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洞悉人心,發揮真正影響力:設身處地,超越盲點,創造雙贏四步驟
滿額折

洞悉人心,發揮真正影響力:設身處地,超越盲點,創造雙贏四步驟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亞馬遜五顆星評價
★領導力大師華倫˙班尼斯、《別自個兒用餐》作者 啟斯.法拉利、《UP學》作者葛史密斯 一致好評推薦

真正說服人心的影響力,不在於你給了多少、你怎麼說,
而是能夠連結對方的慾望、讓對方得償所願。

蘋果、迪士尼、Hyatt、美林、NASA、FBI等機構的高階主管教練
第一手分享,教你突破盲點、洞察慾望,跟誰都能說得通

你是不是也經常說服別人碰壁?為什麼影響別人這麼的困難?
雖然我們彼此溝通的速度愈來愈快,資訊愈來愈多,但是在今天的世界,人際之間比過去更缺乏互信,我們鮮少假設別人心存善意。我們一旦察覺些微說服或推銷伎倆,就立刻心生懷疑;虛假的策略和詭計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力,更會在瞬間破壞關係。這一切,都使影響他人更為困難。

真正的影響力不是迫使別人就範,關鍵是要建立連結!
葛斯登與烏爾曼是備受推崇的企業高階主管教練,蘋果、思科、迪士尼、耐吉、美林、嬌生、NASA、奇異、IBM、德意志銀行、Hyatt、聯邦快遞、FBI都是他們的客戶。葛斯登與烏爾曼經過訪談與研究發現,在這個後銷售時代,真正的影響力不是迫使別人就範,不是讓自己達成願望,關鍵是要建立連結,要了解自己,了解他人,進而洞悉人心,超越自己的盲點,用對方的角度思考,在合作之前先付出,追求雙贏局面。

他們在書中提供以信任發揮影響力的終極準則,整理成4個清楚、可行的步驟:

 步驟1:清楚勇敢的說出自己的理想,帶動正面能量
 步驟2:看懂問題的癥結,再也不會被盲點遮蔽
 步驟3: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對方的角度看見需求
 步驟4:隨時隨地無私付出,一點一滴累積你的影響力


一句句說動人心,發揮真正影響力,改變你的人際關係、職業生涯和人生觀點,
無論你的溝通對象是上司、同儕、部屬、配偶還是子女,都不會再碰壁。


「我愛這本書,影響我很深。」
──領導力大師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

「你需要的正是本書。不管你是想影響上司、同儕、部屬、配偶、父母或子女,都一樣。每當對方覺得你干涉太多所以心生反彈時,本書就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 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
《UP學》(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作者

「本書是我多年來所見最具洞察力的著作,淺顯易懂,提供的訊息強大又顯著。讓你了解怎麼在職場和個人生活中更有影響力。」
── 艾克特(Bob Eckert),
美泰兒(Mattel)前執行長暨董事長


「在現今步調快速、極其忙碌的世界裡,大多數人會同時往不同方向拉,最不希望受到其他方向推。葛斯登和烏爾曼在本書中,提供以信任發揮影響力的終極準則。若人際關係學大師卡內基仍在世,他可能會笑著點頭同意本書提供了有效的『交友和影響他人』方式。」
── 米斯納(Ivan Misner),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及BNI公司創辦人


「藉著豐富的相關研究、引人注目的範例,淺顯易懂又可行的策略和建議,葛斯登和烏爾曼建立了極為寶貴的資源,供人們增進個人影響力、正向影響他人。本書不只適用於企業組織,也適用於個人生活!」
── 羅依森(Heidi Roizen),
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投資合夥人、
史丹佛大學創業課程(Entrepreneurship)講師

「挾著在各種產業和領域的深刻見解,葛斯登和烏爾曼規劃了絕佳的路線圖,協助人們在組織、個人生活和社會中產生重大、正向的影響。」
── 羅賓(Amir Dan Rubin),
史丹佛醫院暨診療中心(Stanford Hospital & Clinics)總裁暨執行長

