垂一小綹,如個小桃子式,餘發分編成兩個大辮,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後。貴族婦女必戴姑姑冠;冠用青紅絨錦做成,上綴珠玉,高約一尺,向前上聳,和個直頸鵝頭相似。平民婦女或奴婢,多頭梳頂心髻,身穿黑褐色粗布、絹合領左衽袍子。長江上游已大量種植棉花,織成棉布。
明代,皇帝穿龍袍。大臣穿繡有“蟒”、“鬥牛”、“飛魚”等花紋的袍服,各按品級,不得隨便。一般官服多為本色雲緞,前胸後背各綴一塊彩繡“補子”(官品不同,“補子”的彩繡也不同)。有品級的大官腰帶間垂一長長絲絛,下面懸個四寸長象牙牌,作為入宮憑證。冬天上朝,必戴皮毛暖耳。普通衣服式樣還多繼承宋、元遺制,變化不大。這時結衣還用帶子,不用紐扣。男子頭上戴的巾,有一種像一塊瓦式,名“純陽巾”,明太祖定名為“四方平定巾”(喻意天下平定),讀書人多戴它;另有一種帽子,用六片材料拼成,取名“六合一統帽”(喻意全國統一),小商販和市民多戴它。婦女平時在家,常戴遮眉勒條;冬天有事出門,則戴“昭君套”式的皮風帽。女子有穿長背心的,這種背心樣式和兵士的罩甲相近,故又叫“比甲”或“馬甲”。
清代的服裝打扮,不同於明代。明朝的男子一律蓄發綰髻,衣著講究寬大,大體衣寬四尺,袖寬二尺,穿大統襪、淺面鞋;而清代的男子,則剃發垂辮(剃去周圍的頭髮,把頂發編成辮子垂在背後),箭衣馬蹄袖,深鞋緊襪。清代官員服用石青玄青緞子、寧綢、紗,做外褂,前後開衩,胸、背各綴“補子”(比明代的“補子”小一些)一方(只有親王、郡王才能用圓形),上繡各種禽獸花紋,文官繡鳥,武官繡獸,隨品級各有不同:一品文官繡仙鶴,武官繡麒麟;二品文官繡錦雞,武官繡獅子;三品文官繡孔雀,武官繡豹子;四品文官繡雲雀,武官繡老虎;五品文官繡白鷳,武官繡熊……一般人戴的帽子有素冠、氊帽、便帽等幾種。便帽即小帽,六瓣合縫,上綴一帽疙瘩,俗名西瓜皮帽。官員的禮帽分“暖帽”(冬天戴)、“涼帽”(夏天戴)兩種,上面都有“頂子”,隨著品級不同所戴的“頂子”顏色和質料也不同:一品官為紅寶石頂,二品官為紅珊瑚頂,三品官為亮藍寶石頂,四品官為暗藍寶石頂,五品官為亮白水晶頂……帽後都拖著一把孔雀翎,普通的無花紋,高級官僚的孔雀翎上才有“眼”,分一眼、二眼、三眼,眼多表示尊貴。只有親王或對統治階級特別有功勳的大臣才被賞戴三眼花翎。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