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陪你讀的書:從經典到生活的42則私房書單
滿額折

陪你讀的書:從經典到生活的42則私房書單

定  價:NT$ 340 元
優惠價:90306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越是活在嘈雜的時代,越需要一場靜謐好讀──


建中老師邀你 一!起!來!讀!書!
凌性傑精選書單,親身傳授寫作祕笈。
一場最全面、最耀人的紙上讀書會,
42則暖心筆記與你為伴,
解放生活桎梏,
換取書冊間的璀亮輝芒!


同聲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盛弘 (作家)
王聰威 (小說家)
李崇建 (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創辦人)
林良 (兒童文學作家)
林明進 (作家、建中老師)
范宜如 (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
陳美桂 (北一女中老師)
廖玉蕙 (作家)
羅毓嘉 (詩人)



=本書特色=

◎ 42則精選書單,自經典文學言及現代生活的深情脈脈,全面關照青年與成人,適合親子共讀,更適合老師帶著學生,一同進入文學殿堂,分享閱讀樂趣。

◎ 身兼詩人、作家與高中國文老師,凌性傑以深入淺出的語彙,縮短人與文字的距離;無論陷入生命囹圄或正逢青春迷途,閱讀皆是最好的陪伴。

◎ 自重要經典叩問作者生平,爬梳為文間條條思路,溯游至創作源頭,作者本身也是一部巨大歷史,與作品兩相輝映,關於書寫的全貌也逐漸明晰。

◎ 現代中文創作精采書評。含括散文、小說、新詩,更擴及飲食雜文和心理勵志,篇篇觀點獨具,以現代思維在閱讀中闢鑿寬廣視野。


=內容簡介=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張愛玲〈愛〉

潛入蕭紅的黃金時代,遙望呼蘭河江水悠悠,或自張愛玲《小團圓》、胡蘭成《今生今世》,拼湊絞纏大半輩子的傾城絕戀。當所有情感、真相任時間湮滅,一切破落壞朽之際,文字是最明澈的軌跡。於是蔡素芬的《燭光盛宴》,亂針刺繡般縫補舊時代女性欲望,王盛弘《大風吹:台灣童年》則溯回彰化八斗子老家,一路撿拾記憶,也尋回自我。到了二○一四年三月,立法院前人手一枝太陽花,羅毓嘉以詩留下證據,他說:「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當時光編結成書,
被淘洗過的那些將永恆留下,
讓人銘記,也讓人心安。

身處噪囂現世,請用一本書,為自己拉開一個寧謐宇宙。凌性傑憑其多年文學經驗,對生活、對人情悉心敏銳的洞察力,既是說書人,亦為領航者,帶著人們划向冊頁深處,經由廣袤文字填滿內裡孤獨。有書作伴,更能直視生命,平添過去不曾領會的意念和美學;蟄伏字裡行間的燁燁繁星,遂成現實中最溫暖的光照。

本書分三輯:「黃金時代」主要介紹各個文學名家及其重要作品,在動盪年歲如何冶煉文字?經過離合悲歡,如何以書寫療癒自身?透過深入淺出的導讀,完整俱現蕭紅、林語堂、張愛玲、魯迅等作者的生平事蹟與創作圖像;時代流過,至今仍飄散郁郁清香。輯二「陪你讀的書」為現代中文創作書評,從書寫內容、時代背景、技法文風細細品嚐,沒有艱澀難懂的論述,而透過簡潔筆觸深度剖析,切開華文創作層次分明的肌理。輯三「生活的重量」為引介國外貼近生活的文學譯作,探究性別、文化與社會諸多面向,知識與各種思辯隨之傾洩而出,體現文學落實於生活的實用性質。

作者簡介

凌性傑
高雄人。天蠍座。師大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曾獲台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現任教於建國中學,著有《自己的看法》、《更好的生活》、《有故事的人》、《2008/凌性傑》、《找一個解釋》、《有信仰的人》、《愛抵達》、《彷彿若有光》、《慢行高雄》等書;編著有《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與楊佳嫻合編)。