「本書確實會改變你的人生,專業領域和個人層面的所有互動和人際關係都會大幅增進。本書是最佳影響力的『祕密武器』,也是再忙都要看的必讀之作。」
── 費恩柏格(David T. Feinberg),
醫學博士、企管碩士、UCLA健康照護體系(UCLA Health System)總裁

作者簡介

馬克.葛斯登(Mark Goulston)醫學博士
企業心理諮商顧問、衷心領導力(Heartfelt Leadership)組織聯合創辦人暨董事長。著作包括《先傾聽就能說服任何人》(Just Listen)、《擺脫自我慣性》(Get Out of Your Own Way),以及《擺脫你的工作壞習慣》(Get Out of Your Own Way at Work)。
葛斯登也為新聞版權授權商「論壇媒體服務」(Tribune Media Services)撰寫職涯專欄;為商業雜誌《高速企業》(Fast Company)、商業科技新聞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和《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雜誌等網站,撰寫部落格文章。文章刊登於各大媒體,包括《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財星》(Fortune)雜誌、《新聞週刊》(Newsweek)、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和福斯新聞(Fox News)。現居洛杉磯。

約翰.烏爾曼(John Ullmen)博士
廣受好評的高階主管教練,顧客包括數十家國際領導企業。監督MotivationRules.com,在組織中以影響力為主題,進行廣受歡迎的回饋式研討會,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任教,現居洛杉磯。

發掘真正影響力的威力

《別自個兒用餐》作者啟斯.法拉利(Keith Ferrazzi)

這年頭,個人與專業的成敗都靠人脈。單打獨鬥不管用,你需要組一支夢幻隊伍,隊員努力達成你的目標,時時刻刻支持你。
別以為只靠操縱他人就可以辦到。在社群網路時代,虛偽和欺騙操縱常適得其反,讓自己的人際關係和聲譽一夕瓦解。真正的影響力不是這樣運作,它會隨著時間擴大,將愈來愈多人拉進自己的勢力範圍。真正的影響力不只希望自己達到想要的結果,也要確保自己最重要的人能得償所願。
在實踐真正影響力時,假使剛開始沒有資金、權力或人脈也沒關係。作者葛斯登(Mark Goulston)和烏爾曼(John Ullmen)在本書所談到的人們多為白手起家,其中有一、兩位甚至剛到其他國家,人生地不熟,卻能夠在短短幾年成為有力的「影響力達人」。
在本書中,葛斯登和烏爾曼會讓你清楚了解,如何跟些影響力達人一樣成功,以及如何以正確方式影響別人。
說到真正的影響力,我想不出比烏爾曼和葛斯登這兩位傑出人士更好的良師。烏爾曼是卓越的高階主管教練,客戶涵蓋了蘋果(Apple)、思科(Cisco Systems)、迪士尼(Disney)、耐吉(Nike)、雷神(Raytheon)、菲多利(Frito-Lay)、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嬌生(Johnson & Johnson)、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基因科技(Genentech)和山葉(Yamaha),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UCLA Anderson School of Management)開設的課程座無虛席,場場爆滿。葛斯登除了是臨床精神科醫師和暢銷書《先傾聽就能說服任何人》(Just Listen)的作者之外,也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高階主管教練之一,客戶包括奇異(GE)、IBM、美林證券、全錄(Xerox)、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君悅酒店(Hyatt)、埃森哲(Accenture)、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ESPN、聯邦快遞(Federal Express)和聯邦調查局(FBI)。他也是法拉利綠訊顧問公司(Ferrazzi Greenlight)的思想領袖之一。
別因為葛斯登和烏爾曼在書中舉他們出糗的故事為例,就認為他們沒什麼了不起。他們的慷慨、坦白和誠實,已對全世界產生影響,他們在世界各地都擁有眾多朋友與同事,我自認能成為其中一員實在非常幸運。
你也相當幸運能擁有此書,因為當你一步一步發揮你的「連結影響力」(connected influence)時,可以獲得更好的成果,名聲也會大幅提高,你還會開始有能力號召支持者跟你一起組夢幻隊伍;對你生命中的所有關係都將產生正面改變。
真正影響力威力如此強大,而葛斯登和烏爾曼即將在此把祕訣傳授給你。

