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謎:末代沙皇家族慘案的真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當代叢書
ISBN13:9789865794354
替代書名:LA VÉRITÉ SUR LA TRAGÉDIE DES ROMANOV
出版社:允晨文化
作者:馬克‧費侯
譯者:林舒瑩
出版日:2015/04/01
裝訂/頁數:平裝/232頁
規格:21cm*15cm*2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我離開普思科夫,離開我剛剛度過的生活中所有被壓抑的靈魂,我身邊一切,不過是背叛、卑鄙與欺騙!——尼古拉二世‧末代沙皇
他是末代皇帝,一生中經歷大小戰役無數,但在對人民的戰爭中,徹底失敗,並以遜位滅族的悲劇收場。
風靡一時,膾炙人口的電影《真假公主》就是這段歷史公案的代表。
法國年鑑派歷史學大師費侯,以交互穿插的證詞和回憶,抽絲剝繭地重建歷史現場,為世人揭開這世紀的謎團。
比小說還離奇的現實遭遇,比電影更蒙太奇的人生場景,讓人低迴不已。
1918年7月16日深夜,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妻子、兒女——奧爾嘉 (22歲)、達娣亞娜 (20歲)、瑪麗 (19歲)、安娜塔西亞 (16歲) 與皇太子亞利希斯 (13歲) ,在烏拉爾區,被布爾什維克黨人槍決。這個官方版本,馬克‧費侯 (Marc Ferro) 從來都不相信。
在大歷史學家嚴謹的調查之下,一份作為證明的文件,把末代沙皇家族的謀殺案重新提出來討論。突然死亡或被處決的法官或證人、被大肆刪節的文件、被偷竊的部份預審文件、具爭議的 DNA 檢驗報告,在在都讓這件謀殺案成了不可言明或褻瀆的懸案:沙皇的女兒及皇后,因為布爾什維克黨與德國之間所簽訂的秘密合約而被救了出來。為了不讓她們獲救的消息公布開來,而塑造出她們也自殺的假象。只有皇太子亞利希斯的下落,因為資料缺乏,尚不得而知。
馬克.費侯打破歷史禁忌,敘說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以抽絲剝繭的方式,把二十世紀最大的秘密之一,攤開在陽光下。
作者簡介
作者:馬克‧費侯(Marc Ferro),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 (EHESS) 研究部主任,法國史學雜誌《年鑑》(Les Annales) 的主編之一,將電影作為文獻和媒介進行歷史研究的先鋒。著有《俄國革命》(La Révolution de 1917)、《第一次世界大戰》(La Grande Guerre)、《電影與歷史》(De Cinéma et Histoire)、《貝當》(un Pétain) 及《殖民史》(L’Histoire des colonisations)。他也曾參與德法公共電視台ARTE的許多歷史節目的製作。
譯者:林舒瑩,中國文化大學法文系畢業,比利時法語魯汶大學大眾傳播系及歐洲研究所碩士,現專職翻譯,譯有《我還活著——潛水鐘之愛》、《第一口啤酒的滋味》、《高老頭》、《小氣財神葛蘭岱》、《我還不想睡》、《我不想去上學》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政大國際事務學院俄羅斯研究所教授——王定士‧鄭重推薦
序
今年冬天, 我接到一通美國同事瑪麗‧史塔芙蘿(Marie Stravlo)的來電,我並不認識這位同事。她劈頭就說:「喂,馬克‧費羅(Marc Ferro)嗎?我找到沙皇女兒奧爾嘉(Olga)的行蹤了,文件都在梵諦岡。你的《尼古拉二世》(Nicolas II) 書中寫的沒錯。他的女兒們都沒有遭到處決……」
一個月前,史塔芙蘿按了我的門鈴,手中拿著奧爾嘉‧羅曼諾夫在一九五○年代寫的,書名為《我還活著》(Io vivo……)的日誌,瑪麗的神情顯得很得意、愉悅。她問我:「你是怎麼找到真相的?」
我將在這本書中回答她……
說真的,我在 1990 年所寫的《尼古拉二世》的自傳中首次提出的假設,並沒有得到多大的注意,還被認為窮極無聊。倫敦一家報紙甚至說「一派胡言!」
該如何對長久以來已廣為認定的事提出質疑呢:1918 年 7 月 16 日,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妻子、兒子及四個女兒,在葉卡捷琳堡的伊帕提夫之屋被布爾什維克黨黨員殘忍地處決。
流亡海外的白俄人無論如何都還記得,報紙和收音機不斷傳播這個訊息。而蘇維埃的領袖們也不再否認,他們甚至在 1918 年還向廣大的人民宣布,沙皇的兒子與妻子已經「被放到安全的地方」。
「謊話連篇,」有人說……
「事情經過並不像他們說的,」1919 年一位自稱是尼古拉二世么女的年輕女孩安娜塔西亞(Anastasia)說道。
「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冒牌貨,」回應她的是自稱沙皇王位繼承人的西里爾(Cyrille)大公爵家族的分支。
再說,保皇的白俄人所做的調查和 1920 年共產黨人所做的調查一樣, 結論都是沙皇家族全部遭到處決。那麼……
可以考慮一下二位英國記者,桑默斯(Summers)與曼戈(Mangold)的說法嗎?他們在 1976 年表示,有人已經把發表的預審檔案(dossier d’instruction)中,可以讓人假設沙皇女兒及皇后已經獲救的部分全部刪掉了。自從證實五十年後在葉卡捷琳堡附近發現的屍體就是沙皇家族屍骸的 DNA 檢驗以來,難道都沒有其它論據嗎?
