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提起疑情,才知參究能徹悟;
合十問道,方覺信仰是明燈。
心念一轉,信心不退,此方即彼岸,當下即淨土。
★ 2005年《人間福報》熱門專欄「人生問卷」結集出版。
★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柴松林、知名名嘴馬西屏、國際佛
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聯合推薦。
★ 此方│彼岸 三部曲之二。
★ 全彩印刷,大字閱讀好輕鬆。
等待十年,《人間福報》熱門專欄「人生問卷」,終於出版!!
天災人禍、婆媳問題、工作不順、遭受誤解......你是否曾經為此煩惱過?
當我們面臨這些困境時,又該如何面對?
「此方│彼岸」三部曲之二,《你的心情我明白》,由福報禪師針對各種疑難雜症,精闢回答,破迷啟悟;更藉由禪師自己的修行體悟,從不同的角度,引導我們正確的觀念,啟發我們看清人生煩惱苦悶的真正問題所在,讓我們學習做自己的主人。
本書內容依照人生不同的問題分為五大篇,無論是家庭、人我、情感、戒律、法理等,福報禪師陪伴我們一一面對,將逆境化為能量,讓生命的光華更光彩奪目。
◎ 「此方│彼岸」三部曲最終章《抓住知道的幸福》,即將推出,敬請期待!!
作者簡介
古都鹿港人,1994年隨星雲大師披剃出家,曾任《人間福報》藝文中心主任,現為
香海文化執行長。詼諧時妙語如珠,正色時轉言機鋒。帶領福報禪師群,將修行體悟與
天然情懷,化作文字般若,行腳人間,追隨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願心,於崗位
上,於好筆下。
名人/編輯推薦
人生大哉問
佛光山開山 星雲大師
為什麼?為什麼?從小到大,我們心中有困惑、不明白時會提出疑問,尋求答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是提出問題,也就是禪宗的「參」。
早在數十年前講演時,我就告訴聽眾,學習佛法可以從「疑」處用心,從「疑」處下手,也為他們設想了許多「為什麼」、「孰先孰後」、「人生十問」等問題。後來的《當代問題座談紀實》、《僧事百講》,也都以提問的方式,來逐一敷演講說。
針對問題,作具體的解答,如同扣鐘得響,能可以起到覺迷啟悟之效。因此《人間福報》創報之初,即開闢了「佛學問答」的專欄,由徒眾永應負責。這個開放的園地頗受矚目與好評,有許多讀者投書提問。佛學是法師的專業,三藏十二部都是他們的顧問,所以我不擔心這方面的解惑傳道。
過了幾年,讀者所提的問題已多面向,不只是佛學了,因而專欄名稱改為「人生問卷」,永應其時已應調回山,遂由當時擔任《人間福報》藝文主任的妙蘊主筆,並召集成立福報禪師群,作為解答問題的代表人。妙蘊雖然心思細膩,經過幾年撰稿「奇人妙事」的琢磨後,筆鋒益見洗鍊。但這時候,我不由得掛念了:這些年輕的弟子大多涉世未深,面對繁複的社會現象,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問題,他們能應付,能給予正確而令人獲益的回覆嗎?
有時妙蘊會告訴我讀者提了哪些問題,例如:
‧ 睡前有看書的習慣,最近在看一本經典解說的書,不是全本書都是佛經,請問可以
半躺在床上看嗎?另外也買了很多類似流行音樂的佛經咒語CD,有時會放在床邊
聽著入睡,請問這是否如法?
‧ 在團體裡,踩著別人的肩膀才能夠升遷嗎?這種心態究竟是如何?
‧ 看到同學被惡人欺負,忍不住動手打了對方,他受了點外傷,對方的媽媽竟偏袒自
己的兒子,說我打人會有報應,報應是這樣來的嗎?
‧ 部門內小團體鬥爭嚴重,而主管行事不中立,只相信單方人的說辭,不甘被欺壓但
又敢怒不敢言,人在做天在看,是真的嗎?有辦法可以解決嗎?
‧ 妻子的宗教信仰與我不同,最近常常引起吵鬧,太太說:「禪七是殘妻、念咒不如
練奏電子琴、禪修不如常休……。」要如何才能身心安樂?
‧ 同事婚姻出軌,該如何面對?要勸導,或者不管?破碎的家庭,如何藉假修真?
‧ 想抄經為年高的父母祈福,有人說要抄四十九遍才圓滿,也有人說要一百零八遍才
圓滿,請問究竟哪一種說法是對的?如果無法一次抄完一部經,請問要怎麼回向?
