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國家地理雜誌:封面故事
滿額折

國家地理雜誌:封面故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1200 元
優惠價
90108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1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3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啟發人心的經典影像•改變世界的傳奇報導
126 年以來,《國家地理》雜誌每期所呈現的封面故事都帶領我們到全球各地探索,更是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以黃色外框為招牌標誌的《國家地理》雜誌是全世界最多人一望即知的雜誌封面,它那黃色方框裡曾框取過地球上最令人嘖嘖稱奇的地點、動物及人物:從木乃伊到長毛象、外太空到遙遠的雨林、微生物到紅杉神木、深海潛水人到挑戰極限的攀岩高手、以及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物。

用影像改變世界!探索國家地理寶藏
歷時十年編纂的《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故事》向您呈現一幅寰宇生活萬象。這些封面紀錄了改寫歷史的驚人發現,並讚頌自然世界的永恆之美。

曾共同打造《國家地理》雜誌史的數十位攝影師、編輯分享這些影像背後精采但通常鮮為人知的故事,披露封面照片煞費苦心的拍攝、篩選過程。本書也蒐羅了逗趣、劃時代、而且往往溫暖人心的扛鼎之作,包括珍‧古德第一次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封面、搜尋鐵達尼號、還有這本雜誌史上贏得最多讀者來函的一張母獅照片。
《國家地理》雜誌獲獎的前主編、同時也是六期雜誌封面影像的攝影師克里斯•強斯為本書撰寫前言。《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的故事》可說是一場移動的慶典,祝賀這本深受喜愛的雜誌以及它對這個世界的不朽貢獻。

這本鉅著創下首例,匯集這些永誌難忘的封面中之佼佼者,並公開它們背後觸人心弦的真實故事。

作者簡介

馬克•柯林斯•詹金斯
前國家地理學會歷史學者,著有《國家地理125年》一書。另有《1812年之戰與美國海軍的崛起》(The War of 1812 and the Rise of the U.S. Navy)、《吸血鬼鑑識:一則不朽傳奇的源起》(Vampire Forensics: Uncovering the Origins of an Enduring Legend),以及《驚世奇書:一位探險家的雜記》(The Book of Marvels: An Explorer’s Miscellany)等著作。

克里斯•強斯
克里斯•強斯是國家地理雜誌的首席內容執行長。他在2005到2014年間擔任《國家地理》雜誌的主編,該雜誌在這段期間贏得包括21項美國國家雜誌獎在內的無數贊譽。強斯在2008年被《廣告年代》提名為年度最佳編輯。在接任主編之前,強斯有20多年的時間從事外地攝影師的工作。強斯曾為《國家地理》雜誌的20多篇專文執行攝影工作,並出版過有關於夏威夷群島、非洲大裂谷、南非野生動物議題的多本著作。

名人/編輯推薦

經典推薦 

黃美秀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徐仁修 荒野保護協會 創辦人
江秀真 全華人女性首位完成聖母峰南北兩側路線登頂
齊柏林 《看見台灣》導演/空中攝影師
林添福 人文攝影師
林義傑 極地冒險家
陳文茜 「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
李家維 台灣中文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挑戰極限
克里斯.強斯
《國家地理》雜誌前任總編輯

《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是一張邀請函,像是在和讀者說:「來看呀!」看看這美妙的世界,去體驗、去擁抱這世界。我們的封面不只帶領讀者進入這本雜誌,也讓他們見識到更遼闊的世界。

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國家地理》雜誌封面隨著時間演變。1888 年的創刊號封面,只以黑色字體印在褐色包裝紙上,不過就是一本98 頁的單調科學刊物。從1957 年7 月號印了一面美國國旗的封面,到1960 年代以影像占滿了整個版面,乃至今日震撼性的照片與插圖,《國家地理》雜誌封面經歷一段實驗過程,才定下現在的視覺效果。

