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失控,都是自尊惹的禍?
隨機殺人、分手殺人、報復殺人、暴怒哥、失控姊……
這些情緒失控極端事件為何愈演愈烈?
我們的社會生了什麼病?每個人都有病?都是自尊心作祟?
追求自尊是毒藥?積極心理學有解藥?
■你正在玩致命的自尊遊戲嗎?
如果你的挫折成就、幸福煩惱大多來自愛與人比較,經常患得患失,喜歡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小心,你可能得了自尊上癮症。
如果你自尊心很強,如果你是個完美主義者,如果你死要面子,小心,你可能遇到自尊障礙,已經有了自尊的困擾。
如果你有自尊障礙與困擾,因而努力追求自尊,過度維護自尊,因為自尊受傷而積極報復,那麼,你可能正在玩致命的自尊遊戲。
今時今日,人類過度標榜成功與好強爭勝,致命自尊遊戲愈演愈烈,已成社會病態;人們人際失調壓力焦慮憂鬱日增,追求自尊上癮而不自覺,導致心理疾病。其實,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徵。此時此刻,個人需要的不止是消極的心靈療癒,我們更需要積極的自尊心理學。
自卑、自戀、自負、自責、自誇、自信、自由自在;自我意識、自我價值、自我認同、自我提升、自我感覺良好;樂觀悲觀、積極消極、成功失敗…..等。對於這些常見的情緒狀態與心態、困擾與策略,我們或者誤解或者一知半解,既缺乏完整認識,更期待病態與病症的良方解藥。
■自尊心理學的十二堂課
自戀、自負、自卑、自責、自欺、自我意識、自我提升、自我實現、人際關係、憂鬱症…..都與自尊有關?讓我們一邊了解自尊問題,一邊告別自尊遊戲。
■自尊100句 特輯【摘選】
一起掌握心理健康的秘訣
自尊,擁有的人不需要,需要的人不擁有;你追求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是你不追求的。
根據內在體驗形成自我,高自尊者不在意自尊問題;根據外在結果定義自我,低自尊者把追求自尊當目標。
自尊是對自己的感覺良好,認同自己,也認同他人;自尊是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及與他人的距離感。
有自尊困擾的人,用各種手段維護自尊:要麼把他人當作觀眾,要麼當作競爭對手。
自我意識強烈的人,總通過他人眼光看自己;自我意識與覺知,既是心靈痛苦的原因,也是解決心靈痛苦的手段。
把成功當自尊追求,必然害怕失敗;為了掩飾害怕與後悔,缺乏自信的人會合理化高估自己的判斷。
人際適應出了問題,才會問人生意義何在;適應世界出了問題,才會去評價世界。
自我意識、自我反省、自我體驗都並不等於瞭解自我;善於反省的人通常高估了自我瞭解的程度。
自尊既是有意識的自我報告,又是潛意識的態度傾向;自尊是心理活動的結果,不是原因。
自我經驗與人際關係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自尊就是一種調節人際關係的人格結構。
作者簡介
劉翔平
積極心理學家,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臨床與諮詢心理學研究所所長。長期專注於青少年情緒障礙與學習障礙的研究,更關注以積極心理學改變人的消極情緒等問題。
本書作者為知名積極心理學家,以中外心理學界歷來探索研究成果為基礎,整理架構成十二堂課,並據以提出適應之道,讓我們能夠一冊通曉、一次搞定:一邊了解自尊問題,一邊告別自尊遊戲。
同時,編輯也從豐沛內容中選輯出自尊100句,正是心理健康的所有秘訣,讓讀者可以參看掌握。
序
序言
你有自尊困擾嗎?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擺脫一個夢魘,那就是拿自己與其他人比較。如果經常浮現在你內心中的想法是與他人比較,比如你經常下意識地想到自己如何比別人好,或者如何不如別人,如果你的主要煩惱或主要幸福都源於這種比較,或者你的心情好壞主要與這種人際比較有關,那你已經對這種比較上了癮,你得當心,你可能有自尊方面的問題與困擾,也可以說是自尊成癮。
有自尊困擾的人通常不覺得人際比較有什麼問題,他們會本能地覺得:每個人都是這樣啊!誰要是超過了別人,不都應該滿心高興嗎?誰要是落後了,不都會感覺鬱悶嗎?你看人家奧運冠軍,不都是喜極而泣嗎?於是,他們往往把追求榮譽和超過他人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甚至是唯一的動力,認為實現自己的價值就等於讓別人瞧一瞧自己有多厲害,活著的意義就是爭一口氣,給周圍的人一點顏色看看。其實,這種目標只是低自尊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內容,而不是普世價值。只是他們都這麼認為,覺得別人一定也這樣認為。這叫作心理投射。
