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人生這筆帳,你算對了嗎?
79折

人生這筆帳,你算對了嗎?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60 元
優惠價
79205
促銷優惠
知遠全書系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你的人生與命運的改變,就從閱讀此書開始。
我們的人生無法決定起點,但是我們能掌握過程和終點。
每個人行走於社會,都會感概做人難,難做人;如果把做人引入成本概念,做人就會變得很簡單。對自己的人生精打細算,悉心經營,我們的人生即使不是很成功,也不可能是虧本的人生。
生存是需要智慧的,做人更是需要計算成本的!人生就是一筆筆交易,一本本帳。怎樣才能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更大的成功,是每一個人必須計算和研究的!不會研究和計算的人生,肯定是一個虧本的人生。這和你付出不付出、努力不努力毫無關係。
做人猶如經商,同樣講究成本,同樣渴望尋求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大收益的準則。而本書所要告訴讀者的,便是如何因「勢」以最低的成本做一個成功的人,如何去經營自己的人生,在人生中如何用最小的成本來換取最大的收益,這便是本書的宗旨,意在找出這樣的準則來指導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實現人生利潤的最大化。

作者簡介

砍柴人

知名的自由撰稿人和編輯。
歷經十多年的寫作、思索與探求,並完成多本經典之作,著作有:《觀念》、《商經》、《青蛙嘴唇上的正義》、《窮人與富人的距離0.05mm》……等暢銷書。

【前言】

現在圖書市場上關於做人的書籍,魚龍混雜,多如牛毛,讓人眼花繚亂,讓讀者不知道如何取捨,很難找到一本適合自己參考的圖書。指導做人的圖書之所以如此之多,那是因為做人是一件讓人最困惑、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社會在不斷地變化,周遭的環境與人也在不斷地變化,我們要想適應這些毫無規律可言的變化,就不得不靈活地調整我們做人的方式與方法。
人無常勢,水無常形,決定我們以何種姿態做人的是「勢」而不是事。遺憾的是,目前市場上這些書或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僅僅告訴我們一些在特定場合之下的做人做事方法,而那些場合我們未必遇得到,因而無法給我們的人生提供更多的啟示;又或者是只根據具體事情來講如何做人,因為很多作者認為做人就是在做事,但是一個人每天都要遇到很多不同的事情,在這些事情中我們充當的角色又不一樣,所以因事去做人自然就成了難題。
一個人一輩子事情不斷,但是他一輩子所擁有的「勢」可能就是那幾種。從「勢」上去指導讀者如何做人,讀者才能更好理解做人的根本所在,才會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
『人』字好寫不好做,一撇一捺學問大。但是細想起來,我們不論是選擇何種方式做人,還是選擇何種方式做事,其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功。在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按各自的需要彼此交換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利潤最大化。
因此,我們在這裡提出了低成本做人的概念。成本,放在經濟學中很好理解,就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全部費用,引申一下便是指得到收益所需付出的代價。放在做人之中來理解成本,則是實現我們的人生目標所付出的代價。正如在經商中,更吸引我們的項目是那些代價極低收益卻很高的項目,為達到這一比例關係,我們常常費盡腦汁冥思苦想去找一些經商的準則,用這些準則來指導我們的經商行為,以使我們經營的產品能獲得最優化的收益。
那麼做人呢?人生就是由一筆筆交易組成的,既然是交易,那麼肯定有成本和利潤的存在。每一筆交易都決定著我們人生的成敗得失。某某人為了二千元把別人殺了然後自己被判了死刑,他的利潤就是二千元,而他的成本就是他一生所能創造的價值和他的生命,這就是用高成本換取低收益的人生。一個人在一個昏聵的領導者手下工作,薪水少得可憐,但是他經過幾年的隱忍,借助這裡的平台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身價,最終成為這個行業裏的佼佼者,在跳槽的時候,他也就能在同行業另一家公司輕輕鬆鬆獲得更高的職位和薪水。他的成本就是隱忍、學習和微薄的薪水,而他的利潤便是幾年後成為這個行業裏的高薪階級,收穫了高收益的人生。
所以,做人猶如經商,同樣講究成本,同樣渴望尋求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大收益的準則。而本書所要告訴讀者的,便是如何因「勢」以最低的成本做一個成功的人,如何去經營自己的人生,在人生中如何用最小的成本來換取最大的收益,這便是本書的宗旨,意在找出這樣的準則來指導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實現人生利潤的最大化。
一個人做人成功一次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人都很成功,幾乎沒什麼敗筆。一輩子做人成功,原因就是在他的做人理念,有了一個成本的概念─根據自己擁有多大的勢而計算出自己的成本,從不做虧本的人生交易。
人生利潤,就是我們的收益減去我們付出代價的淨值。這個淨值關係到我們人生的成敗得失。如果淨值為負,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失敗的人生;如果我們的淨值為零,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平庸的人生;如果我們的淨值為正,且正數的數值很大,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是非常成功的人生。
世界上任何一個能作為我們人生榜樣的人,他們的人生淨值,也就是他們的人生純利潤都是非常巨大的,不論精神還是物質上的。
每一個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並且善始善終的人,都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生操盤手,都是一個把人生成本降到最低、把人生利潤淨值做到最大的人。
大家行走於社會,都會感慨做人難,難做人。但是如果把做人引入成本的概念,把自己的人生精打細算,那麼我們的人生即使不是很成功的人生,也不會是虧本的人生。在不虧本的前提下,我們儘量使自己的人生利潤淨值最大。
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低成本做人,算好人生這筆帳!

目次

前言
成本概念一:
沒有夢是可怕的,但是有夢而以一種危險的方式去實現更可怕。
成本概念二:
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善於變通。
成本概念三:
我們常會忘記自己從什麼地方來,要到什麼地方去。
成本概念四:
為了一時之氣而付出慘重代價的做人方式,必將血本無歸。
成本概念五:
要多交有用的朋友,少樹立可怕的對手。
成本概念六:
順天應人,順勢而為,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成本概念七:
一個人的成功是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密不可分的。
成本概念八:
什麼時候該強硬,什麼時候該軟弱,就是我們做人的成本。
成本概念九:
苦,是我們接近樂的障礙,同時也是我們接近樂的階梯。
成本概念十:
靠嘴皮子功夫,只能謀一時,誤一世。
成本概念十一: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也都有自己的長處。
成本概念十二:
選擇智或者愚,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把我們去找錢變成讓錢來找我們。
成本概念十三:
別人和我們比父母,那麼我們就和別人賭明天。
成本概念十四:
不同的選擇決定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的道路決定了不同的人生成本。
成本概念十五:
人生就好比一部演奏曲:有快,就有慢;有高潮,也會有低谷。
成本概念十六:
不濫用自己有限的成本和資源,做賭徒式的孤注一擲。
成本概念十七:
在順境中,如果過於強硬、強勢,就會為自己無謂地樹立很多對立面。

書摘/試閱

成本概念一:

沒有夢是可怕的,但是有夢而以一種危險的方式去實現更可怕。
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想成為五有人才:有名車、有豪宅、有美妻、有地位、有花不完的錢。有這樣的想法沒有錯,在不侵害社會和其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去追求或者擁有,更是沒有錯。在你追求這些的過程中,也是造福社會造福其他人的過程。
如果我們不是出生在富豪族家庭,我們想成為五有人才就需要一個過程,或者經歷一個漫長的追逐過程也未必能實現其一。這時,即使我們瘋掉或者死掉,也只能是看別人一個又一個地實現了我們的想法,過上我們想過的生活。我們瘋掉與死掉又與那些人無關。
有想法是好的,但是我們既然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就得靠自己的雙腳走路─走自己能走的路,走自己應該走的路。模仿別人走路會摔跤,走別人走過的路會失去自己的方向。
我們對自己的出身沒有選擇的權利,一旦我們出生以後發現自己只能面對貧窮和痛苦的時候,也不能認命。因為我們的人生無法決定起點,但是我們能掌握過程和終點。我們出生時的貧窮不代表我們一生貧窮。富人都是從一無所有演變而來的,即使出身富豪家庭,他享受的富有也是他老子的,也不是真正屬於他的。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富有,但是究竟什麼是真正的富有,有多少錢才算多呢?似乎沒有一個標準來衡量。只有更富,沒有最富。
在現今社會裏,擁有更多的財富和財產,代表著一個人有能力、有本事、有地位、有身份、有說話權……反正能代表的東西很多很多。所以導致人們都瘋狂地去賺錢,在賺錢的過程中不在乎一切,不計較一切。
可是錢這東西並不是我們想賺就能賺來的,要不然為什麼都想賺錢的人們,有的賺到了,有的沒賺到,有的賺得多,有的賺得少呢?這和一個人的能力、人脈資源、機遇,甚至和運氣都有一定的關係。賺到錢,只是綜合實力發揮作用之後的一個結果而已。
既然賺錢是這樣一個過程,那麼我們在追求擁有更多金錢的時候,一定別忘了我們活著的目的,因為只有我們活著金錢才對我們有意義有作用。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自己活著的過程中,活得有價值、活得很輕鬆。然而只要我們生命還在,身體健康,吃得飽,穿得暖,活著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似乎活得有價值、活得很輕鬆又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在現實中,不是每個人活得都很開心,不是每個人活得都很輕鬆,因為大家還是想追求生活的品質,可是我們越追求生活的品質,生活就越偏離了它本來的面目。
我們想吃得好,但是一旦有權利選擇吃好的,卻對曾經渴望的東西失去了胃口;我們曾經渴望住上更大更舒適的房子,可是當我們住上了也沒有一絲絲滿足和喜悅;我們渴望擁有更多的金錢,卻對金錢的作用失去了美好的感覺。
我們賺錢的過程就是一個交換和交易的過程,當我們手裏攥著代表財富而本身又毫無價值的鈔票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失去與得到的根本不對等。簡單的活著,在我們進行的一次次交易與交換過程中,已經失去了它的本質。
所以,我們要想不偏離生活本質的軌道,在我們從貧窮到富有的過程中,一定要為明白活著的目的量力而行。為自己能為之事,行自己可行之事,不等待也不強求。時時提醒自己一句:這樣做值得嗎?這樣做真的快樂嗎?

