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不懂這些,你別想管好團隊:猩猩螞蟻共處的辦公室叢林法則
滿額折

不懂這些,你別想管好團隊:猩猩螞蟻共處的辦公室叢林法則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職場上的飢餓遊戲:和諧、對立、失控、混亂中求進步
當所有人都忙著幹活時,你只有兩個選擇:要嘛比他們更忙,要嘛跟他們一樣忙。
前者是好鬥、有企圖心的猩猩,後者是講和諧、亦步亦趨的螞蟻。

螞蟻和猩猩是存在於我們內心兩種截然不同的物種,
像螞蟻,我們患了和諧強迫症;像猩猩,我們好鬥且衝突不斷。
我們在這兩種本能之間搖擺不定製造了混亂,
但混亂卻是創造與發展的DNA,也是個人與企業成長的養分。

MBA們沒能搞懂的事,一直都是人類的本能──
為什麼我們不需要猩猩式的經理人?
為什麼每個辦公室都需要一頭替罪羊?
為什麼公司需要無法獨立作業的螞蟻員工?
為什麼辦公室霸凌一直會捲土重來?
為什麼一開始就不要幫大家泡一杯好茶?
為什麼當可用的時間減少時,工作還會持續增加?
為什麼很多經理人在精神病態量表中都會拿高分?
為什麼犯錯不僅是應該的,而且是該被鼓勵的?
…………
【內容簡介】
辦公室裡的「叢林法則」,天天都在上演
在辦公室,千萬不要閒閒沒事做,即使沒事做也要瞎忙,用各種方式將自己藏好在辦公室叢林裡:皺著眉頭盯著電腦,即便看的是螢幕保護畫面;打電話,然後跟答錄機聊開了;手拿咖啡、快速而有目的地走動,像是在奔赴某件重要的工作。還有,手裡頭永遠拿著幾張紙,但絕對不能是報紙。
因為當所有人都忙著幹活時,你只有兩個選擇:要嘛比他們更忙,要嘛跟他們一樣忙。前者是好鬥、有企圖心的猩猩,後者是講和諧、亦步亦趨的螞蟻。

螞蟻說:「我們,我們,是我們」;猩猩說:「我,我,是我」。
在職場上,你既是猩猩也是螞蟻,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物種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屬性。
螞蟻的你說:「我們是平等的,我們有多種技能。」
猩猩的你說:「我們各有所長,我們有不同層級。」
螞蟻的你說:「團結起來,好事就在眼前。」
猩猩的你會說:「先搞清楚層級,才好辦事。」
螞蟻的你說:「我喜歡作為團隊的一員加入工作……」
猩猩的你會再補充:「……但我有足夠的能力獨立完成工作。」
職場上的對立不可避免,想要成功,就少不了競爭。在職場中,對抗能帶來生命力。就像年輕的猩猩會挑戰群體中老大的統治地位,同時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也會互相競爭。當你想要往上爬時,除了要像孔雀處心積慮展示自己,也必須踩在別人的頭上(或至少肩膀上)才能登高望遠,就猩猩的本能來說,排擠是必須的,造成傷害是難免的。
當然,獨木難撐天,所以除了要當猩猩,我們天生也會像螞蟻一樣找盟友,在共識中一起合作,在別人需要時扶他一把。就螞蟻的本能來說,和諧是必須的,受苦是甘願的。事實上,不論是工作或生活,我們是螞蟻也是猩猩,也必須兼具螞蟻與猩猩這兩種動物屬性。當我們建構社會和公司時,我們需要內心深處的螞蟻,而當我們面臨選擇與競爭時,我們更需要猩猩。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物種,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深處,讓我們能在辦公室叢林中生存下去,在該站出來凸顯自己時扮演猩猩,在該遵循服從法則時扮演螞蟻。這種又對立又和諧的衝突性難免有碰撞,常有引發混亂,甚至造成災難,但正是這種混亂或災難,人類才會凌駕於其他物種之上,因為演化歷史已經證明,混亂會加速創造力,而災難會帶來大躍進。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企業。

