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對上帝的知與愛:奧古斯丁、波拿文土拉、庫薩及約翰衛斯理的觀點
商品資訊
系列名:論著系列
ISBN13:9789866131301
出版社: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作者:李麗娟
出版日:2015/06/05
裝訂/頁數:平裝/189頁
規格:21cm*14.8cm*1.2cm (高/寬/厚)
版次:1
定價
:NT$ 250 元優惠價
:90 折 225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信仰與理性有何關係?學術與教會之間又是如何?
本書所重點為藉由神論的觀點來討論信仰與理性之相關之處,內容集中在論述幾個神學家對於認識神與愛神的相關。認識神包括對神的屬性與作為,對神的話語與護理尋求理解,愛神則包括對神的信、望、愛。
書中選取教會歷史中四個重要的神學家:教父時期的奧古斯丁、中世紀的神學代表之一波拿文土拉、作為中世紀末跨入新時代門檻的庫薩,以及新時代十八世紀的約翰.衛斯理,從他們的論著中對上帝的知與愛的觀點予以梳理,盼望能提供關注理性與信仰的整合的基督徒更多思考的材料,並期待能因而更加渴慕知神、愛神。
本書所重點為藉由神論的觀點來討論信仰與理性之相關之處,內容集中在論述幾個神學家對於認識神與愛神的相關。認識神包括對神的屬性與作為,對神的話語與護理尋求理解,愛神則包括對神的信、望、愛。
書中選取教會歷史中四個重要的神學家:教父時期的奧古斯丁、中世紀的神學代表之一波拿文土拉、作為中世紀末跨入新時代門檻的庫薩,以及新時代十八世紀的約翰.衛斯理,從他們的論著中對上帝的知與愛的觀點予以梳理,盼望能提供關注理性與信仰的整合的基督徒更多思考的材料,並期待能因而更加渴慕知神、愛神。
作者簡介
李麗娟(Li-Chuan Lee)
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神學博士
曾任台北長春禮拜堂全職傳道
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主編
創欣神學院專任教師
衛理神學院專任教師
現任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著有《詮釋神學:與存在相屬的神學》(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2010)
《神學的發生:方法論、神論、人論》(新北市:校園,2014)
主編《成為基督徒:祁克果神學》(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2011)
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神學博士
曾任台北長春禮拜堂全職傳道
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主編
創欣神學院專任教師
衛理神學院專任教師
現任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著有《詮釋神學:與存在相屬的神學》(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2010)
《神學的發生:方法論、神論、人論》(新北市:校園,2014)
主編《成為基督徒:祁克果神學》(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2011)
序