在一期《讀者》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有一對年輕夫妻,都是高階薪領。這對年輕夫妻很善於賺錢,對生活的品質有更高的要求,必須像富豪那樣的生活著。
於是他們在美國房價最高的加利福尼亞海濱貸款買了一棟高級別墅,目的就是想閒暇時在別墅旁的花園休息,在別墅裏的游泳池裏游泳,還可以起床時在伸展懶腰的時候,就可以欣賞到那名聞遐邇的加利福尼亞海灘……
為了與富人的生活更接近更相似,這對年輕夫妻在別墅中添置了最豪華的傢俱,最高級的義大利真皮沙發,還養了一隻代表富貴和身份的名貴的波斯貓作為寵物。他們平時工作很忙,為了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也照當時富人一樣請了一個善解人意的菲律賓女傭來做看管家庭。
應該說,這樣的生活環境和條件,的確使人羨慕不已。可是,他們所擁有的這些東西,完全是靠貸款買來的,為了把這些自己名義下的東西變成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對年輕夫妻不得不早出晚歸,拚命賺錢來還清貸款,每天不是在拚命地賺錢,就是在拚命賺錢的路上,一天到晚很少有時間留在家裏。
現在,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出現了,人們發現,每天站在海灘上欣賞日出日落的,不是這對年輕夫妻,而是那個菲律賓女傭;每天坐在沙發上撫摸著波斯貓看著電視的,也不是那對年輕夫妻,同樣是那個菲律賓女傭。那對整天忙著賺錢還貸款的年輕夫妻,似乎才是女傭的僕人,為了女傭過著富人的生活不停的奔波忙碌。
有人會認為,年輕夫妻忙來忙去,那是為了他們自己而忙,那別墅還有別墅裏的一切,都是他們的而不是女傭的。女傭享受也是暫時的享受,她是在享受別人的東西。
但是人生如帳,這筆帳我們不能不算。一個人的人生,肯定是有終點的,這個終點在我們人生旅途的什麼地方,誰都難以預料。假如年輕夫妻從二十五歲開始貸款買了象徵富人的別墅、傢俱、汽車,憑他們的能力與收入,連本帶利要還到五十五歲。這就意味著他們要這樣奔波忙碌到五十五歲才能真正有時間享受他們所購買的生活設施。假如他們活到八十歲,他們真正徹底享受富人生活的時間只有二十五年。像他們那樣透支身體和精力,能不能活到八十歲,真的很難預料。
假如女傭在他們家做了二十年的話,那麼這個女傭就過了二十年的富人生活,真正享受了富人的高品質生活。在她的一生中,過上美好的生活的時間,並不比那對年輕夫妻短。別說給後人留下什麼,我們每個人死後都是一把骨灰,留下任何東西與那把骨灰都沒有任何的關係。這是一個殘酷的無法避免的,但是又有很多人不去關心的事情。
那對年輕夫妻如果想到了這一點,才知道自己做人的成本太高了。用高成本換了高價值的東西,而轉眼間那些高價值的東西又要與自己無關。是上帝與自己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還是自己愚弄了自己呢?
以後的事情是虛無縹緲的,活在當下、活得輕鬆、活得有品質才是最真實的。現實社會中的每個人,不管有錢的沒錢的,都是一個忙。但是我們在忙的過程中,是否真的停下來幾分鐘問問自己,我們忙來忙去,究竟是為了什麼?
沒有人願意成為貧窮。正如那句老話所說:「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當你在公車上被擠成沙丁魚罐頭的時候,當你遭老闆白眼卻又不敢辭職的時候,當你請女朋友吃飯卻囊中羞澀的時候,當你明明餓得前心貼後心卻還在電話裏對家人說一切都好的時候,就會慚愧而又怨恨地說:「我一定要有錢,有想怎麼花都花不完的錢!」
這種吶喊,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因為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不與金錢發生關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依照他的觀點,低層次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它就支配著人們的動作,只有當它得到適當的滿足,高層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按照這種說法,人的本性,其實就是追求更舒適的生活。而要滿足這些生活,就不可能不需要錢。就算某個人只是光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那麼,一個事業有成的人士肯定比要靠救濟過日子的窮人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同。按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都是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連基礎都沒有打好,何談精神享受?
可是,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活之後,是不是要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呢?這個問題,在沒有弄明白生活本質和生命本相的時候,是肯定的。人,總是在滿足一個慾望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慾望。
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是公平的,當你得到什麼東西的時候,就必然會失去另外一些東西,這是必然要付出的代價。然而許多時候,得到的東西不如失去的東西有價值,甚至失去的東西換不回得到的東西,這樣的付出,值不值得?就像上面所提到的那對美國年輕夫妻,他們奮鬥到的,只是別墅的所有權,而享受權,卻歸那個菲律賓女傭所有。他們所做的一切,值不值得?
假如他們一起回到天堂回憶在人間的日子時,那對夫妻會說,我們在人世間,真正過了二十年富人的生活,那個女傭也說,我在人世間不小心也過了二十年富人的日子。

在人性的弱點中,就有一個貪婪的弱點。說起貪婪,每個人都有,這個貪婪就是對財富過度的貪婪,那種貪婪,來自人們骨髓裏的佔有慾望。
這種貪婪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不去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而去羨慕別人擁有而自己卻沒有擁有的。為了比別人擁有更多,幾乎不在乎與別人實力、資本上的差距,透支一切的要追趕。
在現實生活當中,就有一個這樣活生生的例子,也是值得我們不得不去深思的例子。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可是我們卻從來沒有在意過,認為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永遠與自己很遙遠,我們可以當作故事來聽。
一件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是故事,可以發生一千次一萬次;一旦發生在我們身上,不再是故事而是事故,發生一次就能結束我們的一切。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可以不去選擇災難,但是我們無法控制躲避災難來選擇我們。
在六○年代時小王是一個農村人,娶到一個漂亮的妻子,他們本來可以在農村簡單美滿地生活。可是小王看到進城工作的同學都賺到錢了,買了很多新鮮的東西,非常羨慕,於是也和妻子進城工作賺錢,一門心思想發大財。
可是進城以後,錢沒賺到,漂亮的老婆被有錢的人看上,扔下他和有錢人跑了。小王認為妻子之所以和別人跑了,那是因為自己沒錢,發誓一定要賺到很多錢,向老婆證明她離開自己是一個天大的錯誤。
小王沒學歷沒本事,做生意也沒資金,但是他知道自己靠賣苦力永遠也賺不了大錢,只能混吃混喝。於是他想到了廢棄物品,從撿廢棄物品開始賺錢,幾年之間開了家廢棄物品收購站。等自己賺到一百萬的時候,讓自己的老婆看一看。
最初,小王撿廢棄物品,每天拎著口袋,翻著一個又一個的垃圾桶,尋找一切可以換錢的東西。每天從清晨到傍晚,往返廢棄物品收購站把廢棄物品換成鈔票。為了最大限度地省錢和賺錢,他夏天睡地下通道,冬天睡火車站。吃的是別人不要的剩飯剩菜,喝的是工地裏的自來水。
由於小王勤勞節儉,一年下來賺了一筆錢。第二年租了一間平房,買了一台三輪車,開始走街串巷收廢棄物品。每天他一大早出門,很晚才回來,邊啃饅頭邊整理廢棄物品。
這時候小王已經不像當初那麼艱困了,手裏已經有點錢了,但是他心中只有一百萬,在當時這個城市裏能買上房子開上車,變得已經麻木了,也不知道什麼叫髒,什麼叫累,更不知道什麼是苦。忘了今夕何日,忘了身在何方,更忘了家中的父母。
後來小王開了一家廢棄物品收購站,又做了三年,生意做得很大,雇用了幾個人,成了老闆,銀行裏的存款已經到了七位數。
五年過去了。這五年只有小王自己知道怎麼過來的。吃苦受累貪黑起早,遭酷日曬、遭暴雨淋,受過多少氣、吃過多少虧、挨過多少打,這些他已經記不清了。他能記得的就是自己沒亂花過一毛錢,沒買過一件超過二十元的衣服,沒進過一次餐館,沒回一次家,更沒給父母寄過一毛錢也沒寫過一封信。
這五年,對小王來說漫長得像五十年。五年中,他超負荷運轉,瘋狂地透支生命透支健康,唯一的收穫就是數不清的病症和那一捆捆鈔票。
小王有錢了,買了房子買了車,於是去找自己的前妻。可是等他找到前妻的時候,發現曾經美貌的妻子已經被有錢人甩了,後來出賣肉體出賣靈魂,再後來連肉體靈魂也賣不出去了,淪落街頭當乞丐,已經醜陋不堪了。
小王五年追求的東西已經一文不值了,回去後本來可以再找一個愛他的人,過他舒適的生活,但是上帝已經不給他時間了,醫生鄭重地告訴他,他已經患了癌症,屬於他的時間只有一個月,該吃點什麼就吃點什麼吧。
他感到上帝對他非常不公平,他當初渴望在這個並不屬於他的城市裏,有房子、有車子、有身份以及有地位,可是現在他都有了,卻失去了健康和生命,一切即將對他來說都一文不值。他在失去妻子的時候,曾經因為自己沒有房子、汽車、女人而自殺過。他之所以那麼做,是因為那時他擁有健康強壯的生命!現在什麼都有了,可是他的生命也快結束了。
看到這個故事,我們可能覺得小王太傻太愚昧了。我們不會那麼做,也不會那樣為了錢虐待自己,可是我們身邊的人過勞死的消息還少嗎?
生活不是用來拚命工作的,而是讓我們享受的;工作也是讓我們享受的,而不是剝奪我們健康和生命的工具。
是,生活不能沒有錢,但是賺錢也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渴望富有,過上更有品質和品位的生活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在使生活更好一點的過程中成了追逐金錢的奴隸,拿無價的東西與有價的東西進行一次次廉價地交換。