初始,遇到他們集思仍不能確定或無法回答的問題,也會請示我。不過,後來從讀者的回響及其他弟子的反應,得知他們的作答多能契理契機,導以正道,而且不全然是佛教義理,也會舉譬喻、故事來佐證,加上以同理心來包容尊重,給予正向積極的鼓舞。由此可知,他們對此專欄的用心認真之態度。
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他所著的〈天問〉,全篇由疑問構成,一連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從宇宙、天文、地理、神話傳說等等,可以看出他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佛教有部《彌蘭陀王問經》,全書也是由原本不信佛的彌蘭陀王提問,那先比丘一一以譬喻、以佛法來釋疑。
現在,「人生問卷」的文章將結集出書。妙蘊說他們將讀者的問題分門別類,歸納成家庭、人我、情感、戒律、法理五個主題,我認為基本顧到了人生歷程的全面性。
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解。」生活在世間的人們,必然會有各種不同際遇、各種疑難雜症,幸而有佛法作舟筏。欣喜見這些弟子能努力做個領航人,故樂為序。
二○一五年四月十六日
序
出版前言
福報禪師不是人
妙蘊
二○○五年《人間福報》的新專欄「人生問卷」推出不久後,就有好多人在問:「福報禪師是誰?」
福報禪師是一個概念
多年來,我一直不敢以「福報禪師」自居,也婉拒了一些偶聞專欄負責人是我,而來邀請的演講,不僅僅是為了讀者傳真來的問題,開頭不是寫著「尊敬的星雲大師」,就是「定和尚慈鑑」,還有「請問老和尚﹂的,若以一介看似歷練不足的小法師現身說法,恐怕傷了好多讀者的信心。這只是其一。
其二,專欄固然由我負責,文字固然由我修潤,但福報禪師從來就不是一個人,初期的福報禪師,就像張老師的概念,是由一群人共同成就。
從二○○五至今,承蒙不棄,不斷有人反映,希望能結集成冊,中間曾有兩度以因緣不具足而中斷出版計畫。不想經過十年,出版的任務竟爾回到我自己手上,不得不說我與「這位禪師」因緣甚深哪!
福報禪師是一個團隊
事隔十年要再追本溯源,我是「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尤其四年前專欄結束後,在香海文化展開另一個面向的學習,著力在發掘、培養常住文化人上頭,實無暇思及過去種種。細節是記不住了,大約的輪廓倒是不會忘。
「人生問卷」專欄,是由當時的社長永芸法師所發想,有一天他把我叫去社長室(所謂社長室,不過就是兩片隔板倚著L型的兩面牆,隔出來的一坪空間),快人快語交代了新專欄和新任務,在我尚未反應過來之前,就將我趕出去說:「快去進行,下週開始。」我抓緊時間回頭問一句:「我來寫嗎?」他盯著桌上的當日大樣,頭也不抬說:「你自己寫,或者找人輪流寫。」有這句話,一切好辦。
原先打的如意算盤是找七個法師,一人負責一天,從此只要好整以暇當催稿人就好。事實上答應拔刀相助的法師也有不少,只是前提都是必須以所在單位的工作優先,常住別分院除了既定的行事曆,常有臨時任務,尤其像春節、孝道月、水陸法會等大日子,忙起來昏天黑地,別說寫文章了,睡覺都得偷時間,因此不能承諾我負責一週裡的哪一天。於是改變作戰方法,只要肯幫忙,不拘負責哪一天,只要有來稿就好。
不給壓力的情況下,感謝慧得、慧靜、慧是、妙書、妙聞、妙辰、妙竹、如輝等法師,陸續加入福報禪師群,幫忙撐起了讀者關切度僅次於星雲大師文章的「人生問卷」專欄。他們有的持續了一段時間,有的友情贊助三、五篇,如甘露水,滋潤了讀者渴求的心;如及時雨,澆灌了渴求稿源的資料夾。
福報禪師是集體創作
俗話說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老,一開始的福報禪師群完美催稿計畫,各因為法務繁忙、工作輪調、個人規畫、在職進修等等狀況,而無以為繼。一年後,終於還是回到「還是靠自己好」的軸線上。同時為了專欄對字數的要求,文章風格的掌握,以及思路的統一,這個專欄還是必須得由我自己完成。
雖然文章是我所完成,但福報禪師仍然不是一個人,他仍然是集體創作下的成果。正如師父上人在序裡所提到的:「面對繁複的社會現象,林林總總、五花八門的問題,他們能應付,能給予正確而令人獲益的回覆嗎?」由於讀者提問有多種面向,有些問題,我的確難以應付,所以接到讀者提問的時候,大抵就是我效法善財五十三參的時候。
所幸我周邊有許多大善知識,首先我的師父就是堅實的靠山,他的言教、身教,是我解惑的最佳資糧,何況偶爾還有因緣得以膝前請法。另外比如修行障礙的問題,就去向我敬愛的老師永本法師求救;禪修的問題,就去請教禪堂堂主慧昭法師;在家修的問題,資深優婆夷、閱讀版主編周慧珠會給我很好的意見,好比家庭、夫妻、親子問題,我就去聽取家庭版主編、人稱慧慧夫人張慧心的看法;另外像職場的問題、素食的問題、皈依受戒等等,可以問的人就更多了。有了善知識的意見,加上自己的看法,立場不至於太主觀,也不至於困在問題中,再加上經典所教示,就是我回答問題的主要元素。
福報禪師是一聲祝福
專欄已結束數年,心裡仍然充滿感謝,感謝有一個殊勝的機會跟廣大可愛的陌生人結善緣,感謝上述圓滿這個因緣的善知識,感謝專欄停這麼久了,還是有人每見一次就問一次:何時結集出版?
