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佛國留學紀實
滿額折

佛國留學紀實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淨海法師為何不惜放下一切去泰國留學?
面對完全陌生的語言、生活與文化,
如何在南傳佛教僧團從頭學起?
精彩的留學故事、深刻的文化觀察,
帶我們一起探索黃衣佛國的文化風采!

泰國佛教如原始佛教的修行環境,
很多人心嚮往之,卻很難跨越文化藩籬一窺真貌。
淨海法師為交流中、泰佛教文化,
突破萬難,成為了漢傳佛教僧人留學泰國的開路先鋒。
 
留學取經後,紛至踏來的問題:
如何學習新的語言?堅持素食如何隨眾托缽?
如何快速融入泰國僧團生活?
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如何超越現實障礙?
淨海法師將一九六○年至一九六六年的珍貴留學見聞與心路歷程,分為上集〈留學生活的見聞〉和下集〈佛國日記〉兩大部分,從初學泰文,住進泰國僧團受南傳佛教比丘戒,到經歷中、泰佛教文化重要歷史,兩代僧王的荼毘大典與交接、泰王訪華、中國佛教訪問團蒞泰等。
深度觀察泰國佛教三大優點:僧伽行政統一健全、戒律制度良好、僧伽教育進步,
分享泰國佛教文化風貌,泰僧類型、宗教節慶、佛教大學、巴利文大會考等。
隨著淨海法師忠實誠摯的記錄,我們彷彿正身歷其境,
從佛國托缽歸來,嘗到一缽千家飯的真正法味!

作者簡介

淨海法師
一九三一年出生江蘇泰縣。九歲出家,十六歲寶華山受戒,後就讀武進天寧寺佛學院。
一九四九年到臺灣親近慈航法師,於彌勒內院修學十年。一九六○年赴泰國學習泰文及巴利文,受南傳比丘戒,住進泰寺僧團,並入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攻讀。一九六九年轉赴日本,入東京立正大學研究,獲佛教學碩士學位。
一九七二年受邀赴紐約弘法,一九七八年抱著拓荒精神去到美國南部休士頓,與師友合創德州佛教會,接著建築玉佛寺、美洲菩提中心,推行現代化多元性弘法活動,不分任何宗派和種族。現任德州佛教會會長、德州佛教書院院長。著有《唯識第一課——大乘廣五蘊論略解》、《南傳佛教史》、《覺海觀覽》等作品,並譯有《真理的語言──法句經》、《佛陀畫傳》等譯作。

序(摘錄)
一九六○年八月,我啟程到泰國修學南傳佛法,在泰國住了九年多,除了最初一年住在華人的龍華佛教社,然後就進入泰京大舍利寺(Wat Mahādhātu)受南傳比丘戒,與泰僧生活在一起,打成一片,成為他們僧團中的一分子,共同學習及參加僧伽羯磨。

要了解泰國佛教的實況,最好能投身其境,但也只能得知一部分,難獲全貌。的確,泰國僧團或南傳佛教,你如不與他們共同生活在一起,甚至不是同一個宗派,幾乎是無法了解的。如果只站在外邊眺望,僅能看到金碧輝煌的佛塔和佛寺,全國到處可見到的黃衣僧人,佛教很興盛,但不一定能了解他們實質的內容。

這倒不是說南傳上座部佛教很神祕,實際上他們是比較樸實的,能依法依律攝僧,尤其在傳統上有一個堅強健全的僧伽行政組織,而且推行得很有效率,並得到政府有力的支持。我自知觀察力不夠銳利,對南傳佛教了解不深,但畢竟我在他們僧團中住了八年多,將我所見所聞等,忠實地寫出來。

現在,我們國內有些佛教徒,對南傳佛教可說還是了解不多,明顯地仍存有兩個極端現象:一是有些人、或相當一部分人,依據我們過去的陳見,習慣上還是輕視南傳佛教,批評他們為小乘自了漢,不值得去學習和重視,也不想去了解他們,卻自認唯有我們的大乘佛法最高最上最微妙。一是有些人把南傳佛教認為是唯一的真實佛法,僧人有修行,同佛住世時一樣。其實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都是凡夫僧人多,哪有說都是完美的?

