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列王紀(上下):毀滅與復興
滿額折

列王紀(上下):毀滅與復興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50 元
優惠價
90585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向大歷史學家學習,重尋說故事的藝術

這是一個看重「故事」的時代,因為人們開始發現,「故事」所側重的角色和布局、情節和對話,能在邏輯理性所不能及的地方,帶出真理更深刻的意涵。於是乎,「故事」愈來愈常出現在教會的牧養工作裡,不管是牧師講道,或是會友彼此間的分享,都能聽到一個又一個故事。

不過,若是仔細觀察,教會裡的故事,仍以「寓言」或是「個人的生命見證」這類「小故事」為主。我們缺少的,是所謂的「大故事」──講述一個時代興衰,跨越多個時間、空間距離的歷史故事。

這並非否認「小故事」的意義和價值,畢竟聖經也有許多「寓言」和「見證」。可是,相較於「小的寓言故事」,「大的歷史故事」處理更廣泛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議題,在開拓信徒視野、拉大格局這件事上,有著不可小覷的重要性。

只是,講述大歷史,和講小故事不一樣。要講大歷史,需要有豐富的背景知識,也要有鋪陳刻劃的技巧。所幸,聖經除了「寓言」和「見證」之外,同樣收錄非常多精彩的歷史故事,每個歷史故事,作、編者都投注了非常多的心力,為要將故事說得動人,讓聆聽的人都滿載而歸。

這本《聖經信息──列王紀上下》,就是以聖經中最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為藍本,向讀者示範如何講述大故事。作者歐雷(歐禮彰)浸淫舊約歷史書多年,對背後這些「大歷史學家」的說故事技巧如數家珍,相信,藉著他的帶領,我們將更能夠把「大的歷史故事」這失落的藝術,重新帶回教會當中。

作者簡介

歐雷(John Olley,中文名:歐禮彰)

在聖經信息系列的作者群中,歐雷可說是與華人淵源最深的一位。他不只來過亞洲,舉辦過學術演講;事實上早在一九六八年,他就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神學組,並且在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七年期間,擔任神學組主任。

在澳洲攻讀博士、獲得學位,後來更成為澳洲伏思神學院(Vose Seminary)院長的他,對於當年曾在香港教授聖經印象深刻。特別是一九七○年代,華人處境變化極大,授課時,學生最關心的往往就是政治議題,渴望把信仰和過去、現在及將來的華人文化結合起來。也因為這段經歷,讓歐雷開始關心聖經與政治的關係,後來的研究方向,也多朝這方面發展。

歐雷從一九九一年開始擔任伏思神學院院長,直到二○○三年退休。不過,熱愛舊約的他退而不休,仍以研究員的身分,在神學院裡做研究,樂此不疲。除《聖經信息──列王紀上下》外,他也針對七十士譯本的以西結書撰寫過一本註釋書。