生活的成本,做人的成本,我們是能夠控制的。遺憾的是,我們習慣簡單地認為,人生這筆買賣中,投入的越多,賺得越多。
這樣的定式,在生意場上可能存在,但是在人生中就不一定成立。做人的成本,永遠都是量力而投,看勢而投,畢竟金錢買不來我們人生中的很多東西。
我們從貧窮到富有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慾望,要明白人與人之間,金錢多少可以比,地位高低可以比,學歷深淺可以比,年齡大小可以比,但唯一不能比的只有一樣,那就是生活。
我們貧窮的時候,在安於貧窮的同時,量力去奮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等我們不再為生活物質發愁的時候,就要學會選擇學會放棄,珍惜自己的現在,珍惜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
把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看淡一些,做到一個中心、兩個點、三個忘記、四個有就可以了。一個中心:以健康為中心;兩個點:糊塗一點,灑脫一點;三個忘記:忘記年齡,忘記名利,忘記恩怨;四個有:有個伴,有個窩,有點錢,有幾個好朋友。
這些,就是低成本做人的主要原則。
生活,活的是什麼?是一種感覺。只要我們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生活,我們的生活感覺就是最好的,和我們貧富無關,和我們地位高低無關。現在很多有錢有地位的人,看上去風光無限,可是他們對生活卻失去了感覺,變得麻木,把簡單的生活搞得很複雜,用一個麻煩解決另一個麻煩,然後再製造一堆麻煩。
好多人活著好像給別人活著一樣,別人做什麼夢自己也去做什麼夢,而不看自己與別人在實力、裝備、支援、機遇等不同,別人有的自己嫉妒得睡不著覺,自己有的別人沒有又怕被偷被搶也睡不著覺。
沒有夢是可怕的,但是有夢而以一種危險的方式去實現更可怕,那是不計成本的做人做事,只能賠得血本無歸!


成本概念二:
要學會適當地定和漂,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善於變通。
在現實這個社會上,我們見到的失敗者,就是一條路跑到黑,撞到南牆不回頭的人;而那些成功的人,就是那些知天、知地、知人的人,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善於變通活絡,水路不通走旱路,旱路不通挖地道。
社會上的人在作選擇和行動時,自然要受到社會的道德規範、價值取向等明規則或潛規則的約束。如果我們是循規蹈矩的人,那麼我們很難為自己打造一片新的天空,成功的限度極其有限。
我們要想做到與眾不同,取得常人無法取得的成績,那麼我們只能打破常規,在法律的範疇內不受約束。在堅定自己的目標之後,適時適地的漂移。
任何一個成功的人,目標是不能改變的,因為實現他的人生目標就是他努力奮鬥的結果。他知道,在自己奔向目標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連自己都無法預知的天災和人禍,自己的困境與順境也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所以,確定的只能是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在乎自己到達目標的路線、與誰同行、採取什麼手段,乘什麼樣的交通工具,一切都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勢而異。不拘泥於形式,不拘泥於自己的選擇方式。
面對不同的物件、不同的情況,我們必須時刻把握好定與漂的分寸,應該堅定的不能改變,該漂移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漂移。
因此,人生路上,我們必須靈活地把握自己的航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人生的成本。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一個人要想儘快地成功,並且最大地降低成功的成本,就必須選擇一個對自己成長最有利的事業平台,而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投靠一個賢明的領導者。如果自己的領導者是一個賢明而有前途、有希望的人,那麼就應該忠心耿耿地跟著他做。
相反,如果他黑白不分、無才無德,那註定是要失敗的,也就沒有必要再死心塌地的跟著他了。否則的話,無論你多麼的努力,付出多大的成本,也是徒勞無益的。在歷史上,有的人透過努力獲得了成功,有的人費盡心力卻收穫甚微。成敗之間,定與漂的微妙不可小視。
在古代,有一條做人的法則,叫做忠臣不侍二主,好女不嫁二夫。這個規則就約束人一旦選擇了跟誰,不論這個人對他怎麼樣,不論這個人有無道德,就得一輩子跟到底。改變了就是涉及人品和道德的問題。
秦末韓信想成就大事業,這一點對他而言是堅定的,不能改變的。如果他受到這一條規則的約定,那麼韓信就一輩子也成就不了自己的夢想。
韓信一開始投在項羽的軍中,但是項羽對他並不重用,只讓他當了名警衛員。說是警衛員,其實誰敢到「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營帳裏來鬧事。所以韓信就只好整天像木頭一樣杵在帳門外,最多也就是楚霸王進出的時候,幫忙撩起簾子,實在沒有一點意思。
韓信心想自己當年甘受那胯下之辱,為的就是趁著如今的亂世來拚搏,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但這位楚霸王卻對自己正眼也不看一下,只是讓自己作這樣一個中看而不中用的小官。我韓信這麼天天站著,要站到什麼時候呀?就算是站到頭髮白了,我還能站成捲簾大將?那我這滿腹的文韜武略豈不白費了?於是,韓信就找機會不停地向項羽提出各種建議。
對於他的建議,項羽卻一點也聽不進去,他只是象徵性地把韓信提升為朗中,可以參與軍事策劃,不過壓根兒就沒把這個毛頭小子放在眼裏。慢慢地,韓信終於看出來,這個楚霸王對自己一點都看不上眼,更重要的是他雖然力能舉鼎,但卻有勇無謀,只是個武夫,成不了大氣候,遲早會被別人吃掉。與其在這裡毫無希望地耗費青春,還不如及早離開,去投個明主。
聽說漢王劉邦求賢若渴、知人善任,韓信於是就來到了漢王軍中。在這裡,韓信只得到了一個管糧草的小官職。陰錯陽差之中,韓信終於得到了劉邦的重要參謀蕭何的賞識,並把他推薦給了劉邦。但是劉邦因他曾受胯下之辱也看不起他。
韓信遲遲得不到漢王的重用,很是鬱悶: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一氣之下,他就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騎上馬偷偷地跑了。他本想再投明主,憑自己一身的本事,一定可以成就一番事業的。然而,他這一走反而把自己的一生給改變了。蕭何聽說韓信跑了,一急之下,顧不得跟漢王打聲招呼,就趕緊去追韓信,因而引出了一段「蕭何月下追韓信」千古佳話。接下來,就是劉邦親設祭壇,拜韓信為上將,從此,韓信走上了人生事業的快車道。在楚漢戰爭中,他充分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華,上演了一幕幕精妙絕倫的經典戰例。
試想如果韓信堅持一臣不侍二主的觀念,一直在項羽的手下效力,不但自己得不到重用,滿懷抱負無法實現,而且隨著項羽這條船的沉沒,自己也可能成為其無謂的犧牲品。那樣的話,豈不是太不划算了?有道是:「人挪活,樹挪死。」韓信的成功,正在於其不停地漂。在沒有找到重用自己、適合自己的明主之前,他一直在漂。直到有一天,得到了漢王的重用,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平台,他才停止了漂泊,定了下來,終於使自己成為威名遠揚的一代名將。
而同是在項羽手下做的范增,就遠沒有韓信幸運了。與韓信一樣,范增飽讀兵書、胸懷大志,有著經天緯地之才。但是,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錯投在項羽的門下。應該說,項羽對他還是比較重視的,這也是他始終不渝一直跟著項羽的原因。雖然在開始的時候,憑藉他的謀略和項羽的勇武,楚軍一直佔據著主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項羽魯莽暴烈又無大略的缺點慢慢地都暴露出來。假如這時候,范增能夠像韓信等人一樣另尋明主,以他的學識才華,求得富貴並不困難。但他就是非要定死在項羽這裡,非要在項羽這一棵樹上吊死,那就沒轍了。最為窩囊的是,後來項羽竟中了漢王的反間計,將忠心輔佐自己的范增親自下令給殺死了。范增死得真是奇冤!項羽死則死爾,何必自己也非要跟著作他的殉葬品呢?
由此可見,在堅定自己的目標之後,跟誰奮鬥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是可以選擇的,選擇錯了絕對可以放棄,才能有效地降低人生奮鬥的成本。
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與其有一幫生死與共的手下鼎力相助不無關係。比如:蕭何、張良、曹參、盧綰、樊噲、夏侯嬰、周勃、灌嬰等,這些人在劉邦奪取天下過程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從這些人的角度而言,他們之所以能夠封侯拜將,大富大貴,與他們跟對了劉邦、跟定了劉邦不無關係。在艱難的戰爭歲月裏,無論劉邦的處境多麼危急,這些人都始終堅定地與劉邦站在了一起,共渡難關。
特別是在楚漢戰爭進入到第二年,劉邦屢戰必敗,他手下的許多人都開了小差。從士兵到將領,每天都有人偷偷地離開。他們或跑回了老家,或跑到了彭越、英布這些諸侯王的帳下,或直接跑到了項羽的帳下。然而,這一批人卻堅定地留了下來。他們用自己的赤膽忠心幫助劉邦打下了大漢天下的同時,也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理想平台。
為了降低做人的成本,一個人必須有自己堅定的信念,只有這樣,才能更快地成功。但一個人必須首先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就必須漂流。這也好比打井,我們只有找對了位置,才能往下打。如果我們選擇了一個地方,地下根本就沒有水源,那我們無論怎麼打,打得多深,也許把地球鑽個透心涼也不可能打出水來吧!
在現代社會,一個員工要想儘快地成功,必須忠於自己的老闆,忠於自己的公司。如果總是跳來跳去,三天兩頭換工作,肯定會造成職業成本的巨大浪費。而且從老闆的角度來說,誰也不想用一個會跳槽、不能安心工作的員工。
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個老闆是否適合你並且重用你、是否有著遠大的理想與抱負,這個公司是否有長遠的發展潛力、是否有真正的前途。如果這些條件都不具備,即使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枉然。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捨不得漂而把自己定死的人。有的公司已經面臨破產,但公司的職員卻只知道整天像驢子拉磨一樣埋頭苦幹,從來不看一看自己前面的路已經走到了盡頭。有的人根本就不適合公司裏的工作,也深為其苦惱,但就是沒有勇氣跳出原來的工作環境。到外面職場上的激烈競爭,他們又退縮了。在他們看來,與其毫無保障的漂,還不如少有保障的定。殊不知,他們已經把自己人生的價值定死了。其實他們完全可以透過有目標的漂來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從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大化。他們放棄了漂,也就放棄了把自己人生價值增值的可能性,只能在原地不停地踏步,白白地耗費青春、耗費高昂的人生成本。
俗話說:「選對池塘釣大魚。」為了降低人生的成本,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人們必須講究跟對人、做對事的原則。如果當前的位置很不適合自己,何不適當地漂一下呢?而一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我們就要一心一意定下來,像蘆葦一樣深深地把根紮下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成功!