除了擅長處理混亂,還要不怕犯錯
彼得原理、帕金森定律指出組織的病態,而這兩種人類本能──猩猩與螞蟻(對立與和諧),則讓我們看清職場的生態;其實在職場上,自私與無私同在,利己與慷慨並行,在對立與和諧中解決問題,在混亂中找到平衡、實現共存,才能管理團隊,才能領導公司。服從與對抗,合作與競爭,有這樣氛圍的職場、企業才是活水,才是孕育創造力的養分。
除了擅長處理混亂,還要有不怕犯錯或甚至鼓勵犯錯的職場文化,有包容犯錯的雅量,才能養出勇於冒險的員工。因為「搞錯」,其實是「搞明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沒有徹底弄明白哪些方法行不通時,你怎會知道哪些做法行得通?想挖出一顆鑽石,你得先挖出兩噸的石頭。對於好的想法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需要犯錯,因為錯誤是創造力的原料。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理查.羅賓遜(Richard Robinson)
全職科學節目主持人,大眾科普書籍作者。羅賓遜至今已出版二十多本大眾科普類暢銷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魔術》(Science Magic)系列入圍全球科普書最高榮譽艾凡提斯科學圖書獎(Aventis Science Book Prize)。定期受邀在世界各大學所舉辦的科學藝術節上,向學生們講解有趣的科技知識。

譯者簡介
傅婧瑛,譯作有《瘋狂哲學課:廣告狂人與哲學盛宴》、《十一枚戒指》、《停止空談馬上行動》等書。

【前言】
在職場上,我們既是猩猩也是螞蟻

我們的「天才」經理人
我們人類真是太聰明了!
人類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無論是在地球的哪個角落,不管是嚴寒的北極或是炎熱的赤道,是上天還是入海,人類總能發現新的動物、植物和礦藏。為了躲避黑夜發明了電,為了驅逐寒冷製造了熱量;人類還發明了一種大小像巧克力棒的東西,透過這個小東西,地球兩端的人能互相聯繫。甚至,人類在探索其他星系的同時,還能思考存在的意義。顯然到目前為止,人類就是球上最具想像力、最有進取心,也是最聰明的物種了。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我的頂頭上司偏偏是個「腦殘」呢?他把多少時間花在推動人類的進步上?又把多少時間花在了無意義的表格製作、效率低下的無聊會議以及陷害旁人的可悲舉動上?他總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國家、錯誤的公司做著錯誤的交易,還從錯誤的人那裡聽取錯誤的建議。為什麼他做事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開支又超標?真是一團亂啊!而我什麼也做不了。我不是人類演化史上的一顆閃亮明星嗎?快點讓我離開這裡吧!

其他動物們
二千五百年前,一個名叫伊索的古希臘奴隸講了一些動物的故事,以此來告訴我們那些跟人類有關的小小道理。我們都知道他講的那些故事,現在被稱為《伊索寓言》,身為諷刺作家,伊索用動物來代替他真正想批判的人,也就是那些騙子、寄生蟲、惡霸和奸商。如今,我們有科學證據證明伊索說得沒錯:動物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只會做出盲目的反射動作。事實證明,動物王國和人類社會一樣,同樣充斥著騙子、寄生蟲、惡霸和奸商。說到底,我們也是從動物演化來的,所以牠們又跟我們有何差別呢?
此外,動物那些精巧的大腦也能感覺到悲傷、悔恨、愛、慈悲、鄙夷種種感情,牠們同樣能讀取對方的意圖,能制定計畫、發明工具……事實上,可能除了難得要命的填字遊戲之外,我們能做的,動物都能做。
我們都不喜歡聽到這樣的事實。大腦一向是我們的驕傲,是將我們和低等動物區分開來的原因(除了大腦,絕大多數的低等動物都比人類更強壯、更可愛、更愛乾淨、更重實際,或者更會打扮)。為了擁有如此巨大的大腦,我們寧願忍受分娩時的痛苦,並為之付出任何努力。我們的大腦可以做很多神奇的事,比方說,發明中央供暖系統和飛機。沒有任何其他動物能做到這些。
二○○九年,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伊索寓言》的一則著名寓言進行了實驗。

一隻渴得半死的烏鴉找到了一個曾經裝滿水的罐子。但是當烏鴉把嘴伸進罐子裡時,發現裡面的水所剩不多,糟糕的是牠的嘴夠不到水。牠試了又試,到了最後,不得不絕望地準備放棄。就在這時,牠腦子裡蹦出了一個小火花,牠叨了一塊石頭扔進罐子裡;然後又叨了一塊石頭扔了進去;接著又叨了一塊……牠不停地叨,不停地扔。 最後,牠終於看到水位升到了自己夠得到的地方。再扔幾塊石頭後,牠就能解渴救自己的命了。

