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修學《金剛經》案頭必備經典,附白話語譯註釋及金剛經中文對照
商品資訊
系列名:人與宗教
ISBN13:9789862728031
出版社:商周文化
作者:明成祖永樂皇帝 集註; 巴麥欽哲仁波切; 黃英傑 導讀; 商周編輯部 語譯註釋
出版日:2015/06/11
裝訂/頁數:精裝/368頁
規格:21.5cm*15.3cm*3cm (高/寬/厚)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946【高於十二年級】
商品簡介
集百家之智慧,鎔鑄精華,開啟智慧,遠離煩惱
一行禪師:一旦你明白了《金剛經》,就像是一首美妙的樂曲,毫不費力地就進入了你心裡。
索達吉堪布:每個人的人生,都充滿了起伏不定、喜怒哀樂,這一切看似實實在在,但你若學了《金剛經》,就會明白:它並不是人生的真相。
星雲法師:《金剛經》的四大要義就是從此岸度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這個法門再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國學大師南懷瑾: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
美學大師蔣勳:這幾年習慣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先盤坐讀一遍《金剛經》。有人問我:「為什麼是《金剛經》?」我其實不十分清楚,只是覺得讀了心安吧,就讀下去了。
《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書闡釋般若智慧,其「金剛」二字,取金剛無堅不摧之意,用以比喻以銳利的智慧,斬斷煩惱、破除執著,脫離苦海,得到解脫。隋唐後,中國佛教以此經為主要的習誦經典,其影響力超越宗派甚至宗教的範疇。歷來高僧大德皆以註解本經,作為證明自己佛學素養與修證成就的方法之一。
本書以明朝永樂年間,成祖朱棣編纂而成的《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為本,重新編輯,加以現代標點,輔白話語譯和詞語註釋,以便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感受經典意義,領會集註精要。同時選錄《東方聖書》中馬克斯‧慕勒(Friedrich Max Mūller)的《金剛經》英譯,逐句英漢對照,俾使讀者從不同的語言角度,貼近經典原貌。
作者簡介
目次
⊙新刊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
御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序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附錄:英漢對照
書摘/試閱
南宋楊圭在一二三一年收錄、編輯《金剛經》釋義四卷,並為之作序,題為《金剛經集解》(又名《金剛經十七家註》)。明朝洪蓮汲將該書收入《金剛經註解》四卷,以《金剛經五十三家註》刊名於世。之後,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1360-1424) 以姚秦的鳩摩羅什所譯為底本,「摒除五十三家本中傳為梁昭明太子所作三十二分目,略減註者數家,而益以三十餘種經文或註文,寫成一卷」,成為《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又稱《明永樂內府刻本金剛經集註》(簡稱《金剛經集註》)。
本書《新刊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就是據明永樂刻本重新標點編輯之作。
《金剛經》六種漢譯本與其影響
《金剛經》是佛陀在《大般若經》十六會之第九會所說,全文僅約六千字,卻是承上啟下、言簡意賅的般若綱要,經藏分類隸屬般若部。自公元四至八世紀間,《金剛經》在漢地計有姚秦的鳩摩羅什(Kumārajīva, 334-413)、北魏的菩提流支(Bodhiruci, 約五至六世紀間)、陳朝的真諦(Kulanatha, Paramartha, 498-569)、隋朝的達磨笈多(Dharmagupta, ?-619)和唐的玄奘(602-664)與義淨(635-713)六種漢譯本並傳迄今。
這些譯者中,鳩摩羅什是西域龜茲人、菩提流支是北印度人、真諦是西北印度人、達磨笈多是南印度人,由此足以見證該經傳入漢地以前,於印度與中亞流佈,縱橫時、空維度之廣大。
漢譯六本的題目與文字粗有異同,若涉學派,最為通行的鳩摩羅什本,譯筆完全援用中觀派立場,其他譯本則多少受到瑜伽行派觀點的影響。無獨有偶,《金剛經》的印度釋論中也有這種差異性,例如唐朝的地婆訶羅(Divakara, 613-668)所譯的《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便是中觀派功德施所作,而菩提流支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金剛仙論》,則是瑜伽行派無著、世親所造。