自序
閱讀是最靜好的陪伴

搭乘捷運淡水線上下班,如今已經進入第十年。十年來,車廂內的風景大有不同。智慧型手機問世、行動上網變得更容易之後,一方方液晶屏幕開啟了更為新穎的閱讀世界。新的媒介裡,聲光影音更為絢爛,提供了各式各樣生活上的方便──上社群網站經營人際關係,逛逛網路商城,玩線上遊戲……都可以讓自己有事做,藉此打發無聊時光。網路連結所構成的世界,也改變了我的閱讀狀態。但當我滑動手機,心中卻常有焦慮,深怕錯失任何一條訊息,深怕那種以有涯隨無涯的虛妄。處在這個充滿訊息的時代,更讓我怖懼不已的是,每天被垃圾訊息淹沒,徒然流失了時間。
某些當下我知道,我的心不安靜。於是,外在的訊息碎片與內心的匱乏不安,形成彼此依存的關係。彷彿喪失了那些訊息,自己就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想要從龐大的訊息垃圾場中脫身,想要獲得更為積極的意義,真是越來越難了。
日常生活裡,無意義有時是一種甚為強烈的誘惑。逃避意義,或許可以帶來輕鬆美好的假象。然而,以無明遮掩無明,用躁動安撫躁動,無異是飲鴆止渴。意義在哪裡,我們存有的居所就在哪裡。當我沉浸在長時間的安靜閱讀,語言文字便庇護著我焦躁的心。閱讀紙本書如此,閱讀電子書亦然。只不過,電子書太傷眼力了。我還是習慣翻閱紙本書,透過物質摩挲精神,在書頁上亂折亂畫,隨手記下自己的想法。有好書相伴,不僅可以在暇日銷憂,還可以讓自己的心定靜下來。
在我任教的校園中,常遇到喜歡到書裡去找安靜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學生,我總有物以類聚之感。在國文課堂上,六冊課本選錄的篇章有限,並且承載太多莊嚴的使命與壓力。書是要一本一本地讀的,但國文課本的選文只能做到片面呈現。所以我喜歡在講述課文的同時,把觸角延伸出去,介紹許多課外書給學生。有時,學生來我辦公室談話,我發現案頭有適合的書便會隨手送出去。導師班的書櫃裡,也放了滿滿的書。我是多麼希望,生而孤獨的人生能夠擁有書籍的陪伴。每年放寒暑假前,都會一再思考值得推薦的書單,將我喜歡的書介紹給學生。我甚至覺得,國文老師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在教導什麼,而是陪伴每一個青春生命盡情領略閱讀的意義。透過閱讀沉澱心緒,找到屬於自己的寧謐,即是人間至福。
閱讀本來是一件非常孤獨的事。可是,當有學生跟我討論一起讀過的書,這個過程就足以形成最美好的陪伴。《陪你讀的書》大概就是在課堂教學與課後分享之際,慢慢凝聚而成的。第一輯「黃金時代」,由《聯合文學》雜誌專欄「大人的國文課」擴充而成,旨在介紹文學名家及重要作品,旁及文學史常提到的重要文本。每一個作家,都有他自己的黃金時代。我嘗試著爬梳、理解那些作家身處的時代,以求更加貼近作品的精神。其中有我偏愛的作家蕭紅、沈從文、張愛玲、胡蘭成……,白話文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開創了前所未見的新局。他們的作品與人生故事,安慰了曾經張揚也曾經困頓的我。第二輯「陪你讀的書」以訪談和書評為主,介紹當代作家近年來的創作。免不了的,跟作品對話的時候,我個人的解讀或多或少還是帶有幾分主觀。我深深感謝這些作家,用文字分享他們看見的世界。第三輯「生活的重量」談的是近年來在台灣出版的翻譯作品,這些作品讓我看見他方的生存境地,以及最真實、最根本的人性。
很久很久以前,青少年時期的我常以為,想要知道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讀什麼書、聽什麼音樂。如今在親師座談會上,我總是對著眼前的家長建議,多花點時間陪伴家人孩子。最深切的陪伴,可能是一起讀讀書,一起聽聽音樂。我好友的孩子正在學齡階段,我對好友說,每天都要抱抱孩子,陪陪孩子,跟孩子說說話。這本《陪你讀的書》的起點,正是一種透過閱讀活動才得以完成的心靈擁抱。原本只是分享自己的讀書體驗,現在或許可以提供班級讀書會使用,作為討論的張本。也或許,其中還隱藏一個小小的心願,希望能夠促成親子共讀,讓家庭成員享受情感與思想的交流。
在閱讀的天地中,我好像是一個孤獨的旅人,學著面對自我也學著傾聽世界。這幾年漸漸明白,沒有任何人可以陪自己到最後,只有書,可以和自己不相離棄。謝謝陪伴著我長大與老去的書,也謝謝願意接受我的陪伴的讀者,我們因為閱讀緊緊相依。謝謝我所有的學生,讓我感到溫暖不孤單。也要謝謝秀梅與桓瑋,讓《陪你讀的書》變得完整。很希望我們可以這樣相遇,各捧一本書,在捷運車廂一隅各自孤獨,認得那個最安靜的自己。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九日誌於淡水