為了降低做人的成本,一個人大目標確定之後,在做事原則上就不一定要堅定了,這不僅表現在尋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而且體現在對許多原則的靈活把握上。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堅守自己的原則,但是如果過於堅守,就容易執拗與固執,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與損失。所以,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一個人還要學會變通,靈活機動地把握原則。
一出祁山北伐曹魏時,諸葛亮本來一出師就節節勝利,但由於馬謖失了街亭,戰局急轉直下,諸葛亮被迫倉皇後撤,精心準備十幾年的北伐以失敗告終。馬謖在領命之前曾立下軍令狀,戰後諸葛亮為維持軍紀而揮淚斬馬謖,並自請處分降職三級。儘管諸葛亮與馬謖的私人交誼甚厚,儘管馬謖也表示自己願意悔改,儘管全體同仁都一起跪下求情,但諸葛亮還是淚流滿面下達了命令,將馬謖斬首。在這裡,諸葛亮嚴明的紀律成為其治軍的堅定基石。
然而,昔日赤壁之戰,華容道上,關羽念及曹操對其曾有舊恩,在關鍵時刻卻放了他一馬。當時,關羽也是在諸葛亮那裡立了軍令狀的。但是,戰後諸葛亮並沒有對關羽特別懲處,而是對關羽繼續委以重任。
為什麼同樣是立了軍令狀,諸葛亮對一個人是鐵面無私、法不容情,對另一個卻是網開一面、法外施恩呢?其實,這正體現了諸葛亮對於原則的靈活把握。
首先,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是意料之中的事。赤壁之戰以前,就天下而言曹操和孫權的地盤最多,如果孫、劉聯軍赤壁之戰真的殺了曹操,北方必將一片混亂,到時候得意的是孫權,他必將向北大舉進攻,擊潰曹軍,奪定中原。當時劉備還非常弱小,根本無法享受到大戰的勝利果實。而且還容易使東吳一家做大,形成吳強蜀弱的態勢,這對於蜀國復興漢室是極為不利的。與其那樣還不如放走曹操,讓他來制衡孫權。蜀國方可從中漁利。這也與當年他在隆中對時勢跟劉備提起的三分天下的戰略設想相符合。但是,孫、劉兩家是聯盟關係,如果明目張膽地放走曹操,必然引來孫權的反目。因此,在即將勝利的時刻,諸葛亮步步算出曹操撤退的路線,明知關羽受過曹操好處,還要讓他去守華容道最後一道關口,顯然是諸葛亮故意所為。
諸葛亮這樣一來,可謂一石數鳥。一方面關羽是個忠義之士,讓關羽還了這份人情債。只有這樣以後關羽才能更加忠心地效命蜀漢,不為人情債所累!另一方面關羽又時常心高氣傲、不服調度。諸葛亮可以藉此打擊關羽的傲慢氣焰,樹立自己在關羽面前的威信。而不殺關羽,讓他心存感激,長存將功補過之心,同樣也可以增加自己的威信。由此可見,在當時諸葛亮的算盤上,曹操是命不該絕的,因為三國鼎立的形成還需要有曹操這一角色。關羽放走曹操是諸葛亮預料之中的事。因此,關羽是情有可原的。
而馬謖失街亭關係到北伐中原是否順利、是否成功,關係到漢室復興的大業。而且在街亭之戰前,諸葛亮曾為馬謖精心謀劃街亭的防守戰略,還派王平等人為副將輔佐他。但馬謖自以為是,把諸葛亮的囑咐全拋到了腦後。所以街亭的失守是諸葛亮萬萬沒有料到的。街亭一失,蜀軍全盤皆輸。要不是諸葛亮急中生智施出了一個空城計,連自己都要當了俘虜。馬謖的失利,使整個復興大業化為泡影。他當然要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因此馬謖是不能饒恕的。
其次,關羽是主公劉備的結拜二弟。對於這一點,作為軍師的諸葛亮心知肚明,他不可能不按劉備臉色行事。當時他要按軍令狀斬關羽,帳下眾將紛紛跪下求情,最後連劉備都來求情了,他也就不好再堅持了。而馬謖失街亭時王平等將,雖然身不由己,但具有領導失職之責,只有斬了馬謖,才能為其他眾將開脫。從某一種意義上,興師動眾的北伐就這樣草草收場、無功而返,諸葛亮也要為自己開脫一些罪責,只有拿馬謖之命來向國人謝罪了。
再次,蜀漢事業剛剛創立,正在用人之際。關羽乃五虎將之首,曾過五關斬六將,有萬夫不擋之勇。這樣的人才就算是找遍全國也找不到幾個的,怎麼可能把他殺了呢?這一點諸葛亮比誰都清楚。而馬謖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參軍,鮮有軍功,只有一點小才。這樣的人即使留到將來,又有何用?還不如趁早除掉,以防將來再跳出來油嘴滑舌地禍害國家。
由此可見,諸葛亮在對原則的把握上,不管是定還是漂,不管是嚴還是寬,都時刻有一本成本帳在心裏算得很清楚。作為一個現代領導者,在工作中也必須堅持寬嚴相濟的策略,在原則與靈活性中間,找到恰當的切合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降低事業的成本。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許多領導者對於寬與嚴的把握總是有失偏頗。有的領導者原則性太強,以致太過死板教條。在制訂規範時,不考慮可操作性。在執行規範時,又不會靈活變通。結果白白地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弄得上上下下苦不堪言。而另有一些領導者慵懶,無是非觀念,沒有原則性,表面上是對下屬寬鬆,實質上領導者無能無為,是典型的糊塗官,既害己又害人。長此以往,再好的組織也會成為一片散沙。辦事效率低下,自然可想而知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支軍隊如果沒有一個鐵的紀律,就不可能保持最強的戰鬥力。一個組織沒有嚴格的制度規範,就不可能成為一個蓬勃向上的組織。在面對一些重大的原則性的問題上,作為領導者必須堅持自己的原則,當賞則賞,當罰則罰,賞罰嚴明,才能最大地調動組織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領導者也要有容人之量。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只要部下犯的不是涉及到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時,領導者大可以不必過分計較。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曉以利害,動以真情,相信一定可以贏得部下的一片真心,使其一心一意地為我所用。