那麼不受自尊困擾的人是什麼樣子呢?一般來說,他們也會與他人比較,比不過別人時也會不高興,超過別人時也會很開心,但這種人際比較完全不同。他們通常並不太關心與他人的比較,更不會把它當作人生最為重要的目標和追求,那只是做事情的結果,並非生命的終極意義。在他們看來,人生最主要的任務是實現獨特的、個性化的夢想,這個夢想是發自內心的願望和興趣,還很可能是孩童時代以來的夢想。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本真的感受來設計自己的目標,比如一位國家領袖,雖然工作很忙,但總能利用業餘時間來做木工,因為做木工是很有趣的,他做木工不是為了把誰給比下去,或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讚揚,雖然能參加個什麼展覽或獲得個什麼獎也不錯,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他們沒那麼在乎別人的意見,但卻能與他人合作,甚至深交,因為他們把其他人看作與自己平等的人、同樣有獨立見解的人、可以合作和信賴的人。而有自尊困擾的人則要麼把他人當作觀眾,要麼把對方當作競爭對手。
不受自尊困擾的人,能夠有效地滿足自己的基本心理需要,對於他們來說,活著是很簡單的事情,就是多交朋友、多做事情、多發揮自己的能力。他們能有效地滿足自主、能力和愛的需要,在他人面前能夠做到毫不刻意與做作,也不想掩飾什麼,能夠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該笑時笑,該哭時哭。對於他們來說,他人的存在並不是什麼負擔,而是同路人、陪伴者,甚至是幫手和合作者。
然而,有自尊困擾的人往往缺乏以上認知。由於某種親子關係的創傷或者其他因素,他們認為他人的存在要麼是一種威脅,要麼是一種妨礙,他人不是看自己笑話的人,就是冷漠的評價者。正如哲學家沙特所言:“他人即地獄。”這些人好像第一次登臺的演員,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給他人看的,所以他人的存在會引起他們的焦慮和警覺,哪怕是素不相識的人。
這種人際關係中的自我缺陷和人際加工中的認知歪曲是本書要論述的主題。另外,由自尊困擾引起的各種心理問題也是現代人不幸福的根源之一。在現代資訊社會,自尊引起的困擾與障礙比以往任何一個社會形態都要多,不僅因為人與人貧富差距加大,而且由於網路與資訊普及,人們可以隨時瞭解其他人的情況並與自身比較,鄰居開什麼車、同事住什麼樣的房子、“富豪”的別墅及私人飛機、明星的身材與容貌……只需點擊一下滑鼠,你的社會位置就一目了然了。而在封閉的社會,比如舊中國只有四大家族最有錢,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知道四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是多麼驕奢,也無法想像他們的存在會引起痛苦與不適。即便是你所在村子裡有周扒皮這樣的小地主,也刺激不了你自尊的失衡,因為周扒皮雖有幾十畝地、住十幾間磚瓦房,但生活水準也比你高不了多少。
另一方面,現代城市化進程也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很多人居住在高層電梯大廈內,彼此“老死不相往來”,只是在電梯中混個臉熟,陌生人從不打招呼。人情淡漠,世態炎涼,昔日過年四處串門的情景已成回憶。人情的冷漠也加劇著自尊障礙的出現。人們交往的動力和能力都有所下降,患有憂鬱症和孤僻的人越來越多。
然而,社會需要溫情,人們需要溝通。人生的美好在於人情的美好。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緩解心靈的痛苦,幫助人們實現幸福。心理學對於自尊問題的關注和研究已經有數十年,至今熱度不減,在有關自尊的基本原理、測量和干預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只是,目前市面上還沒有結合現實生活介紹自尊的著作,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有自尊困擾的人進一步瞭解自我,幫助他們對人生進行重新定位、尋找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以為,在我們擺脫了自己與他人的比較與位置、解決了自尊的問題後,絕大多數心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自尊問題的結果。我也相信,在你擺脫了自尊問題的糾結後,你會體驗到不一樣的人生,當人際比較成為生命中可承受之輕,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真正夢想,你會把所有精力放在夢想的實現上,你會變得執著、寬厚、溫和、穩定,走向自我的認同和內聚,你會變得獨立而又親和、自主而又依戀、主動而又隨和、堅定而又浪漫,總之,你會變得更加完整、充實、豐盈,完成一次從繭到蝶的精彩的人生蛻變。
目次
序言 你有自尊的困擾嗎?
