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落腳矽谷:一位創業家的貼身觀察
滿額折

落腳矽谷:一位創業家的貼身觀察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80 元
優惠價
90342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 政客媒體人也能變成創業家,一窺矽谷那些激發創新的魅力
★ 矽谷生態圈告訴我們的事:蓋創新創業園區不是只有選地!
★ 除了新創商業模式的成功,還能從食衣住行育樂明白矽谷為何成功。
★ 奇點大學台灣第一人寶博士、2014 TechCrunch北京峰會主持人路怡珍主播、CoinX矽谷計劃Regional Principal陳泰谷、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蕭上農,共同推薦

在這裡,失敗從二樓跳下只是扭傷包一包隔天再出發(因為矽谷沒有高樓);
在這裡,送pizza的小弟會順便帶感冒藥給妳;
在這裡,有錢人都愛本田而非雙B;
在這裡,台灣移民開的餐廳讓歷任總統愛不釋手;
在這裡,隨便誰都有一個等著實踐的好點子;
在這裡,帶著小孩去上班是如此理所當然、無庸置疑。
在矽谷,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是創業家成功的關鍵。

曾為政治與媒體紅人的黛博拉,一直都以為華盛頓才是世界的中心,但自從搬到矽谷之後,她才認識到矽谷舉足輕重並且難以抵擋的魅力。定居六年,創辦三家公司;她以媒體人的敏銳,鳥瞰這個讓成功遍地開花的城市,描繪出矽谷支持新創企業的生活樣貌。

矽谷成功並不只是Google或Facebook,而是學校、政府與企業的完美投補團隊;她更從日常生活面著手,讓我們從食衣住行育樂中、從這些與眾不同的城市特點中,發現矽谷能在世界持續保持領先的祕密。

我們聽說過「矽谷最能忍受失敗,所以才一直成功」;我們也聽說過「汽車公司出產汽車、銀行出產貸款,而矽谷出產創新」,但一直讀到這本針對矽谷的貼身觀察,我們才真正「感受」到,那種湧自日常生活的創意與成功。

不管矽谷能不能被複製,這本書,讓我們了解到該如何從生態圈、日常生活的角度,打造創意文化,建立無法取代的成功經驗。


「這是一本給嚮往矽谷的人最完整的矽谷說明書!」──葛如鈞,奇點大學台灣第一人

「作者以獨特的女性筆觸,替『矽谷』畫出溫暖詳細的地圖,使現代人不再迷路。」──路怡珍,新聞主播

「從環境、教育、文化、政策、歷史......等全方面的角度揭開矽谷的神秘面紗,以及為什麼它會是創業家一個必去的天堂。含淚讀完後推薦給創業家、創投、政府官員、家長、以及任何為台灣努力的朋友,我們不用複製矽谷,但要知道哪邊可以再更好!」──陳泰谷,CoinX 矽谷計畫Regional Principal

「裴瑞‧彼頌恩提供美國最特別產業生態體系的一個全面性視野,本書保證能夠引起創業者和領導者興趣。」──《出版人週刊》

「本書對這個創新活動發源地有著價值連城的觀察。」──《科克斯書評》

「結合了引人入勝的歷史和發人深省的軼聞。裴瑞‧彼頌恩帶大家一窺打造矽谷的傳奇人物與持續再造矽谷榮景的夢想家。」──ABC《鯊魚槽》節目投資人芭芭拉‧寇克蘭

「裴瑞‧彼頌恩讓大家看到矽谷的人們如何把創新當作信仰,矽谷人都從事什麼運動?還有他們都呼吸什麼空氣?本書呈現矽谷的生活與工作如何塑造出一種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慶賀成功的文化。」──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評選暢銷書《逆向創新》作者維傑‧戈文達拉揚
「本書非看不可!裴瑞‧彼頌恩掌握到無管制、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圍繞矽谷創業風雲人物四周的社會自豪感。」──德豐傑投資創辦人提姆‧德雷珀

「歷史故事、第一手報導,以及從人類學角度觀察結果的精采組合,裴瑞‧彼頌恩敢做美國政界不敢做的事,挖掘矽谷成功與不斷創新循環的秘密。」──美國眾議員伊蓮娜.勞斯-雷特南,中東與北非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