在盛行南傳佛教的國家和地區,比丘們嚴格遵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身披黃色三衣,沿門托缽,過午不食,研讀經論,講經弘法,修習禪定,佛教繼續發展興盛,信徒眾多,幾乎全民信仰,具有很強靭的生命力,形成了南傳佛教文化圈。而歷史上許多其他佛教部派,都已逐漸衰微或已消滅,或僅留存一部分經典論著,不是保存很完整的僧團。南傳上座部佛教雖然如此,現在也有不少學者研究認為,南傳佛教不能包括所有的佛法,它也只是一個部派,為佛法的一部分,有它的局限性。

當然,漢傳佛教亦有特勝之處,漢譯佛典中保存了許多古代印度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的義理和思想,可謂兼容並蓄,包羅各方面,資料豐富,不限於某一宗派之言,這是南傳佛教所缺乏而不及的。

現在我將全部舊稿整理好,經過多次大略修改和潤色,基本上仍保持原有的面貌。今日再閱讀,雖然是記述當時身邊一些瑣碎之事,卻是泰僧日常生活實際情況的一部分。

因我不善於文辭,當時寫的這些舊作,覺得態度有些不夠嚴肅,時隔多年,現在隨順因緣再編集成書出版,至於有無可讀性,就讓讀者去評議吧!
二○一三年十月二十日於休士頓玉佛寺

目次

上集 〈留學生活的見聞〉
來泰後的觀感
來泰一週記
龍華佛教社世尊聖像開光誌盛
我住進泰寺
求受南傳比丘戒
泰僧安居記
泰國華文報紙
海外佛教奇葩——〈佛學〉版三週年
泰國僧伽醫院
敬悼泰國僧王
呼籲華僑佛教徒以素食供僧
悼廖振祥居士
泰國僧王荼毘大典
泰僧的僧爵制度
曼谷玉佛寺
第一次托缽素食
泰人對南越吳氏家族宗教野心和暴行的報導
泰人出家
泰僧傳戒師的資格
泰京華宗普門報恩寺開光盛典紀實
泰僧與民衆
泰國僧俗的日常禮儀
泰國僧伽團訪華歸來
泰人的供養三寶
泰國出安居日供僧會的由來
泰僧說法的方式
泰國佛寺的住持
泰國佛教僧衣的授受
泰寺裡寄住的俗人
弊衲衣的由來
泰國佛教「功德衣」的供養
泰國的華僧與越僧
續明法師追思會記
高僧披莫丹的冤獄
悼念陳明德居士
僧組長突然失蹤了

下集 〈佛國日記〉
以日記寫文章
參觀「佛教文物展覽會」
泰國佛教總會邀請外僧應供
新年王宮托缽
泰國新年
泰國古時的新年
新年摸彩
到施主家誦經應供
過了幾個不同的春節
敬法節
春節的意外
泰僧趕考
泰僧巴利文大考
泰國兩所佛教大學
當老學僧
泰國行腳僧
泰寺中「男性美女比賽」
「罪惡的美國人」一片
歡迎泰王訪華
泰國的「宋干節」
尊封僧王
衛塞節——佛誕節
以學業為重
春耕節
釋尊像前的上首弟子
南傳佛教女子的出家
南傳佛教為何沒有比丘尼?
國政府贈我國南傳大藏經
泰比丘還俗
犯戒的比丘
敬僧節
入安居日
中國佛教訪問團蒞泰
泰文佛學院
泰王伉儷訪華後的感想
泰國念經僧
泰僧兵役
我的居留問題
選派留學僧
來泰三年
泰僧要我教中文
領取獎學金
泰王敬獻「迦絺那衣」
「迦絺那衣」的由來
泰僧的類型
水燈節
參加「迦絺那衣」典禮
遊覽
泰國宗教廳
泰人的火葬儀式
購書與藏書
泰僧之行
泰人的婚禮
泰文佛學院初考及格
萬壽節
賀年片
泰僧的名字
泰國的華僑華裔
泰僧的持午
泰人的護身符
泰國的四面神
泰人的土地廟