如果能起到安撫人心,乃至化世益人的作用,那麼出版就成為必須。人生的問題,有時簡單到,一轉念就迎刃而解;有時複雜到,一輩子都難分難解。縱有解答,當心裡擰著扭著時,那解答也如吞不下的藥,徒然無功。衷心期盼,福報禪師成為人們心裡的一聲祝福,不管問題怎麼來怎麼去,不管一時解與不解,都要揣著這祝福,不要輕易放棄努力。
書摘/試閱
試閱一:
將心比心 溝通有道
孩子生活習慣不好,朋友的話當聖旨,父母的叮嚀當耳邊風。最近他辭了工作,天天在家裡上網打電動,小時候罰他去拜佛背經,他還肯聽,現在根本管不動了,請問如何是好?
佛光山沙彌學園的沙彌們,在嚴格的佛門教育下,仍時常犯規,對於犯規的沙彌,一開始的處理方式,是罰他們去佛前禮拜懺悔。
星雲大師知悉此事後,覺得禮佛是多麼神聖清淨的行誼啊,怎麼可以拿來當處罰的方式呢?這不但會使觀尚未定型的小沙彌,誤解禮佛的意義,而且沒有犯規的小孩,為了怕別人誤以為是受罰,變得排斥禮佛。於是將處罰改成:「去睡覺,不准拜佛」。
起先這個處罰方式讓受罰的人覺得撿到便宜了,但久而久之,犯規的沙彌發現當別人高高興興的上課、出坡、禮佛時,自己卻只能一個人禁足在寮房睡覺,為了怕跟不上團體的腳步,漸漸的犯規的情形少了。
從上面的例子,父母要體認到:第一,即使管得再嚴,這些孩子仍會時不時岔出正軌,根據臨床醫學研究,青少年有偏差行為多半不是故意;第二,對立並非最好的解決方式,孩子在這段時期,潛意識裡為證明自己長大了,會比較重視朋友,但其實仍然依賴父母的,如果父母一昧管教、否定,會引起更大反彈;第三,適當的讓孩子負責任有其必要,但要視狀況而定,處罰或負責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不論什麼方式,最忌叨念不止。而生活習慣的養成,大部分來自身教,當然也有父母愈念、子女愈故意的情形,這只是宣告他們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不必太大驚小怪。
成長期青少年和家庭、父母之間的衝突,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功課,親子間沒有做好溝通,交給大聖仙人調教也一樣。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應盡力去了解:為什麼不想上班,是不是沒有獲得肯定?為什麼躲起來上網?是不是怕面對什麼,或者誤交網友……,如果孩子已經夠大了,而且執意要過這種毫無目標的生活,就不要再姑息縱容,不妨也讓他們自己去收拾下場吧。
星雲大師語錄
「以愛才能贏得愛」,唯有在愛的教育下,才能培養出充滿愛心的優秀人才。因此,要以慈心化導戾氣,以慈愛代替呵罵。 ――《佛教叢書》
試閱二:
婚姻關係 互重互愛
明知執著是不對的,但還是執著。我已婚,但對同樣已婚的前男友一直無法忘懷,可否將此感情昇華為同修之情,這有犯戒嗎?如犯此戒會有何種後果?