小城故事——蕭紅《呼蘭河傳》

那漫天蓋地的一群黑烏鴉,啊啊的大叫著,
在整個的縣城的頭頂上飛過去了。
據說飛過了呼蘭河的南岸,
就在一個大樹林子裡邊住下了。
──蕭紅,《呼蘭河傳》


蕭紅——流離人生,為愛跋涉
我一直懷疑,五四運動後的新文學創作者是不是都要離家出走才能找到自我?我也一直好奇,離開鄉里故園之後,他們如何回望自己的生命歷程?如何用文字形構記憶中的家園?不管是被環境所迫或是出於自願,那些離家出走的人,終究無法忽視自我與家族的聯繫。不管走得多遠,不管過得再怎麼自由,個人身上始終背負著集體血脈的重量。
越是漂泊的人,越是渴望愛。蕭紅用她短暫的一生告訴我們,這就是愛的代價。蕭紅一九一一年生於黑龍江呼蘭縣,一九四二年香消玉殞於香港淺水灣,三十二年不到的生命中,遭受過各種難堪與痛苦,她死前曾說過這樣辛酸的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在傳統、家族、性別的多重限制下,女性作家透過寫作發展橫溢的才情,揭示人生的真實,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呼蘭河傳》是她生命中不可不寫的作品,她必須用文字交代呼蘭小城的故事,因為那些故事直接與她的生命相關。
蕭紅原名張迺瑩(一作乃瑩),乳名榮華。她的父親張廷舉是當地的鄉紳,性情冷酷嚴厲,「常為著貪婪而失掉人性」。蕭紅的童年相當不快樂,母親去世後父親再娶,繼母待她冷淡刻薄。只有祖父對她呵護疼愛,教她背誦古典詩歌。十六歲進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就讀,接觸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品。在學期間,曾參與反日示威遊行。她十八歲時,祖父病歿。因為不願嫁給有鴉片癮的未婚夫,蕭紅逃到北京讀書。後來迫於經濟拮据與家族壓力,不得已返回東北。二十歲,再度離家出走到哈爾濱,與未婚夫同住在東興順旅館。
蕭紅身懷六甲,便被遺棄在旅館。旅館主人以積欠六百元債務為由,將她軟禁監視,準備賣入妓院。無助的蕭紅寫信向《國際協報》求援,副刊主編裴馨園極力設法營救,又讓蕭軍前往探視。後來哈爾濱發大水,蕭紅趁水災時逃出旅館。不久生下一女,因無力扶養,將女嬰留在醫院(或說是送人)。蕭軍與蕭紅患難中相遇相知,遂搬到商市街同居。一九三三年十月,與蕭軍合著《跋涉》(兩人當時筆名為悄吟、三郎)。隔年兩人離開哈爾濱,經大連去青島,蕭紅寫完《生死場》。他們寫信給魯迅,獲得魯迅支持,決定到上海投奔魯迅。
魯迅極為賞識二蕭,提供不少援助,一九三五年蕭紅的《生死場》、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受魯迅推薦而順利出版。作品問世後,引起熱烈迴響。但二蕭感情生變,兩人決定分開一段時間。蕭紅去日本,蕭軍去青島。
一九三六年十月魯迅病逝,蕭紅在翌年一月返回上海。對日抗戰全面展開後,二蕭離開上海前去武漢。東北作家端木蕻良在此時出現,不久一行人同往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工作。
在西安,二蕭的感情畫下句點。蕭軍前往延安,懷有蕭軍骨肉的蕭紅,則與端木蕻良在武漢同居。日軍轟炸武漢,端木蕻良拋下蕭紅,獨自前往重慶。其後蕭紅與馮乃超夫人李聲韻一起出發到重慶,接近產期的她先在江津投靠朋友,產下一名男嬰,然出生後不久便夭折,蕭紅遂到重慶與端木一同生活。
一九四○年春,兩人從重慶撤退至香港。到了香港,蕭紅寫下她最重要的作品《呼蘭河傳》。蕭紅此時已經疾病纏身,又動筆撰寫小說《馬伯樂》。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轟炸香港之際,端木蕻良將蕭紅託付給駱賓基後離開蕭紅。(另有一說,端木是和其他人突圍前去新加坡。)一九四二年初,蕭紅肺結核病重住院,因醫生誤診喉疾動錯手術,使得病情惡化,在一月二十二日與世長辭。走向生命盡頭、無法說話的蕭紅,在紙上交代遺言:「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呼蘭河傳》——他們忙著生存,也忙著死去
在中文現代小說史上,《呼蘭河傳》擺脫了主義教條的束縛,不強硬說教也不妄加批判,只是忠於自己的回憶。正因如此,這部小說寫得自然靈動,優美的文字底下藏著無盡的追問與關懷。《呼蘭河傳》全書分為七章,每章可以各自獨立來看,也可以視作七章連綴的長篇小說。這本小說的敘述語調近於散文,字裡行間又飽含詩意,在文體開創上有重要的突破。蕭紅企圖為一個小城寫傳記,勾勒小城的形貌與精神。夏志清甚且承認,沒在《中國現代小說史》書中評論《呼蘭河傳》,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
民國肇建之初,現代化的浪潮似乎沒有改變什麼。呼蘭城鎮的人民還是維持著舊社會的風俗、習慣、信仰,在這裡他們忙著生存,也忙著死去。蕭紅選擇第一人稱敘述,以小女孩的眼睛看世界,那純真的眼光幾乎不帶任何褒貶判斷。用最細膩的筆觸刻畫東北大地,描摹社會百態與人的命運。小說開篇出現一個大泥坑,這是呼蘭城的關鍵意象,也是命運的暗示。生活於此處的人們,沒有試圖填平那個害人的坑洞,只想著迴避它、繞過它,如此便可人畜均安。然而,這裡還是常出事。不管是淹死禽畜或小孩,抑或是馬車陷在其中動彈不得,總是圍觀喧譁者眾,願意出力改變現況者少。
身處抗戰時期的香港,身心俱疲的蕭紅提筆寫下北方的小城。她說這裡面「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只因為兒時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裡了。」在病苦折磨之際,生命中某些重要的場景與回憶或許能帶來些許安慰。然而魯迅也說:「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
用文字召喚童年的蕭紅,該是多麼寂寞。蕭紅的抒情筆法形神兼具,一方面是本質內藏,另一方面是善於掌握具體形象。《呼蘭河傳》即是詩意敘事的抒情典範。