第一章 我們有哪些自尊障礙?
健康自尊與不健康自尊
低自尊障礙:總看到負面因素
有條件自尊障礙:過分追求成功
虛假高自尊障礙:身陷人際、環境衝突中
擁有自尊的人不需要自尊
第二章 什麼是自尊? 與他人有關嗎?
自我意識不等於自我知識
自我評價不等於自尊
自尊的五個內涵
自尊讓我們感覺積極的自己
自尊是人際關係的調節器
自尊是整體感覺良好
自尊水準測驗
第三章 自尊如何生成? 安全依戀為何重要?
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安全依戀的心理健康表徵
自尊防禦性策略之一:誇大
自尊防禦性策略之二:偏見
安全依戀與人格發展
低自尊是進化適應本能?
積極心理學的基礎
第四章 何時需要自尊? 怎樣克服心理痛苦?
應對人際關係的挫折
自我反省的正反作用
自我分析的惡性循環
不評價自我,也不評價他人
第五章 低自尊者缺的是什麼?
低自尊者只是不夠積極
適當高估自我才是王道
低自尊者的解藥
夢想練習
第六章 自尊的差異在哪裡?
對失敗與批評過敏
失敗可以遺憾,並不可恥
就事論事與患得患失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
失敗為什麼那麼可怕?
不由自主的緊張焦慮
第七章 自尊與自我實現
渴望成功又不相信自己
表裡不一帶來的痛苦
選擇高目標還是低目標
吃得了苦,卻享不了福
第八章 自尊與人際關係
過度防禦與無力信任
交往模式的形成與影響
人際交往模式的負面影響
改變認知提升自尊
第九章 自尊與憂鬱症
有條件自尊和不穩定自尊
消極認知與憂鬱症
低自尊並非憂鬱症的病因
雖然消極也可以積極
貶低他人與現實主義
增加好心情,減少壞心情
第十章 自尊高低有好壞嗎? 有預設條件嗎?
高自尊的壞處
低自尊的優點
自尊是終點,不是起點
有條件與無條件自尊
家庭教育需要無條件的愛
自尊未必等於能力與抱負
回歸本心
第十一章 虛假高自尊
虛假高自尊叫作自戀
內隱測驗讓潛意識現形
從易變性辨識脆弱的自尊
逆反特質壓制出自尊缺陷
第十二章 告別自尊遊戲
致命的自尊遊戲
追求高自尊是陷阱
心理健康的六大損害
四種方法提升心理健康
告別自尊練習
書摘/試閱
自尊是人人耳熟能詳卻又說不清楚的現象。每個人生活中都離不開自尊,但它非常詭異,經常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
記得上研究所時,有一個同學長相英俊,四人同住一間寢室,只有他不戴眼鏡,他的眼睛是最好看的,大大的,非常有神。但是有一天,他竟然花了半個月的生活費去配了一副非常難看的平光眼鏡,他說戴眼鏡的人更像知識份子。
有位總裁為了省錢,購買了某航空公司特價商務艙的機票,由於航空公司規定該特價票不能享受機場的貴賓室服務,他沒有得到相應的禮遇,結果感到大傷自尊而抱怨航空公司欺詐與不公。
中學同學畢業卅周年聚會,有位待業的同學穿著一件掉了皮的外套,騎一輛自行車前來參加。大冷天的,我們都很同情他。……
上述現象都跟一個與自我有關的現象相關,這就是本書要闡述的主題─自尊。自尊存在於生活的各個角落,經常指導著人們的行為,可以說是人類最為重要的行為動機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從自我混亂的角度幾乎可以解釋一切心理不健康問題,而自尊又是解開自我混亂之謎的一把鑰匙。
健康自尊與不健康自尊
本書將自尊定義為懷著真誠的熱愛之情來對待自己的良好感覺,即無條件地認同自己是一個有能力和有價值的人,相信自己無論做了什麼、無論成功與否,都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的感覺;同時認為其他人也像自己一樣具有這種存在的價值。用通俗的話講,自尊意味著生活內容基本鎖定在﹁你好我也好﹂的價值觀內。我們把這種兼顧他人意義上的自尊叫作積極的自尊或者健康的自尊,而把不符合這一生活價值的各種自尊叫作不健康的自尊、不完整的自尊,或者自尊障礙。積極的自尊是從童年期的安全依戀中發展而來的,基於真實的、安全的、關愛的、溫暖的親子經驗和記憶。
綜合自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健康與不健康自尊的標準,它們分別是:
1.高自尊與低自尊。高自尊者通常能夠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待自己、熱愛自己,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自我肯定性,不輕易受別人的影響,他們具備掌控感和勝任感。他們不依賴別人,與他人保持清楚的界限,堅持獨立見解,少有自我懷疑和害羞、靦腆的感覺,行動有效,專心果斷,意志堅定。
而低自尊者則通常從消極的一面來看待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對自己的認識非常模糊,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有價值、受歡迎。他們不是過於依賴別人,就是恐懼和害怕別人。他們甚至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經常誇大自己的不足,好像要經常看見自己的缺點才有安全感。