書摘/試閱

1 求受南傳比丘戒(摘錄)
我來泰國研究南傳佛法,佛教大學對我的入學條件要求是嚴格的,規定我要受南傳比丘戒及加入他們的僧團生活。在未進佛教大學之前,先要讀泰文及巴利文佛學院三年,考得初級學位,然後才准許我進入佛教大學,讀滿八年的學分才獲准畢業。

在我進入泰寺及受南傳戒之前,有些事情我必須先作好準備。最先要練習的是持午,因為做了南傳比丘後,「非時食戒」是絕對要遵守的。所以在兩個月前,我即開始鍛鍊,晚上停止進食。如果肚子餓時,只飲些奶類的流質品,因泰國佛教大宗派,是可方便允許比丘在下午飲用一些流質的食物或飲料。

其次要準備的,要先熟讀在受南傳比丘戒時念誦的巴利經文,大約有五、六頁長,在一個月前,陳明德居士即指導我讀。在受戒前一星期,又得到兩位泰僧的教導。巴利文是古時印度方言之一,為南傳佛教各國三藏經典文字,一直流傳沿用至今,各國都以自己的文字拼寫出來。

七月十日,我先住進大舍利寺,以便學習泰僧的禮儀,如合掌、禮拜、胡跪等,有些是與中國佛教方式不同的。

大舍利寺的地點,靠近雄偉的王宮和王家場玉佛寺,在寺前有國家圖書館,藏書豐富。其側是國立博物院,院內陳設很多佛教文物。寺後街道是一排商店,背後是著名的湄南河,潺潺的流水,往來運輸的船舶,構成一幅天然的美麗景色。

我住的僧房,是一間木造新建的小閣樓,上層分兩個房間,各有門進出,我住在裡面的一間,住在外面一間的是位泰國沙彌,他受佛教大學校董主席之託,負責幫助和照顧我,依泰僧風俗,沙彌是可以為比丘服務的。這位沙彌學識很好,就讀佛教大學第三年級,已考得中級巴利文學位,平常他可以指導我泰文和巴利文,我們已經成為很好的朋友。

住進泰寺後,還有一件事要解決,就是保持素食。我是一個中國比丘,仍希望堅持素食習慣,只要在經濟和環境許可下,我絕不會放棄吃素的宗旨。同時,我從小出家,一向吃素習慣了,見到葷食、聞到味道,就感覺厭惡。

恰巧在寺裡,住有一位修梵行吃長素的優婆夷,寺裡也有七、八位泰僧吃素,於是她就發心組織了一個僧人素食團,只要是素食的,她都歡迎參加。我來到寺裡後,就加入她的素食團,每月津貼一些伙食費。每天早、中兩餐,到了一定的時間,我們吃素的八、九個比丘,各自從自己的僧組走來,在一間清潔的小樓上,在地板上席地而坐就食。早上吃稀飯,有炸花生米及醬菜三、四樣;中餐比較重要,飯菜豐富些,有四、五樣菜,飯後還有一、兩樣水果。

至於她們做的素菜,當然與我國口味不同,有些是生吃的;在炒菜和湯裡,他們歡喜放些辣椒和椰子粉,味道很濃烈。又泰人多歡喜吃冷飯、冷菜及飲冷水,確實不容易習慣,這樣的情況,我真不知道能否適應下去?