一個人要想降低事業的成本,不僅要在找尋適合自己的老闆和公司上要適當地定或漂,而且在找尋屬於自己的領域和行業上,也要做到適當地定或漂。
俗話說:「行百里者半九十。」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個人都要有堅定的信念,專注執著地去投入。否則如果你總是定不下心來,東山望著西山高,三天賣薑兩天賣蒜,最後浪費時間精力不說,到頭來往往一事無成。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所處的行業、所在的領域是適合自己的興趣與專長的。這樣的話,你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長,因而有效地降低事業的成本。
這就好比如果你是一個作家的材料,你非要去當建築設計師,那麼即使你費盡一生的心血,你最多也只是一個二流的建築設計師。也許你是一個作曲家的材料,你非要立志去當繪畫大師,那麼你這一生即使再努力,也無法畫出一張傳世的佳作。社會上這樣的人還大有人在。我們完全可以想像,每天都有許多天才帶著沒有上演的人生樂章走進了墳墓!
還有許多人,自己根本不喜歡這個行業,但就是看到目前這個行業比較火紅、吃香,或者只是聽從了父母及親友的建議,於是就盲目地選擇了這個行業;但在工作中總是力不從心,苦不堪言。試想,一個人長年日積月累地都在做著自己根本就不喜歡的事情,那是什麼樣的折磨與酷刑啊!這樣的人即使在這個行業工作上幾十年,他也只是在做著無用之功。這時候,與其在這個行業白白耗費自己的青春年華,還不如透過恰當的漂,來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興趣與專長的行業。這樣的話,既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又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更容易以較低的成本達到較大的成功。
同理,在愛情的追求上,找到適合自己的愛人是我們最終目標,我們在戀愛時就要學會恰當的定和漂。愛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也是一個人一生的幸福所在,所以,一旦選擇了我們的最愛,就要傾盡全部身心來付出。但是,愛情是兩顆心的相互碰撞。如果一方的感情沒有喚起另一方的同樣的感情,那只能是一廂情願。對於一個深愛著對方的人來說,單相思是很痛苦的。人一旦陷入其中,就很難自拔,這不僅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心靈摧殘,而且也給對方帶來不小的精神壓力。
其實,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愛人與被愛的權利。誰也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給別人,儘管這種感情是一種善意的真誠。須知,只要自己曾經真愛,就已經足夠,又何必在意是否長相廝守?與其這樣的無望地堅守,何妨選擇無悔地放手。所以,這時候我們應該選擇理智地離開,繼續漂流。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草)呢?也許在不遠的前方,有一個更適合自己的人,正在苦苦等著自己的出現呢!
同樣,在日常交友中,我們也堅持適當的定和漂的原則。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朋友的幫助對一個人的影響往往是很大的。有的人之所以成就大事,就與他所交朋友的幫助分不開的,比如劉邦、朱元璋等。但是話又說回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許多人就是因為交友不慎,在人生道路上吃了大虧。比如絕大多數人都是因為交友不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的。由此可見,我們在交友上必須小心謹慎。
但是,也沒必要把朋友的標準要求得過於嚴格,俗話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許多人對朋友的標準要求甚嚴,因為一些小小的缺點,就動輒與朋友反目。慢慢地,朋友越來越少,對自己事業的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在交友方面,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分寸。什麼人不可以交,什麼人可以交,交到什麼程度,自己心裏都應該有一個準則,不可濫交,不能不交。這樣既可以盡可能多地得到朋友的幫助,又可以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從而達到降低人生成本的目的。
一言以蔽之,做人一定要靈活。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愛情上、交友中,我們都要學會適當地定和漂,既要機動,又要靈活,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善於變通。只有這樣,才能儘量地減少不必要的人生損耗,從而更好地節約成本,更快地實現成功!


成本概念三:
我們常會忘記自己從什麼地方來,要到什麼地方去。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論我們在這個舞台上充當什麼角色,都得做事情。我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員,看上去做什麼事情都是為了自己,其實我們都是在為別人服務,即使是家庭主婦在家做家務,也是給家庭裏其他成員服務─透過給別人的服務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們只要成為社會中的一員,就得給別人服務,我們當老闆也好,上班也罷。只要我們為別人服務,別人肯定會對我們的服務進行評判─評判我們的為人,或者我們所做的事情。即使在我們面前不評論,在我們的背後也會評論的。即使在面前背後都不說,在他們心裏也難免不掂量。
我們自己做了什麼事情,好與壞,錯與對,多與少,也希望別人給我們一個中肯的評價。可是任何來自別人的評價或者給我們提供服務後的回報,都不是由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任何評價和回報,因為對方的感覺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涉及自身利益深淺不同,給我們做事後的評價和回報也就不同。
我們習慣自己做完事情之後,經由別人的評價好壞或者自己獲得的回報多少,來矯正自己今後做事的方向和方法。從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迫切希望自己做完事之後,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得到與自己付出對等的回報。但是,這僅僅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而已。
事實上,無論我們做不做事,別人對我們的評價總是存在的。不用說我們活著,就算死了,也難免有人對我們的為人處世品頭論足,說長道短。這些評價,有的我們能接受,有的我們無法接受,甚至會引起我們內心強烈的抵觸和反感。
別人的腦袋、眼睛、嘴巴是長在別人的頭上,至於他們想什麼,看什麼,說什麼,不受我們主宰。我們歡迎也好,反感也罷,該存在的總會存在。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乎、不在乎,計較、不計較。
很多事情我們在乎不起,也計較不起。假如我們去在乎自己在乎不起的事情,計較自己計較不起的事情,我們會忘記自己從什麼地方來,要到什麼地方去,甚至完全否定了真實的自己和自己真實的能力。這樣,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虧本的生意,不僅要虧掉自己所有的成本,也虧掉了將來的利潤。
不管我們在乎、不在乎,計較、不計較,我們只要還活著,並且希望活得品質更好,那麼我們就得為更多的人服務。也只有更多的人願意接受我們的服務,我們才能變得更富有,更有社會地位。否則我們就會心懷抱怨,在許多人的評價中自我貶值,直到被社會拋棄。
既然來到這個社會上,只要我們追求上進,那麼在法律和道德範疇之內,我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沒必要看別人的臉色和評價。因為,無論別人對我們做出什麼樣的評價,他們除了同情或者譏笑之外,在實質上不能為我們承擔任何責任。
成功,來自我們不停地做事。我們只有勤做事,懶計較,才能降低自己奮鬥的成本,埋頭做事,盡力過程,不問結果,不活在別人的眼光裏,不活在別人的評論中。我們接受任何死法,就是不能接受被別人的唾液淹死!
人是一定要做別人眼裏最好的自己,但是我們還是要為自己活著,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
禪宗偈語說:「一心做好事,何必問前程。」其他的人間毀譽,浮塵恩怨,又何必計較呢?又何必給自己做人做事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呢?