作者序
預備一篇講章,需要多少時間呢?需要「從出生到今天,這麼長的時間」;這也同樣適合形容我研讀列王紀所花的時間。感謝我的父母及教會的眾輔導,從年幼就以「讀經會」的課程,建立我規律研讀整本聖經的習慣,這當然包括了列王紀。後來,當我負責教主日學的第一天,我就作了一個所羅門王建聖殿的模型;還在大學就讀時,參與海濱夏令營,就曾編導過一齣約西亞王發現律法書的故事。其他像以利亞在迦密山,乃縵獲醫治的故事,在我聽過的講道裡,在我傳講的講章裡,都有它們的蹤影。不過,在當時,這些通常只被拿來當成個別的故事,而不是源自一段更長的敘述。在雪梨的莫令(Morling)學院修讀的教牧課程,幫助我去留意經文的上下文,也幫助我看到,舊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多麼息息相關;尤其是要從整大段的敘述來著眼時。今日的教會聚會,在會眾的讀經時刻,若要作到這一點,頗為不易,因為「講道經文」往往愈形縮短。在香港教書十載,也帶給我新的挑戰—我終於看出,自己的背景,多麼影響著我對經文的解讀。
進入一九八○年代,我開始從新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書。有好幾段經文,從外表看起來,是屬於聖經故事,但其實,這是一種敘述技巧,聖經作者不僅是傳達消息或記錄史實而已,更要在聽眾中間傳承一種嬗遞,起落。問題在於,不只是文字所代表的意思,或讓我們知道了哪些過往,而是作者想對當時的聽者說些什麼—而後代,如我們這些讀者,又聽出了什麼。當我從各層角度來審視,譬如資料的剪裁和安排,風格和用詞,以及它與別卷經文的連結等等,這卷書的信息,往往就因新的方向而變得鮮活起來,它的適切性,也更令人驚歎。它所敘述的許多角色及情節,把人生的複雜多面,描述得栩栩如生—這不就是我們的人生?它牽動我們的喜怒哀樂,而不只是思維理解。
在伯斯(Perth)的伏思(Vose)神學院,我開始從這些領域來探索,其中包括了對當今時代的適切性—我的學生來自各種的文化背景。另有一些機會,像是應邀在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教列王紀上下,以及稍後的進修假,在倫敦的司布真學院作研究,都使得列王紀與許多議題的相關性更為明顯,這些都不是在一般講章中能夠處理的,因為受時間限制,或講台性質不合適。我看出,針對「如何研讀敘述體的經文」這一點,很需要有人貢獻棉薄之力。我的經驗是,只要能跨越起初的障礙(像是陌生感或只習慣閱讀短文等等),許多人都能很快就發現,列王紀離我們現今的世界不遠,甚至是聖經中最靠近我們的一卷!我們會讀到的材料,像興盛之道,政治操控,崇拜時的建物,權力遊戲及國際戰爭,國家財富及盟邦的更替,妥協式的崇拜,血腥(而且還是奉上主之名)的軍事政變,在饑荒中求生,攙雜的宗教團體,不公正,暴力及壓榨,國際貿易,國家引導的宗教改革,及如何關顧邊緣群眾等等。全卷都有神同在的蹤跡,祂也不斷呼籲百姓要行在祂的道路上。本卷書指引我們當如何全方位來過信仰生活,而不只是一種活在教會圍牆裡或家裡的信仰。
我這樣的教導及講道,所結出的一個果實便是系列的研究報告,像〈列王紀上下的今昔:「在變遷中,不變的神」〉(First and Second Kings Then and Now: ‘In The midst of change, God’)。1感謝當時在莫令學院的弗斯(David Firth),鼓勵我出版,以及院長柯里弗特(Ross Clifford)允許我在本書中採用當時的研究材料。獲邀執筆撰寫「聖經信息系列」中的《列王紀上下》,誠感惶恐,但也獲益良多,得以更深入經文本身,包括了早期研究中未含括的經文篇章。本系列主編莫德(Alec Motyer)及資深專案編輯杜斯(Philip Duce)所給予的鼓勵及迴響,本人至表感謝。愛妻伊蓮多年的陪伴(今年我們正好結婚滿五十年),我們同心學習聆聽神道的引導,她總是協助我,掌握神的信息,與「今日」情境作更多的連結與傳達。我們的孩子,大衛、琳達及凱瑟琳,與他們所成立的家庭,都可確證:以參與討論的精神來營造的家庭生活,能使得信仰代代相傳—這也是列王紀敘述的特點之一。
在結束本書撰寫的時刻(但不是停止尋求聆聽神透過列王紀向我說話),我要再次肯定逐卷查經的價值,也確信聖靈要使用所有的敘事,來光照我們今日生活中的各個層面。當我們在尋求明白並且行在合乎神心意的路徑時,即使成功的典型,也仍不免有可議之處,其所面對的狀況也不盡相同。我看到神使用不完全的人,當有所攙雜「招致上主的憤怒」時,仍處處可見神奇妙的憐憫與恩典。新約的平行經文和發展,此時也會立刻湧現我的腦海—更不用說,還有關於大衛王朝、聖殿、祭拜偶像、先知預言以及在混雜的群體及國家中,如何過一個順服主的信仰生活等等。在今日,我們若要成為基督的跟隨者,列王紀真的可以成為我們路上的光。
本書當然是我人生旅程中,在神面前按聖經而活的心得。文中,我力求簡明,將我所理解的聖經信息傳遞出來,但也受惠於多人的協助—我的旅程中一直有許多人陪伴,這可從逐章的註腳中看出。本書的解經,著眼於我所體會的、經文對人生的叮囑及向今日世人的見證。誠邀讀者加入我的旅程,或與啟發列王紀作者的神,一同遨遊。正如所羅門的禱告所表明的目標:「使地上的萬民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並無別神。」2
歐雷(John Olley)在香港任教期間,中文名為歐禮彰

