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神學事件簿:如何在多元處境下做神學?
商品資訊
系列名:神學人
ISBN13:9789861984346
替代書名:A Theological Event Book for the 21st Century: How to Do Theology in a Pluralistic Context?
出版社:校園書房
作者:謝木水
出版日:2015/04/01
裝訂/頁數:平裝/331頁
規格:22cm*16cm*1.8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身處多元的21世紀,
上帝依舊主動行動與言說,
激發我們進行神學思考,回應事件!
透過八個回歸聖經智慧的神學思考,重新發現我們時代的事件,
是聖靈與人的交會,是他者與我的交會,是基督與世人的交會。
走出罐頭式信仰,需要破除二元對立、不抽真空的神學思考法!
我們活在一個被事件驅動的時代。掀開二十一世紀序幕的911事件,撼動了世人對宗教的想像;伊斯蘭國的興起,挑戰西方崇尚的政治理想;抗爭房價居高不下的遊行活動,激發出居住正義與新自由主義對抗的新版圖;飛安事故頻傳,飛航環境與安檢制度的討論浮上檯面;劣質油品的爆發,食安問題備受重視。大至全球社會,小至個人民生,事件一發生,思考便發動。
思考的素材俯拾即是,然而資訊快速、分散、多樣,卻也造成思考的碎裂化與片斷化。置身全球化、媒體化、多元化、複雜化的世界,究竟該如何找到一種整合思維的方法?基督徒又當如何於各樣處境下,聚焦事件又超越事件進行神學思考?
本書中,謝木水博士深入爬梳深受啟蒙運動影響的現代主義思潮特徵,嘗試為二十一世紀的眾多事件尋找根源,並且汲取猶太基督教思想家的精華,予以一一回應。他企圖從多元混雜、百家爭鳴的後現代世界,建構一條在多元處境下做神學的道路,呼籲惟有重回希伯來式的聖經智慧,才能整合理性與信心、自然與恩典、客觀與主觀、科學與信仰、知識與靈性、教義與倫理間的二元對立思維困境。
這不是一位神學人獨白式的神學思考事件簿,而是融合了聖經智慧、教會歷史、時代處境、創意思維、多元溝通,獻給面對變動中的二十一世紀,有志將神學化為行動的讀者一本絕佳的方法學指引,帶我們走出罐頭式信仰。
作者所關注,所論述的,都是在時空日光之下的「事件」,十分切合時代的需要。他所作出的透析,不是根據人本體有限的視野與前設,乃是延續宗教改革的神學信念:「惟獨聖經」。他相信惟有基於聖經的神學思考,回到啓示的光源,回到聖經的智慧,才能按照上帝啟示的內容與方式,回應發生的「事件」,在現象中看見真相。──沈立德 新加坡神學院榮譽院長
面對當今普世世俗化滔滔洪流的挑戰,徒具儀文的表面宗教性已不足以因應,因為世俗社會已發展出一種世俗性的宗教生活以及宗教情操,當面對這些偽宗教生活以及偽宗教情操,最有力的回應惟有真實而具有深度的宗教思想,這正是作者為何書寫面對世俗化挑戰事件而產生的神學反思。──林鴻信 台灣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
三一上帝透過聖經所記載與見證的,向我們說出了具體的話語,就是忠心地以言以行,為祂在世的作為作見證。由此而言,眼前木水博士這本神學事件簿,正是這樣的一種個人見證。──鄧紹光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期待謝老師的用心作品,亦成為一面明鏡,不單反思過往歷史而對照今日社會處境;更是成為讀者心中的真誠呼喊,共鳴之下攜手展現神學最經典的延伸──學習像上帝。──蔡麗貞 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
聯名推薦
林守光 香港浸信會聯會總幹事
孫寶玲 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陳世協 洛杉磯核桃市第一華人浸信會主任牧師
莊信德 台中磐頂長老教會牧師
章劍文 新加坡聖安德烈座堂法政牧師
張俊明 馬來西亞神學院講師
黃昭耀 新加坡聖道基督教會主任牧師
蔡銘偉 羅雅長老教會牧師、長榮大學神學院兼任新約助理教授
蘇立忠 新加坡長老會生命堂主任牧師
作者簡介
謝木水
生於馬來西亞,定居新加坡。英格蘭艾克塞特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新加坡神學院教務主任。終生立志為基督做僕人,為教會做神學,為社會做關懷。