在莫斯科,有人聽說了我的研究,請我在歷史研究所(Institut d’histoire)舉辦一場研討會,主辦人已經選好主題:「革命中的社會新聞」(Un fait-divers sous la révolution)─ 每個人都知道它在說什麼。接待者是「相關人士」。「但是您的論點缺少站得住腳的證據,」我的同事珍瑞琪‧吉諾薇維克‧伊歐弗(Genrich Zinovevic Ioffe)好意提醒我。儘管我的書《尼古拉二世》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Sverdlovsk,也就是葉卡捷琳堡)是禁書,但仍被翻成俄文:有人跟我說,當地的訊息,可能會讓人們對於在西伯利亞的這座城市裡被官方屠殺的皇室家族的記憶淡忘。
接著,就是二十年後,在梵諦岡發現的一份奧爾嘉的手稿,她在 1976 年於義大利的梅那焦(Menaggio)逝世,還有她的姐姐瑪麗的出現,這部分是她的孫子拿了她的遺囑給我們看。然而這些年來,社會上又流傳一個關於安娜塔西亞存活下來的爭論。安娜塔西亞在一九二○年代被很多她家族的成員認出來。至於亞莉珊卓拉(Alexandra)皇后和她女兒達娣亞娜(Tatiana),有人先後於一九三○年代在烏克蘭利維夫(Lvov)的一間修道院,以及二次大戰期間在義大利發現了她們的蹤跡。
還有就是俄國改革重建以來才開放的許多俄文檔案,證實了我的三個假設:
沙皇家族中,只有尼古拉二世在 1918 年的 7 月 16 日遭到槍決。
他的女兒和皇后,在 1918 年 7 月到 10 月的布爾什維克黨與德國人之間的秘密協商之後被釋放出來。
交換的條件是,德皇紀堯姆二世(Kaiser Guillaume II)釋放「斯巴達克派」(spartakistes)的卡爾‧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與喬治許(Jogisches),二位貼近列寧主義的革命者。
之後我們還會提出一些可供證明的未發表文件。
我是如何進行的呢?
確定的是,當我從像《聖經》一樣的索柯羅夫法官(juge Sokolov)所做的報告(1924 年)開始研究尼古拉二世的死亡,直到研究結束時,我完全忽略了這個事件。
為了釐清沙皇家族失蹤時的情況,一份具備了目擊證人、挖掘工作、對質、法官剝奪、翻案、屍體研究、挖土機與假證詞的研究調查,在 1918 到 1922 年期間展開。可說是一條如假包換的社會新聞。而一切都在八十年後,也就是 1998 年,從傳說是沙皇及其家人遺失的屍體被找到且回到聖彼得堡時,重新開始。在紀念儀式的嘈雜聲中,挖土機再次把葉卡捷琳堡不遠處的森林給翻了過來,對挖出來的顱骨做 DNA 檢測。
大家都忘了,葉卡捷琳堡慘案的發生地點推定有幾個場景,幾乎不會讓人聯想到 1918 年事件的官方版所建立的預審檔案裏面的場景,而這些場景裏沒有……德國人。
第一個場景是,雖然布雷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約(paix de Brest-Litovsk)在 1918 年的春天簽訂,到了 7 月,世界大戰還是在東歐持續如火如荼進行著。法國與英國希望在俄羅斯建立第二戰線。和紅軍聯盟?還是與保皇的白軍合作?
第二個場景是內戰,是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對抗,也是白軍及紅軍各自的階級之間的對抗。而不管紅軍還是白軍,為了取勝,到底應該倚賴協約國還是德國?