我們同吃素的九位比丘,有兩位是寮國的,我是中國的,其他都是泰僧,大家相處很和樂。我們能得到這位優婆夷的發心,吃素是方便多了。可是在半個月後,我終因為無法適應和習慣,就退了出來,辜負了這位優婆夷的發心。

泰僧因為托缽,很少集體一齊吃飯,除非是施主禮請供養。因此,幾個僧人在一起吃飯,是可以低聲說話,慢慢吃,很輕鬆。

七月二十二日,是我受南傳比丘戒的一天。上午我從泰寺回到龍華佛教社。

九時,佛教社請人來為我理髮後,也把我的兩道眉毛剃掉,這是泰僧特有的規定和習慣。本來在經律中,只規定僧人須剃除鬚髮,沒有提到剃眉毛的。關於這問題,我曾請問過幾位泰僧,他們解釋說,這不是佛制,而是泰國僧團特有的規定,一定要遵守。據說因為有些僧人,到底還是凡夫,見到年輕女子時,怕會以眉目傳情,不合出家人學道,所以規定要剃除掉。
當日,龍華佛教社為我準備好一切,包括供養泰僧的物品,一齊放置在大悲堂,分別擺滿幾排桌子,供給很多賓客參觀,這是泰國的風俗,表示盛大隆重。

下午六時,龍華佛教社全體理監事及護法社友、各華僑佛教團體代表、華文報記者,都齊集到社裡,大家熱烈地歡送我進住泰寺,及慶賀我求受南傳比丘戒。

從龍華佛教社出發後,前後有大小汽車二十多輛,前面是泰國古樂開道,接著是佛像、香花、袈裟、供養品,每樣都放在一個托盤內,由四、五十位居士捧在手中。我站立在一輛敞篷車上,身著華僧袈裟,頂上有傘蓋遮著,手持一束鮮花香燭,是預備進入泰寺後在佛殿上拜佛用的。前面是佛像及袈裟,也有傘蓋遮著;後面的坐車是跟隨的信眾。沿著幾條街道遊行前進,非常熱鬧,吸引很多居民出來觀看。

八時半,三師和二十四證,都來到莊嚴的佛殿上,在中央結界。結界的意義,是表示三師和二十四證在規定的範圍內作僧羯磨,都是清淨和合僧,傳授比丘戒法等儀式。當戒師結界後,這時,我捧著袈裟在胸前,兩手合掌,恭敬虔誠地跪行至得戒師面前,放下袈裟在身左側,向得戒和尚獻花、頂禮,然後拿起袈裟用兩手臂托著,跪著合掌念誦巴利語〈乞戒文〉,正式登壇受戒了……

2 第一次托缽(摘錄自〈泰僧安居記〉)
安居過去兩個月了,我心中常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要體驗一下泰僧托缽的生活。雖然我是吃素,不必像泰僧一樣,每天要出去托缽,但他們托缽的甘苦和信徒供養的情形,我很想實際體驗一下。同時我覺得做了南傳比丘後,不實際經歷一下托缽的生活,也是一件遺憾的事。

一天的早晨,那是佛日,我決定出去托缽了,因為我對托缽的規矩還不熟習,所以我事先與同住隔房的沙彌說好,我出去托缽時,就跟在他的後面,看著他怎樣做,我就怎樣做。一般說,佛日托缽供養的信徒比較多,星期天次之,平常日子較少。

外出托缽的時候,是披著滿肩袈裟,赤足,飯缽大約可容五磅的食物,雙手平持在胸前,也有人用缽帶繫在右肩下,還有人加攜一個分層的食格,備放菜湯等。我們寺裡規定缽要雙手平持在胸前,最好不要攜食格,因為既不方便,也不甚雅觀。

清晨六點,大地上一切萬物都甦醒了,清風微拂,花木婆娑,鳥語婉轉,泥土也吐露著芬芳,這美麗的早晨,唯有托缽僧人能先領略。當伸手看到指紋時,就是出外托缽的時候。

我與沙彌出了寺門,先沿著王宮外走了一段路,然後穿過一條政府機關林立的馬路,到了有人做生意的街道,這時太陽已從東方升起,露著嬌嫩的臉孔向我們微笑。早晨的街道,只有偶爾從身邊馳過的汽車,和小販叫賣的聲音打破寧靜,很多人家還沒有開門,而供僧的人家要提早起來。