在擔任總編輯期間,最令我挫敗的是挑選每個月的封面影像。有時我以為這次封面選得很好,事後卻目睹它的失敗;有時則完全相反,得到的回響超乎我的預期,大為成功。

除了令人驚豔,得獎封面還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我理想中的封面影像,那就是「令人無法抗拒」。尤其在1998 年後,《國家地理》雜誌開始在書報攤銷售,此時封面就是關鍵,一張出色的封面必須在五秒內吸引你的視線。主題至上,經驗告訴我們,以嶄新面貌呈現古文明,或是與天文有關的封面通常都很成功。另一方面,除了寵物之外,以動物為主題的封面賣相不怎麼好,這倒是始料未及,因為我們的自然歷史攝影首屈一指。這和一張動物照片能否讓人產生共鳴有關,攝影師文生.穆西(Vince Musi)曾為「動物心智」專文拍攝一張邊境牧羊犬的照片,我敢打包票,看到這隻可愛的不得了的牧羊犬,誰都會有股衝動想翻開那期雜誌(2008 年3 月號),知道牠究竟在想什麼。

人像是另一個不那麼叫好的封面選擇,但同樣地,總會有不適用這條鐵律的例外出現。最叫人吃驚的例子,是阿富汗少女莎巴特.古拉(Sharbat Gula)的肖像,她曾三度登上雜誌封面,事實上,她那雙懾人的海綠色眼眸也正從這本書的封面向外凝望。這也證明了,和生命中絕大部分的事物一樣,你才剛摸清楚狀況,遊戲規則又變了。

「保持真實」是另一個信條。若有人說不能光憑封面評斷一本書(這裡或許要改為「一本雜誌」),他鐵定在說謊,而新聞報導可不能說假話。封面必須忠實呈現我們的定位,我們當然也可以讓名人上封面,但雜誌並不會因此熱賣,那等於是背叛了我們的價值觀和自我定位。

有些攝影師說他們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能登上封面,但是在我擔任《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期間,每一天出任務都想著如何讓照片登上封面。我怎麼可能不想讓我正在採訪的故事接觸到更多讀者,盡可能提高曝光率呢?那麼就來聊聊一張我花了十年才拍到的照片:這篇前言首頁的布希曼人封面照片。

我當時被大衛.連恩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深深感動,愛極了奧馬.雪瑞夫飾演的阿里騎著駱駝接近勞倫斯的那一幕:一開始,除了沙漠無垠的地平線上閃著微光的霧靄之外,什麼也看不見。接著,一個小黑點逐漸放大,直到這個幻影化做人形。我把這幅景象記在腦海中,曾多次嘗試重現這種效果,卻沒有一次成功。後來我去到納米比亞。某一天,我讓一群出外狩獵的布希曼人搭便車,望著他們踩著白色平底鞋走路的樣子,我看見理想中的影像逐漸成形。於是我躺在鹽田上,不斷地按下快門,那天非常燜熱,弄得我滿頭大汗。鹽田反射了光線,熱氣從地面上升,看似粼粼微波,大氣折射拉長了布希曼人邁開步伐的雙腿。人物、地景和光線奇蹟似地構成了一幅完美影像,然後轉瞬即逝,要不是我已將它捕捉在底片上,還以為那一剎那不過是幻影。

這些年來,我們的封面上出現過全息圖(1988 年12 月號)、絞盡腦汁重建的原始人樣貌(2008 年10 月號),以及攝影無法表現的概念(2013 年4 月號)。別懷疑,《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將繼續以超乎想像的方式蛻變,不停地追求進步。封面也許會變,但我們的價值觀、追求卓越的熱情與努力卻始終如一。

克里斯•強斯 Chris Johns
國家地理雜誌的首席內容執行長。他在2005到2014年間擔任《國家地理》雜誌的主編,該雜誌在這段期間贏得包括21項美國國家雜誌獎在內的無數贊譽。強斯在2008年被《廣告年代》提名為年度最佳編輯。在接任主編之前,強斯有20多年的時間從事外地攝影師的工作。強斯曾為《國家地理》雜誌的20多篇專文執行攝影工作,並出版過有關於夏威夷群島、非洲大裂谷、南非野生動物議題的多本著作。

在2014年4月,被提名為《國家地理》雜誌的內容執行長以前,曾擔任《國家地理》雜誌的總編輯長達九年,也是這本雜誌自1888年創刊以來的第九任總編輯。強斯在1985年成為《國家地理》雜誌的特約攝影師,並在1995年成為正職人員,以攝影師的身分,在《國家地理》雜誌發表過20多篇專文,其中八篇被選為封面故事。強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數非洲和非洲野生動物的攝影。他曾帶讀者沿尚比西河而下,調查布希曼人振興文化的努力,並為瀕臨絕種的非洲野生動物提供重要的影像紀錄。《美國攝影雜誌》(American Photo)在2003年,將強斯列為全世界最重要的25位攝影師之一。