小團圓媳婦——無知與命運
在《呼蘭河傳》第五章,蕭紅敘說著小團圓媳婦短暫的一生。她或許也要提醒讀者,在傳統社會模式底下,在人與人的關係裡,小團圓媳婦究竟是如何從人變成鬼的。
小團圓媳婦是一個十二歲的少女,來到老胡家之後引起鄉民的好奇,大家爭相前去窺看這小姑娘的模樣。這個童養媳長得高壯健康,因此村人覺得她「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道羞」,「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盌」。所以她的婆婆施以嚴格的管教與懲治,用舊經驗來對待這個團圓媳婦,一不順心就鞭打她或用熱鐵烙她。小團圓被打時哭喊著要「回家」,婆婆便狠狠打她一個月。婆婆的心態是:

(若是那小團圓媳婦剛來的時候,那就非先抓過她來打一頓再說。做婆婆的打了一隻飯盌,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她丟了一根針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她跌了一個筋斗,把單褲膝蓋的地方跌了一個洞,她也抓過來把小團圓媳婦打一頓。總之,她一不順心,她就覺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誰呢!誰能夠讓她打呢?於是就輪到小團圓媳婦了。)
(有娘的,她不能夠打。她自己的兒子也捨不得打。打貓,她怕把貓打丟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豬,怕豬掉了斤兩。打雞,怕雞不下蛋。)
(惟獨打這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沒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丟了。她又不能下蛋,反正也不是豬,打掉了一些斤兩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