【作者序】 信仰與理性的關係,長久以來是更正教神學討論的議題,有時也成為教會中產生爭議的觀點。教父特土良提出著名的語句:「雅典到底與耶路撒冷有何相干?學術和教會之間有何一致之處?又異端與基督教之間?」(見Tertullian, Prescription against Heretics, Chap. 7)還有後代的法國數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在一次夜裡神祕的信仰經歷之後所記下的感想:「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不是哲學家和學者的神。」(見Blaise Pascal, Mémorial 913)都成為支持信仰與理性反對者的理由。
本書所討論的卻是要指出,信仰與理性有其重要的相關之處,其基本的方法論是在於神論的觀點。如果人接受聖經所啟示的神是超越的(transcendent)也是內在的(immanent),是那位「諸天訴說祂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的神(詩19:1),也是那位「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羅1:19)則不當排除或否認理性在信仰的議題上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只是,一個基督徒會與奧古斯丁和安瑟倫同一個觀點而說出:「信才能理解。」
本書雖然是針對信仰與理性這個大方向而著作,但內容將會集中在論述幾個神學家對於認識神與愛神的相關。認識神包括對神的屬性與作為,對神的話語與護理尋求理解,愛神則包括對神的信、望、愛。兩千年來,許多神學家對這些論題有許多造就靈性的論著,可惜礙於語言、思想背景的不同,在華人神學界和教會界關注、應用這些典籍的機會不多。反倒是在大學的哲學系,或是當前中國大陸人文學界出於對歐洲文化的嚮往,對過往的基督教神學典籍有較多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基於學術理論上的探討,較少對教會的牧養以及基督徒的靈命培養方面有所關注。
本書選取教會歷史中四個重要的神學家,從他們的論著中對上帝的知與愛的觀點予以梳理,盼望能提供關注理性與信仰的整合的基督徒更多思考的材料,並期待能因而更加渴慕知神、愛神。教父時期的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中世紀的神學代表之一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a, 1221-1274)、作為中世紀末跨入新時代門檻的庫薩(Nicholas Cusanus, 1401-1464)以及新時代十八世紀的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這四位神學家都十分重視信仰和理性在基督徒生活中的相伴,各從其時代的思想背景,以清晰的論理陳明。本書寫作的進路是在每一部以介紹該神學家的簡略生平和重要神學觀點開始,接著各以三章探討該神學家相關於此議題的代表論點。
奧古斯丁是中世紀以及改教運動後的更正教和羅馬公教神學研究者共同喜愛的一位神學家。在他信主之前,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極深,信主之後,他清楚的以聖經所啟示的三一神為其神學根基和目標,但其著述中仍時可看見借助或運用新柏拉圖主義思想所陳述的神學內容。理性與信仰在奧古斯丁並非是對立、不相干或不相容的觀點。《懺悔錄》是奧古斯丁最普及的著作,在該書他論及神「創造的道」與「救贖的道」-即聖子基督-與人認識世界和人認識神的話/道的關係。而在他的另一本小書《論基督教教導》以及大作《三一論》中,奧古斯丁都曾論道,人應當「使用」世界上的各樣事物,包括各個學科的知識,以為要「享受」認識三一神的真理。 這也是他所提倡的釋經和神學的目標,認識神的話的目的是在於享受神,且能愛神而後愛人。