目次

前言:挑戰極限 克里斯.強斯
引言: 歷年封面
讓數字說話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14
謝誌
圖片出處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1960年代的世界
他的生命如此璀璨,即使我們活到100歲,仍會記得他如何造福這個世界,辭世前又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梅爾維爾.貝爾.葛羅夫納,《約翰.F.甘迺迪:傾盡全力》

約翰.F.甘迺迪對美國民眾發誓,要在60 年代結束前將人類送上月球。但是當人們黏在電視機前,看著那隻太空靴踏上月球表面時,他墓前那把「永恆之火」已經搖曳許久了。勝利和悲劇構成了兩極化的1960 年代。那是一個希望的年代:和平工作隊、馬丁.路德.金恩宣讀「我有一個夢」的演說、民權法案、大社會計畫與太空計畫;也是一個幻滅的年代: 1961 年
築起柏林圍牆、1968 年蘇聯的坦克車輾碎布拉格之春,以及同一年發生的羅伯特.甘迺迪和金恩博士的遇刺事件。1960 年代見證了非洲殖民地的解放,32 個國家紛紛獨立,其中多數國家的未來都充滿了不確定性;還醞釀出1967 年的六日戰爭,改寫了中東地圖;1962 年,古巴飛彈危機的那13 天,還差點使冷戰變為核武戰爭。然而,美國對越南事務的介入程度加深,才真正引發了60 年代美國國內最大的分歧。起初只有美軍顧問團涉入,到了1965 年,演變為美軍全面參戰。隨著死亡人數上升,民眾的支持率逐漸下降。等到理查.尼克森入主白宮時,已經有3 萬名美國人死於越戰。

到了1960 年代中期,美國有一半的人口不到25 歲,世代間的鴻溝使分歧加劇。嬰兒潮世代沒有受過經濟大蕭條和二戰之苦,他們看電視長大,而且看的不只是《摩登原始人》和《傑森一家》這些卡通,也會看民權運動、城市暴動、學運和越南問題的新聞片段,而且他們的意見通常不會和父母那一代一樣。「反主流文化」因而誕生:拒絕上一個世代的平頭髮型、灰色法蘭絨西裝、蜂窩頭髮型和平頂筒狀女帽,偏愛留爆炸頭、蓄鬢角、穿迷你裙和紮染布料。美國年輕人亢奮激動、總是在收聽或收看節目、輟學又設法逃避兵役;嬉皮頭戴鮮花;披頭四、滾
石樂團、巴布.狄倫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的聲音蓋過了法蘭克.辛納屈、咆勃爵士樂、嘟哇搖滾樂。迷幻藥流入1967 年舊金山的嬉皮集會「愛之夏」、1969 年紐約上州的伍茲托克音樂節、電影、藝術圈、音樂界、冥想聚會、「自由性愛」集會,那就是「搖擺的60 年代」。

但是在《國家地理》雜誌的書頁間,幾乎找不到美國反主流文化的蹤跡。如果要看反映那個騷亂年代的最新消息和照片,讀者會翻閱當時正值全盛期的《生活》雜誌;打開《國家地理》雜誌,則是想遠離現實。在《國家地理》雜誌的內頁中,確實收錄了許多珍貴的文章,如遙遠國度的側寫、考古計畫的報導、異國的草木魚獸、海底探險,甚至還能窺探鐵幕後的情景,或一瞥令人充滿遐思的紅色中國。除了越南的報導以外,這本雜誌採取保守的政治立場,但也保持一貫的愛國主義,像甘迺迪、詹森、尼克森三位總統和三軍各部門都曾出現在雜誌中。這本雜誌也有一點虔誠的基督教味道,12 月號雜誌(耶誕佳節期間)通常都會有一篇以聖地為主題的文章。此外,老一輩的編輯對剛萌芽的環保運動持懷疑態度,比較喜歡國家公園和鳥禽這類受歡迎的主題。學會會員中,白人和富裕人士占壓倒性的多數,而他們都屬於世代鴻溝中年齡層較高的那一邊,所以這些價值觀傳統的讀者都對這份月刊的內容很滿意,會員人數在60 年代變為原本的三倍,續約會員的比例也高得不可思議。