在實驗室裡,研究員克里斯托佛.伯德(Christopher Bird)找來幾隻蘇格蘭烏鴉出了同樣的難題──牠們的籠子裡有一根玻璃管,管子裡只裝了一點水,水面上還漂著一隻蟲子。蟲子離管口非常遠,烏鴉不可能用嘴直接吃到。當然,研究人員在管子旁邊也擺了一堆小石子。經過幾次嘗試後,烏鴉弄明白了該怎麼做。牠把石子叼進管子裡,直到水位夠高吃到蟲子為止。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牠還知道要先叼較大顆的石子,這樣就能更快達到目的。所以說,大腦沒核桃大的動物,都能解決這個可能會讓我們的某些同事束手無策的問題。
在動物王國轉一圈,我們總能發現有些動物也擁有和人類相似的特徵。不過,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一對特別的動物身上──螞蟻和猩猩,因為這兩種動物分別象徵在我們生活中引起混亂的兩種屬性:其一,我們內心深處有和其他人聚在一起的渴望,就像螞蟻一樣;其二,一旦我們跟別人共處就會有想爭吵的強迫心理,就像猩猩一樣。
在職場上,當我們跟别人共事時,一定存在著這種對立的和諧,就像肌肉的拮抗作用一樣:當二頭肌收縮時,手臂外側的三頭肌必須舒張,才能彎曲手臂;反之,當三頭肌收縮時,二頭肌必須舒張,手臂才能伸直。

對立的和諧
職場中的對立不可避免,想要成功,就少不了競爭。商業分析師從猩猩的角度分析人類職場。在職場中, 對抗能帶來活力。年輕的猩猩會挑戰群體中老大的統治地位,同時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也會彼此競爭。當一個人想往上爬時,就需要腥牙血爪地戰鬥。而且我們這麼做,為的是自己而非他人。每個人想的都是「我、我、我」:「我」擊敗了其他應徵者,「我」在工作中嶄露頭角,「我」努力為自己爭取,「我」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我」進了新部門,「我」在新部門找到了新的對抗目標。事實上,演化生物學家們老早就說過,主宰我們生命的是「自私基因」。在「我」為別人著想前,這個基因會先讓「我」為自己著想。
和諧正好相反,這是一種接納他人、與人合作的本能。這種本能讓我們去幫助同事,而不是唬弄他們;這種本能讓我們傾聽他人,而非頤指氣使;這種本能讓我們能夠感同身受而不是無動於衷。這就是螞蟻的精神,螞蟻是一群具有強迫症心理的和諧共處者,如果要牠們鬧獨立,牠們甚至活不下去。即便牠們想做一點小事,也需要至少一百隻同類才能完成。
幾年前,當我在一家設計公司上班時,這兩種屬性(即對立與和諧)表現得尤其明顯。當時我的老闆生病了,他只交代手下團隊製作一本小冊子並給了最後的截止期限,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指示。我們這個小組要決定小冊子的內容、圖片、字體以及排版方式,還必須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老闆指定的成員包括美術設計、寫手及平面設計專家。在那段忙亂的時間裡,我們發現那個寫手連基本的語法都搞不懂。幸運的是,我們發現負責平面設計的人文筆很不錯,但搞笑的是,她不會畫畫(這本該是平面設計的她最擅長的)。於是,我們這個小組重新調整了各自負責的領域,並在截止日前完成了那本小冊子。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但每個人都在心裡暗想:為什麼從來沒人問過我會不會做這些事。
回想起來,真正花在製作小冊子的時間其實很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爭論中度過的。雖然爭論時的氣氛很緊張,因為每個人都各有看法。但最終結果卻是和諧的,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目標。正是這種對抗與爭辯的過程,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形成更緊密的團隊關係。如果當初我們選的是一條更輕鬆的路,顯然不會有這種體驗。

