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滿額折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香港巴士90年(2015年增訂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890 元
優惠價
90801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巴士」一詞由英文音譯而成,象徵著西方交通文化的引入。香港巴士90年前由英國傳入,穿梭港九新界,為香港增添殖民地色彩。巴士,一直都是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其重要性至今絲毫無減。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外型、功能,以至社會意義卻不斷改變。為了編著本書,兩位作者多年來翻閱無數文獻典籍,做過大量訪問,搜集不同年代的巴士資料,書中插入400多幅珍貴的巴士及歷史照片,務求將香港過去近百年的交通歷史重現於讀者眼前。

作者簡介

李健信,在香港長大,閒時愛手執地圖,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四處遊歷搜影,對研究香港交通的歷史演變有濃厚興趣。多年來,曾擔任香港歷史講座之講者,並先後為《汽車雜誌》、Hot Machine、Anycar等多本汽車雜誌撰寫專題文章及拍攝相片。主要著作有《趣談香港街道》系列、《追尋香港古蹟》系列、《漫遊香港屋邨》系列,以及《香港巴士90年》、《香港鐵路100年》等。

陳志華,香港大學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課程學),香港科技大學通識學教育碩士。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現為香港通識教育學會副主席、中國歷史教育學 會理事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中華文化研究計劃顧問。著作甚豐,包括《香港古蹟考察指南》、《簡明香港史》、《香港歷史之謎》、《舊香港》、《漫談香港史》、《趣談九龍街道》、《趣談新界街道》、《追尋香港古蹟》、《追尋九龍古蹟》、《追尋新界古蹟》等除此之外,更在各大報章撰寫香港歷史及通識教育專欄文章,推動本土文化普及及通識教育。

目次

編者的話

 

1921-1933 香港巴士應運而生

香港早期的交通工具

香港島早期的巴士服務

九龍半島早期的巴士服務

 

1933-1949 專營巴士的誕生

1930年代的專營巴士服務

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戰後時期的巴士服務

 

1950-1979巴士成為陸路交通主力

單層巴士的光輝歲月

雙層巴士新勢力

縱橫港島的紅番頭巴士

一人控制模式

承先啟後的後置引擎珍寶巴士

海底隧道貫通港九 打破地區專利

回歸前置引擎巴士 雞車 鴨車 鵝車

次世代後置引擎巴士 百花齊放

 

1980-1995 巴士公司面對新挑戰

大型三軸雙層巴士登陸香江

殖民地保護政策解除 巴士車種國際化

啟德機場巴士服務

公共交通協調政策

新市鎮發展帶來的機遇

雙層空調巴士成功引進

丹尼士的武裝兵器

Network 26 新里程

 

1996-2011 傷健共融 巴士服務優質化

超低地台巴士 揭示無障礙烏托邦

十五米巴士巨無霸 初試啼聲

穿梭中港 城巴卻步 皇巴跨步

玫瑰園計劃的新氣象

一個時代的終結 告別藍戰士

一切從新開始

鐵路主導下 走在十字路口的巴士服務

沒有永遠敵人 港島巴士離與合

超低地台巴士新標準

鐵路接駁巴士服務

大嶼山巴士 過去 現在 未來

巴士車身由我造起

開篷觀光巴士崛起

世外桃源的巴士服務

綠路最好 今日巴士更環保

香港巴士的未來發展

 

2012-2015 蛻變中的香港巴士

完成歷史使命 熱狗巴士光榮退役

從運輸政策下看巴士車隊的新舊更替

特長巴士華麗轉身

混合動力 拓新領域

 

參考書目

鳴謝

書摘/試閱

香港早期的交通工具

轎子是香港最早期的人力交通工具。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汽車和巴士也漸漸地普及起來。

1842年,滿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把香港割讓給英國,揭開殖民地歷史的序幕。在此之前,交通工具主要以轎子為主。當時,大部份外國人都居於山頂或半山區,他們大多喜歡以轎代步。轎多以竹或籐編織成座椅,雙旁有兩根長木杠。木杠前後各有一條橫木條,方便轎夫擔抬。當時,轎子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供人僱用,稱為街轎;另一類是私人擁有,轎主多為官員、大班,稱為長班轎。街轎一般都是草綠色,由兩人擔抬。轎夫大多穿著襟衫和薄鞋,頭戴草帽遮蔭。負責轎後的轎夫,經驗要比走在前面的轎夫更豐富,因為他們在後方看不到前路,全靠兩肩感受到的壓力變化來轉變方向或停步。1922年,英國溫莎公爵訪港時,也乘轎途經皇后大道,受到市民大眾夾道歡迎。