《國家地理》雜誌一直維持勵志、鼓舞人心的基調,比起悲劇,它更受成功吸引。就算這個年代的第一張封面照片,是飽受戰火蹂躪的寮國稻農,但為這個年代畫下尾聲的封面,卻是人類登上月球的影像。
讓數字說話 1960年代
• 27張封面背景在亞洲
• 25張封面背景在美國
• 14張封面背景在歐洲
• 11張封面背景在非洲
• 7張封面背景在澳洲和大洋洲
• 6張封面背景在南美洲
• 6張封面背景在水底
• 4張封面背景在太空

巨木
在1960 年,《國家地理》雜誌的專任博物學者保羅.札爾巡視加州的紅木林時,在一片溪灣旁的參天巨木林中,發現了當時已知世界上最高的樹。這棵巨木令總編輯梅爾維爾.貝爾
.葛羅夫納大為震撼,他甚至想親自到這棵樹下跟它合照。專任攝影師喬治.莫布利回憶道:「為了讓他在影像中,成為樹下一個小小的前景,他站在小溪的礫石淺灘上,我則順流而下。
這張照片不過是一張讓他站在樹前,當比例尺的紀念照片。」所以當這張「沒什麼特色的照片」登上1964 年7 月號的封面時,他可嚇到了。在他看來,這是《國家地理》雜誌有史以來最糟的封面。
將近半個世紀後,麥可.「尼克」.尼可斯選了一棵1.44 公尺高、將近1500 歲的老樹,並再度用人來當尺標,成功拍下第一張包含紅木的樹基到樹冠的照片。尼可斯花費數個月的時間規畫,用三週來執行計畫,在附近的樹木間裝設滑輪,以繩輪傳動裝置移動相機,然後藉由筆記型電腦來遙控快門。最後再挑出84 張最好的照片,組合成一幅驚人的樹木照片。不過,尼可斯在拍攝約3200 歲的巨大紅杉「總統」時,還創下更多的壯舉。這次用到了更多繩索吊具、相機和用來當比例尺的人,在暴風雪中辛勤拍攝三週,得到一張以126 張影像合成的照片。尼可斯說:「我想向這棵樹致敬。」

這些樹屬於千年的時間與寂靜。它們豎立不移,任由時間流逝,看起來就像永恆的化身。”
—艾德溫.馬克漢(Edwin Markham)引自〈尋找世間生命萬物的聖母峰〉


內文 1960年代的世界

他的生命如此璀璨,即使我們活到100歲,仍會記得他如何造福這個世界,辭世前又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梅爾維爾.貝爾.葛羅夫納,《約翰.F.甘迺迪:傾盡全力》