作者簡介

黛博拉‧裴瑞‧彼頌恩(Deborah Perry Piscione)
黛博拉‧裴瑞‧彼頌恩是搬到矽谷的華盛頓人,從政治家轉變成創業家,在六年內創辦了三家公司:BettyConfidential是內容與電子商務領域的領先公司;Alley to the Valley,一家串連結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的公司,以及Chump Genius,一家以小孩子為對象的教育遊戲公司。曾任國會、白宮助理,也常上CNN、ABC、NBC、PBS等電視台政論節目。以媒體人的敏銳度對矽谷做出深刻觀察。

目次

第一部 我在華盛頓迷失自我,在矽谷找到自己
 歡迎來到矽谷:過分善良的鄰居以及一定要會的矽谷方言
 開始尋找機會:找工作找到創業夥伴以及懷孕對創業有益
 週而復始的文化衝擊:華盛頓與矽谷根本是兩個世界
第一章 我們還需要在乎矽谷嗎
 指數型成長改變世界
 社群媒體的影響力
 個體企業家的崛起
第二章 找出矽谷的八字:矽谷為什麼能成為矽谷
 原因一:聚集好多聰明人的史丹佛大學
 原因二:真空管改變了一切
 原因三:舊軍事用地莫菲特場
 原因四:矽谷之父為矽谷做了哪些事
 原因五:奠定基礎的電子業發展:惠普、瓦里安聯合公司
 原因六:八叛逆的肖克利半導體
 原因七:生生不息的分拆文化
 原因八:創投業的成長
 一個叫做矽谷的地方

第二部 深入創業大本營:我看到的矽谷模式
第三章 人才輸出庫:史丹佛大學
 史丹佛的創辦人:利蘭‧史丹佛
 一切都發生在帕羅奧圖
 史丹佛與Google的誕生
 史丹佛的方院
 科學工程學院的至高點
 商學研究所
 設計學院
 置身天堂
第四章 搬家到矽谷:由移民組成的創新大軍
 天命說
 繁榮之路
 南亞領導人大軍
第五章 創新者的腦袋裡在想什麼
 現實中的鋼鐵人:伊隆‧馬斯克
 創新的連續體
 大辯論
 剖析創新者的大腦
 矽谷的創新標準
 不遠的未來:3D列印機、生物科技、智慧財產改革案例
第六章 矽谷創業家的獨特面貌
 一夕成功的神話
 矽谷創業家的性格特質:熱情、真實、理念驅動、承擔風險、可信賴度、適應力
 創業精神的四種類型:連續創業家、轉換型高技術企業家、收購型高技術企業家、遠見型企業家
第七章 讓矽谷營運模式與眾不同的原因
 首次公開募股是怎麼變調的?
 賺錢之前先創造價值
 神奇的因素
 不斷改變的產業氣候
 關於扁平化管理
 關於矽谷驚人的員工福利
 Google從搖籃到墳墓—比不上的員工福利:專業上的發展、食物、衛生與健康、產假/陪產假、休閒娛樂、文化、交通、自力通勤轉變到慈善捐獻、公司現場服務工作和禮賓服務、Google的日間看護和學前計畫、死亡給付
第八章 沙丘路:要找投資人就去這裡吧
 老牌投資客:矽谷的德豐傑
 喬吉斯‧杜洛特
 創投怎麼來到矽谷的
 沙丘路
 該遵循怎樣的遊戲規則呢?
 創投的困境:矛盾的條款與回收
 看你問的對象是誰
 天使投資人的再度活躍
 改變遊戲規則者:群眾募資
第九章 創業需要哪些服務
 王牌大公關:雷吉斯‧麥肯納
 律師事務所:WSGR律師事務所
 銀行:矽谷銀行
 會計師事務所:KPMG
 投資銀行:Growth point Technology Partners
 設計顧問公司:IDEO
 育成中心:Y Combinator
 獵人頭公司:億康先達國際公司

第三部:從學校到酒吧:矽谷人怎麼生活怎麼玩
第十章 矽谷人都在哪裡開會吃飯
 為人類提供真正的食物
 矽谷的領導人物和明日之星聚集的地方:邱吉爾俱樂部、TechNet、AlwaysOn、Alley to the Valley®、Women2.0、矽谷的TiE、華源科技協會、紅木飯店/馬德拉餐廳、鄉村酒吧、荷蘭鵝小餐館、庫帕咖啡、喜福居餐廳
第十一章 生活型態
 你住的地方會影響你的健康
 氣象報告:宛如天堂的天氣
 健康與保健
 在矽谷你一定要做的好玩的事:健行、自行車、露營(大盆地/小盆地)、騎馬、航海、衝浪、滑雪、音樂與美酒、農夫市集
 永續發展:水力、電力、電動車充電站、資源回收
第十二章 矽谷的孩子怎麼長大
 在矽谷長大的好處
 矽谷小孩是這樣變成創業家的
 一切從家裡做起
 賓託兒中心
 紐葉樺私校
 哈克中學
 塑造未來的創新者
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力市場初期
 席爾創業資金