奧古斯丁這種將對神的「知」與「愛」視為一致之觀點,十分影響中世紀神學研究的進路。波拿文土拉被視為中世紀奧古斯丁-柏拉圖神學傳統的發揚者,在他的論著中,一方面,他注重論述基督-邏格斯作為人的理性、世界的創造之根源,而提倡藉由對神所造的萬物、自然之認識來認識神,使之成為引導我們向著與上帝合一之路;但另一方面,波拿文土拉也強調,理性以及萬物都只是神的映象,是神的痕跡,人必須轉向自己的心靈,藉著從神而來的光照,人才能夠一步步通向認識神、愛神的境界。因此,波拿文土拉更是以他的密契主義觀點著名。
庫薩的尼古拉斯是介於中世紀末期至新時代/現代之間的一位德國樞機主教、教會律師、神哲學家以及教會改革者。他在法學、哲學、神學、數學,天文學方面的訓練和學識,豐富地表現在他的神哲學著述中。一方面,它們是帶有清晰條理的陳述,另一方面,卻也具有古希臘哲學對形上(metaphysic)的討論所持有的神秘。如同奧古斯丁,庫薩將知與愛結合在人與神最親密的關係當中。神子耶穌是神與人的中間者,是人的靈能認識萬物的光,是萬物的主。父神創造萬物,一切的設計在神子裡面,基督也是萬物次序的根源。認識神的知識在庫薩因而是與認識萬物次序的知識相關聯,不只是對外界次序的認識,對自我內在的認識也包含在認識被造的次序當中。庫薩的神秘思想如同波拿文土拉,是以信和愛為前提,繼而在智性/理性的脈絡中發展的密契主義。
約翰衛斯理所處的時代是歐洲啟蒙主義與理性思想掛帥的時期。對照於路德和加爾文,一方面,約翰衛斯理的神學思想主要是英國教會安立甘宗的背景,而他也特別受到路德惟獨恩典的教義以及莫拉維亞弟兄會的敬虔主義影響;另一方面,路德與加爾文所處的時代,基督教尚未面臨十七世紀風起雲湧的,理性、科學與信仰尖銳對立之挑戰。當時兩位改教家所面對的主要是羅馬公教的偏差,以及中世紀神學深受哲學思想影響而走向繁複,因此他們在神學中更多高舉恩典而批判本性(nature)。但是,在他們之後,十七世紀開始至如今,理性、自然與信仰之間的張力隨著科學、科技不斷日新月異地發展,已普遍成為教會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約翰衛斯理處在這樣的挑戰之中,也勇於面對這個挑戰。在他的事奉過程,重視理性也重視對科學常識和其進展的掌握。
如同波拿文土拉以及庫薩,約翰衛斯理也認為,認識神所造的萬物以及其次序能引導我們更加的認識神。但約翰衛斯理也同樣堅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才是基督徒信仰的方向,而這也是他所提倡的「基督徒的完全」的精義。基督徒的完全主要不在於檢視其是否於道德上完美,而是在於「心受割禮」,亦即盡其所能熱情愛主、以主為生命的終極目標之意。處於新時代的後期(或稱為後現代)的教會和約翰衛斯理所面對科學對於信仰的挑戰較為類似,他對神的知與愛在神學和信仰生活上的協調,可以提供我們比從路德及加爾文有更近一步的觀點和方法。
由於筆者曾在神學院任教,因此也期待此書對神學教育有所貢獻。據筆者的觀察,神學教育最困難之處在於,許多人上過神學課程之後,在其觀點中對神的「知」與對神的「愛」仍是兩回事,尤有甚者,「知」愈多,「愛」愈少。台灣教會至今普遍的現象是不願意在智性上更多「知」神,排斥較進深探討的神學思想,盡量簡化神學,只願尋求個人生命中更多對神的「經歷」。對神的「愛」因而是建立在「感性」的層面,這可以由許多普遍被詠唱且大受歡迎的現代詩歌看出。過去,路德時代的噶哈德(Paul Gerhardt)以及英國奮興時代的查理斯衛斯理,他們寫作的詩歌歌詞總是具有豐富的神學內涵,能夠引導人在敬拜時以知、以愛來回應神。筆者期望,藉助於這四位處於不同教會時期的神學家之理性與信仰的觀點,能夠對當今教會事奉的牧者、在學的神學生以及基督徒知識份子在從事神學反思時,有所助益,尤其在反省科學理論與信仰的關係之立場,能提供更積極正面的看法。而更多認識這些神學家對神的「知」與「愛」的協調,能幫助學習中的神學生融合神學知識於靈命之中,也能幫助牧者在傳講以及餵養靈糧之時,更知道如何教導信徒面對生活的世界,能將信徒帶到神面前,渴慕認識主、愛主。正如這四位神學家所強調的,一個人知主、愛主自然樂意愛人,二者是基督信仰的標竿。這也試筆者著述本書最深切的用意。