本書內容架構
第一單元:說明「螞蟻」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諧的力量讓我們組建了一個像蟻窩一樣的社會。我們生來就是要合作的。
第二單元:跟第一單元正好相反。我要證明的是,我們具有對抗本能的猩猩屬性,與生俱來就具有侵略性、階級性,我們就像猩猩一樣好鬥。在證明人類兼具「螞蟻」和「猩猩」這兩種屬性之後,我們會觀察到這兩種屬性會相互碰撞,而且顯然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會發現,沒有純粹的對抗,也沒有純粹的和諧。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在對立的和諧中實現共存。雖然這種共存會帶來混亂,但混亂往往是好事。
第三單元:辦公室叢林裡的協商之道,對立的和諧也許是最終的答案,但在此過程中可能會伴隨一些令人崩潰的問題。理解造成溝通不順、運轉不良的原因,有助於我們冷靜地面對混亂。
第四單元:提出一個悖論:儘管對立的和諧難免混亂,卻是通向未來的正確道路,因為這種對立的和諧是創造力的泉源。
第五單元:既然我們是生活在混亂宇宙中的一個混亂星球上,能夠處理混亂就變得異常重要。其實,也許我們都已經注意到了,我們真的很擅長處理混亂。

目次

【前言】在職場上,我們既是猩猩也是螞蟻

Part1 和諧,建構社會與公司的基礎
我們就像螞蟻一樣,生來就是要合作的。和諧的力量,讓我們組建了一個像蟻窩一樣的社會。
第 1 章 和諧,是演化不是制約
細菌,和諧演化的先驅/椋鳥,和諧共處的踐行者/人類,講究合作的物種/維基百科,新世紀的合作方式
第 2 章 和諧,科學上也有好理由
我理解你,也想模仿你:鏡像神經元/你的動作出賣了你的心:身體語言/無聲勝有聲?談話內容也許沒那麼重要/警報、追蹤、求偶,費洛蒙傳遞的真實資訊/分身這麼多,哪個是真正的我?/職場上的重頭戲──模仿
第 3 章 人格生態系,職場上的飢餓遊戲
演化之路:一面是「我們化」,一面是「我化」/在人格生態系中存活下來/要友善,學學大象之道/占便宜,瞧瞧細菌的下場/要公平,看看卷尾猴的做法/做決策,先學蜜蜂跳搖擺舞/嘰嘰喳喳搞交流,不要嫌麻雀吵/開會時,學學螞蟻閒磕牙/蜘蛛的贈予之道:我可以把自己送給你/展示,孔雀的生存之道/螞蟻之道:說明任務,建立座右銘/五個F勾勒出人類的生存要件
第 4 章 過猶不及,服從的藝術
趨同,多數人的意見總是「對」的/控制,小心互動行為背後的潛在操控/在他人的影響下,你總會改變自己/你是大機器裡的螺絲釘,還是鬼魂?/不選擇屈從,就要付出告密者的代價/電影《世界末日》的真實版

Part2 因為對立,我們有了不同的意見與層級
我們都帶有猩猩屬性,與生俱來就具有侵略性、階級性。人類兼具螞蟻和猩猩這兩種屬性,我們就是在這種對立的和諧中實現共存。
第 5 章 猩猩與螞蟻
所有螞蟻一律平等,我們不是/螞蟻們很和諧,我們不是/螞蟻們都長得一個樣,我們不是/社會碎形,既相似又混亂/螞蟻和猩猩是社會碎形嗎?/螞蟻非完全和諧,猩猩也非全然對立/行動中的社會碎形:椋鳥碎形/那麼,人類呢?/螞蟻式社會碎形/最好的例證——國民醫療服務體系
第 6 章 全都是猩猩
速食式經理培養方式/反自然的選擇/一則猩猩式經理人的故事/第1步:瞎樂觀/第2步:完全混亂/第3步:徹底絕望/莫非定律/第4步:尋找替罪羊/第5步:懲罰無辜者/第6步:給不適任者回報並升職
第 7 章 帕金森定律與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爬得上去下不來/帕金森定律——庸妒

Part 3 混亂,使我們的創造力迸發
創造力就是一次次「成功的錯誤」,人類的發明史上,都是在多次試誤之後才有那一小步的進展,以及一個意料之外的大躍進。
第 8 章 非預期性後果法則
說給我聽,我會忘記;;讓我參與,我就能理解/孩子們都喜歡危險,而長胖是最危險的/有時候,你的守護天使就是你最大的敵人/用好意鋪成的地獄之路/比起錢能買到的東西,錢更讓人興奮/面對過高的要求,怎樣小心都不為過/做最壞打算,也要為最好做準備
第 9 章 失控
失控的經濟/失控的科技/失控的健康與安全
第 10 章 關於創造力的演化論
生活上的創造力/創造力需要靠錯誤供給養分/擺脫規律,才能迸發創意