據說《金剛經》從漢到唐,解註已多達八百餘家,有僧肇(384-414[?])、智顗(538-597)、吉藏(549-623)、智儼(602-668)、窺基(632-682)、宗密(780-841)等,分屬三論、天台、華嚴、唯識之教下諸派著名論師註釋的盛況。宗門則有禪宗五祖弘忍(601-675)勸進弟子一心受持本經,六祖慧能(638-713)更藉此悟入自性般若,在過去禪宗以《楞伽經》印證的楞伽宗般若思想基礎上,開衍出別具特色的南宗頓禪,留下有《金剛經口訣》一書。足見《金剛經》的影響力在漢傳佛教是不論教內、教外,不分僧、俗,並且縱貫古今、橫遍八方。歷來高僧大德證明自己佛學素養與修證成就的方法之一,就是註解本經。
《金剛經百家集註》的特色與思想骨幹
明成祖永樂皇帝在位初期,即御令編修道藏,又傾力完成中國第二部與第三部官刻漢文《大藏經》──《永樂南藏》與《永樂北藏》的雕版印梓。這位文韜武略功垂千古的傑出皇帝,同時訪購古今圖書,廣收自先秦至明初各類圖書達七、八千種,於一四○八年完編《永樂大典》。而這本《明永樂內府刻本金剛經集註》,篇幅達七萬一千九百一十八字,加上籤目、原序、新序,共計八萬零零四十六字。不但宗門、教下註釋兼容,並及於僊逰翁集英、逍遙翁、沖應真人周史卿等道家的註釋。然兼收之各道家註釋,多只出現一、兩次,分量上仍是微薄。
據筆者統計,本書約收入八十餘家言,以百數稱號。扣除引用的二十幾種佛教經論與老子《道德經》,實際收錄僅及六十家。在佛門解家方面,本書編者永樂皇帝,特別偏好宋朝李文會(1100-1165)的解釋,引用多達一五一次,川禪師之說一○八次居次,王日休(?-1173)所言出現九五次,梁朝傅大士(497-569)也有七二次。這四家註可以說是百家集註的骨幹。
其中,李文會是在一一四四年底被貶,後謫居江州時潛心研究佛學,有系統的對《金剛經》進行了註解,並撰寫出《三教通論》。川禪師是南宋臨濟僧人冶父道川禪師的簡稱,生卒年不詳(僅知一一二七年受具足戒)。龍舒居士王日休則是少年專心儒學,後專修淨土……
從這四大家背景來看,本書隱約有宋明以降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思想傾向。
《金剛經》的影響力超越宗教性
漢傳佛教以外,永樂皇帝也十分熱衷藏傳佛教,曾邀請許多西藏大師赴京,從噶瑪噶舉派(Karma Kagyu)領袖──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5th Karmapa Deshin Shekpa, 1340-1383)領受無量壽佛等灌頂,實修〈那洛六法〉;將始自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賜封薩迦五祖‧八思巴(Phagspa, 1235-1280)的「大寶法王」一銜改予噶瑪巴;並遣使到西藏取得最早的十三世紀奈塘古版寫本甘珠爾部(經藏與律藏),於一四一○年複刻稱為《番藏》,成為中國第一部木刻版藏文《大藏經》。
藏傳佛教傳統上將《般若經》分類為「六部母般若,十一部子般若」,《金剛經》屬於子般若中的一種,只有一種藏譯本,名稱為《聖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能斷大乘經》,別稱《三百頌般若》,版本上接近義淨的漢譯本。
八世紀前譯期的《登迦目錄》中,便列有由梵譯藏的十六種《般若十萬頌》等大小經典及五十二種註釋。十一世紀新譯派時期,有大譯師仁欽桑波(Lochen Rinchen Zangpo, 958-1055)、俄譯師‧羅登謝拉(Ngok Lotsawa Loden Sherab, 1059-1109)、印度大師阿底峽(Atiśa, 982-1054)及其弟子種敦巴(Dromtonpa, 1005-1064),翻譯、校訂、廣弘般若經論,撰述多種般若釋論。
此後,談論《般若經》明白顯說之空性與緣起的中觀學,以及隱藏其中之五道十地修行理論的般若學,成為藏地各派佛學院必修的核心科目。時至今日,如第三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3rd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1961-)、堪布索達吉(Khenpo Sodargye, 1962-)等藏地上師,曾用英文與中文傳講《金剛經》,後者用的還是鳩摩羅什漢譯本。
佛教經院教育側重之,高僧碩德潛心研究弘揚之,《金剛經》亦備受佛外儒道知識份子、文人墨客推崇,乃至普遍流傳及於道教與民間信仰。甚至當今之世如新時代(New Age)奧修(Osho, 1931-1990)等,也曾讚揚與講釋本經,即便任意裁減、未盡佛理,卻也顯示出《金剛經》超越一切宗教性,同時含括一切宗教性的甚深、廣大內涵。
《金剛經》在漢傳佛教中的傳揚與影響