然而,筆者對本書也帶著另一種期待,正如前文提及,許多從事哲學以及對基督教文化具有研究熱忱的人,對於這四位神學家,或者至少是前三位,都不陌生,甚至已經涉獵其中而有比筆者更為深入、精闢的研究。祈願本書的內容能夠提供這些讀者另一個探知進路,得以認識這四位神學家之所以能在理性方面有精湛的論述,全然是基於他們對神的敬虔與愛而發展。
本書所討論的卻是要指出,信仰與理性有其重要的相關之處,其基本的方法論是在於神論的觀點。如果人接受聖經所啟示的神是超越的(transcendent)也是內在的(immanent),是那位「諸天訴說祂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的神(詩19:1),也是那位「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羅1:19)則不當排除或否認理性在信仰的議題上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只是,一個基督徒會與奧古斯丁和安瑟倫同一個觀點而說出:「信才能理解。」
本書雖然是針對信仰與理性這個大方向而著作,但內容將會集中在論述幾個神學家對於認識神與愛神的相關。認識神包括對神的屬性與作為,對神的話語與護理尋求理解,愛神則包括對神的信、望、愛。兩千年來,許多神學家對這些論題有許多造就靈性的論著,可惜礙於語言、思想背景的不同,在華人神學界和教會界關注、應用這些典籍的機會不多。反倒是在大學的哲學系,或是當前中國大陸人文學界出於對歐洲文化的嚮往,對過往的基督教神學典籍有較多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基於學術理論上的探討,較少對教會的牧養以及基督徒的靈命培養方面有所關注。
本書選取教會歷史中四個重要的神學家,從他們的論著中對上帝的知與愛的觀點予以梳理,盼望能提供關注理性與信仰的整合的基督徒更多思考的材料,並期待能因而更加渴慕知神、愛神。教父時期的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中世紀的神學代表之一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a, 1221-1274)、作為中世紀末跨入新時代門檻的庫薩(Nicholas Cusanus, 1401-1464)以及新時代十八世紀的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這四位神學家都十分重視信仰和理性在基督徒生活中的相伴,各從其時代的思想背景,以清晰的論理陳明。本書寫作的進路是在每一部以介紹該神學家的簡略生平和重要神學觀點開始,接著各以三章探討該神學家相關於此議題的代表論點。
奧古斯丁是中世紀以及改教運動後的更正教和羅馬公教神學研究者共同喜愛的一位神學家。在他信主之前,受新柏拉圖主義影響極深,信主之後,他清楚的以聖經所啟示的三一神為其神學根基和目標,但其著述中仍時可看見借助或運用新柏拉圖主義思想所陳述的神學內容。理性與信仰在奧古斯丁並非是對立、不相干或不相容的觀點。《懺悔錄》是奧古斯丁最普及的著作,在該書他論及神「創造的道」與「救贖的道」-即聖子基督-與人認識世界和人認識神的話/道的關係。而在他的另一本小書《論基督教教導》以及大作《三一論》中,奧古斯丁都曾論道,人應當「使用」世界上的各樣事物,包括各個學科的知識,以為要「享受」認識三一神的真理。 這也是他所提倡的釋經和神學的目標,認識神的話的目的是在於享受神,且能愛神而後愛人。