Part 4 猩猩或螞蟻,我們如何在這兩種屬性中轉換
服從與對抗、合作與競爭,我們內心同時存在著兩個物種:你既是患了和諧強迫症的小螞蟻,同時也是領域性不時發作的大猩猩。
第 11 章 你是猩猩或螞蟻,歡迎對號入座
永遠不在位置上的訂書機/工作的意義/不要再說他蠢,至少不要明著說

Part 5 我們都在變革中求進步
有時候變化就是進步。這是人類進步的基礎,也是我們必須容忍混亂的原因。在邁出堅實的一步前,我們一定會先被絆倒無數次。
第 12 章 在災難中進化
證據1日本:災難多,更顯堅強/證據2戰爭:戰爭在繼續,生活也在繼續/證據3和平:和平年代中的變革/證據4親密關係:回憶中的美好/證據5科學:最偉大的發明都從危機開始/證據6藝術:動盪帶來靈感/證據7貧民窟:這裡也是家園/證據8代替品:遠離災難的心理補償/證據9危機感:消極激勵法的作用/證據10過敏:保護過度的副作用/證據11飲食:不斷胖,不斷吃/證據12雄性:優化基因/證據13截止日:撐到最後一分鐘
第 13 章 猩猩與螞蟻的平衡
生存,要有捨有得/種瓜得瓜

致謝

書摘/試閱

第三章 人格生態系,職場上的飢餓遊戲(摘錄)

我們已經創造了一個新世界,我們需要新的科學方法來研究這個新世界。相對於研究自然生態的生態學或人文生態學,我建議讀者要研究的是「人格生態系」,也就是研究職場上的非自然社會關係。職場,就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全新環境。這裡永遠保持著恆溫,硬幫幫的地板上鋪著地毯,地面偶爾會有一些小小的坑坑窪窪。房間裡擺著大小相同的辦公桌,在這些辦公桌中間,坐著一個個獨立的人格生態系。這裡是人類的地盤,其他生物不得入內,除非它們是一塊塊煮熟、切好後塞進麵包裡的熟肉。可真正維繫這些人生命的,讓這些人長年累月勤懇工作的,其實是「話語」。辦公桌之間、在網路上,他們閱讀、寫作、說話、發電子郵件,當然也會發推特、發簡訊。

在人格生態系中存活下來

在人格生態系中,我們希望自己能避開動物賴以生存的那個又冷又濕的自然生態系,避開不平的地面和泥濘的道路。然而,我們的演化根源卻總要時不時地跳出來提醒我們。大自然的基本法則,總會出現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還會把自己偽裝成人生的法則。下面是其中的一些準則:要友善、要公平、要懂得回饋、要得體,要開心地加入團隊、偶爾要跟別人聚聚、要懂得問候他人、要發推特,還要讓人看到你顧全大局支持公司政策、要大聲唱公司之歌、要對公司的旗幟致敬,以及無論公司需要什麼,你都會去做。

要公平,看看卷尾猴的做法

面對社會中寄生蟲無可避免的崛起,你究竟能做什麼?在破壞真正出現、自己的族群被掃入歷史洪流之前,能否提前發現作弊的人並處理?對於作弊者,另一種本能出現了──我們的公平本能。

二○○三年,亞特蘭大市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葉爾克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Yerkes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研究員莎拉.布魯斯南(Sarah Brosnan)做了一個實驗:她將對照用的兩隻母猴相鄰關在一起,訓練牠們用一小塊花崗岩來換取一片黃瓜。但後來,其中一隻猴子的獎勵變成了葡萄,對猴子來說,葡萄顯然可口多了。第二隻猴子注意到了這個變化,牠交出石子後,伸手要葡萄,卻只得到了一片黃瓜。牠看了一眼後,把黃瓜扔回給莎拉。同樣的情況不斷出現。第二隻猴子因為沒能得到葡萄,開始不高興地猛砸自己的籠子抗議。後來甚至連拿到葡萄的猴子因為同情同伴,也不要到手的葡萄了,兩隻猴子更拒絕再與莎拉做交易。公平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做好一天的工作,就理應有一天的報酬」,這是動物世界通行的準則,至少在哺乳動物的世界是如此。