從科學人到神學人,從土木工程到信仰工程,兼具學者與牧者的雙重身分,深邃的神學視野是其生命底蘊,寬廣的牧養行動是其核心關懷。讀他的文字,往往被其同時具有磚土般堅實與細水般流暢的思維所折服;聽他的課,會在其豐沛的想像力與獨特的幽默中,感染神學思考的熱情,於渴慕認識上帝的心靈間激盪與迴響。
研究興趣有猶太基督論、哲學人論、初期教父神學、科學與信仰對話、神學倫理學、二戰時期歐陸的猶太問題、現代猶太基督教對話、宗教暴力及後現代神學思潮。
曾為新加坡《聯合早報》言論版撰寫文章,部分收集於《會遇眾生的容顏》(新加坡:另類文化工作室)。神學著作有《人之為人》(協傳)、《公眾倫理》(協傳),另編著有《為主所欲》(新加坡神學院),並創辦《新橋》季刊,矢為新加坡教會與新移民之間的橋樑。
序
第一本中文的神學人之神學反思
林鴻信
台灣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
《21世紀神學事件簿:如何在多元處境下做神學?》是難得一見的第一本中文的神學人之神學反思──原名《神思錄》,反映一位神學人的生命、思想成長歷程。
一位神學人的成長歷程
作者謝木水博士出身於信仰眾多神明的東南亞地區,在少年時得到基督福音的啟蒙,後來受完整的理工專業教育,歷經保守福音派的新加坡神學院、匯聚東西文化的新加坡大學、重視學術傳承的蘇格蘭與英格蘭大學的歷練,而成為神學教育工作者。整個成長歷程過程,從迷信走向啟蒙,從盲信走向理性,從神學反思看見理性極限。
這個成長歷程曲折蜿蜒,既在保守福音派神學院受到嚴格紮實的解經訓練;又前往蘇格蘭亞伯丁大學修讀神學碩士──研習重視理性在信仰裡的地位之德國神學家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的歷史啟示論,以及愛丁堡大學前系統神學教授托倫斯(Thomas F. Torrance)的基督啟示論;再藉由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習列維納斯出自希伯來傳承的後現代思想,而覺醒於生命智慧隱藏於轉向他者之必要,批判理性背後的強烈自我中心之必要,乃至追溯基督教無可取代的猶太教根源之必要,由前現代、現代而迎向後現代挑戰;最後在艾克塞特大學完成葛林教授(Timothy J. Gorringe)督導下的博士論文《基督裡的包容:巴特的宗教神學》,一個關於跨現代與後現代的神學大師巴特之處境神學研究,真是一趟處處引人入勝的神學之旅。
一本用神學回應事件的書籍
《21世紀神學事件簿》針對二十一世紀的多元處境與現代、後現代思潮,追求回歸宗教改革核心價值「惟獨聖經」,然而賦予極其生動的詮釋,不只強調「上帝的話」之規範,同時也強調「上帝的靈」之自由;不只強調啟示的「神聖源頭」,也強調啟示所落實的「人間處境」。書中各章題以「事件」為名,就是要強調神學思考來自「回應」發生的「事件」,這已隱含作者所主張沒有客觀不變的方法論之方法論,因為神學的使命就是回應上帝啟示事件。從書中神學事件的標題可以看到其聖經觀處處展現活潑有力的氣息,諸如:「聖經智慧」、「啟示的光源」、「屬靈的理性運作」、「面向他者的福音」、「基督為本」、「非暴力化的盼望」以及「顛覆世俗的空間」。
本書努力建造一種整合多元局面的整全神學,首先是整合理性與信心的二元對立,其次是克服消除異己的統一暴力,最終是建構切合多元處境的神學。令人矚目的是,作者追溯西方神學至其起源希臘化哲學所導致二元對立思維困境,包括理性與信心、自然與恩典、客觀與主觀、科學與信仰、知識與靈性、教義與倫理之間的對立,因而強調必須延續西方神學忠於聖經的傳統,然而應避免倚重科學實證主義造成曲解聖經,是以回歸聖經智慧。
科際對話的基礎
希伯來與希臘文明是影響西方心靈的兩大文化傳統。「希伯來文明之光」指向上帝原初創造的首項創造,呈現出創造者與被造者的無限差距,並且以光暗分開暗示著從上帝而來的真理與非真理之不可並存;「希臘文明之光」則指向理性、理型之光,基於這是自然之光,強調被造者本身就是可以開發的光源。巴特(Karl Barth)在《教會教義學》復和教義裡所發展的「眾光教義」(Lichterlehre)提出整合希伯來文明之光與希臘文明之光的可能性在於基督之光:「在上帝的獨一真言之外,還有其他人們應該聆聽的話語。在生命之光以外,還有其他人可以看見的光。可是,上帝的真言使其他話語成真,上帝的生命之光讓其他的光照耀。」 期盼創造者所創造的自然之光反射著上帝榮耀,而讓自然所代表的一切受造都成為基督教神學追求榮耀上帝的場域,本書作者循此路線雄心壯志地從基督是眾光之光的確信展開了科際對話。