泰山不棄土壤,故能成其大;大海不捐細流,故能成其深。
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必然經歷不停做小事、做大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他必須有為事業做大做強,以及奮鬥不懈的決心;其次,他還要必須有能夠容納異己,聽得進不同意見的胸襟。不然,他絕不會為更多的人服務,更不會從更廣泛的服務範圍內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就如同泰山,它自有其獨到的特色,它並不和華山比險峻,不和珠穆朗瑪峰比高寒,也不和黃山比秀美,但是它自成一體,以一土一石的累積,一松一柏的繁衍,雲海霧靄的裝點,溫泉澗流的陪襯,形成自己獨到的雄渾和壯麗。
每個人做事時候也是如此,首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經歷,價值取向,進而有屬於自己的性格和心態、做事與處世的方式和方法;其次,不同的人對別人所做的事情,都有不同的理解,判斷方式和價值取向都會有所不同,所以當你著手做事的時候,難免旁觀者會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再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場去看同一件事,觀點也會相差甚遠。
曹操,一直是戲台上的白臉大奸臣,魯迅先生卻評價說:「曹操是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個英雄,我雖然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一向喜歡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為什麼對曹丞相如此青睞有加呢?
考察歷史上真正的曹操,他年輕時取得做官資格之後,先後做了洛陽尉和濟南相,一直兢兢業業,不怕得罪權貴,「除殘去穢,平心選舉」,抑制豪強,懲治貪官污吏,為地方的治安和建設做了許多貢獻。經歷黃巾起義和董卓之變時,曹操舉起義旗,召集兵馬,參加了平定動亂的戰鬥,並多次和董卓的叛軍作戰,迫使董卓的軍隊退回長安。曹操平定了山東和河南的割據勢力,佔領了北方大部分地盤,據有了穩定的根據地,最終迎回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為統一全國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曹操是個做大事的人,他一直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毫不懈怠,埋頭苦幹,敢拚敢打,關鍵的時候,為了組織義兵反抗董卓,毀家紓難,把自己的家產也出賣了。
與此同時,對曹操的各種評價也接踵而來。有人說他是「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換一句話就是說他是敗家子;有人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那個時候,這在肯定他才能的同時,簡直就是說他是一個當代的叛逆者;更可怕的是袁紹的秘書陳琳的評價,說他「贅閹遺醜,本無懿德,摽狡鋒協,好亂樂禍」,從罵曹操本人品德不好居心叵測開始,一直罵到曹操的祖宗上去了。
面對各種的輿論評價,曹操並不計較,始終把心思用在做事上,他實行屯田制度,保證軍隊後勤的供應;盤踞南陽一帶的張繡勢力,曾經在一次作戰中殺死了曹操的兒子和姪兒,和曹操一直有很深的嫌隙,曹操卻不計前嫌,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招降了張繡,鞏固了大後方;為將來可能發生和袁紹的戰爭做準備,曹操還派兵佔領了河北東南部。不久,曹操和對他威脅最大的袁紹作戰,消滅了袁紹勢力,活捉了陳琳,曹操看陳琳是個有用之才,僅僅責備他說:「你為袁紹作檄文,罵罵我也就夠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祖宗頭上啊?」立即把他釋放,並用他做自己的秘書。
如果曹操一聽別人背後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說閒話,罵自己,就放下手中的事業,非要去和人弄個青紅皂白,甚至把說自己壞話的人統統殺掉……即使這樣也免不了被人說,被人評論,那麼他永遠也成不了大事。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評價曹操說他「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皆獲其用」,曹操對人對事,都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不為外界的議論所迷惑,不去因為和別人計較無故增加自己做人做事的成本,而是堅持自己做事的標準,按著自己的原則進行取捨,最終成就了一代霸業。
中國歷史上也有一些人,顧及別人對自己議論,乾脆什麼事也不去做。與曹操同時代的著名的水鏡先生司馬徽,雖然有滿肚子的學問,卻天天在家待著,別人問他什麼事都說好,凡事既不去做,也不計較,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好好先生;隱士林和靖「梅妻鶴子」,確實是很高潔,一輩子連老婆也不娶了,什麼也不做,固然無牽無掛,無是無非,但是「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閒處作奇峰。」他能夠做成什麼事情?對社會又會有什麼貢獻呢?
投入成本為零,是不是投入成本就最低了?這在做生意上可能成立,但是,得不到任何利潤的情況也同時存在。而在做人上面,你什麼都沒有錯,一生什麼都沒付出過,當然什麼也得不到。可是你的成本卻不是零,而是賠進去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成本─時間和生命。

一個人如此,一個團隊也是如此。
《西遊記》這部神話小說,就說明了這樣的道理。四個人的取經團隊,一匹白馬,一路上無數的坎坷曲折,成全了這樣一段史詩一般的取經之旅。
四個人,各有特點。唐僧,取經隊伍的核心人物,取經的意志無比的堅定,但是除了掌握大方向外,又一無所能,連日常的吃飯也要人照顧。
孫悟空,取經隊伍的靈魂人物,本領高強,一路上降妖除怪,全靠他的金箍棒;但是他個性鮮明,常常自以為是,有組織無紀律,不服從領導,不聽從指揮。
豬八戒,取經隊伍中重要的攻堅助手,孫悟空與妖怪的許多戰鬥,都是由他來做策應,最後完成勝利的;但是缺點就是好吃懶做,動不動就要撂挑子想散夥。
沙悟靜,取經隊伍中的後勤部長,負責供應,看管行李和運輸物資,任勞任怨。但是缺點是明顯的,沒有多大本領。
這樣的四個人組成一個團隊,精誠團結,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雖然遇到很多困難和波折,卻始終能夠形成合力,心往一處想,勁朝一處使,終於戰勝了九九八十一難,圓滿完成了取經任務,獲得了取經大業的成功。
取經團隊獲得勝利的關鍵,就在於他們始終目標一致,而且每個人都踏踏實實的為取經的事業,在本職崗位上盡自己的能力做事。固然,他們也曾經計較過,但是很快就能在取經的事業上取得共識,繼續前進。
如果認真計較起來,這個取經團體問題也是很多的:唐僧什麼本事也沒有,做事又婆婆媽媽,夾纏不清,不就會念幾句經文嗎?憑什麼他要做師父?拿頭功?其他三個人任誰做師父,都比唐僧強!孫悟空不就是能打仗嗎?可是他平時目無尊長,無組織無紀律,這樣的人,早就應該退出取經的隊伍。豬八戒又懶又饞又好色,經常耽誤工作,事業一遇到困難就想開溜,這樣的人能可靠嗎?沙僧沒有本領,為人太老實,取經路上千難萬險,帶著他也是個累贅,這樣的人還能用嗎?
而且,取經團隊內部,還有很多私人恩怨:孫悟空多次打過豬八戒,還經常捉弄他,甚至對師父唐僧,孫悟空都曾經下過重手;唐僧對孫悟空不信任,多次冤枉他,一有不滿意就念緊箍咒折磨他;豬八戒對孫悟空心懷嫉妒,常常在師父面前誣陷他,讓孫悟空大吃苦頭。
其實這些問題,取經團隊內部也不是沒有計較過。唐僧多次驅逐孫悟空,取消他和自己一起去取經的資格,孫悟空也多次灰心失望,乾脆回到自己的老家,對取經事業不聞不問,還曾經設想自己去另組織一個取經班底,連又蠢又懶的豬八戒都曾經想要代替孫悟空一號的位置,自己擔綱主演呢。事實上,每次他們三心二意,計較功勞,計較小節的時候,他們的隊伍就無法團結起來,就會遇到挫折,就無法戰勝困難。而每當他們能夠戰勝各種不良情緒,互相諒解,團結起來,動腦筋想辦法的時候,他們就能搬開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同心同德,獲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最終完成取經任務。
唐僧的取經團隊,其實是任何一個團隊、家庭、單位、組織、甚至民族、國家的縮影。每當這個團隊中的人,能夠團結一心,不計較彼此間的小過節、小利益、小矛盾,勤勤懇懇做實事,踏踏實實做大事,把餅做得更大的時候,這個團體就會興旺起來;但是如果不能夠放下身段做事情,而是互相計較,互相扯腿,互相指責,互相爭奪,甚至自相殘殺起來,這個時候,這個團隊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喪失前進的方向,進而自我解體或者被敵人消滅。紅樓夢中的賈府,物質生活上窮奢極侈,導致「外邊的架子雖未甚倒,內患卻上來了」,精神生活上腐化墮落,導致「子孫雖多,竟無一個可以繼業者」,家族內部矛盾重重,勾心鬥角,用探春的話說是「先從家裏自殺自滅起來」,再加上「安富尊榮者多,運籌謀劃者少」,最終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覆滅的命運。這樣內部爭奪不斷而又無人做事的家族,應該滅,不滅才怪呢!