結語 矽谷能夠複製嗎?
 從太陽能發展看出哪裡不一樣
 矽谷有辦法複製嗎?
 其他地方的企業生態體系:以色列、中國、智利
 跟上創新的速度
 就算不能複製,你還是可以……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我們還需要在乎矽谷嗎

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佔用了先前NASA-Ames(艾姆斯研究中心)位在莫非特場(Moffett Field)園區裡的軍事營房,位於加州山景市與桑尼維爾市(Sunnyvale)之間。進入莫非特場,通過警衛大門的時候,會覺得彷彿已經遠離矽谷,當你走過奇點大學主辦公室前門,迎面而來的是戰前建物那種老舊、發霉的氣味,可除了氣味之外,這地方完全沒有停滯或倒退的樣子。這裡所傳授的概念是未來派、革新式和加速性的技術,那些走在我們前頭的機器人學、人工智能、奈米技術、生物科技、設計理論、太空探索,以及其他類似《傑森一家》裡的點子。奇點大學主要目標是要預測、分析並定義出五至十年後的全球科技。在這裡,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人士聚在一起合作就只為了一個任務:解決全世界最重大、一次影響十億人的難題。
為什麼這個獨特計畫的創立者要用「奇點」這個名字?以最簡單的定義來解釋,奇點就是「指未來某個時間點,超越人類的超級智能出現的轉捩時刻」【1】這是由未來可能出現的,藉由生物學強化人類身體與心理、結合人類與電腦,甚至是人工智能這些超越人類智能的概念所衍生出來,這些事件將把人類大幅推進到技術改革的新世界,如果覺得這概念聽起來很難實現,那讓我們來看看著名發明家暨未來學家雷•寇茲維爾(Ray Kurzweil)是怎麼說的:

「就今日的進步速率來看,整個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之間並不是已經進步一百年,和今日進步速度相比,其實只能算二十年的進步而已,意思是以這樣的進步速率,再完成二十年的進展就會等同整個二十世紀的發展。而再接下來,我們會在七年內再完成一次進步。這種進展會持續加速,同時因為指數型成長的爆發性性質,又加之這樣的進步速率繼續下去的話,二十一世紀的發展會等於過去兩萬年的發展,這樣的進展程度大約是二十世紀的一千倍。」【2】