2.有條件的自尊和無條件的自尊。這種劃分體現了有關自尊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最為重要的劃分標準。無條件的自尊又可稱為本真的自尊,它是指一個人自我滿足、自我定向、依靠自身的力量油然而生的自我價值感,它是穩定的,對擁有它的人來說,其存在是不明顯的。也就是說,一個擁有本真自尊的人並不關心自尊問題,把自我評價為一個客觀的事物,就是那個樣子而已。本真自尊構成了深深的價值感,擁有它的人沒有必要時刻去檢驗它。
本真伴隨著高水準的自主性動機,也就是說,一個人若能經常出於自己真正的愛好和行為標準來行事,就是自己的主人。擁有本真自尊的人無條件地接納和熱愛自我,認為﹁我對自己感覺好,並不是因為我多麼成功、多麼讓人羡慕,而是因為我活著,我是一個鮮活的生命﹂。
另一種是有條件的自尊,即通過達到一些預設的標準來獲得自尊,自我價值感有賴於這些標準的實現,而不是自我的本真需要。比如認為擁有美貌才有價值感,有錢才有自尊,取得成就才能感覺良好。有條件自尊者往往並不真正瞭解自己的需要,其衡量自尊的標準是內化得來的。在生命早期的親子互動中,如果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通過對自己欲求的行為進行獎勵,而對不欲求的行為進行懲罰,這就把行為標準強加給了兒童。兒童會不自覺地把這種外界強加的標準當作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忽視了自己發自內心的本真需要。有條件的自尊是膚淺的、表面的,對於個體來說,有條件的自尊是顯著的,往往通過強烈的自我意識表現出來,這樣的人總是通過他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
3.自我中心的自尊和兼顧他人的自尊。自尊不僅僅是個體內部的心理結構,還涉及人際關係。自我中心的自尊是指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只是指向自己內部,圍繞著提高自我和維護自己的價值,而無視或損害了他人的自我價值感和基本權利。筆者認為,只有聯繫自尊產生的基礎及其現實發揮的功能,才能確定自尊的意義。在成長過程中缺少親子關愛、安全依戀基礎的自我價值感,往往會以不顧及他人自尊、缺少同情心的形式出現。只管只顧自己表現、不管別人感受,完全不從他人看待自己的角度來看待自我,這樣的人是主觀封閉的,這種自尊是自私的、過於自戀的,是有害心理健康的。
而兼顧他人的自尊,建立於需要他人關愛和安撫的真實基礎之上,具有同情心,本身就具有對人際關係的積極指導作用。這種自尊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把自己看作有價值的人,另一方面是信任他人,把他人看作可以合作的人、可能幫助自己的人。兼顧他人的自尊能夠適當地、客觀地兼顧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靈活地調整自己的立場和自尊,堅持自我決定和自主,但又能兼顧別人的立場。
立足於上述三種自尊的標準,我們可以分析各種自尊障礙。
低自尊障礙:總看到負面因素
低自尊者缺乏基本自信,主觀自我評價低於自己的實際能力,煩惱過多、心情低落,還會導致焦慮和憂鬱情緒。
生活中總存在這樣一些人,他們的自我看法和自我評價明顯低於實際的能力和行為表現,比如:一個長得漂亮的人卻總是自信不起來,一個智商高的人卻鮮有對自己學習成績的自信,一個各方面能力都不錯的人卻缺少活力,一個取得成功的人卻經常憂心忡忡︙︙還有一些人,他們雖然長相平平卻經常能展示自己,智力一般卻勇於挑戰與超越自我,能力一般卻充滿活力與熱情,經常碰壁卻不影響好心情。
上述描述中,前一種是低自尊者,後一種是高自尊者。人的生活品質不是比誰更富有,而是比誰內心更豐富、更幸福、更本真和更接近自我實現。一個一流的家庭主婦可能比二流的科學家更接近自我實現,因為她忠於自己的心靈,能夠滿足本真需要,表裡如一、襟懷坦蕩,擁有健康的、積極的自尊。
低自尊者通常很難意識到自己的低自尊問題,他們只能體驗或意識到自己對自我或成就永遠無法滿足的感覺和對高自尊的渴望與追求。或者說,在意識層面上,他們較容易體驗到的是焦慮。比如一個低自尊的學生在期中考試中得了第一名,卻鮮有穩定的自豪和自信,而是油然而生一個想法:假如期末考試考不了第一怎麼辦? 一位年輕的大學教師發表了很多文章,在年終成果發表大會上不是想到自己多麼出色、多麼厲害,而是想到了:今年發表了這麼多文章,萬一明年一篇都沒有發表該如何辦? 一位部門主管率領全體員工獲得今年業績第一的好成績,慶功大會上本來是要講業績的達成多麼不易和珍惜成績等問題,結果他不由得大講不要躺在功勞簿上、本單位還有多少不足,活生生成了一個檢討大會,讓大家心情不佳,好像是業績最差的教訓總結,反而增加了大家的壓力。他們的自我感覺明顯與現實生活不一致,不能反映真實的自我狀態,即成功後不能自然表現出適當的自豪與自我滿足。在此,自尊就像一個失真的溫度計,不能如實反映成就水準所帶來的自我狀態,而是將溫度反映降低了,產生了負面反映的偏差。