當然,我們說勤做事,做的當然是正當的事情,而不是沒事找事,也不是偷雞摸狗,遊手好閒。而懶計較,也有其特定的事情和範圍,並不是事事都不計較。
宋徽宗做了皇帝,這位皇帝整天忙的不是軍國大事,他首先喜歡道教,一心想要成仙,每天在宮裏參星禮斗,燒符打坐,和道士胡羼在一起,而且加封自己做了道教的最高教主:「教主道君皇帝」;另外,這位道君皇帝還醉心於金石書畫,在這方面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瘦金體書法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在中國的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翎毛丹青也堪稱一絕。但是,如果他是個宗教人士,或者是個畫家書法家,熱心這些完全是分內的事情,別人就無話可說,而且還應該讚賞支持,可是別忘記了,他的職業是皇帝啊!
宋徽宗時代,國內黨爭日趨激烈,政治動盪,官場腐敗,民不聊生。在北邊金國強大的兵力,時時刻刻威脅著宋朝的安全。宋徽宗的當務之急,本來應該是對內平息黨爭,整頓吏治,改革各項沿襲已久的弊政;對外加強軍備,增強國防力量。這本來應該是這位皇帝的本職工作,可是他卻根本不考慮這些政務,照舊把精力放到他鍾愛的成仙的追求,藝術欣賞和創作中。
是時代沒有提醒他國家已經出現危機了嗎?不是,就在宋徽宗當政不久,在京杭運河運輸線附近的山東,和江南財賦重地的江浙,先後發生了宋江和方臘起義。農民起義,歷來是王朝衰敗的徵兆,更何況這兩場農民起義都發生在國家腹地,熟悉歷史的宋徽宗能不知道嗎?這樣的大事,能不計較嗎?不考慮其背後的深刻政治經濟原因嗎?
宋徽宗和他的統治機構,大事、關鍵事不去做,卻不務正業,玩物喪志,應該認真對待的政治動盪因素不去消滅,卻因循苟且,得過且過,最終金兵攻到開封,他倉皇失措,把皇位傳給兒子欽宗,還妄想能夠應付一時,但是,歷史不會也不可能再給這位道君皇帝機會了,北宋最終為金兵所滅,宋徽宗和他的兒子一起被俘虜,帶到苦寒之地的五國城,坐井觀天去了。
宋徽宗的悲劇可謂是咎由自取,如果他早點能夠專心政務,處理那些早已經露出苗頭的政治經濟危機,對時常蠢蠢欲動的金國,未雨綢繆,做好軍事上的預防,如果他不把時間消耗在無謂的求神拜仙,製造宗教崇拜上,不去一味的舞文弄墨,把大好時光浪費在專事雕蟲上,富麗繁華的北宋,能落到今天這個一敗塗地的下場嗎?一自胡兒來飲馬,春波惟見斷水流。到如今,燈火的樊樓,只能在偶爾驚鴻般的夢中,上河的清明,也只能在張擇端的長卷中去尋找了。
古往今來,事業的成功往往成為判斷一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所謂「成者王,敗者寇」。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有多少人犯了錯誤,摔了跤,又有多少人選對了方法,最終獲得眾目仰望的成功。從真實歷史中曹操的成功到宋徽宗的失敗,從寓言一般的小說神話中《紅樓夢》賈家的沒落到《西遊記》取經集體的成功,前車之覆,後車之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每一個故事都在提醒有志於成功的人們,錯誤的方法,究竟錯在何處?而正確的做法,到底應該是什麼?
人世間,有千媚百紅,只有勤勞勇敢,處事機敏的人,才能夠享受那收穫勞動果實的幸福和喜悅。惟其勤勞勇敢,才能敢於任事,有責任,有擔當,把事情做得更好;惟其處事機敏,才能對各樣的情況有正確的判斷,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看得準潛伏在水面下的危險暗礁,及時規避躲開,才能知道什麼事情有關長久之計,應該計較,什麼事情只是權益之策,不應該計較。
在這裡所說的那樣勤做事和懶計較,就是把目光盯在攸關成敗禍福的大局上,始終為這個大局,堅持不懈,勤奮踏實,做好的,做對的,做有用的事情;無關這個大局的事情,可以放一放,可以忍一忍,可以停一停,即使有一些必要的犧牲,也可以不計較。這是我們人生路上克敵制勝,以最少成本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
沒有不能成功的人,只有因做人做事成本巨大賠進終生的人。


成本概念四:
為了一時之氣而付出慘重代價的做人方式,必將血本無歸。
現代社會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某一方面的成功人士,有名譽、有身份、有地位、有說話權。這種想法當然是對的。人之追求上進,如同苗木之追求陽光,又怎麼能算是錯?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卻不是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成功不是樹上的蘋果,伸伸手就可以摘到。因此,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總會遇到種種人為設置的障礙,我們往往需要忍受種種不公平的待遇,於是也就有了這麼一句話:「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不錯,面對著強權,面對著外界環境的惡劣,我們為了保全自己,有時不得不低下自己的頭顱。低了頭,起碼你身後還有一間屋子,雖然屋簷可能是低了點,施展才華的空間是小了點,但你至少還有個能夠遮風避雨的地方,能夠有一個發揮的餘地。不低這個頭,你可能連這點空間都沒有了,甚至還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可是,低了頭之後又該怎麼辦呢?難道就這麼一直低頭下去?
的確有人是這麼做的。有些人,原本是有著抬頭的勇氣,可是撞了兩、三次壁之後,他們就開始猶豫了。既沒有反抗強權的力量,又沒有獨自面對狂風暴雨的勇氣,於是,他們的頭就這麼一直低了下去,一輩子都不敢抬起頭來。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懦夫。
還有些人,勇氣是足夠的。他們只願意揚起頭來做人,不願意寄人籬下。於是,他們勇敢地進入風雨之中,去搭建屬於自己的房子。可是,這些人往往缺乏足夠自己搭屋建房的資本和能力,只憑著一股熱血行事。於是,在房子還沒有建好之前,他們就已經倒下了。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莽漢。
第三種人,他們也不願意低頭做人,但他們很清楚地知道現在還不是魯莽行動的時候,而應該藉著這個能暫避風雨的機會,積蓄自己的力量。於是,有些人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上做得很好,有了足夠的力量抬高屋簷,從而也讓自己的頭抬了起來;也有些人,累積了一定的資本之後,抓住時機衝了出去,在大雨來臨之前,就蓋好了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這兩種人,我們稱之為智者。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總會有遭遇挫折,面對強權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你是願意做懦夫,還是願意做莽漢,又或者是做智者呢?
懦夫和莽漢只知道目的,拚的是一腔熱血,根本不會計算人生的成本,最後只能讓人生虧得一塌糊塗;而智者則不同,對自己的人生成本精打細算,像專業操盤手那樣,知道什麼時候該買進,什麼時候該拋出,從來不做賠錢的買賣。

在日本戰國史上,有一個人,他的行為對近代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這個人就叫做德川家康。
關於德川家康的故事,許多人應該都知道─是這個人,結束了日本的戰亂,建立了江戶幕府。他的子孫,統治整個日本長達二百多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列強用船堅大炮轟開日本大門,引發「明治維新」,從而引導著日本走上了強國之路。德川家康在日本的地位是非常神聖的,而他身上那堅忍不拔的意志、以小搏大的謀略和超強的忍耐精神,也就成為了近代日本民族的性格。
德川家康的一生是充滿災難的一生。他三歲與母親分別,六歲離國成了敵國的人質,八歲喪父,匆匆回家一探之後,又立刻成為新的人質到他國去。縱使在戰亂頻繁,生離死別已成為常事的日本戰國之中,像他這樣噩運連連、備受磨難的人,恐怕也很難找到第二個。
到了德川家康十九歲之時,他終於獨立出來,成為了戰國時代的一個小諸侯。但這並不表示他的情況有所改善。實力薄弱的他,為了能夠在這個亂世中生存下去,不得不依附另外一個強大的織田信長。在當時,這種弱國的命運是悲慘的,即使想盡辦法得到一個強國的保護,也得不到平等和尊重。戰鬥時會被派到最前線去充當盾牌或炮灰,分享功勞時卻沒有任何的賞賜,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受人欺凌,沒有任何地位,稍微有任何的不滿,立刻招來殺身滅國之禍。
德川家康在織田信長面前就是這樣的情形。為了生存,他對織田信長無條件地跟隨,哪怕信長處於最危急時也是這樣。而在分享收益的時候,他依舊保持低調,甘當老二,絕無二心。但就算如此,德川家康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失去了妻子和兒子。
那是發生在西元一五七九年九月的事情。德川家康的妻子與敵人同謀,意欲背叛織田信長,事情牽涉到了德川家康的兒子。織田信長抓住了這個機會,命令德川家康的兒子自殺。原因在於織田信長認為自己的兒子不如德川家康的兒子,擔心將來會有什麼禍患。在這個艱難抉擇面前,即使是一向能忍辱負重的德川家康也猶豫了,家臣們都勸他與織田一戰,以保護兒子。但德川家康卻最終選擇了妥協,獻上了兒子的性命。
幼年時期飽經磨難,成年之後又有喪子之痛,白髮人送黑髮人,德川家康一生的噩運,卻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織田信長死後,取代他的是豐臣秀吉。秀吉原本是信長手下的一員部將,而家康卻與信長是盟友身份,在地位上遠高過秀吉。向一個地位原在自己之下的人低頭本身就是一件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秀吉卻偏偏又將家康的領地轉封,讓他從物產豐富人心安定的東海地帶移動到關東地帶,即江戶。
江戶就是今天的東京。現在的東京,當然是日本最繁華最富庶的地區,但當時的江戶,卻是一片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的沼澤地帶。從東海移封江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放逐。對於這種不公平待遇,德川家康依舊忍了下來,他帶領家臣疏浚河流,修建水利設施,終於將沼澤地帶變成了肥沃良田,打下了今日東京繁盛的基礎。
日本歷史上,能夠將忍耐這門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的非德川家康莫屬了。先是十二年的人質等待生涯,然後是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陰影下忍耐了數十年。而這種忍耐終於有了回報。秀吉死後,兒子秀賴無能,德川家康終於等到了機會,消滅了豐臣秀賴,在六十歲高齡之時登上了幕府大將軍的寶座,開創了江戶幕府,成為了日本第一人。
那麼,在這等待背後,在種種艱難困苦面前,支持著德川家康的是什麼呢?是信念!是自信!是對美好未來的期望,是相信自己終究有一日必能佔據於天下人頂端的決心。當年德川家康還在做人質時,曾回去自己的領地一次,對著窮得必須親自下田耕作才能養活自己的家臣,他說:「眼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我必然會有一番作為,請大家務必忍耐。」這句話,不僅是對家臣說的,同時也是對他自己說的。
忍耐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保存自己。人生旅途上,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許多的困難和挫折,甚至是慘重的失敗。但俗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自己還活著,就有翻盤的資本。如果連生命都沒了,那才是真正的什麼都沒了。所以,為了保住生命,面對著強權,只能忍,忍常人之所不能忍。
然而這個「忍」,當然不是毫無作為的空「忍」,那是懦夫的行為。應該在「忍」的過程中,充實自己,累積力量,尋找出路。只有這樣,當機會到來的時候,才有足夠的實力去抓住機會,成就自己的事業。否則,就算機會到來,也無法有所作為。
我們同樣以德川家康為例。德川家康在忍耐的同時,卻也並非束手待斃,而是在竭力改善自己的狀況。他知道,僅僅只證明自己的忠誠是不夠的,必須還要增強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的價值。只有忠誠而沒有實力和價值的人,不過是一條狗,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主人拋棄。而只有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也才能得到應有的成果。同樣的,只有增強了自己的實力,才能在時機到來時獲得最後的成功。否則,同樣也沒有爭奪天下的本錢。
因為有了這樣的覺悟,因此,德川家康在聽命於織田信長的時候,時時刻刻都在證明著自己的價值。他幫助織田信長擋住了來自東方的敵人,讓織田信長能夠放心西上。在織田信長與各個強大諸侯的交戰之中,他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奮勇作戰,往往在關鍵時刻扭轉戰局,因而獲得了織田信長極大的賞識和信任。同樣的,當豐臣秀吉將他轉封到貧瘠的江戶之後,他也並沒有哀歎頹廢,而是努力地改造江戶,使之成為日本糧倉,讓壞事變為了好事。這樣一來,他才有了日後爭奪天下的實力。
我們想想看,如果德川家康只是一味地對織田信長忍耐,證明自己的忠誠,而不是提升自己的價值,充實自己的實力,那他在織田信長中又是什麼樣的地位?不過是一條沒用的狗。這樣的狗,織田信長身邊有很多很多,多他一條不多,少他一條不少,不僅不會獲得他的信賴,反而會引起他的覬覦,連自己的那塊小小的領地也無法保全。同樣,他被轉封江戶之後,如果沒有勇敢地面對這個困難,改變現在所處的環境,那就算是豐臣秀吉死了,時機到來了,他又有什麼資本去和豐臣秀賴爭奪天下?那麼,他所付出的那些努力,那些成本,不就白白浪費了?
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都是一個以實力說話的社會。有實力的人才有說話權。然而,我們不是天才,也不是「生而知之」的聖人。我們的知識、才華、經驗、技能,都是從無到有,一點點累積起來的。因此,當我們還處在起步階段,缺乏實力的時候,我們必須接受不被別人重視的這個事實,只能「忍」,忍受強權,忍受各種不公平的待遇。我們應當把這段忍耐的時間,當作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個磨練,從中汲取經驗,接受教訓,從而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那種貿然反抗強權的行為是不可取的。逞了一時之快,卻因此付出慘重代價。這樣子做人,必然會在這個社會上碰得頭破血流。