在我們這個越來越複雜的時代,以往想像不到的可能性正以更快的速度變成現實。也因為這樣的變動速率,讓奇點大學的幕後推手、共同創辦人兼董事長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夜不成眠。活力十足、樂觀的戴曼迪斯可以毫無愧咎地做春秋大夢。在一九八七到一九八八年間,他懷著要發掘地球上最聰明的人,把他們同聚一處,為遠大的創新目標一起合作這種想法,在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創辦了國際太空大學(International Space University),「這當中有很多樂趣。」戴曼迪斯表示【3】。擁有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與航太工程以及哈佛大學醫學學位的戴曼迪斯,成立了非營利的教育性大獎賽X Prize並擔任執行長,以解決人類福祉問題為目標,提供激勵獎金競賽给找到全新突破的人。戴曼迪斯是一個有毅力的人,且敢於預測科學與技術的新機會。
戴曼迪斯是在和太太克莉斯汀在長途時,興起了創辦奇點大學的念頭,旅途中他一直想起雷•寇茲維爾的一本叫做《奇點近了》(The Singularity is Near)的書,他旅行的時候就在行李裡放著這本書。「這本書是我背包裡最重的東西,」戴曼迪斯說,「我會追雷的著作,不過會刻意好幾個月不看他的書,我很清楚一旦開始讀,我就會落入圈套,深陷其中。」這本書不只定義了即將來到的奇點的特性與影響,也描繪了「智能將會逐漸變成非生物性,並且效能會達到比今日還快於數兆倍的新文明即將誕生,而這會讓我們能夠超越生物極限並擴大我們的創造力」【4】的這樣的世界所呈現的樣貌。
從南美洲旅行回來之後,他迫不及待地和寇茲維爾聯絡,並立刻安排了一次晚餐會。這兩個人在加州橘郡碰面,戴曼迪斯極力說服寇茲維爾可以怎麼合作,一起打造一所提供高等教育,卻迥異於傳統四年制的大學。他們兩人是全球傑出的未來學思想家,他們將他們的熱情付諸行動,不過,是戴曼迪斯堅持應該要有地方來集結不同領域之間最偉大的科學與技術人才,以解決世界最急迫的問題,他們相信這些人才絕對有潛力改變人類的過去。在初期一次奇點大學規劃會議期間,他們鑑定過數十名分享自己熱誠的人,並邀請他們到莫菲特場聚會。「名人開講」的來賓包括Google的賴利•佩吉,大家也都認定他是創辦奇點大學不可或缺的人物,而Google也成了奇點的第一個贊助者。二〇〇九年二月,戴曼迪斯與寇茲維爾在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年會上舉行記者會,宣布奇點大學成立。
儘管戴曼迪斯極力想要掌握正在加速進展的技術脈動,寇茲維爾則喜歡推廣指數型進展的潛能,而非把發展歷程視為線性發展。他注意到,如果你線性地往前三十步,結果就會完全只有前進三十步;然而要是你以指數方式前進三十步,你得到的結果會是往前十億步。【5】他們覺得人類必須在八個關鍵領域裡,具體表現出這種指數型成長來克服人生的大難題,奇點大學業已採用這八個領域做為選修科目:「教育、能源、環境、糧食、全球衛生保健、貧窮、安全與水資源」。任何一個參加他們高階研究計畫或研究所研究計畫的人,都會被問到一個簡單的問題:你要做出什麼事來一舉影響十億人?

指數型成長改變世界

只有在矽谷的科學與創新的文化,才能夠獲得這樣的自由度,使人們能夠不用管需要再付出數年或數十年的時間、金錢或其他種種,而能讓這些概念繼續進行研究與實驗。但是把這個新時代變得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重要的,是矽谷影響全球最基本的工作、學習與生活方式的態度與觀念。新的技術讓任何人不論年齡、時間、所在地點都能進入創業市場,打造個人品牌或平台,並創造只有近來才被考慮到的極度資本密集的物品。
當年只有十五歲的傑克‧安佐卡(Jack Andraka),是一名來自馬里蘭的高中新生,他發明了一種胰腺癌初期預防檢測的方法。【6】傑克的叔叔死於胰臟癌,這激起了他試圖找出治療的方法。但可能是因為他太年輕,所以被大多數醫療機構回絕,可他還是不氣餒,持續地利用奈米碳管進行實驗,測試在不同距離之下碳管之間的導電性,而當傑克拿著實驗成果到處拜訪,並且被回絕了一百九十七次之後,終於遇到了安涅爾班‧梅特拉博士(Anirban Maitra)。來自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病理學、腫瘤學暨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教授安涅爾班想要了解一下這位年輕先驅者發現了什麼,博士邀請傑克撥冗來他的實驗室,【7】並發現了這位少年科學家的驚人成果:傑克發現當奈米碳管表面上的抗體要接觸到標靶蛋白質的時候,標靶蛋白質會緊貼到碳管上,並且把那些碳管撐開。傑克的檢測法取決於當電荷之間的距離改變時,奈米碳管導電性的明顯變化。蛋白質之間的這種微小距離,可以事後藉由用電表(他為了這個電表在居家用品店Home Depot花了五十美元)偵測標的病毒或更快速的抗原來觀測。如今傑克相信同樣的試紙感測劑也可以用來檢測卵巢癌和肺癌。據傑克說,他的診斷測試方法比目前用的方法快了二十八倍,便宜了二十八倍(大約只要花三美分),而靈敏度卻超過一百倍。【8】在二〇一二年,傑克贏得Intel國際科學與工程展覽會(Inte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的七萬五千美元大獎,並在得獎後把他的檢測器申請專利。
創業精神是世界的未來,任何人都可以跟隨。我們身處開發才華與觀念創新的全球創業革命當中,這個運動廣泛普及到,可能會重新定義二十一世紀商業與工作的基本概念。不相信嗎?想一想把以下三個因素發揮到極致,哪一個會大幅增加把任何想法立即商品化的機率呢:

1 更快速、任何人都能取得,而且正往微觀與免費方向加速發展的技術;
2 外包、多人承包與P2P(人對人)的合作方式,將讓我們以很小甚至是零成本達到更好的效率;
3 社群媒體正完全重新定義我們與他人的溝通、跨界與跨領域工作,與行銷自我的方式。

Intel共同創辦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一九六五年的論文中提到的「摩爾定律」一詞,很快地成為指數型革新的基礎概念。簡單地說,摩爾定律描述出「電腦硬體的歷史裡,在不花費高昂成本下,一片積體電路板裡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就會加倍」的特性,【9】摩爾定律準確地預測到技術的成長與持續下滑的成本,雖然摩爾定律的具體細節在經過數十年後已經有些微變化,但在全球技術市場的每個環節上,像是關係到處理器速度、記憶體容量、感應器、半導體,甚至是數位相機的畫素數目與畫素大小的技術中,都普遍符合摩爾定律。技術的確是隨著時間以指數成長的幅度變得更好、更強、更快速,而且越往大眾消費能力上更能負擔的程度。
彼得•戴曼迪斯在他的著作《富足》(Abundance)裡提到:「沒有受教育、三餐不繼的人,也能接觸到三十年前聽都沒聽過的行動通訊網路連結。」【10】這種技術的出現有著令人吃驚的含義,正如戴曼迪斯所說:「如果一個普通人在智慧手機上連結Google,那麼他將會比二十五年前的美國總統還更容易取得資訊。」【11】事實上,物理學家加來道雄(Michio Kaku)曾經指出,現在一般行動電話的運算能力已經超過當時把兩名太空人送上月球的那時候的NASA了。【12】當每個國家的每個人都能取得這種等級的技術,接下來還有哪種新興市場、新經濟模式與新發明會出現呢?在二〇〇〇年,只有2%的非洲人擁有行動電話;到了二〇〇九年,持有行動電話比例成長到28%,而且預計到二〇一三年會大幅增加到70%。【13】下撒哈拉地區這種行動科技的快速擴張,已經孕育了一場即將輸出到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革命──一個可能會被稱為「反向創新」(reverse innovation)的最佳例證,此創新是從開發中國家先開始,而後才傳至已開發國家。【14】加州行動銀行投資公司Obopay執行總裁卡洛‧瑞里尼(Carol Realini)如此形容:「非洲是銀行業的矽谷。銀行業的未來會由這裡定義。這裡孕育誕生的新模式,會成為未來全球通行的主流。在將來會改變全世界。」【15】
把「矽谷」引介到紐約的創業投資人大衛‧羅斯(David Rose),說明了這種快速的「朝免費加速」會怎樣改變企業執行管理的方式,以及能夠進入今日市場的人在金融業所代表的意義。【16】如今任何人不用花一毛錢就能創立一家可永續經營的小公司,並且用非常少的時間讓公司成長為有動力、潛力改變局面的企業。彼得•戴曼迪斯曾經告訴我,擁有一群藉由熱情與網際網路連結起來的專家組成核心幹部,就能夠做到以前只有大企業和政府才辦得到的事。【17】他們可藉由社群媒體不花半毛錢打廣告,提供進階付費服務(freemium模式,消費者可以免費取得服務和體驗,不過一旦消費者迷上了,之後的服務就要付費),提供交叉補貼、勞工介紹服務,或是提供虛擬商品,而這全都是零邊際成本。
二〇〇〇年代中期的Web 2.0演進,像資訊共享、線上合作以及用戶生產設計(User-Generated Design)這類的網路變革,帶來了即時的方便,使我們不只能夠隨時找到並取用想要的任何資訊,還能夠外包(outsource)或是採取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模式。外包的意思是說,我們可以把自己比較不精通的特定工作發包給外面的專家或自由工作者,讓我們自己能在擅長的領域更有效率。到了今日,我們還能夠透過網際網路來充分善用「眾人」的能力與知識,集結能夠設計名片、創作標誌、研發行銷計畫、模擬網站或應用程式編碼的最佳人才,也就是群眾外包的概念。群眾外包提供了高於需求的選擇,讓我們可以用自己希望的價錢得到設計、服務、點子、業務發展或技術等空前範圍的專業人力。
連結了即時資訊和免付費概念的社群媒體,佔了我們使用網際網路的絕大部分時間。這些工具讓我們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代更加能同時連結過去、現在和未來,並且讓我們找到或許想要來往、然而現實生活上並無關係相遇的其他人,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這類網站,已經改變了人際互動的方式(不論是私人或是職業方面),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刻連絡上任何人,和能夠協助我們把點子付諸實行的其他人合作,提出各自的觀點,或是無需任何正式協議或實體活動就能病毒式地推廣一個觀念,而個人也能藉由社群媒體發展出一套比以往更全面的社交圖譜。