目次

推薦序:發掘真正影響力的威力
前 言:擺脫過時策略,享受成功果實
第一部 為什麼影響別人這麼難?
第1章 別在盲點裡打轉
第2章 危險!有陷阱
第3章 發揮連結影響力
第二部 第一步:你的理想是什麼
第4章 擴展自己的影響力
第5章 挺身而出幫助他人
第6章 建立健康人際關係
第三部 第二步:看到問題的癥結
第7章 聽取訊息中的「音樂」
第8章 聽出你原本不知道的事
第9章 大方接受其他人的影響
第四部 第三步:設身處地
第10章 有效引起對方共鳴
第11章 挑動對方敏感神經
第12章 跨越文化跨出第一步
第五部 第四步:還要多做一些
第13章 和其他人合作的時候比他們付出更多
第14章 能打動人心的事情做再多也不嫌少
第15章 號召眾人跟你一起努力追求理想
第六部 提升真正影響力的層次
第16章 充滿正面能量的影響力讓你愈挫愈勇
第17章 離開也可能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第18章 面對錯誤,承認錯誤,分析錯誤
第19章 讓感謝傳出去
第七部 發揮影響力 達人怎麼做
第20章 非營利組織範例:一個都不能少
第21章 醫療機構範例:一次專注一個病人的承諾
第22章 親密關係範例:一天一次的練習
第23章 團隊範例:把不滿意的人變盟友
結語 分享你的遠大成果

書摘/試閱

危險!有陷阱

「世界沒變,是我們變了。」
——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美國作家及哲學家

學會運用連結影響力,你會得到嶄新的機會。重點不只是要讓人們馬上聽你的話,也是為了從團隊、事業單位、組織、客戶和家人的身上,得到長期的支持與認同。
不過在達成這項目標之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起點在哪裡,換句話說,是要認清自己有一些重要的包袱。
當掌握要點後,你才能擺脫那些令人失去理智的壞影響力,這些壞影響力就是「人性陷阱」。人性陷阱深植在你的大腦裡面,沒辦法完全克服,不過如果你可以在一落入陷阱時就察覺,就可以成功地避開了。

以下先來說明為什麼四個陷阱危險。

一、戰鬥還是逃跑
令人理智斷線的第一個陷阱,聽起來或許有點瘋狂,那就是「人是動物」。
說得更精確一點,人特別會在緊張的時候變得不太像人。如果有看過葛斯登的著作《先傾聽就能說服任何人》,就會知道我們的意思。不過就算你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也請繼續看下去,因為我們希望你從不同角度思考。