全世界的人都認同上述準則,有時候是沒有意識到,有時候是敢怒不敢言(至少不會公開表明)。透過統計學家(他們能弄明白世人搞不清楚的問題),我們可以找出這些人的真正想法。流行病學家理查.威爾金森(Richard G. Wilkinson)和凱特.皮科特(Kate Pickett)調查全世界的幸福指數。從表面上看,衡量幸福指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不能在大街上隨便攔下一個人問他:「從一分到十分,你覺得你今天的幸福值是多少?」威爾金森和皮科特另闢蹊徑,他們在國家級的資料庫裡搜索。一般來說,如果你活得幸福,就不會出現打老婆、偷東西、強姦或殺人的行為。你會關心自己的孩子和身邊的人,你不會吸毒。所以在他們《精神層次》(The Spirit Level)這本書裡,威爾金森和皮科特研究了謀殺、強姦、虐待和盜竊這些犯罪資料。他們還研究了教育程度、肥胖程度、青少年懷孕率、社會流動性和精神健康程度等資料。二十世紀大部分可以量化的統計,他們基本上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不論國家整體的富裕程度如何,他們比較了每個國家最富有的階層和最貧窮階層之間的差距,所有的研究都指向了一個結論:貧富差距越大,人們就越不幸福。更公平的國家,他們的人民就更幸福。在英國,拿到「葡萄」和「黃瓜」族群之間的差距正在變得越來越大。總有一天,卷尾猴們會衝破牢籠。

這樣說來,當你慷慨地奉獻自我時(因為你有這種本能),你大腦中一個衡量公平的砝碼正在計算,因為你也有尋求公平的本能。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公平是我們這個星球上通行的標準。

鯊魚經常遊蕩在珊瑚礁附近,這樣「清道夫」隆頭魚就能吃掉依附在牠們皮膚上的寄生蟲。這些清道夫當然更喜歡吃美味的鯊魚肉,其中一些隆頭魚有時總會抵擋不住這種誘惑,吃上一口鯊魚肉。鯊魚當然會瞬間做出反應,牠會趕走這些清道夫。不僅如此,鯊魚再也不會回到有這群隆頭魚的珊瑚礁。更嚴重的是,其他鯊魚也會抵制這群隆頭魚。回歸「本職工作」前,這群隆頭魚不得不先餓上幾天。鯊魚只要懲罰一次,這群隆頭魚就再也不敢偷偷啃上一口鯊魚肉了。

即便是植物,也存在著這種公平本能。豆科植物(比如豆子)能夠化合土壤中的氮元素,但它們不是真的自己動手中和,而是和細菌一起完成這個過程,這些細菌寄生在跟豆子植株根部連接在一起的節莖處。細菌為植物提供氮作為回報,植物則為細菌提供養分和生長空間。有時候植物的節莖會發生突變,不能再化合氮元素。這對細菌來說是好現象:它們在此安了家,也能得到宿主日常提供的養分,還不用太耗費精力為宿主合成氮元素。不過,豆子在發現這塊節莖輸送的氮元素越來越少時,就會切斷為這塊節莖輸送養分的傳送帶,不再提供養分,這塊節莖很快就死亡了。

在所有案例中,我們都能看到以公平為標準的行為。不公平的行為不僅受到監督,還受到懲罰。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的昆族(Kung)部落中,作弊和偷懶的人會被其他人用一種讓他們躲不掉的方法包圍起來。一旦這種人被發現後,混雜著勸說、嘲諷和威脅驅逐的行為會讓他們重回正軌。假如他們沒能滿足部落對他們的期望,迎接他們的處罰就是死刑。這種社會管控,會導致人們在捕獵時做出奇怪的行為。抓到大型獵物的昆族獵手,會受到他人嘲弄。別人會說,這個獵手該被好好讚美,畢竟他夠勇敢又完成了難度很高的捕獵行動,成功地把獵物帶回家。但過去那些成功的獵手總是會扔掉多捕的獵物,因為昆族人知道,那是一條通往自大自傲的危險道路。他們的嘲諷,可以提醒那個獵手要安分。而在獵手這邊,他會表演一套複雜的自謙儀式,基本上就是向別人道歉,為自己向錯誤的方向射箭,或羚羊不小心撞上自己的弓箭道歉。你見過幾個經理人,能容忍他們的部門裡出現這種嘲諷行為?