小團圓媳婦長期被虐待,茅盾說這不幸值得同情、令人為她叫屈,「同時我們也憎恨,但憎恨的對象不是小團圓媳婦的婆婆,我們只覺得這婆婆也可憐,她同樣是『照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一個犧牲者。」受虐的小團圓媳婦驚惶無助生了大病,舊社會的思維害她失去健康,之後的治病過程則把她一步步推向死亡。婆婆聽信庸醫的偏方,導致小團圓媳婦的病越來越嚴重。人在無能為力的時候唯有求助於鬼神,於是鄉民開始出主意,說是胡仙要她去「出馬」,出馬就是當跳大神的,而這又是要花錢的。一連串的民間習俗對病情非但無效,反而更像是對病患的公開折磨。小說最駭人的地方,是當眾脫光小團圓媳婦,讓她泡在大澡缸滾燙的熱水中治病,甚至用熱水澆她的頭。
可想而知,小團圓媳婦遭受這些對待,只有死路一條了:

這時候,看熱鬧的人們,一聲狂喊,都以為小團圓媳婦是死了,大家都跑過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淚來。
(小團圓媳婦還活著的時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還求救於人的時候,並沒有一個人上前去幫忙她,把她從熱水裡解救出來。)
(現在她是什麼也不知道了,什麼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

當晚小團圓媳婦被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這個公開的儀式,一直鬧到三更才散場。旁觀的眾人無法拯救什麼,每一個個人似乎都只能是集體的一部分。這未免令人感傷:無法使個人得到幸福,集體的幸福終究是一場空談。蕭紅讓她故鄉的人物告訴我們,這就是那一代人的命運。這或許也是一個眾人不願正視的大泥坑,然而現在我們看見了。

延伸觀影 & 閱讀
許鞍華導演;湯唯、馮紹峰主演,《黃金時代》(二○一四年)
霍建起導演;宋佳、黃覺主演,《蕭紅》(二○一三年)
蕭紅,《蕭紅小說散文精選》,香港商務
葉君,《蕭紅傳──從異鄉到異鄉》,印刻
命運是一支神奇的路標——《沈從文自傳》

我生長於作品中所寫到的那類小鄉城,
我的祖父、父親,以及兄弟,全列身軍籍;
死去的莫不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
──沈從文,《邊城》

命運是一支神奇的路標
建中紅樓文藝營報名截止之後,好幾位家長打電話來,問我能不能再受理報名。他們說自己的孩子好期待這個營隊,只因沒注意到網路公告便錯過了。預計容納一百二十名學員的營隊,早已經爆滿。他們誠懇地說明,希望能夠為這些文學少男少女留幾個位子。幾經考量,人力與場地空間尚足以負荷,於是破例增額錄取幾位。但對他們有小小的要求:補報名的校內同學必須擔任義工服務,此外也要勞煩校外同學負責往後的聯繫工作。我一直覺得,生長在都市裡的孩子與大自然較為疏遠,往往得提早忍受人生的不舒服。為了對抗這種不舒服,必須在文藝的園地裡長養自己的心靈。
我記得,一九八九年我從國中畢業的那個夏天,呂老師捎來一紙聯合文學文藝營的報名訊息。她跟我說,這個營隊沒有學歷、年齡的限制,南部的場次在成功大學舉行,有詩、散文、小說、新聞幾個組別可以參加。對於愛作白日夢、喜歡塗塗寫寫的我來說,這個訊息彷彿是一支神奇的路標,將我的人生帶到一個前所未知的地方。因為太晚報名,各組都已額滿,只剩新聞組尚有名額。我懵懵懂懂地背起行囊,住進成大宿舍,接受迎面而來的新事物。分組課堂裡,帶領我們認識新聞與傳播的是陳平芝老師。他還沒開始上課就進行紙筆測驗,考的是國字與注音。在講述理論之前,他讓我們知道這就是實務。一切的一切,就從國字和注音開始。我是新聞組班上年紀最小的,這次考試卻拿了最高分。因此平芝老師送我一份獎品,一九八七年聯合文學出版的《沈從文自傳》。
當時沒能參加文學組別的我,偶然因為一本《沈從文自傳》明白了文學是什麼。這本薄薄的小書裡,前半是《從文自傳》,後半是小說《邊城》。這麼長的時間過去,我很慶幸,自己的文學起點不是魯迅,而是沈從文。