目次

引言
年代
第一部:所羅門的統治(王上一〜十一)
第二部:分裂──最初的一百六十年(王上十二1〜十六28)
第三部:以利亞與諸王(王上十六29〜王下二25)
第四部:以利沙與一些人,諸王及革新(王下三〜十三)
第五部:以色列亡國(王下十四〜十七)
第六部:從信靠到被擄,猶大亡國(王下十八〜二十五)

書摘/試閱

引言
1. 背景
成功的故事總是受歡迎的,無論是個人、組織、教會、企業、軍隊或國家,世上多的是一些從貧弱致富,從微不足道至飛黃騰達,在百般困難中克服逆境,浴火鳳凰,重獲新生的故事。這些故事,每每激勵人心,鼓舞士氣,因此,「如何成功」的書籍,都是依據這類的經歷。而列王紀的故事卻正好相反,那麼,請問它到底還有什麼價值?
撒母耳記的結尾,以色列民都處於蒙福的高峰。談到列祖承受的應許,如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談到出埃及,進入迦南地,他們眼前所見的,都是神實現了祂的應許,如今他們已像「海邊的沙」那麼多。士師時代的動亂已過去,大衛統治時的內亂也過去了,如今是太平盛世,舉國合一。大衛擊退了環伺的強敵,國境綏安;大衛的轄區,從幼發拉底河延至埃及的河谷。此外,大衛還設立耶路撒冷為宗教中心,把約櫃迎到此地,約櫃是雅巍與以色列人在西乃山立約時的神聖憑據;大衛並且著手預備建造聖殿。數世紀之前,神賜給亞伯拉罕應許,並在西乃山與民立約,如今,又賜給大衛應許,應許他的後裔必永久堅立。結尾的那一章(撒下二十四),是一種提醒:心高氣傲,必招致危險;不過,從結局看來,危機似已解決。國家前途一片光明。事實上,列王紀開頭所呈現的所羅門王朝,就是國泰民安,國際貿易往來熱絡非常的景象。
但若對照列王紀的結尾,百姓所面臨的局面則有天壤之別:
 百姓在神所賜與的土地上,居住了六百多年—如今,竟被擄至遠離故土八百公里的異鄉。
 大衛王朝以神所應許的耶路撒冷為都,持續了四百年的治理—如今,王竟被擄,臣服於巴比倫皇帝的善心之下,苟延殘喘。
 耶路撒冷有四百年之久作為宗教及政治中心,雖曾受攻擊,但因神的同在而未遭摧毀—如今,這城竟淪為廢墟。
 由所羅門建造的聖殿,三百五十多年來,不僅是百姓獻祭的地方,更是「神的家」之所在,是雅巍治理萬國、全地的中心;祂的「王位」即便是在天上,但耶路撒冷是寶座前的「腳凳」。如今,它竟遭毀壞。
 還有,百姓被擄到之地,竟然是當年亞伯拉罕蒙召要「出」離之地,而且,如今統管他們的,居然是巴比倫這個有堅固城池及兵力的大國,也是早年遭到神審判的、人類驕傲的核心代表。