早期的人力交通工具

除轎子外,另一類人力交通工具便是人力車。這種交通工具來自日本。當時,人力車多稱為「車仔」,只需一人來拉,比轎的速度快。因人力車源自日本,故也被稱為「東洋車」。1863年,車仔成為合法交通工具。其後,數量不斷增加。富貴人家自置的人力車,比普通租用的華麗寬闊。這類人力車大多是赤黑色或棗紅色,車挽裝設銅管,車輛也有銅蓋,坐墊為天鵝絨,摺篷用優質帆布。整部車給人豪華的感覺,有的更於車背鑲上車主的姓氏,以示尊貴身份。普通人力車只有一位車夫,但私人人力車則有三位車夫,一位在前,兩位在後。香港島有不少斜路。當人力車落斜時,兩位在後的車夫以繩索勒緊車後鐵鈎,以防翻車。當人力車上斜時,兩位在後的車夫則協助推車。

香港首部汽車的出現

汽車何時在香港出現?歷史文獻有不同的記載,但大多也是說在20 世紀初期。其中一個說法是香港第一部汽車的主人是歐籍牙醫羅保。當時,他居於般含道,常以汽車代步。他的汽車只有6匹馬力,時速為10哩。他經常駕車至銅鑼灣的馬球場玩球,吸引不少人士圍觀。另一個說法是香港第一部汽車的主人是朱大少。他的父親是西關首富,家境富裕。當時,廣州仍未開闢馬路。朱家在港也有不少生意。因此,朱大少便順道來港。他曾在跑馬地一帶練習駕車。以上兩部汽車有否相遇,文獻便沒有記載。一些論者指出朱大少的車輛只在香港試車,並沒有長駐香港,因此不應作為香港第一部汽車。1911年,港督盧押在英國購入汽車,在港行駛。以此計算,他的車輛便是香港第三部汽車。1912年,本港汽車數量已增至12部,車主以外籍人士居多。當時,不少人也未見過汽車,視之為怪物。汽車又會發出「呠呠呠」的喇叭聲響。因此,一些士紳曾對汽車在馬路上狂奔作出反對。當然,他們反對無效,且汽車數量更不斷增加。最後,士紳逐漸視汽車為時尚玩意,爭相購買。汽車也因所發出的「呠呠」聲響,而被稱為「呠呠車」。

1913年,除私家汽車外,其他車輛也先後出現,包括貨車及巴士等。1913年,香港大酒店已開辦中環至大學堂的巴士服務,其他路線也有不同商人開辦。香港第一間出租汽車公司在1924年出現,租金也十分昂貴。當時,汽車乃是奢侈品,交通工具仍以人力車和轎為主。1920年代中期,的士也開始在香港出現。香港島的起程收費為5角,九龍半島的起程收費為4角,以後再按路程遠近來收費。

整體來說,20世紀初,香港交通工具已由人力轉至機械。士紳由最初懼怕厭惡汽車至追捧汽車。香港市民很快便適應轉變。其後,市民大眾更棄用轎子及人力車,改乘汽車和巴士。

 

城內城外交通費大不同

清人陳鏸勛曾著《香港雜記》,書中便有記載當時轎子的情況,「如在域多厘城內計,則每僱一轎,用轎夫二名,半點鐘則銀一毫,一點鐘則銀二毫。如在域多厘城外計,則用轎夫四名,一點鐘則銀六毫。」由此可見,城內與城外的交通費有頗大差異。

 

人力東洋車

陳鏸勛的《香港雜記》書中也曾記載當時人力車的情況,「凡東洋車所經在地,西至摩星嶺山腳,東至銅鑼灣,高則至羅便臣之平陽道。如在過界外,則回頭時加半。」由此可見,當時香港島居民大多居於摩星嶺至銅鑼灣。