約翰.F.甘迺迪對美國民眾發誓,要在60 年代結束前將人類送上月球。但是當人們黏在電視機前,看著那隻太空靴踏上月球表面時,他墓前那把「永恆之火」已經搖曳許久了。勝利和悲劇構成了兩極化的1960 年代。那是一個希望的年代:和平工作隊、馬丁.路德.金恩宣讀「我有一個夢」的演說、民權法案、大社會計畫與太空計畫;也是一個幻滅的年代: 1961 年
築起柏林圍牆、1968 年蘇聯的坦克車輾碎布拉格之春,以及同一年發生的羅伯特.甘迺迪和金恩博士的遇刺事件。1960 年代見證了非洲殖民地的解放,32 個國家紛紛獨立,其中多數國家的未來都充滿了不確定性;還醞釀出1967 年的六日戰爭,改寫了中東地圖;1962 年,古巴飛彈危機的那13 天,還差點使冷戰變為核武戰爭。
然而,美國對越南事務的介入程度加深,才真正引發了60 年代美國國內最大的分歧。起初只有美軍顧問團涉入,到了1965 年,演變為美軍全面參戰。隨著死亡人數上升,民眾的支持率逐漸下降。等到理查.尼克森入主白宮時,已經有3 萬名美國人死於越戰。到了1960 年代中期,美國有一半的人口不到25 歲,世代間的鴻溝使分歧加劇。嬰兒潮世代沒有受過經濟大蕭條和二戰之苦,他們看電視長大,而且看的不只是《摩登原始人》和《傑森一家》這些卡通,也會看民權運動、城市暴動、學運和越南問題的新聞片段,而且他們的意見通常不會和父母那一代一樣。
「反主流文化」因而誕生:拒絕上一個世代的平頭髮型、灰色法蘭絨西裝、蜂窩頭髮型和平頂筒狀女帽,偏愛留爆炸頭、蓄鬢角、穿迷你裙和紮染布料。美國年輕人亢奮激動、總是在收聽
或收看節目、輟學又設法逃避兵役;嬉皮頭戴鮮花;披頭四、滾石樂團、巴布.狄倫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的聲音蓋過了法蘭克.辛納屈、咆勃爵士樂、嘟哇搖滾樂。迷幻藥流入1967 年舊金山的嬉皮集會「愛之夏」、1969 年紐約上州的伍茲托克音樂節、電影、藝術圈、音樂界、冥想聚會、「自由性愛」集會,那就是「搖擺的60 年代」。
但是在《國家地理》雜誌的書頁間,幾乎找不到美國反主流文化的蹤跡。如果要看反映那個騷亂年代的最新消息和照片,讀者會翻閱當時正值全盛期的《生活》雜誌;打開《國家地理》雜誌,則是想遠離現實。在《國家地理》雜誌的內頁中,確實收錄了許多珍貴的文章,如遙遠國度的側寫、考古計畫的報導、異國的草木魚獸、海底探險,甚至還能窺探鐵幕後的情景,或一瞥令人充滿遐思的紅色中國。除了越南的報導以外,這本雜誌採取保守的政治立場,但也保持一貫的愛國主義,像甘迺迪、詹森、尼克森三位總統和三軍各部門都曾出現在雜誌中。這本雜誌也有一點虔誠的基督教味道,12 月號雜誌(耶誕佳節期間)通常都會有一篇以聖地為主題的文章。此外,老一輩的編輯對剛萌芽的環保運動持懷疑態度,比較喜歡國家公園和鳥禽這類受歡迎的主題。學會會員中,白人和富裕人士占壓倒性的多數,而他們都屬於世代鴻溝中年齡層較高的那一邊,所以這些價值觀傳統的讀者都對這份月刊的內容很滿意,會員人數在60 年代變為原本的三倍,續約會員的比例也高得不可思議。
《國家地理》雜誌一直維持勵志、鼓舞人心的基調,比起悲劇,它更受成功吸引。就算這個年代的第一張封面照片,是飽受戰火蹂躪的寮國稻農,但為這個年代畫下尾聲的封面,卻是人類登上月球的影像。

讓數字說話 1960年代
• 27張封面背景在亞洲
• 25張封面背景在美國
• 14張封面背景在歐洲
• 11張封面背景在非洲
• 7張封面背景在澳洲和大洋洲
• 6張封面背景在南美洲
• 6張封面背景在水底
• 4張封面背景在太空

內文 國家地理封面故事:1970年代的世界
我瞠目結舌地看著這一幕。眼前盡是蝴蝶─數百萬隻的帝王蝶。—弗雷德.厄克特(Fred Urquhart),引自〈發現帝王蝶的墨西哥避風港〉

對大多數人來說,1979 年1 月9 日不過是一個尋常的日子,但是對加拿大昆蟲學者弗雷德.厄克特來說,他38 年來的追尋在那個星期四達到了巔峰。他講耳朵緊貼住電話筒,聽著他在墨西哥進行田野調查的助手肯尼斯.布魯格興奮地說,他們終於解開了北美生物學其中一個最古老的謎團:美東的帝王蝶每年秋天究竟飛到哪去了?牠們就這樣憑空消失了。但根據布魯格的說辭,研究團隊終於追查到牠們的行蹤--數十萬隻的帝王蝶都聚集在墨西哥內華達山脈的幾座山坡上。前《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亞伯特.莫德維當時住在墨西哥市,所以在第一時間就趕到現場,記錄這場可能已默默進行不知幾千年的奇觀。