在這裡說個小故事。
人其實有三個大腦,大自然花了數十萬年微調大腦的軟硬體,但舊的大腦並沒有被丟掉,而且還增加新的大腦。結果,人就有了各有功能的三個大腦。「爬蟲類腦」專司戰鬥或逃跑指令,「哺乳類腦」負責情緒處理,「人類腦」則掌控理智。
此系統大都非常有效率,因為每個大腦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將資料輸入表格時,人類腦會開始運作;抱著小嬰兒時,哺乳類腦會感到愉快;當有輛車突然朝你而來,爬蟲類腦會大叫「快跑」!
不過,壓力特別大時,三個大腦會互相妨礙。遇到這類情形,大腦裡主導情緒的感應器「杏仁核」會變得過於活躍,心理學家高曼(Daniel Goleman)將此現象稱為「杏仁核挾持」(amygdala hijack)。杏仁核遭到挾持時,三個大腦的連結中斷,全部獨立運作。此時,人既是人類、哺乳類,也是爬蟲類,人類腦只掌管部分職責。
情況會逐漸惡化。當情緒愈來愈激動時,有兩億四千五百歲的爬蟲類,掌控人腦「戰鬥或逃跑」的權力愈來愈大。也就是說,人將無法根據過去發生的情況去評估現況,相反地,杏仁核會促使人以根深柢固的舊有反應作出回應,導致想法受到扭曲、情緒高漲,行為也變得原始。
於是很快就造成惡性循環,因為人變得愈像爬蟲類,杏仁核就愈活化,過不了多久,人類腦和哺乳類腦就會完全在狀況外。你沒辦法用理智和情感面與他人連結,反而試圖逃離傷害你的人,或是選擇傷害他們。
上述的大腦反應是基於史前情況所發展而來的,以時間和空間來說,現今的會議室和電話會議,距離史前掠食者與獵物的情況相當遙遠。然而神經系統才不管這些,也不會知道暴龍和專制的上司有什麼差,就算杏仁核挾持可能不會讓人尖叫逃離會議室,或拿棍子打誰的頭,但一定會使人在純粹生物面上「失去理智」。
失去理智時,人通常會從以下兩個基本策略中選擇一個,但不幸的是這兩個策略都有嚴重瑕疵。
策略一是逃跑──選擇離開。表示逃避、不採取行動,而且缺乏影響力。在採取行動會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卻選擇撤退或不行動。這是投降、屈服的表現,表示自己避免做出選擇,避開風險,也放棄了機會。
策略二是戰鬥──採取「PUSH法」。試圖慫恿、誘騙、說服或迫使對方就範。在PUSH狀態中常見的四個錯誤是:

P(Pressing)=過度推銷自己的論點,沒有努力了解對方。
U(Understating)=對替代方案輕描淡寫。
S(Short-term focusing)=把重點放在短程目標和對自己有好處的小利益,而不是以建立人際關係和提高個人聲譽,為持久的成功鋪路。
H(Hassling)=讓每次討論都流於爭執和口角,你重視自我意識大於投入共同目標。

若你處於爬蟲類模式,就影響不了任何人,所以避免這個陷阱相當重要。防止杏仁核挾持的最佳策略,就是跳脫自身立場。若只著重於自己的恐懼、壓力和憤怒上,就會繼續重新煽動杏仁核;只要側重他人感受,就能將心中怒火降至最低,並且願意加入對方,而非逃避或是攻擊。

二、重複錯誤行為
人很容易在有壓力時陷入第二個人性陷阱。遇到這種情況,很難有新的想法,也無法產生不同的思考方式、感覺和行為。因為碰到壓力時,常常會進入杏仁核挾持狀態,或是自己的舒適圈。第二個人性陷阱指的就是你不知不覺中依照舊有經驗做事。
舉例來說,有些擅長邏輯和分析的人,會一再重複同樣的爭執點,甚至會不停說「你不了解……」、「你不懂」或「你根本沒在聽」之類的話。而和事佬則是為了安撫,對其他人想要的任何事情讓步。
無論你是哪種人,你都是選擇進入自己熟悉的環境、暴風雨中的避風港。
問題是人們習慣的舊模式,很少會百分之百符合現況。因此當身處充滿壓力的職場,試著影響他人時,常會特別覺得受到挑戰和感覺沮喪。其實當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本能的行為反射(behavioral reflex),會阻礙你分析現況。
如同喜劇演員卡洛拉(Adam Carolla)所說:「如果在帝國大廈頂樓放隻海狸,牠會開始四處尋找木頭築水壩。」人類跟海狸一樣有根深柢固的習慣,壓力大時,這個習慣和神經系統同時反應,人腦判斷錯誤訊息的系統就不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斷重複錯誤的行為。像是以下這個例子。

夏倫是一間大型航太公司的工程師,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曾與負責處理困難技術性問題的團隊合作,成功締造傲人紀錄。
她生性專注、果斷和好勝。工作之餘,平常是業餘的鐵人三項運動員;工作時又極具洞察力,是公司重要的重要團隊成員,贏得傑出工程人員殊榮。
夏倫在負責艱鉅技術挑戰的工作團隊中出類拔萃,平時的作風也符合她自己和團隊的需求。夏倫直言不諱、能很快找出別人想法的漏洞,也習慣說出以下的話:

「你這裡搞錯了……」
「你沒考慮到……」
「不對……」
「那樣不會有用……」
「你本來應該這樣做……」

在優勝劣敗的大環境,夏倫的團隊發展茁壯。這種環境中,好構想可以活下來,沒效率的構想則輕易陣亡。參與者針對解決方案,熱烈辯論、相互切磋。因為他們專注於結果,而且通常是對事不對人,所以這個方法很有效。
幾年後,夏倫成功贏得晉升資深主任的獎勵,新職務需要跨部門協調。現在夏倫主要的交涉對象不是同為工程師的同事,而是經理級人員,這些人需要處理不同性質的問題,也習慣以配合度高的方式互動。
夏倫直率的作風,例如直指經理的缺失和錯誤,讓這些經裡覺得不受尊重,認為夏倫缺乏認知。像「你這裡搞錯了」的說法,工程師會冷靜接受,但認為夏倫無禮又惱人的經理,則會被激怒。
夏倫沒有評估這種的作風是否適當,也沒有考慮做事方法在新的環境裡是否有用,反而更常使用這個方法,這就是她的習慣障礙。夏倫無法發揮原有的影響力,所以認為自己需要更強力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結果只是與同事更加疏離,同事開始將夏倫摒除在決策過程之外。

如同上述夏倫的例子,固有習慣不管用時,你可能會更堅持要用自己習慣的方法做事。如果事情進展不順,你的經驗會鼓勵你認定「是他們錯了、他們不懂」;也很容易認定應該要重複甚至更努力的做同一件事。不過,正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所說,所謂的瘋狂是指「反覆做同樣的事,卻期待不同結果」。
相反的,如果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時,你會問:「為什麼他們會有那種回應?我的行為會有什麼影響?可以改用什麼其他方式嗎?」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會幫助你改變壞習慣,幫你看清現狀,而不是再打一仗。

三、自我感覺良好
第三種使人陷入膠著的人性陷阱比較特殊,指的是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渾然不覺。
第一章談論到,「我要讓其他人照我的意思做事」的心態,讓人有遺漏重要資訊的風險,或對某議題或某人的看法完全錯誤。尤其當你的邏輯、分析、情緒、經驗和準備,全都顯示你的推論正確,所以認定自己沒錯的情況下,很難察覺自己有可能是錯的。如同美國幽默大師及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所說:「不懂不是問題,觀念錯誤又自以為懂,才是大問題。」
對錯誤視而不見的最好的例子之一,是舒茲(Kathryn Schulz)的TED演說「犯錯的價值」(On Being Wrong)。演說中,自稱「犯錯家」(wrongologist)的舒茲拋出問題:「犯錯的感覺是什麼?」
舒茲從聽眾那裡得到一些答案,像是「可怕」、「丟臉」等,但舒茲解釋這些應是另一個問題的答案,該問題是「發現自己犯錯的感覺是什麼?」
發現自己犯錯,或許會覺得可怕或丟臉,也可能震驚或有所啟發,甚至覺得有趣。
但舒茲說,光就犯錯來說,並不會不舒服。她以漫畫打比方:有隻土狼快速追逐一隻走鵑(road runner),但因衝力太強,一路往懸崖衝。走鵑碰到懸崖不會有事,畢竟牠是隻鳥,拍拍翅膀就飛走了;土狼可不同,衝出懸崖後便懸在半空中一會兒,飛不起來,也跑不動,只好努力擺動四肢以暫時對抗地心引力。漫畫裡,當土狼往下看,發現腳下已空無一物時才墜落懸崖。
舒茲說明了重點,人一犯錯,就像懸在半空還沒往下看的土狼。即便所做的事完全不奏效,人們也會因為不清楚情況,而以為自己沒事。換句話說,犯錯感覺就像沒做錯一樣,也因此陷入舒茲所謂「無視錯誤」的窘境。
當我們的信心受到誤導,對錯誤視而不見時,很容易對他人做一連串假設。舒茲說明,若他人頑強地拒絕贊同我們,我們往往會透過以下三個階段,提高「負向歸因」(negative attribution):