社群媒體的影響力

有一名叫戴夫‧卡羅爾(Dave Carroll)的音樂家,他寶貝的Taylor牌吉他在旅行中被聯合航空的行李搬運人員弄壞,他試著要求賠償,但花了九個月卻一直無法如願,而這惹惱了他,為了反擊,戴夫轉由社群媒體發聲。他譜曲並製作了一首朗朗上口關於這整個經歷的歌,並把它張貼到YouTube上。寫這本書的時候,那段影片的點閱數已經超過一千兩百萬次了。【18】雖然聯合航空拒絕負責,但Taylor吉他公司送給戴夫兩把吉他,當做該公司得到免費宣傳的謝禮。【19】附帶一提,光是靠United Breaks Guitars這首歌,也讓他開始在許多地方舉行巡迴演說了。
你可能會反駁說,雖然設在卡達的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也許催生了阿拉伯世界在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八日開始的革命浪潮,也就是「阿拉伯之春」示威運動。不過,真正激起民眾上街頭示威的卻是Facebook和Twitter。【20】從突尼西亞、埃及開始,然後影響到中東大部分地區的基層民眾示威活動,社交網站使人民能夠發動政變來反抗威權政府,被剝奪權利或受壓迫的公民不再非得退居地下或遁入叢林進行革命運動。社群媒體在一年內促成的民主化運動,有可能比福特總統自一九七四年簽署外交援助計畫法案以來推動的計劃還更多。
「阿拉伯之春」這個改變歷史的事件讓我們看到,社群媒體在突破地理限制的影響力,足可比擬地緣政治,並且因而促成政治人物重新思考與修補現行的外交援助計畫。法蘭克‧史賓塞(Frank Spencer)是專業的未來學家,也是少數試圖系統化地預測未來的科學家,他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Kedge,在與他數度對談後,我了解到他是多麼熱切地相信社群媒體是基於共同的抗議目的,或是共同的熱情把人們聚在一起的,這樣的目的性甚至能使人類走出傳統的世代分隔模式,讓個人與群體基於相近的利益、計畫和民主運動結合成另一「世代」。史賓塞常和我分享一個概念:就一個工具來說,社群媒體讓我們能夠共享知識,並創造出能讓大規模的靈感、創新與發明得以分享的社會。【21】
這些改變都會影響到我們原有的生活、工作方式,把更多影響力轉移到更多人身上,並且提供前所未見的資訊取得能力,對著智慧手機咳幾下就能做出準確率達95%的診斷即將來臨(且相比之下,醫生的診斷準確度也70%而已),而會讓這種轉變變得更加無法想像的,其實正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文化價值變動。
二〇〇八年的金融危機讓每個人都停下腳步,在人們失去棲身之所、儲蓄壽險,或是灰心喪志之際,大多數人心中最重要的問題變成是:「告訴我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即使我們還維持著以消費支出為主的經濟,並且有著深不可測的2%上下的存款利率,這次金融危機仍然是個契機,讓我們質疑起美國人的貪婪,以及對物質商品(而且通常是複製品)的收集癖好。【22】現在我們能夠運用科技,可以在某一天內購買商品,體驗買家買了又後悔的感覺,然後隔天在Craigslist網路分類廣告或是eBay上賣掉,而且我們完全不必出門,只要待在自己家裡上網點擊幾下滑鼠,就能保持隱私地進行買賣。
法蘭克‧史賓塞經常和客戶分享的,從高度消費文化轉往比較具有責任心的消費方式發展,已經引發了一場支持共享文化的運動,人們把物品跟鄰居、同市居民共用,而不是自己獨佔,這些物品包括從交通工具類的腳踏車、汽車,到比較私人的商品,例如衣服和手提包。【23】這種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的新趨勢不單單指向經濟模式與文化動態的重大改變,也完全顯示出未來幾十年不可預期的技術與商業發展的新道路。
我們現在仰賴的是五到十年前還沒出現的創新發明與技術,如同任何新的技術一樣,都需經過一段創新週期:從一開始無法徹底理解該技術,然後會經過一段抗拒的過程,我們從排斥它直到終於對它舉白旗投降,到最後變成生活中不能沒有它。3D設計軟體公司Autodesk(歐特克)的營運策略部副總皮特曼(Jon Pittman),對這種技術創新的週期是這麼形容的:「不可能、不實用、可能、期待、需要。」【24】對創新技術發明的這種接納過程不僅改變我們的人際互動,還會徹底轉變我們的工作方法。