世間所有的互動模式,都必須有一定的規範,在雙方都能接受並實踐的前提下,才能合諧無諍,不受傷害。這些規範,有的是明文規定,比如法律、戒律、公司規約、家訓、校規等等;有的則是自由心證,比如道德觀念、愛心、孝道等等。
在婚姻關係裡,除了一紙結婚證書具有法律權利與義務之外,更多的是尊重與包容,因此在回答問題之前要先問妳,願不願意接受丈夫不但心裡忘不了前女友,並且付諸行動,只是美其名稱為「昇華」?要知道,丈夫是妳在婚姻道上.共同圓滿人生的人,他才是妳的同修。
佛陀開示我們,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恚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要知道今日雖然飽受求不得苦,而苦苦追求一份不該繼續的感情,即使求得了,你能保證往後不會加倍招來其他的苦嗎?
在佛教戒法的表相上講,既沒有受戒,就沒有犯戒;但是難道沒有受戒就能欺騙自己,精神的出軌是正確的嗎?在你問別人有無犯戒前,應該先問自己,有無違犯婚姻互重互愛的原則?其實你自己心裡很清楚答案,只是想尋找一份認同讓自己心安理得。不妨再回頭想想,當初未婚的兩人都沒有結成婚,而且各自選擇另一半,可見當初是存在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那麼何苦再回頭苦一次?
因此,不必想到犯戒後有什麼後果,如果繼續放任自己的感情出軌,現實世界的後果就是心煩意亂、生活品質變差、家庭紛擾、甚至夫妻反目,勸妳勿作癡心妄想,過去的戀人一時忘不了,情感上在所難免,但是不該進一步有所求,加深執著不可自拔。
星雲大師語錄
我們要用慈悲去擴大所愛;我們要用智慧去淨化所愛;我們要用尊重去對待所愛;我們要用犧牲去成就所愛。 ――《迷悟之間》
試閱三:
狗子有佛性 主人亦得利
家中飼養一隻狗,從小特別愛吃蔬菜和水果,每次持誦經典和佛號時,都會來身邊靜靜趴著。但聽說如果念經給狗狗聽,等於要度化牠,也就要幫牠背負業報,對自己本身反而不好,真有此一說嗎?
有一則故事說,一家寺院每年會在天氣乾燥晴朗時節晒經,那年晒經時鄰家的牛因為牛繩斷了,跑到寺院晒經的地方沿著經卷一路嗅過去,牛主人深恐牛踏壞了佛經,趕緊將牛拉回去。
不想牛回去後無疾而終,並且投胎成為天資聰穎的人,二十歲即中進士而封官,在上任途中聽到一間佛寺正在誦經,他隨手捧起經典竟能讀誦如流,但是到了後半卷卻跟不上僧人誦經的速度了,他覺得很奇怪,便問了寺裡的老法師,才知道前生自己是一頭牛,那前半卷能流利跟上,是因為前生嗅了晒在寺院丹墀的佛經,還來不及嗅到後半卷就被主人牽回家去了。
佛教說自業自了,沒有誰能替代誰造下的業。牛嗅經典,與經典結了善緣,這善緣不會轉嫁到牛主人身上;同樣的,狗子聽經聞法,若有一字一句明了,這智慧也是狗子的,不會是你的,牠的業報又怎會對你有所影響呢?
再說,經典告訴我們,誦經功德是自他兩利,何來不好之說?就像一根蠟燭點燃另一根蠟燭,只是用個引子來引發它本自具足的光明條件,並不會因而使第一根蠟燭的火變小了,道理是一樣的。如果真像你所說的,度人者要承擔被度者的業報,那麼所有的宗教師,豈不是背負不知凡幾的六道眾生業力,身上有萬千個「不好」了?
狗狗喜歡聽聞誦經聲,表示牠具有善根,請安心讓牠在旁邊熏習,經文的智慧,能讓牠遠離愚癡,脫離畜生道;而你誦經有了固定的「信徒」,漸漸成為你精進的動力之一,抛開人類以我為尊的自我主觀意識,誰敢說你家的狗不是來度化你的呢?
星雲大師語錄
好的果報,是我們自己做了善事,種下善緣而獲得的;壞的果報,也是我們自己做了壞事,種了惡緣而招致的。別人無法賜福或降禍給我們。行善、為惡,完全是自己的造作,別人無法操縱我們,由此可見佛教是非常尊重自由意識,講求自業自受,是自力的宗教。
――《人間佛教系列》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