奧古斯丁這種將對神的「知」與「愛」視為一致之觀點,十分影響中世紀神學研究的進路。波拿文土拉被視為中世紀奧古斯丁-柏拉圖神學傳統的發揚者,在他的論著中,一方面,他注重論述基督-邏格斯作為人的理性、世界的創造之根源,而提倡藉由對神所造的萬物、自然之認識來認識神,使之成為引導我們向著與上帝合一之路;但另一方面,波拿文土拉也強調,理性以及萬物都只是神的映象,是神的痕跡,人必須轉向自己的心靈,藉著從神而來的光照,人才能夠一步步通向認識神、愛神的境界。因此,波拿文土拉更是以他的密契主義觀點著名。
庫薩的尼古拉斯是介於中世紀末期至新時代/現代之間的一位德國樞機主教、教會律師、神哲學家以及教會改革者。他在法學、哲學、神學、數學,天文學方面的訓練和學識,豐富地表現在他的神哲學著述中。一方面,它們是帶有清晰條理的陳述,另一方面,卻也具有古希臘哲學對形上(metaphysic)的討論所持有的神秘。如同奧古斯丁,庫薩將知與愛結合在人與神最親密的關係當中。神子耶穌是神與人的中間者,是人的靈能認識萬物的光,是萬物的主。父神創造萬物,一切的設計在神子裡面,基督也是萬物次序的根源。認識神的知識在庫薩因而是與認識萬物次序的知識相關聯,不只是對外界次序的認識,對自我內在的認識也包含在認識被造的次序當中。庫薩的神秘思想如同波拿文土拉,是以信和愛為前提,繼而在智性/理性的脈絡中發展的密契主義。
約翰衛斯理所處的時代是歐洲啟蒙主義與理性思想掛帥的時期。對照於路德和加爾文,一方面,約翰衛斯理的神學思想主要是英國教會安立甘宗的背景,而他也特別受到路德惟獨恩典的教義以及莫拉維亞弟兄會的敬虔主義影響;另一方面,路德與加爾文所處的時代,基督教尚未面臨十七世紀風起雲湧的,理性、科學與信仰尖銳對立之挑戰。當時兩位改教家所面對的主要是羅馬公教的偏差,以及中世紀神學深受哲學思想影響而走向繁複,因此他們在神學中更多高舉恩典而批判本性(nature)。但是,在他們之後,十七世紀開始至如今,理性、自然與信仰之間的張力隨著科學、科技不斷日新月異地發展,已普遍成為教會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約翰衛斯理處在這樣的挑戰之中,也勇於面對這個挑戰。在他的事奉過程,重視理性也重視對科學常識和其進展的掌握。
如同波拿文土拉以及庫薩,約翰衛斯理也認為,認識神所造的萬物以及其次序能引導我們更加的認識神。但約翰衛斯理也同樣堅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才是基督徒信仰的方向,而這也是他所提倡的「基督徒的完全」的精義。基督徒的完全主要不在於檢視其是否於道德上完美,而是在於「心受割禮」,亦即盡其所能熱情愛主、以主為生命的終極目標之意。處於新時代的後期(或稱為後現代)的教會和約翰衛斯理所面對科學對於信仰的挑戰較為類似,他對神的知與愛在神學和信仰生活上的協調,可以提供我們比從路德及加爾文有更近一步的觀點和方法。
由於筆者曾在神學院任教,因此也期待此書對神學教育有所貢獻。據筆者的觀察,神學教育最困難之處在於,許多人上過神學課程之後,在其觀點中對神的「知」與對神的「愛」仍是兩回事,尤有甚者,「知」愈多,「愛」愈少。台灣教會至今普遍的現象是不願意在智性上更多「知」神,排斥較進深探討的神學思想,盡量簡化神學,只願尋求個人生命中更多對神的「經歷」。對神的「愛」因而是建立在「感性」的層面,這可以由許多普遍被詠唱且大受歡迎的現代詩歌看出。過去,路德時代的噶哈德(Paul Gerhardt)以及英國奮興時代的查理斯衛斯理,他們寫作的詩歌歌詞總是具有豐富的神學內涵,能夠引導人在敬拜時以知、以愛來回應神。筆者期望,藉助於這四位處於不同教會時期的神學家之理性與信仰的觀點,能夠對當今教會事奉的牧者、在學的神學生以及基督徒知識份子在從事神學反思時,有所助益,尤其在反省科學理論與信仰的關係之立場,能提供更積極正面的看法。而更多認識這些神學家對神的「知」與「愛」的協調,能幫助學習中的神學生融合神學知識於靈命之中,也能幫助牧者在傳講以及餵養靈糧之時,更知道如何教導信徒面對生活的世界,能將信徒帶到神面前,渴慕認識主、愛主。正如這四位神學家所強調的,一個人知主、愛主自然樂意愛人,二者是基督信仰的標竿。這也試筆者著述本書最深切的用意。