個體企業家的崛起

MPO Partners是一家協助人們成為獨立顧問的人力支援公司,它在二〇一一年九月提出的一份報告裡預測,到了二〇二〇年,超過40%到45%的勞動力會是「派遣工」,這指的是這些派遣工是從正職離職的個體戶、自由工作者或是非預期創業者。MPO Partners認為,到了二〇三〇年,派遣工將是勞動力的主力。【25】法蘭克‧史賓塞喜歡把這些正在興起的勞動力稱為「個體企業家」(solopreneur),他相信這些個體企業家將會變成許多大公司想選用的人才。【26】其原因可能會嚇你一大跳,因為答案並不是企業追求節省成本,而是這些個體企業家所能提供的特殊才能,將比傳統領固定薪水的員工更會埋首於創造突破性的結果。由於企業變成用人唯才,所以全面往人力資本靠攏的公司將來會更壯大。
技術的聚合、破壞式創新(當時已變得落伍的早期技術,因為創新發明而改變發展過程),與個體企業家等文化轉變的過程,而在轉變主要發生在「生產型都市」(generative city)當中。據估計,到了二〇五〇年,全世界有70%的人口會住在都市裡【27】,這代表了這些匯集了政府、商業、經濟分布的聚合點,若不是人類最嚴重的問題根源,不然就是最有效解決方案的創新湧泉,也或許是兩者皆是。因為如此,有很多有創新頭腦的創業家,目標都是藉由無所不在的資訊技術發展,把我們的都市打造成「智慧型」都市。不過這樣的聰明或是現在的技術足夠嗎?在一篇名為《生產型都市:都市智慧的未來》(Generative Cities: The Future of Urban Intelligence)的文章裡,複合實境研究所(The Hybrid Reality Institute)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奇點大學指導教授愛夏‧甘娜(Ayesha Khanna)就這麼說:

「全球行動創業家將藉由一個城市的生產能力,來決定要在哪裡投資資本或住在哪裡,例如:創造一個具有生產力、參與性與個人化的都市體驗,要建立一個偉大的都市,其關鍵不在於技術,而在於生產的原則。生產力是運用技術打造一個能提供連結性與創造力的基礎建設能力,而網際網路是生產型結構的最佳例證:它設計成似乎具有無限大的容量,讓人們可以互相連結,可以創作內容物、破壞原有商業的模式與顛覆成功的企業,還可以儲存、消費、共享大量的資訊。」【28】

進步幅度越來越快的技術,將能創造出更大的生產力,透過這些技術,都市將會變成解決人類大難題的終極實驗室。

而這把我們帶回原本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應該在乎矽谷?