任何一個經理在處理和他人的關係時,都應該公平行事。如果他們仍覺得在做出欺凌、羞辱或偏袒行為後可以全身而退,那他們應該知道,一個凌駕於他們之上的強大力量正在觀察著他們。這個力量不言不語,但它什麼都知道──那就是人類無所不在的公平直覺。

做決策,先學蜜蜂跳搖擺舞

當我們需要做決策時,溝通自然就會出現。以下是幾種做決策的方法。

1.多數投票:超過半數人同意。這意味著有不到半數的人不同意,總會有不同意。

2.少數人統治:透過小組委員會做決策。這樣一來,做決策時勢必會排除團隊中一些人的看法,對於那些被遺忘的人來說,這無疑是當頭一棒。

3.專家決定:找一個局外人評估,由他為你做出決定。這麼做能免除痛苦的決策過程,只是在決定用哪個專家時,你會面對無休止的爭吵。

4.交給權威:也就是老闆親自做決策。這樣所有人都可以聲稱自己的意見被無視了。

5.討論後由老闆定奪:所有人討論結束後,由老闆做出決定。如果老闆能處理好這樣的情況,那麼你們顯然有一個非常好的團隊

上述一切都涉及到管理。問題是做決策時,能否不涉及管理?多數經理人的回答是:不行。大部分動物的回答是:什麼是管理?一般來說,在自然界,做出重大決定的,比如遷徙、成群飛行、搬家、喜食性、清除垃圾、制定捕食計畫等等,通常都是那些沒有經過管理訓練的野生動物。那麼,動物們是怎麼做到這一切的呢?

你可以觀察一下蜜蜂。當蜜蜂成群飛離蜂巢時,牠們會脆弱地暴露行蹤,懸停在門柱或其他地方,想辦法再找到一個新家。但牠們又是如何做出在哪裡搭建新巢的決定的?這個決策過程,被稱為「群聚感應」。

偵察蜂會先在附近地區繞飛,尋找合適的築巢地點。每隻偵察蜂一找到自己喜歡的地點時,會分別向蜂群彙報,方式是向附近所有的蜜蜂跳起一種特殊的搖擺舞。但是,蜂群又是如何在各個偵察蜂所跳的不同搖擺舞之間做選擇呢?整群蜜蜂永遠都不可能親眼看到每一個可能的築巢地點,甚至不可能看到所有的搖擺舞。此外,搖擺舞本身也沒有那麼可靠,一隻激情的蜜蜂肯定比一隻昏昏沉沉的蜜蜂跳得更好(不是所有蜜蜂都是一種個性,在姐妹蜂之間也會存在個性差異)。

然而,蜂群的投票機制可以消除這些差異。如果某些蜜蜂對某個搖擺舞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些蜜蜂就會離開蜂群,跟著偵察蜂一起親眼去看看築巢地點。倘若牠們對築巢地點興趣沒那麼大,回到蜂群時牠們的搖擺舞會跳得更冷靜,先前的激情就會消退。反之,如果築巢地點牠們很滿意,就會把搖擺舞跳得跟那隻偵察蜂一樣充滿活力,嗡嗡聲會更大,隨之會有更多的蜜蜂飛去鑑定。牠們返回後會遊說蜂群裡的大部分蜜蜂再去查看。最後,前往同一個地點的嗡嗡聲會強大到某個臨界點,整群蜜蜂取得了多數共識,確定該地點為最後選定的築巢地,蜂群隨後就會移動到那裡去。這是一套良好的運作系統。但不是蜜蜂選擇了這套系統,而是數百萬年的演化選擇了這個系統。我們無法跟演化作對。

令人訝異的是,英國議會的遊說系統跟蜂群的群聚感應系統非常相似。一個提案寫到了綠皮書上【註】(好比形成蜂群),接著開始在全國徵求意見(就像偵察蜂出門偵察)。然後,有興趣的團體開始遊說議會(跳搖擺舞),經過進一步諮詢和議會討論後,白皮書出爐了。最後,議案正式成為法律(蜂群前往新的築巢地點)。如果英國的民主系統能像蜜蜂一樣保持徹底的民主,遊說系統也理應像蜂群那樣保持順暢。但涵蓋全國的統一行動實在太難操作了,你永遠也避免不了偏見、既得利益和職業說客的存在。

需要做出重大改變時,各個組織都應該遵循蜜蜂的方法:移動、縮編、重組等等。每個人都應該參與決策過程,即便是那些最終要被淘汰的雇員也一樣。他們的見解很有價值,因為他們是「大家庭」的一員。如果他們了解所有事實,他們就會為解決問題貢獻力量。比起因為丟掉工作而咒罵高層,此時的他們更會把自己放在管理層的位置,從管理者的角度看待問題,理解問題出在哪裡。