第三個場景是皇室家族糾結不清的關係,尼古拉二世與他德裔的妻子亞莉珊卓拉,以及英國的喬治五世(George V)、德國的紀堯姆二世、丹麥國王、西班牙國王,還有羅馬尼亞的瑪莉王后。這樣的一個血緣關係網絡,交織成一個和國家外交關係平行的外交關係,也覬覦著沙皇家族龐大的遺產。有些爭執也針對自稱是沙皇家族繼承人的人及白軍將領……
第四個場景是俄羅斯事件所引起的,造成新政權重新分配的歐洲革命:到底是英法的帝國主義對於革命擴張到全歐洲的威脅比較大?還是德國的帝國主義威脅比較大?
因此,葉卡捷琳堡的慘劇不該只局限在簡單的司法調查分析之中。這正是這個「社會新聞」和我相信已經找到沙皇家族蹤跡的歷史大事的世紀交會。
目次
獻辭
原版序
臺灣版序:末代沙皇家族的最終下落
推薦序:探索歷史真相
主要人物介紹
1. 難解之謎的資料
2. 「喪失自由」的末代沙皇家族
3. 被人放棄的沙皇
4. 冒險的調查
5. 一個褻瀆又不可明言的假設
6. 死亡還是逃脫?
7. 這段歷史的首次東西交流
8. 安娜塔西亞和其他姊妹
9. 傳說及其利害得失
附錄
文件
大事年表
沙皇家族系譜
名詞解釋
參考書目
感謝
索引
地圖目錄
內戰地圖,1917-1921
1918 年夏天沙皇家族遷徙路線圖
書摘/試閱
1.難解之謎的資料
自 1918 年 7 月宣布尼古拉二世的死訊以來,就有二種說法爭論不休。第一種說法是,末代沙皇家族的所有成員都在葉卡捷琳堡罹難;第二種說法則持懷疑態度,認為只有沙皇一人遭到處決。
接下來的五份文件,為這個難解之謎提出了幾個重要的解答。它們證實在事件後不久,關於沙皇家族被處決的證據就已經互相矛盾。
布爾什維克黨關於沙皇死亡的「官方」公告,發表於1918年7月23日的《烏拉爾日報》(l’Ouralski Rabotchi)中:
根據烏拉爾地區工農議員暨紅軍地區蘇維埃主席團決議,前沙皇尼古拉‧羅曼諾夫二世於7月16到17日夜晚,在葉卡捷琳堡進行槍決。他活得太久了,由於革命的仁慈,這個戴皇冠的兇手……
同份報紙第三頁的「電報」專欄,還有這則描述行刑情況的快訊:
莫斯科報導
史維爾德羅夫主席表示,他已接到前沙皇尼古拉‧羅曼諾夫遭處決的電報。最近捷克斯洛伐克軍隊的步步進逼,已成為紅色烏拉爾區首府葉卡捷琳堡的嚴重威脅。在此同時,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新的反革命陰謀;他們的目的是從監禁他的人,也就是地區蘇維埃手中救出沙皇。因此,蘇維埃主席團決定在7月16日處決沙皇。尼古拉的妻子和兒子被送到安全的地方,和這個陰謀有關的文件則以特殊信件的方式送到莫斯科。這個陰謀建議安排一個訴訟,讓沙皇有機會為他所犯的罪行辯論。但形勢讓法庭無法召開會議。在主席團討論過讓烏拉爾蘇維埃做下槍決沙皇之決定的理由後,中央執行委員會判定烏拉爾蘇維埃的做法是不得不的作為。
因此,處決沙皇 ─ 以及因為特別指出「尼古拉的妻子和兒子被送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只有他一個人被處決 ─ 在這裏被認為和反革命陰謀,甚至和突然被攻克的威脅有關。主動權,以及處決方式的決定,似乎都回到地方當局手中。(「這麼做是不得不的作為」)。
第二個文件則和這些論點相反。這份文件出自戰爭事務專員托特斯基,他在幾年後轉述他如何從史維爾德羅夫(Sverdlov)口中得知沙皇及其家人之死。史維爾德羅夫是完成1917年「十月政變」的革命軍事委員會強人:
沙皇去世一、二個禮拜之後,我遇到史維爾德羅夫,問他:
─ 沙皇在哪裡?
─ 結束了,他回答,槍斃了……
─ 那他的家人呢,在哪裡?
─ 家人,和他一起槍斃了……
─ 全部?我驚訝地問。
─ 全部,那又怎樣呢?他在等我回應,我沒回答……
─ 誰做的決定?