雖然《金剛經》有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本經卻也是古今最多佛子書寫、受持、讀誦、註釋的佛典之一。歷來印、漢、藏佛教徒的《金剛經》感應不斷,因此漢藏皆輯有多種《金剛經感應錄》。對大多數信徒來說,唸誦《金剛經》是簡單易行的佛事,所得功德卻不可思議,不但能增福慧、消業障、治諸病,滿足各階層俗世的願求,還可出生死、報佛恩、度眾生、生起堅信之心。漢傳佛教更衍生以《金剛經》為思想主導的佛教懺儀,如梁武帝蕭衍(464-549)的《金剛般若懺文》、唐姚和尚的《金剛五禮》(又名《金剛五禮文》、《金光五禮》、《金光五禮贊》)、遼朝通理大師(1048-1098)集的《金剛禮》,以及現流傳於南方,作者佚名的《慈悲金剛寶懺》等,都是以《金剛經》作為造懺的根本依據佛典。
唐朝德山宣鑒禪師(782-865),少年學北宗禪,著作《青龍疏鈔》,講解《金剛經》義,被稱為「周金剛」,自稱:「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後拜龍潭崇信,在禪師引領下悟道,體會南禪本意,焚燒疏鈔。此後德山以棒接眾,傳稱「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頗有「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之風。但在懺法與禪宗藉以印心之外,歷代漢傳佛教卻未見以《金剛經》形成具體的般若修持法。
《金剛經》在指示般若見地之外,更有策勵大眾進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深觀以自利,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夢中佛事,「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體證「無有少法可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德。此等般若修證訣竅與傳規,藏傳佛教仍傳持未絕至今。
《金剛經》在藏傳佛教中的傳揚與影響
禪宗東土初祖菩提達磨(Bodhidharma, ?-535),曾在幾百年間多次應化印藏,其中之一是十一世紀的印度大師──帕‧當巴桑傑(PhaDampaSangye, ?-1117),他與西藏女性成就者瑪紀拉准(MachigLabdron, 1055-1129)分別傳下以般若為主要修法的宗派:息結(希解,Zhije)與覺域(Chod)。
息結意為「能寂」,依靠對般若性空的認識,對治我執煩惱,息滅一切苦惱及其根源而獲解脫;覺域意為「斷境」,意即斷除煩惱。一切煩惱是起惑造業之源,故以菩提心斷自利的所想境,以空性見斷輪迴的所執境,以共道斷除四魔幻境。故此二者皆係以法門功德為教派名稱。
時至今日,息結與覺域雖未以單一教派的形式存在,然其教法已普遍融於藏傳佛教各派中。從十二世紀衛藏的直貢噶舉派(Drikung Kagyu)吉天頌恭(Jigten Sumgon, 1143-1217),到十三、四世紀噶瑪噶舉派第三世噶瑪巴(3rd Karmapa, 1284-1339)、十五世紀康區蘇曼噶舉(Surmang Kagyu),十七世紀覺囊派(Jonangpa)多羅那他(Taranata, 1575-1634),十八世紀寧瑪派仁增‧吉美林巴(Rigdzin Jigme Lingpa, 1729-1798)等,都對《般若經》人無我與法無我見地的實修口訣──斷法的傳揚作出貢獻。
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Taye, 1813-1899)在《知識寶藏》中說:「斷法就是《般若經》中『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實踐。」上一世巴麥欽哲‧昆桑種都((Palme Khyentse Kunzang Drodul, 1897-1945)更曾於無戲勝義瑜珈境界中,為利他故寫下「斷境證三身密意義之高歌」的法教,直指「外清淨八識,內證悟無我」,用無我智慧斷除內、外、密一切魔障,圓滿獲證法、報、化三身的般若修證真義。
《金剛經》以修證為要
鳩摩羅什可說是本經最著名的漢譯者,圓寂前曾言:「若我所譯經典,合乎佛意,願我死後,荼毗時,舌根不壞。」火化時,果然薪滅形碎,唯舌不燼,弟子收其舍利,建造純玉石的完整一體舍利塔以滋紀念。
筆者昔日曾參訪羅什駐錫、翻譯之長安草堂寺,在舍利塔及舌燦蓮花井聖蹟前,感通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之真空妙有瑞兆。今日為文導讀,也有伏線千里的因緣,願深體《金剛經》中「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諸智者,以成就無量無邊、第一希有功德故,福慧等善緣具足,速得值遇傳承清淨之具德師資,領受、實修此等殊勝妙法,悟無生法忍,彼時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法筏捨與不捨皆無礙矣。
2015.05.04敬書於空行海會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