低自尊者有一個習慣,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心安理得地生活。驕傲與滿足讓他們感到焦慮,而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減少焦慮,才是常態。他們處在焦慮的情緒中,缺乏安全感,無法享受人生的舒適和愜意。他們的格言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人生有限,不可能總是那麼好,而且世界本身就充滿了不安全感,所以他們要想在安全中感受不安全,那真是太容易了。即使一切順利,時間也能改變一切,人總有老的一天,過一天少一天,也總有走不動的那一天。對於這些低自尊者而言,萬事只有一個結果:苦海無邊,焦慮地過一生。低自尊障礙的人經常對自己抱有負面的看法,懷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失敗,所以整天想著如何才能自信一些,從而損害了行動的能力和冒險精神。
低自尊也是缺少幸福感和活力的原因。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大部分低自尊者雖然不會每天自責與後悔,但對自己的人生充滿負面評價。
一個人不僅會因為自責而變得消極,只要對自己的評價和感覺是中性的,他就會碌碌無為、充滿被動和職業倦怠。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沒有信心,就是一個缺少活力、被動的人。
有條件自尊障礙:過分追求成功
這種人整日糾纏於名利的煩惱中不能自拔,為成功學所害。
追求成功的痛苦者
生活中有些人過分看重成敗、把成敗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是有條件自尊的必然結果。這種人把成敗當作衡量自我價值感的唯一標準,在生活中表現為拼命地出人頭地,必須超過所有人,必須保持領先,務必確保不能失敗。他們認為只有在人群中居於領先位置才有安全感。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爭第一,要擁有名和利,而且越多越好。由於這些人對自己是什麼樣子並不確定,只能通過他人眼光來衡量自我價值,所以他們極端地追求名利─地位和金錢。
追求名利本身並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誰都喜歡名利。無條件自尊者也會追求名利,但是他們具有安全感和本真自尊的心理基礎,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真實感覺做出自我決定,或是出於自主動機而行動,而不會將這些名利當作目的。他們以溫和的心態來對待名利,因為名利只代表自我實現的附帶結果,在追求個人理想與實現個人潛能的過程中,名利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名利被整合到整個需求系統中,而不是唯一和主要的目標。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親情、友情、創造和審美等其他需求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低自尊者的奮鬥往往出於一種補償的動機和心態,或出於維護面子而追求名利和成功,所以這種追求具有刻板性和強迫性。
首先,這種追求成為唯一目的,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和保證成功,從而失去了其他愛好和興趣,因此他們精神貧乏而無趣,只知道加班工作、只知道討好壬管、只知道開發業務,對於家庭、親情、友情和娛樂投入過少。他們似乎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注意力只聚焦於名利這些事情上,對於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則一概不感興趣。
其次,這種對成功和名利的追求成為強迫,而且永無止境。他們的成功目標是巨大的,而且永遠無法滿足,這一點可以從缺少安全感上得以解釋。強迫性還顯現為名利必須得到滿足。
脫離了安全感的滿足,就變成了﹁必須滿足﹂、﹁必須時刻滿足﹂、﹁必須無條件滿足﹂的強求,需求變成了要求,而且不能延遲滿足。正常的需求好像變成了貪婪。缺乏安全感的需求必然走向刻板和極端,主觀體驗表現為﹁我必須在所有的時刻和所有需求上得到滿足﹂。