 

香港島早期的巴士服務

隨著香港人口日漸增多,原來以人力為主的交通模式也開始改變,及時出現的巴士,亦隨即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

 

香港開埠後,居於半山和山頂的外國人,需要以轎、人力車等交通工具往返中環和半山等地。可是若遇到雨天,乘搭這些交通工具容易造成不便和危險。因此,商人A.F.Smith 便在1881 年申請興建山頂纜車,以改善對外交通。山頂纜車在1888年落成啟用,整個車程共1.4公里。最初修建時,纜車的動力來自蒸汽鍋爐的推動。初時,纜車首排的兩個座位是預留給港督的。座位級數分為三等,頭等為乘客,二等是士兵和警察,三等是山頂外籍居民的僕人。

山頂纜車與電車

除纜車外,香港島也設有電車服務,行駛於港島北岸。電車在1904年落成啟用。初時,電車只設一條路軌,由上環街市至銅鑼灣,後才擴展至筲箕灣和堅尼地城。電車的設施和車身均在英國訂購,運至香港後才裝嵌。最初的收費是頭等1角,三等2仙。首批電車共有26部,全為單層設計。1912年,電車公司已引入雙層車廂,但上層不設篷蓋,在雨天時甚為不便。1910年,政府計劃在九龍經營電車。不過,後來辛亥革命的爆發,令社會局勢發生變化,以致計劃胎死腹中。1913年,電車公司申請在九龍發展電車服務,亦因時局因素,不獲批准。1928年,電車公司在港島經營巴士公司,輔助電車服務。1929年,電車公司進一步擴展巴士服務,收購九龍半島的啟德巴士公司,接管其在九龍半島的巴士服務。當時,九龍半島除了啟德巴士公司提供巴士服務外,還有中華巴士公司和九龍巴士公司,生意競爭十分激烈,因此出現虧損。1933年,九龍巴士公司取得九龍區的巴士專營權。啟德公司最後也被迫結束營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汽車在香港仍未普及。1920年代末期,香港人口漸多,交通需求也開始改變,且急遽增加,原有的人力交通工具已難作為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以機器推動的汽車便應運而生,市民大眾也開始轉乘巴士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

香港島的巴士服務

當時,在香港島提供巴士服務的,包括有香港仔街坊福利會公共汽車、香港大酒店公共汽車和香港電車公司公共汽車三大公司。在這三間公司當中,首間提供巴士服務的是香港大酒店巴士公司,早於1921年便已成立,並擁有一支8 部巴士的車隊,主要行駛半山區及淺水灣酒店等路線。1930年代,大酒店巴士公司每逢賽馬期間,便提供大酒店至加路連山道的巴士服務。

1928年,香港電車公司附屬巴士公司成立,其提供的巴士服務主要集中於港島市區一帶。1927年,香港電車公司曾向政府申辦無軌電車服務,以舒緩電車擠迫的情況。可惜,政府不批准,故在1928年開辦巴士服務,以配合電車發展。電車公司巴士服務主要有兩條路線,分別是由上環至跑馬地和皇家碼頭至太古船塢。1933年,香港仔街坊福利會公共汽車成立,主要行駛於香港仔至中環之間,途經皇后大道中、薄扶林道等地。

當時,香港島巴士服務仍未得到大力發展,多為某些企業,如酒店、電車公司等企業的附屬商業活動提供服務。香港大酒店公共汽車是香港大酒店公司的附屬公司,香港大酒店公司主力在於酒店業務。又如電車公司公共汽車是電車公司的附屬公司。電車公司主力在於電車服務。由此可見,巴士公司規模並不大。

1933年,政府決定重整巴士服務,實施專利計劃,以保持公共巴士的質素和水準。最後,中華巴士公司投標成功。這間公司的創辦人是顏成坤和黃旺財,他們早在1920年代已在九龍半島提供租賃汽車服務。1930年代,中華巴士的車隊已漸具規模,在九龍半島開闢了3條路線。到了投標成功後,中華巴士公司遷至香港島,香港島原有的3間公司最終結束營業。於是,中華巴士收購3間公司合共54部巴士,繼續提供服務。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801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