首先,簡單地說,已經改變、或將來會繼續改變全世界人類的生活、工作、社會化方式的每一項技術創新,幾乎都是矽谷創造出來的。矽谷也會持續證明,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並沒失去創造讓全世界感興趣、革命性新產品的優勢。第二點,儘管美國其他地區大多還在掙扎圖存,但是在全球經濟體裡,矽谷蓬勃發展出異常強健的區域經濟優勢。因此,為什麼本世紀經濟是由區域化都市來定義,而不再是以傳統的國家單位,從矽谷就可以清楚看得出來。第三點,矽谷一直都在進化。它就像一座活火山,每隔幾年就會爆發一次,用創造力帶來新觀念、新技術、新的企業經營方式,以及新的商業模式。
「我們是一個泡沫型經濟體,會持續自行重新創造。」協同經濟學公司(Collaborative Economics)董事長兼執行長道格‧亨頓(Doug Henton)這麼形容。【29】亨頓相信,矽谷的經濟是一系列的自然成長曲線組合,不是隨著單一產品或單一技術起伏。更準確的說,在矽谷這個地方會有很多想法冒出頭,沸沸揚揚一陣子,接下來一旦市場飽和了,這些想法會再轉換成新穎、革新性的概念。
因為像Google、Apple這種會持續進化並定義全球技術市場的公司,矽谷確實足以對其他地區造成影響。而其他地區為了讓破產預算以及有限增稅項目的重擔減輕,將被迫擴大、多樣化它們的經濟體,區域化所背負的重要性將變得更為重大。(同樣的主張也可以套用在整個國家上,像是希臘和西班牙。)
不幸的是,政府和大企業仍然傾向線性方式去思考未來;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近半個世紀以前的人類,主要都是地區性和線性的發展,就像我們的老祖宗每天碰到的人都只會是附近的鄰居。不過現在科技已經加速了我們和全世界異文明的連結,科技改變了我們的視野,提供新的方向來形塑人類最急迫需要面對的問題,並利用我們共同的知識讓大家享有更美好的生活。我們的大腦必須要能夠超越線性思考,改從一個更加複雜、指數發展的框架中去想像。
這種結構上的改變將會毀掉那些執著於傳統管理結構或過時產品的公司。像伊斯曼柯達(Eastman Kodak Company)這類財星五百大公司,如果他們仍然選擇忽視矽谷技術的走向,那麼未來將會持續經歷到破壞性創新的壓力。事實上,矽谷並沒有阻擋大企業發展,在財星五百大公司裡,仍有六家位在矽谷(不過有幾家位在舊金山以及灣區的其他城市),這少數幾家都是名氣響亮的公司,如HP、Apple、Intel、Cisco、Google與甲骨文,他們是會持續以企業家精神來思考與行動的企業,它們很清楚,它們要可以在全球市場上和競爭對手競爭,就必須要能攜手合作。
技術不但能讓世界加溫,也可以蒸發掉世界。今日市場裡指數般成長的步調會讓你在還沒進入市場之前就先倒閉了,也就是說,除非你能確實地創作出某樣東西,並且連夜把它商品化。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讓矽谷當領頭羊,然後再複製它的觀念,等到市場飽和,然後消退,然後再等矽谷下一波創新發明出現,週而復始。這就是為什麼,今日的破壞式創新的創業家必須要思考五到十年之後的技術。
雖然矽谷主要是由中小企業組成,戴曼迪斯相信,接下來的二到十年之間傳統的跨國大企業將會走入歷史,而矽谷的企業仍會繼續在一夜之間創造十億美元的價值。因此,對於每一家放眼全球的公司來說,現在比較要緊的是在矽谷設立辦公室,而不是設在華府或紐約。
從微觀層面來說,這地區不只要負責創造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破壞式創新技術,還要負責啟發資本較不密集的企業模式。這種經濟類型的秘訣在於正確的各式人力組合,也就是那些甘願冒險、時時在適應,而且不喜歡久坐不動的人,從互相信任到互相影響,並加強彼此的企圖心,正是這樣的合作文化才是關鍵所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必須要能夠接受失敗。矽谷能如此輕鬆、容易地就能吸引到人才,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並不用為了失敗的風險投資而背黑鍋。道格‧亨頓(Doug Henton)說:「對那些迎合產業生態的連續創業家來說,那是個不斷上上下下的煉獄。」然後雖然過程痛苦,亨頓仍相信,在矽谷,如果你在某件事上栽了跟頭,可以只管跳脫到下一個好點子上。
這就是矽谷會競爭得這麼激烈的原因。這裡並不只是一個緊鄰大學的科技園區,還是個「產業生態系統」。史丹佛大學前教務長比爾‧米勒(Bill Miller)喜歡說矽谷是個棲息地,因為這裡不只是和創意發明有關,還和有能力把概念商品化的「人才」有關。【30】這個棲息地裡不只有種子,也有土壤。第一台電腦是在賓州大學打造出來的,而第一個半導體是在紐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發明的,然而這兩者都不是在出生地商品化的,而是在矽谷。

矽谷成功的核心,正是人們很少會問你:「你為了什麼來上班?」,而是問:「你最熱愛的是什麼?」

為了撰寫這本書,在過程中進行查證時,我很幸運地能和奇點大學的學生、老師與高層相處了不少時間。我在奇點大學擔任高層主管的朋友,在我要採訪他們的執行計畫之前就事先警告過我:「黛博拉,這會改變你的想法。」參加了奇點大學某個計畫之後一個禮拜,我回答他:「它不僅僅是改變了我的想法,它改變的是我的生活。」就像矽谷的其他部分一樣,奇點大學也是個處處有熱情的地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