這些帝王斑蝶生活在另一個時空、有著牠們自己的步調。對多數人來說,1970 年代意味著喇叭褲、厚底鞋、翩翩長髮、桑尼和雪兒、比吉斯、流行歌曲〈你照亮我的生命〉、電視影集《脫線家族》,還有白宮的政治風波:水門案和美國總統辭職。在1970 年代,最後一架美國直升機離開被遺棄的美國駐西貢大使館,不光采地結束越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步與西方民主國家重建關係時,毛主席逝世;同時冷戰也開始「解凍」(也就是「緩和政策」)。在1972 年的慕尼黑奧運,數名運動員遭恐怖分子殺害。一年後,以色列與埃及和敘利亞的坦克在贖罪日戰爭對峙。在70年代末,群眾在德黑蘭歡慶伊朗國王倒臺。石油輸出組織宣布禁運石油,引發1973 和1979 年的石油危機,世界經濟成長受阻,因而進入「停滯性通貨膨脹」時代。加油站大排長龍,使環保運動發展得更加快速。60 年代間,生態保育的呼聲高漲,促使美國政府通過淨化空氣法、淨水法、野生及風景河流法,不久後又催生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第一個世界地球日、瀕臨絕種動物法,以及1975 年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簡稱華盛頓公約)。環保運動的「藍色彈珠」標誌,是阿波羅17 號帶回來的照片--浮在漆黑宇宙中的地球。
《國家地理》雜誌的內文也開始涉及生態議題,登上封面專文的次數也增加了。1970 年12 月號的封面赤裸裸地呈現污染問題,宣布年輕的環保攝影記者如今接掌了這份雜誌,包括在1970到1980 年間擔任總編輯的吉伯特.M.葛羅夫納,以及主管圖片部門的威爾伯.加瑞特。對於像核能與殺蟲劑等帶有爭議性的議題,雜誌也收錄了經過審慎調查的報導。不過,編輯群也特別留心要平衡各類主題,每刊登一篇卡斯楚領導的古巴,或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報導,就會搭配一篇古馬雅文明、狄更斯時代的英國,或紅海珊瑚礁的文章。在70 年代,《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也愈來愈常以姣好的女性來為某個文化或地區代言(參見32 頁的例子)。最重要的是,隨著學會會員數逼近1000 萬,甚至可能有多達3、4000 萬名讀者,封面專文的衝擊力不容小覷。當初弗雷德.厄克特會選擇《國家地理》雜誌,對世界發布北美東部的帝王蝶神祕的冬季基地終於被找到的消息,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這本雜誌的曝光率。
讓數字說話
• 14張封面以野生動物為題
• 10張封面以鳥禽為題
• 10張封面以考古為題
• 9張封面以船隻或飛機為題
• 7張封面以水底世界為題
• 4張封面以外太空為題
• 4張封面以靈長類為題
1970年代

與大猩猩一同生活
封面專文〈與山地大猩猩為友〉不只標題響亮,在照片中,戴安.弗西好像隨便就能和這些靈長類動物打成一片。這只不過是1969 年春天拍攝的其中一張照片。在那個時候,弗西還只是世界上第二位在野外研究瀕危猿類的學者。當時弗西在林木蒼翠而涼爽的盧安達火山國家公園內,海拔304.8 公尺高的小木屋群,照顧兩隻等著被運往某間歐洲動物園的孤兒:可可與帕克貓。
不過,這些其實是當時少數幾張記錄她與猩猩互動的照片。雖然她一共花了2000 個小時觀察和拍攝這些謹慎小心的野生猿類,讓牠們漸漸習慣她,由於她都是獨自進行研究,所以根本沒有人從旁拍攝她與猿類相處的情形。直到攝影師羅伯特.坎貝爾為了提供《國家地理》雜誌更多特寫,便慫恿她和猩猩一起入鏡,才捕捉到這奇蹟般的瞬間。在這期雜誌發行的同一個月(1970 年1 月),他拍到兩個物種間的「連結」,一隻叫做「花生」的雄猩猩,伸出一根手指觸碰弗西的一根手指,第一次記錄了野生山地大猩猩與人類之間的友誼。弗西在雜誌上露面之後,便取得劍橋大學動物學博士學位,成為世界上其中一位最知名的靈長類學者,並撰寫《迷霧森林18年》一書,後來此書被改編成電影。她在1985 年遇害以前,又拍了許多像這樣的照片。弗西倚偎在大猩猩之間的影像,有助於說服大眾,這些害羞溫和的猿類絕對不是凶猛的野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08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