無知假設:他們不知道,需要解釋情況給他們聽。
愚蠢假設:他們不夠聰明,需要再次解釋給他們聽。
邪惡假設:他們跟我們唱反調。

上述每項假設都在畫地自限,阻礙你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更糟糕的是,你所表現出的無禮舉動與忿恨的態度,還會損害人際關係和名聲。

四、知識也是詛咒
犯錯之後無視錯誤會使人落入人性陷阱,不過就算沒有犯錯,我們也可能落入陷阱,因為做對事情也同樣具危險性及缺陷。這就是我們要介紹的第四種人性陷阱。
知識和經驗在多數情況下對人們有幫助,但當我們無法說服他人,和難以與他人共同完成任務時,我們原本「知道」的事,就會從資產變成障礙。
為什麼?因為我們很難將自己所知道的當成「不知道」,而這會在你的處境和他人的處境之間,製造出巨大的鴻溝。
奇普(Chip Heath)和丹(Dan Heath)合著《創意黏力學》(Made to Stick),書中說明紐頓(Elizabeth Newton)發人深省的「溝通鴻溝」研究。紐頓做了一項相當知名的實驗,她把研究對象分成兩組:節拍組(tapper)和猜歌組(listener)。節拍組要挑一首耳熟能詳的歌,像生日快樂歌、國歌,然後在桌上敲出歌曲的節奏,另一組人負責猜出歌曲。
實驗開始之前,節拍組預測另一組人正確猜出歌曲的機率為五○%,結果證明只有二.五%;原本以為猜對的機率有二分之一,結果證明是四十分之一。兩者的差異很大。
為什麼?因為負責打拍子的人陷溺在自己的世界。當他們敲打時,腦海會播放那首歌的旋律,所以不自禁的聽著那首歌;但是其他人各有看法,如同奇普和丹兩位作者所說,猜歌的人聽到的只是一大串不連貫的敲擊,就像某種奇怪的摩斯密碼。
節拍組對猜歌組的反應,讓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險露無遺。節拍組慌張、沮喪又驚訝,不敢相信對方猜不出歌曲。他們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徹底表現出對猜歌組明顯的智力不足感到氣餒。還記得舒茲的無知假設和愚蠢假設嗎?節拍組認為「聽歌的人有毛病!怎麼會這麼笨?」
但是聽歌的人沒什麼毛病,只是有著不同的觀點。
奇普和丹將節拍組的經歷稱為「知識的詛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節拍組在打拍子時,始終聽著腦海中的旋律,這使他們很難認同猜歌組的說法。因為節拍組知道歌曲和旋律,所以「受到詛咒」,大腦的盲點讓他們無法理解只聽到拍子沒聽到旋律會是什麼情況。主觀認定聽歌的人有毛病,遠比設身處地為其他人著想要來得容易很多。
上述實驗中,並沒有處於緊要關頭的事情,但人與人之間的鴻溝,導致所有參與者感到挫敗和惱怒。不用說,如果你試著在真實世界中與他人一起完成任務,結果可能更具破壞性。


重寫大腦軟體
我們會落入陷阱不是因為犯錯,而是天生就會如此。人的三個大腦讓杏仁核挾持容易傷害我們,我們天生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而大腦又不如我們想像般的那樣理性。
儘管人們知道世界上有人性陷阱,有時還是會掉進去。不過只要找到方法撰寫「新軟體」,超越大腦硬體的限制,讓自己在每段重要的人際關係中,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這麼一來,落入陷阱的次數就會大大減少。你可以建立新習慣,為未來鋪路、對別人發揮更真實又持久的影響力。這些都是連結影響力模式的重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