作者觀察到希臘文明的哲學思維可能造成認識聖經智慧的障礙,基於希臘式思維對於本體論的癡迷,詮釋聖經難免籠罩在一個本體論哲學網裡,而未能讓希伯來文明質樸地以聖經敘事與歷史脈絡說話,去猶太化的西方神學畢竟難以克服希臘哲學無所不在的陰影,這勢必是亞洲神學處境的神學工作者所當覺察的。
於是,作者從列維納斯的倫理哲學學習聖經智慧,返回以傾聽為出發點的詮釋活動,從自我轉向他者,從已說的特殊性轉向未說的普遍性,主張添加福音神學帶來的解答,以基督為從特殊性到普遍性的關鍵。基督耶穌「我為他者」的福音敘事開啟了非暴力思維,由於耶穌基督的爲我且與我同在,我也爲他者且與他者同在,這不只可以克服消除異己的統一暴力,而且從思維深處拔除任何帶有暴力傾向的根苗,從而建構以基督為中心而切合多元處境神學──簡而言之,從基督的獨特性到他者的獨特性到自我的獨特性,即為真理的普遍性。
以更深的信仰底蘊回應世界
面對當今普世世俗化滔滔洪流的挑戰,徒具儀文的表面宗教性已不足以因應,因為世俗社會已發展出一種世俗性的宗教生活以及宗教情操,當面對這些偽宗教生活以及偽宗教情操,最有力的回應惟有真實而具有深度的宗教思想,這正是作者為何書寫面對世俗化挑戰事件而產生的神學反思。
神學人基於自身生命的獨特性當面對神學事件時產生神學思想,讀者可嘗試將此書還原成作者面對神學事件而從事的神學思考過程,進而還原到作者生命的獨特性,相信你會深深地享受這種讀者與作者會遇的喜樂!
目次
Ix 推薦序一 在「信心」與「理性」中回應事件真相(沈立德)
Xiii 推薦序二 第一本中文的神學人之神學反思(林鴻信)
Xvii推薦序三 當「見證」成為做神學的方法(鄧紹光)
Xix 推薦序四 從「學思錄」到「神思錄」(蔡麗貞)
001自序
005導言:在21世紀的多元處境做神學
015神學事件1:神學是聖經智慧的踐行Praxis
051神學事件2:神學是回到啟示的光源Light
083神學事件3:神學是屬靈的理性運作Spirit
119神學事件4:神學是面向他者的福音Otherness
161神學事件5:神學是基督為本的對話Dialogue
205神學事件6:神學是科際整合的歷程Integration
233神學事件7:神學是非暴力化的盼望Non-Violence
275神學事件8:神學是顛覆世俗的空間Secularity
315結語:創造後世俗社會的神學空間
書摘/試閱
神學事件一:神學是聖經智慧的踐行Praxis
亞洲為何沒有「神學」?
在我這執筆人生活的南洋處境,「神學」(theology)這詞彙鲜少在正規教育的課本、大眾傳媒或主流報刊出現。這區域對神學沒什麼概念,也談不上什麼神學知識,更不必說對神學有絲毫感情。不信的話,君可在本區域大專學府做一個簡單的調查,詢問有多少人知道歐陸與北美的傳統大學是從修道院或神學院發起的?相當肯定的是,從教授到學生,鮮少人知道這歷史事實。反而在這區域看見的事實是,神學從來不是南洋或亞洲地區大學所重視的學科。
為什麼神學在現代的亞洲地區大學沒有像在歐美的學科位置或定位?從大學創辦的年日可以瞭解這問題的根本原因。以亞洲地區大學創辦的年日而言,無論是南洋群島區域的,或是許多亞洲大陸的,幾乎都在過去兩個世紀的現代時期建成。這期間的教育理念深受啟蒙思想、科學理性與世俗主義的影響,主張惟有符合科學研究的精神與實證標準的知識才是真科學。
在這標準下,以教會傳統、聖經及信仰經驗為本的神學,面對現代理性主義、歷史批判學與科學實證主義,嚴厲無情的批判、鞭撻、否定。現代學術認定神學強調的是神明的啟示、超自然的神跡、神祕的經驗,這些都不符合理性、歷史與科學的標準,所以不算為真正的知識。猶有甚者,認為神學是迷信、玄學、無稽之談、無用之學,大有人在。
過去兩個世紀以來,亞洲地區新型大學採納現代科學為本的學制,大學的學制以自然科學系、人文科學系及工程系三大院系組成。神學若要在大學保留為合格的學科的話,只能納入哲學系為宗教哲學,或社會學系為宗教研究,或人文學系為古典研究。有的神學教授堅持神學知識不必要附和現代科學標準的,選擇脫離大學,成立林林總總的神學院,延續過去神學教育的學制。
受了西方啓蒙理性洗禮的亞洲地區大學,一般不接受神學院體制下頒發的文憑與學位。故此,許多修讀神學學位的亞洲人,無法進入亞洲地區大學繼續深造。無論從主流文化與學術制度看來,亞洲地區的大學(尤其是東南亞的學府)對神學的「冷感」與「不屑」,是不是足以說明這區域是一個「無神學」之地?