一切看來,好像都付諸東流。自亞伯拉罕因信靠順服神而獲得的一切,如今都灰飛煙滅。還有前途可言嗎?亞伯拉罕蒙召「全地都要因你得福」的目標,如今
賜給亞伯拉罕的使命,還存在不存在?倘若以色列民是要來承載神創造世界的目的,傳遞祂的信息,當可見的以色列國都滅亡了,還能怎麼傳遞信息呢?
當一個反其道而行的故事,在敗將口中述說出來,又明顯陳列一大串繼位者敗壞的政績時,這一切,對今日的讀者還有任何回顧的價值嗎?在神所啟示的聖經中,這一部分如何能預備我們「行各樣的善事」呢?
因信而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被接上」以色列的橄欖枝之後,這故事就屬於所有的基督徒。它不再是發生於「別人」身上的故事,而是「我們列祖」的故事,因此,也就是「我們的」故事!就像有人說過的「家」這回事,當「世界無論發生了什麼事—發現了什麼,創造了什麼,或奮力苦戰征服過什麼—最終,他家的事,總有一天會臨到你家。戰爭、饑荒、工業革命、啟蒙運動—不都是如此嗎?」以一種饒有滋味甚至令人驚奇的手法,所敘述的列王時代中神與祂百姓過招的這段歷史,曾經形塑過不少人的信仰,至今也仍然影響塑造教會和個人的信仰。
耶路撒冷被毀,許多人強遭俘擄,在世界歷史中,與這相似的情景,從不曾少過。和肉身所受的摧折與地理環境的遷移相比,社會及心理上流離失根所產生的認同危機,其痛苦是來得更為深刻。我們可以不斷在許多難民以及流離失所的原住民身上,看見這種影響痕跡。
這樣的苦難悲劇,叫人不禁要對任何一件與百姓身分相關的事,感到困惑:土地,聖殿,城,王,在在都與賜應許的雅巍相關,這位神,數世紀以來百姓的經歷都可以為祂背書!到底還有沒有路可走?到底還有沒有盼望可期?
在舊約聖經中,對關於聖殿被毀、百姓被擄所產生的回應,其範圍頗為廣泛:叛道,絕望及痛苦的質疑,或怪罪神不公,不該為前人的罪而懲處他們等等。其他的,尤其是在公元前五九七年第一次被擄,及五八七年最後被毀的兩時段之間的人,則相信一切很快就會恢復正軌。還有人以為,巴比倫的首席大神瑪爾杜克,比雅巍更為有力。
神的道以兩種互補的方式臨到這樣的混亂中。一種是我們在耶利米和以西結先知書中所看到的,在被毀期間,向百姓所說的話,而以賽亞書四十至六十六章,則是靠近被擄時期的末了,向百姓所說的。另有一種則是以話當年的方式臨到。像列王紀,就以公元前五六一年的事件作結束,那正是被擄的中期。列王紀當然是把早年的資料加以彙整,含括了四百年的期間,大半是以編年史方式呈現,因此,列王紀可以說是一本「以過往的資料編輯而成」的書,它有別於卷中作者常引用的「記在以色列/猶大諸王記上」。我們今日所見的列王紀,當年的作者在使用更早的資料時,需要作篩選取捨。他自己也身陷苦難,這苦難正是那些歷代之王所導致,也是先知及百姓所寫下的。他們寫時,絕不是「為了留下記錄而寫」,或為了懷舊的鄉愁而提筆,而是「藉歷史來傳道」。當我們撫卷研讀時,一定要敏銳於許多扉頁所描述的被擄情景。這能幫助我們思想,它對今日的讀者有哪些助益。在敘述列王的故事時,那位引古喻今,以神的百姓被擄來向世人說話的神,今日仍要藉著聖靈,向我們說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8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