最後,是追求名利過程中的敵意性。低自尊者追求名利的動機是補償安全感,所以不能兼顧他人的需要。而脫離了歸屬感的追求,就變成了與其他人對立的、要淩駕於他人之上的對權力和榮譽的追求。追求成功變成了超越所有人的遊戲。出人頭地原本是快樂做事的副產品,如今卻變成了追求的唯一目標。
當一個人把成功當作獲得自尊的唯一資源時,必然會產生一種相反的力量,即害怕失敗。追求成功與害怕失敗是高度負相關的,一個人把成功看得重要,就會同樣地把失敗看得非常嚴重。兩個方向的力量在相反的方面是均等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因此,有條件自尊勢必會讓一個人把失敗和挫折的負面價值放大。這種人由於成功或失敗引起的心理波動非常大,每天都糾結於成功還是失敗,對成敗的自我反應過強,從而影響生活品質。一旦失敗,情緒就異常低落;成功後又狂喜,他們的自尊因此變得非常不穩定。這完全符合自尊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即有條件自尊者的心情往往取決於上一件事的結果。
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者
生活中有一類人活得很累,他們給自己的工作訂定了不可企及的高標準,因此也有人稱之為工作狂。他們是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行為具有﹁苛刻的要求﹂,甚至遠遠脫離了現實,要求自己或他人有更高的工作品質。他們把目標定得過高,又強迫自己或他人去追求這種遙不可及的目標。他們往往以能力和成就來衡量自身的價值。
完美主義者喜歡設定不切實際的標準,刻板且無差別地堅持這些標準,將表現等同於自我價值。這類人的格言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沒有條件,往往說明成功的條件還不具備,有時甚至意味著要等待或暫時放棄,因為人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一切條件,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勝不了天。
小張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因為心情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和失眠而不得不休學。她本來智力平平,後來由於非常用功和加分而考上某大學數學系。數學系是該大學錄取分數最高的,考進來的人都是佼佼者,不少同學的智力和數學思考能力都在小張之上。可小張的經歷給她一種幻覺,即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也是她母親的口頭禪。於是,她懷著必勝的信念來到數學系,但第一學期的高等數學課她就跟不上了。別人聽一遍就能理解的內容,她復習了無數次還是理解不了;同宿舍同學為她講了許多遍,她還是一知半解。一學期下來,她的成績仍排在全班後面。
她深信這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於是新的學期經常熬夜解題,造成壓力過大、腦力透支而失眠,並開始出現憂鬱症狀,每天情緒低落,不想讀書,腦中充斥著自責和失敗的想法。小張的問題是不靈活,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目標。對於有些人來說,放下自尊、降低抱負是無法承受的,實現抱負有時反而更加容易。
在工作或讀書中,完美主義者由於努力認真、肯投入,往往會取得較突出的成績,但他們自身並不滿足,因而感覺不到幸福。他們往往成為工作狂、加班狂,為了工作和成績,犧牲了家庭、友情和身體健康。賈伯斯就是這樣一個,他對工作和他人具有苛刻的標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少有親情和娛樂,結果只活到五十六歲就因為癌症去世。
現代社會,人們多多少少都有這種過分的掌控感和征服感,在大自然面前過於自負,不敬畏自然,強調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過於有作為,結果破壞了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和人內心的寧靜。
從自尊理論來說,完美主義者的核心問題是為自我價值設立一個外在的標準,即他們的自尊是有條件的,他們的自我價值不能反映自身的真實狀態,其行為標準都不是發自內心和自我決定的,而是父母標準的內化結果。只不過由於某種原因,完美主義內化的標準過高,超過了其真實能力,而低自尊者的標準過低,不能達到其真實的能力。不妨還用溫度計類比:低自尊者主觀感受比實際表現要低,他們的溫度計顯示比實際溫度要低;而完美主義者恰好相反,他們的主觀標準比自己實際的行為表現要高,即他們的溫度計顯示比實際溫度要高。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