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從文自傳》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湖南省鳳凰縣(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生於民國前九年(一九○二年),卒於一九八八年。他小學畢業後入伍,隨軍隊行經沅水流域,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二十來歲到北京,在北京大學旁聽。後來他與郁達夫、徐志摩、胡也頻、丁玲等文壇名家相交,一九二四年開始文學創作,並在《晨報副刊》、《現代評論》上發表作品。一九二九年起先後任教於中國公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一九三一年,沈從文在青島大學教授小說習作課,他自己的書寫藝術也開出新境界,《月下小景》、《八駿圖》以及《從文自傳》就是完成於此一時期。對日抗戰開始後,他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抗戰勝利,任北京大學教授。在紛擾的時局中,沈從文遭受嚴厲的批判攻擊。精神幾乎崩潰的他,幾度自殺未遂。他此生最重要的文學創作,都完成於一九四九之前。一九四九以後,主要從事不涉及現實政治的文物與古代服飾研究。
在一九五一年的書信殘稿裡,沈從文如此寫道:「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限制,外在的和內在的,是這種也是那種。在流動如水的車輛來去大道中,一切存在對於我都如十分陌生,異常離奇。我在什麼地方?我是誰?我究竟是為什麼這麼下去?沒有人可以回答。」他極其悲傷地訴說,「我很沉重但也很自然地活下來了」。讀到這段話,不免掩卷長嘆,如此美好的心靈,竟然要受到這樣的摧殘。
兩相對照,《從文自傳》裡的文字更顯得如煙似夢,給人一種恍然之感。說是自傳,其實是沈從文二十歲之前的記憶片段。他說自己從兩歲左右起,能記憶小時候的一切(真是記憶力驚人啊)。當他認完六百個字時,肚子裡長了蛔蟲,整個人黃瘦異常。他在私塾、新式小學得不到自由,於是開始逃學、說謊,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的一切。這個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對生活充滿疑問,努力靠著自己摸索尋求答案。但是他察覺到:「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時便有點發愁。」
他沒有在學校讀那本小小的書,可是在大自然看到了那本大大的書。他學會爬樹、游泳、打獵,認識許多樹木與草藥的名字,知道如何去接觸一個更寬廣的世界。一個小小的孩子不把自己框限住,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真實、美麗與趣味,那是多麼可貴的天賦。《從文自傳》是一本上乘的回憶散文,沈從文可以把生命的教育寫得細緻動人,正在於溫柔與真誠。他運筆舉重若輕,多描述而少評斷。不管是革命戰爭時期的屍首盈野,或是暴虐的士兵、囚牢中的美麗女盜……,在沈從文的筆下有了清晰的面容。再怎麼強烈的愛恨情仇,再怎麼血腥的槍擊殺戮,都因為深刻的理解而引發了同情。

生命並不虛無——《邊城》
《亞洲週刊》在一九九六年票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第一名是魯迅的小說集《吶喊》,沈從文的《邊城》位居第二名。故事開頭如山水畫卷軸慢慢攤開,這個平靜單純的鄉村名為茶峒,一段隔代教養的家庭故事就此展開。在古渡頭,老船夫擺渡為生,與外孫女翠翠一起生活。茶峒掌管碼頭的叫做順順,育有兩個兒子:大老天保、二老儺送。順順這兩個兒子都喜歡翠翠,同時對這個美麗健康的少女展開追求。
按照茶峒習俗,一個男孩若是想獲得女孩的青睞,就必須在夜裡唱歌傳達情意。兩兄弟遂約定君子之爭,憑歌聲決勝負,翠翠先回應了誰,誰就可以把翠翠娶回家。天保歌聲遠不如儺送,心知自己大勢已去,離家遠行遭遇船難而死。經歷喪子之痛,順順與老船夫因此有了誤會。另一方面,順順希望儺送與富家女成親,如此便可獲得女方陪嫁的碾坊。然而儺送選擇不告而別,離開了家鄉。在這個原本沒有壞人的世界,每個人各有心事、各有委屈,他們甚至因為誤會而面臨命運的考驗。老船夫年老體衰,在風雨交加的夜裡離開人間。無枝可依的翠翠每天守著渡口,也守著自己日常的生活。《邊城》的結尾是開放式的,將所有懸念留給讀者——「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的文字世界,正如他所說的:「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一個聰明的作家寫人類痛苦,是用微笑來表現。」他也常說自己是「鄉下人」。「鄉下人」一詞,不僅含括自我認同、成長體驗、文化差異,文學品味亦在其中。《邊城》暗示了沈從文的世界觀,在彷彿遺世獨立的邊陲小鎮裡,人性才是文學的中心。生而為人,沈從文寫出了人的尊嚴、崇高與美好。
少年時讀完《邊城》,滿心憧憬著愛與被愛。我在母校雄中校刊上自以為是地寫詩,詩的題目取作「情歌——給邊城的翠翠」。這確實是太傻太天真才會做的事。十多年後,聽到了黃磊唱的〈等等等等〉,終於才知道什麼是遺憾、什麼是無止盡的盼望。《邊城》故事這樣變成了唱詞:「有天這女孩碰上城裡的男子/兩人交換了生命的約誓/男子離去時依依不捨的凝視/翠翠說等他一輩子」「一日復一日翠翠純真的仰望/看在爺爺的心裡是斷腸/那年頭戶對門當荒唐的思想/讓這女孩等到天荒/那時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復返/讓這辛酸無聲流傳」。
我時常懷疑,短暫而渺小的人生裡,我們的愛有多少?哀愁又有多少呢?當命運來到我們面前,除了繼續前進還有別的選擇嗎?為了追求某種恆久的價值,得先讓自己的生命不落入虛無。我尊敬魯迅,喜歡沈從文,心中的尊敬與喜歡恆久不移。
對於寫作這件事,沈從文在《湘行書簡》裡表示:「說句公道話,我實在是比某些時下所謂作家高一籌的。……我的作品會比這些人的作品更傳得久,播得遠。」我深深喜歡這種自知與自信。