柏楊先生說,面對著強權的挑釁,「心膽俱裂,由衷屈服,是癱瘓了的奴才。跳高之前,先曲雙膝,則是英雄豪傑。如果稍一挑釁,就憤怒上前,一口咬住,死也不放,那就是螃蟹了。」可見,要當英雄豪傑,也是要先「曲雙膝」的。這暫時的「曲雙膝」不是怯懦,更不是就此認命,而是為了跳得更高所要做的必要準備。
當然,在許多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我們不能忍,而應該勇敢地站出來,堅持自己的原則。這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原則。然而,就算是這樣,我們在反抗強權的同時,也應該講究策略,注意方法。古語說得好,「小不忍則亂大謀」。我們不能當懦夫,但也絕不當螃蟹。否則,不僅無法打倒強權,反而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三國時代,有三個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決定了天下格局。一個是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一個是赤壁之戰,決定了天下三分;另一個則是夷陵之戰,導致蜀漢再也無法踏出西蜀半步,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國家。
我們都知道,夷陵之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之後,被東吳擒殺。張飛聞訊,悲痛欲絕,嚴令三軍趕製孝衣,為關羽戴孝,逼得手下將官無奈,鋌而走險,將其刺殺之後也投奔了東吳。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帶領七十萬大軍伐吳,諸葛亮、趙雲等人苦苦勸諫,都無濟於事。結果夷陵之戰,吳將陸遜火燒連營,一把火燒得劉備大軍大敗,數十萬將士喪生。劉備本人帶著殘兵敗將退守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嗚呼,蜀軍從此一蹶不振了。
其實這場戰爭該不該打?應該說,該打。關羽是劉備的義弟,「名為君臣,實若親兄弟」。不為他報仇,在情義上是說不過去的。打是該打,但不該這個時候打。
第一、政治氣候不適宜。正如諸葛亮等人所說,「國賊乃是曹魏」。劉備起兵,素來都是以「匡復漢室」為號召,打的是「誅國賊」的旗幟。如今卻棄國賊而不顧,為私怨而興兵,令天下人感覺他依舊不過是一個亂世軍閥而已,政治資本大大的喪失。
第二、外有大敵在側。曹魏當時已佔據中國十之七八,劉備與孫權皆不過是偏安一隅,聯合起來才能勉強抵禦曹魏。如今兩家自相殘殺,讓曹魏漁翁得利,等同於自取滅亡。
第三、沒有必勝把握。如果劉備能一舉併吞孫權倒也罷了,這場戰爭也值得打。然而,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孫權割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這樣的一個國家,不是一兩場戰爭就能徹底解決的,必然拖延日久。因此,就算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僥倖獲得了成功,也不可能有什麼大的收穫,反而會引起曹魏的覬覦,得不償失。
第四、自身準備不足。夷陵之戰爆發的時候,關羽、張飛、黃忠都已死去,馬超在北邊鎮守,趙雲沒有跟隨,劉備的身邊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將領,也缺乏像諸葛亮、龐統、法正這樣的軍師謀臣。劉備的這場戰爭,完全是匆匆忙忙,將帥乏人。
這種種利弊,諸葛亮等人並非沒有給劉備分析清楚。但他為什麼一定要堅持打這場戰爭呢?其實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已經被孫權的挑釁沖昏了頭腦,當了一次螃蟹。他是怒而出戰。既然是怒,肯定就會浮躁。《三國志.黃權傳》說,當時黃權勸劉備穩紮穩打,願意自己擔任先鋒試探虛實,讓劉備在後面坐鎮指揮,但劉備不聽,把黃權打發到江北,自己一意孤行。結果戰爭爆發時,黃權在江北乾著急,無法過來支援,最後只好投奔了曹魏。這浮躁的行為證明,劉備不僅當了螃蟹,而且還是一隻急紅了眼的螃蟹。
既然當了螃蟹,就一定要付出代價的,而且我們還知道,劉備付出的這個代價還真不小。首先,他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慚愧中病逝;其次,蜀漢付出了大量的兵馬錢糧,好多年喘不過氣來;最後,蜀漢在這場戰爭中喪失了大批優秀的新生代人才,幾乎導致了人才的斷層,最終出現「蜀漢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局面。
我們想想看,如果劉備不當這隻螃蟹,至少不當這隻急紅了眼的螃蟹,結局又會變成什麼樣呢?至少,他不會敗得如此之慘,蜀漢的損失也不會如此之大。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幾乎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劉備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太大了?
也許有人會說,「有仇不報非君子」,劉備丟了荊州,失了關羽,他還不報仇,能稱得上是英雄好漢嗎?這話當然是沒有錯的,但別忘了還有一句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劉備不是街上的地痞無賴,能夠一言不合就拔刀砍人,他是一個國家的領袖,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關係著無數人的性命,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有了準備,有了把握之後再去打這一仗,才是他該做的事情。
人生在世,誰沒有過遭受委屈的時候?孔子有陳蔡之厄,韓信有胯下之辱,司馬遷受過宮刑,孫臏被削去膝蓋,如果他們當時都怒而拔劍,那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又會是一個什麼模樣?
面對強權的挑釁,恰當地理智,適宜地克制,合適地行動,是做事時智慧的表現,也是做人必須遵守的準則。那種不顧後果的魯莽行動,必然付出代價,最後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但每個人對待情緒的方法卻不一樣。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可以將阻力化為助力,幫助自己遇難呈祥、政通人和。不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卻只會產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行舉止,輕則受挫誤事,重則亡命喪身。
中國人評價人物,往往看的是一個人的涵養和做事的風格。所謂的「宰相肚裏能撐船」,所謂的「大將之風」,都是評論涵養的。有涵養的人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忍受暫時的委屈,也就能成就事業。相反,那些遇事不能冷靜,並且以極端手段處理的人,絕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
面對著暫時的委屈、忍耐,乃是一大智慧。這種忍,不是性格軟弱,忍氣吞聲、含淚度日之舉,而是高明人的一種謀略,是為人處世的上上之策。所謂忍之有道,是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的準備。這不是怯懦,更不是放棄,它是我們保全自身的手段,也是謀取更大成功的起點。
生活的成本,做人的成本,是我們應該把握的。那種為了一時之氣而付出慘重代價的做人方式,必將血本無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