我們走著,看到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從家裡搬出一張圓凳放在店門前,接著又轉身進去,捧出一盤食物放在凳子上,沙彌輕輕告訴我,這就是供僧的施主了。他先上前去受供,教我站在後面三、四公尺處等候,我看到沙彌掀開缽蓋,施主先從小飯盆裡挖了兩匙飯放到他的缽裡,然後又從盤中拿了一枚鴨蛋,一根洗淨的香蕉,兩個用青葉包著的小菜包,放在他的缽裡,最後施主恭敬地向沙彌一合掌,表示已供養好了。出家人不必對施主說感謝,逕自離開;輪到我時,也同樣得到一份食物。至於施主那餘下的食物,留待供養後到的出家人。

做一生的南傳比丘,一缽萬家飯,這是不稀奇的,因為一次早晨托缽,往往就要跑好幾家受食,才夠一天吃飽肚子。

沙彌又帶我走過幾十家,到了一條巷子,一個年輕的姑娘站在巷口,手裡捧著一個小飯盆,面前凳子上也放著一盤菜和水果。我們看到前面已有出家人受過供養,我們到時剛好剩下兩份,另有兩束小香燭。這時我想起得戒和尚為我們新僧講解律儀教育時,在托缽過程中,當有施主在供養時,自己的兩眼應該要看著自己的缽,不可以看供養人的面孔或身上。如有女子供養香花燭等,應在受食後把缽蓋蓋好,讓她們把香花燭放在缽蓋上面,然後再用手去拿,不能直接伸手去接過來,如果施主是男的,才可伸手去接。施主供養的香花燭,意思是請出家人回到寺後,代他們供養在佛前。

再跑過十多家,又有一位老太太供僧,前面站著五、六位比丘和沙彌等候著,我們走近,沙彌看了看告訴我,供養的份兒不多了,後到的人,知道不夠就不必停留,就繼續越過前面去。
又轉到一條小街,一對中年夫婦帶著三個小孩在門口供僧,男的盛飯,女的教小孩子們把橘子、香蕉、菜包放到我們的缽裡,我們還得彎下腰來接受。當我抬起頭來,看到他們門前有中文店號和貼有對聯。離開後,沙彌對我說,現在有很多住在這裡的中國人,也發心供養泰僧了,而且做的飯菜很好吃。

出了小街,走到大街十字路口,這時盡眼看去,每條街上都有披著黃衣袈裟托缽的僧人,這是在佛國都市中,早晨獨有的景色,所以有人稱泰國為「黃衣佛國」。

約七點光景,我們一面托缽一面走向歸途,太陽升高了,幸有微風,不覺得太熱。沙彌問我:「走得累不累?」我說:「走路倒還可以,只是赤足有點兒不習慣。」歸路上,我們又受到一位女學生的供養。

回到寺裡,我把托缽回來的食物,連缽一齊交給沙彌,我說,可以轉承供養他人,隨他怎樣處理。

隨後我洗好腳上樓,看看時鐘,我們出去托缽整整一小時二十分。略做休息後,仍進食我先準備好的素食早餐。

不一會,沙彌走上樓來,手裡拿著兩顆橘子和三根香蕉,說:「你托缽回來的水果是可以吃的。」我笑著說了聲謝謝。

後來,我單獨在佛日、星期天,或平常的日子,早晨又出去托缽過六、七次,而且在佛寺的四周,大小街道分幾次都輪流跑到。的確,不是佛日和星期天,供僧的信眾較少。

有時我也注意泰僧托缽回來的飯菜,多數是普通老百姓家平常吃的青菜、魚、肉、水果、飯、甜點、罐頭、糕餅、麵包等,炒菜都不帶湯,用青葉包好。只有施主請僧到家供養,或送到佛寺來,才有較豐富的蔬菜、魚肉等。

因為泰僧有時托缽不夠吃,或者不出去托缽時,所以多數比丘和沙彌,都備有一個小煤油爐和小鍋,不管自己煮或買了來吃,都非常方便,他們也習以為常,不過錢是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的。據他們告訴我,因為全國各地的出家人,很多湧來曼谷讀書,接受佛教高等教育,所以會形成僧多供養人少,至於住在鄉下的出家人,平常托缽,多數是夠吃的。