然而,筆者對本書也帶著另一種期待,正如前文提及,許多從事哲學以及對基督教文化具有研究熱忱的人,對於這四位神學家,或者至少是前三位,都不陌生,甚至已經涉獵其中而有比筆者更為深入、精闢的研究。祈願本書的內容能夠提供這些讀者另一個探知進路,得以認識這四位神學家之所以能在理性方面有精湛的論述,全然是基於他們對神的敬虔與愛而發展。
目次
緒論
第一部奧古斯丁
第一章奧古斯丁生平以及重要神學思想
第二章真理的尋求:神聖光照論
第三章認識上帝與認識世界
第四章對上帝的信、望、愛與知
第二部波拿文土拉
第一章波拿文土拉生平與重要神學思想
第二章波拿文土拉的認識論
第三章波拿文土拉的密契神學
第四章論對上帝的知與愛
第三部庫薩的尼古拉斯
第一章庫薩生平與重要神學思想
第二章庫薩的認識論與神學方法
第三章庫薩的否定神學與對真理的追求
第四章對上帝的愛與知:在上帝的觀看中專注上帝
第四部約翰衛斯理
第一章衛斯理生平與重要神學思想
第二章「一本書的人」:理性與聖經
第三章神的護理與自然神學
第四章對上帝的愛與知:基督徒的聖潔與完全
跋
參考文獻
第一部奧古斯丁
第一章奧古斯丁生平以及重要神學思想
第二章真理的尋求:神聖光照論
第三章認識上帝與認識世界
第四章對上帝的信、望、愛與知
第二部波拿文土拉
第一章波拿文土拉生平與重要神學思想
第二章波拿文土拉的認識論
第三章波拿文土拉的密契神學
第四章論對上帝的知與愛
第三部庫薩的尼古拉斯
第一章庫薩生平與重要神學思想
第二章庫薩的認識論與神學方法
第三章庫薩的否定神學與對真理的追求
第四章對上帝的愛與知:在上帝的觀看中專注上帝
第四部約翰衛斯理
第一章衛斯理生平與重要神學思想
第二章「一本書的人」:理性與聖經
第三章神的護理與自然神學
第四章對上帝的愛與知:基督徒的聖潔與完全
跋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奧古斯丁生平以及重要的神學思想
奧古斯丁與柏拉圖/新柏拉圖主義:
奧古斯丁在33歲歸主之前一年開始閱讀柏拉圖主義的著作,深受其理論的吸引。日後在他的神學作品中,曾提及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丁(Plotin)以及柏菲留斯(Porphyrius)的觀點。新柏拉圖主義由第三世紀的普羅丁開始,是對柏拉圖主義的新詮釋,並融合了斯多亞主義、亞里斯多德主義以及畢達哥拉斯主義的部分觀點。與神學較有關係的是,第一和第二世紀時的柏拉圖主義將形式(forms)或稱理念(ideas)置於超越的第一原則之中,使之因而具有神聖心智。初代基督教使用這種觀點為基礎者,將之應用在肯定神學(positive theology)以及神的護理的陳述。但是第三世紀開始的新柏拉圖主義反對這種觀點,認為第一原則「一」、「善」超越一切的存在以及思想,受此觀點影響的基督教神學則朝向否定神學(negative theology)的進路。 迦帕多家三教父、奧古斯丁、偽丟尼修斯、以及中世紀許多神學家,包括阿奎納都有此否定神學的思想。
普羅丁在他的著作Enneads中將宇宙描述為由「一」發出來的實在性次序,這超越、無限的「一」的智性(nous)向下以它的形式發展出靈魂,以它各種的經驗及活動發展出身體。「一」既是包含由它所發出來的萬物,但同時「一」也是全然超越於萬物的。「一」也是「善」,萬物由它的心智發出,賦予它們的生存,因而萬物也懷著向著它的意願,在沉思中渴望回歸到它。 人的靈魂位於比動植物更高的次序,不只像動物般可以調度自己的身體,而且也能夠理性地思考。當人的靈魂願意沉思之時,願意思想「一」、「善」之時,靈魂是處在最好的狀態。因此,對普羅丁來說,回歸「一」、「善」,是經由人從事智性的活動,亦即哲學,使自我能覺醒而實現。而這也是人至高的幸福、快樂,亦即在智性思想中與「善」合一。
不難想像奧古斯丁在歸主之前和之後對新柏拉圖主義的青睞。自他青年時期起受希塞羅的影響,對智慧的追求和愛好已成為他心目中最嚮往的目標。新柏拉圖主義的宇宙結構對他來說是十分貼切的解釋。但是奧古斯丁在受光照歸主之後也清楚明白,唯獨神的恩典,基督作為中保,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才可能回歸神,與神合一。