─ 我們在這裏決定,列寧認為在目前這種困難的情況下,不該讓這些顯赫的人活著。
無論是不是事實,我們知道有人讓托特斯基保持距離,而當我們知道是他提出讓沙皇尼古拉二世訴訟時,更讓人覺得驚訝。這句「那又怎樣呢?」也證明了史維爾德羅夫想要和托特斯基保持距離,同時表明他和列寧的默契。
其他的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則相繼否認沙皇家族的集體屠殺:首先是1918年9月28日,《紐約時報》的外交特派員契切利恩(Tchitcherine);接著是1918年12月17日,《舊金山週日紀事報》(San Francisco Sunday Chronicle)的後繼者里特維諾夫(Litvinov),以及 1920 年 7 月 11 日,《舊金山週日紀事報》的共產黨政治局成員暨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吉諾維耶夫(Grigori Zinoviev),更別忘了還有最瞭解德國革命軍團的行家拉德克(Karl Radek)。
說的最清楚的是1922年5月,契切利恩接受《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的專訪,當時他正以俄羅斯大使的身分參加熱那亞會議:
問: 蘇維埃政府有下令或授權處決沙皇的女兒嗎?如果沒有,這些殺人者有受到該有的懲罰嗎?
答: 當時我並不清楚沙皇女兒的下場,我是從報紙上得知她們在美國。沙皇是被當地的一個蘇維埃處決的,中央政府事先並不知情。事情發生在捷克斯洛伐克佔領該地區的前夕。後來,在得知這個事件的主要事實之後,執行委員會才證實了沙皇的死。當時並沒有提到他的女兒。從這個地區被捷克斯洛伐克佔領開始,由於莫斯科也被佔領的關係,整個事件都不明朗。
這些說法在幾個月後遭到白軍參謀部長迪耶特里奇(Dieterichs)將軍的否決。迪耶特里奇將軍從1919年1月,就開始對末代沙皇家族的屠殺案展開調查。迪耶特里奇在1920年8月1日的《兩個世界月刊》(Revue des Deux Mondes)中宣稱,這一切都是布爾什維克所散播的「謠言」和「謊言」:
布爾什維克黨一方面宣布皇帝的死訊,一方面又推翻皇室其他人員及其隨從的死訊。他們想盡辦法騙取人民的好感。譬如,犯罪行為後第三天,7月20日,一列火車駛離葉卡捷琳堡,有人高調宣稱它帶走了皇室犯人。事實上,只有外籍女教師和皇后的朋友史奈德小姐(Mlle Schneider)、韓德里柯夫(Hendrikov)伯爵夫人、納哥尼酒店老闆,以及僕從沃爾科夫(Volkov)與特魯恩(Trupp)幾個人搭上這班開往彼爾姆的火車。1918年8月22日,除了一名僕人逃走外,所有人都在彼爾姆附近被槍決。
一旦這個反駁可以消滅,所有來自布爾什維克黨的謠言與謊言都會重來,根據他們的說法,沙皇一直是活著。(p.25)1918年12月17日,莫斯科發表了當中的一篇文章。里特維諾夫 [ 芬克斯登(Finkelstein)]在哥本哈根承認某部分的犯行,另一部分則否認。1920年4月,一份德國報紙刊登了一個自稱是德國戰犯的書信,稱其曾於葉卡捷琳堡參與尼古拉二世一個人的處決。[……] 為什麼會有這些具有傾向性的傳聞,對於瞭解俄羅斯靈魂的人來說,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就是為了在這個已經非常動搖的意識形態中,盡其所能創造混淆、紛爭、不安和帶有迷信性質的渴望,直到根深蒂固。
在此期間,1919年,法國駐西伯利亞軍團成員暨 Le Matin 報紙特派員喬瑟夫‧拉席斯(Joseph Lasies),把他對於整個皇室家族被處決的疑問,告訴和白軍關係頗深,且持續與迪耶特里奇將軍保持聯繫的《泰晤士報》(Times)特派員羅伯特‧威爾頓(Robert Wilton)。當時他的倫敦同事還懷疑他是英國戰爭部(War Office)的間諜……
盛怒的威爾頓對他說:「拉席斯少校,就算沙皇和他的家人都還活著,也還是必須說他們都死了2。」
總之,位居中央執行委員會領導位置,整個政權第二號人物的斯維爾德洛夫,正式宣布沙皇已被處決。
相反地,他對托特斯基卻說一家人都被處決。
外交專員契切利恩(Tchitcherine)則和里特維諾夫及吉諾維耶夫一樣,認為沙皇的女兒們都還活著。
但迪耶特里奇將軍及白軍則用武力否認其真實性。
然而,迪耶特里奇的摯友兼《泰晤士報》特派員羅伯特威爾頓說得很清楚:「即使他們都還活著,也還是必須說他們全都被處決了。」
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相信什麼?誰相信?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