開會時,學學螞蟻閒磕牙

無論你怎麼推崇推特、電子郵件、論壇發帖、簡訊、電話或網路電話,上述沒有任何一項可以取代老式的會議。人們會為了一小時的會議大老遠搭飛機到地球另一端,這些會議就是這麼重要。

開會要遵循八○/二○法則:二○%是有用的,那剩下的八○%是幹什麼的?很多人認為那純屬浪費時間,但其實在多餘的時間裡有很多事要做,因為一些重要的事正在發生。坐在會議桌旁邊的人,就算不是來自另一個國家,也是來自其他街道,而你也不準備吃掉他們──這就是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地球上的其他物種,通常會把陌生者看成是自己的盤中飧。螞蟻會放下手上的工作攻擊其他蟻群,然後吃掉對方;蜜蜂、白蟻、獅子、貓鼬也如此。所以說,如果你不想在和別人一起開會時體驗到恐懼或飢餓的感覺,你就需要和別人交流溝通。他們有很多需要你了解的地方。他們有各自的家人,可能身背債務,還有其他愛好,這些就夠讓他們在一天二十四小時內有十六個小時要忙碌。如果老闆想讓他的雇員長期對公司保持忠誠,並且勤奮工作,他們就需要花時間互相了解。他們應該為了更好的目標遵循八○/二○準則:二○%的時間討論工作,八○%的時間閒聊。人們會在多餘時間裡產生很多創意。你把二○%的精力投入到必須完成的工作,而八○%的精力確保你想去完成工作。

很多經理會說,那是懶惰的表現。在這個議題上,螞蟻能提供我們什麼資訊呢?在我是個小孩時,為了確保我這輩子都能拚命努力,有人給我講了著名的「蚱蜢與螞蟻」的伊索寓言。

蚱蜢整個夏天又唱又跳,而螞蟻則上下忙碌地儲存食物。冬天到來時,下著漫天大雪,地面結冰,饑寒交迫的蚱蜢請求螞蟻分給牠一些食物。但螞蟻告訴蚱蜢,牠應該在好時光時多負起責任,為壞日子做好準備。

假如你覺得每個人都該像工業化的螞蟻那樣每天辛勤工作,而不是像懶散的蚱蜢那樣偷懶,那麼我建議你還是觀察一下真正的螞蟻吧。牠們看起來都在努力工作,但事實上有五○%的螞蟻完全沒有認真在工作,牠們只是純「打醬油」而已。蟻類學家在得出這個結論前,已經做了充足的研究。這可真是科學研究帶來的正能量啊!它揭露了你從小最大的道德偶像,其實也會偷懶。這個結論給管理者的訊息,就是:如果休息對地球上最忙碌的生物是好事的話,那麼對我們人類來說也是好事。想想螞蟻,開會時就別那麼緊張了。

儘管一些螞蟻看上去是在「打醬油」,但你也應該懂得,牠們不是毫無目標,因為牠們正在編織屬於自己的關係網。當牠們四處遊蕩時,會不停嗅聞著地面上其他螞蟻留下的費洛蒙。

這些費洛蒙創造了一個複雜而又多彩的世界。當一隻螞蟻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且「讀懂」周圍的氣味時,牠不會只根據最初留下的費洛蒙行動。這隻螞蟻會在調查周圍的多種氣味之後,做出下一步該做什麼的最終決定。如果一隻螞蟻看上去像是漫無目的地亂走,其實那是因為牠想制定出下一步的優先計畫而已。一隻無法讀懂費洛蒙的螞蟻,才會真的漫無目的亂逛。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跟知道目的地就在咫尺之間,這就是混亂和安居樂業的區別。

所以說,如果開會議程拖延了的話,就讓它拖延吧!你的團隊只是在舊的盤根錯節中尋找新路徑,從各方面觀察問題所在,學著如何悠閒解決問題。與此同時,他們還會透露出彼此至關重要的訊息,也會向彼此說出關鍵資訊,這會幫助每個人都找到工作的動力。


【註】green paper,指的是英國政府就某個重要政策或議題而正式發表的諮詢文件,因為報告書的封面是綠色的而被稱為綠皮書。通常在準備推行重要政策前都會先發表綠皮書收集民眾意見,經修訂後再發表成白皮書公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