雖然後世的研究大都認為奧古斯丁的著作中有許多基本思想是哲學的,但是從奧古斯丁的自述清楚可知,他寫作的用意是侷限在神學教義上,並無意於從事哲學的論述。《懺悔錄》猶如他的自傳,把他全然出於神的恩典引導而歸向大公教會之心路歷程表達出來,這個歷程是目標向著神的反省之路。不過,奧古斯丁確實也提到,柏拉圖主義的著作對理解神的話所提供的正面影響。《懺悔錄》VII, 9奧古斯丁說到,在閱讀柏拉圖主義的書籍時,看到與約翰福音第一章之起頭,論太初有道的經文類似意義的宣稱。而在VII, 20奧古斯丁則提到,柏拉圖主義的學說使他的眼目從物質的、可見的世界轉向不可視的世界,而如今他可以注視聖經所說,不可見的、屬靈的事物。(節錄自本書第一章「奧古斯丁生平以及重要神學思想」)
奧古斯丁與柏拉圖/新柏拉圖主義:
奧古斯丁在33歲歸主之前一年開始閱讀柏拉圖主義的著作,深受其理論的吸引。日後在他的神學作品中,曾提及新柏拉圖主義者普羅丁(Plotin)以及柏菲留斯(Porphyrius)的觀點。新柏拉圖主義由第三世紀的普羅丁開始,是對柏拉圖主義的新詮釋,並融合了斯多亞主義、亞里斯多德主義以及畢達哥拉斯主義的部分觀點。與神學較有關係的是,第一和第二世紀時的柏拉圖主義將形式(forms)或稱理念(ideas)置於超越的第一原則之中,使之因而具有神聖心智。初代基督教使用這種觀點為基礎者,將之應用在肯定神學(positive theology)以及神的護理的陳述。但是第三世紀開始的新柏拉圖主義反對這種觀點,認為第一原則「一」、「善」超越一切的存在以及思想,受此觀點影響的基督教神學則朝向否定神學(negative theology)的進路。 迦帕多家三教父、奧古斯丁、偽丟尼修斯、以及中世紀許多神學家,包括阿奎納都有此否定神學的思想。
普羅丁在他的著作Enneads中將宇宙描述為由「一」發出來的實在性次序,這超越、無限的「一」的智性(nous)向下以它的形式發展出靈魂,以它各種的經驗及活動發展出身體。「一」既是包含由它所發出來的萬物,但同時「一」也是全然超越於萬物的。「一」也是「善」,萬物由它的心智發出,賦予它們的生存,因而萬物也懷著向著它的意願,在沉思中渴望回歸到它。 人的靈魂位於比動植物更高的次序,不只像動物般可以調度自己的身體,而且也能夠理性地思考。當人的靈魂願意沉思之時,願意思想「一」、「善」之時,靈魂是處在最好的狀態。因此,對普羅丁來說,回歸「一」、「善」,是經由人從事智性的活動,亦即哲學,使自我能覺醒而實現。而這也是人至高的幸福、快樂,亦即在智性思想中與「善」合一。
不難想像奧古斯丁在歸主之前和之後對新柏拉圖主義的青睞。自他青年時期起受希塞羅的影響,對智慧的追求和愛好已成為他心目中最嚮往的目標。新柏拉圖主義的宇宙結構對他來說是十分貼切的解釋。但是奧古斯丁在受光照歸主之後也清楚明白,唯獨神的恩典,基督作為中保,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才可能回歸神,與神合一。
雖然後世的研究大都認為奧古斯丁的著作中有許多基本思想是哲學的,但是從奧古斯丁的自述清楚可知,他寫作的用意是侷限在神學教義上,並無意於從事哲學的論述。《懺悔錄》猶如他的自傳,把他全然出於神的恩典引導而歸向大公教會之心路歷程表達出來,這個歷程是目標向著神的反省之路。不過,奧古斯丁確實也提到,柏拉圖主義的著作對理解神的話所提供的正面影響。《懺悔錄》VII, 9奧古斯丁說到,在閱讀柏拉圖主義的書籍時,看到與約翰福音第一章之起頭,論太初有道的經文類似意義的宣稱。而在VII, 20奧古斯丁則提到,柏拉圖主義的學說使他的眼目從物質的、可見的世界轉向不可視的世界,而如今他可以注視聖經所說,不可見的、屬靈的事物。(節錄自本書第一章「奧古斯丁生平以及重要神學思想」)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