文末小BOX
延伸觀影 & 閱讀
凌子風導演;戴吶、馮漢元主演,《邊城》(一九八四年)
沈從文,《沈從文短篇小說選》,印刻
張新穎,《沈從文的後半生》,麥田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麥田

目次

'自序
閱讀是最靜好的陪伴

輯一:黃金時代
小城故事——蕭紅《呼蘭河傳》
命運是一支神奇的路標——《沈從文自傳》
靈與肉──郁達夫《沉淪》
某種快樂的感覺——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太沒禮貌的——魯迅〈狂人日記〉
絕望與抵抗──聞一多《死水》
在惘惘的威脅裡——張愛玲《流言》、《對照記》
生命裡所有的花——胡蘭成《今生今世》
美感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朱光潛《談美》、《談文學》
我手與我口——胡適《嘗試集》
現實的夾縫中——朱自清《背影》、《你我》
散文的範本――余秋雨《古聖》、《詩人》
與永恆對話──「人與經典」叢書:《經典。曹雪芹 紅樓夢》、《經典。屈原 楚辭》、《經典。關漢卿 戲曲》
兩種翡冷翠──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閒話〉、林文月〈翡冷翠在下雨〉
只有今生今世――聶華苓《三輩子》
有一種奇幻的光――關於紀錄片《逍遙遊》
六十年來家國──隱地、王鼎鈞、齊邦媛的時光書寫
在侷限裡實現願望──兼及李碧華《煙花三月》

輯二:陪你讀的書
渴望愛與完整的心情——朱國珍《中央社區》
和時間拔河——張讓《我這樣的嫖書客》
不止兒女情長――蔡素芬《燭光盛宴》
做一個多餘的人而不自殺——黃碧雲《末日酒店》
少年永的奇幻旅程──李永平《大河盡頭》
有品──焦桐《臺灣肚皮》
舌頭的膽識――龔鵬程《飲饌叢談》
還有更悲傷的事沒有說出來──鍾怡雯《麻雀樹》
土地與花香──王盛弘《大風吹:台灣童年》
與萬物相遇——賴鈺婷《遠走的想像》
哀樂中年――郭強生《我是我自己的新郎》
讓人專注,也讓人分心──羅毓嘉《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說書人的魅力──廖玉蕙《古典其實並不遠:中國經典小說的25堂課》
理想或遠方――鮑鵬山《孔子是怎樣煉成的》
廣闊的視野──劉炯朗《國文課沒教的事》、《下課後的奇幻補習班》
聲音的故事──李志銘《單聲道》
文學的質地──林良《陌生的引力》
不必認真,也不必悲傷――韓寒《光榮日》
青春,熱血,夢想――《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

輯三:生活的重量
男人與公狗――巴爾加斯‧尤薩《城市與狗》
苦難中的成長――大衛‧班尼歐夫《竊盜城市》
最後的陪伴――珍妮絲‧史普林、麥可‧史普林《老爸給我的最後一份禮物》
祕密人生──柯姆‧托賓《母與子》
必要的耽溺與自憐――李維英雄《聽不到星條旗的房間》

特別收錄
性傑私人寫作祕笈&提升寫作力相關書單
近三年建中生暑期課外閱讀書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