南傳出家人比較講求個人福報因緣,托缽回來的飯菜不管好壞,回寺後都是各人在自己的僧房裡用餐,除非是很好的朋友,幾個人才聚在一起進食。有錢又有信徒供養的比丘和沙彌,他們平常較少到外邊托缽,生活清苦的比丘和沙彌,很少有人關心和照顧,認為這都是各人自己的事。

泰僧既是托缽,又是各自進食,所以早、午兩餐時間很不一,但中午進食不能超過十二點半,否則就是犯了「非時食戒」。進餐時多數是席地而坐,寺裡一般都不設有廚房、齋堂、飯廳。

3 泰國行腳僧

泰國鄉下有一種「行腳僧」,他們是以苦行朝禮佛教勝跡為主,遊方行腳,就像我國過去有些僧人朝山性質一樣,或是住在山林裡,用功修行禪觀。

這種出家人都是鄉下貧苦的比丘為多,也許身無分文,但他們要比有錢的人,能行更遠的路,參訪遊覽更多的地方。他們不要坐飛機、汽車、火車,只靠兩條腿,除了三衣之外,身繫一缽、一毯、一帳、一柄長傘。凡有佛寺、佛塔、佛跡,就是他們要去朝拜的地方。

發心就是他們的基本信念,雖然泰國不是一個很大的國家,不到半年就可以走完行腳路程,但這種苦行,卻要有無比的毅力。他們發心朝禮佛教勝跡,多數是約一、兩位道友同行,也有單人長途孤征的。

當他們出發時,有人身體強健的,只著三衣,或多帶一套替換的,不帶毯子,也不帶飯缽,隨處可以去借用。但泰國蚊蟲多,不論到什麼地方,不能不帶薄紗的蚊帳,以及長柄的油紙傘。他們帶傘倒不是為了遮太陽,作用卻非常重要,他們把多帶的一套三衣和蚊帳,用一根繩子綁在傘上,行走時擔在肩上比較省力。途中逢到下雨時,就打開傘遮身及遮物,如果白天天氣太熱,晚上才行走,趕不到佛寺過夜,他們就在樹下張開傘,把傘頭插在泥土裡,蚊帳罩在傘上而垂下,人在裡面或坐或臥,就可以度過一夜。

泰國僧多寺多,沒有掛單,普通出家人走到什麼地方,最好能認識師長或朋友。實在沒有辦法就去找各府的僧長,請求臨時住幾天,飲食自己托缽解決。但是做一位頭陀行腳僧,他們到什麼佛寺,只要告知寺主一聲,不需麻煩任何住眾,在佛殿裡,廊簷下,或其他任何地方,張開蚊帳就可以睡覺,或在露天或林下,也可以酣睡。

南國的天氣,長年如夏,每天要沖涼洗澡好幾次,鄉村人家的風俗,男女都臨河天然而浴。他們不用毛巾,洗臉洗澡,都用手捧水往身上澆,或用瓢舀水從頭淋到腳下,把身體上的熱氣和汗水沖去便可。

而且沖涼很快,兩、三分鐘就好了。他們沖涼時只用兩條浴布,一條是圍在身上下水,一條在沖涼後套在外面,換下裡面濕的,所以他們不用更衣室,只有城鎮的人家才設有浴室。行腳僧走到哪裡,都可以臨河而浴,但是禁止與在家人混在一起,也不能在水中游泳或嬉戲。

行腳僧走到什麼地方,就詢問那裡有什麼佛寺、佛塔、佛像、勝跡,接著就去虔誠地朝拜。他們當然不是去考古,也不是去求知識或寫遊記,僅為親眼瞻仰,誠心禮拜,心靈就感到無比地滿足,然後再繼續前往其他的地方。

他們沒有錢,只有一顆恭敬虔誠朝聖的心,以苦行來完成心願,他們更不會風雅地自稱旅行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