按上述的定義,神學是依照聖經智慧來解讀世界的思維。毋容置疑,讀經活動之外的世界沒有這種神學思維。不過,以聖經裡創造的故事而言,上帝創造宇宙萬有和人類,從來沒有隔離或分割世界。誠如使徒保羅著名的《雅典講章》,他對雅典的民間信仰者說:
創造宇宙和其中萬有的神,既然是天地的主,就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宇,也不受人手的服事,好像他缺少甚麼;他自己反而把生命、氣息和一切,賜給萬人。他從一個本源造出了萬族來,使他們住在整個大地上,並且定了他們的期限和居住的疆界,要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摸索而找到他。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因著他我們可以生存、活動、存在,就如你們有些詩人說:「原來我們也是他的子孫。」(徒十七24~28)
顯然,上帝眷顧普世人類,人人都是祂的兒女,無論個別的人是否知道、認同與否。當然,以上保羅的講論,還有我的解釋,兩者亦是聖經智慧的展現──神學。一般而言,普遍思考與尋索神明的人性活動稱為「宗教」,從聖經智慧的角度詮釋上帝在歷史中的言說與作為的思維活動,我則稱之「神思錄」。
非神學之地的「神思錄」
東南亞是一個宗教林立、諸神共舞、善男信女的世界。以我的出生地馬來西亞半島為例。我自小跟隨父母的傳統信仰,家中老少自稱是佛教徒,實踐的是道教禮儀,拜的是民間鬼神。小學略懂文字的時候,偶爾在家誦讀佛經給母親聽,每逢神誕節慶跟隨長輩到廟宇的拜拜,這些宗教行為只有禮儀,沒有理據,更沒有思考。當時對我而言,宗教是生活的體驗,不是思考的歷程。
我是什麼時候開始思考神的?當然,回顧過去,難免受現今的信仰與觀點影響我對過去的印象,實在難以說得準。但無可置疑,過去的經歷還是影響著我的今日。
依稀記得小學四年級,因著抱怨家庭不和、生活單調、學業枯燥,苦思「人活著是為了什麼?」「難道活著就是上學、以後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生老病死,如此人生有什麼意義?」百思不得其解,但實在求助無門,不如一了百了。於是我幼稚地計畫了一次吊頸自盡的鬧劇。
那是學校假期的一個早晨,寫了遺書,交代鄰居玩伴當天下午把信函交給我的母親。之後,我回到家門外的院子,爬上番石榴樹,把麻繩綁好在枝幹上,一切就緒。當我將繩子套上頸項,縱身而下的當兒,往下卻看見樹根上一些小雞小鴨,正跌跌撞撞地跟著牠們的母親在覓食。突然間,我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溫暖,周遭的事物變得清晰起來。我記得眼前樹葉末端懸掛的露珠,水光清澈,折射出多種光澤色彩。那一幕叫我驚訝,我看見原來自己的問題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是那麼奧妙神奇,我卻沒有注意到!
這次經歷讓我的小小心靈找到一個暫時的答案,或嚴格而論,不是我苦思的問題的答案,而是一個看問題的方式:「或許只要我能跳出我的問題,我現在的問題就可能不再是問題。」我意識到,我的問題不一定是真的問題。可能只有問正確的問題,才有真實有意義的答案。但是,什麼是正確的問題?何來真實的答案?是在民間宗教鬼神世界裡尋求?還是從可觀察、可證實的自然世界去探索?我沒有想到,如此「問」問題的追尋,給了我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向,凡事只要換個角度去看,就可能跳出原有的問題框架,提出新的問題,尋求新的答案。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